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四调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126658 上传时间:2020-03-1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4.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衡水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四调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四调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四调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四调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四调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河北省衡水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四调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天下”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秩序的一种原初想象,“天下主义”是以“天下”理念为核心,由具有普遍性和开放性的世界秩序、价值规范与理想人格构成的思想体系。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之下,中国文化理念和文化战略的自觉自信体现的正是“天下主义”的精神内核。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天下”是中国文化特有的思维尺度,是一个最宏大、最完备的分析单位,具有最广阔的容纳力。面对差异性的多元文化格局,西方文化多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文化视

2、域限于国家、民族内部,虽然也有关于世界的思考,比如斯多葛学派的“世界主义”等,但其思考方式是“以国家观世界”,与中国文化的立足点和尺度不同。中国文化的“天下”蕴含了“天下无外”的理想,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在世界内部是平等共存的;中国文化依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进路,从“身-家-国”逻辑同构的角度,最终达到“天下大同”的境界。与西方文化相较,“天下”的世界观更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的自信。中国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伦理型文化,梁漱溟认为“中国伦理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中国文化重视家庭生活,整个社会关系是依照家庭关系推广发挥的。“以天下为一家”的价

3、值观实质上是一种关系性伦理,把“自我”和“他者”看成一体共生的关系。“天下”是一个最大的家,家庭利益的最大化就是个体利益的最大化,共同体的善与个体的善是统一的。文化自信最终体现为一种人格自信。无论是“以天下观天下”的世界观,还是“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最终都沉淀为个体的精神品格。中国文化倡导和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君子”,这是由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气质所决定的。“君子”是一个自主自足的动态形象,通过“身-家-国-天下”的逐渐扩充延展,人格不断超越并完善。“君子”奉行的“中庸之道”是一种整体的思维方式,“君子”在行为模式上追求理欲平衡、天人合一、忠恕包容。以“中庸之道”来解决当今的文化冲突问题,相较于

4、西方适者生存的斗争模式更具高明之处。“中庸”不仅仅是“求同存异”地承认诸多文化存在的正当性,而且要在此基础上积极地共建一个互动互补的世界。总之,“天下主义”启发我们以一种新的视野去构筑文明之路,增强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信既不是孤芳自赏,也不是随波逐流,而是旨在创建一个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文化共同体。(摘编张丽娟“新时代”与“中国故事”的理论辩证,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以天下观天下”的世界观以天下为思维尺度,其文化视域不限于国家民族内部。B“以天为一家”的价值观把“他者”融入“自我”,旨在达到家庭利益的最大化。C君子的理想人格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是世界观

5、和价值观自信的最终体现。D“中庸之道”可以消除文化冲突,有助于共建诸多文化并存而又互动互补的世界。(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手法,以突出中西方文化在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上的不同。B文章以“天下”理念为核心,阐释“天下主义”的三层内涵,层层推进,逻辑严密。C文章第三段引用梁漱溟的言论,旨在强调家庭是中国关系性伦理文化的逻辑起点。D文章通过分析天下主义与文化自信的内在联系,表达了对构建文化共同体的思考。(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全球化语境下,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天下主义”的精神内核。B一个人如果不注重自身的修养,不建设好

6、自己的家庭,就难以做到“心怀天下”。C西方倾向于以斗争模式解决文化冲突问题,是因为其世界观不具开放性和包容性。D不以“天下”为立足点的文化自信是一种狭隘的自信,无益于构建良好的世界秩序。【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词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解答】(1)B文中第三段“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实质上是一种关系性伦理,把“自我”

