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江苏省中考专题复习考点精析+练习:第三篇章 文言文阅读

上传人:争先 文档编号:173558 上传时间:2021-03-17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2.9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江苏省中考专题复习考点精析+练习:第三篇章 文言文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2021年江苏省中考专题复习考点精析+练习:第三篇章 文言文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2021年江苏省中考专题复习考点精析+练习:第三篇章 文言文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2021年江苏省中考专题复习考点精析+练习:第三篇章 文言文阅读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2021年江苏省中考专题复习考点精析+练习:第三篇章 文言文阅读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三章第三章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 重点重点 实词解释、虚词 难点难点 断句、句子翻译 易错点易错点 断句、句子翻译 高频考点高频考点 实词解释、句子翻译、内容理解 知识网络知识网络 知识清单知识清单 第一节第一节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知识点】知识点】 【考纲要求】【考纲要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解读】【解读】 中考语文“考纲”对文言文虚词的要求是“能解释常见的文言词语”,这包括了虚词的要求。中考中 对常见文言虚词的考查,是指在阅读材料中,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理解并加以解释说明,尤其要掌握中考 重点考察的五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之一、之 (一)代词。(一)代词

2、。 1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 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 2 2指示代词,这,此。指示代词,这,此。 例句:闻之,欣然规往。 桃花源记 考纲解读考纲解读 知识梳理知识梳理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 (二)助词。(二)助词。 1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 例句: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2 2放在主语

3、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句: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3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句:何陋之有? 陋室铭 宋何罪之有? 公输 4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 5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4、例句: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 (三)动词,到、去、往。(三)动词,到、去、往。 例句: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 (四)“之”字的思维导图(四)“之”字的思维导图 二、其二、其 (一)用作代词(一)用作代词 1 1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例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二章 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口技 2.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

5、那些”“那里”。 例句: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 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3.3.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句:其一犬坐于前。 狼 (二)用作副词。(二)用作副词。 1 1祈使、期望语气,相当于“一定”“可要”。祈使、期望语气,相当于“一定”“可要”。 例句:安陵君其许寡人。 唐雎不辱使命 2. 2. 推测、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推测、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例句: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3.3.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

6、、“怎么”。 例句: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 其真无马邪? 马说 (三)“其”字的思维导图(三)“其”字的思维导图 三、而三、而 (一)连词(一)连词 1.1.顺承和修饰顺承和修饰 (1)表顺承,译为:就、才、接着。 (2)表修饰,译为:着、地。 共同点:共同点:都可用在两个动词之间,强调指出如果“而”用在两个动词之间就要考虑顺承和修饰这两个用法. 不同点不同点: :由“而”连接的两个动词如果能够分出先后顺序就是顺承,如果不能分出先后顺序就是修饰. 例句: 表顺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涉世家 表修饰: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 2. 2. 并列和递进并列

7、和递进 (1)表并列,译为:而且、又。 (2)表递进,译为:并且、而且。 共同点共同点: : 常常用在名词和形容或短语之间,注意和顺承修饰的区别。 不同点不同点: : “而”的这两个用法学生也常常容易混淆,讲解时强调并列用法时“而”字前后内容可以互换,互 换后语意不发生改变,递进用法则强调后面的程度比前面的程度深。 例句: 表并列: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二章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 表递进: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十二章 3.3.表转折,译为:却、但。表转折,译为:却、但。 例句: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

8、关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 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 隆中对 (二)与“而”有关的固定句式。(二)与“而”有关的固定句式。 1.1.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句: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 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 师说 2.2.既而、已而、俄而:不久,一会儿。既而、已而、俄而:不久,一会儿。 例句:既而儿醒,大啼。 口技 俄而雪骤。 咏雪 (三)“而”的思维导图(三)“而”的思维导图 四、以四、以 (一)介词(一)介词

