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级联考】广东省广州市七校联合体2019届高三冲刺模拟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134805 上传时间:2020-04-2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0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级联考】广东省广州市七校联合体2019届高三冲刺模拟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校级联考】广东省广州市七校联合体2019届高三冲刺模拟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校级联考】广东省广州市七校联合体2019届高三冲刺模拟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校级联考】广东省广州市七校联合体2019届高三冲刺模拟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校级联考】广东省广州市七校联合体2019届高三冲刺模拟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广东仲元中学广东仲元中学 20192019 年七校联合体高三生物冲刺套题年七校联合体高三生物冲刺套题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 1. 下列有关细胞共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都具有细胞膜但不一定具有磷脂双分子层 B. 都具有细胞核但遗传物质不一定是 DNA C. 都能进行细胞呼吸但不一定发生在线粒体中 D. 都能合成蛋白质但合成场所不一定是核糖体 【答案】C 【解析】 细胞根据有无成形的细胞核,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不论是原核细胞还是真核细胞,细胞膜的主要成 分都是磷脂和蛋白质,A 错误;原核细胞无细胞核,且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 DNA,B 错误; 原核细胞无线粒体,但也能进行有氧呼

2、吸,如蓝藻,真核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在线粒体,C 正确;原核 细胞和真核细胞蛋白质合成场所都是核糖体,D 错误。 【考点定位】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在结构上的异同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于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共性的理解,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在结构上 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以及遗传物质都是 DNA,虽然原核细胞不具有真核细胞的某些结构,但也 能进行相应的生理功能,如蓝藻无线粒体,但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也能进行有氧呼吸,对于这样的 特例,需重点掌握,也是高考的重点。 2.无机盐对于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蔬菜中的草酸不利于机体对食物中钙的吸收

3、B. 缺铁会导致哺乳动物血液运输 O2的能力下降 C. 和 ATP 一样,KH2PO4也能为生物体提供能量 D. 植物秸秆燃烧产生的灰烬中含有丰富的无机盐 【答案】C 【解析】 草酸与食物中钙结合形成沉淀物不利于吸收,A 正确。铁是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血红蛋白的主要作用是运 氧,缺铁会导致哺乳动物血液运输 O2的能力下降,B 正确。无机盐在生物体中的是细胞的结构成分、参与 并维持生物体的代谢活动、维持生物体内的酸碱平衡、维持细胞的渗透压,C错误。燃烧过程中有机物被分 解,剩下来的是无机物,D正确。 【学科网考点定位】无机盐 【名师点睛】熟知无机盐的作用的相关知识是正确解答该题的关键。 3. 如

4、图所示,一分子的胰岛素原切去 C 肽(图中箭头表示切点)可转变成一分子的胰岛素(图中数字表示氨基 酸序号),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胰岛素分子具有 50 个肽键,合成它的过程中共脱去 50 分子水 B. 胰岛素分子含有一个游离的氨基和一个游离的羧基 C. 沸水浴时肽键断裂导致胰岛素生物活性的丧失 D. 理论上可通过测定 C 肽的含量间接反映胰岛 B 细胞的分泌功能 【答案】D 【解析】 A、由题图可知,胰岛素分子是由 51 个氨基酸形成的 2 条肽链,形成的肽键数是 49 个,合成它的过程中共 脱去 49 分子水;A 错误 B、由题图可知,胰岛素分子由 2 条肽链组成,至少含有 2 个游

5、离的氨基和 2 个游离的羧基;B 错误 C、沸水浴时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导致胰岛素生物活性的丧失,不是肽键断裂;C 错误 D、理论上可通过测定 C 肽的含量间接反映胰岛 B 细胞的分泌功能;D 正确 【考点定位】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蛋白质变性的主要因素 【名师点睛】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是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梳理脱水缩合反应的过程,根据选项 描述分析综合进行判断 4.如图中甲和乙两条曲线代表两种生物数量 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 Nt+1之间的关系, 直线 p 表示 Nt=Nt+1下列 有关说法不正确 的是 A. 对于甲种群而言,B 点时其种群数量表现增长 B. 东北虎等珍稀濒危

