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群落的稳态与调节 章末检测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h****3 文档编号:132779 上传时间:2020-04-1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9.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 群落的稳态与调节 章末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二章 群落的稳态与调节 章末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二章 群落的稳态与调节 章末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二章 群落的稳态与调节 章末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章末检测章末检测 (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 考查知识点及角度 难度及题号 基础 中档 稍难 群落的特征与结构 1、2、3、4、7、11 8、10、14 9 群落的演替 5、12 13 群落的稳定性 6 15 16 一、选择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 1下列关于丰富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群落中生物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B不同群落生物的丰富度是不同的 C从赤道到北极,群落的丰富度逐渐减少 D丰富度越高的群落,其结构越复杂 答案 A 2下列关于土壤动物丰富度统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同一区域内不同种类的大型土壤动物的丰富度是不同的 B不同地域内的同

2、一种大型土壤动物的丰富度是不同的 C同一区域内不同时间段的同一种大型土壤动物的丰富度是相同的 D一般在林下或落叶及腐殖质较为丰富的地方大型土壤动物较多 答案 C 3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如果要研究不同时间同一块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应设计一个数据收集统计表 B调查土壤动物的类群丰富度可采用样方法 C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D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 解析 样方法可用于调查种群密度,调查土壤动物的类群丰富度常采用取样器取样。 答案 B 4种群能够组合为群落,取决于两个基本条件,即( )。 它们必须

3、共同适应于它们生存的非生物环境 它们内部的关系必须得到协调 它们之 间的关系必须既有种内互助,又有种内斗争 它们都为增长型或稳定型 ABCD 解析 不同的种群在同一环境中共同生存形成群落,需要有两个前提条件:它们必须都适应 共同的生活环境,它们之间的关系必须得到协调。 答案 A 5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 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D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解析 A 项,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一个种群。B 项

4、,标志重捕法适 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 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种群密度, 调查壁虎的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 C 项,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相对稳定,但并非不再变化。D 项,近岸区和湖心区属于不同地段,因水分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往往分布着 不同的生物种类,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答案 C 6巨尾桉具有速生、高产的特点。某地区将天然林全部砍伐烧毁,大量单一种植巨尾桉,对 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天然林替换成巨尾桉林的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B天然林替换成巨尾桉林后物种丰富度增加 C巨尾桉林比天然林抵抗干扰的能力高 D在巨尾桉林中混种其他林木有利于改善

5、该地区环境 解析 天然林替换成巨尾桉林属于次生演替,天然林替换为人工林后物种丰富度降低,抵抗 能力降低。在巨尾桉林中混种其他林木,物种增多,抵抗能力增强。 答案 D 7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 )。 A竞争 B共生 C寄生 D捕食 解析 该谚语体现了农作物与农田其他野生植物之间的竞争关系。 答案 A 8.右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取食方式为吞食的三个物种随食物颗 粒大小而产生的种群数量分布。 下列对此图的分析, 正确的是( )。 A三个物种的食物资源完全相同 B物种甲与物种乙为竞争关系 C物种丙与物种甲为捕食关系 D能量流动方向由甲经乙到丙 解析 分析题目提供的坐标曲线, 可

6、知三种生物的取食范围有重叠的部分, 可形成竞争关系。 答案 B 9 下列选项中, 完全符合竞争是不对等的, b 的生态位空间有较大比例被共占的一组是( )。 解析 简单而言,生态位重叠是两种生物在同一资源上的相遇频率,一般而言,物种之间的 生态位只发生部分重叠,在重叠的生态部分往往发生竞争排斥作用,D 选项中 b 的生态位较 窄,被重叠的部分占其大部分。 答案 D 10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 4 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 1200 只蝌蚪(甲、 乙、 丙各 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 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 3 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

7、: 池塘编号 捕食者数量/只 蝌蚪存活率/% 甲 乙 丙 1 0 87 7 40 2 2 58 30 25 3 4 42 32 11 4 8 20 37 10 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 解析 随着池塘中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甲种和丙种蝌蚪存活率逐渐降低,说明捕食者的食物 来源以甲、丙两种蝌蚪为主,A 正确。三种蝌蚪由于相同食物来源或相同生存空间可构成种 间竞争关系,但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了不同数量的捕食者后可能改变了它们原有的竞争结果, B 正确。池塘 1

8、 中,在没有加入捕食者时乙种蝌蚪存活率最低,说明乙种蝌蚪竞争力最弱, 容易被自然环境所淘汰,C 正确。随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甲种和丙种蝌蚪数量减少,乙种 蝌蚪获得的资源相对增加,故 D 不合理。 答案 D 11当我们走进一个落叶林时,印象最深的首先是那些最高大的乔木,它们决定着落叶林的 主要结构;而下层乔木、灌木和生长在地面的草本植物则决定着落叶林的次级结构。群落中 动物的分层现象也很普遍,在植物的不同层次中栖息着与之相适应的不同动物。这种现象描 述的是生物群落的( )。 A垂直结构 B水平结构 C时间节律 D生长型 答案 A 12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2

