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解答)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131015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解答)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8-2019学年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解答)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8-2019学年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解答)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18-2019学年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解答)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18-2019学年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解答)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第 1 页(共 18 页) 2018-2019 学年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学年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一、积累与运用(共 29 分)分) 1 (8 分)古诗文积累。 (多字、漏字、错字、字迹潦草不清均不得分) (1)牧人驱犊返, 。 (2)天接云涛连晓雾, 。 (3) ,似曾相识燕归来。 (4)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 (5)王维在使至塞上中的 , 被誉为“独绝千古” 。 (6)杜甫春望诗中颔联是 , 。 2 (11 分)读下面一段话,完成题目。 临涣镇的年龄,长达四千余年,春秋“铚(zh)城”已经名噪一时。站在那块“国家 级重点

2、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面前, “临涣”两个字显得格外 nng_重。如此优久的 历史,足以使此镇之水在地下积聚起千年能量,所以分外清 li_醇 _厚。这样的 水,不要说泡茶,单是那么轻轻地抿一口,怕也要汲取不少历史精华。古来有言: “濉涣 文章地,两岸多奇才” 。从临涣走出的历史名人,举不胜举。春秋时期,秦穆公的使者就 曾千里迢迢,在这里找到蹇叔和他的两个儿子西乞术、白乙丙,他们离开了“铚城” , 从此一路奔向西北,帮助秦国成功了霸业。 (1)根据文意写出相应的拼音或汉字。 nng 重 醇 厚 清 li (2) “举不胜举”在文中的意思是 。 (3)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 ” ,它的正确写法是“

3、 ” 。 (4)修改划线的句子。 3 (4 分)名著阅读。 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在于它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向全世界报道了 和红军的真实情况,还在于记录了很多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和影像资料,如 头 戴八角帽的半身像,一直广为流传。 昆虫记里,螳螂善于利用“ 战术”迷惑敌人,蝉在地下潜伏四年才钻出地 面,却只能在阳光下活 多星期。 4 (6 分)班级准备开展“人无信不立”的综合性活动,请你参与。 第 2 页(共 18 页) 这次活动,准备分三个环节进行,请根据示例,设计另外两个环节的名称。 示例:引经据典话诚信 你拟命名的环节 、 。 根据你的积累,写出两个关于诚信的名人故事或者名言。

4、联系身边或社会上一些不讲诚信的事情,如考试作弊、借钱不还、制售假冒伪劣商品 等,请你思考:诚信缺失会带来什么不良影响? 二、阅读(二、阅读(41 分)分) 5 (12 分)阅读苏州园林 (节选) ,完成下列各题。 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 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 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 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 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 论站在哪

5、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 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 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 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 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我国的建筑, 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 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左边怎么样, 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 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 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

6、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 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 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 胸中有邱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 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 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 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 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

7、的效果。池沼 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 ,又是入画 第 3 页(共 18 页) 的一景。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 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 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 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 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1)阅读一、二段,请你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 (2) “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一句中“艺术”与“技术

8、”能不能互换?为什 么? (3)第四段中“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一句中“往往”一词能否去掉? 为什么? (4)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 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 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6 (14 分)阅读二月兰 ,完成下列各题。 在我们北方的农村,乡下田间的野菜有许多种,与荠菜差不多一起发芽、开花的要数 二月兰了。只是人们热衷于荠菜的香气和美名,很

9、少有人注意到二月兰,更不知道这种 开着淡蓝色小花的植物,其实也是一道不错的野菜呢!一冬的严寒季节,居住在北方的 人们一般以大白菜为主菜,很少吃到新鲜蔬菜,早春的荠菜就显得那么诱人。于是,田 野间到处可以看到许多挖荠菜的人。记得小时候,在这样的时刻,我为着贪玩和嘴馋, 总是缠着母亲到田间挖荠菜。母亲只是不着急,拉着我的小手说: “妈妈带你去挖比荠菜 更好吃的二月兰。 ” 二月兰又叫菜子花、紫金草、诸葛菜,十字花科,一年或二年生草本。因农历二月前 后开蓝紫色小花,故称二月兰。它对土壤光照等条件要求较低,耐寒旱,生命力顽强。 传说诸葛亮出征时,见一种菜,称为“蔓菁” ,从老农口中得知此菜浑身是宝,叶

