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 2021 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二)现代文阅读 II(II(本题共本题共 4 4 小题,小题,1616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童年轶事童年轶事 德赫尔曼黑塞 几天以来,远处的树林已经闪烁着明朗的翠绿光彩,晴朗的天空中飘浮着轻柔的四月云, 那片广阔的、尚未播种的棕色田地晶莹闪烁在这温润和煦的气候里,万物都在期待萌发, 充满梦幻和希望幼芽向着太阳,云彩向着田野,嫩草向着和风。 从童年时代起,我就总是让自己的回顾同新开垦田地的气息和树林里嫩绿的新芽联结在 一起,让自己回到春天的故乡,回到那些我已淡忘、并且
2、不理解的时刻去。 我曾是一个十分顽皮而任性的孩童,从小就让父亲为我大伤脑筋,还让母亲为我操心叹 气!那天半夜时分,我惊醒过来,父亲在和母亲说着什么。 “你听说布洛西的情况了么?” “我已经去探望过他,”父亲回答说,“那孩子真是受尽了折磨。” “情况很严重吧?” “坏极了。你看着吧,春天来临时,他就要离开人世。死神已经爬到了他的脸上。” “要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去看望看望他?也许会对他有些好处。”母亲问。 “随你的便吧,”父亲回答说,“这么点儿大的小孩懂得什么呢?” 双亲都已入睡,周围一片寂静,而我的心突然变得激动起来。父母的言语,我虽然似懂 非懂,却像一枚果子落进水池而荡起的涟漪,那些圆圈急速而可
3、怕地越转越大,我这不安的 好奇心也为之颤动不已 我面前浮现出一个漂亮的孩子,他比我大一岁,个儿却比我矮小,他名叫布洛西,一年 前成了我们的邻居和伙伴。那个阳光灿烂的秋天上午,木匠家的鹰从停车棚里逃走了,悠闲 自在地停在对面的苹果树枝上,共有十来个人站在大街上仰头望着它,一面议论纷纷地商量 着对策。我自己也不明白,究竟喜欢它被重新捉住呢,还是喜欢它远走高飞。不久,那只鹰 松开树枝,猛烈地鼓动双翼,做慢地在空中划了一个大圆形,便无声无息地飞向闪烁的蓝天。 突然间,布洛西朝空中发出一声欢呼:“飞吧,飞吧,现在你又得到自由啦!” 当时,他那只可怜的乌鸦还活着,到处欢蹦乱跳的。有一次我向它伸出食指,开玩
4、笑地 说:“喂,约可波,咬吧!”于是它便啄了我的指头。我火了,想揍它一顿以示惩罚。“是 你自己亲口对它说“咬吧”的!”布洛西紧紧抱住我嚷嚷着,说明那鸟儿丝毫也没有错处, 并要我保证不对它施加报复。见我态度僵硬,他便答应送我两只大苹果。不久,他家园子里 的苹果树第一批果子成熟了,他真的送了我两只最大最红的苹果。 有一次布洛西奔跑得太热了,便脱去上装,躺卧在苔藓地上休息。当他侧转身子时,衬 衫翻落到脖颈后面,我看见他雪白的肩上有一道长长的红色疤痕,吓了一跳。过去,我一向 喜欢打听别人的倒霉事来取乐。但不知怎么搞的,这次我却不想打听,并且还装出一副什么 也没看见的样子。然而那个巨大的伤疤让我非常难过
5、,当初那伤口一定很痛,一定流了好多 血后来一到家我就取出我那把用最好的接骨木树干做的手枪,把它送给布洛西。 我们在小河对岸的枞树林里找小鹿,我想把岩石上那些还没有巴掌大的苔藓揭下一块来。 但布洛西急忙阻止我说:“别,别动它们!这是天使走过森林时留下的足迹。”于是我们痴 痴期待着,也许会有一位天使恰巧来到跟前。我们呆呆伫立着,整个森林死一般寂静,褐色 的土地上洒落着明晃晃的斑斑驳驳的阳光。 不久到了冬天,布洛西开始卧病不起。我去看过他一两次,以后就不曾再去。这样又过 了一段时期,布洛西离我越来越远,最后被我完全忘却了一一直到今天晚上听见父母说:“春 天来时,他就要去了。”我才想起了他。 第二天吃
6、早饭时,母亲问我:“布洛西生病了,你不想去看看他吗?”我连忙回答说: “好的。”于是当天上午就去了他家。一会儿工夫,布洛西的母亲就拉着我的手站在二层楼 一扇白色的门前了。这一双正在把我导向幽暗神秘而又充满恐怖的奇异环境中去的手,在我 看来,不是一双天使的手,就是一双魔鬼的手。我踌躇不安地站在门边,这时布洛西向我们 转过脸来。 我细细瞧着他的脸,这脸膛儿狭长尖瘦,不过我没能看出那上面的死神。只见他脸上有 一层柔和的光彩,眼睛里有一些陌生的、既善良又顺从的神色,他的目光让我产生了类似那 次在寂静的枞树林中伫立倾听时的心情,那时我怀着强烈的欲望屏息静气期待天使走过自己 身旁。他似乎疲倦了,略略向旁边