9、 1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表示工具。译为:拿,用。 例句:以刀劈狼首。 狼 2 2表示凭借。译为:凭借,依靠,凭表示凭借。译为:凭借,依靠,凭.的身份。的身份。 例句: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愚公移山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孟子二章 3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例句:屠惧,投以骨。 狼 4 4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例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5.5.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10、(二)连词。(二)连词。 1 1表并列或递进。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表并列或递进。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 例句: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游褒禅山记 2 2表目的或结果,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表目的或结果,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 等。等。 例句: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3. 3. 表示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表示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句: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黔之驴 (三)固定句式(

11、三)固定句式 1.1.以为:(以为:(1 1)认为。)认为。 例句:以为妙绝。 口技 (2 2)相当于“以之为”,把作为,把当做。)相当于“以之为”,把作为,把当做。 例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十二章 2.2.以是、是以、以故,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以是、是以、以故,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例句: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四)“以”字的思维导图(四)“以”字的思维导图 五、于五、于 (一)介词。(一)介词。 1 1表处所、时间:在,从,到表处所、时间:在,从,到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 2 2表对

12、象:向,对,对于。表对象:向,对,对于。 例句: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出师表 3 3表被动:被。表被动:被。 例句:则其受于人者不至。 伤仲永 4.4.表比较,放在形容词后面,相当于“比”。表比较,放在形容词后面,相当于“比”。 例句: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秦王纳谏 (二)固定句式(二)固定句式 于是:相当于“于于是:相当于“于+ +此”,可译为“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此”,可译为“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 例句: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 口技 (三)“于”的字思维导图(三)“于”的字思维导图 例 1 水仙 (清) 李渔 水仙一

13、花,予之命也。予有四命,各司一时 :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 以腊梅为命。无此四花,是无命也。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水仙以秣陵 为最,予之家于秣陵,非家秣陵,家于水仙之乡也。记丙午之春,先以度岁无资,衣囊质 尽,迨水仙开时,索一钱不得矣。欲 购无资,家人曰:“请已 之,一年不看此花,亦非怪事。”予曰: “汝欲夺吾命乎?宁短一岁之寿,勿减一岁之花。且予自他乡冒雪而 归,就水仙也。不看水仙,是何异于 不反 金陵,仍在他乡卒岁乎?”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 购之。 (节选自闲情偶寄) 注释秣陵:指南京。质:抵押。迨:等到。珥:用玉做的耳饰。 经典例题经典例题 10.

14、下列句中加点的“而”与“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中的“而”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学而 时习之,不亦说乎 B.汉室之隆,可计日而 待也 C.中峨冠而 多髯者为东坡 D.千里马常有,而 伯乐不常有 【考点】掌握中考重点虚词。 【答案】B 【难易度】易,中考常考题型 【解析】掌握“而”的意义和用法,另外,选项中的语句都来源于课内,因此要求学生一定要将课内文言 文中的实词扎实掌握。 例 2 看松庵记看松庵记(节选)(节选) 宋濂 龙泉多大山,其西南一百余里诸山为尤深,有四旁奋起而中洼下者,状类箕筐,人因号之为“匡山”。 山多髯松,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松上薜萝 份份披披,横敷数十

15、寻,嫩绿可咽。松根茯苓,其大如 斗,杂以黄精、前胡及牡鞠之苗,采之可茹 。 吾友章君三益乐之,新结庵庐其间。庵之西南若干步,有深渊二,蛟龙潜于其中,云英英腾上,顷刻 覆山谷,其色正白,若大海茫无津涯,大风东来,辄飘去,君复为构烟云万顷亭。庵之东北又若干步,山 益高峰峦益峭刻气势欲连霄汉,南望闽中数百里,嘉树帖帖地上如荠,君复为构唯天在上亭。庵之正南又 若干步,地明迥爽洁,东西北诸峰,皆竞秀献状,令人爱玩忘倦,兼之可琴可弈,可挈尊罍 而饮,无不宜 者,君复为构环中亭。 【注】薜萝:薜荔和女萝,野生植物。茹:吃。尊罍:泛指酒器。 11.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2 分) A采之

