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山东省枣庄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含答案)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132141 上传时间:2020-04-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6.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山东省枣庄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0年山东省枣庄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0年山东省枣庄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20年山东省枣庄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20年山东省枣庄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20202020 中考语文中考语文模拟模拟试题试题 ( 全卷总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 一、一、积累与运用积累与运用( (3434 分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6 分) 人这一辈子,无论怎样辛劳、勤 min,实际上只能在极小的范围内经历生活,缓历人 生。因此,人认知世界,十有八九是盲人摸象,很难有对世界的完整把握,而图书呈现了 人类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不同经验。 一个识字人,只需有书在手,坐在家中,或案前, 或榻上,或瓜棚豆架之下,便可走出生活圈 栏,进入一个无边的疆域。明明是身居斗室, 却从别人的文字里看到了沙漠驼影、雪山马迹、深宫秘闻、坊间

2、轶 事读书渐久,经验 渐丰,你会发现,读书使人的心灵宛如秋天雨后的池塘,逐渐充盈。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3 分) 勤 min( ) 圈 栏( ) 轶 事( ) (2)结合语境说说“盲人摸象”在文中表达的含义。(2 分) - (3)文中说“读书使人的心灵宛如秋天雨后的池塘,逐渐充盈” ,请你运用比喻的手法仿写 一个句子: “读书使人的_”(1 分) 2.在下面句子中的横线处依次填写关联词语关联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天才与常人 在智力上有区别,在非智力方面 有区别。通常情况下,在非智力方 面, 天才往往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使命感, 也许他自己也说不清楚这使命感究

3、竟是什么, 始 终存在着, 通过其言行体现出来,这种使命感就是他对自己生命的责任心。 A因为 所以 既然 就 B不仅 也 但是 并且 C不是 而是 只要 就 D如果 就 与其 不如 3.下列句加点加点的成语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离奥运会开赛不到一个月了,国奥队的 22 人大名单还“犹抱琵琶半遮面 ”,这自然 也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B.供热价格调整后,企业比较满意,群众基本接受,政府如释重负 。 C.当年中国音乐家往外走,现在世界著名音乐大师趋之若鹜 地进入中国。 D.有专家指出,地方政府出台“救市”政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救市的背后,是 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渴求。

4、 4下列句中没有语病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 分) A 考试有三忌:一忌考前不能过度紧张;二忌考中不能心浮气躁;三忌考后不可置之不 理。 B 在语文综合实践中, “阳光阅读”的开展与策划,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起到 积极的作用。 C 随着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的放映,我们了解了国家在各领域中所取得的举世瞩 目的成就。 D 央视大型诗词文化音乐节目 经典咏流传 不仅能让观众深刻领悟到诗词背后的文化 内涵,而且能让观众在歌手的演绎中领略到诗词的音韵之美。 2 5.下面对文化常识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 蒹葭 、 关雎均选自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 西周

5、到春秋时期的诗歌 305 篇,又称“诗三百”。 B古人对自己的谦称有“愚、鄙、敝、子”等,称对方或对方亲属有“令、尊、贤、 仁”等,对尊长者的称谓有“足下、先生、大人”等。 C 水浒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例如鲁智深和李逵,同是疾恶如仇、侠 肝义胆、脾气火暴的人物形象,但鲁智深粗中有细,豁达明理;李逵头脑简单,直爽率真。 D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对世界文学影 响很大。其主要作品有羊脂球 俊友等。 6.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 与其读十部无关

6、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 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 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 A B C D 7.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人们常说:“不见棺材不落泪,不撞南墙不回头。” B这么厚的一本书,我至少要五、六天才能读完。 C是我的思想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还是这世界变化快? D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8. 综合实践活动。(6 分) 音乐无处不在,它能诠释人生的酸甜苦辣,表达生活的喜怒哀乐。有时心情是沉重

7、 的,歌声却能长出翅膀,带领我们飞翔。现在就让我们开展一次语文与音乐的联谊活动 吧。 (1) 【成语之音】走进成语,我们同样会发现音乐的影子。以下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乐音 细微而连绵不断的是_,形容歌声嘹亮的是_,形容声音热闹的是 _,形容音乐让人回味无穷的是_。(4 分) 抑扬顿挫 不绝于缕 行云流水 急管繁弦 余音绕梁 响遏行云 (2)【经典新曲】音乐人赵照读到爱尔兰诗人叶芝的情诗当你老了时,他忽然想到 自己的母亲在窗边昏暗的灯光下的模样,于是写下了歌曲当你老了 ,请你阅读下面 歌词节选,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歌词中表达的情感。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歌词中表达的情感。(2 分)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

