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人教版(2019)地理必修第一册全册知识点总结
《2021年人教版(2019)地理必修第一册全册知识点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人教版(2019)地理必修第一册全册知识点总结(37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2022021 1 届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届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教学目标和要求】 1.根据图像资料、结合天文观测活动,描述各类天体的特点以及天体系统的层次结构。 2.运用示意图等指出地球在不同层级天体系统中的位置,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 3.运用资料说出行星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体会保护地球宇宙环境的必要性。 【本章要点】 1. 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按照从低到高的级别,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可观测宇宙。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按照从低到高的级别,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可观测宇宙。 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
2、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地月系地月系 太阳系太阳系 银河系银河系 其他行星系其他行星系 (10 万光年万光年) 可观测宇宙可观测宇宙 其他恒星系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河外星系 2.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它是太阳系行星中唯一有高级智慧生命的星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它是太阳系行星中唯一有高级智慧生命的星球。 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八大行星分类及特点 分类分类 特点特点 类地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同向性:绕日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巨行星 木
3、星、土星 共面性: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 远日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 近圆性:绕日公转的轨道形状都近似圆形 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外部条件 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自身条件 适宜的温度 日地距离适中 适于呼吸的大气 体积、质量适中 液态的水 来自地球内部 补充:月相的变化图补充:月相的变化图 第二节第二节 太阳地球的影响太阳地球的影响 【教学目标和要求】 1.运用图像、视频等资料,说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重要意义。 2.举例说明太阳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3.运用示意图和有关资料,描述太阳大气层的结构和主要的太阳活动现象。 4.举
4、例说出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本章要点】 1. 太阳辐射是地球光和热的主要源泉,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太阳辐射是地球光和热的主要源泉,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 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太阳正处于稳定 的壮年期。 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太阳辐射分布规律: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意义: 提供光热资源;提供光热资源; 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维持地表
5、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阳能; 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地表获得太阳辐射量的多少直接取决于太阳辐射强度和日照时间 具体的影响因素如下:具体的影响因素如下: 纬度: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纬度高,太阳辐射弱。纬度: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纬度高,太阳辐射弱。 天气:天气晴朗,阴天少,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反之太阳辐射弱。天气:天气晴朗,
6、阴天少,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反之太阳辐射弱。 地势: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日照强度大地势: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日照强度大. .太阳辐射强;反之太阳辐射弱。太阳辐射强;反之太阳辐射弱。 大气透明度:大气透明度好,尘埃杂质少,太阳辐射强;反之太阳辐射弱。大气透明度:大气透明度好,尘埃杂质少,太阳辐射强;反之太阳辐射弱。 2.太阳活动释放大量的物质和能量,扰动地球的磁场和大气层,给人类活动带来很多不利影响。太阳活动释放大量的物质和能量,扰动地球的磁场和大气层,给人类活动带来很多不利影响。 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 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
7、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 11 年) 太阳风:太阳大气不断释放高速带电粒子流,称为太阳风。 正常情况下,地球的磁场能够阻挡太阳风,使地球免受太阳风的危害。当太阳活动增强时,太阳风变得强 劲。 对气候的影响:如世界很多地区降水量的变化,与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有相关性;对气候的影响:如世界很多地区降水量的变化,与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有相关性; 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会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会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对地球磁场的影响: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对地球磁场的影响: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层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层 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太阳活动
8、的主要类型 光球光球 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色球色球 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日珥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日珥 日冕日冕 日冕物质抛射日冕物质抛射 在高纬度地区产生极光现象。在高纬度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第三节第三节 地球的历史地球的历史 【教学目标和要求】 1.据图说出沉积岩地层、古生物化石与地质年代表构建的关系。 2.通过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不同地质年代的时间尺度。 3.描述不同地质年代的地球环境及古生物特点。 【本章要点】 1. 对地层和化石的研究是了解地球历史的主要途径。对地层和化石的研究是了解地球历史的主要途径。 地层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
