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近代中国社会》必备知识清单

上传人:花好****3 文档编号:188094 上传时间:2021-07-19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近代中国社会》必备知识清单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近代中国社会》必备知识清单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近代中国社会》必备知识清单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近代中国社会》必备知识清单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近代中国社会》必备知识清单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考历史复习必备知识清单高考历史复习必备知识清单 专题四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时空坐标时空坐标 知识线索知识线索 本专题内容跨越整个中国近代史,时间范围是 18401949 年。 中国近代史既是西方列强不断侵华,变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 独立和民主富强进行不断抗争、 探索的历史; 追求民族独立, 实现中国的近代化, 是近代中国的两大主题追求民族独立, 实现中国的近代化, 是近代中国的两大主题。 线索 1:近代的列强侵略。两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企图变中国为其独占的殖民地。 线索 2

2、: 近代前期的反抗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 农民阶级提出建立 “人间天国” 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最终失败;20 世纪初,资产阶级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 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使命。 线索 3:近代后期的反抗斗争。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领导并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 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必备知识必备知识 Part1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鸦片战争(18401842 年) 1原因:英国工业革命后需要开拓市场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2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反映了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 (1) 南京条约 :割香港

3、岛给英国;赔款 2100 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 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即协定关税)等。 (2)1843 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从中攫取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 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留等特权。 (3)美国、法国于 1844 年胁迫清政府分别签订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 ,攫取了更多的侵略权益。 3影响: (1)中国由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社会转型和近代化进程。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 发展, 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进程;

4、 使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 中国从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西式服饰、生活方式传入中国,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社会习俗;一部分 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抛弃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掀起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年) 1原因:英法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 天津条约 (1858 年) :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赔偿英法巨额白银; 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等。 (2) 北京条约 (1860 年)

5、:清政府承认 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对英法赔款各增至 800 万两白银。 3影响: (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2)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清政府权力结 构发生变化,被迫应对变局,一方面设总理衙门、总税务司,另一方面出现洋务派并兴起旨在推动王朝中 兴的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由此起步;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工业兴;西学在中国进一步传播, “中体西用”思想盛行。 三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年) 1原因: (1)日本明治维新后实力上升,蓄谋侵略中国。 (2)1894 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日本趁机入 侵朝鲜。 2结果:签订了马关条约 ,反

6、映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 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 地) ;日本可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 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3影响: (1)对中国的影响:清政府的“大国形象”扫地,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洋务运动破产;刺激了列强瓜 分中国的野心,中华民族陷入极其深重的危机之中;三国干涉还辽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中国 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为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开始军事改革(编练新 军) ;知识界和各阶层

7、民众展开了多种形式的救亡图存斗争(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蓬勃发展;资产阶 级维新派戊戌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实业救国;台湾军民反割台斗 争)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放宽民间设厂限制,鼓励创办实业) 。 (2)对日本的影响:日本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占领台湾,获得 2.3 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其资本主义 经济以此为契机更加迅速发展起来,日本很快跻身帝国主义强国的行列。 (3)对朝鲜的影响:清政府战败后,日本将清政府的势力排挤出朝鲜,加强了对朝鲜的控制,并逐渐将 朝鲜变为自己的殖民地。 (4)对远东政局的影响:日本的崛起改变了远东地区英、俄对立和

8、争霸的原有格局,形成了英、俄、日 争夺中国的新格局。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一语点拨 列强入侵打破了中国闭关自守的状态,从此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南京条约打开了中 国市场,反映了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 马关条约允许列强在中国投资设厂,反映了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年) (1)原因:根本原因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直接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镇压义和团运动。 (2)结果:1901 年,签订了辛丑条约 。 (3)影响: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新教材 新视角】东南互保与晚清政府中央集权危机 义

9、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担心波及其势力范围长江流域,遂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 强合作。后由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上海道余联沅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保护东南章程九款” 。清政府向各国宣 战后,南方更多督抚加入进来,和各参战国商订协议,表示“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 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 。协议虽未签字,但在清政府危亡之际,地方大 员寻求“自保” ,表明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 【历史解释】列强侵华对中国产生的双重影响 (1)破坏性: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经 济的发展

10、,是造成近代中国贫穷和落后的根源。 (2)建设性(客观影响) :他们把西方技术带到中国,对中国旧制度、旧观念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促 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推动了西方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客观上促进 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Part2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年) 1原因: (1)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封建剥削,激化了阶级矛盾。 (2)主要原因: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的阶级矛盾。 (3)直接原因:连年自然灾害;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 2纲领: (1)前期: 天朝田亩制度是对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宗法等级制度和几千年来中国

