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画** 文档编号:148732 上传时间:2020-07-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1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单元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四单元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四单元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四单元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单元检测单元检测 (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 生产活动的水足迹是指支持一个国家(地区)在其本地进行产品生产与服务供给的 过程中所需要的淡水资源量。绿水足迹指产品(主要指农作物)生产过程中蒸腾的 雨水资源量,对农作物而言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雨水被蒸腾的量。蓝水足迹指在 产品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地表与地下水的总量。灰水足迹指以现有水环境水质标准 为基准, 消纳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所需要的淡水量。 读我国部分省、 市、 自治区生产活动水足迹组成示意图,回答 13 题。 1.灰水足迹衡量的是生产活动排放的污染物对水环境造成的影响

2、。下列地区中, 生产活动对水环境的污染最严重的是( ) A.北京 B.山西 C.江苏 D.海南 2.导致新疆和海南绿水足迹差异显著的原因可能是( ) 新疆的年降水量小于海南 海南的年平均气温高于新疆 海南的耕地面积 大于新疆 新疆的农作物以耗水量大的品种为主 A. B. C. D. 3.下列措施中,可有效降低新疆蓝水足迹比重的是( ) 跨流域调水 大规模修建水库,减小地表径流的入海量 提高工业用水的 重复利用率 大力推进节水型农业的发展 A. B. C. D. 解析 第 1 题,读图可知,北京的灰水足迹占区域生产活动水足迹的比重最大。 灰水足迹比重越大,意味着水环境的污染越严重。第 2 题,新

3、疆的土地面积远大 于海南,耕地面积也远大于海南;新疆的农作物以耐旱的品种为主。第 3 题,提 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和大力推进节水型农业的发展可以减小因产品生产而损 失的水量,从而降低蓝水足迹的比重。 答案 1.A 2.C 3.A 下图示意某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读图,回答 45 题。 4.随着时间的推移,图示地区原始林地逐渐消失的原因是( ) A.森林大火或病虫害 B.过度开垦 C.环境的自然演变 D.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 5.自 1800 年以来,图示地区可能出现的变化有( ) A.自然环境逐步优越 B.林业产值逐步上升 C.种植业产值降低 D.气候异常现象增多 解析 第 4 题,对照图中

4、该时间段的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可知,原始林地比重减 少, 耕地比重渐增, 因此可判断出该区域经历了大规模开垦的过程。 第 5 题, 1800 年之后,原始林地所占比重已变得很低,说明森林植被破坏严重,必然会引起环 境恶化、气候异常。 答案 4.B 5.D 下表是“资源经济的四种区域类型表”。读表完成 67 题。 区域类型 代表国家 人均自然资 源 单位国土劳 动力数量 人均 GDP 汇率值 购买力 平价 美国 237 78 600 437 加拿大 999 8 409 388 澳大利亚 1 514 6 415 325 俄罗斯 471 24 47 64 巴西 196 43 93 99 秘鲁 144

5、31 50 71 日本 22 985 662 374 韩国 15 1 121 163 198 荷兰 49 1 002 506 349 中国 31 354 16 52 越南 17 581 7 27 印度 32 651 9 27 6.图示区域类型分别为( ) A.资源短缺经济发达型 资源丰富经济欠发达型 资源丰富经济发 达型 资源短缺经济欠发达型 B.资源丰富经济发达型 资源短缺经济欠发达型 资源短缺经济发 达型 资源丰富经济欠发达型 C.资源丰富经济发达型 资源丰富经济欠发达型 资源短缺经济发 达型 资源短缺经济欠发达型 D.资源丰富经济欠发达型 资源丰富经济发达型 资源短缺经济发 达型 资源短

6、缺经济欠发达型 7.表中人均自然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是( ) A.荷兰 B.日本 C.加拿大 D.澳大利亚 解析 第 6 题,表中数据显示、人均资源量大,、人均资源量小;、 人均 GDP 高,、人均 GDP 低。第 7 题,澳大利亚人均自然资源最大,达 1 514。 答案 6.C 7.D 下图为“各国能源消耗强度(单位国民生产总值所消耗的初级能源)比较示意图”, 读图回答 89 题。 8.据上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发展中国家的能耗强度都在逐年下降 B.按目前的趋势发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能耗强度仍比发达国家的水平高 C.按目前状况,2l 世纪中国能耗强度下降的难度较小 D.近 20

