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 地球表面的变化》教案

上传人:花好****3 文档编号:190121 上传时间:2021-08-20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57.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 地球表面的变化》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2021年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 地球表面的变化》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2021年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 地球表面的变化》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2021年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 地球表面的变化》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2021年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 地球表面的变化》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第二二单元单元 地球表面的变化地球表面的变化 2.1.2.1.地球的表面地球的表面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观察世界地形图,描述地球表面的样子。 2.观察我国的地形图,了解我国的地形地貌特点。 3.观察弯曲的岩层、长白山天池、敦煌的雅丹地貌、黄土高原上的沟壑、黄河入海口的沙洲等 地形地貌图片,描述他们的特点,并且猜测他们主要形成原因,填写在记录表中。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1.了解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有哪些,各自又有哪些特点。 2.了解影响地形变化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1.了解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及其特点。 2.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世界地形

2、图、中国地形图、香港地质公园弯曲的岩层图、长白山天池 图、敦煌的雅丹地貌图、黄土高原上的沟壑图、黄河入海口的沙洲图等等图片、地形地貌记录 表、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单元导入 1.出示地球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回顾复习有关地球的知识。 地球上主要分为陆地和海洋,世界海洋面积约为 3.6 亿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积 71%,地球陆 地面积 1.49 亿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积 29%。 四大洋分别是: 太平洋:总面积 17868 万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积的三分之一,是世界海洋面积的二分之一。 大西洋:总面积约为 9166 万平方千米。 印度洋:面积约为 7617 万平方千米。 北冰洋

3、:面积约为 1479 万平方千米,仅占世界大洋面积 3.6。 地球陆地分成七大陆地部分,被称为七大洲,即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 与南极洲。 2.如果我们乘坐交通工具,在广袤的地球表面长途旅行,就有可能看到雄伟的高原、绵延的群 山、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幽深的峡谷以及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盆地等等,地球表 面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 3.教师分别出示雄伟的高原、绵延的群山、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幽深的峡谷、四周群山 环抱、中间低平的盆地等图片,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图片,体会地球表面的多种多样。 1、4.教师引导: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那么又是什么力量塑造了地球表面的面貌?

4、生物和人类的活动对地球表面会造成影响吗?又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 来学习第 2 单元,探究地球表面的变化。 二、聚焦 1.出示课本 21 页上面的地球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地球表面的样子。 2.教师引导: 地球表面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地球现有的面貌是本来就有的吗?又是什么力量使 地球变成了现在的样子?今天这节课,我们首先来了解地球的表面。 3.板书课题:2.1.地球的表面 三、探索 活动一:观察世界地形图,描述地球表面的样子 1.出示课本 21 页的世界地形图,教师引导:这张是世界地形图,请大家仔细看一看,了解世 界的地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地球表面的样子。 2.预设

5、: 地球表面并不是平坦光滑的。它的一部分被水淹没着,成为海洋;另一部分露出水面,形成陆 地。从地图上我们能发现,地球表面的 71%被海洋覆盖,在剩下的不到 30%的陆地上也分布着 纵横交错的江河湖泊, 而且海洋是彼此连成一片的。 而陆地被海洋隔成几大块, 按照面积大小, 又分为大块的大陆和小块的岛屿。全球大陆共有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 澳大利亚大陆和南极大陆 6 块大陆。 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 科学家把地球上的地形地貌分为五大类, 五大地形分别是平原、 丘陵、山地、高原、盆地。 活动 2:认识陆地的地形地貌 1.观察我国的地形图,了解我国的地形地貌特点 (1)出示中国

6、的地形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初步了解我国的地形地貌特点。 预设: 中国地形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 4500 米以上。其北部与东部边缘以昆仑山脉、祁 连山脉、横断山脉与地势第二级阶梯分界。 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平均海拔在 10002000 米之间,其间分布着大型的盆地和高原。东面与大 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与地势第三级阶梯分界。 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分布着广阔的平原,间有丘陵和低山,海拔多在 500 米以下。 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有雄伟的高原、起伏的山岭、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还有四周群山 环抱、中间低平的大小盆地。这

7、些形态各异的地形,以山脉为骨架交错分布。陆地上的 5 种基 本地形类型,中国均有分布。 (2)教师小结:我国地形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因 此地形地貌复杂。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地形地貌的更多知识。 2.观察图片中呈现出的地形地貌,描述他们的特点 (1)出示课本 22 页和 23 页的 5 幅地形地貌图片,学生仔细观察这 5 幅图片,初步了解这 5 幅地形地貌的特点,并且对它们的主要形成原因进行猜测,填写课本 23 页上面的记录表中。 (2)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完成地形地貌记录表。 预设: 地形地貌记录表地形地貌记录表 图片 观察到的地形特点

