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鲁教版鲁教版九年级化学应记知识点(一)九年级化学应记知识点(一) 一、一、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 1.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中物质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改变,只是在形态、状态、大小等方面发生了改变 2.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化学变化通常伴随着发光、发热、颜色改变、生成沉淀、产生气体等现象。但这些现象只 能起辅助作用,并不能作为化学变化的依据,例如电灯通电发光发热属于物理变化。 3.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4.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断依据是:有无新物质生成 5.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联系: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但是 物
2、理变化中一定没有化学变化。 6. 物理变化通常含有的关键词:铸成、粉碎、弯曲、折纸、编制、破碎、榨取、撕碎、折断、 加工(家具)、打磨 、凝华、熔化、挥发、升华、凝固、风力发电、吸附、排球爆炸,轮胎 爆炸等 7. 化学变化通常含有的关键词:燃烧、烧制、火箭发射、燃放、变馊、发霉、发酵、变质、 腐烂、中毒、生锈、呼吸、合成、冶炼等 8. 化学变化可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光能和热能 二、二、原子原子 1. 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中子和质子构成,原子是可分的。 2. 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质子数=电子数,原子不带电 3. 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叫作
3、核电荷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4. 原子构成的规律:(1)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比如氢原子中没有中子;(2)同种原 子,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不一定相等;(3)质子数不同,原子的种类不同;(4)同一 类原子,质子数相同 5.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 6. 原子及其性质:(1)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金属单质(如金、银、铜、铁、镁、 钠等)、固态非金属单质(如硫、碳、硅、磷等)、稀有气体单质(氦气、氖气、氩气等) 是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2)原子具有微观粒子的一般性质,如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原子之间存 在着间隔、原子总在不断运动等 7. 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
4、子数,相对原子质量有单位,国际单位为“1”, 一般不写也不读出来。 8. 原子中的电子:会画出 1-20 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三、三、离子离子 1. 定义: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带正电的是阳离子,带负电的是阴离子。 2. 离子是由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的,失去多少个电子就带多少个正电荷;得到多少个电子就带 多少个负电荷(即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数值=得失电子的数目) 3. 表示方法:离子符号 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标明所带电荷数及正负号,标法是先写数字再写正负号, 只带一个单位电荷的,数字“1”要省略不写 4. 离子符号的意义: 离子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每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如 Mg 2+表示
5、每个镁离 子带 2 个单位正电荷;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的个数。如 2Na +表示 2 个钠离子。 5. 离子的判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是阳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是阴离子;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是原子 6. 离子与原子的区别:(1)结构不同,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没有达到稳定结构(稀有气体原 子除外),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大多达到 8 电子稳定结构;(2)电性不同,原子不显电性, 离子带电;(3)性质不同。 7. 离子与原子的联系:离子是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的,所以离子和原子的核电荷数(质子数) 相同,属于同一种元素。 8. 离子的特点: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离子都具有稳定结构。 四、四、元
6、素元素 1. 定义: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 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通常与“组成”搭配,例如,氢气(H2)由氢元素组成,不能说氢 气由氢元素构成,也不能说氢气由 1 个氢元素组成。 3. 质子数(核电荷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4. 元素符号要“一大二小” 5. 元素符号的意义:所有的元素符号都具有这两点意义:(1)表示某种元素;(2)表示该 种元素的 1 个原子。例如:符号 N 可以表示氮元素;还可以表示 1 个氮原子。 对于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固态非金属单质这三大类直接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来说,元素符 号还具有第三个意义,即表示某种物质(或某种单质)。例如:符号 Mg
7、 可以表示:镁元素;1 个镁原子;镁(或镁单质),符号 Ne 可以表示:氖元素;1 个氖原子;氖气,符号 C 可以表 示:碳元素;1 个碳原子;碳单质 6.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最外层电子数 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4,易失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4,易得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有 8 个电子(He 有 2 个),结构稳定,性质稳定。 6. 熟记 1-20 号元素的元素符号,以及以下常见的几种元素符号: 锰 Mn、铁 Fe、铜 Cu、锌 Zn、银 Ag、钡 Ba、铂 Pt、金 Au、汞 Hg、碘 I 五、五、分子分子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
8、粒子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可以由一种原子构成,如氧分子由氧原子构成;也可以由不同种类 的原子构成,如二氧化碳分子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分子具有微粒的一般特性:(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分子间存在间隔,且气态分 子的间隔要比液态和固态的分子间隔大;(3)分子总在不断运动,且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六、六、水水 水的三态变化是水分子的能量发生改变,使水分子间的间隔和排列方式发生改变,而水分 子本身的大小和数目没有发生改变。 物理变化的实质:构成物质的粒子本身大小和数目没有发生改变,改变的是粒子间的间隔 和大小。 水的
