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单元检测试卷及答案(2020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上传人:理想 文档编号:160101 上传时间:2020-11-0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9.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单元检测试卷及答案(2020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单元检测试卷及答案(2020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单元检测试卷及答案(2020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单元检测试卷及答案(2020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一、选择题 1.东汉光武帝时规定,对被察举的茂才和孝廉,地方要先给予一定的官职进行试用,考核合格 后才能举荐到中央。这一规定( ) A.打破了士族垄断选官的局面 B.有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能 C.增加了全国学子出仕的途径 D.扩大了地方政府选官权力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被察举的茂才和孝廉,要想到中央任职,需在地方上“给予一定的官职 进行试用”,经过考核合格后,才能被举荐到中央,这样才能真正的考核出官员的真实能力和 水平,这种做法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能,故选 B 项;士族垄断选官局面出现于魏晋南北 朝时期,这与题干述及的东汉不符,排除 A 项;

2、题干仅是述及对茂才和孝廉能力的考查和考 核,没有涉及其途径,排除 C 项;题干仅是述及地方先对茂才和孝廉进行初步考查,而没有 涉及地方选官的权力问题,排除 D 项。 答案 B 2.据史料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 “六世名德,海内冠冕” ,当宰相的接 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察举制的推行 B.九品中正制的实施 C.科举制的设置 D.中央集权制的加强 解析 “六世名德,海内冠冕”是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实施九品中正制,故选 B 项;察举制 的推行是在汉朝,排除 A 项;科举制是从隋唐开始的,排除 C 项;“六世名德,海内冠冕” 是由选官制度

3、造成的,不是因为中央集权制的加强,排除 D 项。 答案 B 3.明清时期, 学校生员中超过一半是出身寒微者。 通过选科举人, “好学者则庶民之子为公卿, 不好学者则公卿之子为庶民”,惜时勉学、自觉求学蔚然成风。这说明科举制( ) A.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 B.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C.保证了官员选拔的公正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 根据材料“好学者则庶民之子为公卿,不好学者则公卿之子为庶民”,有利于社会各阶 层人员的流动,故选 B 项;材料突出的是科举对教育和社会阶层变动的影响,排除 A 项;同 理,材料没有体现官员选拔的公正与否,排除 C 项;同理,科举制确实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但不符合

4、材料的主旨,排除 D 项。 答案 B 4.秦汉时期,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一身二任,既为监察长官,又为丞相助手,从属于丞相。魏 晋时期,统治者则使御史台超然于行政之外,构成新的监察体制。这一变化( ) A.实现专制下的权力转移 B.有效地制约了丞相的专权 C.旨在强化君主专制权威 D.体现以小制大的治理模式 解析 材料表明魏晋时期的监察机构更具有独立性和体系性, 由于监察体制是君主专制的附庸, 监察体制的完善本质上说明君主专制的强化,故选 C 项;权力转移只是表象,排除 A 项;只 有分化事权才能有效制约相权,排除 B 项;材料体现了独立、制衡的分权理念,排除 D 项。 答案 C 5.宋朝台谏官“

5、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事关廊庙,则宰相待罪”。苏轼感叹说:“历观秦汉 及五代,谏诤而死,盖数百人;而自建隆(北宋太祖年号)以来,未尝罪一言者。”材料体现了 北宋( ) A.谏诤官与君主矛盾尖锐 B.统治者有更多自律反省意识 C.理学主张影响施政观念 D.台谏制度充分发挥监察效能 解析 材料“自建隆(北宋太祖年号)以来,未尝罪一言者”,表明谏诤官与君主不存在较大的 矛盾,故 A 项错误;同理,反映了统治者更加愿意听取不同意见,自律反省,故 B 项正确; 材料的主旨是谏议制度,故 C 项错误;材料“未尝罪一言者”不能反映谏议制度的效能,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6.宋代中央名义上的司法部门是刑部

