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三二轮复习系列小说文本阅读14 人物形象特点全面概括、准确分析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131276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00.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高三二轮复习系列小说文本阅读14 人物形象特点全面概括、准确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语文高三二轮复习系列小说文本阅读14 人物形象特点全面概括、准确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语文高三二轮复习系列小说文本阅读14 人物形象特点全面概括、准确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语文高三二轮复习系列小说文本阅读14 人物形象特点全面概括、准确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语文高三二轮复习系列小说文本阅读14 人物形象特点全面概括、准确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任务任务(十四十四) 人物形象特点人物形象特点,全面概括全面概括、准确分析准确分析 任务情境 小说是以表现人物为核心的文学艺术, 人物形象特点的分析与概括是高考小说阅 读考查的重点,也是我们一轮、二轮小说复习的重中之重。二轮复习应在一轮复习已基本掌 握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方法和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分析概括的精准度,在审题、 阅读与答题三个环节上加大思考与训练力度。 自主检测自主检测,自我诊断自我诊断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父亲的手指 甫跃辉 尘土飞扬的大路在两个孩子的脚下延伸。路面上,雨天留下的一个个泥坑,让太阳火热 的舌头舔干了。 “你真晓得阿爸的手指掉在什么地方?”许亮

2、再次停下,转身盯着弟弟。 “真的!”许明说。 大路尽头灰蒙蒙的,他们一前一后,后面的人踩着前面人的影子。厚厚的灰尘,在脚下 发出喑哑的扑突声。许亮眼前浮现出父亲痛苦的脸。他感到那张脸很陌生,他使劲回想他熟 悉的父亲的脸。 父亲是个好木匠,爱笑。舅舅教会他如何造出桌椅板凳后,十五岁的父亲就离开了村子。 几年后回来,舅舅仍只会造些桌椅板凳,他已是建筑队的师傅了。在他们眼里,父亲就是英 雄:头发根根竖立,精神抖擞;那双手宽大有力,兄弟一起也扳不过他一只手。 许亮上学那年,那双大手放下锯子,握住了方向盘,离开了村子。端午,父亲没回来; 中秋,父亲没回来;过年,父亲没回来。他们和母亲常到村口,望着那条通

3、向村外的大路, 大路尽头灰蒙蒙的。直到夏天,父亲回来了,他们没看见汽车。他们问汽车在哪,父亲笑笑。 父亲的大手又握住锯子了。锯齿飞速旋转的刨木机前,父亲咬紧牙关,鼓着腮帮,用胸 口抵住粗重的原木,一步步挨近刨木机,旋转的锯齿割进原木,火花四溅,锯末纷飞,刺耳 的声音像细铁丝,勒得耳朵热辣辣的。常去建筑队玩耍的两兄弟,张大嘴巴,看看父亲的手 擦着旋转成白亮亮一圈的锯齿推过去,缩回来。 父亲回家后,他们很少看到他笑。一天晚上,许亮从梦里醒来。 “下个月?怎么拿得出来?”父亲说。 “总要想想。早晓得,就不去开什么车了。” “好好,我明天就去卖刨木机还钱。” 父亲的笑越来越少了。只有和木匠们聊天,还会

4、炫耀他那双大手。“瞧瞧!哪个木匠有 这样一双手?当木匠的,谁的手指不要断几根?”舅舅就是的,他的右手只剩三个指头 以后呢?父亲再不会炫耀他那双大手了吧。 昨天放学回家,母亲说:“你爸的手指给刨木机割掉了。我要和他去医院,他死活不让, 说不过掉了个手指。我怎么放得下心?” “我去!”许亮有点兴奋。 “你敢去?”母亲脸上亮堂了,就如当初给父亲的车灯突然照亮。 “怎么不敢。”他也成了父亲那样的英雄。“不过掉了个手指。”他想象着父亲说话的 样子。 医院。父亲的头发很长了,乱糟糟地趴在他的脑门耳际。见到许亮,父亲努力笑了笑, 两个酒窝裂成两条可怕的伤疤。 “你怎么来了?”父亲的声音落在阴湿静谧的空气里,

