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必修(必修(3)稳态与环境)稳态与环境 第第一一章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 1、内环境、内环境 体液包括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占细胞内液(占 2/32/3)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由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就是内环境内环境,由血浆血浆、组织液组织液和淋巴淋巴 三部分组成。 2、 组织液、 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 但又完全不相同, 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蛋白质, 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3、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渗透压,酸碱度酸碱度,温度温度等相对稳定 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无机盐、蛋白质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 Na +、Cl-
2、占优势 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中性,PH 为 7.357.35- -7.457.45 ,与 HCO3HCO3- -、HPO4HPO42 2- - 等离子有关; 人的体温维持在 370C370C 左右。 4、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目前 普遍认为,神经神经体液体液免疫调节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 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3、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感受器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入神经、神经中枢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传出神经和效效 应器应器) 2)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 2 2、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 静息状静息状态时:电位(外正内负)(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受到刺激时:电位(外负内正)(外负内正) ,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传导特点:双向传导;双向传导;传递形式:电信号电信号 (2) 突触的结构特点: 一个突触包含突触前膜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突触后膜。 突触前膜是突触前膜是轴突末端突触小体轴突末端突触小体的膜, 突触后膜
4、一般是突触后膜一般是树突树突膜或者胞体胞体膜。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 2 兴奋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兴奋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来传递。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就会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扩 散通过突触间隙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受体结合,引起另一个神经元的兴奋兴奋或抑制。抑制。 信号转换:信号转换:电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电信号;传递方向:;传递方向:单向传递(单向传递(轴突轴突树突树突,轴突轴突胞体)胞体) 单向传递的原因:单向传递的原因:因为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
5、用于突触突触 后膜后膜。 3、人脑的高级功能 言语区:言语区: 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运动性失语症: 当 S S 区区受到损伤时, 病人能够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的谈话 但 却不会讲话不会讲话也就是不能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 (能看,能听,不会说) ;感觉性失语症:当 H H 区区受到损 伤时,病人会讲话会书写,也能看懂文字,但却听不懂听不懂别人的谈话 (能看、能写、不会听) 。 4、动物激素调节 (1 1)下丘脑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2)人体主要激素的作用: 内分泌腺 激素名称 化学本质 生理作用 下丘脑 抗利尿激素 肽和蛋白 质类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
6、对水分的重吸收 TRH 调节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TSH 调节垂体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 垂体 生长激素 促进生长,主要是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 促甲状腺激素 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发育,调节甲状腺激素 促性腺激素 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调节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氨基酸衍 生物 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 肾上腺 肾上腺素 促进肝糖原分解,参与糖代谢调节 促进细胞代谢,增加产热,参与体温调节 睾丸 雄性激素 固醇 激发并维持雄性第二性征 卵巢 雌性激素 激发并维持雌性第二性征和正常性周期 胰 岛 B 细胞 胰岛素 肽或蛋白 质类 调节糖类代谢,降低血糖浓度 A 细
7、胞 胰高血糖素 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升高血糖浓度 胸腺 胸腺激素 调节 T 细胞发育、分化和成熟,同时还进入血液 影响免疫器官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 注:肽类,蛋白质类激素易被胃肠道消化酶分解而破坏,一般采用注射方法,不宜口服 3 (3)激素调节的特点:a 微量和高效微量和高效;b 通过体液运输运输;c 作用于靶器官靶器官和靶细胞靶细胞(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 作用后就被灭活灭活了) 5 5、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体液调节: 是指某些化学物质 (如激素激素、 COCO2 2等) 通过体液体液运输, 对人和高等动物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
8、调节。 (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反射弧 体液运输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迅速 较缓慢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短暂 比较长比较长 (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 节的一个环节。节的一个环节。 6、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1)免疫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包括人体的皮肤人体的皮肤、黏膜等黏膜等组成的第一道防线, 以及体液
