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 章末检测试卷及答案(2020年新教材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上传人:理想 文档编号:159624 上传时间:2020-10-3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6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 章末检测试卷及答案(2020年新教材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二章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 章末检测试卷及答案(2020年新教材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二章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 章末检测试卷及答案(2020年新教材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二章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 章末检测试卷及答案(2020年新教材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二章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 章末检测试卷及答案(2020年新教材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二章第二章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 (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 读河流地貌示意图,回答 13 题。 1.图中处对应的地貌类型分别为( ) A.冲积扇、三角洲、河漫滩平原 B.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冲积扇 C.三角洲、冲积扇、河漫滩平原 D.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 2.下列地貌与冲积平原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 A.挪威峡湾 B.黑龙江五大连池 C.崇明岛 D.长江三峡 3.有关两处河床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处浅而宽 B.处深而窄 C.处浅而窄 D.处深而宽 解析 第 1 题,根据图中三地与河流的关系,可判断出位于

2、河流出山口处,形成冲积扇; 位于河流中下游,为河漫滩平原;位于河流入海口处,为三角洲。故选 D 项。第 2 题,崇 明岛是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挪威峡湾属于冰川侵蚀地貌;五大连池属于火山地貌;长江三 峡属于河流侵蚀地貌。第 3 题,读图可知,处位于河流上游,河床深而窄;处位于河流中 下游,浅而宽。 答案 1.D 2.C 3.B 相当多的雅丹地貌是经风化作用和风蚀作用而形成,表现为土墩(垄)和凹槽的组合。读雅丹 地貌景观图,完成 45 题。 4.下面属于雅丹地貌景观特征的有( ) 土墩和凹槽相间排列 垄槽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垂直 地面支离破碎 土墩奇形怪 状 A. B. C. D. 5.下列省份中

3、最有可能广泛分布雅丹地貌的是( ) A.山东 B.云南 C.新疆 D.广东 解析 第 4 题,结合图示判断,属于雅丹地貌景观特征的是土墩和凹槽相间排列,正确;垄 槽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一致,错误;地面支离破碎,正确;受风力侵蚀作用,土墩奇形怪 状, 正确。 第 5 题, 据材料信息“相当多的雅丹地貌是经风化作用和风蚀作用而形成”可知, 雅丹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地区,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最有可能广泛分布雅丹地貌的省份 是新疆。 答案 4.D 5.C (2020 山东济宁高一期中)奥地利探险家鲍姆加特纳在美国新墨西哥韦尔乘氦气球到达距地 面 39 044 米后,从太空舱里跳下,并成功落地。阅读材料

4、,完成 67 题。 6.鲍姆加特纳跳出时的高度处在(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大气上界 7.从跳出到落地,鲍姆加特纳经历的大气温度变化是( ) A.逐渐降低 B.逐渐升高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解析 第 6 题,平流层的高度大约为来自对流层顶(平均约 12 千米)到 5055 千米;鲍姆加 特纳跳出时的高度为距地面 39 044 米,故在平流层内,B 对。第 7 题,对流层的温度由地面 向高空温度降低,平流层温度向高空温度升高;所以从跳出到落地,鲍姆加特纳经历的大气温 度变化,先在平流层是逐渐降低,后在对流层是逐渐升高,故 D 正确,A、B、C 错误。 答案

5、 6.B 7.D (2020 天津六校期中联考)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 获得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提高光的利用效率等几个方面。读图完成 89 题。 8.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 主要原理是( ) A.减少了地面辐射的散失 B.减少了大气逆辐射 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 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9.山东胶东地区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反光地膜,可有效提高苹果的品质,其主要的作 用是( ) A.减弱地面辐射 保持地温 B.反射太阳辐射 保持水分 C.反射太阳辐射 增加光效 D.吸收太

