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广东省新高考第一次统一联合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画** 文档编号:156475 上传时间:2020-10-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4.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广东省新高考第一次统一联合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1届广东省新高考第一次统一联合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1届广东省新高考第一次统一联合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1届广东省新高考第一次统一联合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1届广东省新高考第一次统一联合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12021 届广东省新高考第一次统一联合考试语文试卷届广东省新高考第一次统一联合考试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娃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这次抗击疫情过程中,中医药参与面之广、参与度之深、受关注程度之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 未有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派出 5 批近 800 人的专业队

2、伍驰援武汉,全国支援武汉的医疗队里有 4900 余人来自中医药系统。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 74187 人使用了中医药,占 915%, 其中湖北省有 61449 人使用了中医药,占 906%。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了 90%以上。 国际临床评价指标认为,对于新冠肺炎轻症患者,真正反映疗效的关键指标是转重率。临床发现,中 医验方在减轻发热咳嗽症状、控制病情进展、提升人体免疫力方面有独特优势。德国病毒学家奇纳特尔近 日接受采访时表示: “中西医结合疗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中医药在防止病毒吸附细胞、病毒复制等方面有 明显效果。 ” 作为欧洲第一个实现中医药立法的国家,

3、匈牙利在抗击疫情之初就非常重视中医药的作用。今年 2 月 底,在匈中医师就开始熬煮可以增强免疫力的中药茶饮,并免费向当地民众发放。 “中医药能因人而异地进 行针对性治疗,帮助病人减轻病症,独特优势和作用显著,在欧洲乃至世界范围获得越来越广泛认可。 ”匈 牙利前总理迈杰希彼得认为, “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已经是抗击疫情的重要方案,中医药正为全球抗疫作出 贡献。 ” (摘编自国际社会积极评价中医药抗疫 , 人民日报2020 年 3 月 24 日) 材料二: 有人质疑,面对一个新发疾病,西医没有特效药,中医为啥有方子? 其实,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二者看待人体和疾病的角度不同,治病方法也不相同。例

4、如, 面对新冠病毒,西医的重点是寻找有效药物,直接消灭病原体;而中医则着眼于病因和病机,通过整体调 节,清除病原体的生存环境,调动人体的自我痊愈机能,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在本次疫情初期, 我国中医专家对患者进行诊察分析以后, 结合武汉气候特点, 得出一个基本判断: 新冠肺炎属于 “寒湿疫” , 在治疗上应主要针对寒和湿,用辛温解表之法。为此,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推荐“清肺排 毒汤” 。 此方是对张仲景相关经方的融合创新运用, 既祛寒闭, 又利小便祛湿; 既防疫邪入里, 又调肝和胃。 除了通用方,还有针对不同病情、不同证型的其他方剂和中成药。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

5、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一把钥匙。回望中华民族历史,中国人和 疫病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 说文解字云: “疫,民皆疾也。 ”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疫”的记载。 东汉中后期,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 ,创立六经辨证体系,不仅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而且也是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治疗传染病的专著。 明代医学家吴又可写出了我国温病学第一部专论疫病的著作 温 疫论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在传染病防治中起到积极作用。凭借浩如烟海的中医经典和针、灸、砭、药、 按跷、导引等医术,中华民族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凶险疫情。中医药学组方的关键,在于精准找到病因病 机,明确治则治法。无论什么疾病,中医只要找到致病原因,就能从古

6、代经典中得到答案,从而制定出诊 疗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一定要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 ”坚持中 西医并重,中西医并用,是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法宝” 。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中医和西医是战友。只有 互相取长补短、携手共进,才能降伏病魔、造福患者。我们应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看待中西医的差异, 不可厚此薄彼,更不可盲目否定中医。 (摘编自白剑峰用疗效证明中医实力 , 人民日报2020 年 3 月 13 日) 材料三: 3 月 18 日,中国第二批赴意大利抗疫医疗专家组一行 13 人抵达意大利,其中中医专家引人注目。这是 中国首次派出有中医的医疗专家组驰援海外战