9、状岩石,沉积岩的地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 在上。 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因此,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 全球各地的地层和古生物化石研究发现,地球演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 根据地层顺序。岩石年龄等,科学家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宙、代、纪等时间单位进行系统的编年。这 就是地质年代表。 2.2.地球的演化历史可分为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其中新生代是人类诞生的时代。地球的演化历史可分为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其中新生代是人类诞生的时代。 前寒武纪(距今前寒武纪(距今 5.415.41 亿年以前)亿年以前) 大气的主要成
10、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缺少氧气。 地表水体分布广泛,陆地面积不大。到太古宙晚期,某些地区开始形成小规模的陆地。 原始生命萌芽,出现原始生物,藻类开始繁殖。元古宙时进一步演化出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地层中含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是铁矿、金矿、镍矿、铬矿。 藻类日益繁盛,地球上的大气从缺氧状态发展到存在较多游离氧的状态。 古生代(距今古生代(距今 5.415.41 亿亿- -2.522.52 亿年)亿年) 古生代,地壳运动剧烈,陆地面积进一步扩大,到后期各块大陆汇聚成一个整体,称为联合古陆。 早古生代又被称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 志留纪到泥盆纪,称为“鱼类时代”。 晚古生代,陆地
11、上的蕨类植物繁盛,形成广阔森林。石炭一二叠纪成为重要的成煤期。 中生代(距今中生代(距今 2.522.52 亿亿0.660.66 亿年)亿年) 中生代发生规模巨大的构造运动燕山运动,形成了中国的地质构造轮廓和地貌基础。联合古陆在三 叠纪晚期开始解体,各大陆向现在的位置漂移。 中生代地层含有多种矿产。 中生代被称为“裸子植物时代”,是又一个重要的造煤期。 中生代也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 新生代(距今新生代(距今 0.660.66 亿年至现在)亿年至现在) 新生代发生了一次规模巨大的构造运动喜马拉雅运动,形成了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 斯山脉等,地球上的海陆分布与现在渐趋一致。 新生代被
12、称为“被子植物时代”和“哺乳动物时代”。 第四纪时期,全球出现数次冷暖交替变化。 第四纪初,古猿的一支向着人类的方向进化,人类的出现和进化,是第四纪最重要的特征。 第四节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道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基本方法,增强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 2.运用图表描述地球内部、外部圈层的范围、物质组成,说明地球结构特点。 3.知道岩石圈的构成及其在自然环境中的地位,举例说明地球各圈层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从整体上说 明自然环境的基本构成。 4.举例说明地球各圈层对自然环境形成的作用,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初步形成人地协调观。 【本章要点】
13、1. 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上地幔的上部存在软流层。上地幔顶部和地壳合称岩石圈。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上地幔的上部存在软流层。上地幔顶部和地壳合称岩石圈。 .地震波 地震波地震波 传播速度传播速度 传播介质传播介质 穿过不连续面速度变化穿过不连续面速度变化 横波横波 慢慢 固体固体 穿过莫霍界面横纵波速度均增大;穿过古登堡界面穿过莫霍界面横纵波速度均增大;穿过古登堡界面 横波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 纵波纵波 快快 固体、液体、气体固体、液体、气体 .地球内部圈层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划分三个圈层。 圈层圈层 位置位置 厚度厚
14、度 特点特点 地壳地壳 莫霍界面以上莫霍界面以上 地壳厚薄不一地壳厚薄不一 由岩石组成,大陆地壳厚,大洋地壳薄由岩石组成,大陆地壳厚,大洋地壳薄 地幔地幔 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 2900 多千米多千米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 是岩浆主要发源地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 是岩浆主要发源地 地核地核 古登堡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下 3400 多千米多千米 由铁、镍等金属组成接近液态,横波不能穿过由铁、镍等金属组成接近液态,横波不能穿过 2.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它们和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15、它们和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 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大气圈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主要成分氮和氧。 大气圈笼罩着地球,使得地球上的温度变化和缓; 提供了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氧气; 大气圈中的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与人类息息相关。 水圈水圈 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水是最活跃的自然环境要素之一。 主体是海洋、还包括陆地上的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等。 生物圈生物圈 是地球表层生物的总称,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促进太阳能转化; 改变大气圈和水圈组成; 改造地表形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第二章
16、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教学目标和要求】 1.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及其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2.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本章要点】 1 1、低层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组成。干洁空气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低层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组成。干洁空气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2.2.大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水汽等对生命活动、自然环境具有重要作用,与人类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大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水汽等对生命活动、自然环境具有重要作用,与人类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3.3.根据温度、运动状况和密度,大气
