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苏教版三年级下科学全册单元分析及课时安排

上传人:争先 文档编号:171193 上传时间:2021-02-2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15.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苏教版三年级下科学全册单元分析及课时安排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21苏教版三年级下科学全册单元分析及课时安排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21苏教版三年级下科学全册单元分析及课时安排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21苏教版三年级下科学全册单元分析及课时安排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21苏教版三年级下科学全册单元分析及课时安排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 1 单元植物的一生单元分析及课时安排 一、单元整体解读与学情分析一、单元整体解读与学情分析 植物是生命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对自然界中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 用,是动物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植物遍布我们的周围,为我们提供食物、氧气和美好的 环境,研究植物是我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重要内容。对于儿童来说,植物是熟悉而陌生 的,他们知道植物的存在,却很少有目的地去观察和了解植物,对植物的构造和各部分的形 态与功能缺乏研究与认识。 儿童对植物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年级下学期,学生认识了形形色色的植物,初 步了解了植物、动物和人之间的关系。二年级下学期,学生栽小葱,通过观察并记录小

2、葱每 天的喝水情况,了解到水是小葱生长的基本需求,也初步了解到盆栽植物的生长有不一样的 基本需求。 本单元要让学生在低年段栽小葱活动的基础上,以种为载体,从观察植物生命的某个阶 段延伸到观察植物的一生,实现对植物生命历程的认识。学生将通过亲手种植番茄或黄瓜, 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认识植物的构造和各部分的功能,为四 年级学习植物的营养与繁殖,六年级学习生态平衡打下基础。 本单元精选了番茄和黄瓜这两种既常见又各有典型特征的植物作为种植和观察对象,按 照自然顺序编排内容,从播种到收获,按照两种植物的生长过程依次展开对其根、茎、叶形 态的观察和作用的探究,最后抽象概括出绿色开

3、花植物生长过程的共同特征。 从学习目标上看,本单元既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记录能力、实验探究能力的提 升,也注重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 二、单元目标解读与概念分析二、单元目标解读与概念分析 (1)本单元通过种植、观察、探究、归纳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初步了解植物体的主要组成部分。 科学探究: 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 及现象。 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 证据和结果。 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在教师引导下

4、,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在教师引导下,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作出自我评价与调整。 科学态度: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 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 过程、 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 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 不从众, 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 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 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于为 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

5、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 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7.3 说出植物的某些共同特征,列举当地的植物资源,尤其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植 物。 8.1 描述植物一般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组成,这些部分具有帮助植物维持自 身生存的相应功能。 8.2 说出植物通常会经历由种子萌发成幼苗,再到开花、结出果实和种子的过程。 三、单元构成与逻辑分析三、单元构成与逻辑分析 本单元分为四课,分别是种子发芽了 幼苗长大了 植物开花了 植物结果了 , 按照植物自然生长的顺序编排。从播种到收获,从发芽到结果,依次展开对植物生长过程的 观察和

6、记录,对植物各部分的观察和探究。 四、单元教学目标四、单元教学目标 (1)能通过种植、观察、记录与探究,认识植物的生长过程以及植物各部 分的形态与功能。 (2)能用图画、文字、数据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3)能抽象概括出植物生长过程的共同特征。 (4) 乐于探究植物的奥秘,坚持对植物进行照料、观察、记录与探究。 五、单元活动导图五、单元活动导图 六、课时安排六、课时安排 序号 课题 课时 1 种子发芽了 2 2 幼苗长大了 2 3 植物开花了 2 4 植物结果了 2 总课时 8 第 2 单元植物与环境单元分析及课时安排 一、单元整体解读与学情分析一、单元整体解读与学情分析 从遗传学的角度而言,