9、中的杀菌物质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吞噬细胞等组成的第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主要是指由骨髓、胸腺、脾、淋巴结由骨髓、胸腺、脾、淋巴结 等免疫器官,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免疫细胞,以及体液中的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抗体和淋巴因子等免疫活性物质,共同 组成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防卫功能、监控监控和清除功能清除功能 (2)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它是由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的。部分细胞随 血液进入胸腺胸腺发育成 T T 细胞细胞,部分细胞在骨髓骨髓发育成 B B 细胞细胞。 (3)抗原抗原一般都是进入人体的外来物质,
10、一般都是进入人体的外来物质,但自身的组织和细胞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也可称为抗原也可称为抗原,如癌细胞等。 (4)抗体抗体是机体受抗原抗原刺激,由浆细胞浆细胞产生的,并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球蛋白。 抗体主要分布于抗体主要分布于血清血清,少数分布在组织液和外分泌液(如乳汁)中。,少数分布在组织液和外分泌液(如乳汁)中。 (5) 体液免疫的过程: 抗原进入机体后, 大多数抗原经大多数抗原经吞噬细胞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 然后将抗原呈递给 T T 细胞细胞, 刺激 T T 细胞产生细胞产生淋巴因子淋巴因子。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 B B 细胞细胞。B 细胞接受
11、抗原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 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增殖、分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 (记忆细胞保持对抗原的记忆,一段时间后,相同记忆细胞保持对抗原的记忆,一段时间后,相同 的抗原再次进入机体,记忆细胞就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浆细胞的抗原再次进入机体,记忆细胞就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浆细胞)浆细胞产生的浆细胞产生的抗体抗体与相应的与相应的抗原抗原特特 异性结合,发挥免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疫效应。抗体与抗原抗原结合,被吞噬细胞吞噬细胞消化。 (6)细胞免疫的过程:刚开始与体液免疫的开始基本相同刚开始与体液免疫的开始基本相同。不同的是 T T 细胞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
12、开始进行一 4 系列的增殖、分化增殖、分化,形成效应效应 T T 细胞细胞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 。效应效应 T T 细胞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 胞裂解死亡。使抗原失去寄生的基础,因而被吞噬消灭。 (7)在特异性免疫反应中,在特异性免疫反应中,体液免疫体液免疫和和细胞免疫细胞免疫之间,既各自有其独特作用,又之间,既各自有其独特作用,又相互配合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共同发挥免疫免疫 效应。效应。 (8)当免疫功能失调时,可引起疾病,如过敏反应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免疫缺陷病。 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再次接受相同抗原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
13、应其特点特点是发作迅速发作迅速、反应强烈反应强烈、 消退较快消退较快;一般不会不会破坏组织细胞,有明显的遗传倾向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个体差异。 常见的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病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免疫缺陷病,如免疫缺陷病,如 HIVHIV 导致的免疫缺陷综合症(艾滋病)导致的免疫缺陷综合症(艾滋病) (1)艾滋病的全称:艾滋病的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AIDS) ,病原体病原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HIV) ;) ; (2)艾滋病的发病机理、症状: HIV 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 T T 淋巴细
14、胞淋巴细胞。艾滋病人的直接死因往往 是由念珠菌、肺囊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恶性肿瘤等疾病。 (3)艾滋病主要通过性传播性传播、血液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母婴传播。 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1 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1 1)胚芽鞘:)胚芽鞘: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在胚芽鞘的尖端尖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尖端,向光弯曲部位是,向光弯曲部位是尖端以下的尖端以下的 部位部位。 向光性的原因:单侧光单侧光使生长素分布分布不均匀,向光一侧生长素含量多于背光一侧。 (2)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
15、生部位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作用部位,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微量有机 物 (3)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产生产生: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运输运输:极性运输极性运输,即从形态学的上端从形态学的上端向形态学的下端形态学的下端运输,单向单向。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主动运输 分布分布:植物体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多数集中在植物体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多数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生长旺盛的部位。 (4)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生理作用:两重性两重性:既能既能促进促进生长,又能生长,又能抑制抑制生长;既能生长;既能促进促进发芽,又能发芽,又能抑制抑制发芽;既能防发芽;既能防 止落花
16、落果,也能疏花疏果。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生长素作用两重性表现的具体实例具体实例:根的向地性根的向地性;顶端优势顶端优势 顶端优势顶端优势:植物的顶芽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原因:由于原因:由于顶芽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产生的生长素向下下运输,大量地运输,大量地 积累在积累在侧芽侧芽部位,使这里的生长素浓度过部位,使这里的生长素浓度过高高,从而使侧芽的生长受到,从而使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抑制的缘故。的缘故。 5 解除方法解除方法为:摘掉顶芽摘掉顶芽。 顶端优势的原理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的实例是棉花摘心实例是棉花摘心。 补充: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引起的生理作用功能不同不