10、子和茎 都能吃,吃不完还可以制成腌菜。于是诸葛亮命令士兵广种“蔓菁” 。后来世人为纪念诸 葛亮,把这种菜称为“诸葛菜” 。 现在想来,可能母亲是小学老师的缘故,或许她比别人观察的更仔细一些,二月兰, 第 4 页(共 18 页) 这些开在山坡低处、树林中的小草,几乎从没有被村里其他人发现过。等我上大学后才 知道,二月兰是草本宿根多年生植物,多生长在偏僻的沟渠、树林、山坡处,不用心去 寻,是很难发现的,怪不得母亲每次带我挖二月兰总是要跑很远的路。 母亲带我去的是离家有五里路的一个叫着西洼的一大块地,那地一旁就是一大片杨树 林和槐树林。这时节的二月兰,茎已有十多厘米高了,在茎的最顶部,看以看到小小的

11、 淡蓝色的花蕾,微微呈现出一点紫色。母亲说,这是二月兰最鲜嫩的时候,在这之前, 虽然有刚刚冒出小小的细芽,如果掐掉吃,就太可惜了。如果再过三五天,花蕾变成紫 色,虽然也可以吃,但没有现在那么鲜嫩可口了。如果等二月兰开过花,这东西就不能 清炒了,只有用沸水焯过包大包子吃。 我感觉挖二月兰比挖荠菜容易多了。只要找对了地方,每年都可以到这个地方来。那 个叫西洼的一片地,是我和母亲的小秘密,没有人知道这里生长着二月兰,即便知道了, 邻居们也不喜欢吃它。每年的早春,在西洼,总能看到一大片一大片的二月兰,我和母 亲蹲下不动窝,专门挑肥大的掐掉,不一大会功夫,就掐满我们的篮子。 回到家后,母亲先择一遍夹在二

12、月兰上的草、树叶或者松针,再把茎底部老的地方掐 掉一些,用清水洗过,开始炒了。 母亲炒二月兰的做法实在是在简单不过, 先切点姜末和蒜末放着, 等锅里的油温热了, 急火快炒,噼里啪啦,上下翻炒及铲子,即可出锅了。看着那碧绿碧绿的颜色,吃到嘴 里先是微微的一点苦,然后是一阵那浓郁的香味而出,那味道是任何野菜也无法比拟的, 真是一道不可多得的美味野蔬! 这个时候,父亲总是笑呵呵地围过来,拿着筷子要尝鲜,不解地说: “你们这是在哪里 挖这么多这玩意啊,咱村里我没看到别人家有挖这个的啊?” 母亲忙着盛菜,头也不抬,说: “尽管吃吧,就不告诉你! ” 母亲退休后,跟我住在县城的家里,每年的早春时节,最忘不

13、掉的就是二月兰。县城 附近的周边田地里都没有,母亲都要我回老家挖一些回来。今年春节我回家祭祖,才知 道那一大片西洼地已经被一家大型的煤化工企业整个征用了,那块曾经有着一大片杨树 林、槐树林,曾经在早春的寒风中开着淡蓝色的二月兰到哪里再去寻觅! 知道母亲最爱二月兰,我没有把这一消息告诉她。 (1)文章题目是二月兰 ,开头却从荠菜写起,原因是什么? (2)第段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3)文章结尾说“我没有把这个消息告诉她” ,其原因是什么? 第 5 页(共 18 页) (4)文章有不少文字是写母亲的,请你根据这些文字概括母亲的性格。 (5)本文发表时,有编者曾将题目改名为消失的西洼地 ,你认为这两

14、个题目哪个更 好? 7 (15 分)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晓雾将歇 未复有能与 其奇者 怀民亦未寝 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庭

