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2020学年高二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画** 文档编号:156669 上传时间:2020-12-1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3.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2020学年高二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2020学年高二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2020学年高二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2020学年高二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2020学年高二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材料一: 写一本小说不容易,读一本小说也不容易。平常人读小说,往往以为既是“小”说,必无关宏旨,所 以就随便一看,看完了顺手一扔,有无心得,全不过问。这个态度,据我看来,是不大对的。小说之所以 能够存在,并不是完全因为它“小”而易读,可供消遣。 反之,它之所以能够存在,正因为它有它特具的作用,不是别的文体所能替代的。小说是讲人生经验 的。我们读了小说,才会明白人间,才会知道处身涉世的道理。哲学能教咱们“明白” ,但是它不如小说说 得那么有趣,那么亲切,那么动人。因为哲学板着面孔说话,而小说则生龙活虎地去描写,使人产生兴趣, 因而也就不知不觉地发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历史也写人间,似乎与小说相同。

2、可是,一般来说,历史往 往缺乏文艺性,使人念了头疼;即使含有文艺性,也不能像小说那样圆满生动,活灵活现。历史可以近乎 小说,但代替不了小说。世间恐怕只有小说能原原本本地描画人世生活,并且能暗示出人生意义。就是戏 剧也没有这么大的本事,因为戏剧须摆到舞台上去,而舞台的限制往往让剧本不能像小说那样自由描画。 于此,我们知道了,小说是在书籍里另成一格,它不是仅供我们念着“玩”的。 读小说,第一能让我们得到益处的,便是小说的文字。世界上虽然也有文字不甚好的伟大小说,但是 一般来说,好的小说大多是有好文字的。所以,我们读小说时,不应只注意它的内容,也须学习它的文字, 看它怎么以最少的文字,形容出复杂的物

3、态心态来;看它怎样用最恰当的文字,把人情物状一下子形容出 来,使其活生生地立在我们眼前。况且一部小说,有景有人有对话,千状万态,包罗万象,更使我们心宽 眼亮,多见多闻;假若我们细心去读的话,它简直就是一部最丰富的最好的模范文。 文字以外,我们该注意的是小说的内容。要断定一本小说内容的好坏,颇不容易,因为世间的任何一 件事都可以作为小说的材料,实在不容易分别好坏。不过,我们可以这样来决定:关心社会的便好,不关 心社会的便坏。这似乎是说,要看作者的态度如何了。同一件事,在甲作家手里便当作一个社会问题而提 出之,在乙作家手里或者就当作一件好玩的事来说。前者的态度严肃,关切人生;后者的态度随便,不关

4、切人生,那么,前者就给我们一些知识,一点教训,所以好;后者只是供我们消遣,白费了我们的光阴, 所以不好。 一部好的小说,必是真有的说,真值得说;它决不求助于小小的技巧来支撑门面。作者要怎样说,自 然有个打算,但是这个打算绝不是把故事拉得长长的,好多赚几个钱。所以,我们读一本小说,绝不该以 内容与穿插的惊奇与否而定去取,而是要以作者处理内容的态度和怎样谋篇布局去定好环。假若我们能这 样去读小说,则小说一定不是只供消遣的东西,而是对我们的为人处世和文学修养都大有牌益的。  (摘编自老舍怎样读小说有删改) 材料二: 中华读书报记者舒晋瑜在北京专访小说课作者毕飞宇。 舒晋瑜:您以经典的标准选

5、择篇目。 小说课除汪曾祺的作品外几乎没有当代作品,仅仅是篇幅和时 间的限制,还是另有原因?您怎么看待当代作品和经典之间的距离? 毕飞宇:当代作品讲得少是因为我缺少自信。讲过世的作家的作品相对来讲更安全,如果我讲余华, 他也许会告诉我,他可没那个意思,那我的脸还要不要?一一这是玩笑了。其实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 当代文学里有非常好的作品,但它到底有没有可能成为经典,我们都不知道。 经典的产生过程极其诡异,它需要内部因素,外部的条件也得具备,有些时候一部经典作品的产生可 能是历史给这个作家、这个作品带来了特别的机遇。 就作品本身而言,我认为当代文学已经产生了不少的杰作,许多作品的品相比现代文学的经