11、传统礼教思想 的否定,强调绝对平均主义,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带有明显的革命性和落后性。 (2)后期: 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方案。但迫于当时形势,未能实行。 3评价: (1)是历代农民斗争的最高峰,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 (2)打击了清王朝统治,引 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汉族官僚势力壮大,中央权力下移。 (3)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最终失败。 4教训: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历史解释】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1)从经济上看,是分散的小生产者。 (2)从政治上看,农民阶级不可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和口号。 (3)从

12、思想上看,农民阶级缺乏科学世界观,不能用科学理论作指导,多是用宗教思想宣传和组织群众。 (4)从组织上看,作为小生产者,因其自私性和分散性,很难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革命领导核心。 二辛亥革命 1背景: (1)政治背景: 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加紧侵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经济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资产阶级力量发展。 (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 (4) 组织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 1905 年, 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 (5)实践基础:同盟会发动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

13、,推动了民主革命进入高潮。 (6)有利时机:四川发生保路风潮,湖北新军入川镇压,湖北防务空虚。 【知识链接】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1清末新政(19011911 年) (1)背景:清政府在“仇洋排外”的对外战争中失利。资产阶级立宪派要求“君主立宪”,革命派势力 蓬勃发展。清政府上下达成一致,不变革就无法继续统治。 (2)内容:改革官制,裁闲散衙门,添新机构。改革兵制,扩练新军。改革学制,废科举,设学堂, 奖留学。依法保护和奖励工商业。 (3)失败原因:清政府掌控全国的能力削弱,执行力下降。改革缺乏诚意,改革措施滞后,统治者陷于 孤立。革命打断了改革。 (4)评价:清末新政是统治者进行的一场

14、自救运动。虽然归于失败,但是推行的一些政策,特别是在政治上 进行的预备立宪措施促进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也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条件。 2预备立宪 (1)概况:1905 年,清政府被迫实行“预备立宪”。1908 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开始了实质性的宪政改 革。 钦定宪法大纲规定:司法权与行政权分离,君主不能以诏令变更法律;在保证“君上大权”的前提下, 人民的合法权利和政治地位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宪法形式得到极其有限的确认。1911 年 5 月,在立宪派的 一再要求下,清政府废除军机处,成立“责任内阁”,但大权集中在皇亲国戚手中,时人讥称“皇族内阁”。 (2)结果:“预备立宪”的骗局被揭穿后,部分立

15、宪派逐渐同情、倾向革命,汉族官员更加离心,清政府陷 于空前孤立的境地。 2经过: (1)武昌起义:1911 年 10 月 10 日,发动武昌起义,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 (2)成立共和国:1912 年 1 月 1 日,成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3)颁布宪法:1912 年 3 月,颁布了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目的:防止袁世凯独裁(直接目的) ;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根本目的) 。 内容: 主权在民 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三权分立 确立了民主共和的国家体制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责任内阁制 由议会多数党组织内阁,掌握行政权,对议会

16、负责;总统权力受到限制 共和代议制 议员和总统由选举产生,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 意义:这部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反对民族分 裂的进步意义。 局限: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权利以及实现人民权利的保障;缺乏相应的制度措施;现实需要的因人立法 反映出很大的人治主义色彩,损害了立宪的严肃性。 (4)革命失败:1912 年 3 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至此, 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篡夺,最终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3辛亥革命的功绩: (1)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17、 (2)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促使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积极变化,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革。 一语点拨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中国人民开始了反侵 略反封建的探索历程;甲午战争后,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提出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的方案,开始 探索政治民主化的道路。 【历史解释】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两面性 (1)具有革命性和进步性 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进步性主要源于它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革命性则是由于民族资产阶级诞生于中国半 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进程中,一开始资产阶级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

18、迫和束缚,具有反抗外 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要求。 表现: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暴力推翻清王朝,建立起民主共和国,成立南京临时政府,提出了发展 资本主义的许多措施,顺应世界发展潮流,表现出极大的革命性和进步性。 (2)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原因:资产阶级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特定社会环境决定了资产阶级具有同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 本主义妥协的一面。 表现:辛亥革命中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更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Part3 从五四运动到国共十年对峙 一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时期 11919 年五四运动,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1921 年,中共一大宣告

19、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31922 年,中共二大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二国民革命运动时期(19241927 年) 1开始:1924 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2高潮:1926 年,国民政府北伐,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3失败:1927 年国民党右派发动政变,国共合作破裂。 三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 年) 11927 年,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 21927 年,八七会议确立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 31927 年,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41931 年,九

