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辽宁省丹东市 2020 届高三 3 月线上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本试卷由第 I 卷(阅读题)和第 II 卷(表达题)两部分组成 总分 150 分 时间 150 分钟来源:学|科|网 Z|X|X|K 第第 I I 卷卷 阅读题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6 (36 分分) )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虽然在冰天雪地里,但先民们发现,小寒时期阳能其实在增加。小寒时期会依次出现以下物候:首先 是雁北乡,雁将避热而回,尽向北飞之,至立春后皆归矣,禽鸟得气之先故也;第二候是鹊始巢,每向太 岁,冬至天元之始至,后二阳已得来年之节气
2、,鹊遂可为巢,知所向也;三候雉始雊,雊,雌雄之同鸣也, 感于阳而后有声。 先民对大雁这种候鸟观察得十分仔细,大雁的行为也是古人判断节气的重要依据。大雁虽然还在南方 过冬,但它们已经感知到阴阳的顺逆变化,阳气即将回升,雁群开始自南方往北飞回故乡。每当秋冬季节, 它们就从西伯利亚一带,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地飞到中国南方过冬。冬去春来,它们又飞回到西伯利亚产 蛋繁殖。在中国文化中,雁是禽中之冠,自古被视为“五常俱全”的灵物,即具有仁义礼智信五常。雁有 仁心,一队雁阵当中,总有老弱病残之辈,其他壮年大雁不会弃之不顾。雁有情义,雌雁雄雁相配,从一 而终,一只死去,另一只也会自杀或者郁郁而亡。雁在迁徙时总是
3、几十只、数百只,甚至上千只汇集在一 起,互相紧接着列队而飞,古人称之为“雁阵” 。 “雁阵”由有经验的“头雁”带领,加速飞行时,队伍排 成“人”字形,一旦减速,队伍又由“人”字形换成“一”字长蛇形,这是为了进行长途迁徙而采取的有 效措施,在古人看来即为礼。雁有智慧,雁为最难猎获之物,落地歇息之际,群雁中会由孤雁放哨警戒。 人们说,犬为地厌、雁为天厌、鳢为水厌,即指它们机智警觉。雁有信,它是南北迁徙的候鸟。因时节变 换而迁动,从不爽期,至秋而南翔,故称秋天为雁天。 中国文化中很早就把雁当作文明的象征,古时有以大雁为礼物的惯例。周代开创的婚姻礼仪,是礼仪 的根本,而婚姻的六礼中,纳彩、问名、纳吉、
4、纳征、请期、亲迎六个阶段,只有第五个阶段不必用雁, 其他几礼都要用雁,即说明在中国人的观察里, “雁”这种候鸟兼具社会对人们婚姻问题上需求的引义。 小寒第二候,进入了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喜鹊却会有所行动。鹊是适应能力比较强的鸟类,人类活动 越多的地方,喜鹊种群的数量往往也越多,而在人迹罕至的密林中则难见它们的身影,可以说它们是很有 人缘的鸟类。喜鹊常成对或结成大群活动,白天在旷野农田觅食,夜间在高大乔木的顶端栖息。中国人在 鹊之前加上喜字,明证喜鹊在中国人的眼中象征吉祥。民间传说鹊能报喜,故称喜鹊。画鹊兆喜凡乎成了 我们文化中的一个大为流行的风俗,齐白石、徐悲鸿等人都画过喜鹊。两只鹊儿面对面叫“
5、喜相逢” ;双鹊 中加一枚古钱叫“喜在眼前” ;一只獾和一只鹊在树下树上对望叫“欢天喜地” 。流传最广的,则是鹊登梅 枝报喜图,又叫“喜上眉梢” 。中国人对喜鹊的观察也非常早, 诗经中有“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这是 成语鹊巢鸠占的源头。 第三候中的“雉”是野鸡,在山中的野鸡也察觉到了阳气的滋长,开始鸣叫寻找同伴。我们今天已经 2 很少能看到野鸡,但在古代, “雉”也参与了中国文化的经验和表达。 “雉”善走,不能久飞,羽毛可做装 饰品。 诗经中说, “雄雉于飞,泄泄其羽” 。它由矢和隹两字组成,矢为矢量,长度单位,表示本地方; 隹为鸟, 雉的本义是留鸟, 特指野鸡。 古人也因此把雉当作长度单位
6、, 长三丈高一丈的城墙为一雉。 左传 中说: “都城过百雉。 ”城墙则称为雉堞,谢眺有诗: “出没眺楼雉,远近送春目。 ” (节选自余世存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小寒节气阳气已动,阳能开始增加,自然界中的一些候鸟和留鸟能敏感的觉察到这些变化并有所行 动。 B.大雁是候鸟,随季节变化南北迁徙。迁徙途中,它们表现出在人们看来仁义礼智信的行为,因而被 称为“天厌” 。 C.喜鹊既表现出很强的适应气候和人类的能力,又能敏感地察觉到气候的变化,小寒时会冒着严寒筑 巢,为未来生活做准备。 D.作为小寒第三候的留鸟,山
7、中的野鸡也能感受到节气的变化、阳气的生长,并在小寒时节用叫声来 招引同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文章围绕“小寒时天气其实并不寒冷”这一中心论点,按雁、鹊、雉的顺序分别加以论证,论述清 晰而有条理。 B.小寒时期依次出现三种物候,是小寒时期虽看起来冰天雪地,但阳能其实是在增加的重要表现。 C.文章举例丰富,中国文化风俗绘画中的画鹊兆喜,就是喜鹊为中国人眼中吉祥象征的有力明证。 D.文章论述小寒节气中三种物候,分别表现了其对先民文化生活的影响,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可读性 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小寒时期的阳
