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第 12 课课 咏史诗三首咏史诗三首 一、基础巩固 1.下列不是李贺作品的诗句的一项是( ) A.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雁门太守行) B.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将进酒) C.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凭箜篌引) D.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钱塘湖春行) 答案 D 解析 钱塘湖春行是白居易写的。 2.下列对长沙过贾谊宅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是诗人感慨贾谊悲凉的命运。“悲”字定下忧郁凄怆的基调,切合贾谊的一生,更能 让人联想到刘长卿自己被贬谪的悲苦命运。 B.颔联“秋草”、“寒林”、“人去”、“日斜”均是令人伤感的景象,渲染了贾谊宅的环 境
2、凄清。 C.颈联以双关手法写出贾谊和自己多舛的命运,这一双关将暗讽的笔触对准当今皇上。 D.尾联写对贾谊不幸命运的感慨,“怜”是诗眼。 答案 D 解析 “悲”是诗眼。 尾联表面上是写对贾谊不幸命运的感慨, 实际上是对自己怀才不遇的 愤懑之语。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很明显,背景对于诗歌意义的阐释是必要的,尤其是精细而准确的背景,它不像那种大 而无当的笼统介绍,说些无比正确而毫无意义的废话,_,_;_, _,_。_,可是我们还得想一想,“背景”真是一把万能钥匙,确实 能打开“意义”的大门吗? 为搜寻目标提供了依据 文学批评家们振振有词:搞清楚了背景就掌握
3、了理解意义的钥匙 倒像是用细线五彩勾勒了一幅工笔人物 倒像是精确画出了位置的大比例地图 为查找失踪者提供了线索 也不像含含混混的泛泛交代,只把对象画了个朦胧含蓄的大概轮廓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通读语段, 可知本语段主要内容是说背景对于诗歌意义理解的作用。 首先可以找出文 段中的句式“不像倒像也不像倒像”, 可以推断出排在第三处。 根据 中“只把对象画了个朦胧含蓄的大概轮廓”推断出排在后。排除 A、D 两项。再根据 中“勾勒了一幅工笔人物”与中的“失踪者”,推断出排在后,排除 B 项。 二、拓展提升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45 题。 咏史(其二) 左 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
4、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 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 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注 金:汉代金日 ,他家自汉武帝到汉平帝,七代为内侍。张:汉代张汤,他家自汉 宣帝以后,有十余人为侍中、中常侍。七叶:七代。珥汉貂:汉代侍中、中常侍的帽子上 皆插貂尾。珥,插。冯公:汉代冯唐,他直到年老还在做中郎署长的小官。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两句是说松树高大却长在低处,小草低矮却长在高山上。 B.诗歌通过“涧底松”和“山上苗”的对比引出了对人世间的不公的描写。 C.诗人认为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没法改变,体现了诗人消极的
5、思想。 D.诗歌中引用了金日、张汤、冯唐的典故,照应了题目“咏史”。 答案 C 解析 “诗人认为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没法改变, 体现了诗人消极的思想”错误, 从诗歌中 看不出诗人有这种想法和思想。 5.全诗在内容上可以分为几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_ 答案 全诗在内容上可以分为三层,每四句为一层,先以涧底之松对比山上之苗,后以世 家庸碌子弟对比屈沉下僚的寒门才俊, 再以世代显赫的金张子弟对比壮志难酬、 白首浩叹的 冯唐, 引贤才以自况。 全诗抒发了对世族庸碌子弟窃据高位而出身寒微的贤才屈沉下位这 一社会不公现象的愤懑不平和悲叹。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67 题。 汉寿城春望 刘禹锡