7、生物的多样性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在遗传与变异的过程 中,接受自然选择的结果,具体表现为变异的物种能适应生存环境就得以存活,否则便面临 死亡。这样一来,存活下来的物种便具有了适应生存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制。 从研究生物对环境适应性的难度而言,由于植物基本上是定位生存,不会像动物那样频 繁地移动位置甚至进行长距离的迁徙,所以研究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要比研究动物对环境的 适应性简单一些,也比较容易得出结论,适合作为小学科学的学习内容,也便于小学生进行 研究。 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对植物的多样性有所认识,在一年级下学期也学过多姿多彩的 植物。在此基础上,学生会产生更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希望

8、对诸如各种各样的植物 “是长在哪里的”“为什么会长成这样”等疑问作出解答。 为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建构知识体系的角度出发,教材以植物对环境的适应 性特征为主体内容,选取几种学生较为了解的环境沙漠中、水里、石头上,指导学生在 动手活动和阅读资料中了解其中一些典型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制,让他们懂得植物适 应环境的一些初步知识,并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单元目标解读与概念分析二、单元目标解读与概念分析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了解生物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科学探究: 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

9、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 及现象。 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科学态度: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 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 过程、 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 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8.3 植物能够适应其所在的环境。 举例说出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其外部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维持植 物生存的作用。 三、单元构成与逻辑分析三、单元构成与逻辑分析 本单元由不同环境里的植物沙漠中的植物水里的植物石头上的植物四 课组成,采用由总

10、到分的逻辑结构编排。本单元学习内容可分成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总”,它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即从植物的不同形态出发,建立植物形态与 其生存环境的密切关系,从而展现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第二层次为“分”,它既以第一层次为基础,也是第一层次的具体化。这一层次选取三 种典型环境,分别展现在沙漠中、水里、石头上生存的植物及其特点,揭示它们适应环境的 不同本领。此层次由三课组成,三课为并列关系,有着诸多相同之处:从研究对象来看,三 课选取的主要研究对象都是该环境中的代表性植物;从研究方法来看,三课皆采用动手实践 与阅读资料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研究内容来看,三课研究的都是该环境中的植物对此环境 的适应性。其

11、中,第二课针对沙漠环境,研究的是沙漠植物在形态、结构方面适应沙漠环境 的共同特点; 第三课针对淡水与咸水两种水域环境, 研究的是水生植物适应水中生活的本领; 第四课针对石头上及其周边环境,研究的是该环境中植物的生存本领。第二层次的三课构成 同一主题的不同方面,并与第一层次前后呼应。 四、单元教学目标四、单元教学目标 (1)能提取图片和阅读材料中的主要信息,认识到植物的形态与其生长环 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2)能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一些植物适应环境的本领。 (3)能依据事例,概括不同环境中的植物适应环境的本领。 五、单元活动导图五、单元活动导图 六、课时安排六、课时安排 序号 课题 课时 1 不同

12、环境里的植物 1 2 沙漠中的植物 1 3 水里的植物 1 4 石头上的植物 1 总课时 4 第 3 单元声音的奥秘单元分析及课时安排 一、单元整体解读与学情分析一、单元整体解读与学情分析 声音对于地球上的动物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没有声音,整个世界便会沉浸于一片静 寂当中,动物将失去感知环境的一个重要渠道。我们随时随地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里,无 论是否在感知或愿意感知,声音都客观存在,并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研究声音现 象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必不可少的基础内容之一,对于帮 助儿童了解、认识外部世界有着重要的意义。本单元围绕认识声音的产生、传播及声音的特 征等

13、进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感悟、研究、认知声音的奥秘。 声音无疑是每个人都“司空见惯”甚至“充耳不闻”的,从婴儿时期就早已“耳熟能详” 了。但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又是如何传播的,很多人对此缺少思考,对儿童而言尤其如 此。他们对声音现象、变化过程的知识积累不足,形象思维缺乏,概念模糊。本单元通过系 列科学探究活动解答声音的产生、传播与变化这三大疑惑,用活动体验纠正偏见,也为初中 学段学习声音规律提供知识基础与实践经验,使学生乐于参与到声音现象的科学探究活动中 来。 本单元的探究活动采用了显性化的方式,让难以直接观察到的声音“现身”,使声音“看 得见”,以及听得见声音在各类物质中传播等,让学