8、沉/当你老了/走不动了/炉火旁打盹回忆青春 多少人曾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还爱你虔诚 的灵魂/爱你苍老的脸上的皱纹 当我老了/眼眉低垂/灯火昏黄不定/风吹过来/你的消息/这就是我心里的歌。 3 - - 9.原文填写。 (10 分)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 。 ,人间能得几回闻。 ,如听万壑松。 (4)醉翁之意不在酒, _ 。 (欧阳修醉翁亭记 ) (5)旧时王谢堂前燕, _。 (6)知否?知否?_, (7)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借用典故,表达希望朝廷能够重用自己,给他建功立业 的诗句是: , ? (8) ,自缘身在最高层。 二二 、阅读阅读理解理

9、解( (5656 分分) )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完成 10131013 题(题(1515 分分) 至于负者歌于途, 行者休于树, 前者呼, 后者应, 伛偻提携, 往来而不绝者, 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 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 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0、用文中的短语概括层意。 (4 分) (1) ; (2) ; (3) ; (4) 。 1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字。 (4 分) (1) 、伛偻 提携( ) (2) 、泉香而酒冽 ( ) (3

10、)觥筹交错 ( ) (4)颓然 乎其间者 ( ) 12、翻译下列句子。 (4 分) (1)苍顔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 (2)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 13、回答问题。 (3 分) 作者写“太守醉”前,先写“滁人游”的原因是什么? - - 4 (二)阅读下面的阅读下面的说明文说明文,完成,完成 14141 16 6 题。(共题。(共 1 11 1 分)分) “朋友圈”的前世今生 近年来,微信风头正健,男女老幼皆会在“朋友圈”里晒晒个人私事,传传八卦新 闻。实际上,“朋友圈”并不是 21 世纪的专属产物,早在几个世纪前,甚至更久以前就已 经存在了。 “朋友圈”的雏形其实是名为 alba

11、amicorum 的纸书(拉丁文直译为“朋友书”,英文 可译为 FriendsBooks,即“友人之书”),它堪称当今各类社会媒体的老祖宗,寿龄已高 达几个世纪。 荷兰历史学家苏菲研究了这段有趣的历史细节,发现从 1560 年起,一些北欧年轻人 就开始用这种纸书记录朋友圈的种种,不过鉴于 17 世纪的社会风俗,男孩和女孩运用这些 书刷“朋友圈”的目的各不相同。在当时,男孩通常会被送去欧洲著名的大学机构镀金, 拜谒当时的思想巨头、学术大家,“朋友圈”对他们来说更像是今天的职业社交网站,其 目的是求教方家。一位名叫迈克尔的少年在周游欧罗巴大陆的过程中,就留下了一册极为 典型的“朋友圈”纸书。除了记

12、录在各处的旅行见闻外,还包括与贵族会面的图片。这样 的插图不仅博人眼球,且彰显身份。另外,他还在纸书上面形象地诠释了他对一些古老问 题的见解,就像我们在朋友圈上发表观点一样。 女孩则往往被送去修道院,或者去宫廷做仕女,这有助于她们将来成功成为名媛淑 女。虽然不能像男孩那样到处去旅游,但她们也有自己的友谊书。如果说男孩版朋友圈填 满了科学家和艺术家笔录,那么女孩版的则更像脸书和微信,晒晒与朋友、钦慕者的通信 往来,记点圈内笑话,描绘社交事件的细节等。当然,它不会像日记那样被锁在抽屉里默 默珍藏,而是要与大家一起分享的,这给当时社交圈子非常狭窄的女孩们带来了莫大的乐 趣。 这些装饰精美的“朋友圈”

13、记录册和我们熟悉的微信非常相似,区别只在技术层面。 “照片”是被画出来的这比拍照难度大多了,各账号不是转发阅读文章,而是在留言 页上写下自己喜欢的格言、警句、诗歌等。这样的“朋友圈”可以帮助历史学家逼真地还 原当时的风土人情,甚至还能拼凑出长达 400 年的关系网络。若再把视线放远一些,我们 可以看到中国古人在一千多年以前就热衷于用纸笔搜集好友、同僚的图文信息,并广为分 享了。且不说皇亲贵胄、达官名士游历名山大川,即使平民百姓近处郊游、赶集等,也会 把这一天感受最深的事情涂鸦记录下来,然后供街坊邻居传看,兴味十足。 5 古人旅游途中还喜欢在崖壁山石、亭台楼阁等地方题诗刻字,这也是发朋友圈的一

