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病机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73638 上传时间:2021-03-1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医执业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 第 1 页 病病 机机 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规律和机理。 素问至真要大论总结归纳了脏腑病机和六气病机,被后世称为“病机十九条”:“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月贲)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瘛,皆属于 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 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 于

2、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邪正盛衰邪正盛衰 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虚实病机 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实,指以邪气亢盛为主,而正气未衰,正邪激烈相争,临床上出现一系列以太过、亢奋、有余为特征 的一种病理状态。常见壮热、狂躁、声高气粗、腹痛拒按、二便不通、脉实有力、舌苔厚腻等。常见于外 感六淫和疠气致病的初期和中期,或由于湿、痰、水饮、食积、气滞、瘀血等引起的内伤病变。 虚,以正气虚损为主,而邪气已退或不明显,正邪难以激烈相争,出现一系列以虚弱、衰退和不足为 特征的一种病理变化。常见神疲体倦、面色无华、气短、自汗、盗汗、或五

3、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脉虚无 力等。多见于素体虚弱,精气不充;或外感病的后期,以及各种慢性病证日久,耗伤人体的精血津液;或 因暴病吐利、大汗、亡血等致使正气脱失的病变。 (2)虚实变化 1)虚实错杂:虚中夹实:即以正虚为主,又兼有实邪为患的病理状态。如脾虚湿滞病变,即是由于 脾气亏损,运化无力,而致湿自内生,阻滞中焦所致。临床上既有脾气虚弱的神疲肢倦、食少、食后腹胀、 大便稀等症状,又兼见湿滞的口黏、舌苔厚腻等。实中夹虚:即以邪实为主,又兼有正气虚损的病理变 化。如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由于热邪耗伤津液,可形成邪热炽盛兼津液损伤之证。临床表现既有高热气 粗、心烦不安、面红目赤、尿赤便秘、苔黄脉数等

4、实热,又兼见口渴引饮、舌燥少津等津液不足之症。 2)虚实真假:真实假虚:指病机本质为“实”,但表现出“虚”的假象。大多是因邪气亢盛,结聚 于内,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所致。 故真实假虚又称为“大实有羸状”。如因瘀血内阻而出现的妇女崩 漏下血等。真虚假实:指病机本质为“虚”,但表现出“实”的假象。大多是因正气虚弱,脏腑经络之 气不足,推动无力所致,故真虚假实证又称为“至虚有盛候”。如脾气虚弱,运化无力指食少脘腹胀满; 气血亏损,血海空虚之女子经闭等。 2.邪盛正衰与疾病转归的关系 (1)正盛邪退 指在疾病过程中,正气渐复并趋强盛,而邪气渐趋衰减,疾病向好转和痊愈方向发展 的一种病理变化。多是因为

5、患者的正气较盛,抗邪能力较强,或因为邪气较弱,或因治疗及时、正确,疾 病可以较快地趋于好转、痊愈。 (2)邪去正虚 指在疾病过程中,正气抗御邪气,邪气退却而正气大伤的病理变化。多因邪气亢盛, 正气耗伤较重;或正气素虚,感邪后重伤正气;或攻邪猛烈,正气大伤所致。此时的病机特点是邪气已退, 对机体的损害作用也已消失,但正气被消耗的状况尚有待恢复。邪去正虚多见于重病的恢复期,其最终的 转归一般仍然是趋向好转、痊愈。 (3)邪胜正衰 指邪气亢盛,正气虚弱,机体抗邪无力,疾病趋于恶化、危重、甚至向死亡转归的一种 病理变化。多是由于机体的正气大虚,或邪气过盛,或失于治疗,或治疗不当,以致机体正气不能制止邪

6、 气的致病性,病情因而趋向恶化和加剧。 (4)邪正相持 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正气不甚虚弱,而邪气亦不亢盛,则邪正双方势均力敌,相持 中医执业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 第 2 页 不下,病势处于迁延状态的一种病理变化。此时,由于正气不能完全祛邪外出,邪气可以稽留于一定的部 位,病邪既不能消散,亦不能深入,又称为“邪留”或“邪结”。一般说来,邪气留结之处,即是邪正相 搏病理表现明显之所。疾病则随邪留部位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5)正虚邪恋 指在疾病过程中,正气大虚,或邪气深伏伤正,正气无力祛除病邪,致使疾病处于缠 绵难愈的病理变化。一般多见于疾病后期,且是多