15、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填空。 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 之美” ,乙文描写了“ 之美” 。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 欣喜、 漫步的悠闲、 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 “ ” 的语句中。 三、作文(三、作文(30 分)分) 8 (30 分)请以那些小小的幸福为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写成记叙文;卷面整洁,不少于 600 字;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不得抄袭套写。 第 6 页(共 18 页) 2018-2019 学年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八

16、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学年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共一、积累与运用(共 29 分)分) 1 (8 分)古诗文积累。 (多字、漏字、错字、字迹潦草不清均不得分) (1)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 (2)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 (3)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4)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 (5)王维在使至塞上中的 大漠孤烟直 , 长河落日圆 被誉为“独绝千古” 。 (6)杜甫春望诗中颔联是 感时花溅泪 , 恨别鸟惊心 。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和理解诗句的能力。解答直接

17、默写时,要结合所给出的诗句, 联系自己掌握的内容,完成填空即可;解答理解性默写时,要熟记默写的内容,还要对 原诗文内容透彻理解,在把握诗句含义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的比较、筛选,选出符合题 意的句子即可。 【解答】答案: (1)猎马带禽归(易错字:禽) (2)星河欲转千帆舞 (3)无可奈何花落去 (4)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易错字:倩)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6)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点评】要求句子一定要记准确,不要背错,不要写错别字。 2 (11 分)读下面一段话,完成题目。 临涣镇的年龄,长达四千余年,春秋“铚(zh)城”已经名噪一时。站在那块“国家 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面前

18、, “临涣”两个字显得格外 nng_重。如此优久的 历史,足以使此镇之水在地下积聚起千年能量,所以分外清 li_醇 _厚。这样的 水,不要说泡茶,单是那么轻轻地抿一口,怕也要汲取不少历史精华。古来有言: “濉涣 文章地,两岸多奇才” 。从临涣走出的历史名人,举不胜举。春秋时期,秦穆公的使者就 第 7 页(共 18 页) 曾千里迢迢,在这里找到蹇叔和他的两个儿子西乞术、白乙丙,他们离开了“铚城” , 从此一路奔向西北,帮助秦国成功了霸业。 (1)根据文意写出相应的拼音或汉字。 nng 凝 重 醇 chn 厚 清 li 冽 (2) “举不胜举”在文中的意思是 数量非常多,列举也列举不完 。 (3)

19、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 优久 ” ,它的正确写法是“ 悠久 ” 。 (4)修改划线的句子。 临涣镇的历史,长达四千余年,春秋“铚城”已经名噪一 时。 他们离开了“铚城” ,一路奔向西北,帮助秦国成就了霸业。 【分析】 (1)本题考查字音和字形。nng 写做“凝” , “凝重”意思是沉重、厚重。醇读 “chn” 。li写作“冽” , “清冽”指水澄清而寒冷。 (2)本题考查词语意思的理解。 “举不胜举”在文中的意思,是词语的本义,意思数量 非常多,列举也列举不完。 (3)本题考查错字的辨识。 “优久”的“优”是错字,应写做“悠” 。 (4)本题考查病句的修改。“临涣镇的年龄,长达四千余年,春秋

20、铚城已经名噪 一时。 ” “年龄”不能与“长达”相配,要修改其中一处。“他们离开了铚城 ,从此 一路奔向西北,帮助秦国成功了霸业。 ” “成功”与“霸业”搭配不当,可改为“成就了 霸业” 。 【解答】答案: (1)凝 chn 冽 (2)数量非常多,列举也列举不完 (3)优久 悠久 (4)临涣镇的历史,长达四千余年,春秋“铚城”已经名噪一时。 (临涣镇的年龄, 达四千余岁,春秋“铚城”已经名噪一时。 ) 他们离开了“铚城” ,一路奔向西北,帮助秦国成就了霸业。 【点评】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 汉字中又能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

