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湖北省部分地区中考语文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含答案)

上传人:画** 文档编号:148964 上传时间:2020-08-0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73.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湖北省部分地区中考语文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20年湖北省部分地区中考语文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20年湖北省部分地区中考语文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2020年湖北省部分地区中考语文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2020年湖北省部分地区中考语文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非文学类文本非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专题专题 黄冈市 (二)阅读下则说明文,完成 18-19 题。 (4 分) 汉语可以治病汉语可以治病 美国费城有一个小学五年级学生,聪明好学。一天,他在看报纸上的天气预报时,竟然 连报上的一个字也不认识。后经医生诊断,这个孩子患上了一种叫“失读症”的病。 我们知道,人的大脑皮层有一个语言中枢,是人类语言能力的生理基础,它的作用就是 调控人类的语言行为。这个中枢一旦因脑外受损或因脑血管供血障碍,则人的语言行为便出现 障碍,常见的有“失语症” 。 “失读症”就是“失语症”中的一种。这个美国少年患上这种病是 脑外伤造成的。 传统的看法是,人脑的语言中枢在大脑的左半球

2、,按照这个观点推论,只要左半球的这 个中枢受损,就会产生失语症,不管他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的人。但事实却不全是这样。 科学家经调查发现,中国和日本患失读症的人要比欧美少得多。这是为什么?经过多次实 验,他们发现了一个基本的、却是最简单的事实:欧美人使用的是拼音文字,他们记认字音和 字义,使用的是大脑左半球,而且仅仅是左半球;但中国人、日本人使用汉字,对大脑的利用 精细得多,左半球记认字音字义,右半球记认字形(连字义) ,而且左右两半球均衡协作。这就 是中国、日本患失读症人少的原因。 更为有趣的是,美国科学家对中国儿童和美国儿童的阅读能力和某些智商做比较实验, 发现中国儿童的智商要高得多。其中一

3、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儿童学的是汉语,因此他们大脑的 左、右半球都得到了更充分、更均衡的锻炼。 根据汉字与大脑两半球的这种关系 ,费城的心理学家做了一个试验:他们首先教这位美 国少年学汉语,接着让他在一张纸的上行写英语句子,下行写同样意思的汉语句子,要这位美 国少年看着汉字读出英语句子来,结果这位美国少年毫不费力地把英语句子念了出来。试验初 步成功了。 不过,这个试验有一个问题,即汉语句子只起“唤醒”英语句子的作用,不等于完全把 病治好了。根据以后的试验表明,这一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因为在不断“唤醒”的作用下,患 者能慢慢恢复英语的阅读能力,达到治病的效果。 汉语的学习、使用,可以使人们更充分、更均

4、衡地使用大脑两半球,其意义是非常深远 的。已有人提出用学习汉语的方法提高西方儿童的智能,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想法和研究,我 们感兴趣地期待着这些研究成果。 18.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2 分) A.文章第段加点的“这种关系”具体指第段中所说的“左半球记认字音字义,右半球记 认字形(连字义) ,而且左右两半球均衡协作” 。 B.文章第段不能删去,理由是:一、它与最后一段的内容相对应,如果删去,末段就失去 了理论支撑;二、它丰富了说明内容,体现了学习、使用汉语的深远意义。 C.本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使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举例子、作比较、分类别。 D.在仍有不少人认

5、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今天,读了本文后,我们应该会增添民族自 豪感和自信心,摒弃崇洋媚外的错误想法。 19.结合文章前三段内容,用简洁的语言给“失语症”下个定义。 (2 分) 失语症是 。 (不超过 30 个字) 【分析】这篇文章首先由一个孩子患上失读症的故事,介绍什么是失读症,接着介绍了失读症 的病因,然后介绍汉字、汉语对治疗失读症的意义。 【解答】(1)本题考查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BD正确。 C有误,文章举了美国患病少年的例子,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汉字具有治疗”失读症 的作用;将欧美文字与汉字学习作对比,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学习、使用汉字的深远 意义。没有分类别

6、。 故选:C。 (2)本题考查说明对象特征的分析。解答此题需要在文中找出体现“失语症”的特点的关键语 句,用下定义的模式“失语症是”来表述。注意不要超过指定的字数。可在句子“这个中 枢一旦因脑外受损或因脑血管供血障碍,则人的语言行为便出现障碍”中提取关键词来回答。 答案: (1)C (2)大脑语言中枢病变(受损)引起的语言功能障碍。 【点评】信息筛选题答题技巧:解答这种信息筛选与整合题,通常的做法是:提取综合,重组 输出。 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1) 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捕捉、 筛选、 提取出所需的信息; (2) 合理地概括信息;(3)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在提取信息过程中要注意,有时如果

