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 单元检测试卷及答案(2020年新教材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上传人:理想 文档编号:159939 上传时间:2020-11-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 单元检测试卷及答案(2020年新教材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 单元检测试卷及答案(2020年新教材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 单元检测试卷及答案(2020年新教材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 单元检测试卷及答案(2020年新教材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 单元检测试卷及答案(2020年新教材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从宇宙看地球 单元检测试卷单元检测试卷 (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 (2018 浙江 4 月选考)2018 年 2 月 8 日,南天区出现流星雨。下图为“当天从北极上空看到的太阳系部 分行星位置示意图”。完成 12 题。 1流星发亮的原因是流星体( ) A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B捕获太阳带电粒子 C摩擦地球稠密大气 D反射太阳短波辐射 2当天晚上,地球上能够观察到火星、木星、土星位置关系正确的是( ) 答案 1.C 2.A 解析 第 1 题,流星是尘粒和固体块(流星体)闯入地球大气层同大气摩擦燃烧产生的光迹。若流

2、星体在大气 中未燃烧尽,落到地面后就成为陨星。故选 C。第 2 题,根据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特点可知,火星、木星、 土星与地球绕日公转的方向相同,都为自西向东,由材料可知,该图是从北极上空看到的太阳系部分行星 位置示意图,公转方向应该为逆时针,所以自西向东的排列顺序为木星、火星和土星,根据选项中图示的 方位,只有 A 选项中的位置最符合,故选 A。 32016 年 9 月,我国在贵州边远山区建成世界最大的射电望远镜“FAST”,它能收集微弱的宇宙无线电 信号,同时把我国空间测控能力由月球同步轨道延伸到太阳系外缘,射电望远镜“FAST”的建成,标志着 我国空间测控能力将提升到覆盖( ) A可观测宇

3、宙 B银河系 C河外星系 D太阳系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射电望远镜“FAST”的建成,把我国空间测控能力由月球同步轨道延伸到太阳系外缘, 即覆盖整个太阳系,D 对。 “嫦娥四号”探测器于 2019 年 1 月 3 日成功登月。结合所学知识,完成 45 题。 4中国登月探测器在月球上可以观测到的现象有( ) 绚丽的极光 一划而过的流星 满天星星 昼夜更替 A B C D 5中国登月探测器在月球上探测不到任何生命物质,主要原因之一是( ) A月球与太阳的距离不适宜 B月球上缺少重要的矿物质 C月球的质量和体积比地球大 D月球上没有液态水 答案 4.C 5.D 解析 第 4 题,月球上由于没有

4、大气,无法观测到绚丽的极光,也无法观测到一划而过的流星,但是可以 看到满天星星和昼夜更替的现象, 所以 C 正确。 第 5 题, 中国登月探测器在月球上探测不到任何生命物质, 主要原因之一是月球上没有液态水,所以 D 正确。 (2020 福建三明月考)在德国和日本,随处可见厂房和大楼屋顶的黑色“硅板”,这就是太阳能屋顶(如 图)。风和日丽的白天,“屋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把富余的电能送入电网。我国有关专家指出:上海 没有油田和煤矿,但有两亿平方米的屋顶,不能辜负了屋顶上这片免费的阳光。据此回答 67 题。 6下列自然现象与太阳辐射无关的是( ) A生物的出现 B水体的运动 C火山的喷发 D风

5、的形成 7上海积极推广“太阳能屋顶计划”是因为( ) A常规能源短缺,能源需求量大 B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C太阳能资源清洁,可再生,能量集中 D上海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能源蕴藏量大 答案 6.C 7.A 解析 第 6 题,生物的出现、水体的运动、风的形成的能量都来源于太阳辐射;火山的喷发其能量来自于 地球的内能,与太阳辐射无关,故选 C。第 7 题,上海地区经济发达,但常规能源缺乏,能源需求量大; 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太阳能是可再生、清洁能源,但能量分散;上海经济发达, 但能源蕴藏量较少。故选 A。 随着太阳能热水器的普及,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已不再陌生(如下图)。

6、太阳能清洁无污染,成为人类生 活中最常利用的能源之一。读图回答 89 题。 8地面获得太阳辐射能的多少,与下列要素成正比的有( ) 太阳高度 地理纬度 大气厚度 大气透明度 A B C D 9拉萨市太阳辐射能最丰富的原因是( ) 纬度高 天气晴朗干燥,光照时间长 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 地势 高,与太阳距离近 A B C D 答案 8.D 9.B 解析 第 8 题,太阳高度越大,纬度越低,大气越稀薄,透明度越高,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就越多。所以 地面获得太阳辐射能的多少与太阳高度和大气透明度成正比,与地理纬度和大气厚度成反比。所以本题选 择,D 项正确。第 9 题,拉萨地处