16、可茹 侍卫之 臣不懈于内 B其 西南一百余里 其 真不知马也 C可挈尊罍而 饮 蹴尔而 与之 D蛟龙潜于 其中 贤于 材人远矣 【考点】掌握中考重点虚词。 【答案】C 【难易度】易,中考常考题型 【解析】掌握中考五个重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另外,选项中的语句都来源于课内,因此要求学生一定要 将课内文言文中的实词扎实掌握。 第二节第二节 中考常见实词整理中考常见实词整理 【知识点】知识点】 【考纲要求】【考纲要求】 理解文中常用的实词。 【解读】【解读】 关于文言文阅读能力,中考考纲规定“理解文中常用的实词 ”。“文言实词”通常包括名词、动词、 形容词、副词、代词、数词和量词七类。对于文言实词的考

17、查,一般出现在课外文言文阅读的第一题,通 常以填空题的形式来考查,四道题 4 分,难度不大。 考纲解读考纲解读 知识梳理知识梳理 一、古今异义一、古今异义 语言是随时代发展而演变的,文言文中不少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产生了巨大的差 异,这就是词的古今异义现象。但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有着传承关系,古代汉语中的一些基本词汇词义并 没有发生变化,如天、地、花、木、水等。 古今词义变化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古今词义变化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 (一)词义扩大。(一)词义扩大。 如:“江”和“河”,古时专指“长江与黄河”,现在泛指“江河”。 (二)词义缩小。(二)词义缩小。 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儿女”

18、,而现在只指“丈夫”的配偶。 (三)词义转移。(三)词义转移。 如:“走”,古义是“跑”,今义是“行走”。 (四)感情色彩变化。(四)感情色彩变化。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 贬义,现在“卑鄙”则指品质恶劣,是贬义词。 二、一词多义二、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古今都存在的普遍现象,是语言丰富多义的表现。但不管一个词的义项有多 么丰富,它的本义只能有一个,其他的则是围绕这个本义引申开去的意义,就是该词的引申义。 掌握实词的一词多义,可以从以下方法人手:掌握实词的一词多义,可以从以下方法人手: (一)从词的本义推断引申义。(一)从词的本义推断引

19、申义。 词的本义一般都是表示具体的、个别的事物或行为,而引申义则比较抽象、一般。 如:“会天大雨,道不通”(史记陈涉世家),“道”是本义,解释为“路”,而其他的“规 律”、“主张”、“引导”等解释都是从“路”这个意义中引申而来的。 (二)(二)从上下文意思来确定词义。从上下文意思来确定词义。 阅读文言文,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随文释义,灵活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 含义。 如:不痛绳之。 “绳”为“捆绑”,结合原文语句“不痛绳之,恐无以禁”可知,“绳”应为“约 束”。 (三)学会古今意义互补。(三)学会古今意义互补。 知古通今,要善于把已经掌握的现代汉语词义迁移到文言文中去,加

20、强对文言词义的理解。 如:“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与朱元思书),这里的“穷”在词典中有很多义项,如 “穷尽,完结”、“穷究”、“生活困难”,在现代汉语中都常用,只有“不得志,不显贵”这一义项只 出现在古代汉语中。 三、古今通假三、古今通假 在文言文中,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这就是通假现象。“通”即是“通用”, “假”即是“假借”。其中被代替的字叫“本字”,用来代替的字叫“通假字”。 (一)音同或音近的字互相替代。(一)音同或音近的字互相替代。 如:“满坐寂然”(口技),“坐”代“座”。 (二)声旁字替代形旁字。(二)声旁字替代形旁字。 如:“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1、”(岳阳楼记),“具“代“俱”。 (三)形旁字替代声旁字。(三)形旁字替代声旁字。 如:“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材”代“才”。 (四)同声旁的“形声字”互相替代。(四)同声旁的“形声字”互相替代。 如:对镜帖花黄。(木兰诗),“帖”代“贴”。 【注意】 通假字的假借具有临时性, 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 通假现象可以不成立。 如 “生亦我所欲也” ( 鱼, 我所欲也)两句中的“生”,前句是通假字,而后句则不是通假字,解释为“活着”。可见,通假是不 具备普遍性的。 四、词类活用四、词类活用 在文言文中, 有些词在特殊的语言环境中可以临时改变其固有的语法功能, 兼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 这种现象