7、种疾病由急性转为慢性,或慢性病久治不愈,或遗留某 些后遗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阴阳失调阴阳失调 1.阴阳偏胜 阴阳偏胜,是指人体在邪正斗争及其盛衰变化中,阴或阳一方病理性亢盛的病变,属于“邪气盛则实” 的实性病机。 (1)阳偏胜 阳偏 胜 概 念 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气病理性亢胜,机能亢奋,机体反应性增强、热 量过剩的病理变化。 病 因 感受阳邪;六气化火;五志化火;气滞、血瘀、食积郁而化热。 病 机 阳盛而阴未虚(或虚亏不甚)的实热病证。 特 点 热、燥、动。 表 现 壮热、目赤、面红、尿赤、烦渴、便干、苔黄、脉数。 转 归 实热兼阴亏病证(阳胜则阴病);虚热病证(久之由实转虚)。

8、 中医执业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 第 3 页 (2)阴偏胜 阴偏 胜 概 念 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病理性偏盛、机能抑制、热量耗伤过多的 病理变化。 病 因 感受寒邪;过食生冷。 病 机 阴寒偏胜而阳气未虚(或虚损不甚)的实寒病证。 特 点 寒、静、湿 。 表 现 恶寒、喜暖、肢冷、腹冷痛、泄泻、痰液清稀、舌淡、脉紧等。 转 归 实寒兼阳虚(阴胜则阳病);虚寒证(久之由实转虚)。 2.阴阳偏衰 阴阳偏衰,是指人体在疾病过程中,阴或阳一方虚衰不足的病理状态,属于“精气夺则虚”的虚性病 机。 中医执业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基础理论中

9、医基础理论 第 4 页 (1)阳偏衰 阳 偏 衰 概 念 指机体阳气虚损,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减退,出现功能减退或衰弱,代谢减缓, 产热不足的病理变化 病 因 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于调养、或饮食营养不良;或劳累过度;或大病久病损伤阳 气等 病 机 阳虚不能制阴,阴气相对偏胜 表 现 畏寒肢冷,脘腹冷痛、面色白,舌淡脉迟等温煦作用减退的寒象;精神不振、喜静踡 卧,小便清长,下利清谷温养兴奋不足的虚象等。以及血液凝滞、水液停蓄等推动减 弱的表现 特 点 以虚、寒、润为特点 常 见 脏 腑 五脏均可出现阳虚,但以心脾肾阳虚为多见 阴胜则寒与阳虚则寒的区别 阴 胜 则 寒 阳 虚 则 寒 病 因

10、阴寒之邪 阳虚不制阴 阴寒相对偏胜 性 质 实寒证 虚寒证 病 机 阴偏胜 阳偏衰 临 床 表 现 恶寒无汗,腹痛拒按,脉紧或 沉迟有力 畏寒,腹痛喜温喜按,脉沉迟而无力 中医执业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 第 5 页 特 点 寒、静、湿 虚、寒、润 (2)阴偏衰 阴 偏 衰 概 念 指机体阴气不足,凉润、宁静、抑制等功能减退,也现代谢相对增快,功能虚性 亢奋,产热相对增多的病理变化 病 因 素体阴虚;或外感阳热邪气;或五志过极化火伤阴;或久病耗伤阴液;或津液、 血液流失过多等。 病 机 阴虚不能制阳,阳相对偏胜 表 现 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心烦失眠、

11、口干咽燥、两颧潮红、小便短少、 大便干结等证候 特 点 以虚、热、躁为特点 常 见 脏 腑 多见于肺、肝、肾等脏,以肾阴虚尤为关键 阳胜则热与阴虚则热的鉴别 概 念 阳 胜 则 热 阴 虚 则 热 病 因 感受阳邪、他邪化热 阴虚不能制阳 阳相对偏胜 性 质 实热证 虚热证 病 机 阳偏胜 阴偏衰 中医执业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 第 6 页 临 床 表 现 壮热、面红目赤、尿赤、烦渴、便干、 苔黄、脉洪数 低热、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 数 特 点 热、燥、动 虚、热、躁 3.阴阳互损 阴阳互损是指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损及另一方,