7、和“他者”看成一体共生的关系,强调的是一种关系,并不是“旨在达到家庭利益的最大化”。C文中第四段中国文化倡导和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君子”,这是由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气质所决定的。“君子”是一个自主自足的动态形象,通过“身-家-国-天下”的逐渐扩充延展,人格不断超越并完善,人格与精神气质是动态变化的,并不能说明“君子的理想人格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D文中以“中庸之道”来解决当今的文化冲突问题,相较于西方适者生存的斗争模式更具高明之处。“中庸”不仅仅是“求同存异”地承认诸多文化存在的正当性,而且要在此基础上积极地共建一个互动互补的世界,“中庸之道”可以解决并不能消除文化冲突。故选A项。(2)B文中第

8、一段“天下主义是以天下理念为核心”,以“天下”为理念的是“天下主义”,不能由此判断“文章以天下理念为核心”,概念混淆,故选B项。(3)C文中“面对差异性的多元文化格局,西方文化多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文化视域限于国家、民族内部,虽然也有关于世界的思考,比如斯多葛学派的世界主义等,但其思考方式是以国家观世界,与中国文化的立足点和尺度不同”与“与西方文化相较,天下的世界观更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可知“其世界观不具开放性和包容性”是不准确的,相关内容在原文第二段。故选C项。答案:(1)A(2)B(3)C【点评】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

9、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二、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12分)2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材料一: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在充满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旅游行业的发展很难完全避免-些不确定性因素和突发事件的干扰,如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地区冲突、恐怖活动等社会因素。此外,由于我国南北方气候差异巨大,旅游业在每年都会形成相对固定的旺季和淡季,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旅游业的稳定发展目前,国内旅游市场秩序和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部分地区旅游市场诚信缺失,地区和行业壁垒依然存在;旅游监管部门

10、执法力量不足;等等。材料二:目前,文化和旅游部方面表示将大力推进国家文化公园试点建设,重点打造以长城、大运河、长征为主题的国家文化公园;以乡村民宿为抓手,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升级;推动红色旅游,更好地弘扬红色文化;有序引导和推动冰雪旅游、温泉旅游等度假休闲旅游项目建设;组织开展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质量等级评定和管理、旅游休闲城市认定等工作。这将为我国旅游业注入新的活力。(摘编自2018年中国旅游行业市场状况:我国试点打造国家文化公园)材料三:一份新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成为全世界头号旅游目的地国家。届时,中国不仅将比其他国家接待更多境外来客,还将超过美国和德国成为出境游人次最多的国家。咨询师

11、瓦乌特吉尔茨表示,如今旅游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关键支柱之一。他的研究显示,到2030年,中国将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入境游市场,其中,许多游客来自其他亚洲国家。越来越多的境外游客正前往中国旅游,这主要归功于中国周边的亚洲邻国经济的增长和人们收入的增加。随着亚洲游客获得中国签证的难度的降低,他们也更乐于赴中国旅游。然而,对某些国家的游客来说,签证办理仍然不易,且费用过高。(摘编自到203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吸引游客最多的国家,英国卫报2019年3月21日)材料四:新年伊始,上海先后迎来了“环球奧德赛”号、“玛丽女王2号”等满载外国游客的邮轮,这些入境游客除了参观外滩、豫园、朱家角等经典景点外,还欣赏了

12、舞龙舞狮、剪纸、草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演。还有一些外国游客到访上海市民家中,和他们一起吃饭、聊天,感受最原汁原味的上海特色。近年,苏州、成都等旅游热点城市纷纷创新海外营销模式,提升了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入境游人数持续增长。成都旅游局与在全球范围内有影响力的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围绕熊猫、美食等主题举办短视频挑战赛等特色活动,实施精准营销策略。苏州实施高频度、本土化、专业化的营销策略,利用知名的国际社交平台,将苏州独特的文化魅力直接展现给海外受众,实现了线上、线下加体验的合力推广。(摘编自入境游稳步增长谋创新提升品牌中国何以打动海外游客,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3月22日)(1)下列对材