7、我国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大气对太阳辐 射的削弱作用小,晴天多,光照时间长,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方。正确,B 项正确。 (2020 浙江金华十校联考)美国帕克号太阳探测器于 2018 年 8 月升空,正式开启人类穿越日冕之旅。读 图完成 1011 题。 10下列有关帕克号太阳探测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与地球绕日同向 B运行轨道为正圆 C属于地球人造卫星 D数次飞越小行星带 11下列有关日冕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平时肉眼可见 B温度超过百万摄氏度 C最强烈的太阳活动是耀斑 D与空气分子摩擦产生极光 答案 10.A 11.B 解析 第 10 题,读图,帕克号

8、太阳探测器绕日运行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与地球绕太阳公转方向相同,A 正 确;该探测器运行轨道为椭圆,B 错误;该探测器绕日运行,不属于地球的人造卫星,C 错。小行星带位于 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而图示该探测器的运行轨道始终在地球轨道内侧,因而不可能飞越小行星带,D 错误。第 11 题,日冕层是太阳大气层的最外层,温度超过百万摄氏度,不发射可见光,因而在平时肉眼看 不见,须借助日冕望远镜,A 错误,B 正确;耀斑发生在色球层,C 错误;日冕层的带电粒子流,只有飞到 地球上空与高层大气碰撞时才能产生极光现象,D 错误。 生物是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产生的,但在地质历史时期,也有一些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

9、变化阶段, 导致大量生物物种的衰退和灭绝。据此回答 1214 题。 12从原核细胞生物演化出真核生物的时间是( ) A新生代 B前寒武纪 C古生代 D中生代 13揭开生物演化进程序幕的生物是( ) A原核细胞生物 B爬行动物 C真核细胞生物 D无脊椎动物 14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中 95%的物种从地球上消失,这个事件发生在( ) A古生代末期 B中生代末期 C前寒武纪 D新生代 答案 12.B 13.D 14.A 解析 第 12 题,前寒武纪时的元古宙时,蓝藻大爆发,大气成分开始发生改变,生物也因此得到进一步发 展,演化出了真核生物。第 13 题,无脊椎动物是揭开生物系统演化进程序幕

10、的生物。第 14 题,古生代末 期,发生了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 下图中的甲、乙、丙地层中分别发现了恐龙蛋、鱼类、三叶虫的标准化石。读图回答 1517 题。 15三种动物的形成按年代由新到老排列为( ) A恐龙、鱼类、三叶虫 B恐龙、三叶虫、鱼类 C鱼类、三叶虫、恐龙 D三叶虫、恐龙、鱼类 16地层的形成年代由老到新的顺序是( )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乙、丙、甲 D丙、乙、甲 17下列关于地层形态,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层是火山喷发的产物 B乙地层形成初期呈水平状态 C丙地层形成后没有发生变化 D三个地层都形成于陆上洼地 答案 15.A 16.D 17.B 解析 第 1

11、5 题,三叶虫是古生代的无脊椎动物,鱼类也是形成于古生代,但鱼类是脊椎动物,比三叶虫形 成要晚;恐龙形成于中生代,其形成时期更晚,选 A。第 16 题,甲地层含恐龙化石,所以甲地层形成最晚, 丙地层含有三叶虫化石,所以丙地层形成最早,选 D。第 17 题,甲、乙、丙地层都有化石,所以都是沉积 岩层,不是火山喷发的产物,A 错;沉积岩形成初期是水平状态,B 对;三个地层都已经弯曲变形,C 错; 三叶虫和鱼类是水生生物,形成的时候是海洋环境,D 错。 浅层地能主要指地球浅层地表数百米内的土壤砂石和地下水中所蕴藏的低温热能。据专家测量,我国 近百米内的土壤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达 1.5 万亿千瓦,是

12、我国目前发电装机容量 4 亿千瓦的 3 750 倍,而 百米内地下水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也有 2 亿千瓦。由于储量大,分布普遍,被喻为“绿色聚宝盆”。据 此回答 1819 题。 18浅层地能存在的内部圈层是( ) A软流层 B地幔 C地壳 D地核 19浅层地能的主要来源最可能是( ) A太阳辐射 B地面辐射 C大气辐射 D地球内部 答案 18.C 19.A 解析 第 18 题,根据材料可知,浅层地能主要分布在地下几百米内,而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 17 千米,故 浅层地能存在于地壳中。第 19 题,浅层地能是指地球浅层地表数百米内的土壤砂石和地下水中所蕴藏的低 温热能。它的来源以太阳辐射为主。 读

13、下图,完成 2021 题。 20甲圈层的主体是( ) A河流 B湖泊 C冰川 D海洋 21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是( ) A大气 B水 C土壤 D生物 答案 20.D 21.D 解析 第 20 题,甲圈层是水圈,水圈的主体是海洋,其面积约占全球面积的 71%,其水量约占地球水量的 96.5%。第 21 题,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生物作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了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 是地球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 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 2223 题。 22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圈层是大气圈,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氢气 B圈层即岩石圈 C圈层由塑

