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全册教学设计

上传人:画** 文档编号:149916 上传时间:2020-08-12 格式:DOCX 页数:90 大小:1.7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全册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最新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全册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最新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全册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最新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全册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最新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全册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章第一章 让我们走进地理让我们走进地理 第第一一节节 我们身边的地理我们身边的地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举例使学生认识到地理与日常生活、生产建设、风土人情密切的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难点】 了解地理与日常生活、生产建设、风土人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小组探究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图片:在宇宙中地球的夜晚、夜幕降临北美洲、来自北非的沙暴直奔大西洋、雄伟 的阿尔卑斯山脉。 作为地球的儿女, 你一定期待

2、了解地球和探索她更多地奥秘吧?今天让我 们一起走进地理。 二、新课学习 (一)解开地理之“谜” 多媒体展示春、夏、秋、冬和沙漠、大海的图片 师: 一年里为什么会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为什么有的地方沙海茫茫, 有的地方碧波 荡漾?在日常生活中你还有哪些不解的问题? 学生提问- 师总结:我们把这些问题归结一下,会发现属于地理方面的占有很大的比例,今后我们 学习了地理知识,就有可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解开同学们心目中的地理之“谜” 。 多媒体展示“地理”一词的来源: “地理”一词最早出现于公元前 5 世纪成文的易系 辞里;东汉思想家王充解释: “天有日月星辰谓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谓之理” ;古希腊学者

3、 埃拉托色尼写出了西方第一本以“地理”命名的专著地理学 。 过渡:我们生活在地理环境之中,身边的地理知识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日常 生活、生产建设、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等。 (二)地理与日常生活 师:我们的生活与地理知识息息相关。 多媒体展示图片:地理与服装、地理与饮食、地理与建筑、地理与交通、地理与体育活 动。 小组探究: 第一组:我国藏族人民的藏袍和阿拉伯人的长袍与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我国藏族同 胞穿外衣时,喜欢只穿左边的衣袖,把右臂露在外边。这样的穿着习惯是为了适应青藏高原 温差大的特点;阿拉伯人主要居住在西亚和北非,那里气候炎热少雨,以沙漠为主。头巾和 长袍可以挡住风沙对身体的袭击

4、;宽松的白色长袍既可以反射阳光,又能很好地透气。) 第二组:为什么我国北方人喜爱吃面食,南方人喜爱吃米饭?(这是由于我国南北方气 候差异所至。北方地区较南方地区降雨量小,气候较为干旱,以旱地为主,适合种植小麦, 饮食习惯以面食为主;而南方地区降水量大,气候湿润,以水田为主,适合种植水稻,习惯 上以米饭为主。 ) 第三组:我国甘肃夏河县的房屋与浙江绍兴的房屋有何区别?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 (甘肃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距海遥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导致降水少,气候干旱。平 顶屋反映了这里干旱少雨的气候特征;浙江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 高温,降水量大,房屋屋顶呈“人”字型尖顶、坡度

5、大,便于迅速排水。 ) 第四组: “南船北马”反映了当地怎样的地理环境特征?(北方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 雨水较少,适合用马车作为交通工具;南方地区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且降水量大,河流 多,因而适合用船作为交通工具。 ) 第五组: 这是两种什么体育活动?这两种体育活动应该在哪些地方开展? (滑雪寒 冷的山地,如: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冲浪温暖的海边,如:我国的海南省三亚) 学生小组讨论图中的事物与地理的关系并选出代表发言。 师:你还能从日常生活中列举一些其他的例子吗? 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地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我们要学好地理、用好地理,进而提高对生 活的适应能力。 (三)地理与生产建设

6、 播放视频:荷兰的风车 学生读教材第 4 页“荷兰的风车”阅读材料 师提问:荷兰的风车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 再提问: 风车的动力是什么?-西风, 荷兰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 地处西风带。 (强 调地理知识在生产建设中的应用) 小组探究: 活动 1: 展示图片:北方旱地:小麦、玉米;南方水田:水稻等; 师提问:为什么北方是旱地,南方是水田?农作物的种植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北方地 区所的降水量大致为 400800 毫米, 这就决定了农业以旱地为主; 南方地区降水量在 800 毫米以上,降水量大,气候湿润,农业以水田为主。农作物的种植需要考虑土壤、地形和气 候等因素。 ) 活动 2: 展示图片:北