17、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引起的生理作用功能不同,低浓度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高浓度抑制生 长。 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 引起的生理功能不同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 引起的生理功能不同, 原因原因: 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敏感性不同: 根根芽芽茎茎 4.生长素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促进果实促进果实发育发育(如无子番茄(黄瓜、辣椒等) ,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生长素溶液 可获得无子果实。 ) ;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枝条)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枝条) ;防止落花落果。防止落花落果。 生长素
18、类似物是人工合成人工合成的物质,具有与生长素相似的生理效应。具有与生长素相似的生理效应。 (例如-萘乙酸,2、4-D) 2、其他植物激素其他植物激素 激素种类 合成部位 作用 赤霉素(GA) 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或幼芽 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 细胞分裂素 主要是根尖 促进细胞分裂促进细胞分裂 脱落酸 根冠,萎蔫的叶片 促进叶与果实的衰老与脱落促进叶与果实的衰老与脱落 乙烯 植物的各个部位 促进果实成熟促进果实成熟 第四章第四章 种群和生物群落种群和生物群落 1 1、种群的特征、种群的特征 (1)种群种群的概念:生活在同一区域区域的同一种生物生物。 基本
19、特征:种群密度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死亡率:单位时间里新出生的(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出生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 年龄组成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分为增长型增长型、稳定型稳定型和衰退型衰退型。可以预测预测种群密度的 变化。 性别比例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调查方法 1)样方法样方法常用调查植物,昆虫卵密度,蚯蚓等
20、 6 要求:随机取样随机取样 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2)标记重捕法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例:对某地麻雀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了 50 只麻雀,把这些麻雀腿上套上标记环后放掉,数日 后又捕获了 40 只,其中有标记环的 10 只,那么该地大约有麻雀 200 只 2 2、种群的数量变动及数字模型、种群的数量变动及数字模型 (1)种群增长的“J J”型曲线和“S S”型曲线 “J”型曲线:在理想条件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以时间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种群数量为纵坐标。 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适宜、没
21、有敌害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一定的倍数增长, 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倍 建立模型:t 年后种群数量为:N Nt tN N0 0 t t 特点:种群数量连续增长,增长率增长率不变。 “S”型曲线:然界的资源资源和空间空间总是有限的,种群经过一段时间的增长后,数量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环境容纳量(K 值)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种群最大数量。K K 值值不是固定不 变的。 特点特点:S 型增长曲线渐进于 K 值,但不会超过 K 值即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有时在 K K 值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此时出生出生 率率与死亡率死亡率大致相等。种群
22、数量在 K/2K/2 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3 3、 群落的结构特征群落的结构特征 (1)群落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群落中群落中 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丰富度。 (3)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 概念 举例 捕食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老鹰捕食老鼠 竞争竞争 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水稻和稗草 寄生寄生 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生)的 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
23、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人体内的蛔虫 互利共生互利共生 两种生物共同生物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4)群落的空间结构 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物种分布,森林植物的分层植物的分层与对光光 的利用有关,动物的分层动物的分层与食物和栖息条件食物和栖息条件 7 有关。 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物种分布, 4、群落的演替 (1)群落演替的过程和主要类型 初生演替:在一个在一个从来没有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了的地方发生 的演替。例如在的演替。例如在沙丘沙丘、火山岩火山岩、冰川泥冰川泥上进行的
24、演替。上进行的演替。 演替的过程:裸岩阶段裸岩阶段地衣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森林阶段 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 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2)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 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速度和方向方向进行。 第五章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系统
25、及其稳定性 1、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概念:由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物质和能量非生物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 、生产者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 绿色植物) 、消费者消费者(动物) 、分解者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 。 注意:生产者生产者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分解者分解者能将动物的 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食物链的组成成分:生产者与消费者生产者与消费者 举例:举例: 植物 蝗虫 青蛙 蛇 鹰 生产者 初级初级消费者 次级次级消费者 三