14、生感受到看不见的东西也具有客观存在 性,并且学会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观察、研究自然现象及其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为其 终身发展服务。 二、单元目标解读与概念分析二、单元目标解读与概念分析 (1)本单元通过观察、比较、实验、交流等科学探究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 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了解不同形式的能量。科学探究: 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 及现象。 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

15、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科学态度: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 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 过程、 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 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 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于为 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了解人类的需求是影响 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 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

16、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6.1 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通过物质传播。 6.1.1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举例说明声音在不同物质中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 6.1.2 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 举例说明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 6.1.3 声音的高低、强弱与物体振动有关。 知道声音有高低和强弱之分;制作能产生不同高低、强弱声音的简易装置,知道振动的 变化会使声音的高低、强弱发生改变。 知道噪声的危害和防治;知道保护听力的方法。 三、单元构成与逻辑分析三、单元构成与逻辑分析 本单元由三课组成: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不同的声音。前两课有递进关 系,是关于声音现象的知识

17、,是对声音的产生原因、传播方式和行进方向等的认识。通过一 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初步建立物体振动、声音传播的概念,了解物体发声的条件、声音传 播的途径等。第三课是介绍不同声音的区分与辨识,以及声音与物体振动的关系。通过制造 不同高低、强弱的声音的活动,知道振动的变化会使声音的高低、强弱发生改变。在学生对 声音现象有了初步了解后,将关注点放在了声音是物体振动的本体性质上,通过探究活动帮 助学生认识声音也是一种能量形式,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建立对声音的初步认知,为以后进 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单元教学目标四、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与比较,发现物体发声现象的共同之处,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

18、生的。 (2)通过实验,观察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现象,理解声音在固体、液体、 气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3) 通过观察与比较,认识声音有高低、强弱的不同。 (4)在学习声音有关知识的基础上,与生活联系,认识噪声的危害及保护听力的生活常 识。 五、单元活动导图五、单元活动导图 六、课时安排六、课时安排 序号 课题 课时 1 声音的产生 1 2 声音的传播 1 3 不同的声音 1 总课时 3 第 4 单元身边的材料单元分析及课时安排 一、单元整体解读与学情分析一、单元整体解读与学情分析 材料是我们生活的物质基础之一。从文具、衣帽、课桌到轮船、火车、宇宙飞船各 种各样的材料制成了生活中成千

19、上万的物品。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材料正起 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历史上的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也都是以材料为标志来划分 的。面对种类繁多的材料,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认识材料的特征?应该用什么方法来认识材 料的特征?材料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我们怎样研发适应时代需要的新材料?这些都是 本单元要研究的问题。 本单元共有四课。第一课为材料总览。通过观察身边的各种材料,使学生意识到物体是 由不同材料做成的。按来源可将材料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接下来是并列平行的三课, 分别选取了纸、金属和塑料为研究对象,它们不仅常见、易得,而且既有天然材料也有人造 材料。 这三课的设计模式大体相同:

20、在认识材料性质的同时, 交织科学探究过程技能的练习。 所涉及的科学探究过程技能有:观察、描述、控制变量、作出假设、实验、概括推理、表达 交流等。 本单元也将“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结合得非常好,可以培养学生珍惜资源、爱护 环境的情感和态度。 在纸的研究中, 渗透了保护纸的原材料木材资源的教育; 在 金属 一课中,让学生综合考虑材料的多种性能,进行材料的设计;在塑料一课中,让学生思 考塑料带来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方法等等。 二、单元目标解读与概念分析二、单元目标解读与概念分析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比较、实验、测量、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 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测量、描述物体的特征和材

21、料的性能。 科学探究: 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 方面提出假设。 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 。 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 、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 及现象。 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 证据和结果。 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 、比较 、推理、概括等方法 ,分析结果,得出结 论。 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在教师引