7、方代表水果苹果;南方代表水果柑橘。 师提问:如何理解“橘生于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主要是南北方的气候不 同所导致,尤其是温度,北方地区热量不足,南方地区热量高。 ) 活动 3: 要建一个乳品加工厂,请你帮忙确定一个位置。 学生小组探究,回答问题。 “我来说一说” :仿照教材海洋与生产建设密切联系的实例,分别说说土地、森林与生 产建设的主要联系: 土地: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等;森林:木材、水果、放牧、旅游等 教师不必对答案进行详细的解释,要鼓励学生:虽然现在还不能全面的解释这些问题, 但是通过我们以认真地学习地理,钻研地理,就可以轻松地解释这些地理之“谜”了。 (激 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8、) 过渡: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不同的地域呈现出不同的自然风光,不同的风 土人情。 (三)地理与风土人情 展示图片狂热巴西:巴西足球和狂欢节(学生了解) 展示图片:蓝球和斗牛 师:说说这两项活动盛行的国家?(生回答) 展示图片:摔跤、赛龙舟和泼水节 师:说说图中的节日活动分别盛行于我国哪个民族?(生回答) 师:你还了解哪些民族的风俗习惯? 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 地理在呈现世界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的同时, 又给我们展示了各地风土人情的 绚丽画卷:不同的种族与民族、多样的语言与服饰、各具特色的文化与宗教、体现地域特点 的民情与风俗。 三、拓展延伸 我国南北方的文化差异 我国南北方在文化

9、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北方的一些剧种,如梆子、秦腔,唱腔高亢, 而南方的一些剧种,如越剧,唱腔委婉;同是吹奏乐器,南方人吹箫,讲究“低头眯眼,余 音绕梁” ,北方人吹唢呐,讲究“抬头瞪眼,慷慨激昂” 。北方的园林建筑规模庞大,气势宏 伟,与周围开阔的地形特点相辉映;江南园林则小巧玲珑,与其水乡风光融为一体。 四、课堂练习 1.“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反映的是( B ) A.地形变化 B.气候变化 C.饮食变化 D.服装差异 2.“南稻北麦”反映的是地理与( C )的关系? A.日常生活 B.风土人情 C.农业生产 D.工业生产 3.“南船北马”反映的是地理与( C )的关系 A.日常生

10、活 B.生产建设 C.交通出行 D.风土人情 4.“风车之国”是( B ) A.英国 B.荷兰 C.法国 D.德国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四方面的内容: 解开地理之“谜” ;地理与日常生活;地理与生产建设;地理与风土人情 六、作业布置 1.完成教材第 5 页活动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本着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 地理,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例进行设问,学生积极参与,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今后学生能积极学习地理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不足之处在于第一节课,师生之间、生 生之间还不熟悉,没有完全放开,今后还需更加努力地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协

11、作能力。 第一章第一章 让我们走进地理让我们走进地理 第二节第二节 我们怎样学地理我们怎样学地理 课时 1 教学目标 1、知道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 2、在地图上正确辨别方向;会比较比例尺的大小,并能根据比例尺,量算图上距离和实际 距离;能够根据地图的图幅大小、所示范围大小,正确选取比例尺。 3、 了解地图的制作原理和地图的分类; 实例引导读图尝试, 学会判定生活中地图上的方向。 4、体验演示判定方向的快乐;领略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方向的判定、 、熟知比例尺大小与表示范围大小、内容详略的关系。 教学方法 以学案为载体,实行小组教学形式,实施零距离课堂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

12、平,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发挥教师的 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地理是非常有用的学科, 掌握地理知识, 并且学会运用地理解决实际问题 是同学们必须具备的素质。那么我们该怎样学习地理?“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学习 地理的最重要工具” ,学会看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之一。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绘制地图的一般方法 1、自主学习: 读图 1-7 和图 1-8,思考: (1)是不是图中那所学校象图中的那样小?画我们学校的校园平面 图,要用一张象校园那么大的白纸来画吗? (2