5、像水渗入沙子。 “妈跟我说的。”许亮嗫嚅道,“阿爸,我们回家吧。” “你先回去,我今晚”父亲声音虚弱,嘶嘶地吸着气。 许亮很失望。 他原以为父亲不等他说, 便会跳下床, 扯掉绷带, 骑上单车带他回家的 “总算回啦!”母亲跑过来,“你爸怎么样?医生说什么?有没有好些?” “不过掉了一个手指,阿爸才不在乎,是吧!”许明神气十足,热切地望着哥哥。 “阿爸说没事。”许亮很累,想要尽快摆脱弟弟的目光。晚上睡下后,许明又问了许多 问题,许亮没有回答,总不能告诉他父亲是胆小鬼吧。 夏天的夜晚,他们只穿一条小短裤,月光在他们光溜溜的小腿上爬动。许亮翻了个身, 仍然睡不着。许明凑到他耳朵边,得意地说:“我晓得阿

6、爸的手指掉在什么地方。” 第二天早上,父亲没回来。中午,父亲没回来。母亲看看许亮,许亮不看她。他不想再 去看父亲了。母亲说:“你再去瞧瞧,咋还不回来?”许亮没法违抗,带着弟弟出了门。 “先去建筑队,找到手指,再到医院,就能让医生接上手指了!”许亮想,这主意不错。 事实上昨天晚上他已经这么想了。 建筑队大院四周堆满木头。刨木机周围干干净净,找不到一丝血迹。他们也没找到父亲 的手指。“你不是说晓得在什么地方吗?”许亮瞪着弟弟,“走吧!” 弟弟没动。他们不甘心就这么回去。忽然,有嗡嗡声传来,一只绿头苍蝇,掠过他们眼 前,留下一条绿色的细线。许亮被一种强大而可怕的力量拽着,不由自主地跟上那只苍蝇。 苍

7、蝇钻进废木头堆,他蹲下,趴在地上。里面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一丝隐约的血腥钻 进鼻孔,他找了一片长长的树皮,往废木堆里扒拉了好半天。苍蝇飞出来,接着跳出一个东 西。 一条粗大的烧焦的虫子。父亲的手指。 “我们把手指带到医院。”许亮说。 “好!但是谁,谁来拿?”许亮没有接话。 他们把手指留在了建筑队,他们也没去诊所。像打了败仗的士兵,他们踩着自己的影子 回家了。当年父亲的汽车正是从他们脚下的大路开进村子的,候在村口的他们,听到车轮碾 过路面的隆隆声,兴奋地朝声音传来的方向奔跑。突然,车停了,强烈的灯光射向他们。他 们眯起眼睛,明亮的灯光中,父亲朝他们走来,年轻,强壮,高大。 拐进家门,父亲躺在

8、院子里,左手缠着绷带;右手耷拉着,手掌垂下,疲惫、无力。父 亲看见他们,挣扎着坐起,咧了咧嘴,笑了。平淡而宁静的夕阳中,他们站着,和父亲对视 了几秒钟。 许亮的脸渐渐地红了。(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从许亮兄弟俩寻找“父亲的手指”写起,紧扣题目,制造悬念,既有利于故事的展 开,又使全篇叙事紧凑,重心突出。 B小说中几处点染的景物具有象征意味,如“灰蒙蒙的大路”,是人物迷茫心理的外化; 父亲汽车的灯光,则是希望的象征。 C小说多处使用对比手法,如父亲失去汽车和手指前后的对比,许亮兄弟俩的对比等,这 些描写为许亮的心理变化提供了依据。 D小说

9、反复提到父亲的大手,以及对刨木机高速旋转情景的细致描写,为故事进一步发展 埋下伏笔,体现了作者构思上的匠心。 答案 C 解析 “许亮兄弟俩的对比”错,文中并未提到。 2小说中的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答:_ 答案 有进取精神;不甘于做木匠;有责任担当;努力工作还债;坚韧受伤后用微笑宽 慰家人;断指之后,一人去医院,两处努力笑。 3请简要分析许亮心理变化的过程。 答:_ 答案 断指之后,父亲表现出来的脆弱,使许亮感到失望。和弟弟去寻找手指的经历, 让他意识到自己的软弱。归家后,父亲挣扎着坐起向他们挤出微笑,使他对父亲有了更深 的理解,并为自己的武断和软弱感到惭愧。 二、阅读下面

10、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寻找赵德才 马贵明 我小时候的爱好和别的小孩有一点不一样,喜欢看木匠做活儿。那种刨子摩擦在木板上 的声音特别悦耳,长长的薄如纸片的木刨花像彩带一样舞动。 暑假里的早晨,我还在朦朦胧胧的睡梦中,刺,刺,推刨子的声音把我唤醒。 我快速地穿上衣服,从锅里抓一捧刚刚烀好的苞米,循声而去。我在邻居的大门外看见一个 木匠正在案子一边用力地推动着刨子,前腿弓后腿蹬,每一次双手推动着刨子向前的时候, 从刨床飘出来的长长的刨花,在空中慢慢舞动着飘落了。 看了一会儿,我有些忐忑地走进了邻居的院子。之所以忐忑,是因为有些木匠或者是手 艺人不喜欢被别人打搅。这个木匠瞅了我一眼,继续干活儿。他用