8、 猜测主要形成原因 1 弯曲的岩层 地震,岩层受到挤压 2 长白山天池 火山喷发形成 3 敦煌的雅丹地貌 风的作用 4 黄土高原上的沟壑 水(降雨)的作用 5 黄河入海口的沙洲 水的作用 河水流动速度减慢,泥沙沉积 四、研讨 1.教师引导: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世界地形,了解了我国的地形地貌特点,特别突出 了解了我国五种最具代表性的地形地貌的特点,并且对他们的形成原因进行了猜测。下面我们 针对刚才的学习情况讨论一下几个问题。 2.问题 1: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有哪些?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地球表面主要由五大地形,分别是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盆地。 五大地形特点: 高原:海拔 1000 米上,

9、幅员辽阔,地面坦荡(但不如平原平坦),或起伏较大,边缘陡峭。 平原:海拔 200 米下,幅员辽阔,地面坦荡或起伏不大,一望无际。 山地:海拔 500 米以上,地面起伏大,相对高度大,坡度陡峭,形成座座山头,延绵的山峰形成的 带状山脉。 丘陵:海拔 500 米以下,有座座山头,相对高度不大,坡度较缓,山间多有平坝河谷相间。 盆地:四周有高山或高原环绕,中间低。 3.问题 2: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地形的因素: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主要是地壳运动,以构造运动为主,还会有地震、火山等比较剧烈的运动,会让地形 变得高低不平。 外力作用主要是太阳、 水、 风等的风化、 侵蚀、 搬运、

10、沉积作用, 使得地形削高填低趋向平坦。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知道地球表面主要主要有 5 大地形地貌, 分别是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盆地。同时我们还了解了我国五处比较突出的地形地貌,并 且对它们的主要形成原因做了猜测。课后,请大家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更多有关地形地貌的 知识。 2.2.2.2.地球的结构地球的结构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现在看到的地球表面与地球的构造有关。 2.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 知道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壳、 地幔、 地核三个圈层。 3.知道组成地壳的岩石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4.了解地壳的运动,

11、知道地壳在不断的运动,地球内部的岩浆在不停的涌动,有时会通过地震 和火山喷发让我们感受到地壳的运动,常常会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 5.引导学生动手制作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进一步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1.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知道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2.了解地壳的组成和运动,知道地壳在不断的运动,地壳的运动常常会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1.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了解地壳的组成。 2.知道地壳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地壳的运动常常会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教师引导:上一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地球的地形地貌。其实我们现

12、在看到的地球表面与地球 的内部构造有关。 那么地球的内部构造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地球的结构。 2.板书课题:2.2.地球的结构 二、探索 活动 1: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1.出示课本 24 页的地球内部结构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 全班交流 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进一步了解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2.补充地壳、地幔、地核的资料 关于地壳、地幔和地核,大家还知道哪些知识呢? 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有关地壳、地幔和地核的有关知识。 预设: 地壳,是指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岩石圈

13、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地 壳平均厚度约 17 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 39-41 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 更厚,最高可达 70 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 几千米。 地幔介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厚度在 2800km 以上,平均密度为 4.59g/cm,体积约占地 球体积的 82.26%,地幔的质量约占地球总质量的 67.0%,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球物质的总组 成。地幔的横向变化比较均匀。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位于地球的最内部。半径约有 3470km,主要由铁、镍元素组成,高 密度,地核物质的平均密度大约为每立方厘米 10.7 克。温度非常

14、高,有 40006800。 。地核 又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两部分。外地核的物质为液态,内地核科学家认为是固态结构。外地核 深 2900km 至 5000km,内地核深 5100km 至 6371km。 活动 2:了解地壳的组成。 1.教师引导:作为地球的表面一个圈层地壳,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预设: 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2.岩浆岩,地球内部的岩浆在一定地质条件下会喷出地表或侵入岩石中并冷却凝固,形成的岩 石就是岩浆岩。岩浆岩包括玄武岩、浮石、花岗岩。 出示课本 24 页玄武岩、浮石、花岗岩的图片。 3.沉积岩,一种经由水、空气或冰的搬运,沉积在河、海、湖水盆地中或

