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考试复习专题: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必过笔记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73710 上传时间:2021-03-1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1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学考试复习专题: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必过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自学考试复习专题: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必过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一、先秦文学 概况:概况: 1、 先秦历史散文发展分三个时期:、 先秦历史散文发展分三个时期: 初期以 尚书 、 春秋为代表;第二时期以左传 、 国语 为代表;第三时期代表作为战国策 。 2、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三个时期:、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三个时期:第一期以 论语 、 老子 、 墨子为代表;第二期以庄 子 。 孟子为代表;第三期以韩非子 、 荀 子为代表。 (一) 诗经(一) 诗经 1、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 颂三部分。风包括十五国风,160 篇;雅分大雅、 小雅,105 篇;颂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共 40 篇。 2、 诗经学史上有

2、“三家诗” 、 “四家诗”之说、 诗经学史上有“三家诗” 、 “四家诗”之说。 诗经 “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赋、比、兴。 3、 诗经的艺术成就、 诗经的艺术成就 赋、比、兴手法的普遍采 用;现实主义精神;重章复沓的章法;词汇丰富, 韵律和谐。 (二) 氓(二) 氓 1.氓选自诗经。卫风氓选自诗经。卫风 ,属弃妇诗,即弃妇 的怨诗。也可视为叙事诗。 2.氓:民氓:民。诗中指弃妇过去的丈夫: “送子涉淇, 至于顿丘”中的“淇”指淇水,在今河南省。 3. 理解识记下列诗句:理解识记下列诗句: (1)反映当时的婚姻习俗: “尔卜尔筮(是) ,体 无咎言” 。 (根据卜筮的卦象,没

3、有不吉利的言辞) (2)具有告诚意味的诗句是“于嗟鸠兮,无食桑 葚” 。 (3)表现女主人公婚后辛勤操劳的诗句是“夙兴 夜寐,靡有朝矣” 。 (早起晚睡,没有一日不如此) (4) 表现女主人公被弃后绝决之情的诗句是 “及 尔偕老,老使我怨” 。 (夫妇共同生活到老,老使 我怨) (5) “总角之宴”含有未成年女子的欢乐。 4.氓的思想氓的思想:反映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婚 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与损害。 5.分析氓的比兴手法及其喻意分析氓的比兴手法及其喻意:用“桑之未 落,其叶沃若” ,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两 人之间感情的前后变化;用“于嗟鸠兮,无食桑 葚”比喻女子不可沉湎于爱情;用“淇则有

4、岸, 隰(习)则有泮”反喻自己的痛苦没有边际,这 些比喻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切合人物所在环境, 富有生活气息。 (简或选) 6.氓以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氓以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 (1)对比的焦点一是双方对对方不同的态度,二 是两个人物本身思想行为的前后变化。 (2)通过前后对比、相互映衬,显出两个人的善 恶美丑及彼此间的强烈反差。 7.以被弃为界,分析氓的女主人公形象:以以被弃为界,分析氓的女主人公形象:以 结婚为界,分析氓的形象:结婚为界,分析氓的形象: (1)女主人公由单纯、天真、热情而略带软弱转 变为成熟、理智、冷静而坚毅刚强。 (2)氓在婚前“信誓旦旦”急于成亲,婚后“至

5、 于暴矣”终至遗弃,暴露了他忠诚是假,虚伪是 真的本质。 (三) 君子于役(三) 君子于役 选自诗经。王风 ,是一首思妇诗,写一位农家 妇女对久役在外、不知归期的丈夫的深切怀念。 言情写景,真实纯朴。君子:这里指丈夫。 (四) 将仲子(四) 将仲子 1.选自诗经。郑风 ,是一首爱情诗,写一位少 女劝告她的恋人不要翻墙越院与她相会,因为害 怕父母、兄长的责骂,也怕旁人的闲言碎语。 2.这首诗用女子的第一人称口吻来写,生动地展 示了她内心激烈的矛盾冲突。 (五) 硕鼠(五) 硕鼠 1.选自诗经。魏风 ,揭露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 剥削,同时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和理想境界的 热烈向往。 2.诗篇整体运用

6、借喻手法。 “硕鼠”一词所运用的 修辞手法即是借喻。诗篇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 的向往,具有追求社会理想的倾向。诗中“乐土” “乐国” “乐郊”即是理想之地。 (六) 蒹葭(六) 蒹葭 1.选自诗经。秦风 ,是一首怀念情人的恋歌。 全诗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结构形式,使感情的 抒写不断深化。 2. 诗的情感内容即对“伊人”追求的痴迷执着与 追求未得的哀婉惆怅相互交织。 (1)作者的思念 对象可望而不可及, 不能自抑其无限惆怅的心情。 (2) “白露为霜” “白露未晞” “白露未已”等句 表示时间的推移。主人公长时间的苦苦求索,徘 徊瞻望,深情不已。 (3) “宛在水中央” “宛在水 中坻” “宛在