26、级三级消费者 四级四级消费者 第一第一营养级 第二第二营养级 第三第三营养级 第四第四营养级 第五第五营养级 食物网食物网: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就是食物网。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就是食物网。 食物链与食物网的作用作用:食物链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网是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就是沿 着这种渠道进行的。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和应用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 起点起点: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固定太阳能开始。 渠道渠道:沿食物链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
27、网依次传递 8 去处去处:呼吸消耗呼吸消耗,下一营养级同化下一营养级同化,分解者分解分解者分解。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单向流动单向流动(能量只能从前一营养级流向后一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 ;逐级递逐级递 减减,传递效率为 10%10%20%20% (2)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实践意义 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还可以帮助人们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最有益的部分。 (3)物质循环物质循环概念和特点: 概念:组成生物体的 C C、H H、O O、N N、P P、S S 等元素,都不断地进行着从无机环
28、境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生物群 落落到无机环境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物质循环。这里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下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下系统 生物圈生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全球性,所以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特点: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反复利用 (4)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大气中的大气中的 COCO2 2 燃烧 分解 作用 动物 植物 动植遗体及排泄物 化石燃料 碳循环: 碳在无机环境中是以碳在无机环境中是以二氧化碳和碳酸盐二氧化碳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的的形式存在的。 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
29、落之间是以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的。的形式进行循环的。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少数是化能合成作用)光合作用(少数是化能合成作用) ,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糖类等有机物。生产者合生产者合 成的含碳有机物被成的含碳有机物被各级消费者各级消费者所利用所利用。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通过通过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又把二氧化碳 放回到大气中。生产者和消费者死后的尸体又被分解者分解者所利用,分解后产生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也返回到大气中。 温室效应 a 原因:化学燃料大量燃烧,使大气中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含量迅速增加。 b 危害:导致气温升高,加快极地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海平面上升,进而对生物生
30、存构成威胁。 c 缓解措施:植树造林植树造林,开发新能源开发新能源,减少化学燃料的燃烧。 3 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1)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9 信息的种类种类物理物理信息、化学化学信息、行为行为信息 信息传递的作用作用: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信息的作用(如:蝙蝠的回声定位) ;生物的种群繁衍种群繁衍离不 开信息的传递(如:植物开花需要光信息的刺激)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如狼和兔子) 。 4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所具有的保持保持或恢复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相对稳定
31、的能力。 具有的原因是: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生态 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有限的。 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保持原状的能力。 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备注: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多,食物网越复杂复杂,其自我调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措施: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该对生态系统的利
32、用应该适度,不应该 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 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于功能的协调。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于功能的协调。 第六章第六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环境的保护 (1)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化(温室效应) 、水资源短缺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臭氧层破坏、酸雨酸雨、土壤荒漠化土壤荒漠化、 海洋污染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生物多样性锐减。 (2)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生物多样
33、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植物、动物动物和微生物微生物,它们的全部基因基因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基因多样性、物种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价值: 直接直接使用价值:药用价值,工业原料,科研价值,美学价值。 间接间接使用价值: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生态功能。 潜在潜在使用价值:我们对大量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还未发现、未研究、未开发利用的部分。 (3)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就地保护就地保护:a、主要是建立自然保护区;b、保护对象主要有: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动植 物的天然分布区;吉林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保护完整的温带森林生态系统。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保护 斑头雁、棕头鸥等鸟类及它们的生存环境。 10 易易地保护地保护是就地保护的补充,它为将灭绝的生物提供了生存的最后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