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6.1 正视发展挑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一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识目标:认识我国人口和环境的现状及特点,认识人口和资源环境 问题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知道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长期坚 持的原因及为什么要实施“全面二孩”政策。 能力目标:能力目标:收集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方面的材料,宣传计划生育和 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人口和环境问题对于人类发展的影响, 理解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树立计划生育和保护环 境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2、人口、资源、环境国情和严峻形势。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理解计划生育,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必然性和紧迫性。 教法与学法 教法:教法:情境活动法、案例分析法。 学法:学法:合作学习探究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师准备:上网查找贴近学生实际和生活的事例材料,制作适合本课 实际需要的课件;划分学习小组,做好课前预习提示。 学生准备:学生准备:围绕课题,做好预习,动员大家积极参与进来。 教学过程 环节一:图片展示,导入新课环节一:图片展示,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呈现图片 教师:教师:当今世界人口已经超过 74 亿。人口的急剧增长为资源和环境 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口、
3、资源和环 境问题,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正视 发展挑战 。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采用图片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便于导入课题,并 可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境,具有时效性和可操作性。 】 环节二:自主学习,解读新知环节二:自主学习,解读新知 认真阅读教科书 74-80 页, (大字精读,小字速读)思考完成以 下问题并做好笔记,注意用铅笔做好圈点批注。 (时间大约 10 分钟) 1.如何认识人口问题? 2.我国人口的特点有哪些? 3.如何认识我国的人口问题? 4.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 5.如何认识我国计划生育的发展变化? 6.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什么? 7.
4、我国面临的资源环境危机是什么? 8.我国为什么要走利用、保护和开发资源的新路? 9.当前我国的环境形势是怎样的? 10.人类为什么要关爱和保护环境? 11.面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我们的必然选择是什么? (学生阅读教科书,思考并与同桌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提炼本 课知识要点。 )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出示预习提纲,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对书 本知识有一个初步了解,更好地把握重点,提高效率。 】 环节三:聚焦主题,合作探究环节三:聚焦主题,合作探究 友情提示:结合教科书内容和探究题,与合作伙伴在小组内或跨 组讨论,展示交流自学成果,解决自己在预习中存在的疑惑,进行知 识的迁移运用,
5、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组长帮助有展示、点评任务 的同学高效完成任务。 合作探究一:发展中的人口问题合作探究一:发展中的人口问题 活动(1)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及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2010 年,我国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国家统计局发布第 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数据显示,全国总人口为 1339724852 人。数据表明,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这次普查显示,60 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 总人口的 13.26%,比 2000 年上升 2.93 个百分点。 城镇人口比重大幅上升。这次人口普查显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 为 66557 万人,占总人口的 49.68%
6、,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 67415 万 人,占 50.32%。 文化程度: 大陆 31 个省、 自治区、 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 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 119636790 人;具有高中 (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 187985979 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 口为 519656445 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 358764003 人(以上 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 性别构成: 大陆 31 个省、 自治区、 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 男性人口为 686852572 人,占 51.27%;女性人口为 652872280 人, 占 48.
7、73%。 探究:探究: (1)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反映出我国人口具有怎样的特点? (2)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说明了我国面临怎样的人口形势? (3)面对这样严峻的人口形势,我们必须作出的正确选择是什么? 师生总结师生总结: (1)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重要国情。 人口基数大、 人口素质偏低, 是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 我国人口状况还呈现出增速趋缓、出生率低、老龄化加剧、男女性别 比失衡、城乡分布不均衡、 “独生子女”社会问题凸显等一系列新的 特点。 (2)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在 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
8、不会根本改变,人口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不会根本改变, 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不 会根本改变。 (3)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必须长期坚持。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 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 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以时政新闻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为载体,阐明我国人口 现状的基本特点,明确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必须长期坚持的必要性。 】 活动(2)实施“全面二孩”政策 材料一:材料一: 根据卫计委 2015 年 7 月份公布的数据, 2014 年中国 0 14 岁低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 16.5%,比 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降
9、低 0.1 个百分点,低于世界平均 26%的水平。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 量不断增加,从 2010 年的 13.3%提高到 2014 年的 15.5%。同时,劳 动年龄人口从 2011 年开始连续三年出现净减少,老龄化加速和少子 化加剧并存的人口结构问题十分突出。 材料二:材料二:2015 年 10 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坚持计划生 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妻可生育两个孩 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2015 年 12 月 27 日,全国 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修正案, “全面二孩”于 2016 年 1 月 1 日起正式实施
10、。 探究:探究: (1)我国为什么要实施“全面二孩”政策? (2) “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有什么重要意义? 师生总结:师生总结: (1) “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是适应我国低生育率、劳动力人口减少 以及老龄化不断加剧等人口形势变化而作出的正确选择。 (2)实施一对夫妻可生育两个子女政策,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 发展的需要,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使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以时政新闻为载体,阐明实施“全面二孩”政策的必要 性和意义。 】 合作探究二:资源环境面临危机合作探究二:资源环境面临危机 活动(1)我国的资源形势 材料一:材料一: 类别 国土面 积 矿产资 源 耕地面 积