7、水中址”等句表示意中人可望而不可 及。 (简或选) 3.“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堪称名句。伊人,指 意中人。 4.“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表示思念 对象,求索艰难。 5.“蒹葭苍苍”等景物描写诗句对显示人物感情 的作用: (1)渲染清秋凄清气氛。 (2)为人物的 情感和活动提供特定的背景,被历代认为是情深 景真、风神摇曳的好诗。 (简) 6.诗的起兴手法及作用:诗的起兴手法及作用: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借景物芦苇起兴,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 为水而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时间的推移。 (简 或选) 7.诗在结构上有何特点及艺术效果诗在结构上有何特点及艺术效果: (1)采用重 章叠句

8、。 (2)其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唱三 叹,表现抒情主人公丰富的感情。表示时间推 移。表现抒情主人公的苦苦求索。 (简) (七)屈原:(七)屈原: 屈宋是屈原和宋玉并称。 1.名平,字原,战国后期楚国人。名平,字原,战国后期楚国人。 2.我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到诗人独立创作阶段我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到诗人独立创作阶段 的标志性作品: 楚辞 。的标志性作品: 楚辞 。汉代刘向曾辑录屈原和 其他楚辞作家的作品为楚辞一书。现存最早 的楚辞注本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 。 3、屈原的代表作是离骚 。、屈原的代表作是离骚 。此诗表达了屈原对 “美政”即进步理想的追求,表现了屈原坚持理 想, 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

9、和光辉峻洁的伟大人格, 洋溢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篇幅宏大,内容丰 富,大量引用神话传说和比兴手法,表现出浓烈 的浪漫主义精神,形式上也有重大突破。 4、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 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创造的一种新诗体。 楚辞一书由西汉末年刘向 所编。王逸的楚辞章句是最早的注本。 5、 汉书。艺文志记载屈原作品、 汉书。艺文志记载屈原作品 25 篇。篇。王逸认 为离骚 、 九歌 、 天问 、 九章 、 远游 、 卜居 、 渔父为屈原所作。 九歌包括十一 篇作品。 6、 哀郢是屈原九章中的一篇。、 哀郢是屈原九章中的一篇。通过哀悼 郢都陷

10、落,抒发忧国忧民情怀,揭示国运垂危的 原因。纪实与抒情相结合,深邃凄怆的情感抒发。 (八) 湘夫人(八) 湘夫人 1.选自屈原根据民间祭神乐歌改编而成的组诗 九歌 ,写湘君(抒情主人公)对湘夫人的期盼 与思念。是由男巫扮演的湘君演唱的迎神歌。 2.“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是描写秋天 景色的千古名句。 3、 湘夫人的艺术特点、 湘夫人的艺术特点 1、本文主人公是湘君,描写的是湘君站在湖水边 抒发对湘夫人的思念之情,借献给神灵的乐歌, 抒发人世的离合悲欢,是一篇浪漫主义杰作; 2、文章感情深沉,委婉细致,具体描写了湘君等 待湘夫人时细致的心理变化; 3、写法上情景交融,把湘君、湘夫人的相思之

11、情 放在秋天洞庭湖的大背景之下,使人眼前浮现出 一片情景交融的艺术景象; 4、语言清丽优美,节奏舒缓悠扬,很好地适合了 情感的表达,运用比兴手法,带有南方民歌特色。 (九) 国殇(九) 国殇 1.是九歌中的一篇。是九歌中的一篇。 “国殇”的意思是祭祀为 国牺牲的将士,并以此感召楚国人民同仇敌忾, 雪洗国耻。 2.本篇主题及意图:本篇主题及意图:祭祀为国牺牲的将士。诗中 不但歌颂了他们的英雄气概和壮烈精神,而且对 雪洗国耻寄予热望,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高尚 感情。 (简) 3.国殇为何从敌胜我败着笔:国殇为何从敌胜我败着笔: (1)这是现实 情况的反映。战国时期秦楚交战,楚国往往失败, 反映楚国

12、当时的政治、 军事形势。 (2) 屈原写 国 殇是为了激励楚国人前仆后继,抗击敌人,发 扬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 (简) 4.分析国殇第一段,全景鸟瞰,局部特写,分析国殇第一段,全景鸟瞰,局部特写, 动静结合的特点:动静结合的特点: (1)第一段写激战。描写旌 旗蔽日、敌军压境的壮阔场面,有鸟瞰全局之势。 在此背景下描写敌我短兵相接:陷入泥潭的战 车、死伤的战马、楚军鼓手不屈不挠的身影,如 一组组特写。“严杀尽兮弃原野”激战之后的 寂静与先前激战的场面形成强烈对比, 动静结合。 (2)第二段礼赞为国捐躯的战士。前段为后段的 铺垫,后段为前段的升华。外形描写与精神赞美 相结合。 (十) 哀郢(