6、典甚至更 好,但是,当代文学的体量太大了,经典是一间小屋,它究竟能放多少东西呢?没有人知道。 舒晋瑜:在不断重读的过程中,您对经典作品有重新的认识和理解吗? 毕飞宇:我不记得是谁说的了,经典就是可以反复阅读的东西,千真万确。鲁迅的代表作我不知道读 了多少遍了,现在再读,还是有新的发现,还是能带来审美上的震撼。我对王彬彬教授说,鲁迅的小说确 实是太好了。过去我们过分在意鲁迅的思想。而实际上,这个作家的文本意识特别强。我现在是这样看待 经典重读这件事的,它在骨子里有一个年纪的问题。我们读经典的时候往往很年轻,二十来岁,可是,写 经典的作家阅历已经很丰富了,这个年龄落差就会带来一个问题,阅读的理解力

7、达不到写作的理解力,我 们没有对话的能力。等我们也到了一定的年纪,我们的理解力长进了,这时候再读,就有了对话的资格。 这个时候你对许多字句甚至是标点符号就会有新的感受。 舒晋瑜:平时的阅读中,所有喜欢的经典作品您都这么翻来覆去地时比着看吗?包括不同版本的同部  作品? 毕飞字:我阅读经典小说,基本不能用“阅读”这个词,对我来说这个词太正式,其实我把玩的心更 多,有点像玩古玩。我不玩古玩,我就把经典当做了古玩。很省钱的。我的重点不在看,而在摩挲,把宝 物放在手上一遍又一遍的。我读经典是这样的心态,非常快乐幸福,我就是喜欢,我觉得这是最好的阅读 方式。 舒晋瑜:我无法想象您如何把玩一部作

8、品。 毕飞宇:我看小说,有时候一页纸可能花半个小时,等我把这一页翻过去,才明白过来,我的眼睛里 并没有小说,我早就沿着小说的场景岔出去了,沿着作家的描写对象按照自己的想象“飞”出去了。 舒晋瑜:您觉得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毕飞宇:你也不是外人,那我就说了,我是土地上生长的艺术家,本质上我是艺术家,很不靠谱,斜 着生,歪着长,如果风调雨顺,我也可以结几个果子,好不好吃不关我的事。 舒晋瑜: 小说课中的内容,跨度有多大? 毕飞宇:比较大,我的好友现余亮替我算过了,从水浒到汪曾祺,六百年。     (摘编自毕飞宇谈怎样读小说 ,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

9、一项足(3 分) (  ) A.老舍认为我们读小说会明白人间,会知道处身涉世的道理,读哲学、历史、戏剧等也能做到这一点。 B.老舍认为分析评价一部小说内容的好坏,应主要从作者对作品怎样布局谋篇的角度入手。 C.华飞宇认为经典作品需要反复阅读,随着阅历的丰富、理解力的长进,读者会具备与作者对话的能 力,不断有新发现、新感受。 D.“很省钱的” “很不靠谱,斜着生、歪着长” “我的好友现余亮曾替我算过了”等表现了毕飞宇语言 朴实幽默,使得访谈气氛更加融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老舍认为能以最少的文字形容复杂的物态心态,最恰当的文字形容

10、人情物状的小说,才是让我们受 益匪浅的最好的小说。 B.老舍认为一部小说,必是真有的说,真值得说,决不求助于小小的技巧,绝不靠长篇幅取胜。 C.毕飞宇认为当代文学的诸多优秀作品不确定能否成为经典,这是他缺少自信而在小说课中讲得 少的重要原因。 D.舒晋瑜运用“追问” ,从“不断重读”到“翻来覆去地对比着看”再到“如何把玩一部作品” ,及时 抓住新亮点拓深、拓广访谈内容。 3.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本次访谈核心话题的一项是(3 分) (  ) A.您怎么看待当代作品和经典之间的距离? B.在不断重读的过程中,您对经典作品有重新的认识和理解吗? C.平时的阅读中,所有喜欢的经

11、典作品您都这么翻来覆去地对比着看吗? D.我无法想象您如何把玩一部作品。 4.阅读小说时,老舍的“念着玩”和毕飞宇的“把玩”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析。 (4 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6 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1616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哦,香雪 铁凝 如果不是有人发明了火车,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这条 线正式营运后,人们挤在村口,看见那绿色的长龙一路呼啸,挟带着来自山外的陌生、新鲜的清风,擦着 台儿沟贫弱的脊背匆匆而过。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