13、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文化和旅游部的大力推动下,我国的文化公园建设、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度假休闲旅游等众多优质旅游文化项目将迎来良好的发展。B.2008-2017年的10年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增长率一直保持在5%以上,且各年度我国旅游业总收入的增速均高于我国GDP的增速。C经过长达40年的发展,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逐步成为国家经济领域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我国也成了世界上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国家。D据英媒报道,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进一步繁荣,中国入境游人数预计在2030年达到历史新高,中国将超越美国和德国,成为世界出境游人次最多的国家。(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

14、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材料一的图表可知,2007-2017年的11年间,我国旅游总人数和旅游业总收入均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且二者之间基本呈正比例关系。B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业经历了起步、成长、拓展和综合发展四个阶段,逐步实现了从旅游短缺型国家到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C中国之所以在未来能够成为全球最大的入境游市场,主要在于全球经济快速发展,人们收入提高,出国游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D当前,一些城市如上海、苏州、成都等都结合自身特色,大力推动入境游产业发展,既打造了当地的旅游品牌,又扩大了其影响力和知名度。(3)如何才能又好又快地发展中国的旅游业?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

15、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解答】(

16、1)B由材料一的图3可知,2008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的增速低于我国GDP的增速。(2)C“全球”扩大范围。材料三中说的是“中国周边的亚洲邻国”。此外,“出国游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无中生有。(3)解答本题,首先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如何”和“又好又快地发展“,然后回归材料,确定其指向的信息区间。材料一、三提到了我国旅游业发展面临的一些不利因素;材料一、二、四则提到了发展我国旅游业的一些好的做法。“不利因素”对应着我国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对症下药,解决问题;而针对材料中提到的好的做法,就需要我们对其进行筛选、归纳、整合。答案:(1)B(2)C(3)政府应制定切实有效的旅游产业发

17、展规划,建立相关制度,让旅游业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得到进一步的稳固,使旅游产业的巨大经济、文化等作用得到更大发挥。针对旅游行业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受气候变化制约等问题,应结合我国的实情,做好旅游资源分配等的及时调整,实现各地旅游产业的常态化发展。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加强国内旅游市场管理,建立健全旅游市场监督、服务体系。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为入境游客提供更多的便利,如简化签证办理的环节,降低办理签证的费用,等等。顺应旅游业发展的时代之需,积极创新旅游形式,建立富有地区特色的旅游景点。【点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

18、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三、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15分)3文学类文本阅读 木头人 周太舸或许只有花狗明白,三爷特一喜欢说话。可和谁说呢?老伴

19、儿走得早,儿女们相继携家带口进了城。左邻右舍,也只剩下土坯房的几堵残垣断壁。偌大个村子,没几个人。于是,三爷就把自家的花狗称为伙计,常和花狗说话。当然,花狗不会搭话,只是三爷的一个忠实听众而已。三爷说话时,花狗就队在三爷的脚边支棱起耳朵静静地听。从三爷的话里,花狗知道了三爷的一些事儿。比如,三爷曾经是个木匠,造房子、建庙宇、打家具、做嫁奁与木材有关的活儿,全都干过。尤其是刻花鸟、雕龙凤、塑菩萨,惟妙惟肖,十里八乡,无人不夸。三爷走的地儿多,眼睛见得多,脑子里装的事儿多,嘴里的话自然就多。花狗也不只是听,有时会哼哼几声,汪汪几声,或者用头蹭几下三爷的脚,向三爷摇几下尾巴。到了晚上,花狗自觉地卧在

20、三爷窗外的窝里。有好几次,三爷拍拍花狗的头说:“伙计,跟我还客气啥,就留在屋子里听我说话嘛。”但花狗不忘祖训,恪尽职守,硬要回到自己的窝里。三爷无奈地笑笑说:“伙计,我的话,你在窗外也要认真听哦。”三爷的话,花狗喜欢听,当然会支棱起耳朵认真听。然而某个日子,三爷的儿子回了家,说在城里买了房,要把三爷接到城里住。三爷抚摸着花狗柔顺的毛跟儿子说:“把我这伙计也带上吧,我好跟它说说话。”儿子说:“花狗是只土狗,带进城会让人笑话。况且,城里那么多人,还愁没有人跟你说话?”临行前,三爷只好把花狗送往亲戚家。分别时,三爷拍着花狗的头说:“伙计,我走了,听不见我说话,会生气吧?” 和三爷分开了,花狗确实生着