6、动物,容易灭绝,其变化曲线比较类似甲曲线 C. 乙曲线可表示家鼠等繁殖力强的动物,在种群密度低时也能迅速回升 D. 对于乙种群而言,F 点表示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时其种群的数量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意可知,当种群数量 Nt+1大于 Nt时种群数量呈增长型,等于时呈稳定型,小于时呈衰退型。 对于甲种群而言,B 点时数量 Nt小于一年后的种群数量 Nt+1,其种群数量表现为增长,A 项正确;东北虎 等珍稀濒危动物,容易灭绝,其变化曲线比较类似于甲曲线,数量整体上呈下降趋势,B 项正确;据上分析 可知,乙曲线可表示家鼠等繁殖力强的动物,在种群密度低时也能迅速回升,C 项正确;据上分析可知

7、,对 于乙种群而言,D 点表示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时其种群的数量,D 项错误。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 联系的能力。 5.如图为某一植物在不同实验条件下测得的净光合速率,下列假设条件中能使图中结果成立的是( ) A. 横坐标是 CO2浓度,甲表示较高温度,乙表示较低温度 B. 横坐标是温度,甲表示较高 CO2浓度,乙表示较低 CO2浓度 C. 横坐标是光波长,甲表示较高温度,乙表示较低温度 D. 横坐标是光照强度,甲表示较高 CO2浓度,乙表示较低 CO2浓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图示纵坐标的含义是净光合速率

8、,是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差值,在横坐标以下表示 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在横坐标以上表示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与横坐标相交的点表示光合速率与呼 吸速率相等。 【详解】若横坐标是 CO2浓度,纵坐标表示净光合速率,则根据题中信息无法判断出较高温度下和较低温 度下呼吸速率的大小,同理,也无法判断出较低和较高温度下光合速率的大小,所以无法判断甲和乙的关 系,A错误;若横坐标是温度,则随着温度的升高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都会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B 错误;若横坐标是光波长,则净光合曲线的变化趋势为先升高后降低,与图中甲乙曲线变化不符,C错误; 若横坐标是光照强度,较高浓度的二氧化碳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

9、因此甲表示较高 CO2浓度,乙表示较 低 CO2浓度,D 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过程,明确纵坐标的含义,确定图中曲线不同段的 生理意义,结合横坐标的不同含义进行分析答题。 6.某炭疽杆菌的 A 基因含有 A1A6 6 个小段,某生物学家分离出此细菌 A 基因的 2 个缺失突变株 K (缺失 A2、 A3)、L (缺失 A3、A4、A5、A6)。将一未知的点突变株 X 与突变株 L 共同培养,可以得到转化出来的野生型细 菌(即 6 个小段都不缺失)。若将 X 与 K 共同培养,得到转化的细菌都为非野生型。由此可判断 X 的点突变 最可能位于 A 基因的 A. A

10、2 小段 B. A3 小段 C. A4 小段 D. A5小段 【答案】A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是指 DNA 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不定向 性、随机性、低频性和多害少利性。炭疽杆菌的 A基因含有 A1A66 个小段,其中任意片段都有可能缺失, 细菌转化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详解】从题干的信息可看出突变株 L 缺失 A3、A4、A5、A6小段,但具有 A1、A2小段,其与点突变株 X 共同 培养后,可以得到转化出来的野生型细菌,那么点突变株 X 应具有 A3、A4、A5、A6小段,所以未知的点突变 可能位于 A1、A2小段。突变株 K 缺失