7、“疫” 。中医专家将向海外讲述中西医结合战“疫”的中国经 验,并为当地侨胞提供诊疗咨询。 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数据显示,迄今,中医药参与治疗的中国确诊病例超过 90%。世卫组织近日发 布消息,决定删除其官网上关于抗疫“常见问题”一栏中“不应使用传统草本药物来应对新冠肺炎疫情” 的有关内容。此举被认为是中医药抗疫的临床效果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同。 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 183 个国家和地区。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103 个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其中 29 个设立了传统医学的法律法规,18 个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 全球战“疫” ,中医大有可为。然而,受文化传统差异和各国法律政策影响,在参与世界各国的

8、临床救 治过程中,中医和中医药依然面临重重阻碍。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道人类共同考题,疗效是最佳答案。中 医出海,和西医强强联合,势必为世界彻底战胜疫情注入一剂“强心针” 。 (摘编自侨胞为何对中医战“疫”充满信心? ,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 年 3 月 23 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药方剂可有效抑制新冠肺炎病情转重,其疗效体现了国际临床评价关键指标要求。 B 中医药传到多数国家和地区,甚至受到法律保护,说明其已迈出走向世界的坚实一步。 C 西医中医各有千秋,并且作用互补,这是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防治疫病的重要原因。 D 中医药抗疫的临床效果在世界范围内

9、得到认同,这标志着世卫组织对中医药的肯定。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医专家对新冠肺炎的属性判断及各种中药方剂的使用,真正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的原则。 B伤寒杂病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治疗传染病的专著,自其问世后人们才对传染病有了正确、全面的认 知。 C 无论是何种疾病,中医都能从浩如烟海的中医经典中得到答案,制定出诊疗方案,帮助患者战胜肆虐的 病魔。 D 为进一步消除因文化传统差异和法律政策影响给中医药参与海外救治带来的阻碍,中医专家需加大驰援 力度。 3 下列中医谚语中,与材料二论述的中医诊疗原则不相符的一项是() A“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

10、痰。 ” B“一切气病用气药不效,少佐芎归血气流通而愈。 ” C“吃米带点糠,老少身体壮。 ” D“治病求本,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 4 材料二客观理性地论证了中医的实力,试结合选文内容,简要说明这种客观理性是如何体现的。 5 中医专家能够参与驰援海外战“疫”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与瓦共舞 林延军 台风过后,小院里零星洒落着破碎的红瓦,一片狼藉。父亲只穿着裤衩,光着肩膀,先是爬上铁大门 上面的门檐水泥板平台,父亲站在门檐,接过母亲递过来的瓦片、瓦刀、绳子和已经搅拌均匀的水泥浆桶。 只见父亲用绳子一头绑住水桶两端的耳朵,绳子另

11、一端则远远地抛向屋顶,就在这个时候,父亲像猴子一 样利索,爬上了屋顶,直到将水泥浆桶等工具全部吊上屋顶,朝着屋顶修补的位臵,一步一步挪过去。那 时候已是深秋,天气转凉。 母亲回到屋里,我也跟着回屋。母亲站在屋里漏水或破瓦的位臵,用竹竿对准屋顶轻轻敲一敲,再报 坐标,欲通过这样的方式里外呼应,告诉屋顶上面的父亲,捅到的位臵需要修补瓦片。父亲只能“闻声寻 瓦”进行定位,但是,父亲几乎是凭感觉和之前在屋内数过大概的坐标来找位臵,最终在目标位臵多铺几 块瓦片。 此刻,屋顶就像菜畦,瓦片就像生长在菜畦里的青菜,等待父亲挥刀动瓦“除虫” 。 “除虫”后的屋顶, 新瓦盖旧瓦,远远望去,像一条天然大裤衩,补丁

