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杨浦区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争先 文档编号:170940 上传时间:2021-02-2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79.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杨浦区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上海市杨浦区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上海市杨浦区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上海市杨浦区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上海市杨浦区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杨浦区杨浦区 20202020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初三质量调研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初三质量调研 (满分:150 分,完成时间:100 分钟,在答纸上完成) 考生注意: 1.本卷共 26 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4040 分)分) (一)默写(一)默写(1616 分)分) 1.纤纤擢素手, 。(迢迢牵牛星) 2. ,自将磨洗认前朝。(赤壁) 3. ,五十弦翻塞外声。(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夕日欲颓, 。(答谢中书书) 5.天色已晚,班级黑板报还有些收尾工作未能完成,小明此时就用曹刿论战中“_,_, _”来劝导

2、鼓励大家抓紧完成。 【答案】 1.札札弄机杼。 2.折戟沉沙铁未销 3.八百里分麾下炙 4.沉鳞竞跃 5.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解析】 共 16 分,前 4 题每题 3 分,第 5 题每空 2 分,错、漏、改一字扣 1 分,扣完为止。 此部分考察学生默写古诗文的能力,传统的记忆型默写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 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而理解性默 写则摒弃了死记硬背,要求考生通过反复诵读,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难度要大一些。注 意不要出现错别字。注意“杼”、“戟”、“麾”“炙”、“鳞”的字形书写。 (二)阅读下面古诗文,

3、完成(二)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 6 69 9 题(题(1212 分)分) 【甲】【甲】 饮酒(其五)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桃花源记(节选)【乙】桃花源记(节选)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 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 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 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4、,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 谜,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6.下列选项错误 的一项是( )。(3 分) A. 甲诗乙文的作者均为东晋大诗人陶渊明。 B. 陶渊明,一名侃,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 C. 陶渊明有“田园诗人”之称,也是田园派鼻祖。 D. 甲诗乙文均有感而发,写于作者辞官归隐之后。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 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下面选项恰当 的一项是( )。(3 分) A.甲诗中的“心远”“悠然”等词语表现出诗人心境高远、超凡脱俗的恬淡心境。 B.甲诗结句

5、言尽而意无穷,隐约流露出作者归隐后淡淡的怅惘与迷茫,令人回味。 C.乙文中“不足为外人道也”反映了桃花源人谦虚低调,不希望外人打扰的心理。 D.乙文末段刘子骥探寻未果的描述,更显桃花源亦真亦幻,文章主旨也朦胧隐晦。 9.作者借甲诗表达对_生活的热爱:借乙文表达对_的理想社会的憧憬,两诗文都含蓄表 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_。(3 分) 【答案】 6. B 7.(源中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8.A 9.宁静淡泊的田园 和平安宁 不满 【解析】 6.B 选项中,陶渊明,一名潜。 7.注意补充主语源中人,重点实词“乃”译为“竟然”。 8.选项 B“怅惘与迷

6、茫”表述错误。陶渊明写作饮酒时的心境应是悠闲自得和宁静安详。选项 C“谦虚 低调”表述有误。选项 D“刘子骥探寻未果”,表述有误,应为“规往”。 9.甲诗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抒发了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 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乙文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的态度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表现了作 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三)阅读下文,完成(三)阅读下文,完成 10101313 题(题(1212 分)分) 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 ,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河南程颢与 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 之

