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李商隐诗三首》课时对点练(含答案)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130819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56.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9课《李商隐诗三首》课时对点练(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9课《李商隐诗三首》课时对点练(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第9课《李商隐诗三首》课时对点练(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第9课《李商隐诗三首》课时对点练(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第 9 课课 李商隐诗三首李商隐诗三首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可怜 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可叹,令人怜悯) B.可怜 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可叹,令人怜悯) C.可怜 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可爱,指月光善解人意) D.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 光彩生门户。(可羡,惹人羡慕) 答案 A 解析 A 项“可怜”是令人感慨万千,寓微讽之意。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林语堂先生说,中国的诗歌通过对大自然的感情,医治人们心灵的创痛。_? _?_?_?年华如水静流,中国人是多情的、善感的。虽然我们不都 是

2、诗人,可总会在人生的某种时刻,忽然间诗情上涌:_;_。那就让我们从 寻找中国诗歌的意象开始,从一草一木,从春花秋月开始起程,沿着诗歌的通幽曲径,抵达 我们的心灵深处。 总会有那样一个节点,我们品味人生,心绪万千 成年跌宕时,我们谁不曾在诗酒中流连 我们谁不曾登高看水阔山长?我们谁不曾渴望逃离喧嚣,寻访静谧的田园 我们谁没有经过春来秋往的涤荡?我们谁没有经历日月交迭的轮转 总会有那么一个契机,我们想寻找真实的自己 少年飞扬时,我们谁不曾向往长剑狂歌的豪侠倜傥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句为陈述句, 可知是第二组句子, 依据后文“那就让我们从寻找中国诗歌的意象 开始”,抓住关键词“寻

3、找”可知前文应为句,故而排除 A 项和 C 项。第一组中,依 据句式结构和时间“少年”“成年”可知应为句, 也可排除 C 项; 依据句式“谁不曾” 可知应相近, 但句中的“寻访静谧的田园”不能在句的“少年”后, 排除 B 项; 依据结构可知句的“谁没有”置于最前, 后接“谁不曾”, 由后文“年华如水静流”可知 句应在前与之衔接,故答案为 D。 二、拓展提升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34 题。 代 赠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楼上黄昏”点明时间是薄暮时分, 地点是在高楼之上。 主人公在黄昏时

4、分登上高楼, 想凭栏远眺,最终却凄然作罢。 B.“玉梯横绝”是说玉梯横断,无由得上,喻指心上人被阻,不能来此相会。 C.“月如钩”不仅烘托了环境的寂寞与凄清,还有象征意义:月儿的缺而不圆,就像是一对 有情人的不得相会。 D.芭蕉的绿叶展不开丁香的花蕾,指丁香花尚未绽放,暗示主人公欲语还休的羞涩心绪。 答案 D 解析 “暗示主人公欲语还休的羞涩心绪”错, “芭蕉不展丁香结”, “丁香结”指丁香之 花蕾, 丛生如结, 此处用以象征固结不解之愁绪。 丁香未开本是客观的自然现象, 无所谓愁, 但在主人公眼里却是满目哀愁,这是因为心中有愁,所以蕉叶难以舒展;满腹是恨,故而花 瓣怨结难开。人之愁极,故而触

5、目伤情,而触目之悲更添离人之恨。移情入景,借景写情。 4.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女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_ 答案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渴望见到(思念、想念)心上人(丈夫、夫君)但又不得见、失望孤 寂的女子形象。(2)她举步走到楼头,想去眺望心上人(丈夫、夫君),但又蓦然想到他必定来 不了,只得止步不前,自尝落寞与孤寂。天上的残月和丛生如结的丁香花,烘托了女子的相 思之愁。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56 题。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 ,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 ,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 高难饱:蝉以高洁自处,自然难以得饱。费声:枉费鸣声。疏

6、欲断:鸣声稀疏, 无力继续下去。故园芜已平:这句语出陶潜的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 归?”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有云:“昔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这首咏蝉诗,就是抓住蝉的特点,结合作者的 情思写成,诗中的蝉,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B.首句闻蝉鸣而起兴。 “高”指蝉栖高树, 暗喻自己的清高; 蝉在高树上吸风饮露, 所以“难 饱”,这又与作者的身世感受暗合。 C.颔联从“恨费声”里引出“五更疏欲断”,用“一树碧无情”来作衬托,把不得志的感情 推进一步,达到了抒情的顶点。 D.颈联写作者经常在各地流转,好像大水中的木偶到处漂流。这种不安定的生活,使他怀念

7、 家乡,这两句和上文的咏蝉无关。 答案 D 解析 D 项这两句看似和上文的咏蝉无关,暗中还是有联系的。 6.这首咏蝉诗之所以最为入妙,关键在于写蝉能达到形神俱似,本诗采用什么方法来写蝉?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_ 答案 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先说蝉因清高,难免受饥,其怨恨之声, 实属徒劳,这是正面描写;再说它尽管叫得声嘶力竭,疏落断续,但是所栖之树毫不动情, 这是侧面烘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78 题。 隋 宫 李商隐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七绝是一首咏史诗,诗人通过精

8、心的选材和独创性的构思,只用了寥寥二十八字,就 在惊人的广度和深度上揭露了隋炀帝杨广的荒淫害民的反动本质。 B.第一句极写隋炀帝由荒淫而到智昏、不顾常理的地步,活脱脱地勾画出隋炀帝乐其所乐, 不顾一切,得意至于忘形的心态。 C.第二句运用反诘语气,“谁省”二字,很有力度,隋炀帝根本不把属下的劝谏放在眼里, 诗句从这一特定角度,概写隋炀帝冒天下之大不韪,完全不顾民心的向背,一意孤行、昏暴 腐朽的行径。 D.诗人举南游江都以概其余,显示了选材上的艺术匠心,又从三次南游江都中,抓住几个典 型事例,略作点化,就收到了借一斑窥全豹的艺术效果。 答案 C 解析 C 项第二句看上去像反诘口气,实为陈述。 8.本诗的最后两句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_ 答案 这两句诗兼用铺写、夸张、讽刺的手法,意境深远。且看春风似剪刀,裁尽全国宫锦 用作南游的马鞯和船帆,民脂民膏竟被如此挥霍、作践;而普天之下的百姓,由水路(运河 一带)进而到陆路,都遭到隋炀帝南游人马的骚扰,简直落到了不能忍受的地步。那潜在的 灭国的危机,那澎湃的覆舟之水,毕见于读者的眼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粤教版 > 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