13、十) 哀郢 1.九章中的一篇。九章中的一篇。郢是楚国都城,在今湖北 江陵。 写作背景有两种说法最流行: (1) 王逸 楚 辞章句 认为是屈原被流放时作。 (2) 王夫之 楚 辞通释认为,屈原为哀郢都被秦将白起攻陷而 作。 2.“何日夜而忘之”是哀郢中直抒感情的句直抒感情的句 子。子。 3.含有屈原流亡到达地点的诗句是含有屈原流亡到达地点的诗句是“当陵阳之焉 至兮,森南渡之焉如” 。 “陵阳”在今安徽省。 4.诗中符合屈原所写流亡过程顺序的诗句有诗中符合屈原所写流亡过程顺序的诗句有“出 国门而轸怀兮” “顾龙门而不见” “上洞庭而下江” “当陵阳之焉至兮”等。 5 “信非吾罪而弃逐兮, 何日夜而

14、忘之” 中的 “之” 指代都城: “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中 的“霰”指雪珠。 6.哀郢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哀郢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直抒胸臆, 既有忧国忧民的悲愤,又有委屈沉沦的凄怆,言 辞质直激切。 (简或选) 7.诗中对比手法的诗句有:诗中对比手法的诗句有: “外承欢之汋汋兮,谌 荏弱而难持” 、“憎愠伦之修美兮, 好夫人之忼慨。 ” 众踥碟而日进兮,美超远而逾迈“。用何种手法 反映楚国怎样的现实: (1)君王痛恨忠贤之臣的 美好品性,喜欢那些表面激昂慷慨的小人。群小 奔走钻营,贤者越来越被疏远。 (2)忠奸善恶, 对比鲜明,揭露了当时楚国小人当道、君子失信 的现实。 (简)

15、8“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句用何种手法,“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句用何种手法, 反映反映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 用的是比喻手法。 (2)表现对故都家园至死不渝的深切思念。 (简 或选) 9.分析哀郢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即怎分析哀郢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即怎 样通过流亡历程的叙写表达深沉的思想感情:样通过流亡历程的叙写表达深沉的思想感情:(1) 在叙述自己流亡过程的同时,不断抒发对故都的 思念和对楚国命运的忧虑。 (2)表现为:离开郢 都频频回首,思君念国;至洞庭湖向东,梦魂思 念,离都日远;到了陵阳,恍恍惚惚,忧愁相接。 然后总结郢都沦陷、百姓流亡、自己

16、流放的原因 在于君王亲近小人,小人日进,诬陷贤者,贤者 日益疏远。 (十一) 离骚(十一) 离骚 1.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最长 的一首抒情诗。 篇名 离骚 , 班固释为遭受忧患; 王逸认为是指离别的忧愁。 2.离骚的象征手法尤其值得注意。离骚的象征手法尤其值得注意。象征由诗 经中的比兴发展而来,将创作艺术推进一步。 3.用芳草表示高超才干的诗句有: “扈江离与辟芷 兮, 纫秋兰以为佩” ; 表示高洁品性的诗句有: “贯 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 ” “制芰荷以为衣 兮,集芙蓉以为裳” 。 4.用芳草表示人才的诗句有: “余既滋兰之九畹 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

17、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 芳芷” 。 5.表示培养坚忍不拔的毅力的诗句有: “朝搴毗之 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 6.路路,在诗中不是普通的道路,而是治国之道, 所以,尧舜“遵道而得路” 、桀纣“捷径以窘步” 。 党人之路“幽昧以险隘” ,诗人为国效力是“奔走 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 7.表示屈原坚执之志的诗句有表示屈原坚执之志的诗句有: “亦余心之所善 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 忍为此态也。 ”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 惩” 。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屈 原离骚 。 (十二) 左传 :(十二) 左传 : 左传与公羊传 谷粱传合称为“春秋

18、三左传与公羊传 谷粱传合称为“春秋三 传” 。传” 。 晋楚城濮之战晋楚城濮之战 1.“城濮”故址在今山东省。“城濮”故址在今山东省。 “城濮之战”是春 秋时期晋楚两国争夺霸主地位的一场战争,是中 国古代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双方君主: 晋国君主为晋文公 (晋侯) ; 楚国君主为楚成王 (楚 王) 。双方统帅:晋国统帅是原轸(先轸) :楚军 统帅为子玉。双方的盟国,晋国的盟国有宋国、 齐国、秦国;楚国的盟国是陈国、蔡国、曹国、 卫国。 2.晋楚城濮之战中提出“退避三舍”的是晋晋楚城濮之战中提出“退避三舍”的是晋 国的子犯, “晋侯梦与楚子博”中的“楚子”指楚国的子犯, “晋侯梦与楚子博