6、阳辐射 增加地温 解析 第 8 题,地膜覆盖,太阳短波辐射可以穿越薄膜,使地面增温,而地面长波辐射和大气 辐射却很少能穿越薄膜,减少了地面辐射的散失,地面辐射被薄膜内大气吸收,以大气逆辐射 的形式还给地面, 起到保温作用。 A 正确, B、 C、 D 错误。 第 9 题, 反光地膜作用是“反光”, 应该是反射太阳辐射,A、D 错误;反射太阳辐射,对保持水分影响不大,B 错误;在我国山 东胶东地区大力发展苹果种植,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银色反光地膜,其主要作用是反射太 阳辐射,增加底部的光照,增加光照效率。故选 C。 答案 8.A 9.C (2020 天津河西区高一期末)现今世界上超高层建筑遍地

7、开花,超高层建筑的建造是多个领 域高新技术的综合体现。迪拜塔楼面的设计灵感源自沙漠之花蜘蛛兰,这种设计最大限度地提 高了结构的整体性,并能让人们尽情欣赏阿拉伯海湾的迷人景观。大楼的中心有一个采用钢筋 混凝土结构的六边形“扶壁核心”。楼层呈螺旋状排列,能够抵御肆虐的沙漠风暴,迪拜塔屡 获殊荣的设计承袭了伊斯兰建筑特有的风格。据此完成 1012 题。 10.白天在安装有冷气的迪拜塔内部“扶壁核心”区气流运行的方向是( ) A.垂直向下 B.垂直向上 C.水平向里 D.水平向外 11.午后 24 时,迪拜塔周边裸地( ) 温度下降 温度上升 地面辐射减弱 地面辐射增强 A. B. C. D. 12.

8、地面获得太阳辐射能的多少,与下列要素成正相关的是( ) 太阳高度 地理纬度 大气厚度 大气透明度 A. B. C. D. 解析 第 10 题,因安装有冷气,白天在迪拜塔内部“扶壁核心”区气温低,塔内的气流垂直 下沉运行;塔是垂直方向的,水平气流运动少;底部冷,空气不上升,故 A 正确,B、C、D 错误。第 11 题,地面温度最高值一般出现在 13 点,午后 24 时,随着太阳西偏,太阳高度 降低, 迪拜塔周边裸地的温度下降; 地面温度下降, 地面辐射随之减弱。 正确, 错误。 故 B 正确,A、C、D 错误。第 12 题,一般而言,地理纬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正午 太阳高度角越大,太阳光

9、在穿过大气层时走过的路程越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小; 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太阳光的照射面积越小,太阳能越集中,地面获得太阳辐射能越多。因 此地面获得太阳辐射能与太阳高度成正相关,与地理纬度成负相关。太阳光穿过的大气厚度越 小,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弱,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能越多;大气透明度越高,大气对 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小,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能越多,因此地面获得太阳辐射能越多与大气 厚度成负相关,与地大气透明度成正相关。故 D 正确。 答案 10.A 11.B 12.D 读“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某小流域水循环示意图” ,回答 1314 题。 13.因人类某种活动,使植物蒸腾作用显著减

10、弱时,可能直接导致( ) A.降水量增加 B.地表径流增加 C.蒸发量不变 D.地下径流增加 14.为促进该流域水资源日趋丰富,下列措施中,效果最不明显的是 ( ) A.封山育林 B.退耕还林 C.修建梯田 D.修建水库 解析 第 13 题,因人类活动导致植物蒸腾作用明显减弱,说明植被遭受严重破坏,空气中水 汽减少,降水量减少;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表水资源缺乏,蒸发量减 少。第 14 题,促进该流域水资源日趋丰富,主要从增加植被覆盖,改善生态环境着手效果较 好, 修建梯田只是从地形上减缓了地表径流的速度, 没有从根本上促使该流域水资源日益增加。 答案 13.B 14.C (