7、。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 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 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节选自宋史杨时传) 【注释】南剑:今属福建者,在我国南方。程颢与弟颐;程颢与他的弟弟程颐,二人并称“二程”, 北宋著名理学家。绝学:失传了的学说。翕然:一致。吾道南矣:我的道学思想能向南传播了。 赴告:报丧,把死讯通知有关系的人。 10.解释加点字:(4 分) 幼颖异 ( ) (2)河、洛之士翕然师 之( ) 11.下列对文中画直线句的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8、 A. (杨时)以老师应有的礼数在颍昌召见程颢,(师生)互相得以深谈,很是快乐。 B. (杨时)以学生拜见老师的礼仪在颖昌谒见程颢,(师生)互相得以深谈,很是快乐。 C. (杨时)以学生拜见老师的礼仪在颖昌谒见程颢,(师生)互相投合,很是快乐。 D. (杨时)以老师应有的礼数在颖昌召见程顾,(师生)互相投合,很是快乐。 12.请推断文中程颢说“吾道南矣”的原因:_;_;_。(3 分) 13.文中画浪线部分的内容,后来演变为一个成语:_。根据文意,应该是用来比喻 _(2 分) 【译文】 杨时,字中立,南剑州将乐县人。幼年时特别聪明,能做文章,稍长大以后,潜心于经典史书。熙宁九年 (1076),考

9、中进士。河南人程颢与弟弟程颐讲授孔子、孟子绝学于熙宁、元丰之际,河、洛一带的读书人 都集结那里拜他们为师。杨时被选调官职却不赴任,以学生拜见老师的礼仪在颍昌谒见程颢,师生相处很 是快乐。到他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时说:“我的道学思想现在向南传播了。”四年以后程颢去世,杨时 知道这件事后,就在寝门设灵位哭祭,并又用书信转告他的同学们。到这时,又到洛阳拜见程颐,杨时大 概已有四十岁了。有一天去见程颐,程颐偶然闭目休息而坐,杨时侍立门外一直没有离开,程颐醒来后,就 发现门外下雪已深至一尺了。 【答案】 10.(1)奇特,与众不同 (2)以为师 11.B 12.杨时是南方人,“其归也”表明他学成之后返

10、回南方,自然会将程氏学说传回南方;杨时是一个聪 明又潜心治学的人,因此,一定能将程氏学说发扬光大;杨时非常推崇程颢的学说思想,为拜程颢为师, 不惜放弃选调的官职。(3 分) 13.程门立雪 尊敬师长或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的老师的尊敬。(2 分) 【解析】 10.考察学生对文言文诗词的理解,课下需要认真积累文言实词。 11.考察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需要认真阅读分析句子中的实词和虚词,结合上下文来判断正确的译文。 12.考察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 需要学生对文言文所讲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然后在具体的分条找出 “吾 道南矣”的原因,并用自己的话总结出来。 13.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的积累,涉及到了

11、一个成语“程门立雪”。所以学生在备考的同时也应该适当的拓 展自己的基础知识,可以通过对成语的理解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 二、现代文(二、现代文(3838 分)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一)阅读下文,完成 14141717 题(题(1717 分)分) 中国风筝艺术与民俗文化中国风筝艺术与民俗文化 曹业 风筝在南方被称为“鹞子”,在北方被称为“纸鸢”。“风筝”最早出现在五代,询刍录风筝 中写道:“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如鸣争,故名风筝。” 关于风筝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说因古人崇拜鸟类而发明了风筝,也有人说是因为自然现象的启示使 得人类发明了风筝。

12、但无论是哪种说法,它都来源于民间生活。由此可见,中国风筝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是 劳动人民社会实践的产物。 民间艺术来源于民族文化,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风筝作为民间艺术的一种,它的发展与 民俗文化紧密相连。风筝艺术与民俗文化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岁时节今民俗,民间信仰民俗和民间神话民俗 等方面。 风筝作为飞行器物被发明之后,它能够飞上天空的实际效果符合早已存在的人神沟通的巫术观念的 需要。风筝自然而然地与民间迷信思想相结合,它作为人们向天倾诉情感,表达愿望的工具,反映着民间 信仰观念。风筝与巫术迷信相结合本身就已经体现出远古的信仰习俗对风筝的影响。王建吾、金铁盒在风 筝谱中得出结论:尽管各地在放风