8、能其实在增加” ,如“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就很符合这一表述。 B.在先民的心中,大雁是非常机智聪明的候鸟,因而成为三种物候中古人判断节气最重要的依据。 C.中国文化中,大雁是文明的象征,中国传统婚姻礼仪以雁作为五礼之贽,使得大雁具有丰富含义。 D.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雉” 既指一种禽鸟,如“雄雉于飞,泄泄其羽” ,也指长度单位,如左 传中“都城过百雉” 。 【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原文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 项比较。 (2)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 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 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 论点
9、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 (3)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解答】(1)B“它们表现出在人们看来仁义礼智信的行为,因而被称为天厌”错,原文第二段为 “人们说,犬为地厌、雁为天厌、鳢为水厌,即指它们机智警觉”,“天厌”是因为大雁的警觉与机智。 (2)A“小寒时天气其实并不寒冷”并非中心论点,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小寒时期阳能其实在增加”; 3 “小寒时天气其实并不寒冷”错误,原文第四段为“小寒第二候,进入了一年中最冷的时节”。 (3)A不符合,原文第一段为“小寒时期会依次出现以下物候:首先是雁北乡,雁将避热而回,尽向北 飞之
10、”;B“最重要”错,原文第二段为“大雁的行为也是古人判断节气的重要依据”;强加因果,原文 第二段为“先民对大雁这种候鸟观察得十分仔细,大雁的行为也是古人判断节气的重要依据人们说, 犬为地厌、雁为天厌、鳢为水厌,即指它们机智警觉。雁有信,它是南北迁徙的候鸟”,两者之间无因果 关系;C强加因果,原文第三段只涉及“中国文化中,大雁是文明的象征,中国传统婚姻礼仪以雁作为五 礼之贽”,并没有说“使得大雁具有丰富含义”。 答案: (1)B (2)A (3)D 【点评】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 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把握题干,确定答
11、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 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 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46 题。(12 分) 材料一: AlphaGo (阿尔法狗)4:1 战胜人类围棋冠军,掀起了新一轮人工智能发展高潮。此后,在人工智能方 面,科学家潜心研究,不断创新,研究出了智能控制、航天应用等程序,不断推进人工智能的发展。人工 智能的基础目标他曲计算机模拟人类的智能行为,变为人机融合增强智能与群体智能等新的行为。人工智 能迎来了质的飞跃,显
12、现出新特征,走向新阶段。 人机融合技术带来增强智能,人机双方可以取长补短,共同形成更具智能的系统,展示了可以发展的 巨大空间,达芬奇手术刀就是人机一体化融合增强智能的成功应用,它通过外科医生控制机器进行辅助手 术,有效提高手术精准度,减少了人手颤抖带来的不便。我国开发的盲人眼镜,已将摄像机信息转化为语 言,用声音告诉盲人,让盲人能方便地上街、阅读等。新一代的人工智能不仅期望能创造出各种智能机械, 还要实现自主进化,进入到日常工作与生活之中。 布局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瞄准为人民生活质量提高服务的同时,将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和实体经济 的升级结合起来,开发智能产品,发展智能制造,也是重要方向。借助当