20、一八事变爆发,中国人民展开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5 1934 年中国工农红军战略转移开始, 1935 年遵义会议使革命转危为安 (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 1936 年,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战略转移完成。 61936 年,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奠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 一语点拨 1927 年三大起义失败,中国共产党认识到照搬苏联革命“城市中心论”的局限,毛泽东把马列普 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中国特色的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 【历史解释】中俄两国选择不同革命道路的特点及认识 (1)特点:俄国革命以城市为中心,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2)认识

21、:必须将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才能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不同的国情决定了不同的革命道 路,只有与本国的国情相结合,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 Part4 抗日战争与人民解放战争 一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年) 11937 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全民族抗战开始。 21937 年 9 月,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1945 年,中共七大确定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奋斗目标。 41945 年 8 月,抗日战争胜利。 二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年) 11945 年,争取和平与民主的重庆谈判和 1946 年举行的政治协商会议。 21946 年 6 月,

22、人民解放战争开始,先后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31947 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41948 年秋至 1949 年 1 月,辽沈、淮海、平津战略总决战胜利完成。 51949 年 4 月解放南京,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结束。 一语点拨 国共两党的关系呈现:“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缓和”的曲折发展历程,国共两党分合 的结果表明两党分则两伤,合则两利。 【历史解释】影响国共两党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 (1)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代表工农群众的利益。阶级性质 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 (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

23、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当阶级矛盾上 升时,两党合作关系就有可能破裂,走向对抗。 (3) 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 进步的国际政治形势和有利的国际环境就能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 反之,则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历史解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历程 (1)从对中国的国情的分析中认识到制定民主革命纲领的重要性。中共“一大”提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目 标。中共“二大”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第一次在中国人民面前提出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为中国革 命指明了方向。 (2)从对工人运动失败中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主要是依

24、靠工人阶级发 动工人运动。 1923 年, 二七惨案使中共认识到要联合其他阶级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才能战胜敌人。 1924 年, 国共两党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 (3)从对大革命失败中认识到掌握革命领导权和坚持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以陈独秀为 代表的党中央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革命领导权,导致大革命失败。惨痛的教训使共产党认识到要 取得胜利,必须掌握革命的领导权,要有自己的武装。八一南昌起义开始创建人民的军队,掌握了革命武装。 (4)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出了一条夺取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在革命斗争中,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 相结合,创立了“工

25、农武装割据”思想,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中国式革命道路。 (5)从依赖共产国际到独立自主地处理党内问题。1935 年,在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上,没有共产国际参与, 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内的组织、路线问题,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6)依据国情及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关系。国共两党曾两次合作,特别是第二次合作更表现出 中国共产党顾全大局、以民族利益为重的理智和成熟。 逐渐走向成熟的原因分析:中共能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明确了革命的正 确道路。中共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实践,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经验。中共排除了共产国际“左”倾错误的干扰, 独立自

26、主地解决了自己的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领导集体日益成熟,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 领导集体。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两次转移:从城市转移到农村:秋收起义中,毛泽东根据敌强 我弱的形势,决定放弃攻打大城市而转向敌人防备空虚的农村进军,并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及时 总结斗争经验,指出了中国革命必须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道路。这标志着我党的工作重心开始 转移到农村。从农村转移到城市:1949 年,人民解放军通过三大战役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占领了许 多北方的大中城市,民主革命即将取得最后胜利,城市的管理和建设也提上了议事日程。在这种情况下,毛泽 东在中共

27、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从现在起,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专题专题五五 近近代中国的经济生活代中国的经济生活 时空坐标时空坐标 知识线索知识线索 本专题主要阐述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曲折发展的历程,以及近代 以来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线索 1:从“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鸦片战争后,在列强的经济侵略 和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外商企业的出现、自然经济的逐 渐解体、洋务企业的出现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等。中国被迫放弃“闭关锁国”政策,开始服 从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渐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

28、济发展的附庸。 线索 2:民族资本主义在曲折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 生。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一战后,民 族工业萧条。20 世纪 30 年代,民族工业又有新的发展,但是官僚资本主义获益最大。抗日战争和解放战 争期间,民族工业发展艰难,陷入困境。 线索 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深受时代的影响。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 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 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

29、治生活的影响。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进入快速 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 必备知识必备知识 Part1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一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19 世纪中期) 1原因: (1)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凭借侵略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2)国内社会经济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 (3)自然经济自身的局限性。 2表现:主要在东南沿海地区。表现: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分离( “耕” “织”分离);传统手工业部门遭到沉重 打击( “纺” “织”分离);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农产品进一步商品化,且日益服务于国际市场的需要。 3影响: (1)促进了中国近