6、,但实际上大理寺、御史台甚至开封府都拥有复核的司法 权,皇帝也经常参与诉讼案,另外还设立登闻鼓院、登闻检院、理检院等机构受理直接诉讼。 这一诉讼制度( ) A.有利于司法审判的客观公正 B.强化了君主对司法权的控制 C.根本目的是彰显法律的权威 D.有力保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解析 据材料可知多个机构和部门参与司法审判过程,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司法审判的客观公正, 故选 A 项;材料体现的是多重机构对司法权的制约,排除 B 项;根本目的在于权力制衡,维 护君权,排除 C 项;对司法权的制约维护的是君主专制,材料不涉及社会秩序的稳定问题, 排除 D 项。 答案 A 7.1883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

7、文官制度法”。根据这个法案,美国政府形成了“两官分途”, 政府官分为具有党派立场的政治官员和不受党派力量控制的中立事务性官员, 后者在美国政府 中所占比例只占 10%,1930 年占 80%,1970 年达到 85%,此后一直在 85%上下徘徊。美国政 府“两官分途”的形成( ) A.削弱了精英政治的影响 B.缓和了两党之间的矛盾冲突 C.保证了公共行政的稳定性 D.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解析 不受党派控制的中立事务性官员占据美国政府的绝大部分, 这种做法有利于使政府行政 避免受到政党政治的影响,保证公共行政的稳定性,故选 C 项;“两官分途”并非削弱精英 政治的影响, 与缓和两党矛盾也没

8、有必然关系, 更不一定会加强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排除 A、 B、D 项。 答案 C 8.英国责任制内阁确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胜选党派组阁,政府官职就由该党成员担任。1850 年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规定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不能介入党派活动。这 种变化说明( ) A.议会被政党操控阻碍民主政治发展 B.改革目的是保证施政措施的连续性 C.文官制度是英国民主制改革的根本 D.责任制内阁不具备分权制衡的特征 答案 B 9.正如学者所言,“康有为遵循着旧学西学纳入新内容的儒学这一条线索形成的思想体 系”,“致力于使儒学适应现代的需要”。康有为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改造传统儒学

9、 B.减少变法阻力 C.传播民主思想 D.维护封建体制 解析 根据材料“康有为遵循着旧学西学纳入新内容的儒学这一条线索形成的思想体 系”、 “致力于使儒学适应现代的需要”可知,康有为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借用儒家思想减 少变法阻力,故选 B 项;根据材料“致力于使儒学适应现代的需要”可知康有为这一举措的 主要目的是借用儒家思想减少变法阻力,宣传变法,排除 A 项;传播民主思想是其直接目的, 排除 C 项;康有为为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君主立宪制,排除 D 项。 答案 B 10.成立于 1897 年的时务学堂坚持以“报国、 御侮、 创新”为宗旨, “提倡新学, 鼓吹维新”, 培养“学通中外,体用兼赅

10、”的新人才。据此可知,时务学堂( ) A.以中体西用思想为指导 B.主要培养新型实用人才 C.寓救亡之义于维新之中 D.开启了思想启蒙的先河 解析 由材料“时务学堂坚持以报国、御侮、创新为宗旨,提倡新学,鼓吹维新,培 养学通中外, 体用兼赅的新人才”得出维新派试图通过提倡新学、 维新变法实现救亡图存, 故选 C 项; 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指导思想, 排除 A 项; 洋务运动时期主张培养新型实用人才, 排除 B 项;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开启了思想启蒙的先河,排除 D 项。 答案 C 11.近代中国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 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

11、否留任。这种官员任用方式形成于( ) A.清末“新政”时期 B.北洋政府时期 C.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D.新中国成立后 答案 B 12.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渐建立了国家公务员制度,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 制度。新时期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特点有( ) 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律化、现代化 文化程度呈现高学历化 录用的规模和 范围的不断扩大 录用过程的透明化、公开化和平等化 A. B. C. D.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其考课制度日臻完善,在中 国古代处于承上启下的阶段。 大唐六典规定:“考功郎中之职