15、陆地上的沉积物质经固 结而形成的岩石。砾岩、砂岩、页岩都是沉积岩。 相机出示课本 25 页的砾岩、砂岩、页岩图片。 4.变质岩,在地壳发展过程中,原来已存在的岩石因遭受变质作用,在基本保持固态的情况下发 生结构、构造和矿物组成的改变而形成的一类新的岩石。变质岩包括大理岩和板岩。 相机出示课本 25 页的大理岩和板岩。 活动 3:了解地壳的运动 1.教师引导:我们的地壳处在不断的运动当中,地球内部的岩浆在不停的涌动。我们又是如何 感受到地壳的运动的呢? 预设:地震和火山喷发会让我们感受到地壳的运动。 2.出示地震和火山喷发的图片, 教师相机介绍地震和火山喷发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进一步了 解地壳的

16、运动。 地壳运动也称为构造运动,推动着地球的演化,是地震和火山喷发的主要原因,其最直观的结 果是造成岩石的变形。 不同年代的岩石或者岩层由于地壳运动而受到力的作用发生弯曲或者断 裂,形成褶皱和断层等地质结构。 3.出示课本 25 页地球运动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的示意图,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体会地壳处在 不停的运动之中。 活动 4:做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 1.教师引导: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地球的内部构造,了解了地壳的组成以及地壳 的运动。下面让我们来做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图。 2.学生自由读一读课本 25 页的相关文字,观察相关的图片,初步了解制作地球结构模型所需 的材料及方法。 全班交流 3

17、.所需材料:红、黄、蓝三种橡皮泥。 4.制作方法:按照地球结构模型,用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橡皮泥代表地核、地幔、地壳三个 圈层结构,从里到外逐层制作地球结构模型。 5.学生分小组制作地球结构模型,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制作情况并加以适当的指导。 全班交流 6.展示各小组制作的地球结构模型。 7.引导学生切开地球结构模型,观察地球结构模型的剖面,进一步了解地球的地壳、地幔、地 核三个圈层。 三、研讨 教师引导: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地球的结构,下面我们来讨论几个问题: 问题 1:地球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问题 2:组成地壳的岩石大致分成几个类

18、型?它们分别是什么? 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浆岩包括玄武岩、浮石和花岗岩。 沉积岩包括砾岩、砂岩、页岩。变质岩包括大理岩和板岩。 问题 3:地球内部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地壳处在不停的运动之中,地球内部的岩浆也在不停的涌动,因此地球的内部是运动的,地壳 的运动常常会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地球的结构,知道地球的内部由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 层组成,组成地壳的岩石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我们还知道地壳处在不断的运动 之中,地球内部的岩浆在不停的涌动,有时会通过地震和火山喷发让我们感受到,地壳的运动 常常会使岩层发生

19、弯曲变形。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关于地球结构的 知识。 2.3.2.3.地震的形成及作用地震的形成及作用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通过模拟实验,了解地震是怎样形成的,知道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因。 2.懂得地震会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 3.通过查阅资料、观察图片等方式,讨论交流地震发生时的情景以及地震给地表带来的变化。 4.了解地震发生时,我们该如何自救与互救,收集相关的知识制作成宣传海报。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通过模拟实验、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法了解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地震发生时的情景是怎样 的,地震又会给地球表面带来哪些改变。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通过模拟实验,了解地震发生

20、的原因以及地震给地球表面带来的变化。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了解地震成因的模拟实验材料、学生活动手册等等。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聚焦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 处在不停的运动之中,地球内部的岩浆也在不停的涌动,有时会通过地震和火山喷发让我们感 受到。 2.那么地震又是怎样形成的?地震发生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地震又会给地球表面的形态带来 哪些改变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3.板书课题:2.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二、探索 活动一:了解地震的成因 1.教师引导:地震究竟是怎样形成的?请大家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

21、 以及我们上节课的学习来 做一个预测,谈一谈自己对地震成因的理解。 预设: 猜测 1:地壳的运动。 猜测 2:地球板块的挤压。 猜测 3:地球板块的拉伸。 猜测 4:海水的运动。 猜测 5:岩浆的运动。 要想了解地震的成因,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模拟实验来探索。 2.出示课本 26 页到 27 页模拟实验的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并读一读 26 页到 27 页的 相关文字说明,初步了解本次模拟实验的材料、方法、注意点。 全班交流 3.模拟实验材料:分成两半的小盒子、塑料薄膜、水、土、小铲子等等。 4.实验方法: 将小盒的两半拼接起来,在上面铺一层塑料薄膜。 将土、水和成泥,并将它铺在有塑料薄膜的