7、侧转身子。我忽然透过纽扣洞看见一丝红色的痕迹,这就 是肩上那块大伤疤,我忍不住大声啼哭起来 我最后一次去看他时,布洛西双目紧闭躺在床上,发出轻轻的呻吟。他的脸由于痛苦而 歪扭着。他的眼睛大大的,已经变了样。他看着我时,那目光显得陌生而又冷淡。当天下午, 他母亲给他讲起故事来,他听着听着就昏昏沉沉地睡着了,他那微弱的心跳动得越来越慢, 终于完全停止了。 那天我一直想着布洛西,我不知道他那肩上有着大伤疤的瘦瘠身躯是否还躺在隔壁的房 子里,我丝毫也没有听说埋葬的事,也没有看到埋葬他。 很长一段时期内,我脑子里尽想着这件事,直至已故者的身形在我的记忆里逐渐遥远, 逐渐消失。后来,春天突然早早降临了,黄
8、色、绿色的鸟儿飞过山头,花园里散发出草木的 香味,栗树正在慢慢发芽,探出柔软卷曲的嫩叶。一道道水沟,金黄色的花朵在肥壮的茎杆 上展现着灿烂的笑容。 (选自温馨的摇篮世界散文精品大观,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对那只鹰,“我”不明白“究竟喜欢它被重新捉住呢,还是喜欢它远走高飞”,体现“我”的思 想是被大人左右的,还没有自己的明确立场。 B.孩子们伫立在枞树林里等待天使降临时,“死一般寂静”的森林、“明晃晃的斑斑驳驳”的阳光, 烘托了孩子们内心的焦急与期盼之情。 C.文中写“我”最后一次去看望布洛西时,他的脸“由于痛苦而歪扭着”,他的目光“陌生而又冷 淡
9、”,从侧面表现了“我”对死亡的恐惧。 D.文章多次提到布洛西肩上的大伤疤,既暗示了布洛西曾经的生活磨难,也隐喻了布洛西之死在 “我”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以“果子落进水池荡起的涟漪”这一比喻,表明父母谈话对“我”心理产生的影响,巧地引 出下文“我”与布洛西交往的回忆。 B.文中“我”的父母与“我”对布洛西病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父母对此是无奈、顺从以致冷漠的, “我”则是好奇、恐惧而又关心的。 C.布洛西的房间“幽暗神秘”,他母亲的手“不是一双天使的手,就是一双魔鬼的手”,这些描写 形象刻画了“我”探视时的复杂心理
10、。 D.文章的语言纯净而又精准,如写鹰的“悠闲自在”、乌鸦的“欢蹦乱跳”、栗树“探出柔软卷曲 的嫩叶”等,表现了高超的写作功力。 8.文章结尾关于春天景色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 分) 9.少年布洛西有哪些可贵的品质?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 分) 6A 7B 8呼应开头,使文章首尾圆合,富有田园诗般的抒情气息;以充满生机活力的春景接续布洛西 消逝的生命,表达了在生命代谢的体验中获得成长的主旨。(本题共 4 分。每点 2 分) 9第一问:纯真善良,诚实守信,富于幻想。(2 分。每点 1 分,答对任意两点即可)第二问: 使原本顽皮任性的“我”变得沉静克制;使原先幸灾乐祸的“我”学
11、会怜悯同情。(4 分。每点 2 分)(共 6 分) 江苏省南通、泰州、徐州等七市 2021 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69 题。 森林边的小茅屋 彭荆风 红河的春天来得特别早,新年刚过,满山满岭到处都是绿色。森林旁边两三幢发黄的竹楼以及主人家 艳丽的红包头,给这里点缀了几点不同的色彩。 在芒果树下的小竹楼里,一个四十来岁的妇人带着一个十五六岁的女儿冷清地过着日子。一天晚上, 母女俩睡得正热,竹楼外的晒台突然吱嘠吱嘠响了起来。这深更半夜会有谁来呢?妇人的心跳得急促起来。 外边的人敲着篾门,用汉话说:“老乡,我们是解放军,请
12、开开门。” 解放军?妇人扣紧的心弦一下子松了下来。 二十多年前,娘家的瑶寨也住过解放军,个个都善良、朴实,尽给寨子里的人背水、扫地、砍柴。为 了这些好小伙子当中的一个,她多少个夜晚没有睡安稳!她给他唱过婉转的歌,送过深情的眼神,塞过自 己绣的荷包,可是,那个兵似乎什么都不懂。这叫她又气又惭,这是些什么人啊!后来,她才明白,他们 是有纪律的。但她一直想念他们。 今天晚上,他们怎么来了呢? 她匆忙穿上衣服,打开竹篾门。月光下站着几个兵,一个个魁梧、健壮。她虽然看不清他们的脸容, 但从声音里可以听得出,他们和记忆中的那些兵一样和善可亲。 她用汉话亲切地问:“小同志,你们要干什么?” “我们是从远处来
13、的,想借用你们家的竹楼住几天,行么?” 她望了望缩在身后的女儿,犹豫地点了点头,返身抓了把枯松枝丢进火塘,把这寒伧的小楼照亮了。 领头的兵看了一下屋内,问道:“大妈,你们家只有母女两个人?” 她心一酸,没有回答。 这个兵看到地家挂在门上的烈属牌牌,低声对后边的人说了几句话,那些兵就立即离开了竹楼。 “你们怎么啦?”地惊异地问。 领头的兵柔和地说:“大妈,对不起,我们不知道你们家只有母女两人。” 火塘亮光下,她看见这个战士的脸上有着一对黑得发亮的眼睛,智慧、勇敢、诚挚全都深藏在里边了。 这眼神是这么熟悉,又这么陌生。 外边一片银光,她看见他们在大树下抖开雨衣躺下了。她想喊他们回来,但噪子像被什么