7、文段中 是几层并列的内容,就需要把几个意思联结,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如果文段中有结构类似的 词语、短语或者句子,那么这些往往是所要找的几个要点。其次还可以抓住关键的标志词寻找 要点,如“除了”“还有”“另外”等。 荆门市 说明文阅读(本题共说明文阅读(本题共 4 4 小题,小题,1010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7。 鲸落鲸落一只鲸鱼最后一次拥抱大海的方式一只鲸鱼最后一次拥抱大海的方式 2020 年 4 月,中国“深海勇士”载人潜水器完成本年度的首次科考任务,并收获了一个 重要成果一一在中国南海 1600 米深处发现了鲸落, 这也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发现该类型的生态 系统。 但你

8、知道吗?鲸落其实是一个很残忍又悲壮的过程。当一只鲸鱼预感到自己快死亡的时 候,它会悄悄寻一片深海域,然后孤独地等待最后时刻的到来。等到气息消绝之后,鲸鱼巨大 的身体便会沉落到漆黑的深海。而此刻,那些聚集在鲸鱼旁边的海洋生物便会蜂拥而至,疯狂 吞食鲸尸。 从鲸鱼停止呼吸的那一刻起, 到巨大的身体被分食干净, 大概 需要 4-24 个月的时间。 而在这段时间里,除了早就守候在鲸鱼旁边的海洋生物外,还会有成千上万只海洋生物被鲸鱼 血肉的腥味吸引过来,等到它身上 90%的皮肉被消解之后,这群嗅着味道来的海洋生物才慢慢 散去。但这还只是开始,在这些海洋生物离开之后,一些体型较小的甲壳类生物便会在鲸尸上

9、安家落户,接着啃食鲸尸上残余的软组织,它们会在鲸尸上停留大约两年的时间。尽管鲸尸的 最后一丝血肉也被蚕食干净了,但鲸落的过程还远远没有结束;等甲壳类生物离开之后,食腐 蠕虫和厌氧细菌开始进入鲸骨中,分解并吸食其中丰富的脂类,它们要在鲸骨中生活 50 到 100 年。这样,在鲸骨中的养料被吸食殆尽后,鲸鱼的残骸便在海底迻渐化作礁岩,成为一些海洋 生物的寄居场所,这场盛大且漫长的仪式才算画上了句号。 所以,鲸落不仅指死掉的鲸鱼缓缓沉入海底,不断被分食、分解的漫长过程,还指深海 中依赖鲸鱼尸体中所含的有机质而生存的底栖生态系统、 据不完全统计, 在北太平洋的深海中, 至少有 43 个种类的 1349

10、0 个生物体都是依靠鲸落而生。鲸尸从海平面沉落至深海,然后在长达 上百年的被分食、 分解的过程中, 成为海洋里最温暖的绿洲, 给贫瘠的深海带来了巨大的养分, 就像禅定荒野里面说的那样, “鲸落海底,哺暗界众生十五年” 。 一鲸落,万物生,这才是鲸落真正的样子,美丽又残忍,残忍却包容。生于天地,死于 天地,最后赠与自然。它给漆黑冰冷的海底带来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繁荣,它供养了深海上 百种无脊椎生物,反哺这片养育了自己的海洋。鲸落,是一只鲸鱼最后一次拥抱大海的方式。 (有删改) 14、选文的说明对象是_,其说明顺序是_。 (2 分) 15、选文第段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2 分) 从鲸

11、鱼停止呼吸的那一刻起,到巨大的身体被分食干净,大概需要 4-24 个月的时间。 _ _ 16、选文第段主要采用哪些说明方法?举例说明其作用。 (至少答出两种说明方法) (4 分) _ _ 17、请结合文本,说说“鲸落”对于海洋生态系统的意义。 (2 分) _ _ 【分析】本文第段由中国“深海勇士”载人潜水器完成本年度的首次科考任务引出“鲸落”; 第段介绍鲸落的过程;第段介绍鲸落的含义;第段介绍鲸落的意义。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说明对象及说明顺序的掌握。本文第段由中国“深海勇士”载人潜 水器完成本年度的首次科考任务引出 “鲸落”;第介绍鲸落的过程;第段介绍鲸落的含义; 第段介绍鲸落的意义。由

