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学案(2021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上传人:花好****3 文档编号:187747 上传时间:2021-07-1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2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学案(2021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学案(2021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学案(2021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学案(2021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学案(2021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第 2 课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标导航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 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 的世界意义。 1.了解佛教文化、西方文化对中华文化 发展的影响,从“家国情怀”的角度理 解文化交流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 2.搜集整理中华文化对东亚东南亚地区 和西方产生重要影响的史实,从“史料 实证” 的角度理解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1)过程 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魏晋南北朝: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儒、道、佛彼此吸收,相互融合 隋唐:出现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

2、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又名佛心宗,是中国化后的佛教 说明中华文化具有 较强的同化能力 宋明: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 国文化的一部分。 (2)影响: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 礼仪习俗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 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吸收了佛教的 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 中国的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 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2.西学东渐 新航路开辟前中西交流很少,且多是间接

3、交往 (1)明末 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 徐光启、李之藻等人对西学产生浓厚兴趣,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 几何原本 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2)17 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 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3)19 世纪中叶 背景:随着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 的冲击。 表现 a.林则徐、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b.1862 年,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京师同文馆在北京设立,相继开设英文、 法文和俄文等馆,还增设了天文算学馆。 c

4、.清政府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严复、詹天佑等是中国较早接 受西方教育的近代知识分子。 d.1868 年,专门引进、翻译西方书籍的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创办,大量军事、工 程方面的书籍得到翻译。 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 影响 a.近代西方的工程技术、科学理论以及社会改革等内容,展现在国人面前。 b.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 c.随着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 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 (4)20 世纪早期 1915 年,新文化运动开始,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 主张吸收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俄

5、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 思主义,重新探寻解决问题的出路。 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 1.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影响 (1)文字 公元前 4 世纪公元 3 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 后来, 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 创造了本国文字, 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与传播。 如朝鲜的谚文、日本的表音文字假名、越南的喃字等 (2)思想 35 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 形成中华文化圈,又称为儒家文化圈 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3)宗

6、教:大约在 4 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 发展。 (4)制度: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 朝鲜: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 日本:7 世纪,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 制为蓝本。 越南: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基本一样。 (5)其他: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 节日、习俗等方面,深受唐文化影响。 (6)人口迁徙 14 世纪末,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 播。 指琉球群岛 15 世纪,伴随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 海外华人分

7、布最集中的地区 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2.对西方的影响 (1)四大发明对西方的影响 四大发明都是间接传入西方 造纸术:8 世纪以后,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 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火药:在 13 世纪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骑士 阶层日渐衰落。 指欧洲封建时代为国王或其他长官服务的武士 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新航路开辟 印刷术:欧洲人创造出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 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2)中学西传 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

8、以及科技、文学等成 就相继传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 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 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阅读教材 想一想 1.阅读教材 P11“学思之窗”:阅读上述诗句,体会中华文化对朝鲜、日本的影 响。 提示: 崔致远诗作中的“颜氏巷”源自 论语 , 印证了儒家经典在朝鲜的传播。 那波守之的读汉高帝纪则说明了作者对中国历史有相当的了解,也说明了中 华文化对日本产生广泛影响。 2.阅读教材 P13“学习拓展”:举例说明中华文化在当今人类文明发展中发挥的 作用。 提示:中华文化中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天下为公、和而不同等思想理念有跨越 时空的永恒价值。歌德曾说:

9、“凡是值得思想的事情,没有不是人思考过的,我 们做的只是试图重新加以思考而已”。 中华文化对解决世界发展进步中的难题贡 献了宝贵的智慧。 发掘教材 读一读 1.阅读“诗经书影”(见教材 P8) 信息解读: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 年至春秋中叶(前 11 世纪至前 6 世纪)的诗歌,共 311 篇。在内容上分为风 、 雅 、 颂 。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 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 颂是周王 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 2.阅读“云冈石窟露天大佛”(见教材 P9) 信息解读:云冈大佛位于山西大同市,云冈石窟的这尊露天大佛,是第五窟三世 佛的中央坐像(民间俗称云冈大佛),