13、前穿戴设备、智能驾驶等成果, 加强人机混合增强智能研究,使生物智能系统与机器智能系统紧密结合、协同工作,形成比两者都更高的 智能水平,开发出新型机器人及各种智能家电、智能机械、智能医疗装备、辅助教育及人机一体化的新产 品。 (摘编自 2019 年 07 月 04 日科技日报潘云鹤人工智能:着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材料二: 4 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各个领域争相牵手的香饽饽, 智慧城市也不例外。 我国智慧城市已基本完成数字化、 网络化建设,正在向智能化、智慧化迈进,人工智能与智慧城市的结合正在使智慧城市成为经济发展的新 动能。 交通出行市场潜力巨大,并将成为人工智能与未来城市深度融合的重点领域。
14、未来,人工智能携手大 数据、互联网,将成为解决城市现有交通问题的有效手段。以地铁为例,地铁客流量大,安全运维要求高,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构建智慧地铁系统。智慧地铁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孪生等技术打造智能运 维、综合安防、支付安检一体化、行车自动化支撑平台等关键系统,从而实现地铁安全可靠、便捷精准和 高效可持续。 以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带来一场交通系统革命,这将导致交通系统的理论、 结构、出行模式、产业生态发生根本性变化。未来,通过人工智能交通大脑,将对交通系统进行全域、全 量、全时的精准认知,不仅可以实现新一代一体化智能交通管理,还将推动车路协同和智能驾驶的快速发 展
15、。 (摘自 2019 年 07 月 11 日经济日报张建军未来城市凸显智慧交通出行市场成为重点领域) 材料三: 2014-2022 中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统计情况及预测 (摘自(2019 年中国智慧城市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材料四: “基于人工智能的信息自动获取、加工与提取肢术,遥感信息能够更加快速广泛地应用于不同领域。 ” 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主任徐文在 7 月 9 日至 10 日于北京召开的全球地理信息开发者大会上表示,人工智 能与大数据技术,激发了遥感应用创新。 截至目前,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共分发遥感卫星数据 3000 余万景,其中分辨率优于 2.5 米的数据分 发量为 2100
16、 余万景。2007 年至 2018 年间,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陆地遥感数据存档量从 0. 18PB 增长到 35PB,增长了 194 倍,已经广泛应用于 20 多个行业,在国土、环保、林业、农业、测绘等领域应用中都发 挥了重要作用。来源:学&科&网 值得关注的是,高分辨率数据源不断在丰富。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高分数 据的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并与其他民用卫星、遥感数据相配合,为遥感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海量遥感数据以及多个行业发展的支撑下,人工智能的技术驱动给国产卫星产业带来新的活力。 ” 5 欧比特公司总经理颜志宇介绍,利用相关监测模型以及人工智能算法,可以对海量遥感数
17、据进行提取、精 细分析、可视化展现,从而为政府管理提供决策支持、预案并助推智慧决策能力。 (摘编自 2019 年 7 月 11 日人民网人工智能正成为遥感大数据的“解译侠”) 4.下列对材料一、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人工智能迎来了质的飞跃,由计算机模拟人类的智能行为变为人机融合增强智能与群体智能等新的 行为,实现了自主进化。 B.尽管人机融合智能的发展尚处初级阶段,但人机融合技术已经在医疗、制造等诸多领域得到了非常 广泛的应用。 C.生物智能系统与机器智能系统协同工作,便可形成比两者都更高的智能水平,促使人工智能与实体 经济得以深度融合。 D.人工智能将在
18、交通出行领域与未来城市深度融合,在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助力实 现新一代一体化智能交通管理。 5.下列对材料三、四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中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从 2014 年的 0.74 万亿元猛增到 2018 年的近 8 万亿元,智慧城市正在成为经 济发展的新动能。 B.在技术和政策双推动的背景下,我国智慧城市产业迅速发展,2019 年市场规模已突破 10 万亿元, 预计 2022 年可达 25 万亿元。 C.2007 至 2018 年间,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陆地遥感数据存档量增长 194 倍,应用广泛,国产遥感卫 星数据呈现大数据特征。 D.