12、起,列车时刻表上,多了“台儿沟”这一站,每晚七点钟,由首都方向开往山西的 这列火车在这里停留一分钟。 这短暂的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台儿沟的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她们心不在焉 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她们洗净了一天蒙受的黄土、风尘,露出粗糙、红润的面色,把 头发梳得乌亮,然后就比赛着穿出最好的衣裳。有人换上过年时才穿的新鞋,有人还悄悄往脸上涂点胭脂。 然后,她们就朝村口,朝火车经过的地方跑去。 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隔壁的凤娇第二个就跟了出来。哦,五彩缤紛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的姑 娘们多少喜怒哀乐! 日久天长,她们又在这一分钟里增添了新的内容,她们开始挎上装满核桃

13、、鸡蛋、大枣的长方形柳条 篮子,站在车窗下,抓紧时间跟旅客和和气气地做买卖,换回台儿沟少见的挂面、火柴,以及姑娘们喜爱  的发卡、纱巾,甚至花色繁多的尼龙袜。香雪平时话不多,胆子又小,但做起买卖却是姑娘中最顺利的一 个,有时她也抓空儿向他们打听外面的事,打听北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人,打听什么叫“配乐诗朗诵” 。  台儿沟没有学校,香雪每天上学要到十五里以外的公社。公社中学虽然女同学不少,但她们的言谈举 止,一个眼神,一声轻轻的笑,好像都是为了叫香雪意识到,她是小地方来的,穷地方来的。 “你上学怎么不带铅笔盒呀?”她们问。每到这时,香雪的同桌就把自己那只宽大的泡沫塑料铅笔盒摆

14、 弄得哒哒乱响。香雪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了,她好像忽然明白了同学们对于她的再三盘问,明白了台儿沟是 多么贫穷。 深秋,山风渐渐凛冽了,天也黑得越来越早。但香雪和她的姐妹们对于七点钟的火车,是照等不误的, 她们仿照火车上那些城里姑娘的样子把自己武装起来,整齐地排列在铁路旁,像是等待迎候远方的贵宾, 又像是准备着接受检阅。 火车停了,香雪顺着车身一直向前走去,它的出现,使她再也不想往前走了。她认清了,放在一个女 学生面前的真是一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不知怎么的,她就朝车门跑去。当她在门口站定时,还一 把攥住了扶手。香雪终于站在火车上了,这时车身忽然悸动,接着车门被人关上了。香雪扑到车门上,看 见凤

15、娇的脸在车下一晃。她拍打着玻璃,冲凤娇叫喊着: “凤娇!我怎么办呀!” 列车无情地载着香雪一路飞奔,下一站叫西山口,西山口离台儿沟三十里。这里上车的人不少,下车 的却只有香雪。 她胳膊上少了那只篮子,她已经把它悄悄塞在了女学生座位下面。 在车上,当她红着脸告诉女学生想用鸡蛋换铅笔盒时,女学生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但香雪收下 了铅笔盒,到底还是把鸡蛋留在了车上。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 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 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看清了

16、它是淡绿色 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 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 她忽然感到心里很满,风也柔和了许多, 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 神圣的胸脯;而被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鈴铛。她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台儿 沟走去。她边走边想,台儿沟将来一定会是“这样的”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 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 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

17、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台儿沟在哪儿?香雪向前望去,她看见迎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蠕动。再近一些她才看清,那是台儿 沟的姐妹们。香雪忽然觉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来,那是欢乐的泪水,满足的泪水。面对严峻 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她举起错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 迎面,那静止的队伍也流动起来了。同时,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古老的群山终于被 感动得颤栗了,它发出宽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哦,香雪!香雪!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铁轨铺进深山,火车为台儿沟带来了外面世界的信息,山里人