22、叫做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在文言文中是一种普遍现象,它不同于一词多义,一个词固定地有几个 义项,是一词多义,在多种义项中,就有多种词性的存在,如“为”,可为动词,也可为介词、语气词、 名词,这是词的兼类现象。而词类活用是在特定语言环境中词的临时现象。 (一)名词活用做动词(一)名词活用做动词 形容词活用做动词、数量词活用做动词等任意词性活用做动词分析方法一样,都是按照语法位置来判 断词性的变化,不再赘述。 1.1.名词带宾语,名词充当谓语动词。名词带宾语,名词充当谓语动词。 例句:会宾客大宴。 会:举行宴会 口技 2.2.名词放在主语后,名词做谓语。名词放在主语后,名词做谓语。 例句:大楚兴,陈胜

23、王。 王:称王 陈涉世家 3.3.前有能愿动词或副词。前有能愿动词或副词。 例句: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说出 口技 4.4.用“而”和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连接,一端是动词,一端常活用。用“而”和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连接,一端是动词,一端常活用。 例句:泉而茗者。 泉:用泉水 醉翁亭记 5.5.介宾短语前介宾短语前 介宾短语只能做状语,在古代汉语中介词结构常常后置作后置状语,所以介词结构前一定有一个动词。 例句: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客:客居 湖心亭看雪 6.6.所字结构中所字结构中 所字结构是所+及物动词=名词性短语,所以所字结构中一定有一个及物动词。 例句:置所罾鱼腹中。 罾:本义“渔网”,此

24、处用为动词“捕捉” 陈涉世家 (二)名词活用作状语(二)名词活用作状语 一个名词放在动词前,如果不是主谓关系,也就是说动作不是这个名词发出的,那么这个名词活用作 状语。 1.1.表处所、方位、时间一般译为“向表处所、方位、时间一般译为“向”“在“在” 例句: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东西:向东、向西 与朱元思书 东西南北,上下左右,一般都译为向东、向西、向南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日:一天天地 隆中对 2.2.表工具表工具 一般译为“用一般译为“用” 例如: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笔:用笔 送东阳马升序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用箕畚 愚公移山 失期,法皆斩。 法: 依法 陈涉世家 3.表

25、比喻表比喻 一般译为“像一般译为“像一样”一样” 例句: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犬:像狗一样。 狼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醉翁亭记 (三)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三)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形容词放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就活用作名词,需要注意的是翻译时要补充出形容词的中心词 例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旧的知识;新:新的体会。十二章 攘除奸凶,兴复汉室。 奸凶:奸邪、凶恶的敌人。 出师表 (四)动词活用作名词(四)动词活用作名词 和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一样,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活用做名词。 例句: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国内。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去国怀乡,忧

26、谗畏讥。 谗、讥:诬陷、嘲讽的话。 岳阳楼记 (五)使动用法(五)使动用法 概念:宾语发出的动作,叫使动用法,也可以说是不及物动词活用作及物动词。一般在现代汉语中, 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发出的。 例如:食之不能尽其材。 尽:使竭尽 马说 无丝竹之乱耳。 乱:使受到扰乱 陋室铭 (六)意动用法(六)意动用法 概念: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一样都是宾语发出的动作,都用于动宾短语之中。 使动意动的不同点:使动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意动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使动是客观已经发生的 动作,意动则是主语主观想象的。 例如“妻之美我者”,妻子认为我美丽,但这是妻子的主观认为,“我”在别人眼里不一定美丽。这 个美

27、就是意动用法。 例句:父利其然也。 利:把看作有利 伤仲永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异:感到惊异 伤仲永 如鸣佩环,心乐之。 乐:以为乐 小石潭记 (七)词类活用思维导图(七)词类活用思维导图 例 1 报恩塔报恩塔 明明 张岱张岱 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 ,则报恩塔是 也。报恩塔成于永乐初年,非成祖开国之精神、开国之物 经典例题经典例题 力、开国之功令,其胆智才略足以吞吐此塔者,不能成焉。 塔上下金刚佛像千百亿金身。一金身,琉璃砖十数块凑砌成之,其衣褶不爽分,其面目不爽毫,其须 眉不爽忽,斗榫合缝 ,信属鬼工。闻 烧成时,具三塔相,成其一,埋其二,编号识 之。今塔上损砖一块, 以字号报工部

