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比和比例 一课一练(含答案解析)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上传人:争先 文档编号:182630 上传时间:2021-05-1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53.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比和比例 一课一练(含答案解析)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比和比例 一课一练(含答案解析)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比和比例 一课一练(含答案解析)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比和比例 一课一练(含答案解析)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2.比和比例比和比例 一、单选题一、单选题 1.下面各组的两个比不能组成比例的是( ) A. 7:8 和 14:16 B. 0.6:0.2 和 3:1 C. 19:110 和 10:9 2.因为 0.6:3=, :4=, 所以 0.6:3 和:4 可以组成比例,这是根据( )判断的 A. 比的意义 B. 比的基本性质 C. 比例的意义 D. 比例的基本性质 3.甲种笔 3 元钱买 4 枝,乙种笔 3 枝 4 元钱,甲、乙两种笔单价的比是( ) A. 4:3 B. 3:4 C. 4:4 D. 9:16 4. 把 10 克糖容在 100 克水中,糖与糖水的比是( ) A. 1:10 B. 1:1

2、1 C. 9:10 D. 10:11 二、判断题二、判断题 5.两个正方形边比和面积的比能够组成比例。 6.判断对错 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7.判断对错 三三、填空题、填空题 8.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_,两端的两顶叫做比例的_,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 _ 9.同时点燃两支蜡烛,当第一支燃去 时,第二支燃去 ,这两支蜡烛余下部分可以燃烧的时间比是 _ 10.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内项互为倒数,那么两个外项的积是_。 11.甲、乙两袋糖的质量比是 41从甲袋中取出 10 千克糖放入乙袋,这时两袋糖的质量比是 75两袋 糖一共有_ 千克? 四、解答题四、解答题 12.汽车上午 5 小时行驶了 250

3、 千米,下午 2.5 小时行驶了 125 千米。 (1)分别写出上、下午路程和时间的比,求出比值,看两个比能否成比例。 (2)分别写出上、下时间与路程的比,求出比值,看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13.甲、乙两人在河边钓鱼,甲钓了 5 条,乙钓了 4 条他们生火准备吃时,有一过路人正好路过,请求和 他们一起吃鱼于是他们三个人每人吃了三条鱼吃过以后,过路人留下 1.8 元甲、乙两人请小明帮忙 分配小明说:“这是一个按比例分配的题目,把 1.8 元按 54 来分配,甲分 1 元,乙分 0.8 元”你认为 这样分合理吗?为什么? 五、综合题五、综合题 14.填空。 (1)3:_=_:12 (2)24:9=

4、8:_ (3)_:12=15:_ (4)_:3=8:_ 六、应用题六、应用题 15.一列火车的实际长度是 500 米,它的长度与模型长度的比是 800:1,模型长度是多少米?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 C 【解析】【解答】解:A、因为 716=148,所以能组成比例; B、因为 0.61=0.23,所以能组成比例; C、因为 19911010,所以不能组成比例故选:C 【分析】根据比例的性质“两外项的积等于两内项的积”,分别计算求出每个选项中的比例的两内项的积和 两外项的积,如果等于,就说明两个比能组成比例,不等于就不能组成比例 2.【答案】 C 【解析】【解答】解:因为 0

5、.6:3= , :4= ,所以 0.6:3 和 :4 可以组成比例, 这是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的; 【分析】因为两个比 0.6:3 和 :4 的比值都是 ,说明这两个比相等,所以 0.6:3 和 :4 可以组成 比例,这是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的,因为比例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据此进行选择。 故选:C 3.【答案】D 【解析】【解答】解:34= (元) 43= (元) : =( 12):( 12) =9:16; 故选:D 【分析】先依据“总价数量=单价”分别计算出它们的单价,进而依据比的意义,即可得解 4.【答案】 B 【解析】【解答】解:10:(10+100), =10:110 =(1010):

6、(11010) =1:11 故选:B 【分析】10 克糖完全溶解在 100 克水里,糖水为(10+100)克,进而根据题意,求出糖与糖水的比,进行 选择即可 二、判断题 5.【答案】错误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可以举例:如果两个正方形边长比为 2:3,那么它们的面积比为 4:9,2:3=, 4:9=,不能组成比例,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据此可以用举例的方法求出面积比和边长比,然后对比,比值相等就 能组成比例,否则不能组成比例. 6.【答案】错误 【解析】【解答】两个比必须比值相等才能组成比例,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比例的意义:表示