12、此可见,本文说明对象是鲸落。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2)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大概”表估计,意思是鲸鱼停止呼吸的那一刻起,到巨大 的身体被分食干净需要 4-24 个月的时间是估计出来的,删去后显得太绝对了,不符合实际。体 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如“鯨落不仅指死掉的鯨鱼缓缓沉入海底,不断被分食、分解 的漫长过程,还指深海中依赖鲸鱼尸体中所含的有机质而生存的底梄生态系统”使用下定义的 说明方法,使说明更科学,更准确。“至少有 43 个种类的 13490 个生物体都是依靠鲸落而生” 列数字,说明深海中依赖鲸鱼尸体中所含的有机质而生存的底栖生态系统很多。“成为海

13、洋里 最温暖的绿洲”打比方,说明鲸尸的作用很大。“鲸落海底,哺暗界众生十五年”引用,增强 了说明文的趣味性和权威性。 (4)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 根据 “它给漆黑冰冷的海底带来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繁荣, 它供养了深海上百种无脊椎生物,反哺这片养育了自己的海洋。鲸落,是一只鲸鱼最后一次拥 抱大海的方式”概括作答即可。 答案: (1)鯨落 逻辑顺序 (2)不能删。“大概”是“大致”的意思,因鲸鱼的巨大的身体被分食干净所需时间不能完全 确定,使用“大概”符合实际,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3)下定义,如“鯨落不仅指死掉的鯨鱼缓缓沉入海底,不断被分食、分解的漫长过程,还 指深海中依赖鲸鱼尸体中所

14、含的有机质而生存的底梄生态系统”使说明更科学,更准确。 列数字,如“至少有 43 个种类的 13490 个生物体都是依靠鲸落而生”,使说明更准确,更有 说服力。 打比方,如“成为海洋里最温暖的绿洲”,使语言形象生动。 引用,如“鲸落海底,哺暗界众生十五年”,增强了说明文的趣味性和权威性。 (4)反哺海洋,给海底带来了长时间的繁荣,从而有助于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点评】信息筛选题答题技巧:解答这种信息筛选与整合题,通常的做法是:提取综合,重组 输出。 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1) 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捕捉、 筛选、 提取出所需的信息; (2) 合理地概括信息;(3)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

15、在提取信息过程中要注意,有时如果文段中 是几层并列的内容,就需要把几个意思联结,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如果文段中有结构类似的 词语、短语或者句子,那么这些往往是所要找的几个要点。其次还可以抓住关键的标志词寻找 要点,如“除了”“还有”“另外”等。 记叙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随州市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评论,完成 14 题。 “魏晋风韵”为何难以超越 嵇绍玉 书法史上的魏晋时期留下了无尽的辉煌,以清雅、高逸、流美、洒脱为特征的“魏晋风韵” , 一直被后期书家苦苦追索。 书法演进有种奇特现象:一种审美风格的形成, 从萌动、 滋生、 繁茂、 壮

16、大到成熟,往往经过漫长时间的孕育,高峰形成后又迅速坍塌。同样, “魏晋风韵”在隋唐后 便跌入低俗,虽也不乏书家踵其前贤而光耀千秋,但水准始终难以接近、持平或超越,只能空 发仰慕之思。 书法特别垂青于魏晋,魏晋书家才情早熟,素养宽博,韵致别具,人才辈出各领风骚。我们 从书家行为与心路历程便可知晓 “魏晋风韵” 产生的本质和动因。 魏晋时期书家大多放浪形骸, 举止超脱,不滞于物,不拘于事。这种外界表现缘于他们充沛的内在感情。他们情感丰富,易 于动情,对事对物一往情深,执著而痴迷。而这种情感体认与把握,又缘于他们对生命意识的 高度敏感。一方面,他们哀叹生命之仓促短暂。王献之桃叶歌中的“春花映何限,感

17、郎独 采我” ,对人生短促一唱三叹深感于怀,人生如梦、所欣皆为陈迹的悲凉始终萦绕胸际。另一方 面,他们感受到生命反复无常。那个时代,谁都可能瞬间抓住偶然的机遇而登朝入室,谁都可 能因不测之际而面临灭顶之灾,世事动荡成为人们存活的强大而酷烈的异己力量。 三国志钟 繇传中记载: “人当道情,爱我者一何可爱,憎我者一何可憎! ”正是社会炎凉极好的写照。 再一方面,他们欷歔生命之虚空无依。谢安在与支遁书中说: “人生如寄耳,顷风流得意之 事,殆为都尽。 ”生命随波逐流、风雨飘摇,使得趁时纵欲、及时行乐心态甚嚣尘上。为此,他 们反复叩问生命真谛与意义,在心灵深处自觉地认识到,真正的人生就是要以自己的风度