13、)把校园中的事物象画美术作品那样真实地画在纸上吗? (3)如何让人看明白哪里是教学楼?哪里是运动场?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地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教师精讲点拨】把地理事物按一定的比例缩小(比例尺) ,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不同的地物 (图例) ,并用文字、数字标明(注记) 。 【探究结论】把地理事物按一定的_缩小,并用_画在平面上,注上必要的 _,就成为一幅地图。 学习任务(二)地图的分类 1、自主学习:读第 7 页第一段,思考:地图都有哪些种类?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肥城市各年龄段人口统计图 、 山东省河流分布

14、图各属于哪一类 地图? 【教师精讲点拨】:一般来讲,阅读地图时,应先看图名,知道地图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接下来是看图例, 了解地图内容的表达方式怎样; 阅读地图内容时, 应该是先整体, 后局部, 先综合,后要素。尽量多地发掘地图内容,达到“图”尽其用的目的。 【探究结论】尽管地图的种类多种多样,内容不一,但每幅地图的制作均是按照一定的比例 缩小地理事物后,用符号、文字来表达地理事物的,所以地图必须具备三要素:方向、比例 尺、图例和注记。 学习任务(三)方向判定 1、自主学习:读课本第 7 页,思考下列问题。 (1)地平面上的方向如何判定 (2)判定地图上的方向: 普通地图的方向如何判定?在“

15、米”字形示意图中标出。 指向标地图中如何判定方向?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图中 A 点在 B 点的_方向。 【教师精讲点拨】 指向标地图中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箭头前方为北,后方为南;箭头左方为西,右方为东。 【探究结论】正北方 学习任务(四)比例尺 1、自主学习:请大家自主学习第 8、9 页,完成下列问题。 (1)比例尺=_ (2)比例尺可以用 、 和 三种形式表示。三种表示方式的转 换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_ (3)如何比较比例尺的大小?(由分式大小的比较规则,得出比例尺的大小的比较规则) 分母愈小,比例尺愈 ;分母愈大,比例尺愈 。

16、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比例尺的大小与范围、内容的关系: (1)两幅图的比例尺哪个大?哪个小? (2)两幅图表示的范围哪个大?哪个小? (3)两幅图所表示的北京的地理事物,哪幅图详细?哪幅图简单? 【教师精讲点拨】 图幅相同的情况下, 比例尺越大, 表示的范围 , 表示的内容越 。 反之, 比例尺越小, 表示的范围 ,表示的内容就越 。 【探究结论】 三、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下列四幅图中,按比例尺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A B C D 解析:一般说来,在地图图幅大小相同时,比例尺越大,地图所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 细;比例尺越小

17、的地图所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故 D 符合题意。 四、总结梳理 归纳方法: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学会看地图, 其中方向判定和比例尺是本节课的重点, 我们要学会学 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记住并应用比例尺定义、公式表示形式及其转化、大小等,初步树立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工具”的观念,建立正确的空间概念。 六、板书设计: 第二节 我们怎样学地理 一、学会看地图 (一)地图的制作与分类 1.制作 2.分类 (二)地图的三要素: 1.方向:一般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指向标地图:根据指向标定方向 2.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表示方法: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 【教后反思】 第一章

18、第一章 让我们走进地理让我们走进地理 第二节第二节 我们怎样学地理我们怎样学地理 课时 2 教学目标: 1、树立“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的观念。 2、了解学习地理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3、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和思维习惯。 4、初步学会把所学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学习地理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难点: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和思维习惯。 教学方法: 以学案为载体,以生活化的地理为突破口,实行小组教学形式,实施零距离课堂教学模 式。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 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脑、 动手、 动口的

19、机会,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老师绘制了一幅地图,你会读吗?仔细观察我们为什么无法读它?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 1、自主学习: 学生自学:“图例和注记”一框内容,完成下列要求。 什么是图例和注记? 你能记住地图上常见的图例吗?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 读一幅地图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教师精讲点拨】 要把握地图的三要素,即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不同的地图图例往往不同,要认 真阅读和观察。 【探究结论】 要把握地图的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学习任务(二

20、) 1、自主学习:读课本 11 页和 12 页第一框题,完成下列要求。 收集地理信息的途径有哪些? 对收集到的地理信息,我们该如何去做?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资料 新闻报道:巴基斯坦为谁而哭泣? 有人说, 中东是宗教和文化的战场, 世界三大宗教的发源地竟如此奇怪地汇聚在 “圣城” 耶路撒冷;又有人说,中东是大国逐鹿的战场,贫瘠之地,汇聚着众多国家和霸权的利益; 在这片流淌着石油和鲜血的土地上,我们每天过目着无数的悲剧。谁能告诉我们,什么时候 硝烟会散尽?什么时候杀戮会停止?. 你还通过哪些途径获得了关于中东地区的信息? 面对这则报道你能分