7、 年中国的能耗强度约下降了 50% 9.日本比美国的能耗强度低的内部动力是( ) A.日本经济技术水平比美国高 B.日本工业产值低于美国 C.日本本国能源资源缺乏 D.日本人口比美国少 解析 第 8 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国能源消耗强度在四个国家中最高,虽然下 降幅度较大,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比发达国家的水平高。第 9 题,日本由于国 内能源资源缺乏,对外依赖严重,所以降低能耗、节约能源的理念出现的早,在 各行业普及的比较彻底,从而能耗强度比美国的低。 答案 8.B 9.C 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 1011 题。 10.关于此时 A 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雨水汇集,泛滥成

8、灾 受暖锋影响 气压将不断升高 吹偏南风 A. B. C. D. 11.当地政府拟将 B 村外迁,其可能的原因是( ) 修建大型水库 耕地面积不足 避免洪灾威胁 海平面上升 A. B. C. D. 解析 第 10 题, 据等压线分布可知,图中为一低压中心,A 位于暖锋锋后, 气 压降低,吹偏南风。据等高线分布可知,A 位于山脊 ,地势高于两侧,不易积 水。第 11 题,据等高线分布可知,B 村位于盆地,地形低平,耕地较多,易受洪 水威胁。 B 村外迁,也可能与库区移民有关。 答案 10.C 11.D 下图示意三峡库区滑坡频率(月滑坡次数占全年滑坡次数的百分比)与月均降水量 关系。读图,完成第

9、12 题。 12.图中表明该区滑坡多发的诱因是( ) A.年降水量少 B.夏季降水多 C.冬季降水少 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解析 读图可知,降水较多的月份是 5、6、7、8、9,而滑坡频率较高的月份也 是 5、6、7、8、9,从而证明滑坡多发的诱因是夏季降水多,B 项符合。三峡库 区年降水量超过 1 000 毫米,A 项错误。降水集中在 59 月,C 项错误。夏季降 水多,冬季少,季节差异大,D 项错误。 答案 B 凌汛是河流冰坝堵塞水流的现象。据此回答 1315 题。 13.下图中哪一河段容易形成凌汛( ) 14.凌汛一般形成于一年中的( ) A.夏季 B.春秋季节 C.冬季 D.初冬和初春

10、季节 15.对于凌汛引起的洪水灾害,人类可以采取的主要治理措施是( ) A.修建水利工程 B.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C.破冰船和炸药破冰 D.采取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 解析 本题组要从凌汛的概念“冰坝堵塞水流”展开分析。形成凌汛,首先,该 河要有结冰期,即应位于较高纬度;其次,下游先封冻而上游还未封冻,它应是 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凌汛一般形成于河流开始封冻和开始解冻的时期,河 流全部封冻或者未封冻是不会有凌汛的,因此,凌汛一般形成于一年中的初冬和 初春季节。凌汛的防治与其他洪涝灾害不同,最主要的手段是破除冰坝。 答案 13.D 14.D 15.C 读我国中世纪和现代的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北界示意图

11、,回答 1617 题。 16.我国中世纪的地理环境的特点是( ) A.气候比现代暖和 B.水稻可种植的范围比现代小 C.受人类污染严重 D.降水比现代丰富 17.从图中信息分析,以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全球气候变化是没有规律可循的 B.中世纪和现代的亚热带范围都在秦岭以南 C.中世纪的暖温带和亚热带分布的纬度均比现代的高 D.中世纪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大约是现代 800 mm 年等降水量线 解析 第 16 题, 宋元前期冬小麦种植北界比现代靠北, 说明当时气候比现代温暖, 水稻可种植的范围比现代广泛,当时没有严重的环境污染,图中没有反映降水变 化。第 17 题,全球气候变化呈现规律变化

12、,表现为冷暖交替,当时气候比现代温 暖。 答案 16.A 17.C 气温的变化过程证实了全球变暖的残酷事实。在全球普遍进入工业化的近 100 年 来,地球平均地表气温升高了 0.74 。科学家对气候变暖可能的影响进行推测, 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 1819 题。 18.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A.大量使用煤、石油 B.森林特别是热带雨林大量被砍伐 C.家庭广泛使用空调和电冰箱 D.大量草场被破坏,草场沙化 19.导致上述现象的气候变化可能引起的后果是( ) A.高纬度地区比原来降水更少 B.海平面下降 C.温带地区粮食产量下降 D.北温带耕作区向高纬延伸 解析 第 18 题,全球变暖

13、主要是由燃烧矿物燃料和破坏植被引起的。第 19 题, 由于温度升高,北温带耕作区会向高纬延伸。 答案 18.C 19.D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科学家表示,通过多种不同方法进行的研究发现, 大约到 2050 年,北极地区将会迎来没有冰的夏天,或许这个时间还要提前。据此 回答 2021 题。 20.“北极地区将会迎来没有冰的夏天”的原因是( ) A.太阳辐射增强 B.沿岸暖流加强 C.极昼时间变长 D.全球气候变暖 21.下图中与北极地区夏季没有冰关系最密切的是( ) A.增强 B.增强 C.减弱 D.减弱 解析 第 20 题, “北极地区将会迎来没有冰的夏天”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 导致 冰