14、堵住了似的, 眼泪像雨水一样淌了下来。 第二天一早,妇人和战士们谈起这些日子边境上的事,也说到了家计的艰难。领头的战士把竹楼上上 下下察看了一遍,同情地说:“大妈,晒台修了,屋顶上的草也換了!” 中午时分,战士们砍来了竹子、树干,把旧晒台拆掉,七、八个人说说笑笑,天刚擦黑,新晒台就搭 好了。从他们的谈话中,母女俩知道领头的战士姓何,他们都叫他何班长。 忙完了这事,何班长又笑眯眯地说:“大妈,明天,我们帮你把屋顶也換一下。” 这是真诚的许诺,地感动得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但是,就在这天半夜里,何班长突然又来敲门,隔着竹篾轻声说:“大妈,上级来了命令,我们要走了, 你家的草屋顶,等我们回来给你换。”
15、说完就走了。 她急忙追出去,那些战士已一个紧一个,迅速消失在那黑黝黝的树林子里了。只有巨大的浓黑树影在 风中晃动,那样阴冷,那样神秘,使她仿佛置身梦境。 夜凉如水,她木然地长倚在门口,衣服被露水打湿了,也忘了回去。 第二天,就听说打起仗来了,起初炮声、枪声还在附近响,第三天就越传越远。她很心焦,打仗是要 死伤人的呀!那个何班长怎样了呢?他平安么?她不知向远方炮声响处虔诚地作了多少揖。 几天后的一个中午,阳光从树叶缝隙射下来,把茅屋涂抹得瑰丽多彩。突然,女儿大了起来: “阿妈,解放军来了!” 她兴奋而又慌张地跑了出来。真的,从山间小路上走来一队整整齐齐的解放军,她看见了那几个热悉 的战士, 内心
16、无比激动。 队伍走进竹楼, 却不见何班长, 她急了, 四处张望着问:“他呢?他呢?何班长呢?” “何班长开会去了。”一个被人叫作指导员的年轻人亲切地对地道,“大妈,何班长很想念你呢!他 临走前,还惦记着你家屋顶的草没有換。所以,我们来帮忙了。” 她又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多好的人呵!他竟把这事一直挂在心上。 战士们又为她家的竹楼忙开了。她什么也插不上手,只能感激地盘算着,该带点什么好吃的给那个好 心的何班长。 她不知道,战士们把何班长牺牲的事瞒着她。 为了拿下八号无名高地,何班长只身潜伏在敌人前沿附近的一棵树上,校正炮击目标,在指示完最后 一个目标时,他被一排子弹击中,摔了下来。临终前,他告诉冲上
17、来的战士,说瑶家寨大妈家的屋顶还没 換草。战后,连队派战士们来帮助大妈翻修房屋。 她和女儿送走了盖房子的战士们。但她们时常望着远方的小路,等着何班长再来。一个月,两个月过 去了,她执拗地相信,他一定会再来的! (有删节)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妇人对何班长的眼神感到“熟悉”又“陌生”, 主要因为她从何班长眼里看到了当年所恋小伙的影 子,但何班长毕竟不是她当年的心上人。 B. 妇人再次见到那几个熟悉的战士却不见何班长时, 连续三次发问, 流露出她对何班长的牵挂和担忧, 以及见不到何班长的焦急和慌张。 C.指导员对妇人说的一番话,既有善意的谎言,安慰因不见何
18、班长而内心焦急的妇人;也有真实的交 代,说明解放军再来瑶寨的原因。 D.解放军为瑶民背水、扫地、砍柴、搭建晒台、翻修房屋,体现了少数民族百姓在解放军心中的重要 位置以及军民之间的和谐美好关系。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小说开头对山岭、竹楼、红包头等寥寥几笔的描写,不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的 活动提供了背景,也为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B. 小说插叙妇人二十多年前在娘家瑶寨见到解放军的情节,补充说明了她心理变化的原因,也为下文 她见到何班长后的特殊情感埋下了伏笔。 C.小说从细微处刻画人物,如妇人在何班长和战士们离开时“长倚在门口”,表现她内
19、心的不舍与担 忧,突出了女子的柔情,丰富了人物形象。 D.小说语言表达的方式多样,文中叙述性语言使情节客观化,描写性语言使细节传神化,抒情性语言 使情感细腻化,议论性语言使主题深刻化。 8.小说多次写了妇人的心理变化,如“妇人半夜听到晒台上声音时内心惊恐到知道是解放军后心弦放 松”的变化。请结合相关情节另写两个心理变化。(4 分) 9.“以小见大”是小说常见的写作手法。本文作者通过“小茅屋”揭示了丰富的意蕴,请结合文意简 要分析。(6 分) 6.A(“熟悉”,主要因为何班长眼里有二十多年前解放军的影子;“陌生”,主要因为时间间隔久远。) 7.D(小说中没有用能使主题深刻化的议论性语言。) 8.