28、,发一砖补之,如生成焉。 夜必灯,岁费油若干斛。天日高霁,霏霏霭霭,摇摇曳曳,有光怪出其上,如香烟缭绕,半日方 散。 永乐时,海外夷蛮重译 至者百有余国,见报恩塔,必顶礼赞叹而去 ,谓四大部洲所无也。 (选自陶庵梦忆) 注释报恩塔:在南京中华门外报恩寺内,始建于三国,明成祖永乐十年重建,后毁于战火。窑器:陶瓷 器具。斗榫(sn)合缝:形容榫头和卯眼非常适合,不露缝隙。识:标记。工部:指掌管工程建 筑的衙门。重译:言语不通需辗转翻译。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 分) (1)则报恩塔是 也 (2)闻 烧成时 (3)半日方 散 (4)必顶礼赞叹而去 【考点】理解文中常用的实词。 【答案】(4分

29、)(1)这 (2)听说 (3)方才 (4)离开(每空1分) 【难易度】易,中考常考题型,一般情况下为填空题,但有时也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解析】虽然都选取于课外文言文,但其实是对课内文言实词的考察。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文言词汇积累, 并正确理解文意和句意。 例 2 久而俱化久而俱化 宋宋 洪迈洪迈 天生万物,久而与之俱化,固其理焉,无间于有情无情,有知无知也。 予得双雁于衢 人郑伯膺,纯白色,极驯扰可玩,置之云壑,不远飞翔。未几,陨其一,其一块独无 俦 。因念 白鹅正同色,又性亦相类,乃取一只与同处。始也,两下不相宾接,见则东西分背,虽一盆饲谷, 不肯并啜。如是五日,渐复相就。逾旬之后,怡然

30、同群。但形体有大小,而色泽飞呜则一。久之,雁不自 知其为 雁,鹅不自知其为鹅,宛如同巢而生者,与之俱化,于是验焉。 今人呼鹅为舒雁,或称家雁,其褐色者为雁鹅,雁之最大者曰天鹅。 唐太宗时,吐蕃禄东赞 上书,以谓圣功远被,虽雁飞于天,无是之速,鹅犹雁也,遂 铸金为鹅以献。 盖二禽一种也。 注释衢(q):指衢州。扰:顺服。块:孤独。俦:伴侣。禄东赞:吐蕃酋长。被:遍 及。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 分) 因念 白鹅正同色 怡然 同群 雁不白知其为 雁 遂 铸金为鹅以献 【考点】理解文中常用的实词。 【答案】(4分)(1)想到 (2)安适愉快的样子 (3)是 (4)于是 (每空1分) 【难易

31、度】易,中考常考题型,一般情况下为填空题,但有时也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解析】这几个词语虽然是选取于课外文言文中,但都来源于课内。因此要求学生一定要将课内文言文中 的实词扎实掌握。 第三节第三节 断句断句 【考纲要求】【考纲要求】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正确朗读。 【解读】【解读】 1.能够正确朗读文言文; 2.能够根据具体的文言文语句进行正确的断句。 一、一、断句断句 古书无标点符号,诵读时根据文义作停顿,或同时在书上按停顿加圈点,叫做断句。这种“句”往往 比现在语法所讲的“句”读。 二、二、南京中考断句的考察形式南京中考断句的考察形式 1、画线式 2 2、标点式 三、三、文言断句的方法文

32、言断句的方法 考纲解读考纲解读 知识梳理知识梳理 (一)(一)语意上断句方法语意上断句方法 1、前后语意发生转折的地方一定要在转折连词前有所停顿; 例如:选出下列各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 A蜀之鄙有二僧 B子何恃而往 C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D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 这里 C 项“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富者不至”但是“贫者至”,前后语意发生了转折,转折 连词“而”前有了停顿,所以这项对了;D、项“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己凭靠着头脑聪明和反映敏 捷的天赋但是不努力学习,在语意发生了转折的“而”前停顿才对,所以这项错了。A、B 项是主谓间的停 顿,是正确的。 2、今为一词,古代是两