17、自下而上可以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根据温度、运动状况和密度,大气自下而上可以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干干 洁洁 空空 气气 N2 地球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球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O2 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CO2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调节地表温度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调节地表温度 O3 能吸收太阳紫外线,对地球生物起保护作用能吸收太阳紫外线,对地球生物起保护作用 水汽水汽 产生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产生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 固体杂质固体杂质
18、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高度 温度 大气运动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层 大气 2000-3000 千米 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 增加 -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 层 50-55 千米 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水平运 动为主 臭氧层有保护作用;有利于高空飞 行 对流 层 低纬厚:17-18 千米, 中纬:10-12 千米, 高纬薄:8-9 千米 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对流运 动显著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 密切 4.4.人类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并充分利用各层大气的特点开展相应活动。人类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并充分利用各层大气的特点开展相应活动。 第二节第二节
19、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教学目标和要求】 1.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并解释相关现象。 2.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保温作用,并解释相关现象。 3.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4.运用示意图等,说明风的形成和风向规律。 【本章要点】 1.1. 太阳辐射加热地面,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太阳辐射加热地面,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大气的能量来源:根本来源:太阳辐射。 直接来源:地面辐射,地面辐射是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大气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 大气 受热 过程 过程一:太阳辐射能传播的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
20、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 面,并被地面吸收而增温。 过程二: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大气吸收后增温。 过程三:大气增温后形成大气辐射,其中,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 它将大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 大气 温室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 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向上的 多云的阴天夜晚气温不会太低是因为云层厚大气逆辐射强 效应 部分散失到宇宙空间,向下 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把 热量归还给地面。 十雾九晴:晴天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空气中的水汽易凝结成雾滴 青藏高原光照强但热量不足的原因:青藏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吸收太阳辐射 少,光照强;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 2.2. 大
21、气通过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长波能力强。大气在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后会增温。 大气逆辐射将部分热量还给地面,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从而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天空有云,特 别是浓密的低云时,大气逆辐射更强。夜晚一般侧重考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即大气逆辐射)。 3.3. 地表冷热不均,形成大气热力环流。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简单形式。地表冷热不均,形成大气热力环流。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简单形式。 地面间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水平气压差是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温度: 同一水平面上,盛行上升气流的近地面
22、温度较高;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气压值: 同一水平面上看高低压;对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值越低。(上低下高) 等压面的变化规律: 同一水平面形成高压的地方等压面上凸,形成低压的地方等压面下凹。(高高低低) 形成过程: 近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 具体如下图所示: 4.4.大气的水平运动即风。风主要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大气的水平运动即风。风主要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 高空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风:受摩擦力影响,风向斜穿等压线,指向低气压。
23、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形成风的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 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在风向右侧,南半球在左侧)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 摩擦力:与风向方向相反,既减小风速又改变风向(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夹角越大)。 风力(风速):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风(力)速越大。 第三章第三章 地球的上的水地球的上的水 第一节 水循环 【教学目标和要求】 1.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识别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描述水循环的过程,指出水循环的类型。 2.结合实例,分析水循环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体会水量平衡的思想。 3.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年人教版 2019 地理 必修 一册 知识点 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82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