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全册教学设计

上传人:画** 文档编号:149878 上传时间:2020-08-11 格式:DOCX 页数:91 大小:5.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全册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最新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全册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最新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全册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最新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全册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最新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全册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节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 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以及产生的现象。 2.2.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 借助生活案例,培养学生发现生活、学以致用的思维习惯以及合作探究、科学严谨的学 习精神。 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图文转换以及用地理语言科学描述的能力,激发 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兴趣,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教学重点】重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产生的现象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地球公转所产生的现象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 【教学课时】

2、【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一、情境导入情境导入 展示图片:太阳的东升西落 提问:我们每天都会看到太阳的东升西落,伴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我们看到了什么现 象?真的是太阳在转动吗?(学生回答) 明确:昼夜交替现象,不是太阳在运动,而是地球在运动。 再问:地球有几种运动形式?(学生回答) 明确:两种:一种是自转,一种是公转。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吧! 二、新课学习二、新课学习 (一)地球的自转(一)地球的自转 提问:坐在行驶的火车里,我们发现外面的电线杆有什么变化?通过这个现象,你能联 想到地球的运动吗? 播放视频 (学生看视频回答) 明确:电线杆向后退去。

3、同理,从太阳的东升西落我们可以联想到地球是在自西向东转 动。 展示地球自转动画图 提问:什么是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有什么特征?(学生看图回答) 明确: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就是地球自转。地球旋转的轴:地轴;地球自转方向:自 西向东;地球自转周期:一天;地球自转结果:昼夜交替 展示图片 提问:什么是晨昏线?(学生回答) 明确: 晨昏线是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 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太阳光只能照亮一半, 于是产生昼夜现象, 再加上地球自转, 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活动:展示地球自转和昼夜更替图 读图,选择此时甲地、乙地和丙地居民最适宜进行的活动并连线。 连线: 甲地 睡觉 乙地 看日出 丙地 工

4、作或者学习 展示地球自转和昼夜更替图 提问:甲、乙、丙三地哪里先见到日出?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 乙地先见到日出。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地球上经度不同的地方,时间是不同的。这种 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 同纬度地区,偏东地区要先见到日出,时刻要早一点(东早西晚) 。 拓展延伸:拓展延伸: 探究: 2016 年里约奥运会于当地时间 2016 年 8 月 21 日晚 20:00 开始, 北京时间 2016 年 8 月 22 日早 7:00 中国观众观看开幕式直播。分析:为什么我们中国观众第二天早晨才能观看 开幕式的直播?(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 因为两地存在时差。里约热内卢位于

5、西三区,北京位于东八区,两地相差 11 个时区, 也就相差 11 个小时,里约时间为 8 月 21 日 20:00 时,北京时间要加上 11 个小时(东加西 减) ,即 8 月 22 日早 7:00。 活动: 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时, 从北极上空看,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 南极上空看呢?分别在下图中标注地球的自转方向。 (学生在图上标注) 明确: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自转方向是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自转 方向是顺时针。 趁热打铁:判断下面两幅图,哪个是南极?哪个是北极?判断依据是什么?(学生判断 回答) N S 明确:第一幅图是南极,地球自转方向是顺时针;第二幅图是北

6、极,地球自转方向是逆 时针。 提问: “坐地日行八万里”是毛泽东创作的七律二首送瘟神中的一句。请同学们用 学过的知识解释这句话。 (学生回答) 明确: 这跟地球自转有关。 赤道的周长是四万公里,也就是八万里, 如果身处赤道上时, 地球自转一圈正好是它的周长,所以是“坐地日行八万里” 。 小结:地球自转小结:地球自转 概念 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 旋转中心 地轴 自转方向 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 从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 自转周期 一天 产生现象 昼夜交替、时差 (二)地球的公转(二)地球的公转 展示地球公转示意图 提问: 1.地球是沿什么方向绕太阳公转的?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吗? 2

7、.在地球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地轴的指向会发生变化吗?(学生回答) 明确: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与地球自转方向是一致的。在地球公转轨道的不同 位置,地轴不会发生变化,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再问:什么是太阳直射点?说一说二分二至,太阳的直射点均直射哪里?(学生读图回 答) 明确: 春分日(3 月 21 日)和秋分日(9 月 23 日) ,太阳直射赤道; 夏至日(6 月 22 日)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冬至日(12 月 22 日)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展示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地球示意图 提问: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观察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如何?(学生读图 回答) 明确:春分日和秋分

