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 分) 第卷(选择题,共 48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9 洛阳高一检测)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 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 )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文化教育日渐衰落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答案 C 解析 题干中“小足板子洋烟袋”反映保守势力崇尚西方产品,题干中“火车站,德律风(指 电话),大足
2、板子毕业生”,反映新兴知识分子崇尚西方新式科技类的产品,故 C 项正确。 2(2018 唐山高一期末)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 民间衣着更为自由。由此可知民国初年( ) A服饰改革举步维艰 B崇洋媚外之风开始盛行 C民众普遍接受西式服饰 D社会物质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 答案 D 解析 材料体现民国社会习俗从国家层面逐步革新,故 A 项错误;服饰的西化和中西并存体 现了社会风俗的近代化而非崇洋媚外,故 B 项错误;材料提及参议院的服饰的特征不代表整 个社会普遍接受西式服饰,故 C 项错误;材料反映近代服饰发生了重大变化,故 D 项正确。 3(2019 南京高一检
3、测)1897 年申报载:“梨园竞尚时调,闺阁均效时装,甚至握管文 人亦各改头易有客籍之人谓沪上求时新而不知在土著之人观之,不待两三年也,有 数月而即变者焉。”对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A上海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 B上海物质生活变迁速度不断加快 C维新思想深刻影响上海消费观念 D通俗性报刊满足了市民文化需求 答案 B 解析 材料“时调、时装、改头易、求时新”“不待两三年也,有数月而即变者”反映了上 海物质生活变迁速度不断加快,故 B 项正确。 4(2019 无锡调研)下图是 1929 年 2 月 10 日湖南国民日报上刊登的一幅漫画,画上的人 说“青天白日之下用不着这个废物”。这表明当时
4、社会上( ) A主动破除旧俗与陋习 B全盘接受西洋新风俗 C肤浅理解破旧与革新 D激进与保守斗争激烈 答案 C 解析 漫画中的“青天白日”结合时代背景可知是在民国时期,漫画中的人把传统文化全盘 否定作为破旧的手段表明理解是肤浅的,故 C 项正确。 5(2019 永州高二检测)1917 年,某报登了一个 17 岁的“高等女学毕业生”招亲广告:“凡 有年龄相当、身家清洁、欲娶妻妾者,请至趵突泉内宝文斋书画店面议可也,每日自上午十 时至下午二时,过时不候。”这说明( ) A“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婚俗受到冲击 B“征婚”已成为当时青年男女主要的求偶方式 C受西方影响,追求个性的婚嫁习俗已趋向简约
5、 D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婚姻自主成为时尚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1917 年, 17 岁的高等女学毕业生招亲广告”并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和 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习俗的近代化,传统的婚姻习俗受到冲击,故 A 项正确。 6(2019 “皖南八校”联考)1902 年 7 月,上海中外日报登载了一则征婚广告。在征婚 广告中,男方希望女方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 中国旧有之陋俗。这则征婚广告主要反映这一时期( ) A追求婚烟自由已经成为社会风尚 B传统婚姻已经完全向近代婚姻转变 C婚姻的主婚权全部由当事人掌握 D西学的影响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答案 D 解析
6、 受到西方思想观念的影响,在辛亥革命之后,在一些沿海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 了一些变化,而题干中的征婚广告正是这种反映,故 D 项正确。 7 (2019 肇庆高二检测)1912 年 3 月 5 日孙中山颁布 大总统令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文 云:“满虏窃国,易吾冠裳,强行编发之制,悉从腥膻之俗。当其初,高士仁人,或不屈被 执,从容就义;或遁入淄流,以终余年。痛矣今者满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 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以除虏俗而壮观瞻。此令!”从中可以看出孙中山力倡剪 辫的主要目的是( ) A改良社会风气 B恢复汉族传统 C推翻专制统治 D革除满清恶俗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今者满廷
7、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 以除虏俗而壮观瞻”,可知孙中山认为剪辫是消除满洲陋习,改良社会风气的行为,故 A 项 正确。 8 (2019 洛阳高二检测)曾反抗过父母包办婚姻的陈衡哲 1935 年时曾说, “在二三十年以前, 一个男子或女子所能容忍的情形如与不相识的异性结婚之类及因容忍而产生的那个 无可奈何的态度与一生消极的平安,到现在,经过西洋文化与制度的比较之后,便成为一个 不可能的事实了。”这说明当时( ) A社会巨变引起人们传统道德崩溃 B一部分人自我意识逐渐觉醒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效果初显 D底层妇女呼唤着自身解放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因容忍而产生的那个