21、析一下中东为什么战争不断吗? 【教师精讲点拨】 在生活中要多观察, 要有一双 “地理眼” , 善于发现一些地理信息和资料, 加以整理,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勤思考,得出问题的结论。 【探究结论】宗教、文化差异;大国干预;对石油和水资源、领土的争端 学习任务(三) 1、自主学习:读 12 页第二框题完成下列要求 为什么要进行野外旅行? 野外旅行有哪些方式,应作哪些准备?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暑假我校将组织去临沂地下大峡谷旅行,我们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准备? 【教师精讲点拨】开展野外旅行要从天气、路线、准备的物品等多方面考虑 【探究结论】 选择晴天的天

22、气、 选准路线 (或跟随旅行团) 、 带防暑和治腹泻的药品、 雨衣、 矿泉水、照相机、雨伞、钱、太阳帽等 三、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1、指图比赛:出示常见图例,看看哪组说得最快、最准。 2、读课本图 1-18 图,完成活动题 3 四、总结梳理 归纳方法: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图例和注记及学习地理的方法, 学习地理始终贯穿了地图, 学会读图 以及学会收集地理信息,多思考、多观察。这将为我们学习地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附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第二章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第一节 认识地球认识地球 第一课时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仪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

23、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3认识地球仪。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 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重点难点】 重点 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 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难点 1科学精神的培养。 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找学生讲述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小故事,讲述张衡的学说、观点,及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等故事,让学

24、生谈谈自己对这些故事、学说的看法。 学生分组交流课前通过查阅资料搜集好的问题“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学生思考、讲故事,讨论,谈看法。 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目的一是用实际例子,让学生 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 目的二是进一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 需要多方 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 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 (一)讲授新课 鼓励那些平时注意积累的学生,教育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讲解出现这些故事的背景,使学生了解一部分历史,明白正确的世界观,鼓励学生勤于 思考,大胆假设。 思考、回答、分析。 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二)认识地球的形状 地球

25、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注意教给学生分清圆形和球体的区别(平面、立体)。 思考、回答、交流。 让学生正确认识地球,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三)说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交流、探讨、举出实际中的例子。 分组讨论、达成意见,各小组代表发言举例。 把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 (四)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 6371 千米 赤道周长约 4 万千米 表面积 5.1 亿平方千米 学会描述 重在描述地球大小能力的培养,并学会描述相关事物。 (五)达标反馈 出示讨论题:1.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从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你有何感悟

26、? 3试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4列举能说明地球形状的地理现象。 讨论、交流、回答。 (六)了解地球仪 地球的真实形状由于很不规则, 在日常运用时往往比较麻烦, 因而人们常把它化简成为 理想化的正球体模型。我们用的地球仪就是这样。 观察地球仪、思考 引起学生对地球仪探索的兴趣。 展开并转动地球仪,组织学生讨论。认识地轴、两极。 观察地球仪,分组交流认识地球仪。 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认识、了解地球仪,直观、印象深。 三、课堂小结,梳理新知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经历长期探索, 多方考证的, 同学们在平时要敢于假设、 勇于探索, 用实践认识真理。 要勤思考, 常体验, 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地理现象, 养成思

27、考、 观察的习惯。 【板书设计】 球的形状是球体。 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对地球形状的证明。 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 6371 千米,表面积 5.1 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约 4 万千米。 认识地球仪 第二章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第一节 认识地球认识地球 第二课时 纬线和纬度 经线和经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经纬度的划分方法。 2记住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 能力目标 由于教材内容较为抽象,涉及高中立体几何的知识,学生难于理解;同时注意学生年龄 特征,所以应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动手、动脑和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结合多 媒体教学,培养

28、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分析的水 平。 2通过经纬度变化规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有规律的,而规律 又是可以被认识的。 【重点难点】 重点 1经度、纬度的划分。 2本初子午线的位置和含义。 难点 1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2东西半球的划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地球仪上的线分别叫什么?可以有多少条?如何识别它们?观察地球仪, 看看他们是如 何区分的。 学生回答:经纬线可以有无数条,分别标注度数加以识别。 二、师生互动,理解新知 师讲:区分各条经纬线的最简单的办法就