13、筝的具体仪式上有所差别,但风筝艺术的信仰习俗不外乎就是“敬之 如神”和“嫉之如仇”两个方面。“敬之如神”是指人们认为风筝可以带来福气,风筝顺利放飞而不断线 就是吉兆,“嫉之如仇”是指把风筝看作不祥的东西,放风筝就是“放晦气”“放灾”或者是“放病根”。 人们把自己的苦恼和灾难都写在风筝上,放飞风筝后把风筝线剪断让它自行飘走,代表把不好的东西放走。 风筝有它独特的季节性,适宜春秋两季,因而岁时节令是风筝艺术最显著的民俗文化。清明节和重 阳节就成了与风筝关系最密切的时节,从唐代开始,寒食节和清明节二者合二为一,形成了一个具有特色 的节日,它既有祭扫新坟生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唐代诗人罗

14、隐在寒食日早出城东 中描写了他寒食日拂晓出城春游时的所见所感:“不得高飞便,回头望纸鸢。“在清明时节,放风筝已经 和扫墓、踏青、禁火、荡秋千、打马球、插柳条等活动一样成为一种风俗。 和清明节相比,重阳节本身就是个值得庆贺的日子。古时人们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 数,九月九日为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古人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很多,如登高远眺、出游赏景、吃重阳糕、 饮菊花酒、遍插茱萸等。而关于重阳节放风筝习俗的记载出现得晚些,在清代的广西通志卷十五中有 记载:“登高岭在县西一里,九月九日邑人登岭放风筝为乐。” 风筝的世界里有各种各样的神话人物和神话故事,神话故事是风筝图案的一个重要题材,如鲤鱼跳

15、 龙门、哪吒闹海、牛郎织女、麻姑献寿、嫦娥奔月、女娲补天等。这些风筝图案有的取材于民间祖灵信仰 中的神灵,有的取材于与祖灵信仰有联系的神话,还有的取材于民间传说故事。这些图案无一不和信仰民 俗有关。风筝与神话结缘并非偶然。二者有某些共同特质,从某种程度上说,风筝和神话都融合了天与地。 神话故事使风筝的世界更加绚丽多彩,它在增加风筝文化底蕴的同时,还使风筝艺术蒙上了一层奇幻色彩, 一只只风筝也仿佛在用舞动的身躯 Yn y_着一个又一个生动的神话故事。(有删改) 13.在第段横线上根据拼音写汉字 Yn y_(2 分) 14.阅读以下相关链接内容,思考:文章第段画线句说“风筝最早出现在五代”,而相关

16、链接内容认 为“最早的风筝可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此两种说法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4 分) 【相关链接】最早的风筝可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古人以鸟为形,制成可在空中飞行的“木 鸢”。据韩非子外储说左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 16.下列诗句放入第段,恰当的一项是( ) (2 分) A.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B.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 C.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随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D.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 17.本文第段的顺序需

17、要调整: (1)正确的顺序为( )(2 分) B. C. D. (2)请简述理由:(7 分) _ _ _ 【答案】 13.演绎 14.不矛盾。文中画线句引用了询刍录风筝中的相关内容,说明“风筝”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五代;而 相关链接的内容说明了风筝的雏形-木鸢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前者说的是风筝这一名词出现的时 间,后者说的是风筝雏形出现的时间。因此,两者并不矛盾。 15.D 16.B 这四段主要说明了风筝艺术与民俗文化的关系。其中,第段说明了风筝艺术最显著的民俗文化体现在 岁时节令;第段说明了风筝反映着民间信仰的观念;第段说明风筝反映着民间神话民俗。先说易于理解 的风筝与岁时节令民俗的关系,

18、再说与民间信仰民俗与民间神话民俗的关系,符合人们由易到难的认知规 律。因此,段应排在前面。的排列顺序是与第段最后一句话形成照应。 【解析】 13. 本题主要考察学生 3500 汉字,难度较低,平常注意积累,注意“绎”的部首书写。 1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说明对象的理解,学生做这种题目时要注意回到原文中认真查找,两段的内容说明 中心不一样,孩子做题时要把握好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两段主要内容的理解。 15.主要考察时间内容上对应的问题。本题答案可以通过联系文章内容,分析所给段落的主要内容,再联系 文本内容进行解析即可。第段主要内容是九.九重阳节秋季,A、B 描述的是春季,C 是冬季。只有 D 符合。