22、小盒中。 等泥变干之后,将这个小盒的两半迅速拉开或者挤压。 观察发生的现象。 5.实验注意点:泥土变干之后,将小盒的两半拉开或者挤压的动作要迅速,不能缓慢,不能拖 泥带水,这样才能更好的展现实验效果。 学生分小组进行模拟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 相机加以指导。 全班交流 6.指生说一说小盒的两半迅速拉开或挤压时发生的现象。 预设:盒子的两半迅速拉开时,泥土分裂开来;盒子的两半迅速挤压时,盒子中的泥土被挤成 一团。 7.出示课本 27 页中间的两幅岩层发生弯曲和岩层断裂错动的图片, 学生仔细观察这两张图片, 并且结合前面的实验现象,试着对地震的成因做出我们

23、的解释。 预设: 地面的震动简称为地震,是岩石圈内能量积累到一定时候释放的一种形式,是自然界经常发生 的一种地质作用。地震可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天然地震有两种:一种是“构造地 震”,是由地下岩石的构造活动产生的地震;另一种是由火山喷发而产生的“火山地震” 。构造 地震又称断裂地震,是由地下岩石发生快速错断引起的。地下岩石由于地壳的运动会长期受到 力的作用而发生形变。一旦这种作用力的强度超过了岩石的承受强度,岩石就要破裂或错开, 同时将积累的能量迅速释放出来从而发生地震。 活动 2:了解地震发生时的情景及给地表带来的变化。 1.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经历过地震吗?大家从电视或者网络上看

24、到过地震的情景吗?请大 家试着描述一下地震的情景。 2.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或者从电视网络上看到过的情景来描述地震发生时的情景。 预设: 地震时地下传来轰鸣声,吊灯在摆动,房屋在摇晃。 地震时地动山摇,顷刻间房屋塌陷,道路裂开,几十秒钟一座繁华的都市就变成了一座废墟。 地震发生时桥梁倒塌了,高楼成了一片废墟。 地震时巨大的石块滚落下来,飞速的向山下滚去。 震起的灰尘在天空中飞舞。 地震发生时,很多人哭喊一片,有的人吓呆了。 3.教师相机出示一些有关地震的视频或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进一步感受地震时的可怕情 景。 教师引导:地震是可怕的,地震给地表带来的改变同样是巨大的。 4.出示课本 28

25、 页的三幅图片,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了解地震给地表带来的巨大 变化。 图片 1、图片 2:1976 年 7 月 28 日,河北省唐山市发生了里氏 7.8 级地震,地震使地面出现 了裂缝、塌陷,铁轨也扭曲变形。 图片 3:2008 年 5 月 12 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 8 级地震,地震时山体滑坡阻塞河道, 形成了堰塞湖。 5.教师相机出示其他的地震发生后给地表带来改变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进一步感受地震 的巨大力量和可怕之处。 活动 3:在地震中如何自救 1.教师引导:地震是可怕的,在可怕的地震面前,我们又该如何去做呢? 2.学生自由说一说在地震中如何展开自救和互救。 在震区

26、中,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来不及跑的时候,可迅速躲到坚固的墙体塌下来时可以承 受住形成空间的地方,趴在地下,闭目,用鼻子呼吸,保护要害,并用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 以隔挡呛人的灰尘。 正在用火时,应随手关掉煤气开关或电开关,然后迅速躲避。 在楼房里时,应迅速远离外墙及其门窗,可选择厨房、浴室、厕所、楼梯间等空间小而不易塌 落的空间避震,千万不要外逃或从楼上跳下,也不能使用电梯。 在户外要避开高大建筑物,要远离高压线及石化、化学、煤气等有毒的工厂或设施。 3.教师小结:在可怕的地震面前,我们一定不能慌乱,要冷静的展开自救和互救。 4.出示地震自救口诀: 遇到地震不惊慌,镇静听从老师教。 先后有序慢

27、慢走,不抢不捡好宝宝。 来到操场有秩序,一个一个往外跑。 记住地震小儿歌,一定一定要记牢。 5.学生自由读一读这首儿歌,进一步了解在地震中如何展开自救和互救。 6.刚刚我们讨论了在地震发生时该如何自救和互救,课后, 请大家结合我们本节课学习的有关 知识以及上网查阅的有关资料,制作一张地震自救与互救宣传海报。 三、研讨 教师引导:我们刚刚通过模拟实验,了解了地震的成因,讨论了地震发生时的情景以及地震发 生后给地表带来的改变。下面我们来讨论几个问题: 问题 1:根据我们所掌握的事实,我们能为先前对岩石弯曲原因的猜测找到依据吗? 可以为先前岩石弯曲原因的猜测找到依据,由于地壳的不断运动变化,从而在漫