20、示例一:妇人看到战士们搭建晒台时感动到看到战士们深夜离开时失落。 示例二:妇人听到枪炮声时焦虑、担忧到听女儿说解放军来了时兴奋、慌张。 评分建议:一个 2 分,意思对即可。 9.瑶民让解放军住进小茅屋,解放军帮瑶民翻修小茅屋,既体现了军民鱼水深情,又体现了民族的团结 融合小茅屋是妇人和何班长情感的连接点,何班长的关心和妇人的思念,体了人性美、人情美。 评分建议:“军民鱼水深情”“民族团结融合人性美、人情美,各 2 分;意思对即可。 江苏省扬州市 2020-2021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初调研测试高三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二)现代文阅读II(II(本题共本题共3 3小小题,题,1616分)分)
2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盲人夫妻盲人夫妻 迟子建 吴自民和王瑶琴是一对盲人夫妻,吴自民是十六岁的一场大病后失明的,而王瑶琴则先 天失明。为了弥补王瑶琴的不幸,吴自民常常向妻子讲解颜色,他把绿说得更绿,红说得更 红,而王瑶琴对那变幻多姿的颜色仍然困惑不已。 早饭后他们到长虹街口卖报去。报纸无非写着最具刺激性的一些话题,由乞丐摇身一变 成为富翁的秘诀呀,银行发生特大抢劫案等等。 黄昏时分吴自民回到家,推开门,没有闻到饭菜的气味,他心里紧张一下,放下报夹和 报纸就召唤妻子。 “怎么哭了?”吴自民抚摸着妻子的脸颊。 “我怀孕了,我担心这孩子生下来是个瞎子,”王瑶琴的眼泪又纷纷下来了,“我不能
22、 让他失明。” “医生说这病遗传吗?”吴自民说,“我是后天失明的。” “可我是先天失明。医生说是不遗传,可现在哪有不遗传的病?”王瑶琴说,“我们不 能造孽啊。” 吴自民用手指揩干妻子的泪痕,他想起了十几年前可以尽情享受光明的日子,他不能想 象他的孩子会永远看不见这些颜色,这颜色可是上帝赐予的呀! “你说句实话,人能看见一切究竟有什么好?”王瑶琴用下巴颊抵了抵丈夫的肩膀。 “其实也没什么好的,街道又脏又乱,人们脸上挂着阴险的笑容,到处是无聊的应酬。” 吴自民觉得这样答话会增强妻子的信心。 “咱们假设这个孩子是个瞎子,该怎么办?”王瑶琴问。 “给他治,给他换最好的眼睛。”吴自民脱口而出。 “你不是
23、希望这孩子能看见东西吗?”王瑶琴叹了口气,“我们上哪弄那么多钱给他换 眼睛?” “卖报。”吴自民想起了他自己的眼睛。 “我们应该募捐。”王瑶琴忽然想起了一个好办法,“前段不是有个孩子得了白血病没 钱医治、家长公开向社会募捐吗?听说一下子筹到好几万元!” “可咱这孩子还没生下来,不知是不是盲人呢。” “等到知道他是个盲人就晚了。” “万一不是盲人,我们筹钱不是昧良心了吗?” “那有什么,我们把钱再捐给其他盲人儿童。”王瑶琴的思路来得很快。 几天后、长虹街口的盲人报摊前果然挂出了一则告示。告示下方是一个装鞋用的空纸盒, 人们在买报的同时也顺便看上一眼,有的发了恻隐之情就势投进去几个零钱,有的满怀蹊
24、跷 地望着女盲人的身影摆动而去。 整整一个秋天,他们为这个孩子而操碎了心。孩子出生后该起什么名字,穿什么样式的 衣服、孩子受了欺负该怎么办。当然,他们想得更多的仍是盲与不盲的问题。他们期望孩子 的眼睛是光明的,可这与他们背道而驰的光明却令他们深深恐惧。 “也许,孩子是个盲人会更好。”王瑶琴吐着新鲜的山楂籽说,“孩子会以为全世界的 人都是黑暗中生活的,因为他的父母就是这样子的。” “可这孩子不能总生活在你我之间,孩子会接触社会,当孩子明白他与别人不一样时, 他会自卑和绝望。”吴自民发自肺腑地长叹一声。 “我们还是不要这孩子了吧。”王瑶琴哭了起来,忙乱中她竟然吞下了几粒山楂籽。 盲人报摊的生意一直
25、很红火,募捐者倒是寥寥无几了。半个月下来,只筹措到了二十多 元钱,对于医治眼睛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他们为此忧心忡忡。 院里出事了,刘奶奶用剪刀挑了她孙子的前胸。事情的起因并不复杂。强强是独生子, 娇生惯养,整日指东要西,一家人供若神灵。刘奶奶这晚上要喝稀的,可孙儿偏要吃饼,儿 媳妇便去烙饼,刘奶奶就多说了一句:“现在的孩子可真了不得!” “老不死的!”强强接过话头骂自己的奶奶,“你这个白吃闲饭的!我妈说你咋不早死 呢!”奶奶将剪子朝强强扎去,原想吓唬一下,不想因为怀了怨气,就假戏真做了。强强被 送到医院,晚上老太太寻了短见。 吴自民和王瑶琴决定不再为未来的孩子搞募捐。 “不能把孩子的一切都给