19、 16.考查说明顺序常考题型段落颠倒,以前考查这种题型大都是回答不能及理由,现在考查这种题型就是会 出现选项,有选择性的做题方向。先判断段落在文中是开头、中间还是结尾;然后分别从内容和结构上进 行作答。重要的是段不离篇,内容上要概括段落内容、上下文的关系、考虑说明方法和修辞手法是否有使 用,是否有呼吁作用;结构上考虑照应、总结全文。 (二)阅读下文,完成(二)阅读下文,完成 18182222 题(题(2121 分)分) 最后的剃头匠最后的剃头匠 温秀秀 第一次见长庚师傅,我年纪还小,那天,见一小老头站在门口喊我太公的名字。小老头穿着一身黑 布衫,头戴一顶军绿色的帽子,肩上还挎着个脱皮很厉害的黑

20、色皮袋,眼睛微微眯着,问我太公是否在家。 大人说,村子里时常有抓小孩卖的人贩子,我双眼一瞪,对他很提防:“你找我太公做什么?”小老头说: “小囡囡,我是来给常茂公剃头的。” 我进屋喊太公,告知他剃头的人来了。太公虽然年纪大,但腿脚利索,边走边说:“长庚生,你来 了,今天不是十六哇。”“是的,十六那天家里有事,我就提前来了。”小老头说。 太公剃头很勤快,每月十六雷打不动,长庚师傅都是上门服务。头很快就剃好了,洗干净,用白毛 巾擦干水迹。长庚师傅又换了一把剃刀给太公刮脸,动作比刚才慢,神情专注。等长庚师傅用海绵擦拭四 周,便开始解开白麻布,一抖,麻布上的碎发全都掉到地上。长庚师傅问:“今天怎么样?

21、”不等太公回 话,我便感叹道:“真干净!”长庚师傅冲我一笑,连忙把剃刀和麻布收拾妥了,接过太公给的两块钱, 提起那个旧皮袋与我们告别。A太公摸了摸光头,满意地回房写毛笔字去了。 后来,我上学了,少有碰到过长庚师傅上家里来。过了数年,听说长庚师傅如愿抱上孙子了。直到 上初中寄宿后,我放假回老家,发现太公的花白头发很茂盛了。看样子长庚师傅已经缺了好几个“十六” 了,太公似乎也没有另找他人的意思,B经常摸着头喃喃自语。又过了些时日,我终于又看见了长庚师傅 那个脱皮的袋子,只是站在天井旁给太公剃头的换成了一个年轻人。 压不住好奇心,我打破了他们之间的静默,问道:“长庚师傅怎么没来?”年轻人声音很轻:“

22、我 父亲前段时间过世了。”太公叹了口气:“走得还安稳吗?”年轻人接话:“嗯。半夜他叫我,他没由来 地吩咐我,叫我记得每个月十六上常茂公那。我当时困得厉害,就应了他,他才又闭眼。等早上叫他,发 现他已经走了。这些年他总是要我给他剃头,说这手艺不能丢了,总还有人需要。”太公抿着嘴,久久没 开口。 过了一会儿,年轻人似乎很为难,终于还是开口了:“常茂公,我媳妇今年又生了一个,家里三个 娃了,我准备去外面找些事做。您也知道,这些年来我父亲走这么远就来您这一家,别人家早不叫他剃头 了。您放心,我父亲吩咐过了,我一定会来,只是,您看能不能两个月来一次?”太公闷声说了一句:“不 能。”男子拿着剃刀尴尬地笑着