29、是给它们标度数,给纬线标度数叫纬度,给经 线标度数叫经度。 (一)经线和纬线 提问:请同学们分组,先看书,观察地球仪,然后讨论完成表格内容。(学生看书、填 表,教师巡视、指导) 板书: 经线 纬线 概 念 圆弧状况 长度 指示方向 教师演示动画、讲解:经纬线在形状、长度和指示方向上都是不同的,比较二者的不同 利于我们更加明确它们的特征。这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比较法。 设计意图:对经纬线的特征的学习,主要采用观察法和小组合作的方法,在学生活动的 基础上,最后完成表格,使学生认识到比较法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便于了解相近事物 的特征。既要教给学生考虑问题的方法,同时又要将知识内容融于其中。 (

30、二)经度和纬度 提问:地球上最长的纬线是哪条线?因为它具有唯一性,所以被定为纬度的起点。 学生观察地球仪并讨论。汇报讨论结果:地球仪上最长的纬线是赤道。 提出要求: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地球仪,讨论纬度、南北半球是如何划分的?一会 儿请各小组的同学用合适的方法(语言、图示等)描述。 参考问题: (1)以赤道为起点,纬度数值的大小排列有什么规律? (2)纬度最大值的纬线有什么特征?该最大值出现在哪个地区? (3)纬度在地球仪上是怎样排列的?如何区分度数相同的纬线? (4)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它们的纬度是多少? (5)南北半球和南北纬的划分有什么关系?北纬是否全部在北半球,南纬

31、是否全部在南 半球? (6)人们将哪一地区划分为低纬度地区,中纬度地区及高纬度地区? 教师巡视加以指导。 (教师引导归纳填表,学生按文字叙述记录也可以) 承转:纬度的划分比较简单。经度的划分比较难,请同学们讨论完成经度划分、东西半 球划分的内容。比一比,看哪组同学观察更仔细,总结归纳的更准确,更利于理解和掌握。 参考问题: (1)经度是以哪条经线为起点的? (2)经度的标度范围是多少度? (3)对比纬度的变化规律,说说地球仪上经度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 (4)东西半球是如何划分的,有何意义? 讨论结果可以按项目填入表中: 纬 度 经 度 起点(0)度 赤道 本初子午线 度数划分 示意图 半球划

32、分 南北半球 东西半球 在教科书第 19 页“北半球与南半球”图上标注主要纬线的度数,描绘回归线、极圈、 赤道等纬线。 指出南北两极点和纬度值。讨论回答问题。 (1)起点是赤道,向北向南增大。 (2)最大值出现在两极,最大度数为 90。 (3)为了区分,赤道以北为北纬,赤道以南为南纬。 (4)回归线的度数为 23.5,极圈的度数为 66.5。 (5)南北纬和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一致。 采取与上面同样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 (1)经度划分的起点是本初子午线。 (2)最大度数为 180。 (3)从 0经线向东向西增大。 (4)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 和 160E。因为这一经线圈基本上从大洋上通过。

33、 提问:根据以上的练习,请同学们思考:经纬网的作用是什么? 【板书设计】 经线和纬线 经线 纬线 概念 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 垂直相交的线 地球仪上顺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 一周的圆圈 圆弧状况 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 成一个圆圈 圆,每条纬线可以自成一圈 长度 每一条经线长度相等 赤道最长,向两侧递减,到极点 为零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经度和纬度 纬 度 经 度 起点(0)度 赤道 本初子午线 度数划分 示意图 半球划分 南北半球 东西半球 第二章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第一节 认识地球认识地球 第三课时 经纬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熟练利用 经纬网定位,

34、能够在地球表面找出已知点的方位,或根据方位确定未知点。 能力目标 1加强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训练,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 2进一步训练学生的阅读地图、分析地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 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 难点 经纬网定位,读图能力的培养。 【教学分析】 连续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地球仪表面的点、线已经很熟悉,经线、纬线;经度、纬度 是学习地理的基础性知识,必须牢固掌握。经纬网定位是难点,应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 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在黑板上绘制经纬网图,复习经纬线知识。 回忆、思考