22、导下,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 、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作出自我评价与调整。 科学态度: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 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 过程 、 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 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 不从众, 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 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 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能接纳他 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 探究学习;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了解人类的需求是影响 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23、 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 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1.2 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描述某些材料的导电性、透明程度等性能,说出它们的主要用途。16.1 人工世界和自然 世界不一样。 区分生活中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三、单元构成与逻辑分析三、单元构成与逻辑分析 本单元是按照先总后分的逻辑顺序来安排的。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是“总览”,总 体上认识什么是天然材料, 什么是人造材料, 并发现它们的相似处和不同点。 接下来的 “分” 就是并列的三课纸金属塑料,分别了解和探究

24、这三种材料的用途以及各种 特性。选择这三个次级主题,一是因为纸、金属、塑料常见、常用、易得,学生也比较熟悉; 二是因为纸、金属、塑料三种材料本身既有天然成分,也有人造成分;三是因为三种材料在 生活中应用广泛,纸和金属是传统材料并有新的发展,而塑料则代表了新型材料的应用。 四、单元教学目标四、单元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研究各种材料,初步认识材料的特性。 (2) 鼓励学生对观察到的各种特性、现象、结果进行推测并作出合理解释。 (3)激励学生进行一些有关材料的观察研究、调查收集等实践活动。 (4)意识到合理、充分利用材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树立合理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观 念。 五、单元活动

25、导图五、单元活动导图 六、课时安排六、课时安排 序号 课题 课时 1 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1 2 纸 1 3 金属 1 4 塑料 1 总课时 4 第 5 单元观察天气单元分析及课时安排 一、单元整体解读与学情分析一、单元整体解读与学情分析 天气是大气在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内的物理状态。天气的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有着 重要的影响。对天气定量的观测以及对量的分级,是人类建立应急响应机制的重要依据。台 风、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对人类的影响非常大,只有充分把握其特点才能预防灾害、减少 损失。 了解天气与气候的相关知识, 学会观测天气的基本方法, 树立正确的关于天气的观念, 这些都是现代社会公民所应具备

26、的地球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众对天气与气候的熟 知程度,对其参与诸如气候变暖等全球性话题的讨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中年级的孩子对天气的知识或多或少有所了解,低年级时他们学过关心天气这个单 元,但是对天气缺乏定量观测的经验。他们已经认识到天气变化、季节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 生活的影响,但不会从量的意义上去判断影响的程度。此外,学生对天气和气候区分不清, 对各气象要素也未形成整体的认识。 儿童在天气这一概念的建立上有进阶性,他们是先认识具体的天气现象,进而了解这些 现象的规律,最后才能搞明白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本单元处于儿童天气概念发展的中间环 节,重点是要帮助学生建立“量”的概念,通过观测

27、天气去把握几个重要的气象要素的变化 规律。 本单元教材的编写不只是呈现关于天气与气候的若干科学知识,还鲜明地显示出天气知 识从形成到运用的逻辑,由这样几个问题串联起来:为什么要知道关于天气的量?怎样才能 知道这些量?知道这些量可以做什么?带领学生弄清楚这些问题,其用意在于引导学生思考 学习天气知识的意义何在,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单元目标解读与概念分析二、单元目标解读与概念分析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初步了解地球上大气、 水、 土壤、 岩石的基本状况; 初步认识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灾害。 科学探究: 在教师引导下

28、,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 及现象。 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 证据和结果。 科学态度: 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 不从众, 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 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 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 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 求。 14.1 地球被一层大气圈包围着。 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描述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 利用气温、风