14、种方式,既能体现自己的文化品位,又能获得许多陌生朋友点赞,是颇为风雅的一件事, 许多诗词碑刻就是这么成为经典的。传说 1400 多年前,李白登黄鹤楼,目睹眼前之景,再 看崔颢的 黄鹤楼 一诗,大为折服。于是提笔在黄鹤楼上怅然题写了“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颢题诗在上头”,这应该算是历代文人墨客朋友圈里最有面子的“点赞”了吧? 正如 圣经 中所言,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现代人自以为时髦的“朋友圈”,在几 百年甚至千年前就已经被中外古人们抢先体验了。 (选自知识窗) 14阅读全文,说说文章以“朋友圈的前世今生”为题有何好处。(4 分) - - 15阅读第段,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4 分)

15、它堪称当今各类社会媒体的老祖宗 ,寿龄已高达几个世纪。 - - 16第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的说明方法,有怎样的表达作用?(3 分) - - - (三)阅读议论文,完成(三)阅读议论文,完成(1313) 读书养气写作读书养气写作 人究竟为什么读书?读书对人到底有什么作用? 说读书是为了升学,为了获取知识,为了改变命运,为了做官,为了就业,为了成名 成家, 为了报效祖国等等, 各人有各人的见解。 但我觉得, 最根本的一条是, 读书可以养气。 古人云: “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书对于人来说,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不可缺少,我们可 以从书中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一种激荡在我们的血管, 充盈于我们的周身, 又从我们

16、的 每一个毛孔里散发出来的气。同时,读书也要像吃饭那样,吃各种蔬果和五谷杂粮,摄取多 种营养阅读各式各样的书, 汲取各种各样的气, 以补充先天不足, 避免后天失调。 不过, 血气方刚的少男少女,不仅要杂学旁收,大量读书,还要有目标、有选择地读书。读不同的 书,可以养不同的气。豪气,灵气,平和之气,浩然之气,可以养;邪气,戾气,迂腐之气, 狭隘之气,也可以养。因此,在读书时,要吸取_,剔除糟粕,读天下好书,养人间 正气。就像孟夫子所说的那样: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如果说读书是养气,是输入,那么写作则是释放,是输出。作者把气注入文章,读者 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了文章的气。人们平时常说的“回

17、肠荡气” ,不正是说一 6 种读书的体验, 不就是说文气在我们的胸腹之间流转激荡吗?什么样的人, 读了什么样的书, 便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气不同,文章的味道就不同,形成的风格也就大不相同。所谓韩 愈文风如潮,柳宗元文凤如泉,欧阳修文风如澜,苏轼文风如海,就是指韩柳欧苏四大文豪 的禀赋、气质、学养,渗透于文章中的具体表现。 曹丕说“文以气为主” 。韩愈也强调“气盛宜言”就是说,写文章的人,只要气 足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读书少的人,自身气弱,器小力薄,容易被书拿住,成为死读书 的“两脚书橱” ,作文时就会捉襟见肘、力不从心。读书多的人,自身气足,学养丰富,不 仅读书养气,而且善于融会,善于吐纳

18、,作文时自然就会运用自如、得心应手。 人虽有先天的禀赋、气质上的差异,然而读书可以养气,则是共同的,也是共通的。 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 也无力。读书不足,养气不够,写出文章来只有出的气,没有入的气,就像游泳的人不会换 气,用不了多久,便三魂荡荡,七魄悠悠,蹬小腿儿翻白眼儿了。真正的文章好手,必然读 书多,养气厚,厚积而薄发。 17联系上下文,在第段横线上填人适当的词语。 (2 分) “吸取 ,剔除糟粕 ” 18段中加点词“气”具体指的是 (2 分) 19第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其表达作用是什么? (3 分) - - 20作者在文中对

19、学生的读书提出了 和 的要求。 (4 分) 2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文的主旨: (2 分) - - ( (四四) )阅读阅读散文散文,完成,完成 22222 25 5 题。(共题。(共 1 17 7 分)分) 母亲的栀子花 繁花落幕,夏日登场,又到栀子花开时节。绵绵不断的梅雨,催育着栀子花蕾,络绎 不绝地含露绽放。 每当看到那一片片像雪花般铺陈在绿色灌木丛中的栀子花, 我都不禁停下 脚步,俯下身子,闻一闻那沁人心脾的清香。 对栀子花, 我有一种别样的情愫, 既感到亲切, 又会生出一丝惆怅, 忍不住想起老家, 想起如今只能在梦中见到的母亲。 母亲特别喜欢栀子花,不管家搬到哪里,她都会在房前屋后栽上