26、准备好了,”王瑶琴抚摸着腹中的胎儿说,“要让他有点什么 不足,缺陷会使人更加努力。” “就像我们一样。”吴自民说,“全院子只有我们是不吵嘴的夫妻,因为我们相互看不 见,在我心目中,你是世上最美最好的女人。” “你也一样。” 失明的痛苦早已被抛到九霄云外。孩子不管是否盲人,都是上天赐予的,他们会加倍爱 惜那孩子的。 那一夜王瑶琴做了一个梦。梦见街道两侧排布着一座座紫色的房屋,浓绿的太阳青翠欲 滴,使人间充满了春天的气息。她和吴自民走在这样的道上,夹着狸红色的报夹,报纸则 五颜六色,姹紫嫣红,他们要卖的报纸全是有关他们孩子的。 盲人的梦里竟是一片光明灿烂。 (选自逝川有删改) 6.下列对这篇小说相
27、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颜色”为线索,写了盲人夫妻吴自民和王瑶琴对颜色的追求,给读者以思考回味的空间。 B.吴自民把街道说得又脏又乱,把“能看见”说得很不好,希望妻子不要为孩子可能是盲人而忧虑。 C.“忙乱中她竞然吞下了儿粒山楂籽”这一细节体现出王瑶琴内心世界的犹豫、慌乱、纠结和不安。 D.小说中写“刘奶奶用剪刀挑了她孙子的前胸”为盲人夫妻思想的转变作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7.下列评价不符合本小说的一项是(3分) A.迟于建的小说中常采用上帝视角, 叙述者是无所不知、 无处不在的, 既能够看到人物、 事件的外部状态, 也能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感知其所
28、思所想。 B.迟于建坚守着民间立场的写作原则,对小人物的生存状态表现了极大的关注,她的作品钟情于书写小人 物在他们平凡的生命历程中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 C.迟子建不仅是向我们推演一个个悲剧,更是在寻觅悲剧背后的原因。比起简单的描写底层生活的小说, 她的作品显然超越了表象的痛苦,直抵命运的本质。 D.迟于建竭力批判城市阴暗的一面,渴望以乡土文明的纯净来抵抗城市文明的浮华。她想要在文学作品中 构筑一个完美的乡土世界,以作为她精神上的故乡。 8.小说的结尾写王瑶琴“光明灿烂”的梦体现了作者的匠心,请简要分析。(4分) 9.孙绍振认为:“情节的功能,就是把人物打出常规把人物隐藏在深层的心态甚至潜意识
29、心 态揭示出来。”请结合本小说简要说明哪些情节体现了“把人物打出常规”。(6分) 6.A(以“颜色”为线索错,应该是以“要不要孩子”为线索) 7.D(小说与“乡土文明”无关) 8.盲人夫妻现实看不见的生活和梦中的“光明灿烂”形成强烈反差;表现作者对盲人夫妻对未来生活充满 希望、乐观的赞美,对现实世界那些看得见的人们的浮躁、冷漠的批判;照应小说的开头,写出王瑶琴内 心认识的转变。(答出2点即可,每点2分) 9.王瑶琴怀孕了,本是喜事,盲人夫妻却为此而忧虑;夫妇靠卖报纸本以艰难谋生,却要考虑给孩子换眼 睛的巨额费用;缺陷原本是不好的,但强强的这件事却让他们悟到了缺陷会使人更加努力,从而对未来充 满
30、希望。(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江苏省连云港市 2021 届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初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坐在阳光里的父亲 张秀峰 父亲坐在阳光里,安静得像一尊佛。父亲那憨憨的笑融入到阳光里,这个冬天便多了 几分温暖。我就站在他的对面,看着父亲脸上的笑,一圈一圈地漾开,直到把沉睡的村庄 给笑醒。于是便有了狗吠,有了鸡鸣,有了悠然升起的炊烟。叫醒了村庄,父亲便像完成 了使命一般,拐拉着两条腿,一步一摇地回家去。 印象中,父亲一直都这样,冬天的阳光作为背景,演绎每天的安宁与舒缓。几十年就 这么过去了,父亲静坐的形象一直都
31、在,醒着的时候在回忆里,睡着的时候在梦里。有时 候,连我都觉得茫然,不知道是父亲那美好的形象感动了我,还是我因为感动才有了那臆 想中的场景。 村里又一个人老去了,听到这样的消息,我心里非常难过。 消息是村里人传出来的,通过手机,像雪后的风,细溜而阴冷,从耳朵里进去,直通 通地就到了心底,揪着心,一把一把地捋,于是,开始还能感觉到那份尖锐的疼,后来就 变成了钝钝的痛,感觉有些遥远。 每每这个时候,我就会想起父亲,想起他坐在阳光里的情状。心里不由得害怕,害怕 哪天的梦里突然空了,我会不会因为遽然失去而崩溃。于是,当风再过来的时候,我就会 努力地闭紧双眼,试图将自己用力地摁进梦境中去,那样,我就会守