11、刨子刨了几下木方,用手 拿起来,闭上一只眼睛看木方刨得直不直。他看木方的时候,我发现他的眼睛特别小。整个 上午,我都在静静地看他干活儿,直到母亲喊我回去吃饭。 第二天,木匠刚刚走进邻居的院子,我就跟了进去。木匠看见我,笑了笑说:你喜欢? 我点点头。 他说:你来两下。 我犹豫了一下,还是走到了案子边,拿起了刨子,在一个木方上推了几下。刨出的刨花 虽然没有木匠刨出的长,但自己还是满意的。木匠又笑了笑说:还行,就是力气小了点儿。 那一天,木匠和我说了很多话,告诉我还是好好学习吧,木匠是个很累人的活儿。 邻居喊他吃饭,我知道他叫赵德才。 以后的十多天里,我天天去看赵德才干活儿,有时候,比他去的还早。赵

12、德才教我拉锯, 说拉锯不能太快,快了不出活儿,还累人。还说 那天早晨,我兴冲冲地去看赵德才干活儿,但没有看见他的身影,他干活儿用的案子也 不见了。邻居正在安好的窗户上刷油漆。我知道,赵德才的活儿干完了,人走了,心里有一 种莫名的失落。 暑假就要过去了。我听母亲和父亲说我的一块五毛钱的学费还没有着落。后来,他们共 同想到了刚放暑假的时候,我打的一百块土坯。当时土坯是三分钱一块,一百块能卖三块钱, 做我的学费绰绰有余。可是,还有两天就开学了,父亲并没有把土坯卖出去。从他们的对话 里,我感觉到他们的焦急。于是,我决定找赵德才帮忙。 记得赵德才说过,他住在西关五队渡槽附近。渡槽是当地有名的水利工程,我

13、曾经和同 学在渡槽洗过澡。还算顺利,我只问了五六个人就找到了赵德才家。赵德才正在院子里干活 儿,看见我,愣了一下说:你怎么来了? 我说:我有一百块土坯帮我卖了吧? 他放下刨子,说:走,看看去。 我随他走到生产队的队点,他叫我在门口等着。不一会儿,他笑呵呵地说:妥了,你拉 来吧,三分钱一块。 我很高兴地说:好。 我刚走出去几步,赵德才喊我说:你有车吗? 我说:没有。 赵德才说:我家有,你拉去吧。 他说的车,是一种木棚胶轮的人力车,不是家家户户都有,也算是一个大件,一般也不 会轻易借给别人的。回到家,父亲上班去了。母亲说:不能骗你吧? 我说:不能。 于是,我们把土坯装上了车。土坯很大,有红砖的两倍

14、。车子只装了六十块。我试了试, 分量很重。 母亲要和我一起去,我拒绝了,是八岁的弟弟和我去的。路途有多远,我当时不知道, 现在知道应该是接近五公里,并且路况不是很好。拉到第二趟的时候,我的背心完全湿透了, 任凭弟弟如何使劲,也是走了两个多小时,当赵德才把钱递给我的时候,告诉我,有一块土 坯碎了,扣了三分钱。我使劲地点头,说:没事儿。谢谢你!谢谢你! 以后,我没有再见过赵德才。但我常常能够想起他对一个孩子的帮助。我工作以后,曾 经去过渡槽赵德才住的地方想看看他,可是,那个地方动迁了。每逢遇到在渡槽附近住过的 人,我都会问起赵德才。 很多年以后,在一个饭局上,我看见了赵德才,我有些欣喜若狂地说起当

15、年的事情。他 说不是他:他会一点木匠活儿,但从来没有给谁做过窗户,也没有帮助过谁卖过土坯。我的 记忆力是不会错的,赵德才的形象已经完全刻在我的脑海里了。但赵德才说没有,我也就没 法坚持。 后来还有一次,我又遇到一个叫赵德才的,越看越像当年的赵德才。我又聊起帮我卖土 坯的事情。 赵德才说,我是木匠不假,我也帮助过我的亲戚做过窗户,但卖土坯的事情没印象。我 说一定是你。我们聊得很热烈。我去卫生间回来的时候,我听赵德才说:老马一定记错了。 其实,我没帮助我的亲戚做过窗户,更没有帮助谁卖过土坯。 我开始怀疑我的记忆了,但还是决定继续寻找赵德才。 (选自小说林2018 年第 6 期,有删改) 4下列对小