12、这里一块,那里一片,又像武侠电视剧丐帮长老衣服的 “袋子” 。 南方的天气捉摸不定,刮台风、打雷、暴风雨隔三岔五,记忆中,父亲“补瓦片”也自然多了起来。 有一次,父亲带上屋顶的瓦片不够,便在屋顶上呼喊母亲再递传几块瓦片上去,也不知道母亲是慢了还是 不及时,父亲在屋顶上大发雷霆。我只是隐约地记得,那时候是凛冽的冬天,朝屋顶上看;只看到父亲的 背,披着一件作为“工衣”的白衬衫。我站在小院里,虽然穿着厚厚的衣服,但是感觉阵阵发抖,风吹得 更猛了。 只要来台风,屋顶就会漏雨、滴水,父亲又要爬上屋顶补瓦,每一次补瓦,父亲都会朝母亲发脾气。 每次台风,老屋都会元气大伤,我无法忘记父亲补瓦片的姿势, 也忘不

13、了父亲在屋顶朝母亲发脾气的画面。 这座屋顶补了又补的三间瓦房,便是我小时候居住过的老屋,似乎瓦片陪着我一起长大。 三间瓦屋在我的村庄,随处可见,家家户户都有。像这种乡间的瓦,最平凡不过了。小时候,我和小 伙伴一起找来具有凹槽的简瓦造“小船” ,用一根棍子卡在简瓦里,再用绳子绑住棍子做牵引,简瓦前后没 有做任何封闭就直接放在小池塘里,以为会浮起来,谁知道一放进池塘就立马沉了下去,后来只能拖着它 在水里划来划去。现在想想,玩着不会浮水的“小船”是多么的幼稚和可笑。 后来,父母做起小生意,我们家从农村搬到圩镇上居住,搬离了老屋,住上了洋楼。在城镇,抬头便 是洋楼,基本很少看到瓦屋。从此,老屋开始变得

14、空荡荡的,像被遗弃的孺妇,孤零零地待在村庄里。那 年除夕,我们又回到老屋,只见小院里杂草丛生,长势逼人,最高的杂草已高过父亲的身高。当父亲和弟 弟纷纷挥起锄头锄杂草时,我看到劳作时父亲的背,只是这次父亲的背已没有当年魁梧了。而瓦屋屋檐下 悬挂着破瓦,瓦片在大门前也洒落一地,或长满青苔,或堆积厚厚的一层污垢,我忽然警醒,这是岁月的 涤荡,是印痕,是沧桑,是衰老。 许多年后,我看过城市古典园林的绿瓦,看过乡村古屋的灰瓦,看过首都巍巍故宫的琉璃瓦,它们或 风情万种,或残缺不堪,或庄严气派,从泥土的根脉里来,到绚丽的色彩里去。我读过唐朝诗人李商隐“一 春梦雨常飘瓦”关于瓦如梦似幻的描绘,但是,我依然念

15、念不忘家乡的瓦,是雷州半岛特有的红土煅烧而 成的瓦。 一个烈日炎炎的夏日, 我走在乡镇的路上, 路旁有几个满头大汗的农夫在盖房, 两个人在搬运着瓦片。 我心想,现在乡镇建房不都是建洋楼了吗,怎么还有用到瓦的地方?”走近一问原来是建猪舍,此刻,我 又想起当年母亲向父亲传递瓦片的情景。 其实,在瓦的世界里,它似乎有自己生存的方式,每一片瓦都会遮风挡雨,就像父亲母亲的背。 (选自 2019 年 3 月散文选刊有删节) 6 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运用“父亲像猴子一样利索,爬上了屋顶”的细节描写,写出了父亲补瓦动作的娴熟。 B 文章写到父亲上屋顶补瓦时多次对母亲

16、大发雷霆,说明父亲脾气暴躁,暗含了作者对父亲的不满。 C 文章写到父亲频繁补瓦,既暗示了当时生活的贫困艰辛,又表现了父亲对家庭的付出。 D 文章以补瓦切入,从过去的贫穷写到现在生活的美好,既有对过往岁月的回忆,也有对当今生活的感触。 7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补瓦后的屋顶, “新瓦盖旧瓦,远远望去,像一条天然大裤衩” ,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补瓦后屋 顶的形态。 B 引用李商隐的“一春梦雨常飘瓦”诗句,增添了文化气息,有利于下文表达作者对家乡瓦的感情。 C 以前我家用瓦来遮风挡雨,现在农夫用瓦建猪舍,前后对比是为了说明瓦片在新生活中有了新的用途。 D 文中