20、几棵。上世纪 70 年 代初,母亲在房子的西头栽了两株栀子树。由于母亲的精心照料,栽下去仅仅两三年工夫, 就长得亭亭如伞,枝繁叶茂了。过往的行人总夸奖这两棵栀子树,母亲听了乐呵呵的,仿佛 是在夸她的孩子。 每到初夏, 大小枝丫挂满了花蕾。 母亲再忙再累, 每天早晚都会在栀子树旁左看右瞧, 把过厚的叶片剪掉,凝望花蕾细看,似乎在琢磨着每个花蕾绽放的时间。受母亲影响,我们 7 也喜欢上了栀子花,经常留意栀子树的变化,到了花开季节,每天都要在树旁流连几回。那 时乡下农活繁重,生活清贫单调,盛开的栀子花总能给我们带来许多欢乐。 记得有个闷热的黄昏,空气潮得可以挤出水来,母亲说:“今晚肯定有大雨,明早栀

21、 子花就开了。”我们顿时兴奋起来,拉着母亲的手,捂着煤油灯就跑去看栀子树。果然,在 向阳的枝丫上,不少花蕾已由青泛白,有的还咧开了小嘴。姐姐告诉母亲,明天开的第一拨 花,她想送给她的几个好姐妹,母亲爽快地答应了。 那一夜电闪雷鸣,雨打着树叶哗哗响个不停,我们等着花开,觉也睡得不踏实。天一 亮,一家人就迫不及待去看栀子花。真如母亲所料,经过一夜暴雨洗礼,栀子树上不少花蕾 已经绽放,有的完全开放露出了花蕊,有的欲开还羞像个小喇叭,白嫩欲滴,清香扑鼻,煞 是可爱。我们雀跃着抢摘花朵,母亲一边摘一边帮姐姐把花插在辫子上、刘海儿旁,姐姐也 在母亲梳得发光的发髻后别上两朵。花摘完了,母亲把花分成四份,一份

22、给姐姐,满足了她 昨天提出的要求;一份让我送给老师;一份送给帮过忙的邻居;最后留些用水瓶子养着放在 家里。 母亲微笑着对我们说:“我们没什么东西送人, 送几朵花表明我们心里记得人家的好。 ” 那时父亲在外乡工作,很少顾得上家,母亲一个人拖着五个孩子,日子过得十分艰难,没有 好心邻居的帮衬,有些坎还真不好迈过去。 最让我们记忆犹新的,是母亲用栀子花作彩礼定亲的事。我二哥经人介绍,认识了邻 村一个条件不错的姑娘。对方提出一要看儿郎,二要看家庭条件,一旦看不上,亲事也就吹 了。 那个年代定亲兴送自行车、 手表、 缝纫机 “三大件” 。 我们家穷得叮当响, 根本拿不出, 一家人很是着急。 最后, 母亲

23、对我二哥说: “我的儿郎优秀, 不愁她看不上。 她要是图钱财, 这样的媳妇不要也罢,就送她栀子花吧。”果然如母亲所料,没有送上贵重的彩礼,我嫂子 娘家虽有几分不悦,也还是同意了这门婚事。母亲虽然目不识丁,但她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信 心,相信只要努力,日子会一天天好起来。 栀子花开,端午节便到了。五六月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母亲常为三顿饭犯愁,包粽 子的糯米更是稀缺货。但她不能让孩子们只眼巴巴地看着别人吃粽子,为了糯米,花多大代 价也值得。包粽子时,我们围坐在母亲身边,跟着母亲学。当香喷喷的粽子出锅,一家人欢 天喜地围坐,吃着说着笑着,屋内粽子香,门前栀子香,其情其景,让人永生难忘。 母亲离开我们后,

24、 老屋前的那两棵栀子树寂寞无主, 日渐枯萎, 最后只好将它们挖掉。 每次回到老家,不见昔日的栀子树,心里觉着空落落的。只能站在家门前,静静地想,想母 亲和她的栀子花。许多时候,我也会问自己,像母亲这样一位在苦水中泡大、没有文化、毕 生清贫而平凡的妇女,是以怎样的一种情感去热爱、呵护那些栀子花的?而那栀子树、栀子 8 花又赋予了母亲怎样一种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我只知道, 在那么困难的时代, 在与母亲相守 的日子里,我始终能感受到力量( )的力量,( )的力量,这力量伴我坚定 前行;我还能体会到爱对( )的挚爱,对( )的挚爱。这爱,单纯且执着, 细腻而温暖,一如那株在我人生路上,在我心中,静静而持