28、长的地质年代 里,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的地带,当它承受不了巨大的应力作用时,或者 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地壳相互挤压就会造成岩层的弯 曲变形。 问题 2:地震是怎样发生的?能给地表带来哪些改变?这个改变是剧烈的还是缓慢的?地震的 发生是由地壳的运动形成的地壳板块之间互相挤压。 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深层物质的不断运动和变化, 促成地球表层, 尤其是地壳的不断运动变化, 从而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的地带,当它承受不了巨 大的应力作用时,或者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 强烈的地震能导致山崩地裂

29、、地面沉降与隆升、地表错位,河道堵塞。 这个改变是剧烈的。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模拟实验,初步了解了地震是怎样形成的,知道了地震发生时的可怕情 景,同时了解了地震发生后给地表带来的巨大变化。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查阅资料,了解更 多的有关地震方面的知识。 2.4.2.4.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知道火山喷发会改变支地球表面的地形,还会对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 2.通过模拟实验,探索火山喷发的成因,知道地壳运动是火山喷发形成的原因。 3.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完成实验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了解火山喷发是怎样形成的,

30、 懂得火山喷发给地表带来的巨大改变以及火山喷发对环境产生的 巨大影响。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根据前面的学习推测火山喷发的成因,并且通过模拟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学生活动手册等等。 火山喷发模拟实验所需的材料,如土豆泥、番茄酱、罐头盒、铁架台、酒精灯、护目镜等等。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教师引导:通过上几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地壳处在不停的运动之中,地球内部的岩浆在不 停的涌动,有时会通过地震、火山喷发让我们感受到。 2.上一课,我们探究了地震的成因及作用,那么火山喷发时是怎样的情景?它形成的原因是什 么?又会给地球表面带来哪些改变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

31、探究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3.板书课题:2.4.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二、探索 活动一:了解火山喷发给地表带来的改变 1.出示课本 29 页的火山喷发图片,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并读一读上面的文字,了解这幅图片描 述的火山喷发的情景和相关知识。 预设: 冰岛南部埃亚菲亚德拉冰盖下的火山喷发时,曾经形成一条长达 500 米的裂缝,并产生了壮观 的熔岩喷涌,熔岩喷涌沿着火山口堆积,形成数座充满泡沫的火山岩小山。 2.除了冰岛南部埃亚菲亚德拉火山喷发,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每年都会有几次,十几次的火山 爆发,全世界至少已经有 20 座城市被爆发的火山瞬间毁灭,其中最早的记载是约公元前 1450 年的古希腊,

32、当时繁华的克洛索斯古城被突如其来的桑托林岛火山爆发夷为平地。 3.同学们,有关火山喷发大家还知道哪些? 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火山喷发的事例。 预设: 公元 79 年,维苏威火山爆发,将当时极为繁华的拥有 2 万多人的庞贝古城掩埋。 1669 年,意大利埃特纳火山爆发,死亡人数估计达到 10 万之多。 1781 年,冰岛拉基火山爆发,使冰岛人数减少了 1/5。 1815 年 4 月, 印尼坦博拉火山爆发, 9.2 万人死亡, 此次火山爆发还严重影响当时全球的气候, 以致这一年被称为没有夏季的一年。 4.教师相机出示一些火山爆发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进一步了解火山爆发的情景。 5.教师引导:火山

33、爆发之后会给地表带来巨大的改变, 火山爆发又会给地表带来哪些改变呢? 6.出示课本 30 页上面的两幅图片,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并读一读相应的文字,初步了解火山喷 发后给地表带来的改变。 预设: 图片 1:长白山天池是一个火山口湖,由火山喷发形成,火山喷发喷射出大量熔岩之后,在火 山口处形成盆状凹陷,时间一长积水成湖,而火山喷发出来的熔岩堆积在火山口周围,形成了 屹立在四周的山峰。 图片 2:叙尔特赛火山岛,位于冰岛南部,是在 1963 年至 1967 年间,由火山喷发形成的。 7.除了长白山天池和叙尔特塞火山岛之外, 大家还知道哪些火山喷发后给地表带来的改变的事 例。 预设: 镜泊湖,位于牡丹江

