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

上传人:理想 文档编号:167319 上传时间:2021-01-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66.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1年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1年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1年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1年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复习提纲 一、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1.1. 石器时代我国境内代表性文化遗存石器时代我国境内代表性文化遗存: 旧石器时代(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距今约一万年以前) ,元谋人遗址,黄河流域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特征:从事采集和渔猎,学会了用火, 过着群居生活,出现了骨器。 新石器时代(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距今约 1 万年左右) ,黄河流域龙山文化,长 江流域良渚文化, 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等。 特征: 使用磨制石器, 使用陶器, 从事原始农业, 从事养畜业,修建村落,开始定居生活。 2 2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2、: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多元性,分散性。 3 3. . 早期国家的产生:早期国家的产生:生产力和生产工具的进步促进生产力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产生贫富分 化,分化到一定程度出现了私有制,在此基础上出现了阶级分化,富有阶级为了保护自己的 私有财产凭实力统治穷人,当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进行统治并且建立起相应制度和国家机 器的时候,国家便出现了。 4 4. . 中国早期国家(夏商周)的特征:中国早期国家(夏商周)的特征: 政治: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家国一体,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完全集中。 经济:井田制(奴隶主地主土地所有制) 。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 文化:青铜文化,最早的文字

3、甲骨文。 5 5. . 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分封制: 分封王室子弟、 功臣和先代贵族臣民, 疆土等, 受封者在领地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要定期朝贡,并向周天子提供军赋和力役。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金 字塔型结构,层层分封,等级森严。作用:巩固周王室的统治;避免统治集团内部权力 争夺与冲突;扩大周文化的影响,促进民族交流。但是容易地方势力坐大,威胁中央。 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6 6. . 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各国变法的情况: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各国变法的情况: 时代特征: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 变法原因:生产力进步,各国综合国力均有发

4、展,为了在兼并战争中取得胜利,各国纷纷 进行编发改革。同时,政治变动剧烈,经济大幅发展,促使西周以来的社会秩序解体,统治 者对传统治国方式进行调整。 商鞅变法:措施:经济上,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私有;政治上,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强行拆散大家庭为小家庭;实行什五连坐制度;推行县制 等。影响: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7 7. . 春秋战国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学说以及“百家争鸣”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学说以及“百家争鸣”的影响: 儒家:孔子(没落贵族)创立儒学,核心思想“仁” “礼” ,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 子提倡“民贵君轻” ,施行

5、仁政;荀子“性恶论” 。 道家:老子“无为而治” ; “道” (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庄子:崇尚逍遥自由 法家:韩非子“依法治国” ,中央集权(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墨家:墨子“兼爱” “非攻” “尚贤” (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百家争鸣影响: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中国历史上 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后世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成为后世中 华思想文化的源头。 8 8. . 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皇帝制度(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帝独尊)+三公九卿(丞相 行政,太尉 军事, 御史大夫 监察)+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官僚政

6、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同一车轨,修驰道和直道,兴修水利。 文化:统一文字为小篆, “焚书坑儒,颁布秦律。 9 9. . 秦统一的历史意义: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疆域:秦的统一,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 政治: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秦朝确立的 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经济:促进各地经济交流和社会发展。 民族: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 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1 10. 0. 秦朝速亡的原因:秦朝速亡的原因: 暴政:大兴土木,繁重的赋税和徭役;严酷的法律

7、;“焚书坑儒”文化;矛盾激化, 农民起义。 1 11. 1. 汉初统治政策:汉初统治政策: 政治:汉承秦制,地方“郡国并行”(郡县制和分封制) 经济:休养生息,轻徭薄赋 影响:社会经济得以发展,出现“文景之治”的治世。但由于分封制的存在,为后期 诸侯实力坐大威胁中央埋下了隐患。 12. 12. 汉武帝加强大一统的措施:汉武帝加强大一统的措施: 政治:“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中外朝”制度,削弱相权;察举制选拔官员; 设立刺史监察地方。 经济:铸币权收归中央,发行五铢钱;盐铁官营;平准均输,平抑物价,重农抑商。 思想文化: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确立儒学独尊地位;设立太学和五经博士。 对外关系:卫