19、”中的“楚子”指楚 成王。成王。 3.子犯“战而捷,必得诸侯”揭示了争霸战争强揭示了争霸战争强 者为王的实质。者为王的实质。 4.分析晋楚城濮之战晋胜楚败的原因:分析晋楚城濮之战晋胜楚败的原因: (1) 君臣协力,上下同心。 (2)善于利用外交手段瓦 解敌军的联盟,使楚国陷于孤立;同时采取克制 态度, “退避三舍” ,后发制人。 (3)交战时讲究 战术,指挥有方,采用了避强击弱,佯败诱敌的 巧妙战术。 (4)晋国君臣的个人素养也起了作用。 (简) 5.晋楚城濮之战描写战争的特点:晋楚城濮之战描写战争的特点: (1)本篇 描写战争不是孤立地描写战争过程,而是把战争 与双方的政治、外交活动结合起来

20、写,从而展示 战事发展的因果关系和战争胜负的原因。 (2)作 者还借人物主口表达了一些发人深省的军事思 想,如“有德不可敌” “少长有礼,其可用也”等。 (3)具体描写战争过程时,能以简练的笔墨逼真 地传达出战场上的气氛, 清楚地交待交战的过程。 (简) 6.试比试比较晋文公,先轸和子玉的形象:较晋文公,先轸和子玉的形象:晋文公谨 慎稳重,谋虑周全,善于听取部下意见,知人善 任;先轸极有见识,懂外交、懂策略,能正确运 用战略战术;子玉意气用事、刚愎自用、态度傲 慢、狂妄轻放。他口出狂言,目中无人的神态与 晋文公、先轸等的小心谨慎,谋划再三,思虑周 全恰好形成鲜明的对比。 (简) (十三) 烛之

21、武退秦师(十三) 烛之武退秦师 1. 选自左传 ;烛之武是郑国大夫: “焉用亡郑 以陪邻” , “邻”指晋国。 2.“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 于彘” (今山西省) , “王”指周厉王。 (十四)国语: 邵公谏厉王弭谤(十四)国语: 邵公谏厉王弭谤 1.选自国语 。邵公为邵穆公,周厉王的卿士。 2.邵公的谏词运用了比喻手法。如“防民之口, 甚于防川”的比喻,概括地揭示统治者对待人民 言论的两种不同态度。 (十五)战国策:(十五)战国策: 先秦历史散文发展过程中达到高峰的是战国 策 。最善于运用寓言故事来说理的是战国策 。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苏秦始将连横说秦 1.选自战国策 ,是战国

22、时期史料的汇编,主要 记载战国时纵横家的活动与言辞,由西汉刘向编 订而成。 2.苏秦是战国人,著名的纵横家。他游说秦惠王, 主张连横,被秦惠王拒绝。后来,游说赵肃侯, 主张合纵,终于成功。 3.成语“前倨后恭”出自苏秦始将连横说秦 。 (十六) 冯谖客孟尝君(十六) 冯谖客孟尝君 1.冯谖:冯谖:孟尝君的门客。孟尝君为齐国贵族。 2.“狡兔三窟”的具体内容:“狡兔三窟”的具体内容:成语“狡兔三窟” 出自冯谖之口。三窟指: (1)孟尝君市义于薛得 到封地薛城人民的拥护。 (2)复位于齐获贤才名 声。 (3)立宗庙于薛使齐王不能等闲视之。 3.冯谖为何三次“弹其剑” :冯谖为何三次“弹其剑” :考

23、验孟尝君是否真能 礼贤下士,自己能否找到知己者。 4.分析冯谖的性格:分析冯谖的性格:冯谖是战国时期形形色色策 士中的一个典型。他愿为知己者效力,有其卓识, 深谋远虑,审时度势,利用诸侯间的错综关系为 孟尝君巩固其在齐国的地位。 (简) 5.分析孟尝君及其分析孟尝君及其左右的言行对冯谖形象的衬托左右的言行对冯谖形象的衬托 作用,即对冯谖的刻画:作用,即对冯谖的刻画:文章通过孟尝君左右之 人对冯谖“笑之” “恶之” ,孟尝君对冯谖“市义” 之举“不悦”等的描写来反衬冯谖的奇异性格和 不凡见识。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层层推进,不 断变化。 (简) 6.冯谖客孟尝君如何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刻冯谖客孟尝君

24、如何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刻 画冯谖、增强文章趣味:画冯谖、增强文章趣味: (1)抑:冯谖“无好” “无能” ,弹铗而歌,诛求无厌,有了车则招摇过 市,炫耀于人。 (2)扬:而后收债于薛,市义而 归,棋高一着;深谋远虑, “复凿二窟” 。可见冯 谖奇异性格与不凡的见识。 (十七)论语:(十七)论语: 1.侍坐是论语中篇幅最长的一侍坐是论语中篇幅最长的一章章,富于 文学色彩,完整地记录了孔子与学生们进行的一 次有关志向抱负问题的讨论。 2.侍坐中“夫子哂之” “率尔而对”的是子路侍坐中“夫子哂之” “率尔而对”的是子路: 子路坦率自信,有勇而智高。 3.侍坐中“吾与点也” , “点”指曾侍坐中“吾与