10、高达 17 米。大耳垂肩,是云冈的标志佛像, 形态端庄,是中国文化传统的表现手法;但其脸部形象:额宽、鼻高、眼大而唇 薄,却具有外域佛教文化的某些特征。 3.阅读“利玛窦(15521610),徐光启(15621633)”(见教材 P9) 信息解读:利玛窦等人为了方便在中国内地的传教活动,不仅讲汉语穿儒服,而 且通晓中国儒家经典,再凭借他从西方带来的科学知识和机械原理,很受明朝士 大夫的欢迎,徐光启即是他结交的好友,两人合译几何原本成为中西文化交 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4.阅读“瑞典首都的中国宫”(见教材 P12) 信息解读:瑞典的中国宫始建于 1753 年,宫顶仿中国宫殿并刻意雕龙,这是一 座中

11、国式宫殿与法国洛可可式建筑的融合体, 兼有东方建筑的典雅与西方建筑的 华丽,它见证了 18 世纪瑞典的“中国热” 。 探究一 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史论要点 1.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传播 (1)外来文化丰富发展了中华文明 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文学艺术、绘 画建筑、音乐和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明末以来尤其是鸦片战争以后的西学东渐对中华文化影响巨大, 中华传统文化 在遭受严重冲击的同时也借鉴吸收西方文化, 以中西结合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 兴。 (2)中华文化丰富发展了域外文明 中华文化源源不断地向外进行着辐射和传播,对朝鲜、

12、日本和东南亚产生了深 远影响,形成中华文化圈。 四大发明的传播推动欧洲发生革命性变化,走出黑暗的中世纪。 欧洲的“中国热”影响了法国的启蒙运动,推动了西方的现代化进程。 2.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1)中外文化交流对促进中华文化有重要意义 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维护民族文化。 将中国先进文化推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 有利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中外文化交流对促进世界文化有重要意义 有利于吸收和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有利于加强

13、不同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了解,发展友好合作,促进世界和 平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对点训练 1.(2020 广西玉林、贵港、柳州、百色四地联考)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凿石窟风气 盛行。其中著名的石窟有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太原天龙 山石窟等。这些石窟中的佛像无论何种形象,很多都身着汉族形式的衣饰。上述 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 A.北方经济地位上升 B.儒学正统地位丧失 C.三教思想趋于融合 D.中外文化交融增强 解析 据材料“这些石窟中的佛像无论何种形象, 很多都身着汉族形式的衣饰”, 可知当时佛教的影响力在扩大,同时也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故选 D 项;唐朝 安史之乱后,北方

14、经济地位下降,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排除 A 项;材料强调佛 教影响力扩大,侧面说明了儒学正统地位遭到冲击而不是丧失,排除 B 项;隋 唐时期,三教合一局面出现,排除 C 项。 答案 D 2.(2020 黑龙江齐齐哈尔模拟)光绪二十二年, 谭嗣同创作了诗歌 金陵听说法 , 诗中的典故不再只是中国古代典故,且引入了圣经典故,以及印度、英国的政治 词汇和佛教用语。谭嗣同此举意在( ) A.开辟诗歌语言的新源泉 B.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重新融合传统三教思想 D.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解析 材料中谭嗣同创作的诗歌引用了外国的圣经典故、政治词汇和佛教用语, 增加了人们对于外国的了解,结合谭嗣同是维新变法的

15、代表人物,可知其用意为 引进西方政治制度的变法改革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故选 B 项;结合谭嗣同致 力于维新变法,可知他创作诗歌,引用外国典故和词汇并不是简单地增加诗歌的 新词语,故开辟诗歌语言的新源泉不能体现谭嗣同的真正用意,排除 A 项;从 材料中谭嗣同创作的诗歌引入的是外国的圣经典、和政治词汇和佛教用语,并不 是对于中国传统的佛道儒三教思想的重新融合,排除 C 项;文学革命是 1915 年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排除 D 项。 答案 B 探究二 西学东渐 史论要点 1.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两次西学东渐 明末清初 清末以来 传播主体 (来华西人) 天主教耶稣会教士 新教各会教士 传播方式