35、。 巩固上节课已学知识。 二、师生互动,理解新知 (一)用经纬网定位 举例说明,经纬网可以确定位置,它对军事、航海、交通以及气象观测等方面都有广泛 的用途。 给出经纬度,让学生找位置;给出位置,说出经纬度。 讨论、思考、回答。 认识经纬网的重要性 让学生明白,说清南北纬、东西经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就会出大错。 (二)用不同方法制作的地图 明确制作步骤,对学生进行指导 分组合作完成制作,展示制作成果。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小结巩固 运用知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多动脑、多动手,在过程中学习地理。在地球仪的经纬网 上确定方向和任何一点的位置,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板

36、书设计】 利用经纬网在地球仪上确定位置。 第二章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第一节 认识地球认识地球 第四课时 地球的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地球自转、公转的概念及特点。 2理解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现象。 能力目标 利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启发式等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地球自 转、公转的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发展中,领悟到科学家们追求真理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和世界观。 2初步形成对地球运动的好奇心和探索心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 地理自转、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 难点 由于地球的自转、公

37、转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昼夜的交替,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那么大家知道这些 现象的形成原因吗?学习本节内容后,同学们就能找到答案了。 二、师生互动,理解新知 (一)地球自转 教师: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 地球是绕什么在不停地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 (地轴,自西向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归纳,并讲述自转的周期) 教师: 这里有一个地球仪, 哪位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地球的自转?(请 23 名学生上 讲台演示,注意学生旋转地球仪的方向。) 提问:日出日落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日月星辰为什么不西升东落?(由于地球的自转; 因为自

38、转是自西向东) 讲述:这和我们坐在向前行驶的汽车里,感觉公路两侧的树木向后跑的道理是一样的。 提问:昼夜的产生只是因为地球的自转吗? 演示:出示一个较大的玻璃地球仪。(这因为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演示:教师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演示昼夜的产生,并讲解产生的原因。然后再转动地 球仪,演示昼夜更替,并讲解产生的原因。 提问:地球自转一周,地球表面就完成一个昼夜交替,其经历的时间是多少?(大约是 24 小时) 活动: 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 46 人, 每组一个地球仪, 一个手电筒,完成: (1)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注意昼夜是怎样交替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 (2)在图上找到中国北京

39、、美国纽约、日本东京,并在地球仪上作好记号。 讨论: (1)当北京是白天时, 纽约、 东京哪个是黑夜, 哪个是白天?(纽约是黑夜, 东京是白天) (2)北京和东京哪个地方先见到太阳?这说明哪个地方时间早?(东京;东京时间早) (3)东边的地方和西边的地方哪个时间早?(东边) (二)地球的公转 教师: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你能想象出同时进行的这两种运动 吗? 演示: 灯泡代表太阳, 置于桌心, 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绕日公转运动。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 提问:(1)地球公转围绕的中心是什么? (2)运动方向是怎样的? (3)公转一周的时间有多长? (4)地球公转时其轨道是什么形状?地球

40、公转时是斜着身子还是直着身子?地球公转时 地轴指示的方向有没有发生变化? 讲述: 我们继续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公转, 同学们想象桌上的灯光中心正好在桌子面 上,我们选定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在桌上用红笔画出四个大箭头,当作太阳直射点,地 球仪绕灯光(太阳光)慢慢转动。 在演示的过程中请大家注意观察和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时,其轨道是什么形状?(椭圆形) (2)假设地球是直立着(地轴不倾斜)自转和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哪里?太阳直射点还会 移动吗?那么南北半球在一年中获得的太阳热量会有变化吗?(直射点在赤道上,不移动, 没有变化) (3)假设地球倾斜着自转的同时,没有公转,太阳直

41、射点在哪里?(直射点的纬度不变) (4)假设地球倾斜着自转的同时,又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哪里?(公转位置不同,直射点 不同,并且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小结:由此看来,正是地球斜着身子公转,才会有太阳直射点的来回移动,才会使地球 表面接受的太阳热量不同,才会有寒来暑往,于是就产生了四季(板书)。 三、课堂小结,梳理新知 这一节我们学习了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下面我们来对比总结一下。 项目 自转 公转 概念 地球绕着地轴旋转 地球绕太阳旋转 方向 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 周期 约 24 小时 一年 地理意义 产生了昼夜更替产 生了地方时差 形成了四季形成 了昼夜长短变化 配合老师完成总结