8、日,太阳直射赤道时,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展示夏至日,太阳直射地球示意图 提问: 夏至日,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观察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如何? (学生读图回答) 明确: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 内出现极昼,南极圈内出现极夜。南半球与北半球正好相反。 展示冬至日,太阳直射地球示意图 提问: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观察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如何?(学生读图回答) 明确: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南极圈 内出现极昼,北极圈内出现极夜。南半球与北半球正好相反。 展示“芬兰的北极圈标志”和极昼现象图 提问

9、:什么地方有极昼极夜现象出现?(学生回答) 明确: 北半球夏至时, 北极圈 (23.5N) 以北的地区会出现极昼现象; 此时南极圈 (23.5 N)以南的地区会出现极夜现象,冬至时,正好相反。 二分二至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以及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 节气 日期 太阳直射点 昼夜长短情况 (北半球) 春分日 3 月 21 日左右 赤道 昼夜平分 夏至日 6 月 22 日左右 北回归线 昼长夜短 秋分日 9 月 23 日左右 赤道 昼夜平分 冬至日 12 月 22 日左右 南回归线 昼短夜长 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春分日:北半球昼夜平分,此后昼长夜短,昼渐长夜渐短; 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

10、此后昼长夜短,昼渐短夜渐长; 秋分日:北半球昼夜平分,此后昼短夜长,昼渐短夜渐长; 冬至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此后昼渐长夜渐短。 读图练习: (1)在图上标注我国国庆节这一天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大致位置。 (2)该日,太阳直射点在( 南 )半球,我的季节是( 秋季 ) 。 (3)该日上海昼夜长短情况是昼( 短 )夜( 长 ) ,以后昼渐( 短 )夜渐( 长 ) ; 再过三个月,上海昼夜长短情况是昼( 短 )夜( 长 )以后昼渐( 长 )夜渐( 短 ) 。 我国北方某地区的同学发现了以下现象,试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解释。 (1)夏天早晨上学时,天是亮的;而冬天早晨上学时, 天还是黑的。 (2)夏天正

11、午的时候,教室里只有靠近南侧窗户的地方能被太阳光照到,而冬天正午 的时候,教室里距离南侧窗户较远的地方也能被太阳光照到。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 (1)我国地处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日出比较早;冬季太 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日出比较晚。 (2)我国地处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此时太阳高度角大;冬季太阳直射南半 球,而这时太阳高度角小。 展示“二分二至日不同纬度的昼夜长短”图 思考: 1.在下面三幅图中,说说太阳直射的纬度大约各是多少? 2.分别说出二分二至时 40 O O N 上的昼夜长短情况?(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 国庆节 第一幅图, 太阳直射在赤道 (

12、0 度纬线) ; 第二幅图, 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 ( 23.5 N) ; 第三幅图,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 23.5 S) 40 O O N 纬线上:春分日和秋分日,昼夜等长;夏至日,昼长夜短;冬至日,昼短夜长。 展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提问:一年中有一次太阳直射现象的地方是?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的地方是? (学生回答) 明确: 一年中有一次太阳直射现象的地方是南、 北回归线上; 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的地 方是南、北回归线之间。 观察: (1)在天气晴朗的清晨、正午和黄昏测量校园内旗杆的影长并做好记录,分析它的影 长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你知道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吗?(学生回答) 明确:

13、清晨,太阳高度角小,旗杆的影子长,此后,影子越来越短,到正午时,太阳高度角最 大,影子最短。下午,随着太阳高度越来越小,影子又会越来越长,到黄昏影子最长。原因 是地球自转造成的。 (2)连续一个月记录旗杆正午的影子长度,看看有什么变化?请你根据学到的地球公 转知识来解释这些变化。 (学生回答)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春分 明确:夏至日,北半球太阳高度角最大,旗杆的影子最短,此后,随着太阳高度逐渐变 小,影子越来越长。到冬至日,太阳高度角最小,影子最长;再之后,随着太阳高度角越来 越大,影子又会越来越短。到第二年夏至日,影子最短。原因是地球公转造成的。 拓展延伸:拓展延伸: 读图:找出地球上五