6、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田中牧竖烧刍狗 ,陌上行人看石麟。 华表 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 不知何日东瀛变 ,此地还成要路津。 注 本诗是诗人贬任偏远地区的朗州司马时所作。汉寿城,朗州古城。刍狗:古代用 茅草扎成的狗作祭品。石麟:贵族墓前的石兽。华表:路的路牌。才:隐约。东瀛 变:沧海桑田的变化。东瀛,东海。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因不见人烟,所以“对”字组合起来的荒祠、古墓、荆棘、榛莽之类愈多,愈显出古 城的荒凉。 B.颔联写“牧竖”“行人”,极大增添了景中的生气。颈联写华表、石碑表现出古城昔盛今 衰的景象。 C.在尾联兴和废的慨叹中,诗人阐明了关
7、于事物发展变化的朴素辩证观点,强化了全诗的消 极思想。 D.本诗主要寄托诗人贬谪到偏远地区后的凄凉之感、 对昔盛今衰的深沉感慨和归隐田园的向 往之情。 答案 A 解析 B 项颔联虽有“牧竖”和“行人”出现, 但也没有增添任何生气。 牧竖烧刍狗于田中, 说明坟山冷落,祭扫无人,田地荒芜,可牧牛羊。行人看石麟于陌上,是因为荆榛莽莽,别 无可以观赏的景物,唯古墓前石兽群尚可注目而已。C 项在兴和废的转化之中,充分地表现 了诗人发展变化的朴素辩证观点, 使全诗充满了积极的进取精神。 D 项“归隐田园的向往之 情”错,应是诗人不甘沉沦的乐观进取精神。 7.本诗作于杜甫春望后约 40 年。两诗都运用意象,
8、从各自的角度反映了“安史之乱” 的影响。请依据诗歌,比较两诗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简要分析。 答:_ 答案 相同点:遥望春景的荒芜、破败、凄凉。 不同点:春望描写战乱中的场景, 汉寿城春望描写战乱后的遗迹;春望描 写国都景象, 汉寿城春望 描写地方景象; 春望 描写景物和诗人形象, 汉寿城春望 全诗写景。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潭 州 李商隐 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 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 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 注破庙风。 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 注 承尘:唐代以前,没有天花板,房梁横木之上用遮布挡灰,名曰“承尘”。 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
9、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写诗人傍晚看到潭州官舍里人去楼空,不禁陷入 伤今吊古的情怀之中。第一句由眼前景起,第二句由古今情承,由今及古,情由景生。 B.“湘泪浅深滋竹色”,传说舜帝南巡,淹死在湘水,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在湘水边啼 哭,泪洒在竹子上,让竹子润出或浅或深的颜色。诗人借此典故表达对爱情的忠贞。 C.“楚歌重叠怨兰丛”, “楚歌”是古代的楚地民歌, 这里专指楚国大诗人屈原写的 离骚 九歌 九章等骚体诗;“兰丛”即兰蕙等香草,当属离骚中常见的意象。 D.李商隐写诗善于用典,喜欢用典说事。本诗连用湘妃、屈原、陶侃、贾谊四个历史人物, 含蓄深沉地表达了情
10、感。典故的运用使诗歌产生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答案 B 解析 “诗人借此典故表达对爱情的忠贞”错, 诗人借湘妃之“象”隐晦曲折地表达了自己 的幽怨哀伤之情。 9.本诗思想情感极为丰富,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_ 答案 (1)羁旅愁思之痛:借此地的空寂、缺乏生机以及舜帝殁于湘水,湘妃泪洒斑竹,委 婉含蓄地表达了寄居他乡的幽怨哀伤之情。(2)世事沧桑之感:昔日大将陶侃的战船已经不 在,当年的古战场如今细雨飘飞,一代才子贾谊的祠庙呈现出破败荒凉的景象,昔盛今衰, 世事变迁,无可奈何。(3)怀才不遇之悲:才华出众的诗人屈原被贬后投江而死,贾谊因怀 王堕马抑郁而终,诗人借此表达了怀才不遇之悲。(4)知音难觅之伤:诗人孤独寂寞,“人 不至”“与谁同”,无人可诉,难以释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