14、川融化, 与太阳辐射增强, 极昼时间长短及暖流等无关, 故选 D。 第 21 题, “北 极地区夏季没有冰”,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与人类排放温室气体关系密切。 由于温室气体增多,导致大气逆辐射增强,从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图 中为大气逆辐射,故选 B。 答案 20.D 21.B 2013 年 5 月 2 日中国科学报 :据美国夏威夷冒纳罗亚天文台测定的数据,大 气二氧化碳(CO2)浓度日均值将于今年 5 月初超过 400 ppm。 下图是 CO2浓度曲线 ()与全国温度曲线()、黄河流域温度曲线()、江苏省温度曲线()、喜马拉 雅山南麓尼泊尔温度曲线()比较图。读图,完成 2223 题

15、。 22.四个地区气温变化与 CO2 浓度变化呈( ) A.正比关系 B.正相关关系 C.反比关系 D.负相关关系 23.各地年平均气温的年际波动不一致说明( ) A.CO2浓度不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B.纬度位置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C.海陆位置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D.海拔高度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解析 第 22 题,从图可以看出 CO2浓度曲线始终呈上升趋势,而四地的气温也 在波动上升,因此呈正相关关系。第 23 题,四地 CO2浓度变化基本一致,但四 地年均温却是波动变化且不具一致性,说明除受 CO2浓度影响外还受其他因素的 影响

16、。 答案 22.B 23.A 读图及材料,完成 2425 题。 在卫星影像上可以判读水系的形态特征。水系的形态与地质构造、岩性和地貌有 密切的关系。例如,树枝状水系表现为支流与主流以锐角相交,主要分布在岩性 均一、基岩较软的地区(如砂岩、页岩、黄土及海岸平原沉积岩发育的地区)。格 状水系表现为支流与主流垂直相交,主要分布在垂直交叉的断裂、裂隙发育的沉 积岩地区。 24.关于上述判读卫星遥感影像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判读水系形态只能利用间接解译标志 B.根据水系形成推断地质构造和地貌是利用间接解译标志 C.在洪水期和枯水期拍摄的卫星影像其水系形态完全相同 D.河流和道路在卫星影像图

17、上都是线状,无法应用直接解译标志来加以判别 25.放射状水系的分布地区一般不会出现在( ) A.海岛 B.火山 C.孤山 D.平原 解析 第 24 题,判读水系形态可以运用色调、形状等直接解译标志。借助某些地 物信息推断其他相关地物,这属于间接解译标志。河流在洪水期数量可能增加而 导致水系形态变化。河流和道路可以通过形状及其变化等直接解译标志区分。第 25 题,水系呈放射状,说明中部高四周低,海岛、火山、孤山都可能出现。平原 地区地形平坦,出现的机会较少。 答案 24.B 25.D 二、非选择题(共 50 分) 26.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 分) 材料一 南北美洲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比较表

18、。 地区 北美洲 南美洲 总人口占世界(%) 7.9 5.6 GDP 占世界(%) 27.3 9.3 水资源总量(km3) 6 443.7 9 526.0 水资源年开采量(km3) 608.44 106.21 水资源年人均开采量(m3) 1 451 332 水资源利用结构 (%) 生活 9 18 工业 42 23 农业 49 59 材料二 我国部分流域人均水资源拥有量柱状图。 (1)水资源总量北美洲比南美洲_;水资源开发率北美洲比南美洲_。 (2 分) (2)分析南、北美洲水资源开发利用结构特点并比较经济水平的差异。(6 分) (3)材料二所反映的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是_ _。(2 分) (4)

19、京杭大运河是“南水北调”的重要通道之一,读下图,简述京杭大运河北京至 长江段河流地势变化对“南水北调”的影响及需要采取的措施。(4 分) 解析 本题侧重对获取和解读图表信息、运用知识和描述地理事物能力的考查。 由材料一表中数据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南北美洲水资源利用结构特点和经济发 展水平的差异。由我国部分流域人均水资源拥有量柱状图,可以看出我国长江及 以南地区人均水资源多,北方地区普遍少,这种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的特点严 重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南水北调是缓解我国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 的一个重要举措。 答案 (1)少 高 (2)南美洲水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水平低;水资源年开采量小,且主