42、。 第二章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地球的面貌 第二节第二节 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海陆分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理解大陆、岛屿、大洲、洋、海、海峡等的概念。 3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 4通过读图掌握亚洲与欧洲、非洲;北美洲与南美洲之间的分界线。 5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地球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 1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

43、3亚洲与欧洲、非洲;北美洲与南美洲之间的分界线。 难点 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及相互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我们前面几节课讲的是“地球”,为什么叫“球”,讲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从今天 起我们来研究一下“地球”的“地”。为什么叫地球呢? 回忆、思考、讨论、交流、探索被称为地球的原因 (设疑,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师生互动,理解新知 (一)海洋与陆地 创设情境:我们叫地球叫的很习惯,顺理成章,但是有人却偏偏认为,叫“水球”才合 理。为什么呢?引导学生看图,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通过看图可以很容易的发现,地 球总是以蓝色作为主色调的,这说明,除了我们脚下

44、所踩的陆地外,地球上面积更大的是广 袤的海洋。 读图,分析卫星图片或各种地图上的颜色,思考、看地图交流,小组代表发言。 (过渡,对新旧知识承上启下,对所学知识形成系统印象,将孤立的知识点组成完整的 知识体系。) 组织游戏: 任意抛出一个有海陆轮廓的气球状地球仪, 接住时记录右手大拇指接触到的 是陆地还是海洋,抛接 10 次以上,统计接触到的海洋和陆地的面积。 做游戏、统计,得出结论:地球上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海陆面积比为 7:3。学看 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饼状图)。 (引起学生兴趣,直观、形象。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指导学生读图总结地球上水多于 陆。) 教师提问:任意划分地球仪为两个半球,海陆

45、分布情况如何? 学生总结:无论怎样平分半球,在地球的任何一个半球上,都是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 面积。 观察、讨论、总结。 (提出疑问,调动学生好奇心;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七大洲 介绍: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 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 大洲: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 文字与图结合,加深对概念的认识。 教师:指图了解世界七大洲,引导学生观察各大洲的轮廓、形状、位置。把七大洲按照 面积从大到小排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启发学生勾画大洲轮廓略图。 学生活动:观察各大洲的面积、轮廓,交流讨论东西半球、南北半球各有那些大洲,达 成一致意见。试勾画大洲的轮廓简图。 对大洲有个完整的认识。 承转:

46、世界上最大的大洲是亚洲,最大的大陆是亚欧大陆。从亚欧大陆包含亚洲和欧洲 两个大洲入手讲解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1亚洲与欧洲分界线 思考、回答 (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引导学生读图:找出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观察里海和黑海,区分他 们的本质差别;(湖、海);观察图 231 读图分析亚欧分界及土耳其海峡的相对位置、组成。 引导学生分清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 2亚洲与非洲、南北美洲的分界线 引导学生读图得出亚洲与非洲之间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 北美洲与南美洲之间的 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 看图分析 (通过读图,分析大洲之间的分界线;帮助学生掌握读图的方法。) 3北美洲与亚洲、南极洲与南美洲

47、、欧洲与非洲之间的分界线。 北美洲与亚洲之间的分界线是白令海峡。 简单介绍南极洲与南美洲之间的德雷克海 峡,欧洲与非洲之间的直布罗陀海峡等,作为较高层次的要求。 读图、思考、分析 主要强调学习地理是掌握重要的学习工具地图,认识地表事物时一定要图、文结合,使 每一地点在地图上落实。 (三)四大洋 大洋:海洋的主体部分,离大陆较远,面积广阔,深度多在 2000 米以上。 海:海洋的边缘部分,靠近大陆,面积小,深度浅。 海峡: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通过阅读书上的课文及教师的讲解理解各概念的含义,并落实到图上。 指图了解世界四大洋,把四大洋按照面积从大到小排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 冰洋。 读图观察、讨论,给四大洋排序。了解四大洋的分布。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太平洋被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洲、亚洲环绕。大西 洋被欧洲、非洲、南极洲、南美洲、北美洲所环绕。印度洋被亚洲、大洋洲、南极洲、非洲 所环绕。北冰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地理 > 湘教版 > 七年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