8、青、霍去病北击匈奴,设立西域都护府;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 路” 。 1 13. 3. 东汉的灭亡:东汉的灭亡: 政治黑暗,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土地兼并,豪强地主横行,阶级矛盾尖锐。与秦 朝相比,这是统治者长期荒于朝政,朝局混乱而被有组织有计划推翻的结果,而秦的农 民起义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1 1.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情况和特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情况和特点: 政权更迭情况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特点:更迭频繁,短暂统一,长期分裂,南北分裂。 2 2.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开发与民族交融的情

9、况: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开发与民族交融的情况: 原因北方人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努力,江南经济迅速发展。 影响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开始南移) 。 江南的开发促进了山区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融,也促进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 的交融。 该时期民族交融的要形式:民族迁徙、联合斗争(反抗统治者残酷压迫) 、友好往来、少数 民族统治着的改革(孝文帝) 。 3 3. . 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内容: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改说汉语;

10、 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影响: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 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4 4. .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选官制度: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重家世。隋唐创立科举制,使出身下层的读书人 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促进社会公平,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养,加 强中央集权。 更为合理的选官制度保证了国家官员素质和来源,官员选定之后为国家服务的制度 中央行政决策制度的变化:三省六部制 三省: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起草诏令 420589 439581 门下省,

11、审议机构,负责审核诏令。审议不通过时可以驳回。 尚书省,执行机构,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执行政令。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由此相权一分为三,彼此制约,加强了皇权;分工合作,增强决策和 理性;后期设立政事堂,三省共同议事提高了行政效率。 选官制度和中央决策制度的完备,官员工资哪里来? 赋税制度的变化:魏晋租调制,孝文帝时期均田制,唐初租庸调(以庸代役,保证农民生 产时间) ,唐中后期两税法(量出制入,以财产为征收标准,每年征收两次,简化税收明目) 。 隋唐时期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直到两税法实行,征税 的主要标准由人丁转为财产。 5 5. . 三国两晋南北朝

12、时期的文化: (熟读,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熟读,了解) 唐诗:李白(诗仙) 、杜甫(诗圣) 书法:东晋王羲“书圣” ,隋唐:颜真卿、柳公权( “颜筋柳骨” ) 绘画:东晋顾恺之“以形写神” , 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隋唐:吴道子“画圣” 送子天王图 雕塑: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 科技:南朝祖冲之圆周率;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 整的农书;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 ;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 老的石拱桥;唐朝雕版印刷;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唐代天文学 家僧一行测出地球子午线长度;唐代孙思

13、邈完成千金方 ;唐高宗时编修唐本草 ,是世 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印度东晋法显、唐朝玄奘;日本鉴真 三、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1 1. . 北宋北宋强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中央集权的措施: 背景:背景:唐末五代以来武将势大,藩镇割据,地方势力过大引起社会动荡和王朝灭亡。 中央中央:分散事权削弱相权:中书门下掌行政权,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 权;枢密院掌军政,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调兵权与统兵权分开。三司 掌财政。设台谏官管监察。 地方:地方:行政: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 财政: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 军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监察:设立

14、四监司,对各州进行监控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 特点:特点: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分化事权,内外相制重文轻武 影响:影响:有效地预防内部动乱,巩固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中央集权。 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 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 积贫积弱的祸根。 2 2. . 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 背景背景:北宋财政危机和边疆危机严重 庆历新政失败 1069 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目的目的:加强国家的管理和控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措施措施:官府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 官府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 对农民进行编