16、实物示范;语言文字 译书、报刊、学校、社团、留学 传播内容 天文、历算、数学、地理(文艺 复兴以来的知识) 近代西方知识体系(工业文明) 受传对象 士绅、官员 各社会阶层 影响区域 京师、江浙皖赣闽 通商口岸沿海内地 影响程度 局部的、区域性 全方位、根本性、全局性 2.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近代西学东渐的阶段性 (1)第一阶段,从鸦片战争前后至甲午战争结束后大约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这一 时期英国凭借坚船利炮打开了清朝闭关锁国的大门。中国发生了两次鸦片战争、 中法战争、洋务运动和甲午战争,这一阶段称之为器物层面的西学东渐。 (2)第二阶段,从戊戌变法到五四运动前大约 20 多年的时间。这一时期西

17、方国家 大量的资本输出,瓜分世界。中国经历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等事 件,这一阶段称之为制度层面的西学东渐。 第三阶段:是五四运动以后的西学东渐,这一时期西学东渐已发生了由表面到核 心,由器物、制度层面转到了思想、文化等核心的内容。中国经历了五四运动、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这一阶段称之为思想精神层面的西学东渐。 3.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1)政治:推动了中国近代的社会改革和革命运动以及政治民主化。(维新变法、 辛亥革命) (2)经济:为中国工业的现代化起步开辟了道路。(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发展) (3)文化:促使了中国近代文化的演进。(新文化运动)

18、 (4)其他:促进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衣食住行) 对点训练 1.(2020 福建漳州三模)徐光启的崇祯历书集中体现了他在天文学方面引进西 学的成果, 以计算和分析的方法令人信服地证实了“天地圆体”说;农政全书 则运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思维和方法来进行农业试验和研究。这表明了( ) A.全球性文化交流影响明末的学术视野 B.持续到现代的西学东渐进程由此开启 C.空疏无物的理学学术思想被时代抛弃 D.西方科技的引进推动了明清经济发展 解析 据材料“在天文学方面引进西学的成果”“运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思 维和方法来”可知,明末西学已经传到中国,并在当时的学术著作中得到体 现,说明全球性文化交流影响

19、明末的学术视野,故选 A 项;材料并未提及其他 时期的著作情况,也并未提及徐光启引进西学的做法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因此 “由此开启”一说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 B 项;材料强调的是徐光启引用了 西学,并未提及理学,无法体现其是否被抛弃,排除 C 项;在学术著作中引用 了西学的成果,并不等于引进了西方的科技,且材料仅提及徐光启的著作,并未 提及其他,无法看出明清经济是否得到发展,排除 D 项。 答案 A 2.(2020 江西赣州摸底)黄宗羲海昌讲学时,经常推荐弟子读几何原本 ,著名 思想家李二曲也常要求其学生习农政全书 、 泰西水法等书籍;明末流行的 天工开物是清初向国外出口的重要书籍之一。这反

20、映了明清之际( ) A.中学未能突破传统窠臼 B.中西方文化的全面融合 C.西方科技受到士大夫普遍认可 D.经世致用思潮有利于西学东渐 解析 据材料“黄宗羲海昌讲学时,经常推荐弟子读几何原本 ,著名思想家 李二曲也常要求其学生习农政全书 、 泰西水法等书籍;明末流行的天工 开物 是清初向国外出口的重要书籍之一”, 可知明清之际思想家注重经世致用, 有利于几何原本 、 泰西水法等书籍的传入,故选 D 项;中学突破传统发 生在近代,排除 A 项;学习西方书籍无法说明中西文化全面融合,排除 B 项; 材料中提到的思想家代表不了整个士大夫阶层,排除 C 项。 答案 D 探究三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史论