19、人工智能为遥感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增添了活力,使遥感信息能够更加快速广泛地应用于不同 领域。 6.人工智能已经并将会在哪些方面产生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分析。(6 分) 【分析】(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 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的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 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4)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语 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6)本题考查学生
20、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文本相关信息的能力。要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仔细阅读题 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 【解答】(4)A“实现了自主进化”错,材料一为“还要实现自主进化”;材料一原文“人工智能的基 础目标也由计算机模拟人类的智能行为,变为人机融合增强智能与群体智能等新的行为”,由此可知“由 计算机模拟人类的智能行为变为人机融合增强智能与群体智能等新的行为”的是人工智能的基础目标,不 是“人工智能质的飞跃”。B扩大范围、将然变已然,根据材料一“布局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瞄准为人 民生活质量提高服务的同时,将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和实体经济的升
21、级结合起来,开发智能产品,发展智 能制造,也是重要方向”可知,发展智能制造尚属努力的方向。C“协同工作”“便可形成”过于绝对, 6 材料一为“使生物智能系统与机器智能系统紧密结合、协同工作,形成比两者都更高的智能水平”。 (5)B“技术和政策双推动的背景”于文无据,原文没有提政策驱动。 (6)材料一“人机融合技术带来增强智能,人机双方可以取长补短,共同形成更具智能的系统,展示了可 以发展的巨大空间,达芬奇手术刀就是人机一体化融合增强智能的成功应用”是讲人工智能在医疗方 面的作用; 材料二“交通出行市场潜力巨大,并将成为人工智能与未来城市深度融合的重点领域”是讲人工智能 在交通方面的作用; 根据
22、材料三图表可知人工智能在社会经济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 材料四“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激发了遥感应用创新”,是说人工智能在科技方面的作用。 根据上述信息分点概括。 答案: (4)D (5)B (6)生活方面: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医疗、交通); 经济方面:为经济社会升级提供新动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科技方面: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激发了遥感应用创新。 【点评】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文中的信息”是指文中的语句及其所表达的内容,多是作者在文中所 传达或阐述的事实、知识、理论、观点或设想等。所谓“筛选”,就是根据题目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 信息提取出来;所谓“整合”,就是在提取信息的基础上,
23、根据题目要求分类,再用准确的语言条理化、 清晰化、概括化和简洁化。“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考查的主要内容有:能够对照题中的语言材料辨别选 项的正误,能从材料中筛选出答题的相关语句,并进行归纳整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79 题。(15 分) 军马 冰 凛 军马出生在北方的大草原。自从出生后,它总喜欢在草原上奔驰,而奔驰几乎成了它永恒的宿命。 军马长到了两岁,应征入伍,成了一匹真正的军马。 军马奔驰于硝烟弥漫的战场。几经风云,几番厮杀,几易主人。战争中,它精神抖擞,勇往直前,丢 了一只眼睛,缺了一只耳朵,肚子也被子弹穿了个洞,还舍身救了位首长的命
24、。军马立下了不可磨灭的赫 赫功绩,成了远近闻名的好马,真可谓汗马功劳。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一夜风云散,变幻了时空。 军马该休息了,首长认为已经没有了战争,它也不再适合奔驰,到该休息的时候了,于是就让它离开 了绿色军营。 首长有指示,文件是红头的。军马被有关部门保护了起来,盖了好房,配以好饲料,调来了专职的调 养员,军马有了崭新的生活环境。可不知怎的,它反而越来越瘦,毛发渐稀,整天嘶嘶地鸣叫不休。 7 首长有些着急了。 “谁能把这匹马调养好,喂得膘肥体壮,重重有奖。 ”口令传了出来。 王君懂些马经,又会些医道,就拿着当地政府的介绍信和自己的保证书,千里迢迢地赶来领马。 军马来到了一