16、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交代“我”小时候特殊的爱好,并对木匠推刨子进行颇具诗意的描写,为下文 叙述“我”与木匠赵德才的交往做了铺垫。 B “我”“兴冲冲地”去看赵德才干活儿, 却发现他走了, 于是“心里有一种莫名的失落”。 心情的变化折射出“我”对他的亲近与依恋。 C很多年以后,“我”遇到了两个“赵德才”,并觉得他们就是当年的赵德才,结果却遭 到他们的否认。这为小说增添了神秘色彩和艺术张力。 D小说在娓娓的叙述中融入深挚的情感,在简单的故事中寄寓丰厚的哲理,语言含蓄典雅, 情节曲折有致,读后令人动容,引人深思。 答案 D 解析 “语言含蓄典雅”不正确。小

17、说的语言特色应为平易、自然。 5小说中的赵德才有哪些突出的性格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_ 答案 开朗随和。不像有些木匠或者是手艺人不喜欢被别人打搅,他让“我”推刨子,教 “我”拉锯,告诫“我”好好学习。善良热心。毫不犹豫地帮助“我”这个并不很熟悉的 孩子卖掉土坯做学费。慷慨大方。主动借给“我”一般不会轻易借给别人的大件木棚 胶轮的人力车。 6对于“我”执着地寻找赵德才一事,你怎样看待?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_ 答案 这是“我”对少年美好时光的怀念,体现了“我”的怀旧情绪。这是“我”对数 十年前帮助过自己的人的感念, 体现了“我”的感恩品质。 这是对曾经的人与人相互帮助、 相互信任的

18、淳朴、和谐人际关系以及赵德才式美好品质的呼唤,体现了“我”对现代人生存 状态的反思。 诊断内容 是否存在问题(有问题请打“”,无问题请打“”) 审题 是否能抓住人物形象题的题干关键词? 读文 是否能把握带题阅读的特点与要求? 答题 是否掌握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的方法与角度? 总体印象 审审、读读、答答,精准突破精准突破 1整体设问 (1)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结合作品简 要 分 析 。 (2)请概 括 的形象特征 。 (3)请概 括 的生活状态 。 (4)请概 括 的心理 (情感 )变化。 (5)“仁厚宽爱 ”,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 析 。 (6)是怎样的一个人 ?请具 体 说 明 。 2局

19、部设问 (1)画线句子 体现了怎样的心理 (或性格 )? (2)简 要 分 析 画线句子 中人物的心理状态 。 (3)如何理解此时的行为 (眼泪 /微笑 )?请简要分 析 。 一般而言,审题要抓住以下三组关键词: 概括与分析。如有“概括”一词,只需准确答出人物形象特点即可,不用分析;如有 “分析”一词,需要“概括分析”或“分析概括”,答题重点是结合人物的言行表现分 析,“具体说明”与“分析”一词含义差不多。 形象特点与性格特点、生活状态、心理变化(状态)。 人物形象是以性格特点为中心,如题干有“形象特点”词语,答题时除了以性格特点为 中心,还应兼及相貌、身份、职业等外在特点。 “生活状态”是指

20、人物的生活情景(生活状况)与人物的生活态度。其中“生活情景”(生 活状况)是指人物在生存过程中由于自身因素及外界因素的复合影响而形成的综合状态, 即人 物过着怎样的生活,包括生活环境、生活遭遇、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生活特点。应 该注意“生活状态”与“性格特点”的不同。 “心理变化”(心态)只是人物性格中的心理部分,是指人物长期形成或在特定情境下人 物言行所表现的心理情感特点,答题时必须答出诸如“高兴”“痛苦”等心理词语。 另外,对于上面整体设问第(5)题,它并没有笼统地要求分析概括人物的性格或形象之类 的特点,而是给出了人物形象特点的关键词,审题时要特别注意这个关键词的内涵。 整体与局部

21、。“整体”是指联系全文来答题,“局部”是指针对画线句子或特定时刻 的文字答题,两者的阅读范围与要求不同。 1整体分析概括人物的阅读:把分散文字聚合在一起 整体题需要阅读全文,方能找全散乱分布在字里行间表现人物言行举止的文字。阅读时 要特别用好“圈点法”,把能体现人物形象特点的文字圈点出来,“圈点”务必要全面,不 可遗漏。直接描写的文字较容易“圈”出,侧面描写的文字如环境描写、他人的评价文字等 千万不可忽略。当然,如有直接交待人物形象特点的词语,更要重点“圈”出。 把分散的文字圈点出来后,就要化零为整,进行分类、归纳。尤其要注意重复性文字的 合并、交叉性文字的剥离。 2局部分析概括人物的阅读:聚