18、、智 慧和思想来证明自身的存在与价值,用宽广旷达的胸怀深情拥抱这个世间。 这种自觉的“生命之思” ,直接导致“魏晋风韵”的形成和发展。而与之相比较,后世书家再 也没有这种自觉自醒的机缘,失去了原生态感悟的底蕴,有的仅是享受智慧之果的福报,以此 唤醒自己的审美意识, “睡他人之榻,被他人唤醒” ,正是后期书家无法超越“魏晋风韵”的本 质原因。 从书法史上最接近王羲之、王献之的书家来分析,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这一点。 功利目的和生活体验使智永成为“魏晋风韵”的谢幕者。作为“二王”后裔的隋朝书家智永 书艺过人,但他书写目的十分功利,生活方式也十分怪异,躲进楼阁临摹 40 年,只望复兴祖上 宏业,留芳

19、百代。强烈的功利心和生活际遇使他无关严冬酷暑,无关春青秋黄,既不闻外界自 然风风雨雨,也不见寺内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样的举止本身就与“魏晋风韵”难以合辙,使之 书法相较王羲之笔法的秀润与圆劲还差一些火候,清健流便稍显不足,欲传承祖上风韵只能徒 生望洋之嗟,仅成为这一脉最后一位杰出的传承人。 个性追求和创新理解,使米芾成为“魏晋风韵”信奉者。北宋的米芾天资高迈,为人狂放, 信仰“魏晋风韵” ,心慕手追“二王”书迹, 宣和书谱中记载: “米芾书学羲之,篆宗史籀, 隶法师宜官。 ” 宋史文苑传中说: “芾特妙于翰墨,沈著飞翥,得王献之笔意。 ”虽然他一 生临池不辍,但刻意角逐个人笔法,求其特殊而又设法

20、求变,最突出的是他笔法圆转、竖钩呈 现陡起与“蟹爪” ,使书作外形过分竦削。他有“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 “中和” 思想的体验,但又自称书写过程为“刷字” ,讲究痛快淋漓,欹纵变幻。这种人为的色彩和“魏 晋风韵”还是有一段不小的距离。 内在情性和自我意念使苏轼成为“魏晋风韵”突出者。与智永、米芾不同,苏轼有着自己对 生命意义的见解与思考,这正是其黄州寒食帖被世人评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重要原因。 他理解王羲之的“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价值创造之中,所以有骇 世之言“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他的“生命之思”主要表现在人生不必对流逝的生命 作无谓哀叹, 不

21、能把生命绝对化, 而应多维度去加以体验, 顺则 “兼治天下” , 逆则 “独善其身” 。 可以看出,他更多的是对王羲之的继承与发展,而且继承大于发展,失却“首创”与“自觉” 意义。他将情性和自我意念举得过高,提出“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书初无意于 佳乃佳尔”的书学思想,过分注重书家主观情感作用,格外追求创作心态自由。情感浓郁甚于 王羲之,有其优也有其劣,尽管如此,还是可以认为,在书法的千年历史长河中,苏轼是最接 近且具有“魏晋风韵”的卓越书家。 时代审美和承续动机使赵孟頫成为“魏晋风韵”追随者。元代的赵孟頫直追“魏晋风韵” ,耽 于“二王”时间最久,潜心研习“二王”功夫最足,明代

22、的王世贞在彝山堂笔记中说: “上 下五百年, 纵横一万里, 复二王之古, 开一代风气。 ” 他对书法的最大功绩便是复兴 “魏晋风韵” , 影响之大在元、明、清三朝中无出其右。但时殊境迁,世人面对现实已无生命叹喟。而且在艺 术形态上,审美也在发生着变化,彼时总体上艺术审美风格日趋内敛,气度日趋狭小,特别是 艺术上“逸笔”成熟,使得时代审美更加精致、典雅、秀媚、甜熟。同时,在传承动机上也值 得深究,也许赵孟頫追溯魏晋,有着恢复传统的民族意识,但更多地为超脱现实环境之需。所 以后世书家批评他“媚” “熟” ,如明代董其昌说: “赵书因熟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色。 ”并非 尖酸刻薄。这就是赵孟頫对“魏晋