12、,掌内外文武官吏之考课。” 除了郎中以外,考功司员外郎、主事、令史、书令史、掌固等 40 余位职官参与考课分工事宜。 唐代对流内官员和流外吏员按照不同标准实行分类考课。 其中针对流内官员的考课标准可以概 括为“四善二十七最”。 “四善”是政府着眼于官德品行, 即德义有闻、 清慎明著、 公平可称、 恪勤匪懈。 “二十七最”则是根据官员职位职能特点的不同而提出的二十七条相对具体的要求。 各地各部门先行考课并将考课结果编制成册形成“考簿” ,然后逐级检勘、汇总、上报,最后 上报至尚书省考功司以待会考。最后由皇帝确认后生效,作为官吏俸禄增减、品阶升降甚至职 务变动的重要依据。 摘编自殷文明唐代官吏考核

13、与监察 制度的互洽逆转及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考课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考课制度的作用。 解析 第(1)问,据材料“其考课制度日臻完善,在中国古代处于承上启下的阶段”得出日臻 完善,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据材料“除了郎中以外,考功司员外郎、主事、令史、书令史、 掌固等 40 余位职官参与考课分工事宜”得出考核机构健全,分工明确;据材料“其中针对流 内官员的考课标准可以概括为四善二十七最。 四善是政府着眼于官德品行二十七 条相对具体的要求”得出考核内容广泛,标准详细系统;据材料“各地各部门先行考课并将考 课结果编制成册形成考簿,然后逐级检勘、汇总、上报,最后上

14、报至尚书省考功司以待会 考”得出考核程序严密;据材料“作为官吏俸禄增减、品阶升降甚至职务变动的重要依据”得 出考核结果与官员奖惩相结合。第(2)问,从对官吏、政府(效能与巩固统治)、后世等几个角度 入手, 据材料“作为官吏俸禄增减、品阶升降甚至职务变动的重要依据”可知考课制度能激励 官吏改善吏治;进而能提高政府效能;进而能巩固和扩大唐朝统治基础;联系所学可知对后世 有借鉴作用。 答案 (1)特点:日臻完善,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考核机构健全,分工明确;考核内容广泛, 标准详细系统;考核程序严密;考核结果与官员奖惩相结合。 (2)作用:有利于提高政府效能;激励官吏改善吏治;巩固和扩大唐朝统治基础;

15、对后世有借 鉴作用。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是适应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而建立起来的。两汉时期,朝廷设 立各级监察机构和监察官员,监察机构开始独立于行政系统。监察官员的品级比相应行政官员 的级别低,但职权较大,如隋朝御史大夫为从三品,但其监察范围包括公卿宰相和各级官员。 唐朝以来,各朝推行“检举、控告、采访调查、深入部门定期检查、重大政治活动亲临现场督 察以及考课督察结合”等方式,以保证监察效能的实现。宋代设立监司、监州,完善地方监察 体系。清朝不仅在全国设十五道监察御史,还规定都御史统辖省按察使。 摘编自林志强、张旭日中国古代 行政监察制度特征研究 材料二

16、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展,中国共产党借鉴苏俄社会主义政权建设模式,结合中国 革命的具体实际,于 1931 年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为保证苏维埃政权的有效运转,抵制封 建官僚思想的侵蚀,中共在根据地逐步形成了以党政监督为主体,专业性监督部门和群众性监 督组织相结合的监督制度。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监督实践成为后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制度 的源头。 摘编自吴超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监督制度研究 材料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国要有国法。”1982 年,全国 90%左右的县团级 以上党委建立了纪检机构,国务院各部委都基本设立了纪检组织。是年 12 月,五届全国人大 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17、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审批机关、监察机关都由人民 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其监督;国务院设立审计机关,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 的财政收支,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1986 年,国 家监察部成立后,各级地方政府行政监察机关迅速建立起来。 摘编自谢撼澜、谢卓芝改革开放以来党和 国家监督制度建设的进程与经验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监督制度形成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我国监督制度建设的意义。 答案 (1)特点:服务于君主专制;监察机构与行政机构逐渐分离;监察官员位卑权重;监察 方式多样化;重视地方督察。 作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有利于澄清吏治,减少行政机构工作失误;有利于稳定社 会秩序,促进生产发展。 (2)背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马克思主义在华广泛传播;苏俄社会主义监督制度的影 响;革命形势高涨,适应革命战争的需要。 (3)意义: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体制;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促进了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的有序进行。(任答两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统编版(2019)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