21、气呢。还好,没过几天,三爷回了村,要回了花狗。 花狗听三爷讲,离开了土地,离开了庄稼,感觉轻飘飘的,手脚无处放。有时又感觉像鱼儿离开了水,身体被城里的空气和声响挤压得连呼吸都很困难。更要命的是,一天难得说上几句话。小区里的老人,成天交流麻将、舞蹈,三爷搭不上腔,跟不上趟儿。孙子和三爷倒很亲近,可放学回家要做没完没了的作业,三爷又不忍心和孙子多说话。一天难得说几句话,三爷哪受得了?好说歹说要回村里。回村的三爷,带回了一部手机。三爷蹲下身子,将手机在花狗眼前晃了晃说:“伙计,这玩意儿神着呢,能装下儿子、儿媳、女儿、女婿。晚上,我想和谁说话就和谁说话。到时,你就在窗外听吧。”果然,夜幕把村子捂严实的

22、时候,三爷就开始拨打电话。花狗在窗外听得出来,三爷絮絮叨叨。 “爹,别啰里啰唆了,上一天班累呢,想早点儿休息。” “爹,长话短说嘛,朋友在催我出牌了。” “爹,手机是用来报平安的,不要说那些闲话。好了,再见!”那时候,田野里的虫子和青蛙家族,你言我语,话语声喧,好不热闹。这就惹得三爷很想说话,特别想和儿女们多说说话。屋子里哐当一声,出啥事了?花狗警觉地竖起耳朵。接着,听见三爷噗噗地吹,还说:“摔痛了吧?不要紧吧?你看,你看,手机又没有惹你,砸它干啥?都这把年纪了,还暴脾气,好意思吗?”稍停一会儿,又听见三爷说:“你们不想听我说话,没关系。我有办法,想和谁说就和谁说,想说多久就说多久,嘿嘿” 当

23、晚,花狗在窗外就听见屋内叮叮当当的。 此后的夜晚,花狗在窗外听见三爷和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孙子、外孙说了很多话。 可某个夜晚,三爷的屋子里静悄悄的。手机铃声一直响,也没有听见三爷的说话声。 第二天,三爷的儿子一家、女儿一家全都回来了。 花狗听到三爷的儿女们议论:这些木头人雕得真好,还分别刻着我们的名字。你别说,就是不刻名字,也能一眼看出哪个是谁。想不到爹还是个老顽童,在家玩木头人儿。既然爹是个老顽童,后事就办热闹些吧!花狗极力想为三爷争辩,一出口却是一串汪汪声。(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花狗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形象,文章从花狗写起,又以花狗的

24、叫声结尾,花狗贯串小说始终,具有串联情节的作用。B“田野里的虫子和青蛙家族,你言我语,话语声喧,好不热闹”属于自然环境描写,运用拟人手法,反衬出三爷内心的孤独。C“木头人”表面指三爷亲手雕刻的木头人,实则指三爷那些没有孝敬之心的儿女们,正是他们的不孝造成了三爷的凄然离世。D结尾三爷儿女们的议论,虽寥寥数笔,却将人物的情感态度充分表现了出来,令人愤懑的同时,也引发了读者沉重的反思。(2)文章开头部分用大量文字写三爷和花狗说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缩影。这篇小说就折射出当下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请谈谈你对这篇小说主题的理解。【分析】(1)本题考查小说内容及艺

25、术特色分析鉴赏。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2)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语段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答题时注意首先概括该语段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在表达主旨和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作用,还要注意结合语段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3)本题主要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既需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也需要拓展延伸。【解答】(1)C由三爷的儿子把三爷接到城里住这一情节可知,三爷的儿女们并非没有孝敬之心,他们只是不懂三爷内心的孤独,不知如何尽孝;且