7、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才能组成比例. 7.【答案】正确 【解析】【解答】,5:2=2.5,比值相等,能组成比例,原题正确. 故答案为:正确 【分析】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分别求出两个比的比值,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比值不相等就不能组成 比例. 三、填空题 8.【答案】项;外项;内项 【解析】 【解答】根据比例的知识可知,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 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故答案为:项;外项;内项 【分析】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组成比例一共有 4 个数,都叫做项,根据每个数的位置可以分 成外项和内项. 9.【答案】1:2 【解析】【解

8、答】解:设第一支全长是 x,第二支全长是 y,由题意得: x= y, x:y= : =5:6, 所以 x= y, 第一只剩下的是:(1 )x= x, 第二只剩下的是:(1 )y= y, 这两支蜡烛余下部分可以燃烧的长度比是: x: y=( )y: y=1:2, 所以这两支蜡烛余下部分可以燃烧的时间比也是 1:2 故答案为:1:2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这两支蜡烛不一样长,设第一支全长是 x,第二支全长是 y;再根据“同时点燃两 支蜡烛,当第一支燃去 时,第二支燃去 ”,可知两支蜡烛燃烧的时间相等,进而算出第一支蜡烛与第 二支原来的长度比,然后算出第一支和第二支蜡烛剩下的长度比,也即剩下的部分可

9、以燃烧的时间比即 可此题考查比的意义,解决此题关键是根据两支蜡烛燃烧的时间相等,先求出原来两支蜡烛的长度比, 进一步求得两支蜡烛剩下的长度比,也即剩下的部分可以燃烧的时间比 10.【答案】1 【解析】【解答】解: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积是 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知,两个外项的积是 1. 故答案为:1【分析】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11.【答案】 【解析】【解答】解:设甲袋原来有 4x 千克糖,乙袋原来有 x 千克糖,则 (4x-10):(x+10)=7:5 5(4x-10)=7(x+10) 20 x-50=7x+70 20 x-50-7x=7x+70-7x

10、 13x-50=70 13x-50+50=70+50 13x=120 x= 两袋糖一共:4x+x=5x=5=46. 故答案为:46.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此题应用方程解答比较容易,设甲袋原来有 4x 千克糖,乙袋原来有 x 千克糖,依 据等量关系:(甲袋原来的质量-10):(乙袋原来的质量+10)=7:5,据此列出方程,依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解答即可. 四、解答题 12.【答案】(1)解:上午路程和时间的比:250:5=50,下午路程和时间的比:125:2.5=50 答:两个比能组成比例 (2)解:上下午时间的比:5:2.5=2,路程的比 250:125=2 答:两个比能组成比例 【解析】【分

11、析】根据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比例,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分别用 前项后项=比值,求出比值后,如果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 13.【答案】解:5+4=9(条),每人吃:93=3(条) 吃甲的鱼:5-3=2(条) 吃乙的鱼:4-3=1(条) 应该把 1.8 元按照 2:1 的比例分配. 答:不合理过路人吃了甲钓的 2 条鱼,乙钓的 1 条鱼,则应把 1.8 元按 21 来分配甲分 1.2 元,乙分 0.6 元 【解析】【分析】要想判断是否合理,需要计算出平均每人吃多少条鱼,这样就能计算出路人吃了甲几条 鱼,吃了乙几条鱼,根据吃两人鱼的条数比按照这个比分配钱数. 五、综合题 14.

12、【答案】(1)4;9 (2)3 (3)20;9 (4)2;12 【解析】【解答】解:(1)312=36,因为 49=36,所以比例是 3:4=9:12; (2)9824=3,所以 24:9=8:3; (3)1215=180,因为 209=180,所以 20:12=15:9; (4)38=24,因为 212=24,所以 2:3=8:12. 故答案为:(1)4;9;(2)3;(3)20;9;(4)2;12 【分析】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由此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分别计算 即可. 六、应用题 15.【答案】解:设模型长度 x 米. 500:x=800:1 800 x=5001 x=500800 x = 答:模型长 米. 【解析】【分析】设模型长度是 x 米,根据实际长度与模型长度的比是 800:1 列出比例,解比例求出模 型长度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小学数学 > 冀教版 > 六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