8、无可奈何的态度与一生消极的平安,到现在,经过西洋 文化与制度的比较之后,便成为一个不可能的事实了”可知社会发展使一部分人冲破了传统 婚姻观念的束缚,故选 B 项。 9 (2018 龙岩高一期末)鸦片战争后, 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宣传男女平等、 创办各种女子学校等, 对于推动中国妇女解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有学者说, 如果当初没有这些西方传教士的努力, 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无疑将会推迟几十年。该学者( ) A全面分析了妇女解放的原因 B正确解读了妇女解放运动性质 C认为妇女解放运动具有偶然性 D美化了西方传教士的推动作用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中“有学者说,如果当初没有这些西方传教士的努力,中国的妇女
9、解放运动无 疑将会推迟几十年”,可知该学者过于肯定西方传教士在妇女解放中的作用,故 D 项正确。 10(2019 皖江名校联盟联考)下图为 1898 年申报刊登的“新式脚踏车”广告。这一现象 表明近代中国( ) A封建自然经济瓦解 B社会发展受到近代化冲击 C传统农耕文明衰微 D百姓出行难问题得到解决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19 世纪末申报刊登了“新式脚踏车”广告,这表明近代中国社会 生活受到西方近代化的冲击,故选 B 项。 11(2018 宿迁高一期末)18961911 年中国铁路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新建铁路总里程约为 此前的 22 倍。下图为铁路投资构成示意图。由此可知( ) A清
10、政府一直以来重视铁路修筑 B西方列强控制中国铁路修筑权 C铁路修筑极大地推动经济发展 D国人的阻碍严重制约铁路修筑 答案 B 解析 根据图示“中国政府借款修筑占46%”“外国资本直接投资占31%”和所学知识可知, 1895 年后十余年间,帝国主义列强争夺中国铁路修筑权益,中国铁路的修筑权大部分被列强 占据,故 B 项正确。 12 (2019 南昌高一检测)近代不少火柴厂的火花体现了国人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20 世纪 30 年代,大华火柴厂出品的“飞机”火花,以早期双翼单引擎螺旋桨式飞机作为主图;湖北武 汉火柴厂出品的“航空”火花,以当时较先进的单翼多引擎螺旋桨式客机为主图。当时,这 些火花的
11、出现说明中国( ) A近代交通通讯事业发展迅速 B中国飞机制造业进步显著 C近代国人期待航空事业发展 D新式交通工具已广泛使用 答案 C 解析 根据“以当时较先进的单翼多引擎螺旋桨式客机为主图”等信息可知这些火花反映了 近代国人期待航空事业发展,故 C 项正确。 13(2018 黄冈高一期末)20 世纪初,汽车、电车等新式交通工具,已大多是租用式的商业化 经营,人们主要是临时租用。虽然也因高低档次而有价钱高下之别,但人们选择主要是依据 自己财力的支付能力。人们出行方式的不同,已经不再是官民贵贱的标志。据此可推知新式 交通工具的使用( ) A淡化了人们的身份等级意识 B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 C消
12、除了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 D缩小了社会的贫富差距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看,人们出行方式的不同,已经不再是官民贵贱的标志,而主要是贫富阶层的 标志。代步工具等级区别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等级由传统的身份制向金钱价值的贫富差别演 变的趋向,故 A 项正确。 14中国的火车经历了由图一到图二、图三到图四的变化。出现这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蒸汽机车 内燃机车 高速列车 磁悬浮列车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 D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答案 D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没有出现高速列车和磁悬浮列车,故 A 项错误;社会主义改造 的完成是生产关
13、系的变革,不是生产力的进步,故 B 项错误;图三和图四是改革开放取得的 重大成就, 但不是根本原因, 故 C 项错误; 图一到图四变化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 社会经济的发展,故 D 项正确。 15(2019 苏州高二检测)1877 年 6 月 29 日,(李鸿章)复刘仲良中丞曰:“日来由东局(天津 机器局)至敝署(直隶总督府天津衙署)电线置妥,仅费数百金,通信立刻往复。即用局内学生 司之, 神奇可诧, 各使均相道贺。 执事闻之, 将又哑然笑, 数十百年后必有奉为开山之祖矣。 ”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天津机器局是民用工业代表 B天津电报业是由中国人自办 C当时中国电报技术世界领先
14、D国人通讯方式发生普遍改变 答案 B 解析 “日来由东局(天津机器局)至敝署(直隶总督府天津衙署)电线置妥,仅费数百金,通信 立刻往复。即用局内学生司之,神奇可诧,各使均相道贺”表明天津电报业由国人自办,故 B 项正确。 16竹枝词是一种由民歌演变而来的文人诗体,它具有通俗易懂、不拘格律、以诗存史等特 点。有两首这样写道:“靠左边行分两旁,章程订立本周详。马车别有通融法,飞走中间亦 不妨。”“一平马路真如砥。信步行来趣更奢。眼底耳根两清静,从今不见破骡车。”对上 面的两首竹枝词解读正确的是( ) A传统交通工具完全被新式交通工具取代 B出现了顺应时代特点的道路交通规范 C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风俗