26、文中并没有表明三爷的离世是他的儿女造成的。(2)小说开头着力写乡村衰落,村里无人,喜欢说话的三爷没有交谈对象,只能和花狗说话,以此突出了三爷内心的孤独,同时也为下文三爷的儿子接三爷到城里住,爷雕刻木头人、与木头人说话等情节做了铺垫。认真听三爷说话的花狗也与三爷的儿女们形成了对比,使小说更具张力。(3)本题属于探究性题。题干中的“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缩影”为考生解答此题提供了思路。这篇小说反映了当下社会转型时期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三爷无人交谈,最后孤独地死去,既与当下的农村转型相关,也与留守老人的现实处境相关。难度不大,只要能结合文本,以小见大,展开合理化的分析即可。答案:(1)C。

27、(2)村庄凋敝,没有几个人,三爷只能与花狗聊天,他把花狗称为伙计,与花狗无所不谈,突出了三爷内心的孤独。巧妙补充了三爷的相关背景,为下文三爷去城里住、做木头人等情节做铺垫。花狗与三爷的儿女们形成了鲜明对比,使小说具有了讽刺效果,使文章主旨更深刻有力。(3)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的加速,农村日益凋敝。小说中三爷的左邻右舍都进了城,村里没剩下几个人。农民离开土地,传统生活方式发生改变,部分人陷入精神困境之中。三爷进城之后感觉轻飘飘,精神没了着落,难以与都市生活融合。子女对留守老人的关爱不够,不知如何尽孝,老人缺少精神慰藉。三爷与子女交流的心愿难以实现,所以才整天与花狗、木头人说话。【点评】文学类文

28、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主题等内容和手法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备选选项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及手法的作用概括不当,其中手法集中在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作用等。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命制往往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萧韩家奴,字休坚,涅剌部人,中书令安抟

29、之孙。少好学,弱冠入南山读书,博览经史。统和十四年始仕。家有一牛,不任驱策,其奴得善价鬻之。韩家奴曰:“利己误人,非吾所欲。”乃归直取牛。统和二十八年,典南京栗园。重熙初,同知三司使事。四年,帝与语,才之,命为诗友。尝从容问曰:“卿居外有异闻乎?”韩家奴对曰:“臣惟知炒栗:小者熟,则大者必生;大者熟,则小者必焦。使大小均熟,始为尽美。不知其他。”盖尝掌栗园,故托栗以讽谏。帝大笑。时诏天下言治道之要,制问:“徭役不加于旧,征伐亦不常有,年谷既登,帑廪既实,而民重困,岂为吏者慢、为民者惰欤?今之徭役何者最重?何者尤苦?何所蠲省则为便益?补役之法何可以复?盗贼之害何可以止?”韩家奴对曰:“臣伏见比年

30、以来,高丽未宾,阻卜犹强,战守之备,诚不容已。乃者,选富民防边,自备粮糗。道路修阻,动淹岁月;比至屯所,费已过半;只牛单毂,鲜有还者。其无丁之家,倍直佣僦,人惮其劳,半途亡窜,故戍卒之食多不能给。求假于人,则十倍其息,至有鬻子割田,不能偿者。或逋役不归,在军物故,则复补以少壮。其鸭渌江之东,戍役大率如此。臣闻唐太宗问群臣治盗之方,皆曰:严刑峻法。太宗笑曰: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由此观之,寇盗多寡,皆由衣食丰俭,徭役重轻耳。愿陛下裁之。”擢翰林都林牙,诏谕之曰:“授卿以翰林之职。朕之起居,悉以实录。”自是日见亲信,每入侍,赐坐。遇胜日,帝与饮酒赋