14、带的范围 热 带( 23.5N )至( 23.5S ) 北温带( 23.5N )至( 66.5N ) 南温带( 23.5S )至( 66.5S ) 北寒带( 66.5N )至( 90N ) 南寒带( 66.5S )至( 90S ) 在地球上的五带中,有太阳直射的是( 热 )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北寒 )带和 ( 南寒 )带,四季变化最明显的是( 温带 ) 。 播放视频:地球的公转 小结:地球的公转小结:地球的公转 概念 地绕太阳的运动就是地球的公转 旋转中心 太阳 公转方向 自西向东 公转周期 一年 产生的现象 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五带的划分 列表比较地球自转和

15、公转列表比较地球自转和公转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概念 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旋转中心 地轴 太阳 方向 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 周期 一天 一年 产生的现象 昼夜交替、时差 四季交替、昼夜长短、正午太阳 高度的变化、五带的划分 三、课堂小结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 我们了解到地球不仅在自转还在围绕太阳进行公转, 以致产生了昼夜 更替和四季的变化。 四四、课堂练习、课堂练习 1.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公转方向( B ) A.自东向西转 B.自西向东转 C.逆时针旋转 D.顺时针旋转 2.下列关于地球自转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自转方向自西向东转 B.自转周期为 24 小时

16、 C.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 D.地球自转产生了四季变化 读下图,回答 3-4 题。 3.A 地的季节和昼夜长短情况是( D ) 冬季 夏季 昼短夜长 昼长夜短 A. B. C. D. 4.图示季节,下列现象在河北省可能出现的是( B ) A A A.大地一片枯黄 B.同学们穿着短袖衣衫上学 C.雷雨天气经常发生 D.正午房屋的影子一年中最长 五五、作业布置、作业布置 1.识记本课知识点 2.做练习册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中,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放在一起进 行对比记忆, 更容易使学生清晰认识到地球自转和公转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

17、处, 较好地培养 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印象深刻。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地球的自转 地球的公转 旋转中心 方向 产生的现象 旋转中心 方向 周期 周期 产生的现象 地球的自转 旋转中心 方向 产生的现象 周期 第二节 海陆分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全球海陆面积比例,海洋和陆地的分布特点; (2)理解大陆、岛屿、半岛、大洲的概念; (3)通过读图掌握七大洲的名称及分布。 2.2.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 阅读大陆、 岛屿、 半岛、 大洲地图及各大洲轮廓记忆图, 来识记海陆分布及大洲的分布,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及空

18、间思维能力。 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1.全球海陆面积比例、海洋和陆地的分布特点; 2.七大洲的名称及分布。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 【课时安排】【课时安排】 2 课时(第 1 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一、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 我们叫地球已经叫习惯了, 顺理成章, 但偏偏有人认为, 叫 “水球” 更合理, 这是为什么呢?展示从太空拍摄的地球图片,引导学生看图,学生发言,在学生发言的基础 上总结:通

19、过看图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地球是以蓝色调为主色调的,这说明,除了我们脚底 下所踩的陆地外,地球上面积更大的是广袤的海洋。 二、新课学习二、新课学习 探究: 展示夜晚中的月球和宇航员在月球上拍摄到的地球图片 1.夜晚,我们仰望天空,看到的月球是什么颜色? 2.宇航员从月球上看到的地球是什么颜色? 3.地球和月球颜色的差异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发言) 明确:夜晚中看到的月球是银灰色的;从月球上看到的地球是蓝色的;月球和地球颜色 的差异说明了月球表面是厚厚的尘土和岩石,而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海水所覆盖。 (一)三分陆地(一)三分陆地 七分海洋七分海洋 展示托勒密于公元 2 世纪绘制的地图、现代绘制的

20、地图 提问:两幅图有何不同?(学生回答) 明确: 托勒密绘制的地图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 现代绘制的地图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 面积 提问:目前,地球和海洋和陆地的面积比例如何?(学生回答) 明确: 目前,海洋面积为 3.61 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 71%;陆地面积为 1.49 亿平方 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 29%。 小结:世界海陆分布比例: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提问:从南、北半球来看,海陆分布有何特点?(学生读图回答) 明确:陆地集中在北半球,海洋集中在南半球 提问:从东西半球来看,海陆分布有何特点? 明确:海洋多分布在西半球,陆地集中在东半球 水半球和陆半球比较 提问:水半球和陆半球