9、0 年后两块林地的 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 137 种,无人 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类为 226 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 B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C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 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 解析 人工恢复林和自然恢复林均是在退化的林地上进行的恢复过程,退化的林地还保留了 原有的生存条件,故两者均属于次生演替。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共 40 分) 13(10 分)某地实施退耕还林多年后,原有耕地变为林地。科研人员对林地植被的种群密度 进行了调查,发现阳坡和

10、阴坡植被差异明显。对阳坡的物种生态位重叠(即两个物种在同一资 源状态上的相遇频率,见表中数据)变化进行分析,其结果(如下表)。 种名 山桃 丁香 油松 刺槐 山桃 1 丁香 0.124 1 油松 0.125 0.834 1 刺槐 0.148 0.761 0.884 1 (1)耕地逐渐过渡为林地的过程属于_。 (2)在调查该林地山桃的种群密度时应采用_法。 (3)据表中数据可知,阳坡群落物种中竞争最激烈的是_。造成阳坡和阴坡植 被差异明显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 解析 (1)耕地逐渐过渡为林地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2)调查该林地山桃的种群密度时应采用样方法。 (3)生态位重叠最大的是油松和刺槐,

11、说明二者竞争最激烈。 答案 (1)次生演替 (2)样方 (3)油松和刺槐 阳光 14(10 分)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重要作用。 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由于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_,身体_,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采用吸虫器 等进行采集。 (2)现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最好选择下图中的吸虫器_,理由是_ _。 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选择吸虫器_,理由是_ _。 (3)现有一培养罐内同时培养跳虫、甲螨和线虫三个种群,若它们均仅以罐内已有的酵母菌为 食, 则跳虫与甲螨之间的关系是_, 线虫与酵母菌之间的关系是_。 解析 进行种群密度的估测

12、时,要根据生物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跳虫生活在湿润的环境 条件下。酒精可防腐,可用于标本固定。不同种生物之间有共同的食物和生存空间就会构成 竞争关系。 答案 (1)较强 微小 (2)B 该吸虫器中的湿棉花模拟了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 D 该吸虫器中的酒精可 将收集的甲螨及时固定,防止腐烂 (3)竞争 捕食 15(10 分)某地曾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植物生长茂盛,土壤动物种类繁多。后来,由于上游 地区一农药厂的污染废水排入河流,造成该地农田土壤环境持续恶化,原本常见的泥鳅、田 螺等几近销声匿迹。为了调查污染废水对农田土壤动物类群的影响,在受污染河流一侧不同 距离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见下表。 离污

13、染河流的距离/km 0.1 0.5 1.0 2.0 4.0 动物类群数/类 20 23 37 50 58 动物个体总数/个 365 665 750 1983 2490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土壤动物调查一般不能采用标志重捕法,理由是_ _。 (2)从表中调查结果可得出以下结论: _; _。 (3)当污染停止后,在原来因污染而废弃的土地上开始的群落演替属于_演替。在华南 热带地区,这种演替将最后达到_(群落)阶段。 解析 (1)标志重捕法要捕获部分个体并进行标记,而土壤中大多数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范围 小,标记个体难与无标记个体充分混匀,故一般不能采用标志重捕法。(2)由表格总体信

14、息可 知,农药污染会降低土壤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总数;对表格横向比较可知,距污染源越远,污 染物浓度越低,对土壤动物的影响越小。(3)在原来有生物群落存在,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受到 破坏的地方进行的演替为次生演替。在湿润和较湿润地区,废弃农田经长期演替过程会发展 成森林阶段。 答案 (1)大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范围小,标记个体难与无标记个体充分混匀 (2)农药污染会降低土壤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总数 距离污染源越远(近),农药污染物的浓度越低(高),对土壤动物的影响越小(大) (3)次生 森林 16 (10 分)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 均种上水稻苗(28 株/m2)和三种杂草(均为 1 株

15、/m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 均密度增长率如下图所示。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用样方法调查水花生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 _。 (2)稻田中的福寿螺和鸭舌草之间构成_关系。 (3)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种群的出生率_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 生种群数量呈_型增长。 (4)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将经历_演替,时间足够长,最可能 演替为以_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 解析 (1)根据图表可知,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福寿螺的密度, 因变量是几种生物的日均增长率, 水花生属于植物,其种群密度的调查所用的样方法常用的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图中 可知, 福寿螺的种群密度越大, 鸭舌草的日均增长率越小, 因此推测它们之间构成捕食关系。 中密度的福寿螺日均增长率为正值,处于增长状态,因此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高密度的水 花生存在天敌,其种群数量呈现“S”型增长。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此时的演替属于 次生演替,由数据可知狐尾草的增长率最大,最可能成为优势种。 答案 (1)福寿螺的密度 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捕食 (3)大于 S (4)次生 狐尾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生物 > 中图版 > 必修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