23、风韵”只能步其后尘,而不会为其增色的原因。 (选自 2019 年 12 月 2 日中国文化报,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 分) 2第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 分) 3 “魏晋风韵”为何难以超越?请简要作答。 (3 分)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 (3 分) A魏晋书家大多洒脱超然,书风追求自由随性,书作崇尚韵味、清逸流美。 B “二王”是魏晋书坛杰出代表,后世书家因种种局限难以超越他们。 C苏轼认为,只要融入主观情感,恪守严谨法度,就能写出佳作。 D选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构紧凑,逻辑严密,说服力强。 【分析】本文第段提出论点:

24、“魏晋风韵”难以超越。第段论证“魏晋风韵”形成的原 因。第段到结尾,举智永、米芾、苏轼、赵孟頫等人的例子论证后世无法超过的原因。 【解答】(1)本题考查议论文论点。论点是能够表达观点的陈述句,结合题目、开头、结尾以 及文章中其它关键词句进行概括。文章题目“魏晋风韵为何难以超越”提出了本文的论题, 结合文章第段“同样,魏晋风韵在隋唐后便跌入低谷,虽也不乏书家踵其前贤而光耀千 秋,但水准始终难以接近、持平或超越,只能空发仰慕之思”可知,文章的论点是:“魏晋风 韵”难以超越。文章第段提出论点,第段论证“魏晋风韵”形成原因,第段到结尾, 则用举例的方法论证后世无法超过的原因。 (2)本题考查论证方法。

25、论证方法判断。引用了明代王世贞在彝山堂笔记中的话,故判 断是引用论证(道理论证)。作用分析。结合段首句“时代审美和承续动机使赵孟頫成为魏 晋风韵追随者” 可知, 引用王世贞的话证明了时代审美和承续动机便赵孟頫成为“魏晋风韵” 追随者的观点,进而证明了中心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和权威性。 (3)本题考查内容分析。结合第段“这种自觉的生命之思,直接导致魏晋风韵的形 成和发展。 而与之相比较, 后世书家再也没有这种自觉自醒的机缘, 失去了原生态感语的底蕴, 有的仅是享受智慧之果的福报,以此唤醒自己的审美意识,睡他人之楊,被他人唤醒,正 是后期书家无法超越魏晋风韵的本质原因”可知,“魏晋风韵”难以超越

26、的原因是:后期 书家只注重审美,没有像魏晋书家一样自觉地深入思考生命的真谛与意义,证明自身的存在与 价值。 (4)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ABD正确; C有误,结合第段“他将情性和自我意念举得过高,提出我书意造本无法,点耳信手烦推 求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的书学思想,过分注重书家主观情感作用,格外追求创作心态自 由”可知,苏轼非常重视主观情感的融入,认为这至关重要,并没有提到“恪守严谨法度”; 故选:C。 答案: (1)“魏晋风韵”难以超越。 (2)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引用明代王世贞的话(名人名言)论证了“时代审美和承续动机 使赵孟頫成为魏晋风韵追随者”(“元代赵孟頫直追魏晋风韵,研习时间最长,功夫

27、 最足”)的观点,使论证更具权威性,更有说服力。 (3)后期书家只注重审美,没有像魏晋书家一样自觉地深入思考生命的真谛与意义,证明自身 的存在与价值。 (4)C 【点评】议论文如何确定中心论点: 1、论点出现的形式和位置: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 较完整的句子。位置:标题、开头、篇末、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 2、当碰到文中没有现成的表达论点的句子时,尽管有一定难度,但也有方法可循:需要在准确 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抽取文章核心,依据论题和论据,参考作者要解决的问题,准确判断 和提炼作者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3、

28、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中表达中心论点意思的句子不止一句,需要加以比较,找出最简洁、 最明确的句子。 咸宁市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共(一)实用类文本阅读(共 3 3 题,题,1010 分)分) 北冰洋的“无冰之夏”北冰洋的“无冰之夏” 叶盛 美国科学家近期在学术期刊气候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北冰洋很可能在 2034 年迎来第一个“无冰之夏” 。 北极海冰并非一成不变, 一年中会动态变化: 夏季持续融化, 在 9 月前后达到最小面积; 冬季持续结冻,在 3 月前后达到最大面积。近几十年来,由于北极地区气温持续升高,海冰在 夏季的面积随之持续减少。 科学家们通过不同技术手段的观测和研究都支持了上