29、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可测量的量,描述天气。 知道气候和天气的概念不同。 15.3 人类生存需要防御各种灾害,人类活动会影响自然环境。 了解台风、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对人类的影响。 三、单元构成与逻辑分析三、单元构成与逻辑分析 本单元四课是按照由分到总的结构来安排的。 先分别学习测量气温、 云量、 雨量、 风向、 风力;再汇总起来,用这些可测量的量来认识并描述天气和气候特征。 四、单元教学目标四、单元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观测气温、降水量、风向和风力等气象要素,采用定量的方 式描述天气与气候特征。 (2)能够解释并举例说明天气、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对自己的日 常生活作出及时的调整。

30、(3)说明台风、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4)通过观测收集相关的气象数据,据此分析、发现常用气象要素的变化 规律。 五、单元活动导图五、单元活动导图 六、课时安排六、课时安排 序号 课题 课时 1 测量气温 1 2 云量和雨量 1 3 风向和风力 1 4 天气和气候 1 总课时 4 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单元分析及课时安排 一、单元整体解读与学情分析一、单元整体解读与学情分析 在科学教育的过程方法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以探究的方式来学习科 学。虽然探究式科学教学是模仿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所经历的一般过程,但由于儿童受到发 展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完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探

31、究。小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应采用比较简单 的形式,以适合儿童发展水平。 科学方法是研究者用以考察自然界的步骤、程序,是科学家群体在长期的科学研究工作 中总结而来的。科学方法创造了科学知识,体现着科学的精神与态度,彰显着科学的本质与 价值。对小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是整个小学科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回顾和分 析科学家探究活动的一般流程基础上,我们可以在其中发现一些共同的要素,例如基于对自 然的观察提出问题等。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要素的形式提出了科学探究活动的共同要素,包 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 等八个方面。以要素形式来提出,提示我们学生

32、的 探究活动不一定完全按照这个流程的顺序,也不一定在所有的探究活动中都涵盖全部八 个要素,例如,在指导低年级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问题不一定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来的。但 是,学生如果能够掌握探究活动的一般流程,那么他们今后面对问题时,就有了自主设计和 开展探究活动的必要基础。 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学生将运用并发展观察、测量、分类、推理、预测、控制变量、假 设、解释、交流等科学方法,这些被称为科学探究的过程技能。科学探究的技能不是孤立出 来逐个培养,而是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做中学”的方式,逐步得到训练。这是一个循 序渐进的过程。让学生亲历“像科学家那样”探究的过程,在过程中训练科学探究的技能, 是科

33、学教学的重要目标。 本套教材以专项学习的形式,设置“像科学家那样”单元,与“像工程师那样”单元一 起形成两个面向的专项技能发展体系。在一年级到六年级的 12 册教材中,分上、下两册交替 安排, 各有侧重, 做到依据学生的发展水平, 选取不同的重点和深度, 让学生获得探究能力、 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多方面提高。 专项学习的选题,选取有利于凸显清晰的探究过程的活动,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探 究活动的过程要素及其关系。对学生认识探究活动过程要素的教学,并非仅在本专项学习中 进行,应该渗透在全年段教学过程中。因此,每学年所安排的专项学习强调的要点,教师要 有所把握,在日常教学中有所体现,并在专项学习中

34、帮助学生进一步整理、明晰,形成完整 的认识。 本套教材专项学习中的科学探究过程细化为八个步骤,基本遵循课程标准提出的要素, 又有一定的特色,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查阅文献、设计方案、搜集证据、处理信息、 得出结论、分享交流。这八个步骤同样呈现螺旋上升的设计思路。在低年段的学习中是由发 现问题、寻找证据、分享交流这三个步骤来统领的;进入中年段以后呈现的是七个步骤:提 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分享交流;进入高年段以 后,进一步增加了查阅文献。 本册教材的 “像科学家那样” 选取了 “下雪以后, 人们会在积雪冰冻的道路上撒工业盐” 的生活情境,通过提出“为什么要