25、久绽放的母亲的栀子花。 (选自光明日报作者蔡建和,文章有删改) 22通读文章,从母亲的角度梳理文章内容。(3 分) 关爱花树,影响我们 以花代礼,搞定亲事 。 23.品味语言,回答问题。(共 4 分) 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段画线句。 母亲微笑着对我们说:“我们没什么东西送人,送几朵花表明我们心里记得人家的好。” - - 24. 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填写恰当词语,将第段结尾处语句补写完整。(4 分) 25. 本文是回忆母亲的散文,说说文章以“母亲的栀子花”为题目有什么好处。(3 分) - - 26.对下列语法知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3 分) A.上世纪 70 年代初,母亲在房子的西头

26、栽了两株栀子树。“上世纪 70 年代初” “在房子的 西头”都在句子中作“状语”。 B.母亲虽然目不识丁,但她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信心,相信只要努力,日子会一天天好起来。 这个复句的第一重是转折关系。 C.天一 亮,一 家人就迫不及待去看栀子花。真如母亲所料,经过一 夜暴雨洗礼 ,栀子树上不 少花蕾已经绽放。句子中的加点字分别是副词、数词、数词、动词。 D.繁花落幕、夏日登场、枝叶繁茂、含露绽放,都是主谓短语。 三、作文三、作文(6 60 0 分)分) 生命中的惊喜让我们感到无限欢悦。意想不到的礼物是惊喜,柳暗花明的发现是惊喜, 他乡遇故知的邂逅是惊喜,雪中送炭的帮助是惊喜 请以“惊喜”为题目,写

27、一篇文章。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字迹工整, 书写规范,字数不少 600 字。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文中不得引用、抄袭 本试题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9 2020 中考语文模拟试题答案中考语文模拟试题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34 分) 1. (1) 勉 qun y (3 分) (2) 比喻对世界的认知了解不全面,固执一点,乱加揣测。 (2 分) (3)必须用比喻具体内容(1 分) 2.B 3.C 4.C5.B 6.C 7.B(每题 2 分) 8.(1)(2)歌词抒发了对母亲的热爱、怀念、感恩之情。 9.(1)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

28、2)此曲只应天上有(3)为我一挥手(4) 在乎山水之间也 (5) 飞入寻常百姓家 (6)应是绿肥红瘦。(7) 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 (8) 不畏浮云遮望眼 二 、 (一) 10.(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 11.(1)老年人(2)清(3)交互错杂(4)昏昏醉倒的样子 12.(1)其中一位容颜苍老昏昏醉倒的样子的人是太守喝醉了。 (2)欢宴畅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13.写 “滁人游” 是为写 “太守醉” 作陪衬。 滁人游说明百姓和乐, 太守才能尽情享受这 “山 水之乐” ,体现了文章“与民同乐”的主旨。 (二)说明文阅读(共 11 分) 14标题点明了文章说明对象“朋

29、友圈”的历史和今天,运用拟人(比喻)修辞,生动 形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15“老祖宗”是祖先的意思,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朋友书”是各类社会 媒体的祖先,有着悠久的历史。 16举例子、引用。 举例子: 列举了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崔颢题写赞语的事例, 真实具体地说明了中国古人旅 途中题诗刻字发朋友圈,既体现文化品位,又获得陌生朋友点赞的情趣,增强了文章的 说服力。 引用: 引用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崔颢题写的赞语诗句, 说明了中国古人旅途中题诗刻字发 朋友圈,既体现文化品位,又获得陌生朋友点赞的情趣。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 (三) 17精华 18精神力量(或道德修养、个人气质) 19排比,比喻。比喻论证的作用可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使论证的内 容更加生动形象,更利于读者明白。 10 20多读书,读好书 21读书可以养气,养气有利于写作 (四)22栽下花树,精心照料;摘下花朵,送给邻里;栀子花开,教包粽子 23运用神态、语言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母亲感恩回报的美德和对儿女们言传身教的影 响。 24自强、感恩;生命(生活)、儿女。 25本文围绕母亲栽下的栀子花树,回忆了与之相关的五件往事,赞美了母亲对栀子花、对 生活的热爱,以及贫苦生活中自强努力的精神。栀子花象征了母亲坚韧自强的品格,含 蓄隽永;栀子花也是全文的线索,脉络清晰。 26.D 作文 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语文中考 > 第一次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