18、接触到了更多的现代文明,产生了对 山外世界的懂憬。 B.“迎候远方的贵宾” “接受检阅” ,这些文字表明台儿沟姑娘将自己摆在卑微渺小的位置,体现出谦 卑、好客的心态。 C.文中“山谷” “群山” “深山”等词语,表现了台儿沟所处地区的地形与地貌,暗示了这里的贫弱、 偏僻、落后和封闭。 D.“短暂的一分钟变成“五彩缤纷的一分钟 , “五彩缤纷 既指外部世界新鲜绚丽,也表现了姑娘 们新奇复杂的感受。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小说叙写每天只停一分钟的火车给宁静的山村生活带来的冲击,情节曲折多变,矛盾冲突却并不激 烈,有散文化的特点。 B

19、.“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 ,用比喻手法写出了大山如伟大的母亲一样养育着 淳朴善良的山村儿女。 C.小说的基调清新、婉丽、优美、纯净,但并不纤弱、单薄、浅显,相反它寄予了作者对现实和时代 深沉而严肃的思考。 D.作者选取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把叙述者定位在局外人的位置上,以火车为依托展开故事,突出中 心人物,构思精巧。 8.小说中的“铅笔盒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4 分) 9.铁凝的作品执着于对自然美和人性美的讴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4040 分)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一

20、)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5 小题,小题,2121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3 题。 尚野,字文蔚,其先保定人,徙满城。野幼颖异,祖母刘,厚资之使就学。至元十八年,以处士  征为 国史院编修官。二十年,兼兴文署丞,出为汝州判官,廉介有为,宪司屡荐之。二十八年,迁南阳县尹。 初至官,狱讼充斥,野裁决无留滞,涉旬,遂无事。改怀孟河渠副使,会遣使问民疾苦,野建言:“水利有 成法,宜隶有司,不宜复置河渠官。 ”事闻于朝,河渠官遂罢。大德六年迁国子助教诸生入宿卫者岁从幸上 都丞相哈刺哈孙始命野分学于上都以教诸生仍铸印给之上都分学自野始俄升国 子博士,诲

21、人先经学而后文 艺,每谓诸生曰:“学未有得,徒事华藻,若持钱买水,所取有限,能自凿井及泉而汲之,不可胜用矣。 ” 时学舍未备,野密请御史台,乞出帑藏所积,大建学舍以广教育。仁宗在东宫,野为太子文学,多所裨益, 时从宾客姚燧、谕德萧渼入见,帝为加礼。至大元年,除国子司业,近臣奏分国学西序为大都路学,帝已 可其奏,野谓国学、府学混居,不合礼制,事遂寝。四年,拜翰林直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诏野赴吏部, 试用荫补官,野多所优假。或病其太宽,野曰:“今初设此法,冀将来者习诗书、知礼义耳,非必责效目前 也。 ”众乃服。皇庆元年,升翰林侍讲学士。延祐元年,改集贤侍讲学士,兼国子祭酒  。二年夏,移

22、疾  归满 城,四方来学者益众。六年,卒于家,年七十六。赠  通奉大夫、太常礼仪院使、护军,追封上党郡公,谥 文懿。野性开敏,志趣正大,事继母以孝闻,文辞典雅,一本于理。 (节选自元史尚野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大德六年/迁国子助教诸生/入宿卫者/岁从幸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始命野分学于上都以教/诸生仍铸 印给之/上都分学自野始/ B.大德六年/迁国子助教/诸生入宿卫者/岁从幸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始命野分学于上都/以教诸生/仍铸 印给之/上都分学自野始/ C.大德

23、六年/迁国子助教诸生/入宿卫者/岁从幸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始命野分学于上都/以教诸生/仍铸 印给之/上都分学自野始/ D.大德六年/迁国子助教/诸生入宿卫者/岁从幸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始命野分学于上都以教/诸生仍铸 印给之/上都分学自野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处士,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或未做官的士人,文中指前者。 B.赠,皇帝给予官员及其妻室、父母和祖先的荣典,文中指赐给死者官爵。 C.移疾,旧时朝中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要求辞官隐退的婉语。 D.国子祭酒,古代的学官名,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始于晋武帝。 12.下

24、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尚野幼时聪慧,读书应召。尚野自幼聪颖异常,在祖母刘氏资助下读书学习,后以处士的身份被征 召为国史院编修官。 B.尚野清廉耿直,居官有为。尚野在汝州任上因清廉有为多次被上司举荐,改任河渠副使时,派遣使 者询问百姓的疾苦。 C.尚野重视教育,广建学舍。尚野担任国子博士时密请御史台,请他们拿出些国库藏的财物,广泛建 设学校,推行教育。 D.尚野文章典雅,受人敬服。尚野多次担任学官,教学以经学为先,文章以理作为标准,辞官回乡后, 来求学的人更多。 13.把文中画横线句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 (1)初至官,