30、代工业的兴起,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2)推动了中 国商业和金融业的发展,经营对华贸易的洋行大量增加,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始出现,贸易中心由广州 转移到上海; (3)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二洋务运动与洋务企业的创办(19 世纪 6090 年代)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 2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指导思想: “中体西用” , “自强” “求富” 。 3内容:兴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创建三支海军;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 4结果: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宣告了洋

31、务运动的破产。 5影响:推动了中国早期近代化(表现?经济、军事、教育、思想、外交等) 。 【历史解释】洋务运动的特点 (1)从目的看:从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到应对边患,维护封建统治。 (2)从过程看: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 (3)从投资形式看: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4)从内容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教育近代化启动。但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 上日程。 (5)从结局看:由于内外因素,洋务运动并未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甲午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

32、 世纪六七十年代) 1背景: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 2表现: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出现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 津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3影响:中国产生了早期的资产阶级和早期的维新思想;促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有力地推动了中国 的近代化。 (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至辛亥革命前) 1背景: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收回利权运动的推动。 2表现:民间出现办厂热潮,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3影响: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推动了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发生。 一语点拨

33、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客观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 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但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历史解释】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特点 (1)由单一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变为多种经济形式并存(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 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等) 。 (2)由以手工生产为主变为多种生产方式并存,近代机器大生产方式产生并扩展。 (3)生产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由工场发展为工厂。 (4)生产部门和流通方式发生变化;轻工业发展,重工业起步;商品流通方式多样化。 (5)买办阶层、民族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产业工人等新兴社

34、会阶层出现。 Part2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一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19121919 年,民国初年) 1原因 (1)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2) 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 北洋军阀政府较为宽松的经济政策, 使资本主义工商业得以继续发展。 (3)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4)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和利润的刺激;海外华侨大规模投资国内工商业。 (5)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表现: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化工、皮革和卷烟也有相当发展。 3结局: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4影响: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

35、侵略。民族工业的发展使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迅速 壮大,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二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萧条(19191927 年,一战后) 1原因: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加紧了对华的资本输出和商品倾销。军阀之间战争不断,政局运动。 2表现:纺织业、面粉业受到沉重打击,其他行业艰难发展。 3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挫。 4认识:帝国主义是阻碍中国民族资本发展的根本因素,不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国民经济 就不可能正常发展。 三民族资本主义较快发展(19271936 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1原因:全国的基本统一。

36、国民政府推行新的经济政策,如扶植民间轻工业,统一货币,关税自主, 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等。 2表现:民族工业得到较快的发展,中国工业产值达到近代以来的最高水平。但急剧膨胀的官僚资 本和美日等国侵略的加剧成为其发展的巨大障碍。 3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四民族资本主义日益萎缩(19371945 年,全民族抗战时期) 1原因:日本侵略者的掠夺;战争的破坏;国民政府的战时体制和官僚资本的压榨。 2表现: (1)沦陷区:日本采取“军管理” “委托经营”掠夺劳动力,吞并中国民族企业。 (2)国统区:国民政府实行

37、战时体制,官僚资本膨胀,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3)抗战时期的工业内迁促进了西南、西北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改变了民族工业的布局。 3影响:东南沿海的工业内迁对抗战的胜利和后方工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 五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19451949 年,解放战争时期) 1原因:国民政府增加苛捐杂税,滥发纸币,导致急剧的通货膨胀;官僚资本的压迫;1946 年,国民政 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独占中国市场。 2表现: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矿山、店铺纷纷倒闭。 3影响:使民族资产阶级认清国民党政权的反动面目,开始与其决裂。 一语点拨 民族工业艰难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38、【历史解释】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地位和作用 (1)特点:从产生与发展上看,先天不足(资本、技术、人才) ,后天畸形。从诞生环境上看,产生于半 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从分布上看,主要集中 在沿海沿江地区,内地很少。从结构上看,民族工 业主要集中在纺织、食品等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 薄弱, 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从地位上看, 民族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 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从发展历程上看,具有 曲折发展的特点。 (2)地位:近代中国进步性、革命性的经济成分, 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

39、 始终未能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形式。 (3)作用:从经济上看,民族工业是一种新的革命 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从政治上看,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 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从思想上看,一方面,为西方资产 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另一方面,不断冲击瓦解并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从 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 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4)启示:国家独立是民族经济振兴的基本