23、,不知如何是好。“以后别来了,你放心去做事吧!既然是我说的,你父 亲定不会怪罪你的!”太公的口气不容拒绝。 那一次,年轻人没有接太公给的钱,太公厉声道:“拿着!”男子接过钱道了谢,拿着皮袋离开了。 我走过去默默倒了脸盆里的水,花白的发丝顺着水流淌过长沟。 太公摸了摸光头,走出门去,路上林木葱茏,一如长庚师傅来时的模样。 18.本文围绕长庚师傅叙述了四件事,请概括。(6 分) ;长庚师傅为太公剃头手法娴熟,一丝不苟; ; 。 由此可见,长庚师傅是一个_、_、_的人。 19.本文多处写到太公“摸头”动作,请谈谈以下两处相同动作背后的不同情味。(4 分) A 处:_。 B 处:_。 20.请说说作者

24、借标题“最后的剃头匠”中“最后”一词所表达的感情。(4 分) _; _。 21.选文多次写到长庚师傅的脱皮皮袋,对其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皮袋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并更好凸显长庚师傅生活贫闲。 B.皮袋是长庚师傅精神的象征,是其执着品质的外显形式。 C.皮袋也暗示了剃头匠这一古老落伍行当的终将消逝。 D.皮袋的老旧脱皮和标题“最后的剃头匠”形成了呼应。 22.请简述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5 分) 【答案】 18. (6 分)(1)长庚师傅因十六那天家中有事要提前来给常茂公剃头;(2)长庚师傅临终嘱咐儿子要记 得每月十六上门为常茂公剃头;(3)长庚师傅多年来让儿子为他剃头,以传

25、承剃头手艺。 信守承诺 手艺精湛 对手艺的珍惜和热爱 19.(4 分)A 处:太公对长庚师傅的手艺的满意赞许; B 处:太公对许久未等到长庚师傅的担心牵挂和期盼。 20.(4 分)表达了作者对一生孤独坚守剃头手艺的长庚师傅的赞美钦佩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旧式剃头手 艺的日渐消失的怅惘之情。 21.(2 分)A 22.(5 分)太公摸头的动作描写表达了对最后一次享受旧式剃头手艺的珍惜和遗憾,也和前文多次摸头形 成照应;“林木葱茏”的景物描写既隐喻赞美了长庚师傅的美好品质,“林木葱茏”又与“一如长庚师傅 的模样”一句,共同营造了物是人非的怅惘之感,表达了对长庚师傅无尽的怀念;留给读者回味思考的空 间

26、。 【解析】 18.考查学生对情节内容的概括和人物形象的分析,根据文章内容来看,主要写了长庚师傅相关的几件事, 整理可得答案,答题时注意给到的例子的仿写。 19.考查学生的情感分析能力,A 句是太公剃完头后摸头的动作,联系上下文能感受到太公的满意和赞许。B 句是太公等不到长庚师傅,常常摸头,能体现太公对长庚师傅的牵挂担心和期盼。分析时注意分析原因, 是什么,为什么。 20.本题考察词语的作用。分析词语的含义作用时可以先注意该句子有无运用手法或者词语感情色彩、词性 等,此处根据句子内容可快速推断出此处重点分析词语“最后”的含义,联系文章中心,“最后”一词表 达了作者对一生孤独坚守剃头手艺的长庚师

27、傅的赞美钦佩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旧式剃头手艺的日渐消失 的怅惘。涉及传统文化的主题。 21.考查学生对关键词内涵的掌握。此题难度不大,脱皮皮袋并不是文章的线索,故选 A。 22.本题考察对句子含义的理解,该段落为文章结尾段,根据经验可知文章结尾段和文章主旨有着密不可分 的联系,太公摸头的动作描写表达了对最后一次享受旧式剃头手艺的珍惜和遗憾,也和前文多次摸头形成 照应;“林木葱茏”的景物描写既隐喻赞美了长庚师傅的美好品质,“林木葱茏”又与“一如长庚师傅的 模样”一句,共同营造了物是人非的怅惘之感,表达了对长庚师傅无尽的怀念;留给读者回味思考的空间。 三三、综合运用(综合运用(1212 分)分)