22、焦细读 与整体题不同,局部题所给的文字是固定的、明确的。应将目光聚焦于此,精读细读。 首先对所给文字作内部切分、切割:在抓住描写对象后切分出是哪类(些)描写(语言/动 作/心理/侧面描写);再切割出描写层次,切割出描写的关键词语。其次是“外联”,联系所 处语段、所在的上下文,读出两部分的关联。 1思考守道 答人物形象题的关键不在于找出描写人物的文字,而在于如何把这些具体文字经过抽象 思考变成准确、全面的人物形象的特点。考生出现的所有问题基本都出在这个过程。尽管这 个过程很抽象,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只要能把握思考的准则,找准方法,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了。 (1)准确定性,分清主次 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

23、点首先有个定性问题,即首先确定他是什么样的人,是正面还是反 面,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感情倾向是颂扬还是讽刺。尽管这个环节很简单,但还是有考生在这 个前提问题上出现失误,尤其在阅读外国小说或历史时代久远的小说时更是如此。那么应如 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从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角度来把握人物。作者对待人物的态度至关重要。这种情 感态度和评价有两种方式:一是对人物的思想倾向与性格特征进行直接评论,或者借作品中 某一人物之口说出;二是通过人物自身的行为过程来暗示。 要把人物的言行、心理等表现放在上下文语境中,尤其要放在全篇中前后观照,综合 评判,必要时要结合作品的大背景来评判。要把人物的言行心理、行为观念与

24、他的身份、地 位、经历、教养等联系在一起。 特别注意从文中寻找能直接点明人物形象特点的词语。将这样的词语用于答案中,能 提高答题的准确度。 对于时代距离较远的人物或外国小说中的人物,分析时一定要结合历史时代特点,以 及外国的文化观念和生活习惯,不可用我们自身固有的、现代的眼光和思维观察、思考。 人物形象特点的表现总是多方面、多元化的,在众多特点中总是有主有次,所以分析概 括时首先要分清主要特点与次要特点。这一点看似很容易,但在不少考生那里,往往只是简 单地抓住文本描写的只言片语,罗列出多条细枝末节的形象特征,却偏偏遗漏了最核心、最 重要的特点。那么,什么是人物的核心重要特点呢?简单地说,凡是指

25、向主要情节,尤其是 情节结局,小说标题与主题的那部分的特点均是最核心、最重要的。为此,就必须养成整体 阅读的习惯,梳理出小说的主要情节,概括出小说的主题。惟其如此,才能分清主次。 另外,可以通过“相似”“相对”的次要人物形象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特点。 次要人物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与主人公拥有相近的价值观,并和主人公性格的某 一特征比较相似,称之为“相似性次要人物”,一类与主人公拥有不同的价值观,并和主人 公性格的某一特征完全不同,可以称之为“相对性次要人物”。在人物较多的小说中,我们 可以依据这两种人物完成对小说主人公主要性格的理解。 (2)从情节的发展变化中把握人物性格的变化性 高考所选小

26、说,篇幅较短,一般只能静态描摹人物性格,很难细致描写人物性格的发展 变化。但也有部分小说,描写了主人公由于外力的推动,在性格的某一层面上出现了巨大的 变化,甚至蜕变,前后“判若两人”的情景。主人公性格发生巨变就是作者想要塑造的人物 形象的“圆形”,其中,蜕变后的人物性格是人物形象的重点。为此,要抓住情节的陡转、 场景的变化,去体悟人物命运的变化及其原因,从而把握住人物的“变化性”。 (3)从角色角度把握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会处在众多社会关系的节点上,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 和功能,也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比如,一个人可能既是父亲,也是丈夫、儿子,同时也 是朋友、同事,不

27、同的社会角色,人物形象体现的内涵也不同。因此,理解小说形象,特别 要通过抓住人物在不同环境下所扮演的不同角色来把握其性格的复杂性。 2找准角度 (1)宏观角度:四纬三经。 四个纬度:个体与他人,个体与外物,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我。 三个经度:审德(审视其道德品质),审美(审视其审美态度),审智(审视其人生智慧、能 力才干) (2)微观角度 如果从整体上概括分析,有以下角度: a看身份职业:农民、小市民、军人等。 b看生活习惯:吸烟、跑步、熬夜等。 c看外貌特点:高大、瘦弱、魁梧等。 d看性格特点:自私、善良、勇敢等。 e看心理活动:矛盾、焦虑、担心等。 f看环境描写:地灵人杰等。 g看定性评价