31、诗,以相酬酢,君臣相得无比。韩家奴知无不言,虽谐谑不忘规讽。韩家奴每见帝猎,未尝不谏。会有司奏猎秋山,熊虎伤死数十人,韩家奴书于册。帝见,命去之。韩家奴既出,复书。他日,帝见之曰:“史笔当如是。”帝问韩家奴:“我国家创业以来,孰为贤主?”韩家奴以穆宗对。帝怪之曰:“穆宗嗜酒,喜怒不常,视人犹草芥,卿何谓贤?”韩家奴对曰:“穆宗虽暴虐,省徭轻赋,人乐其生。终穆之世,无罪被戮,未有过今日秋山伤死者。臣故以穆宗为贤。”帝默然。(选自辽史萧韩家奴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蔻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B寇盗所以滋者/由

32、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C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D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经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后人用“弱冠”称二十岁左右的男子。B帑廪,钱库粮仓的意思。在古代,“帑”指官府收藏钱财的库房,“廪”指官府储藏粮食的仓库。C史笔,既是历史记载的代称,也可以指史官记载历史的笔法,还可以指执史笔的人,即史官。文中是“史官

33、”的意思。D穆宗,是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号,如某祖、某宗。庙号始于殷代,如武丁称高宗。汉以后,历代帝王都有庙号。(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萧韩家奴品行高洁,为人着想。他的奴仆用高价卖了家中的牛,他担心别人会受到损害,便退钱领回了牛;他对皇上知无不言,虽谐谑却不忘规讽。B萧韩家奴学识渊博,善于进谏。他年少时好学,博览经史。他借炒栗之事讽谏皇上要掌握火候,才能使事情尽善尽美。C萧韩家奴熟悉国情,洞察时势。在陈述治国之道时,他引用唐太宗和大臣的对话,巧妙地告诉皇上,治理盗贼的关键不是严刑峻法,而是减轻赋税。D萧韩家奴坚守职责,不卑不亢。秋山狩猎致死伤数

34、十人,皇上命他删掉相关记录,他当即表示坚决不删。他直言穆宗贤明的原因,让皇上默然。(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道路修阻,动淹岁月;比至屯所,费已过半;只牛单毂,鲜有还者。求假于人,则十倍其息,至有鬻子割田,不能偿者。或逋役不归,在军物故,则复补以少壮。【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一般考核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

35、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3)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要对文言文的大意有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4)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解答】(1)C根据语境可知,“内省嗜欲”与“外罢游幸”在句式上具有对称性,故应在“外罢游幸”前断开,据此可以排除A、B两项。“使海内安静”语意完整,虚词“则”前一般应断开,据此可排除D项。译文:盗贼滋生的原因,是无限制地征

36、收赋税,以致民不聊生。现在我在内节制嗜欲,在外停止巡游,使天下平安宁静,那么盗贼自然就没有了。故选C。(2)D汉以后,并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到了唐朝时期,庙号才开始成为皇帝标签,每位皇帝都有庙号了。(3)D“他当即表示坚决不删”分析有误,由原文最后一段“帝见,命去之。韩家奴既出,复书”可知,皇上命他删去,他先是删了,出宫之后又记录了下来。(4)修阻:漫长险阻,动:动不动,常常,淹:迟延,停留,比:等到,鲜:很少。译文:道路漫长险阻,常常逗留很长时间;等到了屯驻地点时,费用已用去过半;一头牛一辆车,很少有返回的。假:借贷。鬻:卖。逋:逃脱,逃跑。物故:死亡。译文:向人借贷,则要附加十倍的利息,

37、以致有人出卖子女、割让田地,都不能偿还。有的逃役不回,有的在军中死去,就用年轻力壮之人补充。答案:(1)C(2)D(3)D(4)道路漫长险阻,常常逗留很长时间;等到了屯驻地点时,费用已用去过半;一头牛一辆车,很少有返回的。向人借贷,则要附加十倍的利息,以致有人出卖子女、割让田地,都不能偿还。有的逃役不回,有的在军中死去,就用年轻力壮之人补充。参考译文: 萧韩家奴,字休坚,涅剌部人,中书令萧安抟的孙子。年少时好学,成年后到南山读书,广泛阅读经史。统和十四年开始出任官职。家中有一头牛,不听驱使,他的奴仆用高价卖了它。韩家奴说:“自己得利,让别人受到损害,不是我的愿望。”便退了钱领回了牛。 统和二十