28、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古遗址、古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及民俗活动、 传统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技能等。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 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 (摘自统编教材八上“综合学习身边的文化遗声”) 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学校开展了“让建筑得以阅读,让文化得以传承”的系列主 题活动。 23.请你参加“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寓意竞猜活动。(3 分) 左图为 2005 年 8 月 17 日国家文物局正式公布的“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四鸟绕日”金饰图案。 该金饰于 2001 年在四川成

29、都金沙遗址出土,画面为四只“太阳神鸟”首尾相连,紧紧围绕着太阳飞行。 “四鸟绕日“的寓意为:象征着中华民族_、_的精神风貌。 24.为进一步提高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展现杨浦“三个百年”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请你参加杨浦 图书馆(旧上海市图书馆,民国时代的建筑)考察活动并搜集资料,准备撰写优秀文化遗产申请报告, 以下不必搜集的内容是( )(3 分) A.图书馆旧楼建筑的基本概貌 B.图书馆旧楼的保护现状及面临问题 C 图书馆旧楼的人文、历史价值 D.图书馆旧楼与新楼建筑风格比较 E.图书馆旧楼拟采用的保护措施 F.图书馆旧楼周边环境情况分析 25. 风筝制作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小华积极参

30、与学校组织的“风筝制作”活动,但小华的 家长坚决反对,理由是:“那都是瞎玩,会耽误功课。”请你写一段话帮助小华说服其家长。要求语言得 体,有理有据。(可适当运用试卷中材料内容)(6 分) 【参考答案】 23.追求光明、团结奋进 24.D F 25.小华家长(爸爸妈妈、叔叔阿姨等),您好。风筝制作是非遗项目,学习风筝制作不仅能培养动手能力, 更是在传承文化遗产,传承传统手工艺技能,不是在瞎玩;风筝是民间艺术的一种,体现了民俗文化,是 古代劳动人民的结晶,制作过程中我们会学到诸如神话传说、时令习俗等知识,提升我们的素养,不会耽 误功课,也是学习。 【解析】 23.本题考查用简洁的语言叙述对图画含意

31、或寓意的理解,基本步骤是:第一步:审读画面,观察构成要素。 第二步:类比联想,探究画面寓意。第三步:归纳总结,描述画面内容。看标题“四鸟绕日”,结合图片 内容鸟与日,可知“绕”得有一个中心,类比我们的中国国旗,所反映出来的就是团结,统一,积极 奋进。再看是“四鸟”是围绕着“日”转,“日”象征着光明,未来,希望等,即向往光明,追求辉煌等。 24.本题考查材料与内容的匹配,D 中“图书馆旧楼与新楼建筑风格比较”属于建筑变迁,不符合题目中包 含的“展现杨浦三个百年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这一内容。F 同理,故排除。 25.本题考查观点表达,属于开放题型,需要注意的是要结合材料和点子来分析意义。例如:制

32、作风筝对个 人的积极意义,以及风筝背后所包含的文化意义,了解历史背景可以带给我们的启示,对于我们学习中国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对于我们学习的好处等。注意题目中所给材料的运用记字数限制,言简意赅,要注 意语言的表达,做到既准确、简明、凝练,又精当易懂。 四、四、写作(写作(6060 分)分) 26. 有人说,人生是一场远行。因此,有时我们真的不必急着直奔目标,而要更多关注沿途的风景。 且行且歌,你会发现生活是如此之美 请以“且行且歌且行且歌”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不少于 600 字。 2.作文中不得出现所在学校的名称和师生姓名 3.不得以本试卷中的阅读材料作为写作内容。 且行且歌 如同晚

