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教学设计

上传人:画** 文档编号:150519 上传时间:2020-08-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5.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2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3.2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3.2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3.2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二二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课标要求:课标要求: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 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决策, 认识这次会议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以及对于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创意义了。 了解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 认

2、识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要性。 了 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了解中国创立经济特区、 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的史实,分析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认识对外开放的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 学生课前多方面收集材料(图书馆、网络、咨询身边的亲朋好友等等)了解十一届三中全 会前后中国社会的情况,初步感受十一届三中全会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 课上运用文字、图表、影视资料,再现历史场景,学习和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 初期的十年中国经济建设发展的过程和成就。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阐述历史、分析问

3、题和 从宏观上把握历史进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和重大决策,充分认识中国改革开放的艰巨性、 必要性及其伟大历史意义。 通过改革开放十年初期10年间中国经济建设的过程和成就, 加深 学生对党的改革开放路线方针政策的理性认识, 增强学生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念和对社 会主义的信心。 认识到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是阻碍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 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根据变化的形势及时调整政策。 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进 一步思考如何应对对外开放给国家和个人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4、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增强 紧迫感。 重点难点:重点难点: 重点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和伟大历史意义、经济体制改革 难点难点: :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形成。 教学课时:教学课时:2 课时 课前准备:课前准备:学生课前多方面收集材料(图书馆、网络、咨询身边的亲朋好友等等)了解十一 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国社会的情况, 初步感受十一届三中全会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 结合学 生收集的资料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学;学生探讨、师生交谈等形式。 导入新课: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春天的故事这首歌,创设历史情境,营造轻松的欢乐气氛,将学生的思维 激活带领学生融入历史,走进历

5、史。 或者让学生看一组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四组图片。 设问: 是什么带来了这些变 化呢? 引导由改革开放 十一届三中全会 邓小平。 打出邓小平的图片, 以及他的一 句明言,让学生感受历史。 一、工作重心的转移一、工作重心的转移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历史背景 20世纪50-70年代以来的经验教训;“文革”的结束;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时间、地点 1978 年 12 月。北京。 2十一届三中全会主要内容 (1)思想: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2)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3)改革开放决策:提高生产力、改革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思想方式;肯定

6、权力下放原 则、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 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1)三个历史性转变 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 半封闭到对外开放。 (2)两个标志: 二、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1农村改革:联产承包责任制 (1)原因 可以演示影视、图片、文字等资料,再现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为什么中国经 济体制改革要首先从农村开始。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面临哪些不利因素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怎样才能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呢? 中国农业集体化以后,人民公社体制严重压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 农民温饱问题都没解决。 (2)历程: 安徽

7、(小岗村) 、四川(广汉)秘密尝试:包产到户;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 业生产责任制文件,对做法肯定;中共中央推动: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质: 改革生产关系,没有改变所有制性质) 。 (3)意义 这场改革,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2城市改革:增强企业活力 (1)起步:农村改革的推动。 (2)标志:1984 年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 (3)要求: 基本任务: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心环节:增 强企业活力;地位:改革重点 (4)国企改革 原则:政企分开、所有

8、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内容: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承包经 营责任制;厂长(经理)负责制。作用:增强国企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 3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和意义 实质: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些环节, 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意义: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使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城乡居民得到实惠,生活 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通过展示动态的对外开放示意图, 使学生理解对外开放的进程, 最后总结出对外开放的特点: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 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课上以设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分组分析这一目内容,可设问如下: 第一组: A、为什么要对外开放设立经济特区? B、何为经济特区? C、为什么首选深圳等四个地区为经济特区? D、经济特区的设立和发展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 第二组: A、 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14个城市的位置以及1985年后开辟的四个沿海经济开 放区 B、我国沿海开放地带发展经济具有哪些有利条件? 第三组: A、浦东开发的目的? B、浦东开发的条件? C、浦东开发前后的变化? 第四组: A、我国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是如何形成的? B、有什么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人民版 > 必修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