29、述结论。以海冰年龄为例,1988 年 25%左右的北极海冰持续冻结 4 年以上,2013 年这个比例降到了 7%。在过去 60 年里,北极海冰 的厚度也在变薄。通过卫星观测,1979 年至 2000 年,北极夏季最小海冰范围平均为 670 万平 方千米。进入 21 世纪以来,这一数值在 2012 年达到最低,只有近 334 万平方千米,又减少了 一半左右。 北极海冰减少,直接影响到生存在海冰上下的各种生物。北极熊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是 在北极海冰上换气或休息的海豹,而北极熊在水下的活动能力远远不及海豹。因此,海冰减少 严重影响到北极熊的捕猎成功率,导致其种群近几十年来锐减。此外,海冰的融化虽然对

30、海水 体积的影响要小于陆上冰盖的融化,但却直接影响着海冰区域的海水盐度。这种盐度的显著降 低会改变一些浮游生物的生存状态,进而破坏整个海洋食物链网。 北极海冰减少,还会反过来影响全球气候。由于液态水比冰的热容量更大,北冰洋一旦 在夏天失去海冰的覆盖,就会吸收并存储更多的热量,从洋流和大气循环等多个方面扰乱现有 的气候状态。 北极上空极低温的气团被一圈极地高速环流围绕着,不会轻易扩散。有研究发现,海冰 的消失会削弱这圈极地高速环流,导致北极的低温气团向低纬度地区扩散。近些年来,北美和 欧洲冬天不断出现极端严寒天气,实际上是全球变暖的结果。 北极海冰减少,也有有利的一面。比如在航运方面,北冰洋航线

31、成为可能,将大大缩短 从太平洋沿岸前往西欧和北欧的航海距离。然而,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远不能抵消海冰融化相 关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北极海冰减少,也与地球倾角等因素有关。由于地球的自转轴曾比现在更为倾斜,导致 极地接受热辐射更多,北极很可能在 1 万年前就出现过无冰之夏。然而,地质学因素的改变都 是极其缓慢的,至少以万年为单位,因而从这一角度无法解释当下海冰面积的急剧变化。 根据计算机模型模拟计算, 北冰洋出现无冰之夏的时间点可能在2030年至2040年之间, 2034 年只是可能性最大的年份。由于气候是非线性系统,对模型的建立方式和条件设定非常敏 感,科学家们一般都比较谨慎保守。从以往实

32、际发展来看,一般都会比预测提早到来。 人类的碳排放是过去 200 年来影响气候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如果人类不在减少碳排放方 面做出实质性改变,全球平均气温在本世纪末将上升 1.5 摄氏度以上。在没有跨越式科技发展 的前提之下, 这一温度上升幅度将带来不可逆转的影响。 北冰洋的无冰之夏或许只是一个开始。 (选自人民日报 ) 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 A.北极海冰夏季持续融化,9 月面积最小;冬季持续结冻,3 月面积最大。 B.北极海冰减少导致海冰区域的海水盐度显著降低,会改变一些浮游生物的生存状态, 进而破坏整个海洋食物链网。 C.近些年来,北美和欧洲冬天不断出现极端严寒

33、天气,其根源在于北极海冰减少。 D.地球倾角的变化使极地接受热辐射更多,导致当下北极海冰面积急剧减少。 8.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本文由北极海冰的变化讲到北极海冰减少的影响和原因,是按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 B.第段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说明北极海冰在持续减少。 C.本文段都是在说明北极海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D.第段中运用“可能” “可能性最大” “一般”等表修饰、限制的词语,体现了说明 文谱言的准确性。 9.文章围绕北极海冰减少这一中心展开,作者为什么以“北冰洋的无冰之夏 ”为题?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 (4 分) 【分析】这篇说

34、明文介绍了北极海冰的变化及北极海冰减少的影响和原因,是按逻辑顺序进行 说明的。利用我们学到的筛选文章内容和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知识,解答即可。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有误,“9 月面积最小”“3 月面积最大”表述有误,依据原文第段“在 9 月前后达到最 小面积”“在 3 月前后达到最大面积”。 B正确。 C有误,“其根源在于北极海冰减少”表述有误,依据原文第段“近些年来,北美和欧洲冬 天不断出现极端严寒天气,实际上是全球变暖的结果”。 D有误,依据原文第段“地质学因素的改变都是极其缓慢的,至少以万年为单位,因而从这 一角度无法解释当下海冰面积的急剧变化”。 故选:B。 (2