11、A2、A3小段,其与点突变株 X 共同培养后,得到转化的细菌都是非野生 型,而只有当该点突变位于突变株 K 的缺失小段上时才能得到上述结果,因此点突变株 X 的点突变最可能 位于 A 基因的 A2小段,故选 A。 三、非选择题三、非选择题 7.现有甲、乙两种不同的单细胞真核生物,请结合以下实验回答相关问题。 实验:两个相同的密闭培养瓶中盛有等体积蒸馏水(适量) ,分别加入相同数目的甲、乙两种细胞,白天 在室外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定时测定瓶内 O2浓度变化及甲、乙细胞数目。 实验:将实验中蒸馏水换为等量适宜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另分别加入等量甲、乙两种细胞,在相同适宜 条件下进行培养和测定。 (

12、1)实验结果表明,实验中甲全部死亡,而乙生存正常,实验中甲、乙均生存正常,从同化类型的角 度分析,以上实验结果可以推测_。 (2)实验中,乙的培养瓶内 O2浓度上升,其原因是_,在培 养后期,O2浓度上升的速率_(填“逐渐加快”、“逐渐减慢”或“不变”) 。 (3)若实验中,甲培养 2h 后瓶内 O2浓度降为零,但 23h 内活细胞数目未出现明显减少,请从细胞代 谢的角度解释原因:_。 【答案】 (1). 甲为异养型生物,乙为自养型生物 (2). 乙的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释放 02,导致 02浓度上升 (3). 逐渐减慢 (4). 当 02浓度降为 0 后,甲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以维持生命活动,

13、故活细 胞数目未明显减少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呼吸、光合作用。要求学生熟知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的过程,以及两者之间 的联系。 (1)实验中甲全部死亡,而乙生存正常,实验中甲、乙均生存正常,说明甲在光下不能制造氧气或不 能合成有机物,属异养型生物。乙能生存,说明能在光下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从同化类型看,属自养 型生物。 (2)实验中的培养瓶内 02浓度上升是由于乙的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释放氧气,使氧浓度上升。培养 后期,由于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光合作用逐渐减弱,释放氧气的速率逐渐减慢。 (3)若实验中,甲培养 2h 后瓶内 02浓度降为零,甲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以维持生命活动,故活细

14、胞数目 未明显减少。 8.有关植物衰老的机理目前有两种相对立而又相关联的解释。一种是“营养竞争说”,即植物体由于开花结 果夺取营养器官的养料使茎、叶衰老;另一种是认为“植物的衰老是由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引起的”, 这其中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光照不足会引起细胞中蛋白质和叶绿素等物质减少而导致茎、叶衰老。有人利用 有关的材料进行了实验探究:选取 20 株健壮、生长状况相同的同种开花前的盆栽大豆,平均分成四组,编 号甲、乙、丙、丁,下表是有关探究的做法、结果。请据此回答有关问题: 光照或遮光 保持花蕾或摘除花蕾 现象或结果 甲 正常光照 摘除花蕾 乙 正常光照 保持花蕾 丙 遮光 摘除花蕾 丁 遮光 保

15、持花蕾 注:除题中讲明的条件外,其他培养条件均相同且适宜,衰老以叶片变黄作为指标。 (1)若四组大豆的平均衰老时间分别记作 a、b、c、d,则评判其衰老的标准应是 _。 (2)若实验结果为 abcd,则说明_;若开花结果争夺养料和光照 不足都能引起植株衰老,则可能的结果是_。 (3)若实验结果为 abcd,甲组突然停止 CO2供应,则叶肉细胞叶绿体中的 ATP、C3的变化情况依次是 _。 (4)植物衰老从细胞结构的角度上看表现在_。 【答案】 (1). 原来正常的叶全部变黄所需的时间(或相同时间内变黄的叶的数量) (2). 植株衰老是 由光照不足引起的,与开花结果争夺养料无关 (3). ad,

16、且 b、c 介于 a、d 之间且差异明显 (4). 增 加、减少 (5). 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收缩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信息可知,本题的实验目的是探究植物衰老是植物体由于开花结果夺取营养器官的养料使茎、叶 衰老,还是光照不足会引起细胞中蛋白质和叶绿素等物质减少而导致茎、叶衰老。从实验目的分析实验的 自变量是有无光照、保持花蕾或摘除花蕾,实验的因变量是叶片变黄的数量。 【详解】 (1)若四组大豆的平均衰老时间分别记作 a、b、c、d,则判断其衰老的标准应是原来正常的叶片 全部变黄所需的时间(或相同时间内叶片变黄的叶的数量) 。 (2)根据题意分析 a=b、c=d 说明植株衰老与花蕾的