33、点却依旧赶场的火车,军训一路鸣着汽笛呼啸而过。没有通知,没有安排。只一个突然的紧急 集合,便拉开了军训的帷幕。 当第一缕阳光突破黑夜的防线,当第一声哨响震碎清晨的宁和,当第一缕阳光驱散昨夜的阴寒,我们 的战役便开始打响。头顶艳阳,脚踏大地,绿茵场上一一排排静若立松的身影定格成一幅明媚的画卷,不 同的队列里相同的是那迷彩服映衬的刚毅。汗珠挂在眉角,悬在指尖,有随时滴奏出一首小调的可能。在 这曲小调里,我们收获的是沉稳,是忍耐,是坚持,是始终在极限的那道槛.上再坚持多一秒。一秒钟只是 眨眼的瞬间,但每一个下一秒的累积便开拓出了另一片崭新的天地。哪怕双脚麻木全身战栗。踏步。敬礼。 定腿。正步。高强度

34、的训练折魔着我们的身体和神筋。起床后的手脚酸痛,散训后的筋疲力尽都会弓|来怨 声连天。在这一片片的哀嚎声里,有人在卧倒时磨破手肘,却在下次命令下达时毫不犹豫地扑下去。有人 在踢正步时磨破了脚掌却在下一步又使劲的压下去。只因我们都懂得,只有经历过风雨的小树才可直破苍 穹,只有跋山涉水过的马驹才能日行千里。 会有受不了苦偷偷抹眼泪的辛酸,会有对着明月思念家人的落寞,也会有面对一个崭新而又陌生的环 境的惶恐。可最终这一切都会消融在来自集体互偎互依的温暖里,湮灭在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奋斗的自豪 和亢奋里。始终记得歌咏比赛那天,作为舞者的我静伫在场上侯乐时,心里忐忑不安,笑容僵硬到抽搐。 可在身后那庞大的

35、人群共同发声的瞬间,雄浑厚重的歌声响起,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涌过歌声注入了我的 身体,浸透了我的灵魂。自信与骄傲在项刻间寻回,怕什么?我的身后有一个强大的集体!立于精神之源, 甩手,飞跃。我用充满力量的舞蹈诠释着信念的花朵。震撼发声,五年连败的枷锁被我们打破,充斥着比 赛场地的欢呼与尖叫。笑容与泪水交混出壮烈的重奏。 还有那么一个可爱的人。我会记得有那么一个瘦弱的身躯藏起他所有的胆怯,留给我们刚毅伟岸的背 影,只为教给我们如山的沉稳。有那么- -张生涩的面庞,敛收他全部的忐忑,留给我们严肃刻板的表情, 只为教给我们若石的专注。他说,一个都不能少;他说,只要心里泛起了一点点涟漪就要上;他说,你们是

36、 我的人,我是你们的。 军训,是单纯校园生活的断点,也是缤纷的社会生活的起点。在这段激情澎湃、斗志昂扬的征途里, 或受挫失意,或胜利欢喜,我们携手,且行且歌,在点点滴滴的!故事里合唱出了一首振奋人心的战歌。知 了声。炙热。吱呀转悠的旧电扇。属于盛夏的事物一-同在这凉风细雨中走完。冷空气里凝结出的香,是属 于那远去的十四天的记忆。但未来我们还有很长的路,一路且行且歌,愈走愈远 【解析】 “且”字在题中作为-一个文言连词,可解释为一. .因此,我们可将题目理解为:一边“行”一边 “歌” “行”作为动词,其动作的发出者可以是“我”,我“行”,不禁会让人产生以下疑问: (1) “我”行往何处?一“行”的目的地或者过程应是美好的、积极的 (2)“我” 如何行?十强 调过程的细节 (3) “我”行的意义或影响是什么?即我们所说的目标感 因此,考生们不应该将“行” 字单纯地当作旅行旅途,它可以是一一个过程,也可以是一个动作。 “歌”也为动词,而它并非只是字面意思“歌唱”。联系“行”,我们可知“歌”的对象是“行”中的那 些美好事物,“歌” 的是闪光点,它可以是周围人的爱、诗意、清新的自然风光、生活中的温暖等等,它 也可以是-一种态度,一 种值得欣赏 、赞扬的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期末试卷 > 九年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