28、:作者或他人的评论性语言等。 如果从局部上概括分析,重点在以下角度: a看性格特点:自私、善良、勇敢等。局部文字有时也能体现人物丰富的性格。 b看心理活动:矛盾、焦虑、担心等。特别注意人物情感的复杂性,尤其要结合上下 文情节合理推测人物情感发生的原因。 3用好术语 (详见 2020 版大一轮“人物形象”部分) 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捡烂纸的老头 汪曾祺 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虎坊桥一带的人都还叫它烤肉刘。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 馆子,地方不小,东西实惠。卖大锅菜。炒辣豆腐、炒豆角、炒蒜苗、炒洋白菜,比较贵一 点是黄焖羊肉,也就是块儿来钱一小碗。在后面做得了,用脸盆端出来,

29、倒在几个深深的铁 罐里,下面用微火煨着,倒总是温和的。有时也卖小勺炒菜:大葱炮羊肉、干炸丸子,它似 蜜主食有米饭、花卷、芝麻烧饼,罗丝转;卖面条,浇炸酱、浇卤。夏天卖麻酱面。卖 馅儿饼。烙饼的炉紧挨着门脸儿。一进门就听到饼铛里的油吱吱喳喳地响,饼香扑鼻,很诱 人。 烤肉刘的买卖不错,一到饭口,尤其是中午,人总是满的。附近有几个小工厂,厂里没 有食堂,烤肉刘就是他们的食堂。工人们都正在壮年,能吃,馅饼至少得来五个(半斤),一 瓶啤酒,二两白的。女工则多半是拿一个饭盒来,买馅饼,或炒豆腐、花卷,带到车间里去 吃。有一些退了休的职工,不爱吃家里的饭,爱上烤肉刘来吃“野食”,想吃什么要点什么。 有一个

30、文质彬彬的主儿,原来当会计,他每天都到烤肉刘这儿来,他和家里人说定,每天两 块钱的“挑费” 注都扔在这儿。有一个煤站的副经理,现在也还参加劳动,手指甲缝都是黑 的,他在烤肉刘吃了十来年了。他来了,没座位,服务员即刻从后面把他们自己坐的凳子提 出一张来,把他安排在一个旮旯里。有炮肉,他总是来一盘炮肉,仨烧饼,二两酒。给他炮 的这一盘肉,够别人的两盘。因为烤肉刘指着他保证用煤。这些,都是老主顾。还有一些流 动客人,东北的、山西的、保定的、石家庄的。大包小包,五颜六色。男人用手指甲剔牙, 女人敞开怀喂奶。 有一个人是每天必到的,午晚两餐,都在这里。这条街上人都认识他,是个捡烂纸的。 他穿得很破烂,总

31、是一件油乎乎的烂棉袄,腰里系一根烂麻绳,没有衬衣。脸上说不清是什 么颜色,好像是浅黄的。说不清有多大岁数,六十几?七十几?一嘴牙七长八短,残缺不全。 你吃点软和的花卷、面条,不好么?不,他总是要三个烧饼,歪着脑袋努力地啃啮。烧饼吃 完,站起身子,找一个别人用过的碗(他可不在乎这个),自言自语:“跟他们寻一口面汤。” 喝了面汤,“回见!”没人理他,因为不知道他是向谁说的。 一天,他和几个小伙子一桌。一个小伙子看了他一眼,跟同伴小声说了句什么,他多了 心:“你说谁哪?”小伙子没有理他。他放下烧饼,跳到店堂当间:“出来!出来!”这是 要打架。北京人过去打架,都到当街去打,不在店铺里打,免得损坏人家的

32、东西搅了人家的 买卖。“出来!出来!”是叫阵。没人劝。压根儿就没人注意他。打架?这么个糟老头子? 这老头可真是糟。从里糟到外。这几个小伙子,随便哪一个,出去一拳准能把他揍趴下。小 伙子们看看他,不理他。 这么个糟老头子想打架,是真的吗?他会打架吗?年轻的时候打过架吗?看样子,他没 打过架,他哪是耍胳膊的人哪!他这是干什么?虚张声势?也说不上,无声势可言。没有人 把他当一回事。 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情绪已经平复下来 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跟他们寻口汤去。”喝了两口面汤,“回见!” 有几天没看见捡烂纸的老头了,听煤站的副经理说,他死了。死后,在他的破席子底下