17、有无没有关系,实验结果为 a=bc=d 说明植株衰老是 由光照不足引起的,与开花结果争夺养料无关;而只有当实验结果出现 ad,且 b、c 介于 a、d 之间且差 异明显时,才能说明开花结果争夺养料和光照不足都会引起植株衰老。 (3)根据题意分析,甲组正常光照,若突然停止 CO2供应,则固定产生的三碳化合物不足,导致三碳化合 物的含量减少;但是光反应产生的 ATP 和H的量不变,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消耗的 ATP 和H减少了,所 以 ATP 的含量增加了。 (4)衰老细胞结构特点有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收缩等。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对植物衰老机理的探究性实验的掌握,探究植物衰老是由环境条件变化引起

18、的还是 由营养竞争引起的,能够根据表格信息找出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注意实验中要用到控制变量法,保证 单一变量,并分别探究两种解释的合理性。 9.园林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艺术形式,受“礼乐”文化的影响很深,通过地形、山水、建筑群、花木 等作为载体衬托出人类主体的精神文化,请结合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园林建筑中生物既有本地常见的品种,又可引入外来的“奇珍异宝”,但引种时在考虑生物自身特点的 同时,还要考虑对当地生物及环境的影响,避免造成当地_的降低。 (2)景观建筑修建时,往往要与环境的颜色等协调,如小桥桥基、假山往往打洞,避免建筑物的出现导致生 物出现_,从而导致对原有物种造成影

19、响。 (3)园艺设计时不同物种高低有致,相得益彰,有时还要形成各种特殊的图案,体现了群落的_, 在满足观赏需要的同时,可以提高对_的利用率,从而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其中很多生物除观赏外,还可以供人们进行生态等科学研究,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价值。 (4)很多园林至今已有百年历史,面貌在原有基础上已大为改变,除了环境改变,还发生_演替现象, 这其中除了自然环境及生物的变化,还主要受到了_的影响。 (5)目前园林主要由自然改造和人工修建,自然改造的园林往往人类的调节作用很少,就可以保持稳定,原 因是_,抵抗力稳定性较高。 【答案】 (1). 生物多样性 (2). 地理隔离 (3).

20、空间结构 (4). 资源 (5). 直接 (6). 次生 (7). 人类活动 (8). 物种数量多,营养结构复杂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生态系统,考查对群落特征、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理解和识记。 (1)外来物种可能造成生态入侵,有可能造成当地生物多样性的降低。 (2)建筑物的修建可能造成生物出现地理隔离,从而影响到原有的物种。 (3)不同物种高低有致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形成各种特殊图案,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群落空间结构的 形成有利于提高生物对资源的利用率;生物用于科研研究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4)园林发展的过程中发生了群落的次生演替,这其中主要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影

21、响。 (5)自然改造的园林生物种类较多,营养结构复杂,所以抵抗力稳定性更高。 10. 果蝇有 4 对染色体(IIV 号,其中 I 号为性染色体) 。纯合体野生型果蝇表现为灰体、长翅、直刚毛,从该 野生型群体中分别得到了甲、乙、丙三种单基因隐性突变的纯合体果蝇,其特点如表所示。 表现型 表现型特征 基因型 基因所在染色体 甲 黑檀体 体呈乌木色、黑亮 ee III 乙 黑体 体呈深黑色 bb II 丙 残翅 翅退化,部分残留 vgvg II 某小组用果蝇进行杂交实验,探究性状的遗传规律。回答下列问题: (1)用乙果蝇与丙果蝇杂交,F1的表现型是_;F1雌雄交配得到的 F2不符合 9331 的表现