3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BD正确。 C有误,根据第段“北极海冰减少,直接影响到生存在海冰上下的各种生物”,第段“北 极海冰减少,还会反过来影响全球气候”和第段“北极海冰减少,也有有利的一面”可知, 本文段说明北极海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段说明北极海冰减少对人类生活有利 的一面。 故选:C。 (3)本题考查对文章题目和内容的理解。根据文章内容“根据计算机模型模拟计算,北冰洋出 现无冰之夏的时间点可能在 2030 年至 2040 年之间, 2034 年只是可能性最大的年份” 可知, “无 冰之夏”是北极海冰减少最终可能出现的结果,加引号既表特指,又表强调,更能激发读者的 好奇心和探究欲

36、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题目“北冰洋的无冰之夏”与文章开头“北冰洋很 可能在 2034 年迎来第一个无冰之夏” 和结尾 “北冰洋的无冰之夏或许只是一个开始” 形成呼应, 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答案: (1)B (2)C (3)“无冰之夏”是北极海冰减少最终可能出现的结果,加引号既表特指,又表强调,更能激 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与文章的开头、结尾形成呼应,使文章结 构浑然一体。 【点评】信息筛选题答题技巧:解答这种信息筛选与整合题,通常的做法是:提取综合,重组 输出。 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1) 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捕捉、 筛选、 提取出所需的信息; (2) 合理地概括

37、信息;(3)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在提取信息过程中要注意,有时如果文段中 是几层并列的内容,就需要把几个意思联结,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如果文段中有结构类似的 词语、短语或者句子,那么这些往往是所要找的几个要点。其次还可以抓住关键的标志词寻找 要点,如“除了”“还有”“另外”等。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共(三)论述类文本阅读(共 3 3 题,题,9 9 分)分) 理直何必气壮理直何必气壮 张穷 理直气壮看上去好像没什么不好,我有理呀,怎么就不能气势足一点呢?别忘了,我们 老祖宗还有一句话呢有理不在声高,得理还须饶人。如果是对待敌人,对待那些居心叵测 的小人, 我们当然要 “理直气壮” 。 现实

38、中, 这样深仇大恨的对立毕竟很少。 洪应明在 菜根谭 中指出: “人之短处,要曲为弥缝,如暴而扬之,是以短攻短;人有顽固,要善为化诲,如忿而 疾之,是以顽济顽。 ”因此,发现了别人的不足,理直气壮地直接指出,不如理直气和地巧妙指 出。后者既容易被人接受,也能够体现出批评者的涵养和气度。 人人都爱听好话,谁也不愿挨批评。既然如此,批评就成为一项高难度的技术活,有技 术的人会做得很好,既达到了批评的目的,又让对方乐于接受,使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当年任育才学校的校长时,他亲眼看到一名男生用砖头砸另一名同学, 遂将其制止,并责令他到校长室接受批评。陶先生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

39、等候。陶先生掏出 一块糖递给他说: “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到了。 ”接着又摸出一块糖给他: “这也是奖 励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说明很尊重我。 ”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先生又 说: “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 ”陶先生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 这时男生哭着说: “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先生又拿出第四 块糖说: “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们谈话也该结束了。 ”学为人师,行为示范,陶行知先生 不愧人民教育家,在批评这件事上,没有理直气壮、盛气凌人,技术含量相当的高。 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既然太阳也有黑点, 人世间

40、的人和事就更不可能没有缺陷。 ” 面对他人的错误,我们不宜死揪不放,不依不饶,而要辩证地、全面地分析问题,这样说出来 的话才具有客观性、公正性,从而更好地评价人。明代思想家吕坤说: “心平气和,而有强毅不 可夺之力。 ”可见,和气是一种力量,是一种直抵心灵的力量,而那种盛气凌人靠粗暴打压的力 量,根本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理直不必气壮,这需要有一颗宽容之心,得饶人处且饶人,需要有一种自律自我控制的 修养。义正需辞婉,理直也语柔,这不但是一种宽容与谦让,更显示了一种风度与涵养,能够 让你有一个更为和谐友好的人际氛围。 (选自今晚报 ) 13.下列选项中,对选文主旨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 (3 分)

41、 A.对待敌人、小人,我们应当要“理直气壮” 。 B.人人爱听好话,谁也不愿挨批评。 C.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D.理直不必气壮,义正需辞婉,理直也语柔。 1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文中第段洪应明的话告诉我们:发现别人的短处,不要以短攻短,以顽济顽,要 巧妙指出。 B.本文第段举陶行知批评教育学生的例子,主要是为了说明他是一个学为人师、行 为世范的人民教育家。 C.面对他人的错误,我们要辩证、全面地分析,才能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D.本文告诉我们,要想创造一个和谐友好的人际环境,就应该有一颗宽容之心,得饶 人处且饶人,真正做到理直不必气壮。 15.下列