21、此,平时的学习中对 字音与字形的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3 (4 分)名著阅读。 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在于它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向全世界报道了 共产党 和红军的真实情况,还在于记录了很多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和影像资料,如 第 8 页(共 18 页) 毛泽东 头戴八角帽的半身像,一直广为流传。 昆虫记里,螳螂善于利用“ 心理战术 战术”迷惑敌人,蝉在地下潜伏四年才 钻出地面,却只能在阳光下活 5 个 多星期。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对名著内容有所积 累,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并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

22、 常读常新。对于课本中有关名著的内容更引要起重视。这样,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 【解答】 (1)本题考查红星照耀中国的把握。 红星照耀中国原名西行漫记 , 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 者真实记录了自 1936 年 6 月至 10 月在中国西北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 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 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等是书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斯诺在陕北期间拍摄了大量苏区生活的照片,其中就有毛泽东头戴八角帽的半身像。 (2)本题考查对名著昆虫记作者和内容及其对

23、其评价的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 阅读名著的同时识记相关知识,关注细节。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 可。 蝉在地下 “潜伏” 4 年才钻出地面, 却只能在阳光下活 5 个多星期; 螳螂善于利用 “心 理战术”制服敌人;焦叶蜂能够不凭借任何工具,精确地“剪”下大小适当的圆叶片来 做巢穴的盖子;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小 甲虫“为它的后代做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 。 答案: (1)共产党;毛泽东。 (2)心理战术,5 个。 【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掌握以下内容:作者:姓名、国别(朝代) 、主要作品、成就 等。作品内容:主要内容、主要人物、故事情

24、节等。作品主题及现实意义。 4 (6 分)班级准备开展“人无信不立”的综合性活动,请你参与。 这次活动,准备分三个环节进行,请根据示例,设计另外两个环节的名称。 示例:引经据典话诚信 你拟命名的环节 看诚信行为 、 懂诚信态度 。 根据你的积累,写出两个关于诚信的名人故事或者名言。 联系身边或社会上一些不讲诚信的事情,如考试作弊、借钱不还、制售假冒伪劣商品 等,请你思考:诚信缺失会带来什么不良影响? 【分析】 (1)本题考查活动环节的设计。示例是“话诚信” ,其他环节可从“明诚信” “看 第 9 页(共 18 页) 诚信” “守诚信”等方面去设计。 (2)本题考查名人故事或名言的积累。古人经典

25、诚信故事很多,如曾子杀猪、商鞅立木 取信、季布一诺千金等,用一两句简要介绍即可。关于诚信的名言,如“民无信不立” , “言必信,行必果”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等,只要主题与诚信有关,都符合要求。 (3)本题考查社会现象的分析。不讲诚信的现象屡见不鲜,这样的人和事,对社会的危 害是非常大的。可从个人、经济生活、社会发展等任一方面分析诚信缺失带来的不良影 响,也可多方面分析。 【解答】答案: (1)示例:看诚信行为 懂诚信态度 (2)示例一:商鞅为了推行新法,立木求信。示例二:曾子的夫人骗儿子说杀猪给他吃。 曾子知道后,真的把猪杀了让孩子吃肉。示例三:言必信,行必果。 (3)示例:个人交往中的

26、不诚信损害了人际关系的和谐。许多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迷 失了自己,急功近利,言而无信,客观上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不信任,相互欺骗,扭 曲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关系,使人们陷入怀疑一切的境地。 【点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方式以收集、调查、访问和各种形式的表达为主,而综合实 践活动的学习方式则因活动主题而具有多样性特点。 二、阅读(二、阅读(41 分)分) 5 (12 分)阅读苏州园林 (节选) ,完成下列各题。 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 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 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 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鉴

27、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 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 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 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 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 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 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我国的建筑, 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 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左

28、边怎么样, 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 第 10 页(共 18 页) 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 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 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 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 胸中有邱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 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29、水 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 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 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 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 ,又是入画 的一景。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 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 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 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

30、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 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1)阅读一、二段,请你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 (2) “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一句中“艺术”与“技术”能不能互换?为什 么? (3)第四段中“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一句中“往往”一词能否去掉? 为什么? (4)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 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 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