25、点也” , “点”指曾皙;曾皙 “舍瑟而作”甘于淡泊,向往优游生活。 4.孔子说“吾与点也”的内涵孔子说“吾与点也”的内涵:表现出孔子对实 行礼乐的太平盛世的向往和淡泊的情怀,以及他 理想无法实现的悲哀和从政之态的衰退。 5.孔子也肯定了子路、冉有、公西华等三人的用 世治国之道。子路: “千乘之国由也为之,比 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 “比及三 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 “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 甫,愿为小相焉。 ” 6.分析孔子及其四位弟子的个性分析孔子及其四位弟子的个性:孔子和蔼可亲, 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子路鲁莽,不够谦虚;冉 有、公

26、西华随机应变,谦虚谨慎;曾皙恭敬、淡 泊。 (简) 7.文章善于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及记叙来表现文章善于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及记叙来表现 人物的特点人物的特点:记录人物语言,能逼真地表现出入 物的身份和个性。叙述不多,但用词准确精练。 如用“率尔而对”表现子路直率豪爽的个性,用 “夫子哂之”表现孔子听了子路发言后的神态, 用“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记叙曾皙发言之 前的一连串动作,表现其从容潇洒的气度,都十 分传神,显示出遣词造句之妙。 (简) (十八)孟子:(十八)孟子: 1.大力宣扬“人性善” ,提出“民贵君轻”说的先大力宣扬“人性善” ,提出“民贵君轻”说的先 秦思想家是孟子。秦思想家是

27、孟子。 2.先秦散文中,使用大量排偶句,感情强烈,气先秦散文中,使用大量排偶句,感情强烈,气 势充沛并善于运用多种多样独特比喻的是孟势充沛并善于运用多种多样独特比喻的是孟 子子 。 齐桓晋文之事章齐桓晋文之事章 1.记述了孟子同齐宜王的谈话。 “以羊易牛”的事 例采用比喻的手法。 2.内容顺序:以羊易牛的仁术,不能与不为的区 别,反对霸道,仁政的内容。 3.用于反对霸道(称霸必败)的比喻是“缘木求 鱼” 。 (就好像爬上树去捕鱼一样)成为后世的成 语。 4.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以及人 之幼”的先秦思想家是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 。之幼”的先秦思

28、想家是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 。 5.孟子“仁政”主张的主要内容及其进步性和局孟子“仁政”主张的主要内容及其进步性和局 限性:限性: (1)内容:富民:一定的产业,注意养 殖。教民:学校教育,孝悌之义。 (2)民本思 想,同情百姓。战国时期,分裂走向统一,战争 不可避免。 (3)仁政主张建立在性善论的基础上, 不切实际; 仁政主张脱离现实, 无法实现。 (论述) 6.以“以羊易牛”为例分析孟子善于因势利导、 循循善诱的论辩技巧: 第一段开门见山地提出 “保 民而王”的主张后,即通过“以羊易牛”一事的 分析,说明齐宣王有推行仁政之心。在整个论辩 过程中,孟子善于根据对方心理因势利导,始终 掌握对话的

29、主动权,时而旁敲侧击,时而单刀直 入,时而欲擒故纵,时而咄咄逼人,表现了高超 的论辩的技巧。 (简) 7.“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羽;明足以察 秋毫之末而不见典新” “挟泰山以超北海” “缘木 求鱼”各自喻义和作用: “明察”说明齐宣王不行 仁政是不为: “挟泰山”说明有的事确实做不到是 不能,“缘木” 以战争霸道方法统一天下之不可能。 生动形象,令人警醒。 (简或选) 8、 齐桓晋文之事的内容及艺术特色、 齐桓晋文之事的内容及艺术特色 孟子提出仁政主张,是针对当时饿殍遍野,杀人 盈城的残酷现实而发, 孟子仁政包括三方面面容: 即推恩(君主要以仁慈这心对待民众) 、制民之产 (让民众有基本的

30、生存条件,即有饭吃)和教化 (让民众都在道德方面有比较高的境界,通过教 化驱使人民向善) 。尤其是他的“制民之产”明显 是在为民众呼吁着最基本的生活权利。这种主张 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孟子的仁政主张是建立在他 的性善论基础之上的,孟子的仁政主张,主要体 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1、仁政主张表现了孟子对于现实的憎恶,对于百 姓的同情,体现了其“民本思想” ,这种思想在历 史上是有进步意义的,实质上是同情百姓,要求 统治者要保护百姓的生活; 2、把仁政的实施寄托于统治者的道德觉悟,是一 种善良的愿望,体现了他的性善论,但是不被当 时的统治者所接受,他希望统治者推恩,这在当 时是很不现实的; 这种主张在历