42、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本文采用的是总分总结构,先提出观点,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论证,最后总结归纳论点。 B.本文主要采用的是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通过具体事例和名人名言来证明自己的观 点。 C.文章开头用一个反问句,引出论题一有理时究竟如何待人,语气较强,能引起读者注意。 D.文章结尾处归纳了全文观点,并进一步指出了如何做到这一点及其意义。 【分析】文章第段提出论题,接着引用洪应明的话告诉我们,发现别人的短处,不要以短攻 短,以顽济顽,要巧妙指出;第段运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通过具体事例和名人名言来 论证自己的观点;第段归纳了全文观点,并进一步指出了如何做到这一点及其意义。

43、 【解答】(1)本题考查论点。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题目“理直何 必气壮”表达了作者观点的一部分。通读全文,文章结尾处归纳了完整的观点,“理直不必气 壮”“义正需辞婉,理直也语柔,这不但是一种宽容与谦让,更显示了一种风度与涵养,能够 让你有一个更为和谐友好的人际氛围”,从中概括为“理直不必气壮,义正需辞婉,理直也语 柔”。 故选:D。 (2)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 ACD正确; B有误,通读第段,本段的观点是“批评就成为一项高难度的技术活,有技术的人会做得很 好,既达到了批评的目的,又让对方乐于接受,使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举陶行知批评 教育学生的例子,主要是

44、为了说明陶行知先生在批评这件事上,技术含量相当的高。 故选:B。 (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 A有误,文章第段提出论题,接着引用洪应明的话告诉我们,发现别人的短处,不要以短攻 短,以顽济顽,要巧妙指出;第段运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通过具体事例和名人名言来 论证自己的观点;第段归纳了全文观点,并进一步指出了如何做到这一点及其意义。本文采 用层进式结构。理解为“总分总结构”“先提出观点”不正确; BCD正确; 故选:A。 答案: (1)D (2)B (3)A 【点评】议论文如何确定中心论点: 1、论点出现的形式和位置: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 较完整的句

45、子。位置:标题;开头;篇末;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 2、当碰到文中没有现成的表达论点的句子时,尽管有一定难度,但也有方法可循:需要在准确 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抽取文章核心,依据论题和论据,参考作者要解决的问题,准确判断 和提炼作者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3、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中表达中心论点意思的句子不止一句,需要加以比较,找出最简洁、 最明确的句子。 孝感市 筷子小传筷子小传 筷子是中国独创的餐具, 迄今至少使用了 3000 多年。 商王纣用筷子的故事被人熟知。 韩 非子喻老言: “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 ”就是说商王纣挥霍无度,大臣箕子为之

46、恐惧。 “纣 为象箸”便典出于此。这说明,在商王纣时,已经有筷子的存在。河南安阳殷墟 1005 号墓中曾 出土 6 支青铜箸头,可以接柄使用。 先秦时代,筷子被称为“梜” ,战国晚期至汉代开始称为“箸” ,到了明代得名“筷” 。明 陆容在菽园杂记中写道: “如舟行讳住 、讳翻 ,以箸为快儿 。 ”意思是说,船 家期盼快而安全地到达目的地,因而忌讳说“住(停止) ” “翻”等字,故将“箸”称为“快儿” 。 此名迅速传开,寄托了人们对“行船畅快无阻”的美好愿望。因筷子多用竹木制成,久而久之, 后人就给“快”加了个竹字头,称作“筷子”了。 作为传统餐具,筷子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47、。它一头圆、一头 方,圆象征天,方象征地,这是中国人对自然最朴素的理解。在许多地方,筷子可作为新婚礼 物,寓意成双成对。筷子常成为文创产品的灵感来源。国潮筷子、古风筷子、卡通筷子,配以 富有设计感的包装盒,筷子成了一份实用性与美感兼备的礼物。 古时筷子的使用很有讲究。朱熹的童蒙须知中有言, “凡饮食,举匙必置箸,举箸必 置匙。食已,则置匙、箸于案。 ”在现代,人们也都遵循着筷子使用过程中的礼仪禁忌:颠倒乾 坤筷子颠倒使用;仙人指路筷子指向人;焚香礼拜筷子竖插在碗中;翻江倒海 筷子( ) 。 走过漫长的岁月,如今我们使用的筷子花样繁多。就材质而言,除常见的竹筷子,还有 木筷子、银筷子、瓷筷子、不锈钢筷子、塑料筷子。就造型而富,有素雅的原木筷,还有彩漆、 雕花筷子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语文中考 > 分类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