15、造成严重冲击 D中国近代交通工具依赖进口 答案 B 解析 由“靠左边行分两旁,章程订立本周详。马车别有通融法,飞走中间亦不妨”“眼底 耳根两清静,从今不见破骡车”可知 B 项正确;A 项过于绝对化;两首竹枝词反映了交通变 迁状况,与风俗无关,C 项错误;D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17(2019 唐山高一检测)1905 年的一首歌谣中唱道:“卢沟桥,汉口岸,消息流通流不断, 快马如飞轻舟似叶, 哪及火轮一寸铁, 祝我帝国好好好, 祝我铁路早早早, 一时勤劳百世安, 从今不歌行路难。”这首歌谣反映了( ) A通信工具飞速发展带来的便捷 B交通工具的进步加速了社会交流 C卢汉铁路巩固了清王朝的统治
16、D出行难的问题已经得到完全解决 答案 B 解析 通信工具与材料中“火轮”“铁路”“行路”不符合,故 A 项错误;交通工具与材料 中“火轮”“铁路”“从今不歌行路难”相符,故 B 项正确;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 清王朝的统治,可见材料“1905 年”“祝我帝国好好好”与史实不符合,故 C 项错误;进 入近现代社会之后, 交通工具的更新在城市比较显著, 在乡村则迟缓得多, 材料中“1905 年” 出行难问题不可能得到完全解决,故 D 项错误。 18 鸦片战争前后, 近代报刊已引入中国, 但在当时办报被视为“洋人营利之举”, 或是“莠 民之贱业”。然而 1895 年到 1898 年,国人所
17、办报刊就达 50 余种,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创办 报刊的第一个高潮。造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维新变法的推动 B民族危机的加深 C洋务运动的破产 D民族工业的发展 答案 B 解析 材料反映了近代国人对办报的认识变化, 结合时间 18951898 年, 我们可以认识到正 是甲午战争战败于昔日“岛夷”日本的屈辱,激发了国人的救亡图存的意识,办报刊和维新 变法都是民族危机刺激的结果,故 B 项正确。 19(2019 长沙高二检测)1884 年中法战争爆发, 申报连续报道前线战况和中法间的交涉 并发表评论,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和探讨。在社会上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这反映出当时 ( ) A中法战争的
18、危害前所未有 B富国强兵成为社会共识 C新的舆论工具为人们接受 D时政成为媒介宣传的主流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 申报及时报道了中法战争的相关内容,吸引了人们的关 注,反映了报纸作为新的舆论工具为人们逐渐接受,故 C 项正确。 20从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上半叶,上海出版的报纸多达 1 786 种,其中小报就有 1 266 种。 福尔摩斯报是当时小报界“四大金刚”之一,该报注重揭露党政军和社会各界的黑幕, 特别注重新闻报道,常抛出惊人消息,销路很广。这表明,近代报刊( ) A发挥了舆情监督的功用 B是列强文化侵略的产物 C推动了社会习俗的变迁 D推动了中国的文化多元 答
19、案 A 解析 发挥了舆情监督的功用与材料中“该报注重揭露党政军和社会各界的黑幕”相符,故 A 项正确。 21“两盒点心跑一天”到 20 世纪 90 年代已不再是人们春节拜年的主要形式。1994 年,某 城从除夕夜 7 点到初五中午 12 点,家庭电话通话次数比平日增多了 65%左右;1999 年,中 国电信网上每天至少有四五千封电子贺年邮件接来送往。随着手机的普及,短信、微信拜年 成了现阶段人们春节期间拜年的首选。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邮政电信合一时代到来 B电信缩短了人们的心理距离 C改革开放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D通信网络发展改变了生活方式 答案 D 解析 电信成为“现阶段人们春节期间拜
20、年的首选”,说明通信网络发展改变了生活方式, 故 D 项正确。 22下图为发表于 1909 年的时事漫画一手掩尽天下目 。 该漫画的寓意是( ) A清政府肆意压制革命舆论 B新闻媒体面临恶劣的环境 C报刊有效发挥着政治监督作用 D革命派开始利用报刊启发民智 答案 B 解析 漫画中体现压制舆论,但是体现不了是“革命”舆论,故 A 项错误;媒体被挡住,反 映媒体环境恶劣,故 B 项正确;漫画不能体现“有效监督”,故 C 项错误;材料也体现不了 是 1909 年“开始”,故 D 项错误。 23(2019 郑州高二检测)在 1905 年 2 月至 9 月之间, 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 仅有 3
21、 则: 乱首被获 拿获华兴会匪要电 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 ;而 1912 年元旦的申 报则以显著位置对民国成立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这一变化表明( ) A 申报开始转变对华立场 B媒体报道追求客观公正 C 申报始终紧随政治风向 D时局变动影响大众传媒 答案 D 解析 材料申报立场的变化明显受到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建立的影响,反映了时局变动 影响大众传媒,故 D 项正确。 24“也是蛮拼的”“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明明可以靠脸吃饭, 偏偏要靠才华”等网络用语作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流行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真实 地折射出大众的社会心理,同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这表明( )