25、个偏远的小山村。 一个月过去了。 两个月过去了。 军马的膘儿仍没有大的起色。还是越来越瘦,毛发渐稀,整天嘶嘶地鸣叫不休。王君也有些着急了。 那天清晨,王君牵着马路过村边的小学。小学的学生正在老师响亮的口哨声中做早操。听到哨声,军 马猛地站住了,一只耳朵竖起来,一只眼睛睁得雪亮,肚皮上的伤疤急剧地收缩着,鼻孔张得老大。 “立正!稍息! ”老师的声音铿锵而有力。军马浑身一激灵,挺了挺身躯,甩了甩鬃毛,并立住四腿, 又叉开四腿。如此三番,动作规范而有节奏。 王君有些傻眼了。从此以后,每天清晨,王君总是拉着军马到小学附近溜达一圈儿,军马的身体日趋 丰满。 半年后,一支铁道兵开进了小山村。这里要修筑铁路
26、,还要穿山炸洞,工程很大。铁道兵就在村子里 驻扎下来。 那天,军马兴奋极了,看着那些穿军装的人,只是嘶嘶地叫,声音高亢而悠长,震得小村子晃晃地动。 一位首长模样的军官走过来,亲热地抚了抚马的脖子。军马啪地并拢四腿,来了个立正,然后叉开四腿稍 息,最后俯下身子,响亮的鸣叫了几声,示意军官骑上去。这一系列动作,逗得那些兵们哈哈大笑起来。 这里毕竟不是战场,军官毕竟不是来打仗的,他不需要骑马,于是他在兵们的笑声中摇着头走开了。 军马直挺挺的站立着,一动也不动。它有些落寞,王君过来把它牵走了。 修路工程开始了。 那天有雾,很大。按计划装好了炸药、雷管,万事俱备,引爆作业就要开始。人们开始戴上安全帽,
27、并寻找合适的位置躲避起来。 “轰隆隆一轰隆隆一” 浓雾顿起,火光四溢,石头飞舞,响声震得树叶跌落,鸟兽奔散。 军马狂鸣起来,四蹄跃起,挣脱了缰绳,朝着那响声的发源处,奔驰而去。 “嘶一” 那声音像炮声一样,回荡在山谷,震撼着人们的心。 (选自军营文化天地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丢了一只眼睛,缺了一只耳朵,肚子也被子弹穿了个洞” ,对军马外在特征的描写,表现了它在战 争中做出的巨大牺牲。 B.军马退役后,优越的生活环境、首长的保护、专人的调养都未能使它身体好转:后因王君精心喂养, 军马重新焕发了生机。 C.“浑身-机灵,挺
28、了挺身躯,甩了甩鬃毛,并立住四腿,又叉开四腿” ,听到教师口令后的一系列动 作,表明它习惯于军旅生活。 8 D.军官没有骑马,让军马“有些落寞“,这里运用于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表现了军马想要发挥自己的 功用却遭到拒绝的感伤心情。 8. 小说首段说“奔驰几乎成了它永恒的宿命” ,请依据军马生命的几个阶段,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 分) 9.“暗淡了刀光剑影远上子鼓角铮鸣。一夜风云散,变幻了时空”两句有何作用?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6 分) 【分析】(7)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 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
29、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 注事件;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概括。 (9)本题要求学生分析重要句子的作用,分析句子的作用,通常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答。内容方面要先 概括句子的内容,然后分析这个内容能表现所阐述对象的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分析结构,则考虑其和 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是否照应前文,是否为下文某内容做铺垫,是否与什么内容形成对比等。 【解答】(7)B并非因王君的精心喂养,是响亮的口哨声使军马有了熟悉的感觉,才变得精神抖擞。 (8) 从 “军马出生在北方的大草原。 自从出生后, 它总喜欢在草原上奔驰”“军马奔驰于硝烟弥漫的战场。 它精神抖擞,勇往直前
30、立下了不可磨灭的赫赫功绩,成了远近闻名的好马,真可谓汗马功劳”“首长 认为已经没有了战争,它也不再适合奔驰,到该休息的时候了,于是就让它离开了绿色军营”“老师的声 音铿锵而有力。军马浑身一激灵,挺了挺身躯”“军马啪地并拢四腿,来了个立正,然后叉开四腿稍息, 最后俯下身子,响亮的鸣叫了几声,示意军官骑上去”概括出四点。 (9)这句话在文章的第四段,上文写的是军马在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后文写的是没有了战争,军马该休 息了,可见这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正是因为“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的时空变换,“军马 有了崭新的生活环境。可不知怎的,它反而越来越瘦,毛发渐稀,整天嘶嘶地鸣叫不休”失去了精神,
31、郁 郁寡欢,作者用“变幻了时空”表达了对离开熟悉的战场的军马的同情。 答案: (7)B (8)军马出生在北方广阔的大草原,自从出生后,它总喜欢在草原上奔驰。应征入伍后,它奔驰于硝 烟弥浸的战场,立下了汉马功劳。离开军营后,它虽有了崭新而优越的生活环境,却一度失去了奔驰的 机会,也因此而闷闷不乐,郁郁寡欢。到达山村后,在哨声、穿军装的铁道兵、修筑铁路的炸药的轰鸣 声的激发下,它逐渐恢复了精神与血性,最终又奔驰起来。 (9)“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一夜风云散,幻了时空”两句的意思是战争已离我们远去, 时空流转,新的生活开始了。这两句话承上起下。承接上文军马在战场上几经风云、血雨腥风,引起
