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单元质量检测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花好****3 文档编号:190310 上传时间:2021-08-2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50.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单元质量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单元质量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单元质量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单元质量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单元质量检测单元质量检测( (二二) ) (时间:45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晋室南迁,衣冠南渡,为了仰仗随司马氏东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族极力拉拢世家大族如 王姓大族,“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士族通过九品中正制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 族只能居于下位,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这反映出当时( ) A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 B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 C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 D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 答案 A 解析 题干信息反映东晋时期世家大族受皇族重用,并且垄断仕途、干预朝政

2、,故选 A 项; 门阀政治加强了阶层固化,不利于封建国家扩大统治基础,故不能体现政治制度上的进步, 排除 B 项;材料中九品中正制以家世门第为标准,而考试选官为科举制的特点,排除 C 项; 九品中正制度,其选拔依据是门第出身而非经济基础,排除 D 项。 2 (2021 浙江丽水市高一期末)下图为某一时期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 据 图判断,这一“时期”是( ) A西汉 B西晋 C隋朝 D唐朝 答案 B 解析 根据“鲜卑”“匈奴”“羯”“氐”“羌”以及迁移的方向可知,是西晋时期北方少 数民族南迁, 故选 B 项; 西汉、 隋朝和宋朝都没有大规模的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与图示不符, 排

3、除 A、C、D 三项。 3 (2021 福建福州市高一期末)魏晋时, 史籍上多将东汉末年以来内迁至甘肃中西部的匈奴人 称为“屠各”,而到西魏和北周后,“屠各”之名则多被刘、王、金等姓氏所取代。这一变 化表明( ) A对少数民族歧视现象消失 B各民族间的融合得到加强 C北魏孝文帝改革获得成效 D内迁匈奴人被逐出了中原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内迁的匈奴人由带有少数民族痕迹的“屠各”称谓转向了汉族姓氏,说明内迁 匈奴人汉化并融入了汉族,这是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的表现,B 项正确;材料现象与民族歧 视无关,且改变歧视现象也不等于将匈奴人以汉姓来称谓,排除 A 项;北魏孝文帝改革针对 的是鲜卑人,而不是匈

4、奴人,排除 C 项;材料反映的不是匈奴人被逐出中原,排除 D 项。 4 (2021 江苏镇江市高一期末)北魏孝文帝下诏: “北人谓土为拓、 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 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这一措施( ) A促进民族交融 B激化民族矛盾 C加速北民南迁 D导致北魏分裂 答案 A 解析 孝文帝追溯黄帝为先祖, 改姓氏为汉姓, 这有助于促进鲜卑族的汉化, 促进民族融合, A 项正确;孝文帝的举措有助于缓和民族矛盾,排除 B 项;北民南迁是战乱导致,而非孝文 帝改姓导致,排除 C 项;北魏分裂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导致,而非改姓导致,排除 D 项。 5阅读下表

5、材料,可以比较出长城和大运河的共同点是( ) 长城 大运河 秦汉时期,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保护了 中原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隋唐时期,成为联系南北的交通大动脉, 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 A抵御了匈奴侵扰 B削弱诸侯国势力 C促进了南北交流 D有利于巩固统一 答案 D 解析 修筑长城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大运河加强了南北之间的联系, 有利于国家统一, 故选 D 项;A、C 说法片面,故排除;秦朝和隋唐时期没有诸侯割据,故 B 项错误。 6据记载,贞观年间,商旅野外停留,没有盗贼之忧,监狱常常空置;马牛遍布田野,连年 获得丰收, 斗米三四钱; 往来旅客从山东到沧海, 不用

6、自带干粮, 可以取给于路。 该记载( ) A说明贞观年间百姓生活富足 B客观反映了贞观之治的面貌 C为政要类的记载提供了范例 D反映了唐初经济的恢复发展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了贞观年间治安良好、粮食丰收、商品经济发展,反映了唐初经济的恢复发 展,故选 D 项。 7 (2021 河南三门峡市高一期末)唐代后期, 各地藩镇奏请自行任命县令等地方官的情况非常 普遍,甚至自行任免官员,贡赋不入于朝廷,拥重兵以自立。这说明当时( ) A科举制度流于形式 B吏部丧失了官员选拔权 C中央集权遭受挑战 D地方行政机制完全异化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唐代后期的藩镇掌握官员任免、地方财政以及军事权,这

7、显然已经形 成了割据局面,对中央集权形成挑战,C 项正确;A 项与题干无关,排除;藩镇只能任命自 己势力范围之内的官员,吏部依然有选拔任命官员的权力,排除 B 项;D 项错在“完全”, 排除。 8唐朝元和年间,中书省丞相皇甫镈奏请减少内外官俸钱,门下省官员崔祐认为此法不妥, 封还诏书,皇帝采纳了崔祐的意见,皇甫镈的建议作罢。由此可见( ) A丞相权力大于皇权 B三省制有互相制衡和分散相权的作用 C门下省权限高于中书省 D中枢机构具备君主立宪制特征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书省丞相皇甫镈奏请减少内外官俸钱,门下省官员崔祐认为此法不妥,封还 诏书”体现的是三省体制的制约与平衡, B 选项符合题意。

8、 A 选项说法明显错误, 排除。 三 省属于平级单位,C 选项排除。 中国古代属于君主专制体制,D 选项排除。 9(2021 安徽安庆市高一期末)唐朝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两 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国家中枢决策机构的变化更新 B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 C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D赋税变化以适应社会转型 答案 B 解析 唐朝前期允许成年男子纳绢或布代役,后期实行两税法,要求农民按田亩缴纳地税, 改变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等,反映了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B 项正确;“国家中枢决 策机构的变化更新”和题干无关,A 项错