40、前提;善于抓住有利的国际环境是振兴民族经济的重要策略; 优化投资环境,减少垄断经营;保证充足资金,以科技为先导;要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坚持改革开放, 更新观念;资产阶级救国方案在近代中国行不通,必须坚持中共的领导等。 Part3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变迁 原因 “欧风美雨”的影响;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社会变革的推动;先进中国人的主动学习;新中 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的政策;经济发展是生活变迁的根本原因 变迁 表现 物质生活 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民国时期中山装流行;新中国成立初期服饰受政治的影响较 大。鸦片战争后,西餐和西式住宅出现 社会习俗 婚俗从包办婚姻到自由恋爱,丧俗从土葬到火葬;民国时期

41、开展剪辫、放足运动 交通工具 19 世纪 60 年代轮船出现;19 世纪末铁路运输发展;20 世纪 20 年代民航事业起步 通讯工具 1877 年有线电报传入中国;1882 年电话出现;1906 年无线电报出现;21 世纪手机 用户激增 大众传媒 1873 年中国人开始自办报刊;20 世纪 20 年代广播开始出现;1905 年中国第一部电 影定军山诞生;1958 年中国第一家电视台诞生;1994 年互联网接通 变迁 启示 随着近现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而变化;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并逐渐融合,但始终保持 自己的民族特色;地域间发展不平衡 一语点拨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

42、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到学习西方、由过去的封 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渐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封闭化。改革开放后,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各国联系愈 加紧密,逐步跟上了国际的潮流。 【历史解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一般规律 (1)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2)变化程度随着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政治、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 (3)在不同的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4)实质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融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5)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弭和中国社

43、会的向前发展。 专题专题六六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理论成果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理论成果 时空坐标时空坐标 知识线索知识线索 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的先进分子为救亡图存,不断探索独立、富强之路。新中国成 立以来又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线索 1: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学造器物。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 ,并提出“师夷长技 以制夷”的主张;19 世纪 6090 年代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 ,并把“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 (2)仿行制度。19 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制,掀起了戊戌变法运 动。资产阶级革命派

44、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度。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新三民主义 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成为国共两党合作进行国民革命的政治基础。 (3)思想解放。新文化运动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帜;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线索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即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相结 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指导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必备知识必备知识 Part1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一 “开眼看世界” (19 世纪 40、50 年代,地主阶级抵抗派)

45、 1原因 (1)主要原因:鸦片战争后,清王朝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 (2)直接原因:鸦片战争的战败,西方坚船利炮的刺激。 (3)主观原因:地主阶级的有识之士,向西方学习,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2代表 (1)林则徐:编译四洲志和各国律例等,被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3作用: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启迪了当时的思想解放;为后来洋务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 “中体西用”思想(19 世纪 6090 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 1背景 (1)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形势。 (2)清政府内部分裂,出现了洋务派。 2代

46、表:中央以奕,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代表。 3主张: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 方先进科学技术。 (2)“师夷长技以自强”。 4实践: (1)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筹划建设近代海军,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的第一步; (2)清末新政初期也以“中体西用”为主旨。 5影响: (1)冲击了“夷夏之辨/华夷之辨”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2)未消除“中学”与“西体”的矛盾,在维新变法期间,影响了西学的传播和实践,成为了反对维新 思想的武器(与维新思想相抵触) 。 (3)维新运动之后, “

47、中体西用”论仍流行。 三维新思潮(19 世纪 6090 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派) 1早期维新思想(19 世纪 6080 年代,早期维新派) (1)背景: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2)代表:王韬、郑观应等。 (3)主张: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 识;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局限:因为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 2康梁维新思想(19 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 (1)背景:政治上,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严重;经济上,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思想上,早期维新思想,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48、自身反思洋务运动破产的反思。 (2)代表 人物 代表作 主张(特点) 影响(地位) 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借助经学的外衣,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 性和合理性 否定君主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 为维新变法提供 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 梁启超 变 法 通 议 、 新民说 抨击君主专制,主张伸民权、设议院、 变法图存 宣扬了民权思想,维新思想的宣传家 严复 编译天演论 、 原富 、 法意 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国家属于人民;借 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 理阐明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维新理论宣传贡献巨大, 系统地将近代西方文化 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 谭嗣同 仁学 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观念,批判专制 君权、宗法等级制度以及纲常礼教,倡 导男女平等 维新派中的激进派, “冲决纲常礼教网罗的维新 勇士” (3)实践:戊戌变法。 (4)影响:维新变法思想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展。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起到思想启 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使资产阶级大受鼓舞,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 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是后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先声。 【知识链接】戊戌变法 1历史背景: (1)民族危机: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导致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历史高考 > 一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