11、河流年 径流量 森林面 积 资源基 本特征 总量居 世界位 次 3 3 4 6 6 自然资 源大国 人均量 占世界 比值 1/3 3/5 1/3 1/4 1/5 人均资 源不足 人均量 110 80 67 88 121 占世界 位次 材料二:材料二:近 5 年来,中国工业系统在推进工业绿色发展方面取得 重大进展。但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目前 的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突出。一方面,作为一个拥有 13 亿多人 口的发展中大国,即使采用目前最先进的技术,完成工业化所需的能 源资源规模也是前所未有的;另一方面,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单 位 GDP 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2.2 倍
12、、发达国家的 3 倍至 4 倍。 探究:探究: (1)材料一表明我国的自然资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2)材料二表明我国自然资源的利用还存在怎样的问题? (3)上述材料启示我们应该如何做? (4)你有哪些节约资源的小窍门? 师生总结:师生总结: (1)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 物质基础。 (2)我国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 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 (3)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依靠消耗 大量资源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突出,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污染和 破坏都很严重。我国面临的资源形势非常严峻。 (4)对资源的过度开发、
13、粗放利用和无节制消耗,必然导致资源的 枯竭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的 空间和后劲也会越来越小。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不能走西方 工业化的老路,必须探索符合国情的利用、保护和开发资源的新路。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通过具体数据材料, 展现我国在资源方面的现状和问题, 引出必须探索符合国情的利用、保护和开发资源的新路。 】 活动(2)我国的环境问题 探究:探究: (1)以上环境污染具有哪些严重危害? (2)现阶段我国的环境总体状况如何?面临着怎样的环境形势? (3)严峻的环境形势要求我们应该如何做? 师生总结:师生总结: (1)当前我国环境形势不容乐观。一些地方
14、、一些领域由于没有处 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加上工业化进程加快、资源短 缺、人口基数大等问题所产生的多重叠加效应,使得我国环境问题愈 加严重。 (2)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成 为民心之患、民心之痛。 (3)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着人 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4)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人类关爱和保护 环境就是走向重生,漠视和破坏环境就是走向自我毁灭。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采用图片的形式,展示我国的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引导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保护环境,同各类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作斗 争。 】 活动(3)探究
15、分享 汉字里的学问 人从众 口吕品 森林木 垚圭土 石磊 犇牛 探究:探究: 你从图片中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什么启示? 师生总结:师生总结: 图片说明了严峻的人口、 资源和环境形势。 面对挑战, 坚持绿色发展, 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 择。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采用图片的形式,引出我国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 题非常突出,使学生明确走文明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 环节四:回顾总结,情感升华环节四:回顾总结,情感升华 1.构建知识框架。 学生小组内交流, 思考讨论, 分组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构建知识体系, 做好知识回扣。选出代表发言,归纳总结。 教师根
16、据学生的分析归纳进行引导、点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构建知识框架,让学生理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 重点,便于巩固所学知识。 】 2.谈学习后的收获和困惑。 (提示:可从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或者收获方面进行回答。 ) 学生盘点自己的收获与困惑。 我知道了_; 我还存在_的困惑。 今后,在生活中我会_。 3.教师寄语。 本节课重点学习了发展中的人口问题、 资源环境面临危机两部分 内容。当今世界,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也 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长期面临的问题。 正确认识我国严峻的人 口、资源和环境形势,坚持绿色发展道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的
17、文明发展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板书展示 课堂作业 1.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2016显示,我国人口在未来 30 年 还将净增 2 亿人左右,2033 年前后达到 15 亿人左右。短时期内,中 国不会缺少劳动力,但考虑到素质、技能等因素,劳动力结构性短缺 还将长期存在, 同时, 人口与资源、 环境矛盾越来越突出。 这表明 ( ) A.我国人口问题无法解决 B.我国不再需要施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了 C.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 D.人多力量大,我国众多的人口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2.2016 年,我国开始全面实施一对夫妻可生育两个子女政策,目的 是( ) 缓解
18、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 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多子能多福 调整人口结构,使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A. B. C. D. 3.当前我国资源环境形势不容乐观, 究其原因, 你认为可能有 ( ) 一些地方、一些领域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工业化进程加快,污染治理任务繁重 人口基数大,资源相对短缺 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和无节制消耗 A. B. C. D. 4.山西省某市一初中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下列活动 与资源环境健康发展有关的是( ) 组织学生到乔家大院参观,并现场上课,请同学当讲解员,弘扬晋 商精神 到山西大型企业参观,并到农村参观农作物生长,联系生物学科知 识
19、,加深理解 参观结束去食堂吃饭,倡导同学们不用一次性筷子和纸杯,不浪费 粮食 同学们调研后,给政府提建议,兴建燃烧垃圾发电厂,以解决垃圾 堆积问题 A. B. C. D. 5.材料分析。 材料一:材料一:我国自然资源在世界上的位次: 自然资源 总 量 人均拥有量 耕地面积 3 126 森林面积 8 107 草原面积 2 76 淡水资源 6 55 矿产资源 3 80 材料二:材料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为保护环境做出我们 这代人的努力” , 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要结
20、合国情合理利用、保护和开发自然资 源,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什么样的资源现状? (2)为什么要合理利用、保护和开发自然资源?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1.C 2.B 3.B 4.D 5.(1)我国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 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 理,不够科学,依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突出,由此造 成的浪费、损失、污染和破坏都很严重。 (2)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 的物质基础。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和无节制消耗,必然导 致资源的枯竭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 济发展的空间和后劲也会越来越小。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 不能走西方工业化的老路,必须探索符合国情的利用、保护和开发资 源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