31、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分析】 苏州园林是一篇事物说明文,其介绍的对象就是苏州园林,作者开篇第一段, 总领全文,揭示了文章的写作意图,让大家用艺术的眼光去鉴赏苏州园林,并突出苏州 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地位。然后第二段,概括苏州园林的共同点:图画美。苏州园林的 第 11 页(共 18 页) 总特征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即园林是“处 处入画” 。 “图画”成为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 “完美的图画”具体体现为四个“讲究”和 一个“一切” :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 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 “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

32、”而设计。这也是下文第三至九段说 明的总纲和顺序。最后第十段,总结了全文,再次激起了读者急于一游苏州园林的强烈 欲望;也使行文缜密,引人回味。 【解答】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 上,结合题目的提示,找出合适的内容填写即可。根据文章第段“设计者和匠师们因 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 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 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等句子即可概括提取。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的能力。这两个词语不能互换,是因为两者的内涵不同。 “艺 术”指富有创造性的

33、方法, “技术”泛指生产操作方面的技能, “艺术”包括“技术”且 高于“技术” ,本句这样写是为了强调苏州园林中假山的艺术美。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说明文语言特点的能力。为了说明更加准确和严密,说明文中常 用一些表示修饰和限制的副词。这句话中的“往往“指在一般的情况下,不排除特殊的 情况,如果去掉,语气过于肯定。这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 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能力。 句把苏州园林和古代建筑与一般 房屋作了对比,这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地说明了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的特点。 句列举了苏州园林里各种树木的栽种情况,具体地介绍了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 着眼在画意

34、的特点。 答案: (1)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不能。 “艺术”指富有创造性的方法, “技术”泛指生产操作方面的技能, “艺术” 包括“技术”且高于“技术” ; (3)不能去掉。 “往往”指一般情况,特殊情况除外,起限定作用。这说明并不是所有 的河道都安排有桥梁,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4)作比较。通过从古到今其他中国建筑与苏州园林的比较,突出“苏州园林可绝不 讲究对称”的特点; 举例子。通过具体的事例,进一步说明苏州园林处处都在体现“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 第 12 页(共 18 页) 树木也着眼在画意”这一特点。 【点评】信息筛选题答题技

35、巧: 解答这种信息筛选与整合题,通常的做法是:提取综合,重组输出。可以分为以下三个 步骤: (1)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捕捉、筛选、提取出所需的信息; (2)合理地概括信息; (3)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在提取信息过程中要注意,有时如果文段中是几层并列 的内容,就需要把几个意思联结,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如果文段中有结构类似的词语、 短语或者句子,那么这些往往是所要找的几个要点。其次还可以抓住关键的标志词寻找 要点,如“除了” “还有” “另外”等。 6 (14 分)阅读二月兰 ,完成下列各题。 在我们北方的农村,乡下田间的野菜有许多种,与荠菜差不多一起发芽、开花的要数 二月兰了。只是人们热衷于荠

36、菜的香气和美名,很少有人注意到二月兰,更不知道这种 开着淡蓝色小花的植物,其实也是一道不错的野菜呢!一冬的严寒季节,居住在北方的 人们一般以大白菜为主菜,很少吃到新鲜蔬菜,早春的荠菜就显得那么诱人。于是,田 野间到处可以看到许多挖荠菜的人。记得小时候,在这样的时刻,我为着贪玩和嘴馋, 总是缠着母亲到田间挖荠菜。母亲只是不着急,拉着我的小手说: “妈妈带你去挖比荠菜 更好吃的二月兰。 ” 二月兰又叫菜子花、紫金草、诸葛菜,十字花科,一年或二年生草本。因农历二月前 后开蓝紫色小花,故称二月兰。它对土壤光照等条件要求较低,耐寒旱,生命力顽强。 传说诸葛亮出征时,见一种菜,称为“蔓菁” ,从老农口中得