15、制管理和军事训练; 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 作用作用: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 失败告终。 3 3. . 辽夏金元诸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民族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辽夏金元诸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民族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 1)制度建设制度建设: 辽:契丹族,耶律阿保机。南北面官制度,南面官负责汉族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 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 西夏:党项族,元昊,制度基本模仿北宋。 金:女真族,完颜阿骨打。金朝迁都燕京,是北京成为王朝都城的开始。制度基本沿袭 唐宋,外加女真民族管理系统猛安谋克,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是

16、一种民兵合 一的管理制度。 元元:蒙古族,1206 建立蒙古汗国,1271 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 行省制度: 鉴于唐朝以来藩镇割据, 地方势力大以及宋朝內重外轻强干弱枝的情况, 实行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行省制度。 (中书省委派官员管理地方,逐渐形成常设机构) 。行 省制度的作用:军政大权集中,提高行政效率;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我国省制 的开端,沿用至今;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整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吐蕃地区设宣政院进行管辖;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设澎湖巡检司经略台 湾。 元朝是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元朝是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

17、统一王朝,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初步奠初步奠 定了中国疆域的规模;为南北经济的恢复、交流和进一步发展准备了条件,换来了国内相定了中国疆域的规模;为南北经济的恢复、交流和进一步发展准备了条件,换来了国内相 对的和平与稳定;推动了中华民族多民族大家庭的发展;推动力科学对的和平与稳定;推动了中华民族多民族大家庭的发展;推动力科学文化的发展,包括文化的发展,包括 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2 2)民族融合:民族融合:蒙古时期,大批少数民族迁入中原与汉族杂居相处。来自中亚、西亚的波 斯人,阿拉伯人与中国各民族长期相处,形成了新的少数民族。回族前身回回。 这一时期,北方少数民族这

18、一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导致了中国政治中心确立在北方,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分离政权导致了中国政治中心确立在北方,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分离 改变了统一王朝之下南北关系的格局,开创了中央王朝与蒙古、中亚、西藏等地区关系的新改变了统一王朝之下南北关系的格局,开创了中央王朝与蒙古、中亚、西藏等地区关系的新 局面。局面。 4 4. .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1 1)经济发展状况: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状况: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农业:农业:耕作制度:一年两熟(稻麦复种制)或一年三熟经济结构:

19、固定种植某种经济 作物棉花的种植和推广(元代黄道婆) 。 手工业:手工业:制瓷业:宋代五大名窑,景德镇瓷都;元青花瓷和釉里红;宋元瓷器出口海 外北宋普遍使用煤作燃料,毕昇活字印刷术。 商业:商业:基层市场、官方榷场贸易和民间贸易;北宋四川地区开始出现最早的纸币 交子, 元朝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外贸税收成为宋元的重要财源; 主要港口广州、 泉州、 明州。 城市:城市: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元代杭州、元大都 特点:突破市(商业活动区)坊(居住区)限制;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 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2 2)经济重心南移:经济重心南移: 原因:原因: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增加了南方的劳

20、动力; 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南方自然环境优越; 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 影响:影响:文化重心的南移(南北分卷制度,江浙人才集中) 。 (3 3)社会变化:社会变化: 原因:原因:隋唐时期士族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 科举制度更加完善; 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 社会经济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 土地政策的变化,租佃关系的发展。 表现:表现:门第观念的淡化;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国家对社会控制放松; 择偶标准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而不再关心祖先名望。 5 5. .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1 1)儒学的复兴:)儒学的复兴: 背景背景:社会现实的需要儒学日益僵化

21、佛道两教的冲击。 目的目的: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 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作用。 主张:主张:注重抽象思维,是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认为“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 。 人生的目标是“存天理,灭人欲” ; 提出“格物致知” ,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达到普遍天理的 认识。 影响:影响: 从南宋后期起, 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 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普及、 通俗化) 。 注重人的气节、品德和社会责任感,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2 2)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古代