34、市的西南面,是我国北方著名的风景区和避暑胜地,被誉为北方的西湖。 镜泊湖南北长 45 公里,东西最宽处 6 公里,是一个狭长型的高山堰塞湖,是由约万年前火山 喷发流出的岩浆把牡丹江截断而形成的湖。 兰萨罗特岛位于西班牙,是西班牙热门的旅游小岛,有 1900 多万年的历史。早在 1700 多万年 前,这座岛上的上百个火山口持续喷发长达 6 年之久,形成了一种最接近月球地貌的地面。 位于我国黑龙江省西北部的五大连池火山群,最近的一次喷发在公元 1719 年到公元 1721 年。 此次喷发溢流的熔岩在 4 个地方阻塞了区内的石龙江,形成了 5 个火山堰塞湖,最终形成 5 大连池。 8.教师相机出示一

35、些火山喷发后给地表带来巨大改变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进一步体会火 山喷发后给地表带来的巨大变化。 活动 2:了解火山喷发的成因 1.教师引导:火山喷发会给地表带来巨大的变化,那么火山喷发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请同学们 先根据前面的学习推测一下火山喷发是怎么形成的,并说一说自己的猜想。 2.学生对火山喷发的形成原因做出自己的猜测。 猜测 1:地壳的不停运动。 猜测 2:地球内部的岩浆不停的涌动。 猜测 3:地球陆地板块之间的挤压。 火山喷发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让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 3.学生自由观察课本 31 页的三幅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相关文字,初步了解本次模拟实验所 需的材料、实

36、验方法以及实验注意点等等。 全班交流 4.实验材料:土豆泥、番茄酱、罐头盒、铁架台、酒精灯、护目镜等等。 5.实验方法: 在罐头盒内放入一些土豆泥,堆成小山的形状,并在山的顶部向下挖一个小洞。 向小洞内倒入一定量的番茄酱(番茄酱适当的稀释一下) ,然后用一层薄薄的土豆泥封住洞 口。 将罐头盒放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火山喷发的现象。 6.实验注意点: 倒入小洞内的番茄酱要进行适当的稀释,这样实验效果会更好。 用来封住洞口的一层土豆泥要薄一些,这样有助于番茄酱的喷发。 在做本次实验时,小组成员需要佩戴好护目镜,距离实验材料要稍微远一些,以免番茄酱飞 溅出来。 使用酒精灯加热时要注意按照步骤

37、操作,时刻注意安全。 7.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填好活动手册上的实验记录,思考得出的实验结 论。 教师巡视,提醒学生注意按步骤操作,注意实验中的安全并做适当的指导。 全班交流 8.指生说一说自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通过加热,密封在“火山”内部的“岩浆”不断上涌,最后冒着热气,并伴随着大量气泡,从 薄弱的火山口喷涌而出。 9.交流得出的实验结论。 火山喷发的成因是由于地壳的不停运动。 火山喷发是怎么形成的? 由于地球内部温度和密度不均匀,在地幔内部形成地幔对流或地幔柱。当高温物质上升到地球 浅部时,由于压力减小而发生部分熔融。在外力作用下,这些熔融物质汇聚在一起并在地球的 浅部形

38、成岩浆囊。当岩浆囊的压力大于地层的压力时,岩浆就会沿着断层或薄弱的地方冲破地 壳,造成火山爆发。 活动 3:了解火山喷发对环境的影响 1.教师引导:刚刚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探讨了火山喷发的成因。火山喷发对环境会有哪些影响 呢? 2.出示课本 31 页的相关文字,引导学生读一读,初步了解火山喷发对环境的影响。 预设: 影响之一:火山喷发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灾难,比如烧毁森林、房屋,掩埋农田和城市,污染 空气,导致滑坡、山崩、泥石流、地震等等。 影响之二:落在火山周围的火山灰能提高土土壤的肥力,使森林和庄稼生长得更好。 影响之三:火山地热是一种清洁能源加热后的水能作为热源,被人们利用。 影响之四:火山

39、灰和火山岩还是筑路的好材料。 3.教师分别出示火山喷发对环境影响的一些图片,学生观察这些图片,进一步体会火山喷发对 环境的影响既有有害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 三、研讨 通过刚才的学习, 我们初步了解了火山喷发是怎样一翻情景?它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又会给地 球表面带来哪些改变?下面我们来针对本节课的学习,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 1:火山喷发是怎样形成的?会给地表带来哪些改变? 火山喷发的成因是由于地壳的不停运动。 由于地球内部温度和密度不均匀,在地幔内部形成地幔对流或地幔柱。当高温物质上升到地球 浅部时,由于压力减小而发生部分熔融。在外力作用下,这些熔融物质汇聚在一起并在地球的 浅部形成岩浆囊