25、狱讼充斥,野裁决无留滞,涉旬,遂无事。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14.在尚野试用荫补官时为什么有人批评他?结果怎样?请简要说明。(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2 小题,小题,9 9 分)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欲与元八卜邻 ,先有是赠  白居易  平生心迹最相亲,欲隐墙东 不为身。  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 宜作两家春。  每因暂出犹思伴,岂得安居不择邻? 可独终身数相见,子孙长作隔墙人。   &nb

26、sp; 【注】卜邻:选择做邻居。墙东:出自后汉书逸民传 ,指隐居之地。绿杨:出自南史陆 慧晓传 ; “慧晓与张融并宅,其闻有池,池上,有二株杨柳。 ”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首联直抒胸臆,诗人与元八志趣相投,都渴望隐逸,不谋求自身的功名利禄。   B颈联直述与反问,暂时外出尚且期待良侣偕行;长期定居,又怎可不择佳邻?   C尾联由喜转悲,即使与好友为邻,可常与好友见面,自己还是难免孤独终身。   D全诗语言平白浅切,生动自然,与他惯常“老妪能解”的诗歌风格如出一辙。   16颔

27、联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请简要赏析其妙处。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1 小题,小题,1010 分)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0 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借写白云、飞鸟来比喻自己无奈出仕、弃官归隐历程的文句: “       ,        。 ”    (2)王勃滕王阁序中的“_,_。 ”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天阔水远、孤鹜 高飞、晚霞绚烂的秋景图,为历来论者所激赏。   (

28、3 ) 庄 子 在  逍 遥 游  中 描 绘 大 鹏 在 水 面 上 振 翼 击 水 后 依 然 有 所 凭 借 的 句 子 是 : “       ,        ” 。   ( 4 ) 荀 子 在  劝 学  中 , 用 借 助 舆 马 而 致 千 里 、 借 助 舟 楫 渡 江 河 的 例 子 , 引 出 “        ,        ”的观点。   (5)在蜀道难一诗中

29、,李白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如引用“五丁开山”这一神 话的句子是: “_,_。 ”   三、语言文字运用(三、语言文字运用(1515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啊!这宝贵的土地,不事稼穑的剥削阶级只知道想方设法地掠夺它,把它作为榨取劳动者血汗的工具; 亲自在上面播种五谷的劳动者,才真正对它怀着强烈的感情,把它看作命根子,把它当成哺育自己的母亲。 几个世纪以来,那些当年被逼迫得   的破产中国农民,飘流到海外去谋生的当儿,身上就常常怀着一 撮家乡的泥土。那时,闽粤沿海港口上,一艘艘白粉髹腹朱砂油头,头部两旁画上两个鱼眼睛似的小圈的 红头船

30、,     信风, 把一批批失掉了土地的农民送到海外各地。 当时离井别乡的人们,      , 从井里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边。他们把这撮泥土叫做“乡井土” 。直到现在,海外华侨的床头箱 里,还有人藏着这样的乡井土。试想想,在一撮撮看似平凡的泥土里,寄托了人们多少丰富深厚的感情! 土地的长度和面积计算单位可以用丈、 公里、 亩、 公顷, 然而在含有 “国土” 的意义的时候,      。 因为它代表一个国家的主权,一寸土都    不容侵犯,一寸土都是珍宝。过去,多少劳动者为了土地而 进行了

31、   的悲壮斗争,又有多少英雄义士为保卫它而英勇地献出了生命;今天,在世界范围内,许许 多多被殖民者奴役着的地方,也正在进行着驱逐侵略者、保卫国土的斗争。啊!一寸土,在这种场合意义 是多么神圣!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 A. 走投无路 趁着 绝 连绵不断 B. 走投无路 乘着 决 连绵不断 C. 穷途末路 趁着 决 绵延不断 D. 穷途末路 乘着 绝 绵延不断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 “剥削阶级只知道掠夺它用来压榨劳动者, 劳动者才对它感情深厚。 ”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 分)