21、的海陆的比例如何?(学生读图回答) 明确:水半球陆地面积占 10%,海洋面积占 90%;陆半球陆地面积占 43%,海洋面积占 57%。 小结:即使在陆地所占面积最大的陆半球,也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二)七大洲(二)七大洲 介绍: 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如:亚欧大陆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陆 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如:日本是一个群岛国家 半岛一面与陆地相连,三面被水包围,如:印度半岛 提问:图中的 A、B、C、D 分别表示什么?(学生回答) 明确:A 表示大陆;B 表示半岛;C 表示岛屿;D 表示群岛。 出示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 提问:全球分哪几个大洲?(学生回答) 明确:全球分为七大洲:亚洲、欧

22、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 提问:七大洲的面积从大到小如何排列?(学生回答) 明确: 七大洲按照面积从大到小排列: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记忆口诀: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介绍七大洲的轮廓形象记忆: A B C D 介绍重要的经纬线辅助记忆: 北美 洲南 美洲 轮廓 图 北美洲、南美洲几 何略图 小结:小结:七大洲识记方法:形象记忆、重要的经纬线辅助记忆 提问:关于七大洲的轮廓识记你有哪些更好的方法?(学生发言) 熟练掌握七大洲的位置分布 展示七大洲分布图 提问: 1.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是?(南极洲) 2.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是?(欧洲和北美洲)

23、3.主要位于西半球的大洲有?(北美洲和南美洲) 4.被赤道穿过的大洲有?(南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 5.纬度最高的大洲是?(南极洲) (学生读图回答) 介绍各大洲的名称由来: 亚洲是亚细亚洲的简称,意为“东方日出处” 。 欧洲是欧罗巴洲的简称,意为“西方日落处” 。 非洲是阿非利加洲的简称, “阿非利加”一词源于希腊文,是“阳光灼热”的意思。 美洲是亚美利加洲的简称,包括北美洲和南美洲。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哥最早提出“新 60 0 N 66.5 0 N 23.5 0N 66.5 0N 0 66.5 0 N 23.5 0N 23.5 0S 23.5 0S 23.5 0S 23.5 0N 0 大

24、陆”的概念,人们为了纪念他,把这块大陆称为亚美利加大陆。 大洋洲因处于大洋的包围之中,远离其他大洲而得名。 南极洲地处地球最南端而得名。 过渡: 大洲与大洲之间的界线是人为划定的。 有的以山脉、 河流、 湖泊和海峡等为界线, 还有的以运河为界线。下面我们首先来看看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 展示亚洲和欧洲的分界图 提问:谁能说说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学生读图回答) 明确: 亚洲和欧洲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 提问:土耳其海峡沟通了哪两个海?(学生回答) 明确:土耳其海峡沟通了黑海和地中海,它是亚洲和欧洲之间的一道天然界线。 展示亚洲和非洲分界图 提问: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什么?

25、(学生回答) 明确: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 播放视频:世界咽喉苏伊士运河 展示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图 提问: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是什么?(学生读图回答) 明确: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 拓展延伸:拓展延伸: 除了上述分界线外,我们在世界地图上还能发现下列大洲的分界线: 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 欧洲和非洲的分界线:直布罗陀海峡 南美洲和南极洲的分界线:德雷克海峡 三、课堂小结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世界海陆分布特点,学会了辨别大陆、半岛、岛屿等地理事物,了解 了七大洲的基本轮廓和相互位置关系。 四、课堂练习四、课堂练习 1.人们说地球是“水的星球” 。下列数据

26、可以正确表示地球上陆地与海洋的面积之比的 是( C ) A. 39:61 B. 19:81 C. 29:71 D. 30:70 2.下列大洲,被赤道穿过的是( C ) A. 欧洲 B. 南极洲 C. 北美洲 D. 南美洲 3.下列海峡或运河沟通亚洲和欧洲的是( A ) A. 土耳其海峡 B. 苏伊士运河 C. 马六甲海峡 D. 巴拿马运河 4.主要位于西半球的大洲有( A ) A. 北美洲、南美洲 B. 亚洲、非洲 C. 南极洲、大洋洲 D. 非洲、大洋洲 五、作业布置五、作业布置 1.识记本课知识点 2.做练习册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本节课课前准备充分,学生的