17、多次描写自然环境,例如“天气转凉” “凛例的冬天” “风吹得更猛了”等,烘托了父亲形象。 8 请结合全文,理解题目“与瓦共舞”的丰富意蕴。 9 本文已被影像中国 “中国乡村”栏目登载,假如你是该栏目组编审,请谈谈选用本文的理由。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临,京兆长安人,周内史瑾孙也。其先自北海徙关中。伯父令则,开皇末为左庶子,坐谄事太子勇 诛死。临少与兄皎俱有令名。出为万泉丞。县有轻囚十数人,会春暮时雨,临白令请出之,令不许。临曰: “明公若有所疑,临请自当其罪。 ”令因请假临召囚悉令归家耕种,与之约,令归系所。囚等皆感恩贷,至 时毕集诣狱,临因是知名。再迁 侍御史

18、,奉使岭外,按交州刺史 李道彦等申叩冤系三千余人。累转黄门侍 郎,加银青光禄大夫。俭薄寡欲,不治第宅,服用简素,宽于待物。尝欲吊丧,令家童自归家取白衫,家 童误将余衣,惧未敢进。临察知之,使召谓曰: “今日气逆,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且止之也。 ”又尝令人 煮药失制,潜知其故,谓曰: “阴暗不宜服药,宜即弃之。 ”竟不扬言其过,其宽恕如此。高宗即位,检校 吏部侍郎。其年,迁大理卿 。高宗尝问临在狱系囚之数,临对诏称旨,帝喜曰: “朕昔在东宫,卿已事朕, 朕承大位,卿又居近职,以畴昔相委,故授卿此任。然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 称朕意焉” 高宗又尝亲录死囚,前卿所断者号叫称冤,

19、临所入者独无言。帝怪问状,囚曰: “罪实自犯, 唐卿所断,既非冤滥,所以绝意耳。 ”帝叹息良久日: “为狱者不当如此耶! ”永徽 元年,为御史大夫。寻迁 刑部尚书,加金紫光禄大夫,复历兵部、度支、吏部三尚书。显庆四年,坐事贬为潮州刺史,卒官,年六 十。 (节选自旧唐书唐临传 ,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然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称朕意焉/ B 然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称朕意焉/ C 然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称朕意焉/ D 然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

20、罪务/令折中/称朕意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 -项是 A 再迁,指两次升官职。 琵琶行(并序) 中“左迁九江郡司马”的“左迁” ,则指降职。 B 刺史,又称刺使,职官。 “刺” 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 “史” 为“御史”之意。 C 卿,古时君王对亲近大臣的称呼,也被用作高级官员的尊称,如前文中的“大理卿” 。 D 永徽,唐高宗年号。年号,是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位皇帝在位时只用一个年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临为官宽容,体恤囚犯。他曾恳请县令放囚犯们归家耕种,囚犯们感念唐临,全都按时回到狱中。 B 唐临崇尚节俭,

21、淡泊寡欲。他虽然身居高位却不置办房产,在 8 日常生活中也不讲究吃穿用度。 C 唐临简在帝心,深受重用。唐高宗认为他执法公正不偏,符合自己的心意,所以任命他为大理卿。 D 唐临仕途顺遂,但终遭贬。他历经多次升迁官至尚书,晚年却因事被贬为潮州刺史,任上去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欲吊丧,令家童自归家取白衫,家童误将余衣,惧未敢进。 (2)高宗又尝亲录死囚,前卿所断者号叫称冤,临所入者独无言。 14 唐临曾让人煮药,为什么最后却又告诉那人自己那天不宜吃药?请简要说明。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