33、 发现八千多块钱,一沓一沓,用麻筋捆得很整齐。 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 注 挑费,京津冀方言,指家庭日常生活开支。(选自汪曾祺全集第二卷) 1概括第三段所描写人物的形象特点。 答:_ 答案 老丑;邋遢;怪异。 2如何理解老人每次“跟他们寻一口面汤”后都说“回见”背后的心理? 答:_ 答案 表明他只是找别人吃剩的一口面汤止渴而已,不是偷别人的面吃,希望别人不要找 他的麻烦。 隐含着老人对那个早已离开的剩面汤的人和那些店内没有当面嘲笑他的看客们的感谢,感 谢他们维护了自己的尊严,没有人当面揭穿、当场捉弄或嘲笑他。 这是老人在拾别人喝剩的面汤喝时出于维护内心尊严的需求,借此掩饰自己尴尬的体现。 3为什

34、么老人喊着要打架,却没人理会? 答:_ 答案 老人要与人打架,说明他内心敏感、多疑,有着极强的自尊心。 他喊着要跟人打架,却没人理会,凸显出他一个捡垃圾的老人被人忽视甚至鄙视的卑 微身份和社会地位;人们不屑于打他的心理描写,进一步突出一个连啃个烧饼都很费劲的、 风烛残年的老人衰老的年纪、可悲的处境。 4怎样理解“八千多块钱”的细节内涵? 答:_ 答案 “八千多块钱”是“一沓一沓,用麻筋捆得很整齐”这一细节说明他对那些钱有着 至高无上的珍惜之情,更蕴藏着老人无数的辛酸与劳动。 一生积攒起来的巨款,折射着老人穷困生活中节俭的品德。 表现中国传统老人攒钱防老的文化观念。 5请结合全文概括“捡烂纸的老

35、头”的形象特点。 答:_ 答案 靠捡垃圾为生,老丑,邋遢。 内心丰富、复杂,有极强的自尊心。 渴望被理解、尊重和包容。 类题再练类题再练,即时巩固即时巩固 一、阅读呼兰河传一文原文见任务(十二)“自我检测,自我诊断”,回答问题。 1结合故事情节,概括“我”的形象。 答:_ 答案 给冯歪嘴子摘递黄瓜,可见“我”的友善。“故意的不出声”,逗冯歪嘴子说话, 表现出调皮可爱的一面。想吃粘糕,又听话,可见“我”的乖巧。想吃粘糕又呆在那里 不说话,表现出矜持的一面。 解析 题干要求“结合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形象,答题时需要先从文本中筛选出和“我”相 关的情节,再从情节中概括人物的形象。文中能体现“我”的形象

36、的情节主要有与冯歪嘴子 的交往、吃粘糕等,梳理相关情节并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琴 师 岑燮钧 我们小的时候,住在县剧团里,父亲是团里的琴师。 有一阵,父亲总是晚回来,母亲知道他是给团里一个小姑娘马玉娘拉琴后,就时不时跟 父亲吵架。 有一回,她拍着巴掌骂道:你以为你是好人,好人会被撵到乡下来?父亲似乎恼羞成怒, 一个反手巴掌甩了过去,母亲摸着脸,张牙舞爪地扑了上来。 从此,但凡要吃饭了,我就跑去叫父亲,我怕母亲去闹。 父亲对马玉娘很耐心,我经常听到他说道:对,对,就这样唱,唱高音时,可以用气息 托着,若断若续云派唱腔就是这样的特点,像云一样,飘若游丝 那时,剧团

37、青黄不接。老演员经过“文革”的耽搁,有的荒废了,有的形象不行了,正 需要年轻演员顶上去。 终于,马玉娘成了剧团的主角,可她的神态总是幽幽的。母亲是团里烧饭的。她不喜欢 马玉娘,她喜欢李铁梅一样的,人精精神神,嗓子脆亮脆亮的。父亲不屑地说:你知道什么。 果然。马玉娘渐渐地红了起来。 有一天,大家都知道了,马玉娘要调到省里去,她被省团的云老师看中了。 那天,父亲倒了酒慢慢地喝着,直到我们都吃完了,他还在喝。母亲催了几次,父亲喝 道:你有完没完! 大概是半年后,有一晚,我们听到敲门声,母亲走出去,一会儿转身向里喊道:马玉娘 来了! 父亲既没激动,也没热情,只是淡淡说,坐。马玉娘说了些省团的事,父亲只