22、型分 离比,其原因是_。 (2)用甲果蝇与乙果蝇杂交,F1的基因型为_、表现型为_,F1雌雄交配得到的 F2中果 蝇体色性状_(填“会”或“不会”)发生分离。 (3)该小组又从乙果蝇种群中得到一只表现型为焦刚毛、黑体的雄蝇,与一只直刚毛灰体雌蝇杂交后,子 一代雌雄交配得到的子二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直刚毛灰体直刚毛黑体直刚毛灰体直刚毛黑 体焦刚毛灰体焦刚毛黑体=623131,则雌雄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_(控制刚 毛性状的基因用 A/a 表示) 。 【答案】 (1). 灰体长翅膀 (2). 两对等位基因均位于 II 号染色体上, 不能进行自由组合 (3). EeBb (4). 灰体 (5). 会 (

23、6). XAXABB、XaYbb 【解析】 (1)根据表格分析,甲为 eeBBVgVg,乙为 EEbbVgVg,丙为 EEBBvgvg。乙果蝇与丙果蝇杂交,子代为 EEBbVgvg,即灰体长翅。F1雌雄交配,由于 BbVgvg 均位于 II染色体,不能自由组合,故得到的 F2不符合 9331 的表现型分离比。 (2)甲果蝇与乙果蝇杂交,即 eeBBVgVg EEbbVgVg,F1的基因型为 EeBbVgVg,表现型为灰体。F1雌雄 交配,只看 EeBb这两对等位基因,即 EeBb EeBb,F1为 9E_B_(灰体) :3E_bb(黑体) :3eeB_(黑檀体) : 1eebb,发生性状分离。

24、 (3)子二代雄蝇:直刚毛:焦刚毛=(3+1) : (3+1)=1:1,雌蝇:直刚毛:焦刚毛=8:0=1:0,表明 A和 a 基因位于 X染色体。子二代雌蝇都是直刚毛,表明直刚毛是显性性状,子一代雄蝇为 XAY,雌蝇为 XAXa, 亲本为 XAXA XaY。关于灰身和黑身,子二代雄蝇:灰身:黑身=(3+3) : (1+1)=3:1,雌蝇:灰身:黑身 =6:2=3:1,故 B 和 b 位于常染色体,子一代为 Bb Bb。综上所述,亲本为 XAXABB、XaYbb。 【学科网考点定位】遗传定律 【名师点睛】运用遗传定律相关方法解题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11.为了调查某河流的水质状况,某研究小组测定了

25、该河流水样中的细菌含量,并进行了细菌的分离等工作。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小组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检测水样中细菌含量。在涂布接种前,随机取若干灭菌后的空平板先行 培养了一段时间,这样做的目的是_;然后,将 1mL 水样稀释 100 倍,在 3 个平板上用涂布法分别接入 0.1mL 稀释液;经适当培养后,3 个平板上的菌落数分别为 39、38 和 37。据此 可得出每升水样中的活菌数为_。 (2)该小组采用平板划线法分离水样中的细菌。操作时,接种环通过_灭菌,在第二次及以后划 线时,总是从上一次的末端开始划线。这样做的目的是_。 (3)示意图 A 和 B 中,_表示的是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培养后

26、得到的结果。 (4)该小组将得到的菌株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并混匀,一部分进行静置培养,另一部分进行振荡培养。结 果发现:振荡培养的细菌比静置培养的细菌生长速度快。分析其原因是:振荡培养能提高培养液中 _的含量,同时可以使菌体与培养液充分接触,提高_的利用率。 【答案】 (1). 检测培养基平板灭菌是否合格 (2). 3.810 7 (3). 灼烧 (4). 将聚集的菌体逐步 稀释以便获得单个菌落 (5). B (6). 溶解氧 (7). 营养物质 【解析】 (1)微生物培养过程应该进行无菌操作,配制的培养基要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可以将灭菌后的空白平板进 行培养以检测培养基灭菌是否彻底;由由题意知