22、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乙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 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 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15 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诗首联虚实结合,蕴含强烈的今昔对比之感:早闻盛名却暮年才见,表面写喜悦之情,却意含抱负难 酬之意。 B “近中秋” 看似平淡, 却有多重作用: 交代节令时间, 又便下文写月; 此时月明, 又呼应下阙

23、“孤光自 照” 之意。 C 通过两诗的题目和诗句可知,两诗作者观察洞庭湖景色的角度有所不同:前者登楼俯瞰,后者荡舟平视。 D“不知今夕何夕” 与赤壁赋里的“不知东方之既白”都写了诗人饮醉后宠辱皆忘之状,皆有曲终奏 雅之效。 16 两诗都写到洞庭湖的恢弘之气,而由此抒发的诗人感情一样吗?请加以简析。 五、名句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1 ) 李 白 在 蜀 道难 中 , 用 连禽 、 兽都难 以 越 过 蜀道 中 的高山 来 衬 托 蜀道 难 的两句 是 “ , ” 。 (2)在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中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着异曲同工 之妙的两句是:

24、 “ , ” 。 (3) 劝学中两句“ , ” , 通过“木”和“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 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六、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群红上衣红裤子的人,就像一个模子里倒出来,一样的耀眼炫红。后面的拥着大鼓,前面的手拿铜 镲。 ( ) ;铜镲闪间,似高天亮起的闪电。雷,闪,雷,闪,雷闪、雷闪、雷闪!一只只甩起的重 头鼓槌,一片片拍天的金黄镲 鼓槌和花镲变换起花样,一两百人的阵容,起伏推涌,推涌起伏。让人想到一次次洪峰冲击,一座 座堤坝高垒,一排排人墙坚持。领舞的女子忍不住,从高台上跳下,跳入这波涛中, 波涛更加亢奋了。 从小就见识过漫漫大水、以

25、前担惊受怕的这群汉子、这群婆娘,把自己变成了涛,化作了浪。大雁列阵而 过,台风要来了,后面还有霜雪,还有冰凌。 ( ) ,他们站在这坚固的黄河大堤上,看着滔滔涌涌的 黄浪,就像看着十万亩小麦浩荡的景象。威风锣鼓仍然在响,众志所趋的气势,和黄河,和野荷,和苇丛, 和如林的抽油机涌在一起。女声的尖嗓,男声的粗吼,同锣鼓铜镲混在一起。 那是痛快的迸发,是放浪的 欢畅。你看呐,随着鼓、随着镲、随着吼叫,他们匍匐又起来,跳起再蹲下:他们往左边歪,他们往右边 歪:他们不停地起伏,不停地斜歪,不停地狂喊,直搅得这一-片天地山海轰鸣,烟尘蒸腾!入海口一片 苍茫,从天上飞驰而下的黄河,浩浩汤汤,又流到了天上。

26、18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一连串独词成句,表现出大鼓和铜镲击打由缓到快的节奏变化,状难以描摹的事物如在眼前。 B句运用顶针和排比,形象地表现了人阵的连绵起伏,也活现出洪峰来临的力度和抗击洪峰的坚韧。 C句运用比喻和拟人,将个体和群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把舞蹈阵势的激昂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D句运用夸张和拟人,表现出因黄河入海口地势开阔,远望水天相接,好像黄河又流向天上的场景。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 “他们起来再蹲下,左倒右歪,不停地起伏、斜歪、狂喊,这一片天地 山海呈现轰鸣、烟尘蒸腾的景象!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

27、0 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 字。 21 语文课上,老师组织同学们讨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你的任务是阅读下面连环画,就 印象和感受最深的一一点,写- -段点评(可以点评诸葛亮的精神境界,也可以点评他的所作所为) ,准备发 言。要求: (1)内容符合要求,语言使用得当。 (2)字数在 100-150 之间。 七、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仔细观察下面爷爷、爸爸、我 爷爷,不用再找了两幅漫画,根据要求写作 这两幅漫画都展示了建国 70 年特别是改革开放 40 年以来,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在一次高