12、形成阴阳两虚的病 机。 (1)阴损及阳 指由于阴气亏损日久,以致阳气生化不足,形成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变化。 (2)阳损及阴 指由于阳气虚损日久,以致阴气化生不足,形成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变化。 4.阴阳格拒 是指在阴阳偏盛至极的基础上,阴阳双方相互排斥而出现寒热真假病变的一类病机。 (1)阴盛格阳 是指阴气偏盛至极,壅闭于里,寒盛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的一种病理变化。寒盛 于内是疾病的本质,由于排斥阳气于外,可在原有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靡、畏寒蜷卧、脉微欲绝 等寒盛于内表现的基础上,又出现面红、烦热、口渴、脉大无根等假热之象,故称为真寒假热证。 (2)阳盛格阴 是指阳气偏盛至极

13、,深伏于里,热盛于内,格阴于外的一种病理变化。热盛于内是疾 病的本质,但由于格阴于外,可在原有壮热、面红、气粗、烦躁、舌红、脉数大有力等热盛于内表现的基 础上,又现四肢厥冷、脉象沉伏等假寒之象,故称为真热假寒证。 5.阴阳亡失 是指机体的阴气或阳气突然大量地脱失,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变化。 (1)亡阳 指机体阳气发生大量脱失,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全身属阳的功能都会衰 竭,而以推动、振奋、固摄等功能衰竭最为明显。 临床多见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衰惫、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等危重征象。 (2)亡阴 机体阴液突然丢失或大量消耗, 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全身属阴的功能会 衰竭

14、,而以滋润、宁静、制阳、内守功能衰竭最明显。临证多见烦躁不安、气喘口渴、手足虽温但大汗欲 脱等严重的外脱不守征象。 由于机体的阴和阳存在着互根互用的关系,阴亡则阳无所依附而散越,阳亡则阴无以化生而耗竭,故 亡阴可以迅速导致亡阳,亡阳也可继而出现亡阴,最终导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生命活动终止而死 亡。 精、气、血失常精、气、血失常 1.精的失常 (1)精虚 指肾精和水谷之精不足,及其功能低下所产生的病理变化。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 或过劳伤肾,以及脏腑精亏不足,日久累及于肾等,均能导致肾精不足的病理变化。肾精不足常见生长发 育不良、女子不孕、男子精少或滑遗过多、精神萎顿、耳鸣、健忘,以

15、及体弱多病、未老先衰等。脾失健 运,或饮食不当等,可致水谷之精生成不足的病理变化。水谷之精不足,可出现面黄无华,肌肉瘦削、头 昏目眩、疲倦乏力等虚弱状态。 (2)精的施泄失常 1)失精:指生殖之精和水谷之精大量丢失的病理变化。 精脱为失精之重证。 2)精瘀:指男子精滞精道,排精障碍而言。 2.气的失常 (1)气虚气的生化不足或耗散过多的病理变化。 (2)气机失调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包括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病理变化。 1)气滞 指气的运行不畅,或郁滞不通的病理变化。 中医执业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 第 7 页 多由于情志抑郁不舒,痰、湿、食积、瘀

16、血阻滞,或因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肺气壅滞胸闷、咳喘 闷 气滞宜通 肝气郁滞胸胁胀满,少腹胀痛 胀 脾胃气滞腹胀而痛,时作时止, 痛 气郁宜散 得矢气嗳气则舒 2)气逆 指气升之太过,或降之不及,以致气逆于上的一种病理状态。 表现:(常见肺、胃、肝气逆) 肺气上逆咳逆上气 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呃逆、嗳气 肝气逆上头胀痛、面红、目赤、易怒 3)气陷 指气的上升不足或下降太过,以气虚升举无力而下陷为特征的一种病理变化。也属于气的升 降失常。与脾气虚关系最密切。 表现: 上气不足则头目失养致头晕、眼花、耳鸣。 中气下陷胃、肾、子宫、肛门位置相对下移,少腹胀坠,便意频频兼疲乏无力、气短声低、面色 不华等。

17、 4)气闭 含义:指气机闭阻,失于外达,甚至清窍闭塞的一种病理变化。 阻滞气机,出入不利,闭塞清窍表现为突然昏厥、不省人事、四肢欠温、呼吸困难、面唇青紫。 (可 见气厥、痛厥) 5)气脱气虚至极,不能内守而大量脱失,以致生命功能突然衰竭的一种病理变化。 表现:面色苍白、汗出不止、口开目闭、全身软瘫、手撒、二便失禁等危重征象。 3.血的失常 (1)血虚:指血液亏少,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变化。 (2)血运失常 1)血瘀 2)出血 4.精、气、血关系失调 中医执业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 第 8 页 (1)精与气血关系的失调 1)精气两虚 2)精血不足 3)气滞精瘀和