37、知此菜浑身是宝,叶子和茎 都能吃,吃不完还可以制成腌菜。于是诸葛亮命令士兵广种“蔓菁” 。后来世人为纪念诸 葛亮,把这种菜称为“诸葛菜” 。 现在想来,可能母亲是小学老师的缘故,或许她比别人观察的更仔细一些,二月兰, 这些开在山坡低处、树林中的小草,几乎从没有被村里其他人发现过。等我上大学后才 知道,二月兰是草本宿根多年生植物,多生长在偏僻的沟渠、树林、山坡处,不用心去 寻,是很难发现的,怪不得母亲每次带我挖二月兰总是要跑很远的路。 母亲带我去的是离家有五里路的一个叫着西洼的一大块地,那地一旁就是一大片杨树 林和槐树林。这时节的二月兰,茎已有十多厘米高了,在茎的最顶部,看以看到小小的 淡蓝色的

38、花蕾,微微呈现出一点紫色。母亲说,这是二月兰最鲜嫩的时候,在这之前, 虽然有刚刚冒出小小的细芽,如果掐掉吃,就太可惜了。如果再过三五天,花蕾变成紫 色,虽然也可以吃,但没有现在那么鲜嫩可口了。如果等二月兰开过花,这东西就不能 第 13 页(共 18 页) 清炒了,只有用沸水焯过包大包子吃。 我感觉挖二月兰比挖荠菜容易多了。只要找对了地方,每年都可以到这个地方来。那 个叫西洼的一片地,是我和母亲的小秘密,没有人知道这里生长着二月兰,即便知道了, 邻居们也不喜欢吃它。每年的早春,在西洼,总能看到一大片一大片的二月兰,我和母 亲蹲下不动窝,专门挑肥大的掐掉,不一大会功夫,就掐满我们的篮子。 回到家后

39、,母亲先择一遍夹在二月兰上的草、树叶或者松针,再把茎底部老的地方掐 掉一些,用清水洗过,开始炒了。 母亲炒二月兰的做法实在是在简单不过, 先切点姜末和蒜末放着, 等锅里的油温热了, 急火快炒,噼里啪啦,上下翻炒及铲子,即可出锅了。看着那碧绿碧绿的颜色,吃到嘴 里先是微微的一点苦,然后是一阵那浓郁的香味而出,那味道是任何野菜也无法比拟的, 真是一道不可多得的美味野蔬! 这个时候,父亲总是笑呵呵地围过来,拿着筷子要尝鲜,不解地说: “你们这是在哪里 挖这么多这玩意啊,咱村里我没看到别人家有挖这个的啊?” 母亲忙着盛菜,头也不抬,说: “尽管吃吧,就不告诉你! ” 母亲退休后,跟我住在县城的家里,每

40、年的早春时节,最忘不掉的就是二月兰。县城 附近的周边田地里都没有,母亲都要我回老家挖一些回来。今年春节我回家祭祖,才知 道那一大片西洼地已经被一家大型的煤化工企业整个征用了,那块曾经有着一大片杨树 林、槐树林,曾经在早春的寒风中开着淡蓝色的二月兰到哪里再去寻觅! 知道母亲最爱二月兰,我没有把这一消息告诉她。 (1)文章题目是二月兰 ,开头却从荠菜写起,原因是什么? (2)第段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3)文章结尾说“我没有把这个消息告诉她” ,其原因是什么? (4)文章有不少文字是写母亲的,请你根据这些文字概括母亲的性格。 (5)本文发表时,有编者曾将题目改名为消失的西洼地 ,你认为这两个题目哪