32、下 文战争结束,军马从此离开军营,开始另一种生活。暗示了军马在失去了习惯了的战场、失去了驰骋的 机会、不再有用武之地、自身价值难以体现的失落。(流露出作者对军马失去了习惯了的战场、失去了驰 骋的机会、不再有用武之地、自身价值难以体现的一种怜惜之情。) 9 【点评】小说阅读的注意点: 1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 记叙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就可以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 2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说一共有几个 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
33、主要形象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等。 3鉴赏形象。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形象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 象又有怎样具体的作用。 4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形象的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态度,进而去推测小说 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3 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幕府,为士卒费。日击数 牛飨士,习骑射,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 “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 ”匈奴 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
34、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 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 “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 ”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 三百乘 ,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口,彀者 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 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 灭檐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 奔走。其后
35、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悼襄王元年 ,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庞媛破燕军,杀剧辛。后七 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騎封李牧为 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 李牧、司 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 王翦因急击赵,打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36、 分) A.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騎封李牧为武安君 B.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騎封李牧为武安君 C.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騎/封李牧为武安君 D.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騎/封李牧为武安君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10 A.乘,古时一车四马谓乘,故凡物之四数皆名一乘。古时也以方六里为一乘之地。 B.彀者,汉代指能开弓弩的士兵。文中指擅长射箭的好手。彀,意为张满弓弩。 C.单于,文中是匈奴人对其部落联盟首领的称呼,一直沿袭