27、兴致很高,课堂气氛活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 了教师 “导” 的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将课堂教学的构建与学生的心理特点紧密结合起来, 使学生喜欢学、 爱学,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实现了 “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的课堂思路。 海陆分布 三分陆地 七分海洋 七大洲 面积和轮廓 大洲分界线 第二节 海陆分布(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 (1)了解洋、海、海峡的概念; (2)通过读图掌握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3)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 2.2.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 阅读海、洋、海峡地图及各大洋轮廓记忆图,来识记四大洋的特征

28、和分布,并结合七大 洲的位置识记海陆分布图。 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认识海陆分布,培养学生积极学习地理的兴趣,形成系统的地理知识体 系。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相互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空间概念的形成。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读图、绘图、填图、多媒体辅助 【课时安排】【课时安排】 2 课时(第 2 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一、情境导入 复习提问:说出下列字母所代表的大洲名称和大洲分界线名称 (学生读图回答) 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七大洲,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四大洋。 二、新课学习二、

29、新课学习 (一)四大洋(一)四大洋 提问:洋、海、海峡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 明确: 洋是海洋的主体部分,离大陆较远,面积广阔; 海是海洋的边缘部分; 沟通两个海域之间的狭窄水道叫海峡。 展示“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 ,指导学生找出四大洋 明确:四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展示“四大洋面积和平均深度比较图” 提问:四大洋按面积大小和平均深度排列,谁大谁小?(学生回答) 明确:太平洋面积为 18000 万平方千米,深度最深(补充:太平洋中的马里亚纳海沟深 达 11034 米,是世界大洋最深处。 ) ;大西洋面积为 9300 万平方千米, ;印度洋面积为 7500 万平方千米,

30、北冰洋面积为 1300 万平方千米。用一句顺口溜来概括:太、大、印、北。 播放视频:马里亚纳海沟 提问:你知道太平洋名称的由来吗? A B C D E F G H K N 展示:太平洋的由来 1519 年 9 月,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从西班牙出发,向西航行,寻找通往东方 的航线。他们一路上乘风破浪,横渡大西洋,绕过南美大陆南端,进入一个新的大洋。这时 天气晴朗,洋面平静,因此这片水域被命名为“太平洋” 。 列表比较四大洋的主要特征: 大洋名称 主要特征 太平洋 面积最大,几乎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一半,岛屿最多,岛屿面积约占世界岛屿 总面积的 45%。 大西洋 世界第二大大洋,面积约占世界海

31、洋总面积的 1/4 印度洋 世界第三大大洋,面积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 1/5 北冰洋 面积最小,其面积还不到太平洋的 1/13,大部分位于北极圈以内,温度很底。 播放视频:四大洋 展示“七大洲和四大洋图”让学生熟悉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相互位置 提问:太平洋、北冰洋、印度洋、大西洋沿岸各有哪几个大洲?(学生读图回答) 明确: 太平洋沿岸: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南美洲、北美洲 印度洋沿岸:亚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 北冰洋沿岸:欧洲、亚洲、北美洲 大西洋沿岸: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 填图活动:在下面全球海陆轮廓略图中的适当位置上填写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画图活动: 三、课堂小结三、课堂小结

32、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世界四大洋,按照面积大小排列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 洋,需要熟练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相互位置关系。 四、课堂练习四、课堂练习 1世界上最大的大洋是( A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2世界上纬度最高的大洋是( D ) 亚洲 欧洲 大洋 北美 南极 南美 非洲 印度 北冰 太平 大 西 大 西 洋 南极洲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3轮廓呈“S”的大洋是( B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4被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所环绕的大洲是( C ) A.亚洲 B.非洲 C.南极洲 D.南美洲 五、作业布置五、

33、作业布置 1.识记本课知识点 2.做练习册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画图、填图能力,比如:绘制七大洲的几何简图,将复杂 的地图化难为易,大提高了学生的识记效率。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参与到教学 中来,课堂效果很好。本节课读图活动较多,难度并不大,注意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基 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多使用鼓励性语言,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其学 习热情。 第三节 海陆变迁(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 (1)能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 (2)理解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内容

34、和证据。 (3)通过读图掌握海陆分布及变迁历史。 2.2.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 海陆分布 四大洋 七大洲、四大洋的相对位置 通过学习“大陆漂移学说” ,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陆地、海洋之间相对位置是怎样变 化的。 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海陆变迁的学习, 使学生树立海陆是不断变化的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培养学生大胆 质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勇于探索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1.海陆变迁的原因; 2.“大陆漂移学说” 。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批判、质疑的学习态度。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 【课时安