18、血瘀精阻 (2)气与血关系的失调 1)气滞血瘀 2)气虚血瘀 3)气不摄血 4)气随血脱 5)气血两虚 津液代谢失常津液代谢失常 1.津液不足 津液不足,是指津液亏损,脏腑组织失于濡养,表现一系列干燥枯涩特征的病理变化。导 致津液不足的原因:一是外感燥热之邪,灼伤津液。二是耗失过多,如吐泻、大汗、多尿或久病耗津等。 三是生成不足,如脏腑气虚,功能减退、津液生成不足。轻者,常见口渴引饮、大便燥结、小便短少色黄 及口、鼻、皮肤干燥等。重则可出现目眶深陷、小便全无、精神委顿。甚至大肉尽脱,手足震颤、舌光红 无苔等。 2.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指津液在体内的运行、布散和排泄代谢后水液的功能障碍,其结果导

19、致津液在 体内停留,成为内生水湿和痰饮的根本原因。 3.津液于气血关系失调 (1)水停气阻 是指津液代谢障碍,水湿痰饮停留导致气机阻滞的病理变化。因水湿痰饮的形成,可 因气滞而水停,而痰饮等有形之邪停滞,又易阻碍气的运行,故水停与气滞常常并见。 (2)气随津脱 是指津液大量流失,气失其依附而出现暴脱亡失的病理变化。多由高热伤津,或大汗 伤津,或严重吐泻耗伤津液等所致。 (3)津枯血燥 是指津液亏损,导致血燥虚热内生或血燥生风的病理变化。多因高热伤津,或烧伤导 致津液耗损,或阴虚痨热,津液暗耗,而致津枯血燥。 (4)津亏血瘀 是指津液耗损导致血行瘀滞不畅的病理变化。津液充足是保持血脉充盈,血行通

20、畅的 重要条件。弱因高热、烧伤,或吐泻、大汗出等因素,致使血中津液大量亏耗,则血液偱行滞涩不畅,从 而发生血瘀之病变。 (5)血瘀水停 是指因血脉瘀阻,血行不畅导致津液输布障碍而水液停聚的病理变化。血瘀则津液不 行,从而导致津停为水湿痰饮。 内生“五邪”内生“五邪” 1.内生“五邪”的概念 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自身由于脏腑功能异常而导致化风、化火、化寒、化湿 的病理变化。因病起于内,又与风、寒、湿、燥、火外邪所致病证的临床征象类似,故分别称为“内风”、 “内寒”、“内湿”、“内燥”和“内火”,统称为内生“五邪”。 2.风气内动 1)肝阳化风 2)热极生风 3)阴虚风动 4)血虚生风 此外还有血

21、燥生风 中医执业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 第 9 页 3.寒从中生 4.湿浊内生 5.津伤化燥 6.火热内生 1)实火 2)虚火 疾病传变(略)疾病传变(略) 【A1 型题】 1.“大实有羸状”所反映的病证是( ) A.实证 B.虚证 C.虚实夹杂证 D.真虚假实证 E.真实假虚证 正确答案E 2.“至虚有盛候”病机的主要特点是( ) A.邪气亢盛,正气衰败 B.脏腑气血极虚,外现实象 C.邪气太盛,气血内闭,不能外达 D.邪气太盛,煎熬津液,阴精大伤 E.疾病初期,正邪交争过于激烈 正确答案B 3.真热假寒证的病机是( ) A.阴盛格阳 B.阳盛格阴 C.阳

22、虚则寒 D.阴胜则寒 E.阴损及阳 正确答案B 4.正不敌邪或正气持续衰弱以致气不能内守,可导致的是( ) A.气陷 B.气脱 C.气郁 D.气结 E.气闭 正确答案B 中医执业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 第 10 页 【B 型题】 A.实热证 B.虚寒证 C.实寒证 D.虚热证 E.阴阳两虚证 5.阳气偏胜反映于临床上的证候是( ) 正确答案A 6.阴阳互损反映于临床上的证候是( ) 正确答案E A.少气懒言,倦怠乏力,头目眩晕 B.二便失禁,骨瘦痿厥,遗精 C.头痛眩晕,昏厥,呕血 D.少气懒言,大便溏泄,腹部坠胀感,脱肛 E.纳呆,脘腹胀满,大便涩滞不畅 7.气陷证常见的临床表现是( ) 正确答案D 8.气逆证常见临床表现是( ) 正确答案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考试 > 医学/药学/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