21、要点 1.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唐文化对朝鲜、日本和越南的影响 (1)对朝鲜:新罗派留学生赴中国学习。拼音文字“吏读”是用汉字与新罗语结 合后形成的;以儒家经典为教材;中央设立国学,地方设立乡校和书堂;实行科 举制;大批新罗学生来长安;文庙祭祀活动。唐朝文化的精髓如律令、科技、佛 教、儒学、学校教育、科举制度等皆为新罗广泛吸收。 (2)对日本:十多次派出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来中国交流学习。空海和吉备 真备分别根据汉字的草书和楷书偏旁,创造了平假名和片假名;以儒家经典为教 材; 国家官学大学寮和地方国学的毕业生,经任官考核合格后可以按成绩高低授 予不同官职。 同时, 在政治、 经济、 法律等制

22、度层面仿效唐朝, 并对宗教、 文学、 艺术、天文、历法,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以及各类生产技术,皆予以吸收 融合。 (3)对越南:使用汉字,在此基础上创造“喃字”;以儒家经典为教材;设立从 中央到地方的官学体系;文庙祭祀活动;实行科举制。 2.从“家国情怀”角度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世界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 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 (1)中华文化所蕴含的自然人文精神,为当今世界人民解决自然问题提供了智慧。 当今人类正在遭受干旱加剧、气候变暖等自然恶化问题的困扰,而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包含了众多正确

23、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精髓, 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 决。 (2)中华文化主张的国家交往艺术是构筑和平稳定的世界秩序的文化基石。利益 相关、合作共赢和和平共处等价值理念是构筑和平稳定的世界秩序的关键要素, 这恰恰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国与国交往的基本精神。彼此尊重、共同 遵守规则是国家间实现合作共赢的根本遵循。总而言之,中华传统友好往来文化 对于解决当前世界一体化进程中面临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零和思维等问题具 有重要意义。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价值目标符合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华 文化充满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文情怀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这有助于激励各国 人民为建立公平

24、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不断努力。 在世界彼此联系日趋紧密的背景下, 这些思想有利于解决各国人民所共同面临的 恐怖主义、新殖民主义等问题,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并赋予其深沉的 文化底蕴和持久的生命力,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自身焕发出蓬勃的时代生命力, 彰显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对点训练 1.关于中华传统文化在社会制度方面对朝鲜、日本和越南的影响,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 A.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汉朝 B.日本大化改新时期的政制改革多以唐制为蓝本 C.朝鲜的政制基本模仿中国 D.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 答案 A 2.(2020 北京学考, 5)以下两幅图片用于研究性学习

25、, 与之最契合的主题是( ) A.清代建筑风格的全盘西化 B.八国联军的侵华罪行 C.西欧历史上的“中国热” D.清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解析 瑞典“中国宫”(1753 年建成)是一座中国式宫殿与法国洛可可式建筑的 融合体;圆明园海晏堂(1786 年雕版图)是一处欧式园林景观,著名的十二生肖人 身兽头铜像(圆明园兽首铜像)是西方人设计,在中国制造的,融东西方文化于一 身,这两幅图片都反映了清代的中外文化交流,故选 D 项;瑞典“中国宫”不 是清代建筑,而且“全盘西化”的表述错误,排除 A 项;八国联军侵华发生于 19001901 年,而且瑞典也没参与侵略,排除 B 项;西欧历史上的“中国热” 不能

26、反映圆明园海晏堂,排除 C 项。 答案 D 【典例 1】 19 世纪后期报刊上诸如论中西历之所以不同 中西饮食异宜说 关键时间信息 论中西民情不同中西政情之别 一类文章屡见不鲜。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中西比较的范围在逐渐扩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习俗、法律、 思想、学术等各个领域。这一现象表明中国知识分子( ) 对西方的了解越来越全面、深入 A.放弃了儒家思想 表述绝对化 B.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 题干材料没有体现 C.知识结构与认知空间的重大变化 深入全面了解西方的结果 D.传统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 题干材料与传统思维方式无关 明立意 以 19 世纪后期报刊刊载文章