32、 20. 请在文中画横线的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4 分) 21.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4 分) 我们需要像李文亮这样的医生,除了过硬的专业素质和能吃苦、能战斗的奉献精神外,他们还需要 在关键时刻向社会揭示真相的勇气。过去 30 年,我们培养了数量庞大的专业技术人才。然而李文亮 以及其他几位医生告诉我们,守护社会公义的良知和自己的专业技能同样重要。通过这样的医生群体让 人欣慰。在向他们致敬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学习他们心中有良知、行为有担当。鲁迅先生曾在热风 一文

33、中描绘愿景,要求中国青年“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 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 不必等候炬火” 。 千夫诺诺, 不如一士谔谔, 如今的炎黄子孙要争做社会的 “吹 哨人” ,让这种舍生忘我的责任意识与利济苍生的担当精神成为根植于华夏儿女心中的文化基因。    四、写作(四、写作(6060 分)分)    22.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60 分分) )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日趋强盛。2019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 99 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 生产总

34、值首次站上 1 万美元的新台阶。   但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农业仍然“靠天吃饭” 。与此同时,铺张浪费现象严重。 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 费报告披露,中国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量为每餐 93 克,浪费率为 11.7%,大型聚会浪费率达 38%,校园 中的浪费现象也比较普遍。反对浪费,提倡节俭,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请综合以上材料,以“强盛与节俭强盛与节俭”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

35、nbsp;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B 2D 3C 4. (4 分)老舍的“念着玩”指随便一看,顺手一扔,有无心得,全不过问,只供消遣;毕飞宇 的“把玩”指反复揣摩着读,把自己的想象融入到作品情境中去读。 5.(6 分) 首先对错误的读书态度予以否定,说明读一本小说也不容易;进而谈论了小说较哲 学、历史、戏剧等其他文学类型的优势,点明小说在书籍里另成一格;最后教给我们阅读小说的方法。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 6.B 解析“ 迎候远方的贵宾”表现了她们对城市生活

36、的羡慕, “ 接受检阅” ,是希望得到火车上乘 客的关注、认可,而非谦卑好客。. 7.A 解析错在“情节曲折多变” 。 8.铅笔盒是文化和知识的象征,香雪对它的追求,表现出她对知识文化的渴求,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香雪执意要得到铅笔盒,表现她的倔强、自尊的个性特征。 香雪把擦脸油的小盒放入笔盒,映衬出香雪证明愿望实现后的安心和满足;结尾香雪举起铅笔盒, 映衬出香雪克服困难后的欢愉和骄傲 (共 4 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9.本文描写了台儿沟地区美丽的自然风景:山野寂静,树木丰茂,月明风柔,充满诗情画意。 本文讴歌山区人们美好的人性:山村的姑娘们活泼、善良、纯朴,有自尊,有追求,读来让人悄然 动

37、容。 作者以自然美来烘托人性美,两者交相辉映,表现了作者对对台儿沟及其人们的喜欢和赞美之情。  (每点 2 分。共 6 分。意思对即可。)   10. (3 分)B 11. (3 分)A 12. (3 分)B 13.(9 分)(1)刚到任时,那里的案件和诉讼积压很多,尚野进行裁审处理,不使它们被拖延搁置起来, 经过了十天的办理,就没有事了。(“狱讼” “裁决” “留滞” “涉旬” ,每处 1 分,共 4 分)   (2) 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立刻为国奔走效劳奔走效劳,但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一天天地)一天比一天(一天天地)严重;想 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申

38、诉申诉又不被准不被准许。 ( “奔驰” , “日” ; “告诉” “不许” 。共 5 分) 14.(3 分)原因:因为他给了许多人便利和优裕。结果:他认为现在刚刚开始推行这种选官方式,希望将 来的人能学习诗书、懂得礼义。人们听了他的说法,都心悦诚服。(第一问给 1 分,第二问给 2 分,其他答 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5C “尾联由喜转悲” “自己还是难免孤独终身”理解错误。整联的意思是“我们成为邻居了,哪里 只是我们两人总能见面,我们的子孙也能长久和睦相处,两家可以世代友好” ,可知情感是喜悦的。 16.(6 分)“三径”化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典故,形象地写出居所环境之清幽和友人之