11、2020 山东济宁高一期末) 中国第 36 次南极科学考察船“雪龙 2”号于 2019 年 10 月 15 日从 深圳启航,在澳大利亚霍巴特港接受补给后,驶往中山站(下图所示) 。读图完成 1517 题。 15.“雪龙 2”号经过的海域中,海水温度最高的是( ) A.深圳沿海 B.赤道海域 C.霍巴特港 D.中山站沿海 16.从赤道至中山站航线所经历的海域,海水盐度的变化规律是( ) A.由低到高 B.由高到低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17.图中箭头分别表示澳大利亚东西两侧的洋流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洋流对沿岸具有增温作用 B.洋流所在海域的冷水鱼类多 C.洋流的沿岸地

12、区降水较多 D.洋流对沿岸具有增湿作用 解析 第 15 题,本题考查世界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由于太阳辐射呈现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 减的趋势,因此全球低纬度地区气温高,高纬度地区气温低,结合“雪龙 2”号从深圳启航, 在澳大利亚霍巴特港接受补给后,驶往中山站所经的海域中,赤道纬度最低,水温最高,B 正 确, A、 C、 D 错误。 第 16 题, 本题考查影响盐度的因素, 赤道地区由于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降水量大,盐度较低;经过处时由于受东澳大利亚暖流的增温影响,盐度会增加;最后由 至中山站航线中由于纬度增加,气温降低,盐度降低,因此盐度先升高后降低,故选 C。第 17 题,本题考查洋流对地理环

13、境的影响,结合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区域地理位置判断, 洋流流经澳大利亚的西部,为西澳大利亚寒流,对沿岸地区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沿岸地区由 于冷海水上泛,底层营养物质会被带到表层,水中浮游生物多,为鱼类生长带来丰富的饵料, 沿岸多冷水鱼;洋流流经澳大利亚东部,为东澳大利亚暖流,对沿岸地区具有增温增湿的作 用,沿岸地区降水增多,据此判断,D 正确,A、B、C 错误。 答案 15.B 16.C 17.D (2020 山东济宁高一期末)林地土壤的蓄水作用主要取决于毛管孔隙的贮水能力,土壤持水 量饱和后会产生地表和地下径流。下表为四川盆地东部海拔 350951 米某山不同林地土壤孔 隙度和持水量资料。据

14、此完成 1820 题。 林地类型 孔隙度(%) 有机质含量 饱和持水量 (吨/公顷) 总孔隙 非毛管孔 毛管孔 % 针阔混交林 59 14 45 4.62 503 常绿阔叶林 63 16 47 3.18 648 楠竹林 52 12 40 2.08 312 灌木林 73 17 56 7.79 1 833 18.最不适合作为该山地水土保持林的是( ) A.针阔混交林 B.常绿阔叶林 C.楠竹林 D.灌木林 19.不考虑其他因素,在相同降水条件和前期土壤湿度条件下,地表径流出现时间最晚的是 ( ) A.针阔混交林 B.楠竹林 C.常绿阔叶林 D.灌木林 20.当地灌木林下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与其关

15、联度最小的是( ) A.根系较浅 B.枯枝落叶多 C.地表径流少 D.岩石风化速度快 解析 第 18 题,“林地土壤蓄洪作用主要反映在毛管孔隙水的贮存能力上。”在材料所给的 四种林地类型中,楠竹林的毛管孔隙度最低,说明楠竹林的林地土壤蓄洪作用最小。且楠竹林 的饱和持水量最低,说明产生径流的时间最短,对地表的侵蚀作用最先开始,这表明水土保持 作用最小的是楠竹林。故选 C。第 19 题,“土壤持水量饱和后会产生地表和地下径流”,说 明土壤饱和持水量越大,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产生所需的时间越长,产生的地表径流越滞后、 越小。表中显示,四种林地类型,饱和持水量最大的是灌木林,所以不考虑其他因素在相同降

16、水条件和相同前期土壤湿度条件下产生径流时间最长的是灌木林。故选 D。第 20 题,本题考 查影响土壤发育的因素,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地形、气候、生物等。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 源, 植物的根系较浅, 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枯枝落叶多, 将更多的有机养分归还给地表;地表径流小,会减少对地表有机质的侵蚀,搬运等作用,增加 堆积作用,导致有机质增加。岩石风化速度快,成土母质增加的速度快,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 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 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和 化学组成, 因此成土母质与有机质之间关系不大,因为本题要选择与当地灌木林有机质