33、个单音节词的要分开读,以示区别; 如“竟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是不要的意思,“论”是说的意思,因此,“无”与“论”要 断开来。还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中,“虽”是虽然的意思,“然”是这样的意思,所以也 要断开来读。 3、承接上文的句首助词、连词与句中语气助词后要停顿; 如“夫/战,勇气也”,“乃/悟前狼假寐”,“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等。 4、表示完整概念的短语中不能停顿,否则就把意思读错了(割裂开了); 例如:下面句子的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B、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C、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4、D、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这里意思是,我看他们的车轮轧出的痕迹乱了,旗也倒下了,所以追逐他们。我看和望的对象是“他 们的车辙怎样”、“他们的旗怎样”,“视其辙乱”与“望其旗靡”这个表示完整概念的短语间就不能断 开,所以 A、C 两项就错了。“故”是承接上文的连词,后应停顿,因此 B 项才对。 5、表示突出强调的地方,停顿要使意思讲得通。 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l)虽 千 里 不 敢 易 也 (2)公 亦 尝 闻 天 子 之 怒 乎 这里(1)项的意思是为了突出强调“虽千里”(即使千里),“这么大的地方也不敢换,何况才五百 里”,所以应在“千里”后停顿

35、才对;(2)项意思是“你/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秦王为了威吓唐雎, 用“天子之怒”来直接吓唬,那种气势、那种语气可想而知。所以在“公”后停顿一下,“闻”后停顿一 下,才能突出强调秦王那种骄横。 (二)(二)结构上断句法结构上断句法 1、主谓间、动宾间、状语和中心语之间常常要停顿。 例:下列句子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A、今齐地方/千里 B、王之蔽/甚矣 C、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例: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 余 闻 之 也 久。 2、成分省略处要停顿。 如:“便要/(渔人)还家”,“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等。 四、四、 断句思维导图断句思维导图

36、 经典例题经典例题 玉玉 兰兰 清李 渔 世无玉树,请以此花当之。花之白者尽多,皆有叶色相乱,此则不叶而花,与梅同致。千干万蕊,尽 放一时,殊盛事也。 但绝盛之事,有时变为恨事。众花之开,无不忌雨,而此花尤甚。一树好花,止须一宿微雨,尽皆变 色,又觉腐烂可憎,较之无花,更为乏趣。群花开谢以时,谢者既谢,开者犹开,此则一败俱败,半瓣不 留。语云:“弄花一年,看花十日。”为玉兰主人者,常有延伫经年,不得一朝盼望者,讵非香国中绝 大恨事?故值此花一开,便宜急急玩赏,玩得一日是一日,赏得一时是一时。若初开不玩而俟全开,全开 不玩而俟盛开,则恐好事未行,而杀风景者至矣。噫,天何仇于玉兰,而往往三岁之中,

37、定有一二岁与之 为难哉! (选自闲情偶寄) 注释注释 讵:难道。 ()10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花之白者尽多 B止须一宿微雨 C故值此花一开 D全开不玩而俟盛开 【考点】断句 【解析】本题属于断句考察,根据具体的语意进行正确的划分。A 中“花之白者”是一个完整概念的短语, 不能断开;B 中“一宿微雨”突出强调的作用,应该“一”前面停顿;C 中 应在“故”后面停顿。 【答案】D(2 分) 【教学建议】断句的考察,学生往往容易忽视结合前后文进行理解,尤其是 B 和 C 项,教学中注意根据语 境突出强调的部分一定要注意断句的位置。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习题。 晋太和