38、八年,(韩家奴)主管南京栗园。重熙初年,(韩家奴)同知三司使事。(重熙)四年,皇上跟他交谈,觉得他有才,让他做诗友。(皇上)曾经私下里他:“你在京外做官,有特别的见闻吗?”韩家奴回答说:“我只知道炒栗子:小的熟了,那么大的一定是生的;大的熟了,那么小的一定是焦煳的。要让大栗小栗都熟,这才是尽善尽美。别的事我就不知道了。”原来(他)曾掌管栗园,所以借栗子委婉进谏。皇上大笑。 当时(朝廷)下诏天下陈述治国之道的关键,诏令问:“徭役不曾比从前增加,征伐之事也不常有,年谷既已丰收,钱库粮仓也充实了,然而百姓还是贫困,难道是因为做官的怠慢、做百姓的懒惰吗?现在的徭役哪一种最重?哪一种尤其烦苦?怎样减免才

39、能便利?补役之法哪些可以免除?用什么办法可以防止盗贼的蠹害?”韩家奴回答说:“我听说近年以来,高丽尚未臣服,阻卜仍然强横,备战防守之举,实在不容忽略。从前,选派富民防备边境,自备粮草。道路漫长险阻,常常逗留很长时间;等到了屯驻地点时,费用已用去过半;一头牛一辆车,很少有返回的。那些没有男丁的家庭,要用加倍的钱去雇人租车,人们害怕劳苦,半路逃跑,所以戍卒的粮食多数不能得到供应。向人借贷,则要附加十倍的利息,以致有人出卖子女、割让田地,都不能偿还。有的逃役不回,有的在军中死去,就用年轻力壮之人补充。在鸭渌江以东,戍役情况大抵如此。我听说唐太宗向群臣请问治理盗贼的方法,(大家)都说:严刑峻法。唐太宗

40、笑着说:盗贼滋生的原因,是无限制地征收赋税,以致民不聊生。现在我在内节制嗜欲,在外停止巡游,使天下平安宁静,那么盗贼自然就没有了。由此看来,盗贼的多少,完全是由于衣食的丰俭和徭役轻重的缘故啊。希望陛下裁定。” (韩家奴)被提升为翰林都林牙,(皇上)下诏晓谕他说:“将翰林之职授予你。我的起居状况,你都要据实记录。”从此(韩家奴)渐渐受到宠爱和信任,每当入内侍候,都要赐给座位。遇到节庆之日,皇上同他一起饮酒赋诗,相互敬酒,君臣之间无比投合。韩家奴知无不言,即使是诙谐戏谑之言,也不忘规劝讽谏。 韩家奴每次见到皇上出猎,没有不加以劝谏的。适逢有关部门上奏,皇上到秋山狩猎,熊、虎致伤致死数十人,韩家奴在

41、史册上记录此事。皇上见到,命他删掉相关记录。韩家奴出宫之后,又记录了下来。有一天,皇上见到了,说:“记载历史就该是这样。”皇上问韩家奴:“我们国家创业以来,谁可以算是贤明君主?”韩家奴回答说是穆宗。皇上责问他说:“穆宗贪酒,喜怒无常,将人命视如草芥,你为什么说他贤明呢?”韩家奴回答说:“穆宗尽管凶狠残暴,但能减省徭役,减轻赋税,人人都过得很快乐。总计穆宗一朝,无罪而被杀的,还没有超过这次秋山狩猎的死伤之数。我因此认为穆宗贤明。”皇上默然无语。【点评】文言文正确的阅读方法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是初读全文,把握大意。这一步指的是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大概明了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