17、含量高 关联度最小的,故选 D。 答案 18.C 19.D 20.D 二、综合题(共 4 题,共 40 分) 2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0 分) (1)图甲所示的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于图乙中地貌类型界限以 (填方位) ,该区 域出现的地下喀斯特地貌类型可能有 。 (2 分) (2)我国西南地区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充分发育的地区之一,请从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岩石和 气候条件分析其主要原因。 (2 分) (3)根据喀斯特地貌的特点评价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6 分) 解析 第(1)题,图乙中地貌界线以东形成众多闭合等高线,对应图甲中的峰林、峰丛;喀 斯特地貌区主要的地下地貌类型有地

18、下暗河和溶洞等。第(2)题,喀斯特地貌是在湿热气候 条件下,可溶性岩石在水和二氧化碳等参与下,经过流水溶蚀作用所形成的一种地貌类型。我 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且有大面积的石灰岩分布,易形成喀斯特地貌。第(3)题,从有利和 不利两个方面评价。有利方面主要表现为有利于发展旅游业;不利方面从交通、水利建设、农 业、水资源、水土保持等方面分析。 答案 (1)东 地下河(溶洞) (2)该地区分布有大面积的石灰岩,石灰岩易溶解于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地处亚热带季风气 候区,气候温暖湿润(气温较高,降水总量大) 。 (3)有利影响:喀斯特地貌景观独特,是良好的旅游资源,有利于发展旅游业。 不利影响: 地形崎岖,

19、交通不便; 地形起伏大, 地下溶洞发育, 不利于交通建设; 地表水下渗, 地表水资源短缺;岩层不稳定,溶洞发育,不利于水利工程建设;土壤较为贫瘠,不利于发展 农业;保水性能差,易造成水土流失。 22.(2020 北京丰台区高一期末)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0 分) 材料一 北魏时期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有关于霜的描述:“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 霜,此时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 材料二 现在地球不仅面临着温室效应的困扰,还面临着一个新现象全球变暗,即日益增多 的空气污染物使晴日能见度不断下降的现象。 (1)图中表示近地面大气的根本热源和直接热源分别是

20、(填序号)和 (填 序号) 。 (2 分) (2)“天雨新晴,北风寒彻”造成“是夜必霜”的主要原因是 。 (1 分) A.多雨的夜晚,云层反射地面辐射,气温降幅大 B.晴朗的夜晚,大气透明度高,大气逆辐射较弱 C.北方的冷空气加速地面蒸发,使地面辐射增强 D.雨后的夜晚,空气湿度大,吸收大气辐射较少 (3)“此时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试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这一现 象 。 (2 分) (4)引起温室效应的根本原因是 和 ,与全球变暖相对应的大气热力作用是 (填序号) , 请列举一项在日常生活中为减缓此环境问题可以采取的措施: 。 (4 分) (5)“全球变暗”现象可以使 。 (1

21、分) A.减弱 B.增强 C.不变 D.增强 解析 第(1)题,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可知,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根本热源为 太阳辐射,图中表示太阳辐射的为,表示地面辐射的为。第(2)题,“天雨新晴”表明 雨后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近地面降温较快,水汽容易凝结成霜,B 正确,A 错误;北 方冷空气如果加速地面蒸发后,水汽蒸发,则不易凝结成霜,C 错;空气湿度大,之后主要是 大气逆辐射较弱,从而容易形成霜,而不是吸收大气辐射较少,D 错。故选 B。第(3)题, 通过放火而获得烟气,烟气中的气体成分以及尘埃吸附的水汽可以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 并且 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热量返还给地面,这种方