40、。当岩浆囊的压力大于地层的压力时,岩浆就会沿着断层或薄弱的地方冲破地 壳,造成火山爆发。 火山属于内力地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有着很大的力量。我们通常看到的火山锥是中心式 喷发形成的。 这样会造成地表起伏不平, 若为活火山, 火山锥则可能继续生长, 高度也会增大, 喷发后熔岩阻塞河道,会形成堰塞湖,地质年代较为久远的死火山,可能会形成火口湖。 问题 2:火山喷发会对环境产生什么影响? 影响之一:火山喷发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灾难,比如烧毁森林、房屋,掩埋农田和城市,污染 空气,导致滑坡、山崩、泥石流、地震等等。 影响之二:落在火山周围的火山灰能提高土土壤的肥力,使森林和庄稼生长得更好。 影响之三

41、:火山地热是一种清洁能源加热后的水能作为热源,被人们利用。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火山爆发是怎样一番情景,火山爆发形成的原因是什 么,火山爆发又会给地球表面带来哪些改变。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更多的关于火山喷 发的资料,了解更多有关火山喷发的知识。 2.5.2.5.风的作用风的作用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表面的大气层对改变地形发生着缓慢的作用。 2.模拟风卷起的沙子对岩石的影响实验,体会风对岩石的侵蚀作用 3.了解敦煌地区的雅丹地貌地表特点,并推测雅丹地貌是怎样形成的。 4.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法了解更多的风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引

42、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收集资料、交流讨论等方法探究风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通过查阅资料、交流讨论、模拟实验等方法探究风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实验记录表、放大镜、岩石、砂纸、学生活动手册等等。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聚焦 1.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地壳处在不停的运动之中,地震、火山喷发都会使地球表面发生 改变。 2.除了地震、火山喷发之外,地球表面的大气层对改变地形也发生着缓慢的作用,比如空气流 动形成的风。 那么风是怎样改变地球表面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风对地球表面的变化 产生的作用。 3.板书课题:2.5.风的作用 二、探索 活动一:讨论并

43、记录我们的看法 1.教师引导:风是大自然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那么风究竟有哪些作用呢?请大家完成 “我们的看法”班级记录表。 2.全班交流,预设: 风能够吹跑土壤。 风能够吹起沙子。 风能够把土地吹干,形成裂缝。 风能够把树连根拔起。 风能够促使干冷和暖湿气流发生交换。 人们可以利用风来发电。 风可以传播植物花粉、种子,帮助植物授粉和繁殖。 风会给人类带来灾害,暴风、台风、飓风会使农田淹没、房屋倒塌、水电中断,龙卷风能摧毁 大面积建筑物,所过之处,一片狼藉。 风会带动沙尘,形成沙尘暴,危害人体,还会带动沙漠移动,造成荒漠。 3.教师小结:听了大家的讨论,我们发现风的作用力量还是挺大的。 活

44、动 2:模拟风卷起的沙子对岩石的影响 1.出示敦煌雅丹地貌的图片,教师引导:这是我国敦煌著名的雅丹地貌图片,请大家看一看, 雅丹地貌有什么特点? 雅丹地貌的特点:地面呈现许多不规则,具有顺盛行风向平行延伸陡壁的垄岗(墩台)和宽浅 不一沟槽相间的奇特地貌。那里尽是些形状奇异、大小不等、由东北向西南排列有序的土阜、 土丘。土丘又干又硬、栉次鳞比,有的拔地而起,如柱、如树、如竹、如伞;有的匍匐在地, 似狮、似虎;有的怪异,像神、像魔鬼;有的肃穆庄重,像城堡、像帐幔、像房屋;而在那“土 丘林”的沟壑中,鹅黄色的沙堆,蜿蜒起伏,金波粼粼,犹如匹匹锦缎。每当云影飘过,或细 风撩起轻沙, 土阜土丘似乎缓缓漂

45、移, 像船启航, 宛如鲸鱼遨游, 扑朔迷离, 给人以无限暇想。 2.大家知道雅丹地貌是怎样形成的吗? 是风的作用。 3.那么风究竟怎样促使雅丹地貌的形成的呢?下面我们通过模拟风卷起的沙子对岩石的影响 来探究这个问题。 4.出示课本 32 页下面一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本次实验的方法。 5.实验方法: 用放大镜观察打磨前的岩石; 用砂纸打磨岩石; 再次用放大镜观察打磨后的岩石。 6.出示课本 32 页的“我的观察记录”,学生读一读观察记录,了解本次模拟实验的要求。 7.学生分小组进行模拟实验, 仔细观察打磨之前和打磨之后的岩石有什么不同,填写好观察记 录。 8.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活动情况,