35、排】【课时安排】 2 课时(第 1 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一、情境导入 提问:你知道“沧海桑田”这个成语吗?它的原意是指什么?现在用来比喻什么?(学 生回答) 明确:沧海桑田说的是陆地会变成海洋,海洋也会变成陆地。其实,它的原意就是指海 陆变迁。现在用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沧海桑田”这个成语说明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处 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海陆变迁的相关知识。 二、新课学习二、新课学习 实验演示“海陆”变迁的原因 动物园要新增一些小海龟。 由于海龟是两栖动物, 饲养员为它们准备的新家是一个水池, 里面既有“海洋” ,又有“陆地” 。动物专家看了以后,建

36、议将水面缩小一些。三个饲养员马 上行动,每个人都提出了自己的改建方案。 提问: 1.他们的办法是否可以让水面缩小? 2.三个方案分别是从什么角度使“海”和“陆”发生变迁的?(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 1.三种方案都可以让水面缩小,发生“海” “陆”变迁。 2.老李方案:模拟地壳变动导致海陆变迁; 小张方案:模拟海平面的升降导致海陆变迁; 大周方案:模拟人类活动导致海陆变迁。 过渡: 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有些地方会由海洋变成陆地, 有些地方会由陆地变成海洋。 那么, 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哪些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 下。 (一)海陆的运动和变化(一)海陆的运动和变化 老

37、李提议:改变斜坡垫板 的倾斜角度 小张提议:抽去一些水。 大周提议:将斜坡上端的 沙土向下堆。 展示“落基山脉上的三叶虫化石” 提问:科学家在北美洲落基山脉上发现了大量的三叶虫化石,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回 答) 明确:三叶虫生活在距今约 2.4 亿年5.6 亿年前的海洋中,说明这里曾经是海洋,后 来由于地壳运动,形成了山脉。 (地壳运动是造成海陆变迁的首要原因) 提问:台湾海峡海底发现了森林遗迹和古河道,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学生 回答) 明确:说明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后来由于海平面上升,变成了海洋。 (造成海陆变迁 的第二个原因是海平面的变化) 展示“日本的填海造陆”图片 提问:日本

38、是一个地窄人稠的岛国,多年来通过填海的方式扩大陆地面积。这说明影响 海陆变迁的原因还有哪些?(学生回答) 明确:人类活动是造成海陆变迁的第三个原因 想一想:人类在填海造陆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学生回答) 明确:要注意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小结:地壳变动、海平面的升降都是造成海陆变迁的自然原因,也是主要原因。人类活 动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人为原因,也是造成海陆变迁的较为重要的原因。 活动: 下面是科学家在研究海陆分布时发现的一系列现象, 请你指出哪些能够证明海陆分布是 变化的。 (1)在台湾海峡底部发现了森林的遗迹。 (2)印度发生百年一遇的大洪水,淹没了万顷良田,洪水一个月之后才退去。 (3)在渤海

39、发现了海河故道遗迹。 (4)日本用城市垃圾填海,造出了 18 个小岛。 (5)图瓦卢,这个陆地最高处只比海平面高出 4.5 米的太平洋岛国,将成为全球第一个 因海平面上升而全民迁移的国家。 (学生回答) 明确:第 1 项、第 3 项、第 4 项、第 5 项都会引起海陆变迁。第 1 项是海平面的升降, 第 3 项是海平面的升降,第 4 项是人类活动,第 5 项是海平面的升降。 (二)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二)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 讲解: 1620 年,英国哲学家培根指出大西洋两岸可能是连接在一起的。19 世纪初,德国地理 学家洪堡也指出南美洲和非洲之间海岸轮廓的凹凸吻合。19 世纪末,奥地利地质学家

40、修斯 认为南半球各大陆上的地层非常相似,可以虚拟地将它们拼合成一个大陆。1912 年 1 月 6 日,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 提问:一张撕裂的报纸,你有什么办法将它重新拼接在一起?(学生回答) 明确:轮廓对接和文字对接 提问:大陆漂移学说有哪些证据?(学生回答) 展示欧洲、非洲与南、北美洲拼合示意图 明确:按照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轮廓剪下来的地图,可以拼合在一起。 展示:南美洲和非洲古老地层的对接 明确:这好比一张撕碎了的报纸,拼合以后的印刷文字和行列也能一一对应。 展示南美洲和非洲动物的相似性图 提问: 生活在热带浅海的海牛和不会飞的鸵鸟都没有能力远涉重洋, 为什么在这两个地 方都有分布