27、1ml 水样中的菌落数是(39+38+37) 3 01 100=38 104 个,每升水样中的活菌数为 38 104 103=38 107。 (2)对接种环常用的灭菌方法是灼烧灭菌;在第二次 及以后的划线时,总是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的目的是;将聚集的菌体逐渐稀释分散以便获得由单 个细胞繁殖而来的菌落。 (3)分析题图可知,A 培养皿采用的接种方法是平板划线法,B 培养皿采用的接种 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 (4)由题意可知,振荡培养比静置培养的细菌生长速度快,由此可以说明该细菌 是需要菌,由于振荡培养提高 l 培养液中溶解氧的含量,同时可使菌体与培养液充分接触,提高营养物质的 利用率,细菌

28、生长速度加快。 【考点定位】微生物的培养与分离 12. 人血清白蛋白(HSA) 具有重要的医用价值, 只能从人血浆中制备。 下图是以基因工程技术获取重组 HSA (rHSA)的两条途径。 (1)为获取 HSA 基因,首先需采集人的血液,提取_合成总 cDNA,然后以 cDNA 为模板, 采用 PCR 技术扩增 HSA 基因。 下图中箭头表示一条引物结合模板的位置及扩增方向, 请用箭头在方框内标 出另一条引物的位置及扩增方向。 (2)启动子通常具有物种及组织特异性,构建在水稻胚乳细胞内特异表达 rHSA 的载体,需要选择的启动 子是_(填写字母,单选) 。 A.人血细胞启动子 B.水稻胚乳细胞启

29、动子 C.大肠杆菌启动子 D.农杆菌启动子 (3)利用农杆菌转化水稻受体细胞的过程中,需添加酚类物质,其目的是_。 (4)人体合成的初始 HSA 多肽,需要经过膜系统加工形成正确的空间结构才有活性。与途径相比,选择 途径获取 rHSA 的优势是_。 (5)为证明 rHSA 具有医用价值,须确认 rHSA 与_生物学功能一致。 【答案】 (12 分) (1)总 RNA (或 mRNA) (2)B (3)吸引农杆菌移向水稻受体细胞,有利于目的基因成功转化 (4)水稻是真核生物,具有膜系统,能对初始 rHSA 多肽进行高效加工 (5)HAS 【解析】 (1)合成总 cDNA 需提取细胞中所有的 mR

30、NA,然后通过逆转录过程获得。采用 PCR 技术扩增 HSA 时, 母链的方向是 3到 5 ,子链的延伸方向是 5到 3 ,两条引物分别与模板链的 5端互补配对结合,引导 子链延伸,故两条引物延伸方向是相反的。 (2)根据启动子通常具有物种及组织特异性,在水稻胚乳细胞内特异表达 rHSA,需选择水稻胚乳细胞的 启动子。 (3)农杆菌具有趋化性,即植物的受伤组织会产生一些糖类和酚类物质吸引农杆菌向受伤组织集中转化。 研究证明,主要酚类诱导物为乙酰丁香酮和羧基乙酰丁香酮,这些物质主要在双子叶植物细胞壁中合成, 通常不存在于单子叶植物中。水稻是单子叶植物,不能产生上述的酚类化合物,故在农杆菌转化水稻

31、受体 细胞的过程中,需要添加酚类化合物,吸引农杆菌移向水稻受体细胞,有利于目的基因的转移。 (4)水稻是真核生物,具有生物膜系统,能对初始 rHSA 多肽进行加工才能形成正确的空间结构,获得的 HAS 才有活性,而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细胞中不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无法对初始 rHSA 多肽进行加工。 (5)为证明 rHSA 具有医用价值,需确认 rHSA 与天然的 HSA 的生物学功能是否一致。 【考点定位】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基因工程的操作程序;基因工程的应用 【名师点睛】本题结合生成 rHSA 的实例考查目的基因的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农杆菌转化法、受体 细胞的选择、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解题关键是明确基因工程原理和操作程序等相关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生物 > 生物高考 > 考前押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