37、至匈奴灭亡,意为广大之貌。 D.赵悼襄王元年,是帝王年号纪年法,一般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年号,并以年号纪年。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李牧很有军事才能,每次匈奴入侵,他便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固守。曾在匈奴小股人马入侵时,假装 失败;待其大批来犯时,布下奇兵制胜。 B.赵王认为李牧胆小怯战,将他罢免。之后匈奴每次来犯,赵国均出兵交战,屡次失利,影响田牧。 赵王再请李牧出任,李牧因生病闭门不出。 C.李牧勇于担当,秦军在武遂打败并杀死赵将扈辄。赵军损失惨重,赵国便派李牧为大将军,大败秦 军,后又向南抵御韩国和魏国。 D.李牧不止一次见疑于赵王,虽屡有
38、战功,但终因赵王相信了秦国的反间计,而被赵王派人杀害,司 马尚也被撤职,赵国最终灭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5 分) (2)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5 分) 【分析】(10)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一般考核大 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 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
39、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12)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要对文言文的大意有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 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13)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 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解答】(10)D“桓骑”是人名,中间不停顿,排除 AB;“于宜安”作“击秦军”的后置介词结构,中 间不应断开,排除 BC译文:赵国便派李牧为大将军,在宜安进攻秦军,大
40、败秦军,赶走秦将桓骑。李牧 被封为武安君。 (11)D“赵悼襄王元年”不是帝王年号纪年法,是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12)B “因生病闭门不出”错,李牧不是因为生病闭门不出,原文“固称疾”是坚持称病,未必真有病。 (13)以为,认为;虽,即使;让,责备。译文:可是匈奴却认为李牧是胆小,就连赵国守边的官 兵也认为自己的主将胆小怯战。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依然和从前一样。 详,假装;北,败北;委,舍弃、丢弃。译文:匈奴小股人马入侵,李牧就假装失败,故意把几千人丢 弃给匈奴。单于听到这种情况,就率领大批人与入侵。 11 答案: (10)D (11)D (12)B (13)可是匈奴却认为李牧是胆小,就连赵
41、国守边的官兵也认为自己的主将胆小怯战。赵王责备李牧, 李牧依然和从前一样。 匈奴小股人马入侵,李牧就假装失败,故意把几千人丢弃给匈奴。单于听到这种情况,就率领大批人与 入侵。文言文翻译: 李牧是赵国北部边境的良将。长期驻守代地雁门郡,防备匈奴。他有权根据需要设置官吏,防地内 城市的租税都送入李牧的幕府,作为军队的经费。他每天宰杀几头牛犒赏士兵,教士兵练习射箭骑马,小 心看守烽火台,多派侦察敌情的人员,对战士待遇优厚。订出规章说:“匈奴如果入侵,要赶快收拢人马 退入营垒固守,有胆敢去捕捉敌人的斩首。”匈奴每次入侵,烽火传来警报,立即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固守, 不敢出战。像这样过了好几年,人马物资也没
42、有什么损失。可是匈奴却认为李牧是胆小,就连赵国守边的 官兵也认为自己的主将胆小怯战。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依然如故。赵王发怒,把他召回,派别人代他领兵。 此后一年多里,匈奴每次来侵犯,就出兵交战。出兵交战,屡次失利,损失伤亡很多,边境上无法耕 田、放牧。赵王只好再请李牧出任。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有病。赵王就一再强使李牧出来,让他领兵。 李牧说:“大王一定要用我,我还是像以前那样做,才敢奉命。”赵王答应他的要求。 李牧来到边境,还按照原来的章程。匈奴好几年都一无所获,但又始终认为李牧胆怯。边境的官兵每 天得到赏赐可是无用武之地,都愿意打一仗。于是李牧就准备了精选的战车一千三百辆,精选的战马一万 三千
43、匹,敢于冲锋陷阵的勇士五万人,善射的士兵十万人,全部组织起来训练作战。同时让大批牲畜到处 放牧,放牧的人民满山遍野。匈奴小股人马入侵,李牧就假装失败,故意把几千人丢弃给匈奴。单(chn, 缠)于听到这种情况,就率领大批人马入侵。李牧布下许多奇兵,张开左右两翼包抄反击敌军,大败匈奴, 杀死十多万人马。灭了襜(dn,丹)褴(ln,兰),打败了东胡,收降了林胡,单于逃跑。此后十多年, 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城镇。 赵悼襄王元年(前 244),廉颇已经逃到魏国之后,赵国派李牧进攻燕国,攻克了武遂、方城。过 了两年,庞暖打败燕军,杀死剧辛。又过了七年,秦军在武遂打败并杀死赵将扈辄(zh,哲),斩杀赵军 十