28、中学生漫 画欣赏会上,有人说这幅好,有人说我喜欢那幅。那么你呢?请以“我更喜欢漫画_ ”为题,写- 篇议论文,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请把你选择的漫画题目填在作文题目空白处;议论时要有比较,要充分表达自己的联想、感受 与理由。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试卷答案试卷答案 1D 2A 3C 4对西医、中医的看病角度与治疗方法进行客观阐述,没有主观褒贬倾向;在陈述中医抗疫作用时,注 重事实,言出有据,毫无对西医进行否定之意;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倡导中西医并重并用,没有厚此薄 彼。5中医拥有独特的医疗理论和治疗方法,并在历史悠久的“抗疫战争”中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 中医药在国内抗击新冠疫

29、情的实践中参与面广,参与度深,有效率高,成果显著;中医药在世界上传播 较为广泛,并且已经参与到有关国家的抗疫临床实践,中西医结合疗法已获得世卫组织、部分海外学者及 国家政要的认同。 6 B 7 C 8体现了父母对家庭和儿女的庇护,也表现出父亲的责任担当。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有快乐 也有辛酸。“瓦”原来用作盖瓦房,现在用作建猪舍,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9选材典型,以小见大。由贫困年代住瓦房需要时常补瓦,到现在住洋房,展现了中国乡村的发展。该主 题与栏目要求十分契合。构思巧妙。全文以“瓦”为线索,由贫困年代的瓦、童年回忆中的瓦,再写到 其他地方,见过的各种瓦,最后写到瓦的意义,结构严谨。意蕴

30、丰富。瓦片象征着为我们遮风挡雨的父 母,表达了作者对父母的感恩之情;瓦片承载着作者对家乡生活的记忆,既有当时生活的艰辛也有儿时生 活的乐趣。语言平实又不乏生动。在叙述中散发着中国乡村百姓生活的气息。 10C 11D 12 C 13 (1)一次,他曾想要哀悼丧事,让家仆自己回家取白衫,家仆误拿了别的衣服,害怕不敢拿出来。 (2)高宗又曾亲自审查死刑囚犯罪状,以前大理卿所判处的犯人高声喊冤,唐临判处的犯人唯独不说话。 14 唐临待人宽容大度:下人煮药出错,他暗中发现后,没有追究宣扬那个人的过失。借口天气阴沉昏 暗,说自己不适合吃药,就让那人把药扔掉。 15 D 16 不一样。甲诗作者由洞庭湖的壮阔

31、恢宏,联想到自身的病老之悲,进而抒发了对国家安危和时局动荡的 忧思,有着心系天下的胸怀。乙诗通过“悠然、妙处”抒发了诗人愉快的心情,而“肝肺皆冰雪、稳泛、 独啸”等则彰显了他磊落的襟怀,以及虽受冷落却依然超脱的气度。 17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18 D 19 “匍匐、跳、蹲、搅”这几个动词的使用,准确的描绘了黄河口的人们敲锣打鼓时的动作和状态,富 有力量美和感染力;“左边歪、右边歪”重复,强调了人们舞动鼓槌时的动态美;“不停地不停地不 停地”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人们动作的连续,渲染了黄河口锣鼓的威力,这种震撼人心的力

32、量与 黄河一路奔波,浩浩汤汤奔流入海的壮观景致相一致;短句的使用,使得此处韵律感非常强,读起来有 气势,朗朗上口。如果换成修改后的语段,则不能突出这几个方面的效果,所以修改的语段不如原文表达 效果好。 20鼓声起处,如大地滚过的闷雷但河口人已没有什么好怕的 21 诸葛亮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的代表,更重要的,他也是千百年来士大夫知识分子的人格之神。在中 国历史上,德才兼备的人不少,但象他这样集聪明智慧与伟大人格于一身,可谓凤毛麟角。他所张扬、践 行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忘我精神,为历代人们所推崇出山之后, 他以非凡的才能同曹操、孙权周 旋,为刘备开创了蜀业。对蜀汉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合格人臣的典范。死后,他又留下锦囊 妙计除魏延,其智慧为后人称“奇”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高考 > 第一次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