14、性物质组成,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D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态 23下列有关图中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纵波、横波通过莫霍面、古登堡面时,波速都增加 B在圈层无法监测到横波 C和之间的圈层即为水圈 D地球内部、外部各圈层都是连续且规则的 答案 22.C 23.B 解析 第 22 题,圈层为大气圈,其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为地壳,它是岩石圈的一部分;为软流 层,由塑性物质组成,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为外核,物质为液态。第 23 题,纵波和横波通过莫霍面时, 波速都明显增加,在通过古登堡面时,纵波波速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圈层是内核,因外核为液态, 横波无法到达该圈层。水圈位于地表和近地表。水圈连续

15、但不规则。 读“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图”,回答 2425 题。 24圈层的主要特点为( ) A连续但不规则 B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 C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D由坚硬岩石组成 25下列关于图示圈层,叙述正确的是( ) A各圈层上下之间平行分布 B各圈层相互渗透 C圈层单独占有空间 D都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 答案 24.A 25.B 解析 第 24 题,圈层提供的有水汽、水资源,是水圈,主要特点是连续但不规则;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 成的是大气圈;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是生物圈;由坚硬岩石组成的是岩石圈。第 25 题,图示各圈层 上下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交错分布,各圈层相互渗透;圈层是生物圈,跨其他三个

16、圈层,没有单独占 有空间;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属于地球的内部圈层。 二、综合题(共 50 分) 26按照因果关系把下列数字填在适当的方格中。(9 分) 原始海洋形成 日地距离适中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 液态水 昼夜交替周期不长 地球所 处太阳系有比较稳定的太阳辐射 适宜的温度 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处在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答案 自上而下、自左向右依次为,。 27太阳辐射是地球上重要的能源来源,也日益成为人类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不断开发利用的新能源。读 “世界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2 分) (1)太阳辐射是太阳以_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

17、较短的_。 (2 分) (2)世界太阳辐射强度较高的是区域, 这两个区域的太阳辐射强度均高于赤道地区, 其共同原因是什么? (5 分) (3)图中 C 的值大约是_,它大于 B 的原因主要是什么?(5 分) 答案 (1)电磁波 可见光 (2)云雨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 (3)160180 纬度低,太阳高度 大。 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9 分) “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会地带的和政县是远古时代各种古脊椎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孕育了今 天弥足珍贵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群。不同化石群埋藏在不同的地层中。据了解, 1 000 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

18、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 看到这则消息,上海某中学地理小组的同学们特别感兴趣,他们决定利用暑假去实地考察研究一番。在地 理老师的指导下,他们给这次考察命了名,并做了大量物质上、知识上的准备工作。 (1)考察名称:_与地质年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2 分) (2)结合相关资料,他们绘制了一幅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示意图,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三叶虫生活时期该地应为_(填“海洋”或“陆地”)环境;恐龙繁盛时期,该地应为_(填“海 洋”或“陆地”)环境,气候特点为_,植被特点为_。(4 分) (3)考察结论:根据实地考察及资料分析,他们认为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地理环境经历了从_ 环境到_环境的演

19、变; 由不同化石的相对位置关系可知, 地壳经历了_(填“抬升”“下降” 或“水平”)运动。(3 分) 答案 (1)生物化石 (2)海洋 陆地 温暖湿润 植被茂密 (3)海洋 陆地 抬升 解析 第(1)题, 根据文字材料可知, 该校师生是根据一则发现古脊椎动物化石的消息而萌生去考察的兴趣, 所以考察名称应该是生物化石与地质年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第(2)题,利用岩层及它们包含的化石, 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第(3)题,由上题可知,青藏高原地区的地理环境经历了从海洋环境到 陆地环境的演变,地壳经历了抬升运动。 29下图是“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0 分)

20、 (1)图中 A、B 表示地震波,其中 A 表示_波,B 表示_波,其判断依据是 _。(5 分) (2)图中 CH 分别表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D 表示_面,其判断依据是_ _;该面以上 C 代表_,该面以下 E 代表_。(5 分) (3)图中 F 处,地震波 A 完全_,地震波 B 速度_并继续往深处传播。这说明 F 面以上的 E 物质 状态为_态,以下的 G 物质状态为_态,F 表示_面。(5 分) (4)C 层主要由_组成。 G 层表示_, H 层表示_。 地球的岩石圈是指_ 和_。(5 分) 答案 (1)横 纵 A 波传播速度慢,在地下约 2 900 千米处消失;B 波传播速度快 (2)莫霍 横波和纵波在此处波速突然加快 地壳 地幔 (3)消失 突然下降 固 液(或熔融状) 古登堡 (4)各类岩石 外核 内核 地壳 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顶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地理 > 鲁教版(新教材) > 必修第一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