32、着父亲,看他那憨憨 的笑一点点地将眼睛里那淡漠的衷愁稀释掉,换上阳光的亮色。 一年四季,做梦无数,可唯独这样的梦却能够长久。作为主角的父亲和作为背景存在 的古老村庄,在日渐速失的生活当中,成了慰籍我灵魂的唯一鲜活的回忆。想想,是不是 觉得很悲哀? 每年的这个时候,父亲早已经忙活开了。打电话问母亲,果然。 退耕还林后,自家地里的农活并不是很多,于是,父亲便承揽了好多别的工作:载树 的时候就帮着别人栽树;益房的时候就帮着别人运沙子、运水泥;村里要疏通河道了,要 修路了,父亲总是最积极的那一个。六十多岁的人了,依然把自己当作壮劳力。 几天前,母亲打电话来,说,村里准备发展棚裁业,父亲明确表示想租赁一
33、个。鉴于 父亲年纪大了,我和哥哥都表示出明确的反对。为了增强说服力,我特意咨询过好几个大 棚种植户,他们的说辞几乎一致,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成功的。一句话:这是个细致活儿, 对于外面跑惯了的父亲显然不适合。 然而自恃找到充分能够说服父亲的理由却被父亲轻易地化解了,他只说了一句话:“受 了一辈子的苦,还怕吃苦?再苦,又能苦到哪儿去?” 我还能说什么,唯有背着父亲,将眼泪洒进浓重的暗夜里。 村子越来越空,越来越荒凉。大家逃命似的往城里挤,哪怕混得再惨也不愿意再回到 这里来,甚至都羞于提及那个曾经承载过他们生命的地方。这种在城市浮华中速失的人生 让我很是震惊,同时也为农村现如今的落寞而倍感难过,然而我却
34、不知道如何去安抚那伤 感的村庄。 故乡因为有父母在,那种重重叠叠的疼痛便永远也不会消失。我每次都是流着泪回去, 然后又流着泪离开。 父亲,真的是老了。尽管雄心依旧不减当年。然而衰老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对面山坡 的地,已然一派杂草丛生的荒凉。 偌大的村庄里,每天能够有炊烟升起的窑洞还不足十处。因为人少,蓝天白云衬托下 的村庄,荒草离离,孤寂就显得十分隆重。村子下面原本是有河的,现在居然被密密匝匝 的芦苇遮挡得严严实实,看不到一点水的影子。原先经常游泳的水塘还在,哪里还有昔日 的丰韵呢?干涸如大张的嘴巴,对这一切都哑然失笑。 所幸的是,父亲的田地还在,虽然只是些边边角角、零零星星的沟台地,聊胜于无,
35、 有生活的底气在,希望便有所附丽。封山禁牧第一年,父亲第一个响应国家政策,将自家 山里的地全部退耕还林。我知道,作为一个称职的农民,父亲对土地有着近乎于狂热的疼 惜,可是,当他在自身利益与国家需要发生冲突时能够毅然决然地选择后者,仅凭这一点, 就足够伟大。 坐在阳光里的父亲,看上去是那么的平和、淡然。此时,他更愿意一个人独处,体味 身心彻底放松之后的泰然与安宁。在父亲苍老的意识当中,绝不会因年华纷逝而做白首之 叹,反倒可能因尊重生命而超然脱尘。 在我的印象当中,父亲始终都以积极入世的形象而存在。纵使命运多舛,可他从来都 没有抱怨过什么,以最大的热情生活着,奋斗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按部就班地
36、在这 个叫寺沟门的小村庄里生活了一辈子,从没有想过要离开这里。一直到现在,父亲连同他 的村庄,象氢成我心头永远拂之不去的牵念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父亲的一举一 动一颦一笑,根植于我的记忆深处,温暖着我,让我梦魂牵绕。 父亲依旧坐在阳光里,安详得像一尊佛。于是我就想,太多的割裂,无处安放的灵魂, 这种隐伏于灵魂深处的伤痕,于我们这个时代而言,到底是福,还是祸呢?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写父亲积极响应国家封山禁牧政策,将山里所有的土地退耕还林,既刻画了父亲深明大义的形象, 又与前文写父亲要参与发展棚裁业的情节呼应。 B.文章写“坐
37、在阳光里的父亲”是“慰藉我灵魂的唯一鲜活的回忆”,“觉得很悲哀”,现“我”对父亲 的依赖,也表现了“我”对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思考。 C.“我每次都是流着泪回去,然后又流着泪离开”,是因为“我”对年迈的父母有着深深的牵挂与担忧, 也因为“我”无力改变现状的无奈与内心的沧桑感。 D.文章写阳光里的父亲“安静得像一尊佛”,是因为父亲的内心始终如佛般安宁、平和、淡然与超脱,也 是日渐迷失在生活中的“我”的精神皈依。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回忆了一组“坐在阳光里的父亲”的现实生活场景,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语言富有诗意,渲 染了温馨、宁静的氛围。 B.文章写村