31、史上发挥了进步的作用,中国历史 上统治时间较长、较强盛的时代,都在不同程度 上实行了仁政。 本文的艺术特色在于作者写此文时运用的论辩艺 术,体现了孟子散文的高超论辩技巧。此篇文章 立论的总体倾向是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开始的 谈话有分歧,但是孟子巧妙地避开了分歧,先引 用齐宣王的一段小事,表示对齐宣王的理解,缩 短了心理距离,继而又批评齐宣王的“不为也” , 又指出这样做的危害,又从另一角度讲了仁政的 威力,始终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处处为对方着想, 把对方巧妙地引入到自己的论题之中,在轻松愉 快、充满体谅的谈话中,将“仁政”主张,水到 渠成地和盘托出,真可谓举重若轻。在整个论辩 过程中,孟子善于根

32、据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能 够始终掌握对话的主动权,时而旁敲侧击,时而 单刀直入,时而欲擒故纵,时而又咄咄逼人,表 现出高超的论辩技巧。 本文的另一个艺术特色在于语言。文中许多比喻 极富表现力, 如 “缘木求鱼” 、 “挟泰山以超北海” 、 “明察秋毫,不见舆薪”等,成为后世习用的成 语。此外,逼真的对话语气、排比、反问句式的 运用,都使得文章气势充足,犀利流畅。 (十九) 鱼我所欲也章(十九) 鱼我所欲也章 1.孟子提出了一个重要的伦理学观点:即人对道 德价值的追求,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超越其生存本 能,这就是所谓“舍生取义” 。文章开头用鱼与熊 掌的形象比喻引出“舍生取义”的中心思想。 2.“嗟

33、来之食”认为人的尊严高于肉身的需求。 3.成语“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舍生取义”出自孟 子鱼我所欲也章 。 (二十)墨子: 非攻(二十)墨子: 非攻 1.墨子名翟,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 任贤。 2.非攻的论点是反对攻人之国,以为攻国是 错误而不义的。 (二一)庄子: 逍遥游(二一)庄子: 逍遥游 1.庄子,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诸子散文 中最有文采的著作是庄子 。 2.逍遥游思想线索:逍遥游思想线索:大小之辩,达到逍遥游 境界: “乘天地之正气,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者” 。 3.逍遥游的含义即主旨:逍遥游的含义即主旨:不受任何时间、地点、 条件的限制遨游于天地之间,即蔑视一

34、切功名利 禄,追求一种不受任何时空限制而超然物外的绝 对自由。 “大鹏”远飞高举,必须凭借风力“有何 持”达不到逍遥的境界。只有达到无己、无功、 无名的境界,才获得道遥游。 4. “鲲鹏展翅” “大而无当” 典故都出自 逍遥游 。 5. 几个著名的寓言故事:鲲鹏变化。藐姑射山上 的神人。不龟手之药。 6、 逍遥游、 逍遥游的艺术风格的艺术风格 本文在艺术上十分成功,是庄子中的代表作, 是古代散文中罕见的杰作。其艺术风格有以下几 个方面: 1)展示一种极为开阔的精神境界,本身就有一种 开拓胸襟的魅力; 2)想象丰富奇特,变化多端,雄阔奇丽,充满了 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3)语言技巧十分高妙,文采

35、丰富,挥洒自如,节 奏感强,层出不空的比喻,将抽象的哲理用形象 的语言表达出来,极富感染力。 4)善于运用夸张手法,多用灵活的比喻和民间寓 言故事,丰富的神话,动人的寓言,大大小小的 人物,以及出人意料的时空变幻,使文章有一种 天马行空、河汉无极的诡谲风格,文章创造了一 种奇丽怪异的艺术境界,具有深刻的哲理和形象 性。 (二二)荀子: 劝学篇(二二)荀子: 劝学篇 1.先秦时期儒家思想集大成者是荀子先秦时期儒家思想集大成者是荀子。 劝学篇 代表先秦论说文成熟阶段的水平。 2.“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 “心如结”的含义是专心如一。 3.“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

36、视 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句所说明的是学习态度: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 “为人”的含 义是取悦别人。 4.劝学篇对学习的重要作用、学习态度和学劝学篇对学习的重要作用、学习态度和学 习方法提出怎样的看法:习方法提出怎样的看法: (1)学习的重要作用在 于增长才干,修养品性, “知明而行无过” 。 (2) 学习的态度是积少成多,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3)学习的方法是从师而学,学而后行。 (简) 5.劝学篇中的重要譬喻及喻义:劝学篇中的重要譬喻及喻义: (1) “青,取 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木 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比喻学习之重要, 学习可以提高人的素质

37、。 (2) “蓬生麻中,不扶自 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说明学习很重要,可 以“防邪僻而近中正” 。 (3) “不积跬步,无以至 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骐骥一跃,不能 十步;驽马十弓,功在不舍” ,比喻学习积累过程 的重要性。 (4)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比喻学习 要持之以恒。 (简或选) 6.劝学篇的语言特色:劝学篇的语言特色:在语言运用上,长短 句并用,对偶排比句并行,匀称而又错落有致, 读来朗朗上口,富于音乐节奏美。 (简) (二三)韩非难一(二三)韩非难一 1.韩非,喜欢刑名法术之学,是法家思想集大成韩非,喜欢刑名法术之学,是法家思想集大成 者者。 2.难一 (一)晋文公之赏(