22、的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 造纸术、印刷术,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火药在欧洲的应用与发展,推动世界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推动资产阶级革 命的进行; 指南针的使用,为西欧人新航路的开辟和海外殖民征服创造了条件,推动世界市场的 形成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四大发明对欧洲经济、政治和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促进了欧 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变革。 四、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1 1. .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 裁撤中书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是皇帝的

23、内侍机构) ; 设立厂、卫等特务机构,凌驾于司法部门之上,受皇帝直接领导,成为皇帝的爪牙。 影响:影响:强化了君主专制, 解决了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容易形成宦官专权, 加剧明朝政治黑暗。 2 2. . 明朝经略边疆的措施:明朝经略边疆的措施: 蒙古(鞑靼、瓦剌) :修筑长城,鞑靼首领俺答汗接受明朝册封。 藏族(乌思藏) :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了宣慰司、元帅府 等机构,委用藏族上层人士任职。 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对女真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3 3. . 明朝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的问题:明朝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的问题: 内部:内部: (宰相被废除, 皇帝以国家元首身份兼任官僚机构首

24、脑之职, “家天下” 色彩更突出。 理解即可理解即可)宰相废除后,官僚机构对皇权的调节机能大大削弱,整治正常运作也因而受到严 重影响。 某些时期,承担秘书机构的内阁首辅大学士权力膨胀。 废除丞相之后,宦官专权现象严重,但其本质仍是皇权的延伸。 外部:外部:倭患:海禁政策使得东南沿海走私活动猖獗,与倭寇混杂,烧杀抢掠;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 4. 清朝君主专制强化:清朝君主专制强化: 奏折制度:奏折制度:特点:迅速、机密。 作用: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 僚机构的控制。 设立军机处:设立军机处:设立原因:雍正时,为处理西北军务

25、 特点:简(机构简单) 、速(办事效率高) 、密(保密性强) 职责: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轮流值班,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 书。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评价: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文字狱与文化专制:对文化造成了严重的摧残。 5 5. . 清朝经略边疆的措施:清朝经略边疆的措施: 东南东南- -台湾:台湾:1662 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4 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 福建省。 东北东北- -沙俄:沙俄:1689 年,中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 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西北西北- -

26、蒙古和新疆:蒙古和新疆:蒙古1757 年平定准噶尔部,设立盟、旗;新疆平定大、小和卓兄弟 叛乱,1762 年委派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西藏:西藏: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达赖喇嘛,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1727 年派遣驻藏 大臣代表朝廷和达赖班禅处理西藏政务;1793 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以法律 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中央设立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 务。 西南民族聚居区:西南民族聚居区:改土归流,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 6 6. . 闭关锁国:闭关锁国: 背景:背景: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外贸易,开拓中国市场。 原因:原

27、因:小农经济占主导;天朝上国思想。 内容:内容:只保留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十三行”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严格约束外商活动; 禁止民间出海贸易。 影响:影响: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 渐落够于世界潮流。 7. 7. 明清经济:明清经济: 农业:农业:高产农作物推广,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升; 手工业:手工业:雇佣关系的出现“机户出资 机工出力” ; 商业:商业: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 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 工商业市镇兴起,逐渐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8. 8. 思想领域的变化:思想领域的变化: 陆王

28、心学(南宋陆九渊、明王守仁) :陆王心学(南宋陆九渊、明王守仁) :提出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 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强调“知行合一” 。 李贽:李贽: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 : 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黄宗羲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 贱与有责焉” 。 ) 经济上:工商皆本; 学术思想上: “经世致用” 。 9. 9. 明清小说戏曲明清小说戏曲科技科技: 出现原因:出现原因: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 代表:代表:小说施耐庵水浒传 、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 、吴承恩西游记 、吴敬梓儒 林外史 、曹雪芹红楼梦 (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戏曲汤显祖牡丹亭 、孔 尚任桃花扇 、昆曲“百戏之祖” 、京剧“国粹” 。 科技:科技: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弘祖徐霞客游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统编版(2019)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