38、中,广陵人杨生畜一狗,甚爱怜之,行止与俱。后生饮醉,行大泽草中,眠,不能动。时方冬 月燎原,风势极盛。犬乃周章号唤,生醉不觉。前有一水坑,狗便走 往水中,还,以 身洒生左右草上。 例 1 例 2 如此数次,周旋跬步,草皆沾湿,火至 免焚。生醒,方见之 。 尔后生因暗行,堕于 空井中。狗呻吟彻晓。有人经过,怪此狗向井号,往视,见生。生曰:“君可出 我,当有厚报。”人曰:“以此狗与我,便当相出。”生曰:“此狗曾活我,不得相与,余即无惜。”人 曰:“若尔,便不相出。”狗乃引颈视井生知其意乃许焉。乃语 路人云:“以狗相与。”即而出之,系 之 而去。却后五日,狗夜走还。(选自搜神后记) 【注】周章:急得

39、团团转。跬步:半步。 ()13 .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1)用“/”断句,只划两处。 狗 乃 引 颈 视 井 生 知 其 意 乃 许 焉 【考点】断句 【解析】本题属于断句考察,“狗乃引颈视之”表示完整概念 ,只能在其后进行停顿,“生知其意”表示 书生了解它的用意,表示一个完整的句意,在后停顿,“ 乃许焉”属于成分省略,省略了“生”,因此此 处应断开。 【答案】(2 分)狗乃引颈视井/生知其意/乃许焉 【教学建议】断句的考察,学生易在“生”后进行停顿,在教学中注意“井、生”均为名词,不可以划分 在一起,同时后面“知其意”没有主语,切前后半句的主语不是同一个,因此不可以这样停顿。 王冕者,

40、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 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 或牵牛来责蹊 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 映长明灯 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 闻而异之 ,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 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 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注】蹊(x):践踏。曷:同“盍”,为什么。长明灯:佛像前的灯,昼夜不灭。韩性: 绍兴人,大学者。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 10.()用“”

41、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标出停顿。(标两处)(2 分) 来 源 :学 科 网 或 牵 牛 来 责 蹊 田 父 怒 挞 之 已 而 复 如 初。 【考点】断句。 【解析】本题属于断句考察。 “或牵牛来责蹊田”一个完整的句子,中间不可停顿, “父怒挞之”的“挞 之”动宾,要进行停顿。 例 3 【答案】(2 分)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教学建议】断句的考察中有出现“之”的作为代词的意思,除了代词之外,其它都不需要进行停顿,教 学中注意给学生总结,但注意作为动词的意思时,是不可以在“之”后进行停顿的。 第四节第四节 特殊句式特殊句式 【考纲要求】【考纲要求】 能理解文中常用的实词和“之”“其

42、”“于”“以”“而”等虚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作用,能翻译 句子。 【解读】【解读】 1.能够正确判断特殊句式; 2.能够结合具体的特殊句式进行正确的理解。 一、特殊句式思维导图一、特殊句式思维导图 二、特殊句式二、特殊句式 1.判断句判断句:翻译成“是”时为判断句的标志。 (1)用语气助词表示判断;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也。 翻译:陈胜是阳城人。 (2)用副词加强判断或构成否定判断; 如:当立者乃乃公子扶苏。 考纲解读考纲解读 知识梳理知识梳理 翻译:应当做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苏。 如: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乎? 翻译:你又不是鱼,怎么能了解鱼的乐趣呢? (3)用动词“为”表判断; 如:臣以王之攻宋

43、也,为为与此同类。 翻译:我认为大王攻打宋国。这是和他们一样的。 (4)没有判断词的判断句。 如:刘备,天下枭雄 翻译:刘备是天下的大英雄。 判断句的标志:判断句的标志: 1、“者,也” “,也” “,者也” “者” 表示判断。 2、采用副词 “乃”“即”“则”“皆”“是”“诚”“为” 等翻译成“是”时表示判断。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否定判断。 2.被动句被动句:翻译成“被”时为被动句的标志。 “为“为”的用的用 法法: 1、 翻译成 “是”时为 判断句的 标志。 2、 翻译成 “被”时为 被动句的 标志。 3 、 与 “所” 字连用时表被动。 3.省略句省略句:文中部分内容被省去。 被动句被动句 类型类型 例句例句 用“为”或“为所”表被动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为 用者。 翻译:翻译:吴广平素很爱护士兵,士兵大多愿意替他出力。 2、其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语文中考 > 一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