22、 A人们面临着文化消费的多重选择 B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C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越来越大 D大众文化对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 答案 B 解析 材料文字内容说明网络文化对当今社会生活已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这种文化的出 现得益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起和广泛应用以及民众积极的文化创造精神,所以网络文化的出 现能折射出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故选 B 项。 第卷(非选择题,共 52 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25 题 18 分,第 26 题 16 分,第 27 题 18 分,共 52 分。)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民间寡妇, 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 五十
23、以后不改节(节操)者, 旌表门闾(表 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明会典 材料二 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相遇,“四目相视,具各有情”,二人通过巧妙的自我介 绍,订下终身。明后期小说醒世恒言 材料三 梁启超曰:居今日之中国,而与人言妇学,闻者必曰:天下之事,其更急于是者, 不知凡几?百举未兴,而汲汲论此,非知本之言也。然吾推极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 学始,请备陈其义以告天下。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不战而屈人之兵,美是也;女学 次盛者,其国次强,英法德日本是也;女学衰,母教失,无业众,智民少,国之所存者幸矣, 印度波斯土耳其是也。吾推及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 梁启超变法通义 论女学 材
24、料四 以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也因此成为近代妇女解放的代言人。但历史地看,梁启超的 “贤妻良母”也难脱传统女子价值观的束缚,也有把女子的价值划在“相夫教子”的狭小圈 子之嫌。王美蓉中国近现代不同类型的女子教育目的之比较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怎样的婚恋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所反映婚恋观的成因。(6 分) (2)根据材料三概括梁启超妇女教育观的特点。 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该教育观的影响。(6 分) (3)材料四是用什么方法评价梁启超妇女观的?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妇女观的变化与社会 发展的关系。(6 分) 答案 (1)婚恋观:材料一遵守礼制(三从四德),坚守妇道;材料二追求个性、婚恋自由。 成
25、因:明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使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明中后期出现了反礼 教的思想,鼓舞了明朝妇女追求婚姻自主。 (2)特点:把妇女受教育与救亡图存相结合。(或妇女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强弱) 影响:解放人们的思想;有利于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推动女子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妇女救 亡图存的使命感。 (3)方法:历史的评价(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辩证的评价。 关系:妇女价值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妇女观念的解放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两者 相互影响。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6 年 7 月 3 日,吴淞铁路举行通车典礼,被后人称为“中国铁路建筑史的正式开 端”,比西方最早修建的铁路
26、晚了半个世纪。它是英美背着清政府擅自在中国的土地上修建 的。清政府在交齐 28.5 万两白银将其赎回后,竟把这条有用的铁路给拆除了。 到 1904 年日俄战争前,1 万多公里中国的铁路权益先后落入列强之手。 1909 年 10 月,中国自己设计、自己施工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建成通车。 1910 年湖北省要求准予商办川汉铁路。 从 1928 年至 1937 年七七事变的 10 年间,国民党政府在关内仅修建 3 600 公里铁路。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在西南、西北大后方,勉强修建了 1 900 公里铁路。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只顾发动内战,基本没有修建铁路。 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全