39、高 雅。 “绿杨”用典突出强调居住环境树木掩映,景色优美。“好同” “宜作”用拟人手法,借景物的交相 辉映描写与友人成为邻居后相处和谐融洽的情景。诗人想象与好友比邻而居的美好画面,明月在天,杨 柳依依,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流露出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充分表达了友情的美好可贵。   17(10 分) (1)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5)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18 (3 分)B 第一空:走投无路,

40、比喻陷入绝境,没有出路。穷途末路,形容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步。 语境中,指离乡背井到海外的中国农民,一时找不到出路,应选“走投无路” 。 第二空:趁着,利用时间、机会。乘着,用交通工具或牲畜代替步行。语境中,该词语的宾语是“信 风” ,因此,此处应选“乘着” 。 第三空: “决”与“绝” ,决,表述主观上的坚决,绝,表示客观上的绝对。语境中应是主观上的坚决, 应选“决” 。 第四空:连绵不断,形容连续不止,一直都不中断。绵延不断,形容相同的自然景观一个接一个不间 断地出现。语境中指的是“斗争” ,应选“连绵不断” 。 分析可知,B 项词语全都恰当。 19 (4 分)原文有大量修饰成分,表达意思更完

41、整充分。如:原句“剥削阶级”前面有“不事稼穑 的” , “劳动者”前面有“亲自在上面播种五谷的” ,表意更清晰完整。原文运用比喻修辞,更形象地写出 了劳动者对土地的感情。如: “把它看作命根子,把它当成哺育自己的母亲” ,把“土地”比喻为“命根子” “母亲”等,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土地的情感。原文情感充沛,与抒情性语境更为符合。修改后的语句干 巴巴的,不能表达应有的情感。 20 (4 分)第空, “从井里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边” ,这一动作应在离乡背井之前,而且 具有普遍性,因此可以填写:都习惯在远行之前。 第空,从下文语境中“一寸土都决不容侵犯,一寸土都是珍宝”来看,与上文的“丈、公里、

42、亩、 公顷”形成对照,这里可以填写:它的计算单位应该用寸。 21.(4 分) 【答案】语序不当。 “他们还需要”改为“还需要他们” ;句式杂糅。 “通过这样”改为 “这样” ;成分残缺。 “有担当”改为“有担当的风范” ;用词不当。 “要求”改为“希望” 。   22、审题立意   这是一篇关系型话题作文,写这类的作文必须兼顾话题构成的各个要素,清楚地点名其间的关 系。关系型话题作文,重在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故构思作文之前,最重要的是要用辩证思维的方 法,辨清构成话题的词和词、短语和短语之间的特定关系。 这次作文话题是“强盛与节俭”,材料共两段:第一段写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日趋

43、强盛的事实; 第二段通过数据指出我国铺张浪费现象严重,提出节俭是我们的必然选择。一定要注意第二段材料 前面的一个“但”字,两则材料内容之间是转折关系,所以话题中两个词之间的逻辑关系为:“国 家虽然强盛了,但我们仍需要节俭这个传统美德。”如果在行文中强调“要富强得节俭”或“唯有 节俭才能强国”就过于绝对了,理也就偏颇了。内在逻辑关系错误,分值肯定不高。 核心立意: 强盛之下 节俭当行  强盛不是浪费的理由 以节俭之风 助力国家强盛 问题 1.立意偏误。如要强盛就得节俭;唯有节俭方可强盛,以节俭来强盛等。 2.话题关系处理不当。不谈强盛或略谈强盛,只在开头结尾处贴标签;重谈强盛,结尾处略谈 节俭。犯了关系型话题作文中“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错误。   3.题目与文章内容不符。不少同学作文内容合乎题目要求,但是题目却不能表现出文章主题, 甚至与文章内容不相符。 4.深度不够。这是普遍性问题。本文要论述上要着重解决三个方面内容:一是面对铺张浪费, 为什么要节俭?二是节俭之风的内涵有哪些,现实意义在哪里?三是突出身份意识,作为一名中学 生,在强盛之路上如何践行节俭之风,体现出公民的社会素养和责任担当?  5.素材短缺。大多数同学照抄题目中的素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月考试卷 > 高二上月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