41、呢?(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这说明南美洲和非洲是曾经连接在一起的。 展示海陆变化示意图 提问:哪位同学来描述一下海陆是怎样变化的?(学生发言) 明确:2 亿年前,各大陆是连接在一起的,称为泛大陆,其周围是广阔的海洋,称为泛 大洋。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几块,每一块都以极其缓慢的速度向不同方向漂移,最后形成了我 们今天看到的海陆分布状况。 思考:观察海陆分布变化示意图,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的相对位置有什么变化?(学生 回答) 明确:距离越来越远 讲解:今天我们看到的海陆分布只是地球海陆变迁的一个“瞬间” ,现在的海陆分布轮 廓,是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变化而形成的,它还将继续变化。 播放视频:大陆漂移 拓展

42、延伸:拓展延伸: 讨论:南极地区发现煤层,你能解释其原因吗?(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南极地区在远古时期地处温暖湿润地带,在那时形成了煤,后来经过大陆漂移, 才到了今天的位置。 展示图片:魏格纳和同伴、魏格纳到格陵兰岛进行考察探险 讲解:第一幅图片是 1930 年 11 月 1 日,在爱斯密特基地庆祝完 50 岁生日后,魏格纳 (左)和同伴的最后合照。 第二幅图片是 1930 年 4 月,魏格纳率领一支探险队第四次登上格陵兰岛进行考察,不 幸的是,就在这里他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提问: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回答) 明确:认真观察、大胆质疑、敢于创新、勇于实践 三、

43、课堂小结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主要有:地壳运动、海平面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地 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德国的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 。 四、课堂练习四、课堂练习 1.“沧海桑田”这个成语说明了( B ) A.地球表面形成亘古不变 B.地球表面形态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 C.地球表面所有的陆地变为海洋 D.地球表面所有海洋变为陆地 2.下列叙述中不能证明海陆变迁的是( D ) A.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B.极地地区有煤层存在 C.日本用城市垃圾填海,造出了 18 个小岛 D.海浪拍击海岸 读图回答 3-4 题。 3.以上哪一幅图表示的是现代大陆的

44、分布状况( A ) A. B. C. D. 4.下列事实中,可以作为大陆漂移学说证据的是( C ) A.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 B.世界陆地轮廓都比较破碎 C.大西洋两岸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D.我国东部海域发现古河流的遗迹 五、作业布置五、作业布置 1.识记本课知识点 2.做练习册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教学、学生读图、析图、思考、讨论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 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初步养成运用基本原理综合评价地理事物的能力。 第三节 海陆变迁(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 (1)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

45、基本观点,记住六大板块的名称及位置。 (2)理解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2.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示意图和模拟演示等, 了解板块间相互间的运动变化,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 想象能力。 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海陆变迁 海陆的运动和变化 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 2.世界火山、地震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模拟演示、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 【课时安排】【

46、课时安排】 2 课时(第 2 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一、情境导入 复习提问: 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的相对位置有何变化?两个大陆之间的大西洋的面积有 何变化?(学生读图回答) 明确: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的距离越来越远,大西洋的面积越来越大。 下面让我们继续来探究海陆的变迁过程。 二、新课学习二、新课学习 提问:是什么力量推动了大陆的漂移呢? 模拟演示: 1.将弯曲的吹管插入清水中, 把剪好的纸板或塑料块按照拼合好的形状, 小心地放在清 水表面。 2. 往吹管里吹气。观察纸板或塑料板慢慢分开,向两边漂移的过程。 明确: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的动力来自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 展示大陆漂移动力来源示意图 演示并讲解:熔融物质从大洋中部的裂缝中喷发出来,把较老的岩层向两边推。 (三)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三)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 板块构造学说基本观点: 1.地球表层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碰撞和张裂) 3.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1 1)由岩石组成的地表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划分为六大板块。)由岩石组成的地表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划分为六大板块。 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 提问:全球分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地理 > 中图版 > 八年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