38、里有人老去的消息“像雪后的风,细溜而阴冷”,运用比喻的手法,与前后的“阳光”形成反 差,写出了“我”内心的担忧与痛苦。 C.文章在描写中融入不少的抒情和议论,如“仅凭这一点,就足够伟大”,“因尊重生命而超然脱尘”, 使文章更加灵动,富有张力。 D.文章结尾富有深意,既与开头相照应,再次凸显了父亲的形象,又透露出“我”的时代之殇和命关怀: 问句作结,深化主题,发人深思。 8.文中多处描写了村庄的荒凉,这对塑造父亲的形象以及表达“我”对父亲的感情有何作用?(4分) 9.文章为何以“坐在阳光里的父亲”为题?请作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6.(3分)B.解析:“
39、也表现了“我”对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思考”说法有误,无中生有, 过度解读。 7.(3分)A.解析:“文章开头回忆了一组坐在阳光里的父亲的现实生活场景”,开头 的场景并非现实生活中的画面,而是作者臆想中的画面。 8.(4分)村庄的日渐衰败与落寞,与现实中的父亲日渐衰老与孤寂相似,写村庄的 荒凉就是映衬父亲沧桑的形象,描写村庄的荒凉,暗含作者对父亲的担忧与深沉的爱。村 庄的荒凉、缺少生机与父亲始终积极热情、充满希望的生活态度形成对比,凸显出父亲形象 的“阳光”,表达“我”对父亲的崇敬之情。(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9.(6分)结构上:“坐在阳光里的父亲”是“我”的精神慰藉,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形象上:
40、“坐在阳光里的父亲”是父亲的典型形象:始终积极入世、对生活充满热情、给 人以希望。主题上:“坐在阳光里的父亲”包涵了作者对父亲的赞美,对生活、生命的尊 重,以及对迷失在浮华人生中的人们能重新找回灵魂的美好祝愿等丰富意蕴。(每点2分, 意思对即可) 江苏省苏州市 2020-2021 学年第二学期期初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高三语文试题 ( (二二)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本题共 4 4 小题小题 1616 分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在梧州看水在梧州看水 黄咏梅黄咏梅 地处桂江和浔江交汇处的梧州城,傍山依水。两江交汇,相互依偎,难分难舍,直到逐渐融为 一体,汇成一条颜色
41、介于黄绿之间的西江。 水是梧州人的另一种血脉。水路,从梧州的历史上看来,等同于财路、生活之路。水路的发达, 成就了梧州自古以来的“百年商埠”。梧州人还喜欢到江中游泳,到江边看看水、吹吹风,跟遇见 的熟人聊聊天,就像走亲访友一样平常。喜欢看水的梧州人顺势在这两江交汇处,建起了长廊和子 亭。岸边榕树婆娑、柳树依依,岸下两江鸳鸯戏水,此处便被称为“鸳江春泛”。不要说外地人, 就连土生土长的我们,也把这里视为节假日看水的好去处。 小时候最开心的事情,就是被父母牵着,跨过大桥,穿过热闹的珠山隧洞,到鸳江春泛看水。 离水越近,越能感受到两江交汇所形成的湍急。激流扇动起来的风带着湿润的水汽,钻进衣裙里, 黏
42、在皮肤上,清凉清凉的。当然,对于我来说,去鸳江春泛看水的吸引力最终还是为了吃。岸边的 大榕树下摆着一溜小吃摊,小木桌、矮竹凳,男女老少围坐一起,嗍田螺、嚼酸野、串牛杂炒 一碟牛肉河粉,蒸一条刚钓起的河鱼,盛一碗明火白粥,灼一盆盐水菜心。江风徐徐,两江拍岸的 声音会从脚底升上来。这些时候,父亲会给我开小灶。他从矮板凳上起身,漫不经心地走开,几分 钟后从对面凉伞下的冰柜里,给我买回一根红豆冰棒,或一支冰镇维他奶。如此甜蜜的美好光阴, 成为我人生中第一次“愿时光停留在此刻”的记忆。 由于与江水为邻,所以梧州人祖祖辈辈都在生活中预留了水的位置。进入本世纪之前,江水_上 涨,洪水浸街,在梧州时有发生。这
43、固然给生活带来影响,但在梧州人看来并不罕见,应对起来也 经验丰富。我见过洪水浸街时的光景:船只安然来往,人们摆渡到地势高的茶楼去饮早茶、吃冰泉豆 浆和龟苓膏。咿咿呀呀的粤剧唱腔从茶楼里传出来,广播里 12 点依旧准时开讲杨家将大约 过了个把星期,水慢慢退回河滩的时候,人们穿着高筒雨靴,拿着长长的竹扫帚,大街小巷去扫水。 那些被水淹到的家庭,一趟趟跑到某个“西水借用”的聚集地,领回寄存的家居物什。“西水借用” 那张纸片,时常贴在我家附近的中学、文化馆等门口,那里是免费提供给人们的安置场所。 那年,我从学校毕业后去广州工作,父亲送我。一个夕照满天的傍晚,我和父亲拎着重重的行 李,站在港运码头向岸上