27、为切入点,从“时空观念”角度考查西方 文化的传入。 抓关键 根据题干信息“中西比较的范围在逐渐扩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 军事、外交、习俗、法律、思想、学术等各个领域” ,可知中国知识分子知识结 构与认知空间发生重大变化。 排干扰 材料表明 19 世纪后期西方文化大量传入中国,但不代表中国知识分子 放弃了儒家思想,西方文化大量传入冲击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体西用”“传统 思维方式”材料没有涉及。 答案 C 【典例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其实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在汉代就开始了, 当时的罗马帝国就与中国 的东汉王朝开始了交往,这种交往的途径就是通过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到了唐 代以

28、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就更加的频繁。第二次渗透,是元朝。当时因为蒙古 对外交通、国力强弱、对外开放政策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 帝国的影响力,大批的西方传教士涌入中国,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马可波罗,他 的东方见闻录在西方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第三次渗透是在明末清初,西方传 教士进入中国传教,并开始向中国推广西方的一些先进技术及先进理念,可惜当 时中国的统治者并没有注意到这些人所传达的东西, 中国还沉睡在天朝上国的迷 梦中。等到了第四次渗透,已经是鸦片战争以后了,中国开始遭到西方列强的入 侵, 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四次的渗透初期仍是外国人通过传教向中 国人灌输西方的宗教哲学经济政治思想,但到了后期,

29、一批批爱国青年成为了传 播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主力军。第五次大规模渗透就是在改革开放后了,大量的 西方文化涌入中国,深深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国人开始喝可乐了,中国 中国人主动了解学习西方 人开始关注好莱坞了,中国人喜欢上 NBA 了,中国人爱上过洋节了,中国人的 水平要用英语来衡量了,可见,第五次渗透的影响力大大超过了前四次的渗透。 摘编自互联网 材料二 元杂剧在 18 世纪曾一度风靡欧洲, 借用中国素材来创作戏剧成为时尚, 中国戏曲艺术手法也对西方产生了重大影响。 当运用水墨画在宣纸上的中国画出 现在西方时,一下子就吸引了西方人。西方人很早就知道中国的文学故事,这些 故事是随着 “丝绸之

30、路” 上商旅的口口相传辗转流传到西方的。 在 1819 世纪, 随着东西方贸易的增加, 大批中国小说被翻译到西方。 另外, 中国古诗生动简练、 意象鲜明的简约美学对意象派诗歌产生了直接影响,开启了美国诗歌新境界。中 国古代的制度文明、 科技成果等对西方影响也是很大的。 随着西方汉学日益勃兴, 科举制或四大发明对西方产生了重要影响 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给予自身影响的呈现和阐释越来越周详和具体。 欧洲的“中国热” 摘编自陈伟增强文化自信 实现文化自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特点。 (3)概括材料二的观点,并就中国古代制

31、度文明和科技成果的史实各举一例加以 说明。 第一步 审设问 定方向 审读关键 审读通则 引导词 在第(1)问和第(2)问中, “根据材料”说明答案来自材料, “结合所学 知识”说明答案来自教材基础知识。 提示词 第(1)(2)问,概括总结归纳;第(3)问,举例说明解释清楚。 限制词 第(1)(2)问, 内容限定西方文化传入中国; 第(3)问, 内容限定 中国古代制度文明和科技成果的史实。 核心词 第(1)问,因素;第(2)问,特点。 第二步 读材料 提信息 第(1)(2)问,根据“西方文化对中国的五次渗透”,具体分析每一次西方文化的传 入,进而归纳影响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因素。 第(2)问,根据材料“西方文化对中国的五次渗透”概括。 第(3)问,根据“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给予自身影响的呈现和阐释越来越周详和具 体”概括观点,并结合教材有关内容,如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和欧洲的“中国热” 进行作答。 第三步 列要点 组答案 (1)因素:对外开放的政策;国力强弱的变化;对外交通的发展;人为因素的作用;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西方文化的魅力。 (2)特点:历史悠久;由外国人传入到中国人主动学习;由和平交流到文化侵略, 再到和平交流;领域不断扩大;影响不断深入;伴随着经济政治活动。 (3)观点:中国文化对西方产生了重大影响。以科举制或四大发明为例,结合所学 知识简述其对西方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统编版(2019) >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