38、二)舜之救败均属 驳难体的论说文。 3.本文第二部分“楚人有鬻盾与矛者”是一则著 名寓言故事,后人所说的“矛盾”就是从这里来 的。 二、秦汉文学二、秦汉文学 概况:概况: 1、汉代政论散文的代表性作品:、汉代政论散文的代表性作品:贾谊过秦论 、 晁错论贵栗疏 、桓宽盐铁论 、王符潜夫 论 ,仲长流昌言 。 2、汉赋四、汉赋四大家及代表作品:大家及代表作品:司马相如子虚赋 。 上林赋 ; 拘雄 长扬赋 ,甘泉赋 、河东赋 : 班固两都赋 ;张衡二京赋 、 归田赋 。 3、汉赋艺术特点:、汉赋艺术特点:主客问答的形式;铺陈夸饰的 手法;华丽的词藻;体制宏大。 4、 汉乐府民歌的特色:、 汉乐府民歌

39、的特色: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现人 物性格;语言朴素而带感情;形式自由灵活,多 种多样;叙事性。 5、 汉代史传散文代表作及特点:、 汉代史传散文代表作及特点: 司马迁的 史记 与班固汉书是汉代史传散文代表作,并称史 汉。 史记由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部分 组成,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体制继 承史记又有变化,将史记中的“世家” 并入“列传” ,改史记中的“书”为“志” ,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6、 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反映阶级压迫与反抗, 如东门行 ;揭露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如战城南 ;反映婚姻爱情,如上邪 , 焦仲 卿妻 。 (一)李斯:

40、 谏逐客书(一)李斯: 谏逐客书 1.这是李斯写给秦王(统一六国后称为始皇)的这是李斯写给秦王(统一六国后称为始皇)的 奏议书。奏议书。秦王适时正驱逐客卿,李斯写了这封谏 书,秦王被说服,立即废除逐客令。 2.作品开头即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作品开头即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臣闻吏议逐 客,窃以为过也” 。列举的秦国著名客卿有:百里 奚、商鞅、张仪,范睢。该文列举广招客卿而富 国强兵的秦国四代君主是:穆公、秦孝公、秦惠 王、奏昭王。 3.谏逐客书中“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中的 “黔首”指百姓。 4.谏逐客书中的“书”与与陈伯之书 与 山巨源绝交书 报任少卿书的“书”不同,为 奏议书。 5.评说李斯认

41、为逐客错误的主要理由,即如何说评说李斯认为逐客错误的主要理由,即如何说 明逐客之非的:明逐客之非的: (1)列举史实,说明客卿使秦国 富兵强。 (2)秦王所爱声玩好尚且取之它国,为 何人材倒不能用别国的呢? (3) 逐客是削弱自己、 有利敌国之举。 (简) 6.分析本文正反对比、利害并举的论证方法:分析本文正反对比、利害并举的论证方法:重 于正面评说,略于反面推论,点到即止,一正一 反,对比强烈,是非清楚。如第一段列举四代君 主任用客卿富田强兵的事实。然后用“客何负于 秦哉?向使四君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田 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十分醒目,发 人深思。 (简) (二)贾谊: 过

42、秦论(二)贾谊: 过秦论 1.论积贮疏 陈政事疏均上奏汉文帝。 2.过秦论属史论体。过秦论属史论体。结句拟括全文中心论点: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3.过秦论中“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的“山东”指崤山以东。作品描写陈涉起义“斩 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 从”等,文采飞动,极有感染力。 4.过秦论 “当是时,商君佐之” ,商鞅辅佐的商鞅辅佐的 是秦孝公。是秦孝公。 5.过秦论中“过”的意思是:指责过失指责过失(即 指出过失) 。 6.过秦论的题目含义及作者写作意图:过秦论的题目含义及作者写作意图: (1) 题目意为论说秦朝的过失。 (2)是为了总结秦王 朝兴衰胜

43、败的历史教训来作为汉王朝的前车之 鉴,告诫当时的统治者记取历史教训,免蹈秦王 朝灭亡的覆辙。 (简) 7.过秦论的结论是什么,作者如何提出这一过秦论的结论是什么,作者如何提出这一 结论的:结论的: (1)结论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 也” 。 (2)用层层对比的手法叙述历史事实,秦的 发展,登峰造极而迅速覆亡。 (简或选) 8.分析过秦论所用的对比手法及时突出主旨分析过秦论所用的对比手法及时突出主旨 的作用:的作用: (1)秦统一之前秦与六国诸侯比;秦统 一后登峰造极与一介戍卒陈涉起义比;陈涉力量 与六国诸侯比;秦统一前与统一后声威、力量比。 (2)凡此,均更加深刻地说明秦国灭亡主要在于 自