44、目送的母亲挥挥手,然后登上了正在鸣笛的“红星号”客船。父亲坐在窗 边,对着岸边后退而去的街道指指点点,话很多,我却嫌船开得慢。出于对新生活的期盼和忐忑, 我坐在船舱的大通铺里,混在嘈杂的旅客和拥挤的行李中,毫无看水的心情。我甚至暗暗埋怨父亲 为什么不选择陆路,321 国道上飞驰的大客车五六个小时就能到广州,而这艘“红星号”顺着西江, 需要多出一倍多的时间。船开过那座江心小岛系龙洲之后,熟悉的街道便看不见了,再开一阵,广 播里报出了封开的站名。父亲告诉我,我们已经离开梧州,进入广东,西江就要流入珠江了。父亲 拉我到船尾看水。太阳已经落入江面,剩下几朵染着余晖的云朵卧在我们来时的方向。父亲指着那
45、个方向说,在那里,梧州现在叫作你的故乡了。父亲说出这句话时,眼眶湿润,如同过去许多次跟 我们提起他的故乡时那样动情。这时候我才意识到,这艘“红星号”将我送达异乡,这个小城将成 为我频频回首望见的那个地方。一片沉默中,我和父亲在船尾站了很久,直望到云彩彻底消失,逐 渐看不到远处的水平线,感觉不到船的速度。 进入 21 世纪后不久,绵延梧州城区近二十公里的防洪堤建成,江水被牢牢框定在堤坝下。洪水 浸街的景象已经成为记忆。在这个提速的时代,那艘曾经载我离开故乡的“红星号”已经停运,321 国道上的车流逐渐稀少,高速、高铁穿过这座小城,将人们带到更远的远方。但梧州城商埠的本色 没有改变,江水担负着不因
46、速度而被取代的使命,一条三千吨级内河航道的“水上高速公路”去年 开建,直通粵港澳,水路依旧是这座城市的发展之路。梧州人也依旧喜欢看水,站在防洪堤漂亮的 绿化带上,远看、俯瞰,江水涛声依旧,而小城已经扩大了版图,改变了模样。 一座城和一个人的关系,刚开始是命运,接着更多的是情感。在“籍贯”这一栏我很多次写下 这个城市的名字,在文学作品里我用书写的方式反复回到这个城市,甚至在一阵潮热的空气里我都 能闻见这个城市的气息。人到中年,逐渐体会“故乡”深藏的意味。无论身在何处,在曾经驻足的 珠江边,还是我现在生活的钱塘江边,我总是要找到一个水流的方向,眺望。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47、 分) A.文章交代梧州成为“百年商埠”的原因,将梧州的历史与水路的发达关联起来,突出了水对于梧 州城和梧州人民的重要意义。 B.文章详细描写洪水浸街时梧州人的生活光景, 暗示西江水在成就梧州城的同时,也曾经给人们的生 活带来了-定的负面影响。 C.文章通过叙写父亲送“我”坐船去广州工作的经过,以及拉“我”去船尾看水的细节,表现了父 亲对水和梧州城的眷恋之情。 D.文章结尾提到“红星号”的停运和高速、高铁穿城而过的现实,是把交通工具的变迁作为一个缩 影以礼赞梧州城的今昔变化。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以交代梧州城地理位置开篇,确定写作角度,即从城与水
48、的关系入手,重点回忆了几次看水 经历,选材看似随意,实则颇具匠心。 B.作者写“江水担负着不因速度而被取代的使命”,意在强调西江之水世世代代与梧州人命运相关, 在新的时代它依然有着重要的作用。. C.作者笔触由西江边而珠江边而钱塘江边,最后以“向水流的方向眺望”作结,表达故土之思,并 赋予“看水”行为丰富而隽永的意蕴。 D.作者行文平实质朴,通俗直白,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其中对流变的生活图景的展示,反映了对 传统情感价值观的回望、守护和期待。 8.作者回忆儿时到鸳江春泛看水时,对“吃”的叙写费了一番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4 分) 9.羊城晚报 曾经评价作者的创作“颇具年代感”,请结合文本内容作简要分析。(6 分) 6. A 7. D (“语言直白”错) 8. 写吃, 侧面表现梧州人鸳江春泛看水的热闹; 写吃, 写出梧州人悠闲的生活状态和市井气息; 写吃,表达作者对往日时光及梧州城的怀念。(3 分) 9.文章以时间为主线,选取梧州典型风物和生活光景进行叙写,呈现它的过去和现在,表达了作者 不同年代的感受和认识,梧州城的发展脉络在“看水”中清晰可见。(6 分) 江苏省盐城中学、扬州中学、苏州中学、常州中学四校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