46、并且相机做适当的指导。 9.全班交流,共同完成实验报告。 我的观察记录我的观察记录 我的预测 风卷起的沙子对岩石会产生影响。 观察结果 利用砂纸打磨岩石,发现有白色粉末,岩石表面被砂纸打磨掉了。 我的解释 当大风卷起沙石从岩石上刮过时,岩石的表面会被沙石慢慢打磨了。 10.教师小结:通过这个模拟活动,我们发现砂纸就相当于自然界中风卷起的沙石,风卷起的 沙石从岩石上刮过,就相当于我们用砂纸打磨岩石,如同砂纸会把岩石的表面打磨掉一样,风 卷起的沙石也会慢慢的打磨掉岩石的表面,经过几千、几万年的不停打磨,岩石就被打磨成了 各种各样的形状,这种作用被称为风蚀作用。 活动 3:了解更多风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47、 1.教师引导:风除了对地球表面的岩石产生了影响,还会对地球表面产生了其他更多的影响。 2.出示课本 33 页戈壁和沙漠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戈壁和沙漠也是风的杰作。 全班交流 3.大家知道戈壁和沙漠是怎样形成的吗?风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学生根据自己 的已有知识试着解释这个问题。 4.教师出示戈壁和沙漠形成的知识, 引导学生读一读,进一步了解风在戈壁和沙漠形成过程中 所起的作用。 预设: 大风或洪水的力量,可以把大块岩石破碎后形成的细小的沙土搬运到远方,只留下大大小小的 砾石,这便形成了戈壁滩。被带走的沙子在风或流水速度减小时沉积下来,日积月累就形成了 沙漠。 5.出示更多

48、的戈壁和沙漠的图片, 引导学生看一看,进一步体会风在戈壁和沙漠形成过程中所 起的作用。 6.出示敦煌雅丹地貌和风蚀蘑菇图片,学生仔细观察初步了解雅丹地貌、风蚀蘑菇的特点。 7.出示雅丹地貌的介绍文字,学生读一读进一步了解雅丹地貌的有关知识。 雅丹,维吾尔语原意为“陡壁的小丘” 。现泛指干燥地区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 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 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这种地质现象在新疆罗布泊东北发育很典型。世界各地 的不同荒漠,包括突厥斯坦荒漠和莫哈韦沙漠在内,都有雅丹地形。 8.教师引导:如此千奇百怪的岩石在雅丹地貌

49、中是司空见惯的,大家能够运用我们学到的知识 来解释这一现象吗? 由于风的蘑蚀作用,小山包的下部往往遭受较强的剥蚀作用,并逐渐形成向里凹的形态。如果 小山包上部的岩层比较松散,在重力的作用下就容易垮塌成陡壁,形成雅丹地貌。 风蚀蘑菇形成的原因是近地面的气流含沙量大,孤突的岩石下部受到风沙的磨蚀比上部严重, 下部就会越变越小,形成上大下小的蘑菇状。 活动 4:总结风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1.教师引导:通过刚刚的探究讨论,我们初步了解了风对地球表面的影响,下面我们来总结一 下风对地球表面的影响究竟有哪些? 2.预设: 风的地质作用是指气流对地球表面物质的动力作用及其相关的过程,主要形式有风蚀 作用、风的

50、搬运作用、风的堆积作用。 三、研讨 这节课我们探究了风的作用,了解了风是怎样改变地球表面的。下面我们来讨论几个问题: 问题 1:在模拟实验中,是什么力量使岩石发生了改变? 是风蚀作用使岩石发生了改变。 问题 2:根据模拟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推测敦煌地区的地表特点是怎样形成的? 由于风的蘑蚀作用,小山包的下部往往遭受较强的剥蚀作用,并逐渐形成向里凹的形态。如果 小山包上部的岩层比较松散,在重力的作用下就容易垮塌成陡壁,形成雅丹地貌。 问题 3:地球表面的变化还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和地震火山喷发相比,引发的改变 有什么不同? 地球表面的影响还会受到风的作用和水的作用的影响,这些因素与地震、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小学科学 > 教科版 > 五年级上册(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