20、要用于农业 用水;北美洲经济发达,水资源开采量大,工业和农业用水量大。 (3)南多北少;黄淮海流域缺水严重 (4)京杭大运河北京至长江段地势中间高,南北两段低,使南水北调工程量加大, 黄河以南段需动力提水。 2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0 分) 下图所示区域位于我国江南丘陵区。 分析图中居民点易遭洪灾的原因,并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10 分) 解析 洪灾的成因应从降水的季节分配和地形、河流水系特征三个方面分析。措 施应从移民或修建水库和大坝等水利工程两个角度分析。 答案 原因: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多暴雨。居民点地处谷底河边,其河流 上游地区集水面积较广。 暴雨时流水在谷底汇集,

21、河水暴涨, 易淹没农田和房屋。 措施:将居民点迁向合理的位置(地势较高、地形起伏和缓,既不受洪水威胁又无 地质灾害隐患的地方)。或修建水库拦蓄洪水,修建沿河防洪堤。 28.有关专家通过模拟区域气候情景,对新疆、甘肃、青海等省区气温与降水变化 进行了预测。 结果显示, 未来 1050 年间, 中国西北地区年均气温将升高 2.7, 年均降水量将增加 25%,大部分地区可望逐年湿润起来。结合下列资料,回答有 关问题。(14 分) 材料一 北疆和南疆年平均降水量的变化情况。 19671976 年 19771986 年 19871996 年 北疆年平均降水量(毫米) 187.8 192 229 南疆年平

22、均降水量(毫米) 66.4 73 95 材料二 阿克苏河(塔里木河的主源)年平均径流量的变化情况。 21世纪6080年代 21 世纪 90 年代 阿克苏河的年平均径流量(亿立方 米) 71.173.3 84.42 材料三 塔里木盆地博斯腾湖的水位和面积变化情况。 19862000 年的水位变 化 19862000 年的面积变 化 博斯腾湖的水位和面积的 变化 上升了 4 米多(越过 1958 年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 位) 由 880 平方千米扩大到 1 000 多平方千米 (1)根据上述资料,说明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发生了哪些明显的变化?导致这种变 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 分) (2)上述变化对

23、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有哪些影响?(4 分) (3)简要回答这种变化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及如何防治?(4 分) 解析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气温升高了,降水量也增加了,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 原因,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只能是全球变暖导致水循环加快。西北地区生态环 境的基本特征是干旱及其导致的荒漠景观,降水多了,则干旱有所缓解,植被变 得更好。不利影响也只能从气温升高和降水增多后果考虑,就是灾害增加,措施 也是为了防洪灾、泥石流等。 答案 (1)说明我国西北地区气温逐渐升高,降水量逐渐增加。主要原因是“温室 效应”(气候变暖),水循环加快。 (2)将使湖泊面积和蓄水量增加,也使部分地区空气水汽含量增加,部

24、分地区植被 覆盖率有所提高。 (3)西北地区气候变暖后, 山区降水增加, 冰川消融加剧, 这可能导致洪涝(或雪灾、 泥石流)等灾害发生频率增加。建议在山区多建水库,加强气象监测和预报。(言 之有理即可)。 2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 分) 材料一 根据目前的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到 2050 年,全球夏季将更干燥,冬季将 更潮湿多雨,极端天气现象更多。随着全球气候继续变暖,预计到 2100 年,德国 的气温将比目前升高 2 4 。 材料二 下图示意全球气候变暖对世界各地的影响。 (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4 分) (2)简要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对全球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和不利

25、影响。(3 分) (3)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提倡“低碳经济”,请简要分析发展“低碳经济”的重 要意义及可采取的措施。(5 分) 解析 第(1)题,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可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2)题,全球气候变暖对不同地区农业生产影响不同,如高纬地区积温增加,生 长期延长,有可能提高农作物产量;低纬地区蒸发量增加,干旱程度加重,农作 物产量下降。 第(3)题, 发展 “低碳经济” 有利于节约资源, 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 有利于保护环境,有利于延缓全球气候变暖。可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调整能源消 费结构,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减少浪费、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 通工具等。 答

26、案 (1)自然原因: 太阳的异常活动等。 人为原因: 燃烧煤炭、 石油等矿物燃料, 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人类过度砍伐森林,使森林吸收二氧 化碳的能力降低等。 (2)有利影响:全球气候变暖使高纬度地区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有可能提高农 作物产量。不利影响:全球变暖使不少低纬度地区蒸发量增加,从而加重干旱程 度,农作物产量下降。 (3)重要意义:有利于节约资源;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保护生态环 境;有利于延缓全球气候变暖等。可采取的措施: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 展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核电建设;多使用清洁能源);植树造林(防止森林火 灾);提高能源利用率;提高公众的节能环保意识(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 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地理 > 鲁教版 > 必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