44、万。赵国便派李牧为大将军,在宜安进攻秦军,大败秦军,赶走秦将桓齮。李牧被封为武安君。又过三 年,秦军进攻番吾,李牧击败秦军,又向南抵御韩国和魏国。 赵王迁七年(前 229),秦国派王翦进攻赵国,赵国派李牧、司马尚抵御秦军。秦国向赵王的宠臣郭开 贿赂很多金钱,让他施行反间计,造谣说李牧、司马尚要谋反。赵王便派赵葱和齐国将军颜聚接替李牧, 李牧不接受命令。赵王派人暗中乘其不备逮捕了李牧,把他杀了,并撤了司马尚的官职。三个月之后,王 翦趁机猛攻赵国,大败赵军,杀死赵葱,俘虏了赵王迁和他的将军颜聚,终于灭了赵国。 【点评】文言文正确的阅读方法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是初读全文,把握大意。这一步指的是集中
45、心思 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大概明了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内容,能读懂 六七成即可。第二步细看题目,研读字词。在这一步骤中,需逐一落实试题涉及的词、句在材料中的对应 12 位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从更高层次上认知全文,既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对前两步 出现的偏误作纠正。这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二)古代诗歌阅读(9 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 1415 题。 清明前一日(清) 李渔 正当离乱世,莫说艳阳天。 地冷易寒食,烽多难禁烟。 战场花是血,驿路柳为鞭。 荒垅关山隔,凭谁寄纸钱? 【注】李渔(1611-约 1679),清代剧作家及戏剧理论家。
46、顺治二年(1645 年),清军攻占南京,南明弘光政 权灭亡。顺治三年(1646 年),清军攻占金华并屠城,民族英雄朱大典全家自焚,诗人逃入深山,作此诗。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清明之前是寒食节,这首诗是诗人对战乱时期的寒食节的社会实录,具有诗史的性质。 B.颔联写春寒料峭,诗人在战火连天、辗转颠簸的避乱生活中,吃冷食来纪念寒食节。 C.颈联用比喻手法,写春天的红花绿柳,犹如战场上死伤者的鲜血和催马厮斗的鞭子。 D.尾联诗人感叹关山阻隔,无法祭扫,恨战乱,念祖上,悼英雄,言简意深,诗短情长。 15.本诗从逃难者的视角来写,把客观现实和主观感受完美交融,请结合诗歌
47、前三联简要赏析。(6 分) 【分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 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 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 答案。 (15)本题考查对诗句意境的赏析。答此类题应先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再分析写作技巧、表达效果及 蕴含情感。 【解答】(14)B难民颠沛流离,无法熟炊,只能食生冷之物度日,不是为了纪念寒食节。 (15)“正当离乱世,莫说艳阳天”把现实的美好与人们的离乱心情进行对比,尽管阳春三月,处
48、于离乱 的人们却无心感受这美好的春光。“地冷易寒食,烽多难禁烟”一句是客观描写生活的艰难,只能吃生冷 食物,寒食节本来不举火做饭,然而四处战乱,哪儿没有烟呢?“寒食”和“烽多”是客观现实,“难” “易”则是难民的感受,更突出难民生活的艰辛。“战场花是血,驿路柳为鞭”两句,本是写景,却又含 着难民对战场的恐惧,客观景物中含着人的主观感受,红花如血,柳条如鞭,令人心惊肉跳。 答案: (14)B。 (15)首联,“离乱世”是对严峻的客观现实的概括:“莫说艳阳天”则是主观感受,正当离乱时世, 哪有闲情逸致去欣赏美好春光呢? 颔联,是对动荡生活的客观描绘,难民们颠沛流离,只能食生冷之物度日,寒食节本来不
49、准生火,可是 13 今年偏偏烽火遍地,狼烟四起。 一“易”一“难”,逃难之苦,哀伤彷徨之情,蕴蓄于字里行间。 颈联,“战场花”“驿路柳”是客观的自然现象,“花是血”“柳为鞭”则是流民心惊肉跳的主观感受。 情与景完美交融,赋予春天的自然景色以深刻的社会内容。 【点评】诗歌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 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意 思要读懂文章,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在诗歌表 达技巧上,主要考核内容主旨表达、情感抒发、诗句作用等。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 析。选择题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 这些硬伤。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3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的部分。(6 分,每空 1 分) (1)边塞诗常常通过描绘典型的物象来渲染氛围,比如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的“ ” ,岑参白 雪歌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