41、个更 好? 【分析】本文描写了小时候妈妈带“我”挖野菜二月兰和吃野菜的回忆,塑造了妈妈勤 劳能干、细心智慧的形象,同时也渲染了母亲对二月兰和故乡的热爱之情。然而“我” 和母亲离开故乡住在县城,故乡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二月兰被厂房占领,表达出对蕴含 童年回忆的乡村渐渐逝去的惆怅与怀念之情。 【解答】 (1)本题考查对文章素材安排原因的分析。从文中“乡下田间的野菜有许多种, 第 14 页(共 18 页) 与荠菜差不多一起发芽、开花的要数二月兰了”来看, “荠菜”名气最大,而与荠菜同时 发芽的是二月兰,所以用荠菜引出二月兰,更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 (2)本题考查对语句作用的分析。 “开在山坡低处、树林

42、中的小草”点明生存环境, “几 乎从没有被村里其他人发现过” ,体现出它被忽视的特点,为后文对二月兰的喜爱和赞美 做铺垫。 (3)本题考查对人物行为的原因推测。从前文的描述来看,母亲对二月兰十分喜爱,甚 至退休后住在县城也没有忘记, “我”选择不告诉她,是为了不让她伤心。 (4)本题考查对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从“可能母亲是小学老师的缘故,或许她比别人 观察的更仔细一些” “生长在偏僻的沟渠、树林、山坡处,不用心去寻,是很难发现的” “只要找对了地方,每年都可以到这个地方来”中可见,母亲善于观察,充满智慧。 “母 亲先择一遍夹在二月兰上的草、树叶或者松针,再把茎底部老的地方掐掉一些,用清水 洗过

43、,开始炒了”体现出母亲的勤劳能干。从母亲炒菜、 “母亲忙着盛菜,头也不抬”可 见,母亲关爱家人,尽量为家人提供美味的食物。 (5)本题考查对标题的探究性开放式作答。选择一个再进行分析。如认为“二月兰”好, 可认为“二月兰”就是文章主要描写对象,也是文章的线索,标题点明这一点,简洁明 了。如认为“消失的西洼地”好,可认为它含蓄蕴结,体现了文章主旨。 答案: (1)因为荠菜和二月兰差不多都是在早春的二月发芽,荠菜已经被大众所接受,从荠菜 引出对二月兰的介绍,更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交代了二月兰的生长环境,是为下文写二月兰、赞美二月兰做铺垫。 (3)曾经的二月兰,给一家人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

44、趣,是母亲的最爱。我怕母亲伤心, 所以没有告诉母亲这个消息。 (4)母亲善于观察,勤劳智慧,热爱生活,对家人关爱有加。 (5)示例一: 二月兰更好,直接表明了文章的线索,以此带动了对故乡和童年的生 活,简洁明了。 示例二: 消失的西洼地更好,设置了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思考,点明了文章 的主题。 【点评】分析人物形象: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二 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 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第 15 页(共 18 页) 7 (15 分)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各题。 【

45、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晓雾将歇 消散 未复有能与 其奇者 参与,这里指欣赏 怀民亦未寝 睡觉 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

46、柏影也。 (3)填空。 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 山川 之美” ,乙文描写了“ 月色 之美” 。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 热爱自然,沉醉山水 的思想感情; 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 缩在文中“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的语句中。 【分析】参考译文: 【甲】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 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 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 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

47、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 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 (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 (于 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 第 16 页(共 18 页) 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 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 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解答】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

48、词的积累, 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句意为: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歇,消散。 句意为: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句意为:怀民也没有睡。寝,睡觉。 句意为: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但,只是。 (2)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 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 整,达到词达句顺。 句中重点词有:颓,落;沉鳞,潜游的鱼;竞,争着;句子翻译为:太阳快要落山了, 潜游水中的鱼儿竞相跳出水面。 句中重点词有:空明,透明澄澈;交横,交杂相错;句子翻译为:月光照在院中,如 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3)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分析情感。第一二个空:阅读甲文,了解内容,从“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中可知,甲文描绘了“山川”之美;阅读乙文,了解内容,从“庭下如积水 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中可知,乙文描写了“月色”之美;第三问:阅 读甲文,了解内容,从“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中可知,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沉醉山 水的情感;第四问:阅读乙文,了解内容可知,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 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之中。 答案: (1)消散参与,这里指欣赏睡觉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期末试卷 > 八年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