22、法通过人为的措施增强了大气逆辐射,从而减 轻了霜冻危害。第(4)题,由于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产生了大量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 气体,同时由于对植被的乱砍滥伐,导致植被覆盖率降低,植被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弱,从而 使得空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增高,大气逆辐射增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图中表示大 气逆辐射的是。在日常生活中,为缓解全球变暖,可以爱护林草等植被、多乘坐公共电车, 绿色出行等。第(5)题,随着空气中污染物含量增多,晴天能见度不断下降,则大气对太阳 辐射的削弱能力增强,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 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 其变化不大, A 错;表示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增强,B 正确;

23、大气逆辐射会有所增强,增强,C 错;随着全球变暗,地面辐射会有所减弱,减弱,D 错。故选 B。 答案 (1) (2)B (3)烟气中气体成分以及烟尘吸附的水汽吸收地面的长波辐 射,并以大气逆辐射的方式还给地面热量,补偿地面的热量损失 (4)滥砍滥伐 化石燃料 燃烧产生大量 CO2等温室气体 爱护林草等植被 (5)B 23.(2020 山东潍坊高一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10 分) 香根草是热带多年生草本植物, 喜湿润, 当温度在 2240 时达到生长高峰, 每天可长高 2 3 厘米。香根草根系数量多,在土壤中成网状密布,能穿透坚硬红粘土,最深达到 56 米。 福建省不少公路建在山

24、区,新建成公路边坡土壤侵蚀严重。60 年代开始,香根草从海南引入 福建,用以保护公路边坡。经多年实践发现,在坡地上沿等高线方向密集栽培,形成生物绿篱 (如图) ,水土保持、边坡固定效果好。 (1)分析福建引入香根草保护山区公路边坡的原因。 (6 分) (2)利用水循环原理,说明沿等高线方向密集栽培香根草保持水土的主要优点?(4 分) 解析 第(1)题,本题可从香根草的优势以及山区公路边坡易发生的生态问题等角度分析说 明。根据材料可知香根草喜湿润,每天可长高 23 厘米,香根草根系数量多,能穿透坚硬红 粘土,最深达 56 米。而福建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较好,有利于香根草的种植。 同时香根

25、草根系发达,生长速度快,固土的效果好,并且固土成本低廉。根据材料信息“福建 省不少公路建在山区,新建成公路边坡土壤侵蚀严重” ,所以山区公路边坡坡度较大,易造成 水土流失,故引入香根草保护边坡的水土流失。第(2)题,注意题干关键信息“利用水循环 原理”,可从水循环的环节等角度分析说明。在公路边坡通过密集栽培香根草,提高了植被覆 盖率,下渗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从而有效地减少地表径流对公路边坡的侵蚀。另一方面,高 密度的香根草也减缓了雨水对地表的直接冲刷,从而有利于保护边坡。 答案 (1)山区公路边坡坡度大,易造成水土流失;福建水热条件好,利于香根草种植;香 根草根系发达,生长快,寿命长,固土效果

26、好;香根草固坡成本低。 (答出其中 3 点即可) (2)减缓雨水对地表的冲刷,对地表径流截流效果好,利于增加下渗,能有效减少雨水及地 表径流对公路边坡的侵蚀。 24.下图为土壤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关系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0 分) (1)图中表示绿色植物的 作用,表示绿色植物从土壤中吸收 。 (2 分) (2)分析热带雨林气候区土壤特点及成因。 (4 分) (3)说明成土母质与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4 分)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表示绿色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矿 物养分。第(2)题,热带雨林地区高温多雨,矿物养分易淋失,有机质分解快,土壤贫瘠。 第(3)题,成土母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决定土壤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状,是土壤形成的物质 基础。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决定土壤肥力的大小。 答案 (1)光合 养分 (2)特点:土壤有机质含量少,土壤贫瘠。 成因:高温多雨,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 (3)成土母质:决定土壤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状,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生物:影响土壤发育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促进成土母质的改善,分解和释放有机质,决 定土壤肥力的大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地理 > 中图版(新教材) > 必修第一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