9、天然循环:太阳能为水提供能量,既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又完成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水的净化:一般步骤:沉降、过滤、吸附、蒸馏,净化程度由低到高,净化程度最高的是 蒸馏。这四个步骤中都没有新物质生成,都属于物理变化。 过滤的操作要点: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液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漏斗内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玻璃棒下端轻靠三层滤纸处;漏斗末端紧靠烧杯内壁 过滤后仍然浑浊的原因:滤纸破损;漏斗内液面高于滤纸边缘;仪器未清洗干净 硬水和软水:含较多可溶性钙、镁矿物质的水叫硬水;含较少或不含可溶性钙、镁矿物质 的水叫软水。 硬水与软水的鉴别方法:加入适量肥皂水,泡沫多、浮渣少的为软
10、水,反之为硬水。 硬水软化的方法:在生活中用煮沸;在实验室中用蒸馏。 水的分解: ()电源为直流电,且实验前在水中加入稀硫酸溶液或者氢氧化钠溶液,目的是增强水的导 电性 ()实验现象:两电极都有气泡产生;两侧玻璃管的液面均下降; 正负两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 1:2; ()气体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正极的玻璃管口,木条复燃,说明正极产生的是氧气; 将燃着的木条靠近负极的玻璃管口, 气体能被点燃, 产生淡蓝色火焰, 说明负极产生的是氢气。 ()实验结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正氧负氢,氢 二氧一 ()推广结论;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化学变化的实质
11、: 分子被破坏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 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数目没有改变;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没有改变(即反应前后 元素的种类和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 ()误差分析:氧气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氢气大且在电解的过程中部分氧气与电极发生反 应,消耗了氧气,所以氢气的体积往往大于氧气体积的两倍,即,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小于 1:2 七、七、溶液溶液 溶液的定义: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就叫作溶液。 2.溶液的特征:均一性(溶液各部分组成、性质完全相同);稳定性(只要外界条件不变, 水分不蒸发,溶质和溶剂就不会分离);混合
12、物(溶液都是混合物) 3.溶液的组成: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起到溶解作用的物质;溶质、溶剂都可以是固态、液态和气态。 4.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溶质体积溶剂体积(因为粒子间有间隔) 5. 注意: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蒸馏水;但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的。 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但一定是透明的。常见有颜色的溶液: 含有铜离子(Cu 2+)的溶液是蓝色的,如硫酸铜溶液 含有亚铁离子(Fe 2+)的溶液是浅绿色的,如氯化亚铁溶液、硫酸亚铁溶液 含有铁离子(Fe 3+)的溶液是黄色的,如氯化铁溶液 含有高锰酸钾离子( )的溶液是紫红色的,如高锰酸钾溶液 6
13、. 乳化现象:洗洁精等物质可以使食用油以细小液滴的形态分散到水中,形成不易分层、比 较稳定的混合物,这种现象就叫做乳化现象。 注意区分:洗洁精除去油污利用的是乳化作用 汽油除去油污利用的是溶解(即油可以溶解在汽油里) 7. 溶解时能量的变化: 氢氧化钠(NaOH)固体:溶解时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若在气密性良好的装置中,会 导致装置内的气压大于外界气压。(类似氢氧化钠的物质还有:生石灰、浓硫酸) 硝酸铵(NH4NO3)固体:溶解时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下降,若在气密性良好的装置中,会 导致装置内的气压小于外界气压。 氯化钠(NaCl)固体:溶解时溶液的温度无明显变化。 8. 确定溶质、溶剂的
14、口诀: 固液混合固为质;气液混合气为质;液液混合少为质;若有水在水为剂;混合有变新为质。 9.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概念: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 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 饱和溶液。 ()注意:判断溶液饱和或不饱和,一定要指明:温度、溶剂质量;对于哪种溶质而言 饱和溶液是不能再溶解原溶质,但还可以溶解其他的溶质。 ()转化方法: 对于大多数的固体物质: 不饱和溶液可以通过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这三种方法转化成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可以通过增加溶剂、升高温
15、度这两种方法转化成不饱和溶液。 对于特殊物质熟石灰(氢氧化钙(Ca(OH)2): 不饱和溶液可以通过增加溶质、蒸发溶剂、升高温度这三种方法转化成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可以通过增加溶剂、降低温度这两种方法转化成不饱和溶液。 对于任何固体溶质来讲,将其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最可靠的方法是:增加溶质、蒸 发溶剂 将其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增加溶剂 ()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当溶液中有固体溶质时,若固体不再溶解,那么该溶液是饱和的;若固体还能继续溶解,那 么该溶液是不饱和的; 当溶液中没有固态溶质时,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相应的溶质,若溶质不再溶解,则原溶液是饱 和的,若溶质还能继续溶解
16、,则原溶液是不饱和的。 当溶液中有晶体析出时,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10.浓溶液与稀溶液:是根据一定量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相对多少来划分的。 注意: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也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相同温度下,同一物质其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11溶质的质量分数 ()概念: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比值叫做溶质的质量分数 ()基本公式 溶 质 的 质 量 分 数 100 ()基本公式的变形: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由公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可得出: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剂质量 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 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
17、100 ()溶液的稀释:在溶液中加入溶剂使溶质质量分数变小的过程 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 即浓溶液质量浓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稀溶液质量稀溶液溶质 质量分数 所加水的质量稀溶液质量浓溶液质量 ()溶液的浓缩:从溶液中蒸发部分溶剂使溶质质量分数变大的过程 无晶体析出则溶质质量不变, 即浓溶液质量浓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稀溶液质量稀溶液溶 质质量分数 所蒸发水的质量稀溶液质量浓溶液质量 12.溶液的配制 ()步骤:计算 称量(或量取) 溶解(或稀释) 装瓶存放 ()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作用是:搅拌,加速溶解) ()误差分析: 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大的原因:量取溶剂时俯视读数 将溶剂倒入烧杯时有部分洒出 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原因:量取溶剂时仰视读数 烧杯润洗 称量溶质时,物体和 砝码位置颠倒,且使用了游码。 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溶质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