44、身不施仁义,发人深省,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论述) 9.过秦论以主要篇幅历述秦之强盛,最后却过秦论以主要篇幅历述秦之强盛,最后却 转入写秦亡而得出结论,这样写的好处是:转入写秦亡而得出结论,这样写的好处是:欲扬 先抑,对比强烈,结论自然,令人信服。 10.语言特色:语言特色:文中多用铺叙排比的句式,如“有 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 之心”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卤,因利乘 便, 宰割天下, 分裂河山, 强国请服, 弱国入朝” 。 这种气势和句式,都使人读起来感觉大气磅礴, 文采飞扬,非常酣畅。 (简或选) (三)晁错: 论贵粟疏(三)晁错: 论贵粟疏 1.这是晁错上给文

45、帝的奏疏,选自汉书。食货 志 。主要论说以粮食为贵的道理: “饥寒至身, 不顾廉耻” ,要重视农业生产。 2.论贵粟疏从正反两面论说了重农贵粟对于 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安定生活所具有的决定性意 义,并提出了当时可行的具体措施。明君要“贵 五谷而贱金玉” ,国家要“损有余补不足” 。 (四)司马迁:(四)司马迁: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 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 3000 多年的历史。 史记中用于记述帝王事迹的是“本纪” 。 2.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的 是史记 ,是我国第一部传纪文学,代表汉代文 学的最高水平。 报任少卿书报任少卿书 1

46、.本篇是书信。本篇是书信。任少卿,作者的朋友,名安。任 安受牵被腰斩,曾写信向司马迁求援,司马迁作 此书回报。信中,作者自述了遭受宫刑的前因后 果以及为著作史记而不得不含垢忍辱,苟且 偷生的痛苦心情。这篇不可多得的“奇文”提出 了“发愤著书”说,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的论点。 2.提出“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 有国语 ” 、 “ 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 为作也”而成为“发愤著书”理论的是司马迁。 (见报任少卿书 ) 3.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的创作目的在于成就“究 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事 业。 4.书中与“身残处秽”同义的句子是

47、: “大质已亏 缺矣” 。 (五) 项羽本纪(五) 项羽本纪 1. 这是史记人物传中最具文学色彩的篇章之 一,作品对项羽的坑秦卒、烧秦宫、屠咸阳、烹 说者只轻轻带过,主要歌颂其作战的勇猛,同情 其不幸结局。 2.项羽说: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 意思是学了兵法,可以抵挡万人。 3.秦始皇出巡,项羽见之曰: “彼可取而代之” ; 刘邦见之曰: “嗟夫,大丈夫当如此也。 ”分析两 人的不同性格: (1)项羽与秦有仇,出身贵族, 有大志,锋芒毕露; (2)刘邦出身平民,艳羡心 理,有大志,性格略委婉。 4.项羽本纪 (节)中的主要情节:项羽本纪 (节)中的主要情节:项羽小时学 书学剑故

48、事;钜鹿之战(破秦救赵的一次战斗, 斩杀宋义、击破秦军、威震诸侯) ;鸿门宴(项羽 入关后与刘邦的一次交锋,由项羽入关受阻、项 伯报信、 鸿门晏饮, 刘邦脱身构成) ; 垓下之围 (叙 写项羽最后结局,由别姬、东城决战、自刎乌江 等情节构成) 。 5.项羽本纪中的成语:项羽本纪中的成语:披坚执锐、破釜沉舟、 从壁上观、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劳苦功高、人 为刀俎,我为鱼肉、沐猴而冠、四面楚歌、霸王 别姬、羞见江东父老。 6.以“鸿门宴”为例,分析刘、项两方一些主要以“鸿门宴”为例,分析刘、项两方一些主要 人物的个性:人物的个性:范增深谋远虑,对刘邦极为警惕, 能审时度势;刘邦工于心计,能言善辩;樊

49、哙忠 心耿耿,率直豪爽;张良有情有义,胸有成竹。 (简) 7.“鸿门宴”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而“常 以身翼蔽沛公”者为项伯项伯。 6.分析项羽本纪中项羽形象分析项羽本纪中项羽形象 作者以饱含同情和惋惜的笔调,成功地塑造了项 羽的悲剧英雄形象,深刻揭示了他的悲剧性格。 1、 项羽的性格: 志向远大, 勇武过人, 豪爽刚直, 还有几分厚道,但同时他头脑也比较简单,粗疏 寡谋,容易轻信。 2、项羽的历史功绩:为推翻秦朝建立了不朽的功 勋,同时也奠定了他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推翻 秦朝后他成为天下诸侯。 3、项羽的错误:他是站在被推翻的六国贵族的立 场上反抗秦朝的,所以推翻秦朝后他的措施、策 略违背了历史,导致天下重又陷入战乱,在政治 和军事上也有很多失误,失去了统一天下、消灭 对手的机会,同时他迷信武力,残暴嗜杀,因此 失去民心,这是他失败的原因。但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考试 > 成人/电大/自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