27、国仅有 2 万多公里铁路,大都分布在东北和沿海地区,能够 维持通车的只有 l 万多公里。 材料二 从 1952 年建成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算起,到 1957 年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完成 为止,新中国先后建成干支线 6 100 公里,新增的营业里程占全部营业里程的 18%以上。新 建的宝成、 兰新两大干线以及黎湛、 蓝烟、 鹰厦、 萧穿等线加强了西北、 西南与全国的联系。 2006 年 4 月 27 日,上海磁悬浮结束两年试运,正式投入营运。 2006 年 7 月 1 日, 青藏铁路顺利实现了全面通车, 是世界上海拔最高、 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2011 年 6 月 30 日 15 时,京沪高铁正式
28、开通运营。 到 2015 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 12 万公里以上,其中高速铁路 1.6 万公里以上。以高 速铁路为骨架,总规模 5 万公里的快速铁路网将基本建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旧中国铁路的发展状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8 分) (2)与旧中国相比,新中国的铁路建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概括这一变化的时代背景。 (8 分) 答案 (1)状况:起步晚;发展缓慢;列强争夺路权;由国办到商办;数量少,质量差;分布 不均衡。 主要因素:列强入侵;政府腐败无能;战乱频繁,政局不稳;经济落后。 (2)变化:铁路数量增加;形成了覆盖全国的铁路网;运行速度提高;实现铁路现
29、代化。 背景:民族独立;第三次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改革开放;工业化建设成就显著,综合国 力不断增强。 解析 第(1)问,“状况”从起步时间、规模大小、发展速度、分布状况、路权归属等方面概 括; “主要因素”从外部列强入侵、 内部政局动荡、 经济落后等方面分析。 第(2)问, “变化” 依据材料二从数量增加、布局更加合理、科技含量更高等方面分析;“背景”从政治上的独 立、改革开放带来经济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并借鉴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等 方面分析。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至 1905 年 5 月,全国(包括香港、澳门)共有报纸约 240 种,上海出过 119 种。
30、在上 海出过的报纸中,中国人办报 72 种,外商报纸 34 种,教会报纸 5 种,但仍在公开发行的只 有 31 种。据大公报(天津)之最近报界调查表(1905 年)整理 材料二 时务报以中国为主题的译稿(翻译外国人“看清朝”的文章)分类表(部分) 类别 篇数 比例 列强在中国 215 47.4% 经济/财政/商务 87 19.2% 总论(变法维新主张) 19 4.2% 潘光哲开创“世界知识”的公共空间: 时务报译稿研究(引者注: 时务报1896 年创刊于上海,1898 年停刊。梁启超任总主笔) 材料三 时四方新学士子喜康、梁议论新颖,群相呼应,起而组织学会讨论政治问题与社会 问题。举其著者,如
31、长沙之湘学会、时务学堂其他如算学会、农学会、天足会、禁烟会 等,犹不可计数,而每会必有一种出版物以发表其意见。于是维新运动,顿呈活跃之观,而 杂志亦风起云涌,盛极一时。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1)概括材料所示上海报业发展的特点。(6 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时务报刊载上述几类译稿的背景。(6 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时务报创办的积极影响。(6 分) 答案 (1)上海办报数量居全国首位;办报者多元;国人自办占主体;大部分报纸没有持续下去。 (2)甲午中日战争以后,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国民族危机严重(或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 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变革图强成为有识之
32、士的共识,“实业救国”“设厂自救”的呼声 高涨;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维新变法运动的逐步展开。 (3)积极影响:宣传了维新变法思想;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提高了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 推动了各种学会和组织的建立(或推动维新变法运动);促进了国人办报热潮的形成。 解析 第(1)问,依据材料信息,从办报的数量、办报者、办报的主体、报纸发展情况等方面 分析归纳。第(2)问,从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分析。第(3)问,根据材料三中的信息 “喜康、 梁议论新颖”“讨论政治问题与社会问题”“长沙之湘学会、 时务学堂天足会、 禁烟会等”“维新运动,顿呈活跃之观”“杂志亦风起云涌”和所学知识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