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天气与气候(第1课时)教学设计
《3.3天气与气候(第1课时)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3天气与气候(第1课时)教学设计(4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天气天气与气候与气候 一、教材分析 “天气”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的第三节。教材通过 大量与天气有关的读图、 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 地理,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天气、气候复杂多样。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地理现象和探究地理事物 本质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天气的含义,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个术语。 2.学会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初步了解天气预报的相关知识。 3.了解空气质量对人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借助多媒体设备, 从感性的生活材料入手, 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 认识天气的特点, 学会描述天气;通过
2、组织游戏,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熟悉常用天气符号,认识卫星云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以致用;通过对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的了解,感受科学精神 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够读懂电视天气预报 难点:识别卫星云图。 四、教法分析 1.教学方法 以贴近生活实际的天气现象实例为切入点, 以科学探究学习活动为主线, 使学生感到生 活中处处地理,学好地理大有用处,增强学习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2.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引导学生进行 活动,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学法分析 1.学生特点分析 初
3、一学生在小学学习了一些地理知识, 再加上对生活的体验, 对天气知识有一些感性和 理性认识。 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接受不是很困难。 加之本节内容在生活中是很有用处的知识, 使教学一开始即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2.学习方法 观察法 小组合作讨论法 综合分析法 六、教学程序设计: 新课导入合作探究生生互动延伸拓展课堂小结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报天气预报,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的关注,了解灾害性天气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从而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课前热身 让学生谈谈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系列天气现象, 并举例说明天气对日常生活或生产造成 的影响。 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3.3 天气 气候 课时 教学 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149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