9、误;唐朝政府并未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C 项 错误;唐朝并非社会转型时期,D 项错误。 10 (2021 江苏盐城市高一期末)东汉末年, 道教创始人后裔张鲁以“大道”名义所发布的 大 道家令戒强调谨守伦常,要求道民“当户户自相化以忠孝,父慈子孝”。对此合理的解释 是( ) A儒学对佛道思想产生较大影响 B儒学在道教冲击下趋势更新 C道教官方化宣扬儒家伦理观念 D道教自我调适吸收儒家纲常 答案 D 解析 题干说的是东汉末年道教主张要谨守伦常,强调忠孝观念,这说明道教在自我发展过 程中吸收了儒家伦理思想,故选 D 项;题干体现了儒家对道教思想的影响,但是没有对佛教 的影响,故排除 A 项;题干说

10、的是道教自身的思想更新,而不是儒学,故排除 B 项;道教产 生于东汉末年,当时没有成为官方化思想,故排除 C 项。 11(2021 江苏学业水平考试)公元 9 世纪,朝鲜人崔致远“那堪颜氏巷,得接孟家邻。守道 惟稽古,交情岂惮贫”的诗句,体现了对孔孟儒学的仰慕之情。诗句所言儒学的核心指向是 ( ) A涵养道德 B顺应自然 C强化法制 D空谈仁义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中的“那堪颜氏巷, 得接孟家邻。 守道惟稽古, 交情岂惮贫”等信息可以看出, 诗人推崇儒学倡导的注重个人德行和环境熏陶,因此诗句所言儒学的核心指向是涵养道德, 故选 A 项;顺应自然是道家的主张,排除 B 项;强化法制是法家的主张

11、,排除 C 项;诗人 仰慕孔孟儒学,力求身体力行,不是空谈仁义,排除 D 项。 12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乱以 后,则已代之以沉郁悲壮的情调了。对这一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 A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 B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 C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真实 D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 答案 A 解析 安史之乱前后唐诗的风格由豪放浪漫到沉郁悲壮,风格有显著的变化,说明社会变迁 影响唐诗创作,故选 A 项;材料表明唐朝社会变迁影响了唐诗的创作,不是盛唐气象推动唐 诗演变,排除 B 项;唐诗是文艺创作,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现实,无法全景再现社会真实, 排除 C 项;材

12、料表明安史之乱导致唐诗风格发生了变化,不是导致唐诗衰微,排除 D 项。 二、非选择题(两个大题,每题 20 分,共 40 分) 13(20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六国后期,长期生活在中原地区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的人民大多已经 学会说汉语,汉语成为了北方诸族的通用语言。起初,在汉人群体中,“非我族类,其 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观念甚嚣尘上。与之相对的是,不少少数民族的人也对汉人 持有偏见。但是随着移民群体的增多,各族人民杂居更加广泛、交错,各民族之间的了解也 日益增多,相互之间的看法也开始改变,“夷夏之别”变得越来越不明显了。 材料二 改汉姓的现象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

13、。秦汉时各族改汉姓不普遍,多是在民族文化 交流中自然发生的。(孝文帝)首先自己带头改皇族拓跋氏为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郡 名)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这些少数民族姓氏基本上都改成了单音节汉姓。孝文帝还参 照汉族门阀制度的做法定姓族,以八姓与汉人高门并论。 (1)依据材料一概括十六国后期民族关系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影响。(10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孝文帝改汉姓的特点,并分析由此带来的影响。(10 分) 答案 (1)新变化:各民族广泛杂居,汉语成为通用语言,夷夏观念逐渐淡薄。影响:促进了 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冲淡了民族之间的界限,为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2)特点:由自发行为上升

14、为国家意志,政府强制推广;改革范围广泛;改汉姓与实行门阀制 度结合。影响:有利于减少民族差异与隔阂,推动了民族交融;促进了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 的合流,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14(2021 江西赣州市高一期末)(20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选举制度,在三代以前,是与世袭并行的。之后,由于上级的腐化和下级的进步, 主持国政者,为求政治整饬起见,不得不逐渐引用下级分子。乡间的贤能,渐有升于朝廷的 机会。汉代的用人,是比较没有什么阶级之见的。汉初,官吏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按军 功爵位的高低,选任各级官吏,二是选自郎官,即郎中令属下的中郎、侍郎、郎中、议郎等。 郎官的职责是守卫宫殿和做皇

15、帝随从,如果经过一段时间,中央或地方官有缺额,即可由郎 官中选用。到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另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除孝廉一科为察举 取士的主要科目外,武帝还不定期设立茂才、贤良方正、文学等科,以广泛地吸收地主阶级 优秀人才,并于元朔五年(前 124 年)在长安设立太学。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上) 材料二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 小之官,悉听吏部”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 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 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浅谈科举制度对

16、中国社会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官员选拔制度发生的变化及其影响。(8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与唐代的官员选拔制度的不同之处,并 说明唐代官员选拔制度的进步性。(12 分) 答案 (1)变化:从按军功爵位选任和选自郎官到自下而上举荐为官。影响:一定程度上选拔 了一批优秀人才,提高了官员素质;有利于扩大封建统治基础;但也容易滋生腐败,产生宗 派行为,形成地方集团,从而威胁到中央集权;以官举士,权操于上,民意无从体现。 (2)不同之处:汉武帝时的察举制以推荐任官,唐代的科举制以考试任官;察举制以德、才为 选拔依据,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拔依据;察举制下,士人不一定出自学校,科举制下,读 书、考试、做官密切结合。进步性:为平民阶层通过读书、考试进入仕途创造了机会;有利 于提高官员的素质,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有利于社会稳定;体现了一定的 公平性;促进了古代教育的发展,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统编版(2019)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