35、在冰冻的路面撒盐”和“在冰上撒盐和不撒盐,结果有什 么不同呢”的问题,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亲历对这个问题的探究过程。在三年级,重点对 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得出结论和分享交流进行较为细致的指导。首先,让学生进一步掌握 提出问题的方法,通过对比“为什么要在冰冻的路面撒盐”和“在冰上撒盐和不撒盐,结果 有什么不同呢”这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理解要提出能够通过实验找寻答案的问题;其次, 引导学生设计进行对比实验的探究方案,强调实验的公平性;再次,在得出结论时,培养学 生根据实验所获得的结果(证据)来对假设进行判断,得出结论;最后,强调分享交流时要 结合证据介绍结论以及在交流质疑时也要提出证据。需要指出的

36、是,虽然着重对四个方面提 出了新要求,体现探究过程技能的螺旋发展,但并不意味着未被突出强调的方面在探究过程 中不重要,如作出假设、处理信息,同样要让学生去经历这些过程。 二、单元目标解读与概念分析二、单元目标解读与概念分析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 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这就意味着科学课程不能只教给学生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 认识到科学是什么,科学家怎么做科学研究,小孩子怎么学着科学家的样子做科学研究。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是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多种方法寻找证据、 运用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解决问题,并通过评价与交流等方式达

37、成共识的过程。在科学探 究总目标中,要求学生知道科学探究需要围绕已提出和聚焦的问题设计研究方案,通过收集 和分析信息获取证据,经过推理得出结论,并通过有效表达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和观 点;能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解决比较简单的日常生活问题。要在探究过程中,初步了解分析、 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推理、类比等思维方法,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 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运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在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获取信息(证据),并通过思维活动处理加工,获得概念性知识。 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以落实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能力发展的目标为指向,结合教 材编

38、写组的研究,将标准要求具体化为通过对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查阅文献、设计方案、 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分享交流的指导,把过程技能训练和提升通过专项学习进 一步明确凸显出来。 三、单元构成与逻辑分析三、单元构成与逻辑分析 本册专项学习主要由两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介绍了不同的科学领域及不同领域的科学家, 限于篇幅,重点介绍了物理学家、化学家、天文学家、地质学家和生物学家,让学生初步了 解科学分为不同的领域,不同领域的科学家研究的问题不同,但是他们都是在揭开自然界未 知事物的秘密和规律,让科学为人类服务。第二部分从下雪时积雪冰冻的现象入手,引发学 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搜集证据、处理

39、信息、得出结论、分享交流。 在提出问题阶段,引导学生提出通过实验来寻找答案的问题,这是从低年段以观察为主 的探究向实验探究的一次提升;在设计方案阶段,引入了对比实验,强调公平实验的要求, 指导学生在设计对比实验时要注意控制变量;在得出结论和分享交流阶段,都突出了依据证 据的重要性。本套教材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共安排了六次科学探究指导、六次工程实践指导, 且都放在每册教材的最后。从科学探究与工程实践的教育目标的视角出发,专项学习在整套 教材的探究能力培养、品质提升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本套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一、 二年级的科学探究指导中, 突出了提出问题、 搜集证据和分享交流三个过程要素, 并以适合

40、一、二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表述为发现问题、寻找证据和分享交流。 从三年级开始,进一步拓展到全部的探究过程环节,仅将查阅文献这一通过资料探究的 独特探究方式在五年级专门提出介绍。从三到六年级科学探究活动指导要点来分析,体现了 由观察到实验、由定性到定量、由简单到复杂,逐步螺旋上升的特征。 四、单元教学目标四、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阅读和交流介绍,了解科学有不同的研究领域,不同类型的科学家在各自 的领域里探索自然界事物的现象变化及其规律。 (2) 能够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通过回顾这一探究过 程,形成对科学探究活动要素的较为整体的认识。 (3)着重培养学生提出“通过实验能够解决的问题”及初步掌握设计对比实验的方法, 能够依据证据得出结论并分享交流。 五、单元活动导图五、单元活动导图 六、课时安排六、课时安排 序号 课题 课时 1 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 23 总课时 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小学科学 > 苏教版 > 三年级下册(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