38、是 “嗯”“噢”“啊”地应着,有时点点头。临到马玉娘要走时,他说:东西拿走!马玉娘说: 只是一点点意思!父亲说:以后,你拿东西,就别来了。人家说这话是客气话,可是父亲却 是一本正经的,弄得马玉娘很下不来台。父亲把东西硬是拿了出去,然后关了门。门敲了几 下,然后听到马玉娘走了。 母亲看看父亲,白了他一眼。 本来,剧团刚刚有点生气。可是,马玉娘一走,又黯淡下去了。一个好演员,是可遇而 不可求的。 后来,马玉娘托团里的一个老同事,给父亲捎来一把新的胡琴。父亲试了一下,收下了。 马玉娘越来越红,新戏一个接着一个。可是,父亲越来越落寞,因为剧团解散了。 父亲的最后两年是在省城度过的。母亲殁了,他也老得很

39、快。他的心脏不行,把他一个 人放在乡下,不放心,于是,我叫他来。起先,他不肯,我哭着“骂”了他,他才像一个小 孩子一样,肯跟我了。来的时候,他把那把胡琴带上了。 我给他打开了戏曲频道。那时,乡下没有数字电视,戏曲频道是收不到的。我给他说, 戏曲频道里经常有马玉娘的戏。她现在是省团的当家花旦了,还得了梅花奖。 第二晚,果然看上了马玉娘的大戏。父亲一边看,一边给她打拍子。我问父亲,她唱得 好吗?父亲点点头,说好,比原来更好了。她原来的嗓音里有一层翳,现在这一层翳散了, 但又没完全散,就有了一种幽咽的美。这种嗓音,比起单纯的声音来,更有回味。戏曲讲的 就是这么一个味。这一晚,父亲的话特别多,我从来没

40、见他讲过这么多话,还讲得很有兴致。 他以前是一个多么寡淡的人啊,一天说不了几句话。父亲说,当初,她因为是新招的, 高音上不去,差点被刷掉。是他,力排众议,帮她另选流派,练唱三年,终于练出了一条像 云致秋那样的幽咽婉转别具一格的嗓子 我告诉他,你知道吗,玉娘姐家就在我们前面的一个小区。我指着前面的灯光说,喏, 就是那边高楼上亮灯的地方。 父亲顿了顿。说,这么近啊 父亲身体越来越不好,每次我提及让玉娘姐来看看他,可他总是摇摇头。他不愿麻烦人 家。 父亲平平静静地走了。 父亲去世后第三天,马玉娘摸到我家来,捧着两束花。她是从朋友圈里看到这消息的, 说真不知道老师就住在离她家这么近的地方真是太过意不去

41、了。 我说,父亲临终前,一直看着你的小区,可是,他就是不让我告诉你。 她的眼圈红了,说,我知道,我知道,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人。她走到父亲的遗像前,献 上两束花,深深地鞠了一躬。 她说,另一束花是云老师的。然后,她转发给我一张照片,说你看看。 我第一次看到了父亲“文革”前的照片:他在给云致秋操琴 (选自四川文学 ,2017 年第 12 期)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几次写到父亲对母亲的言行有失耐心,这流露出父亲不被理解的郁闷、无奈,也 与他对年轻人耐心细致的指导形成了鲜明对比。 B父亲一本正经地让马玉娘把东西带走,弄得她非常尴尬,原因就在于父亲对他辛

42、苦培养 的马玉娘离开县里去了省团之事一直耿耿于怀。 C县剧团曾因马玉娘走红而初显生机,又终因马玉娘离开而黯淡直至解散,这其中既与个 体因素有一定的关联,也与社会因素息息相关。 D小说中父亲在谈及马玉娘的演唱时,话语顿时变得多了起来,可谓头头是道,颇有兴致, 足见其对马玉娘的关注、厚爱、自豪、期望。 答案 B 解析 “耿耿于怀”理解有误,父亲此举意在表明自己对马玉娘的培养只是因为爱惜人才, 不图回报,体现了父亲无私的品格。 3云致秋尽管在小说中并未出场,但是对刻画“父亲”这一形象起着重要作用,请结合作品 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答:_ 答案 云致秋看中并培养了马玉娘,说明父亲同样慧眼识才,有培养之功。对云致秋的 唱腔(云派唱腔)特点了如指掌,说明父亲也有较高的艺术修养。云致秋献花祭奠父亲,反 映出她对父亲的敬重,从侧面衬托父亲的优秀品质。父亲“文革”前曾为云致秋操琴,烘 托父亲琴艺精湛。(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4小说中的父亲有哪些性格特点? 答:_ 答案 热爱戏曲,专注艺术。乐于助人,不求回报。沉默寡淡,为人低调。内心孤 独,隐忍压抑。(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高考 > 二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