42、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内容,能读懂六七成即可。第二步细看题目,研读字词。在这一步骤中,需逐一落实试题涉及的词、句在材料中的对应位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从更高层次上认知全文,既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这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五、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9分)5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夜坐 韩偓天似空江星似波,时时珠露滴圆荷。 平生踪迹慕真隐,此夕襟怀深自多 格是厌厌饶酒病,终须的学渔歌。 无名无位堪休去,犹拟朝衣换钓蓑。注韩(842年923年),晚唐五代诗人,唐时曾在朝中为官,深受皇帝器重,后触怒权臣朱全忠而被贬。格是:已是(1)下列对这首诗的

43、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先仰视写远景用虚笔,后俯视写近景是实写,通过星、露、荷等意象描绘出一幅静谧的夜景。B颈联使用副词和叠词来突出情感的表达,既写诗人感叹身体现状的不好,又指出自己隐逸的归宿。C尾句运用借代手法来表明两种不同的生活,表明诗人如今无官一身轻,可以自由地追寻隐士的生活。D诗中表达方式多样,首联景中含情:颔联叙事与抒怀相结合;后两联融入身世之感,勇于较为直白。(2)诗人说“此夕襟怀深自多”,诗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襟怀”?请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

44、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分析时不能笼统的答表达了作者或感伤或愉悦的感情,要说具体,在结合首联和尾联详细分析。【解答】(1)C“表明诗人如今无官一身轻,可以自由地追隐逸的归宿”错误,这是诗人对官场失意的不满而说出的无奈与愤懑之辞。(2)颔联“平生踪迹慕真隐”,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颈联写的是诗人的生活现状:精神状态不好又饮酒过多患病,后来又用“学渔歌”指出了自己隐逸的归宿。尾联“犹拟朝衣换钓蓑”诗人甘愿把上朝的礼服换成垂钓的蓑衣表明了对官场失意的不满与愤懑之情。答案:(1)C

45、(2)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原本就羡慕那些真正的隐士,在不得志的境况下希望追寻隐逸的归宿。对自身病痛的感伤。自己精神状态不好,只借酒消愁,却又体弱多病。对官场失意的愤懑。自己本受皇帝器重,现受权臣排挤而被贬,无名无位。【点评】古诗鉴赏一直是我们在平常作业练习和考试中遇到的难题,比分也比较重。答题方法1、捕捉信息把握诗歌基本信息的要素(1)诗歌的吟咏对象及特点对象就是人、事、物、景。(2)作者借助吟咏对象所表达的情感和道理。(3)作者表现吟咏对象及抒情言志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列清单)2、抓住关键词语如何捕捉有效信息,方法是抓关键词语。什么是关健词语?诗中的名词(写景、写物、写人),有时还得注意名词前

46、的修饰语,弄清它写了什么。未找到相关译文赏析六、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6分)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 , ”两句传神地勾画出了英雄当年驰骋沙场,收拾河山的豪壮场景。(2)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描写了一场激战,战斗中只听得“ , ”,收兵后,呈现在眼中的则是“”的悲壮场面。(3)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月光照耀下湖面荡漾的水波和无风时水中美丽的月影的两句是“ , ”。(4)庄子逍遥游中写去近郊的人,可以只带当天吃的三餐粮食,回来时“ ”;而到千里外的人,则需要“ ”。(5)李商隐的锦瑟中“ ”,以声音表现内心的凄怨;而“ ”,以形象喻指内心的悲哀。(6)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以妻、妾对自己的态度影射齐王,说齐王目前的处境是“ , ”。【分析】该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对于文质兼美的名言名句,多数同学能熟读成诵,但在考试中却得不到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生僻字、难写字书写有误,一字之差,导致丢分,实在遗憾。这就要勤于动笔,重点突破。【解答】故答案为:(1)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重点字:戈)(2)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重点字:凝)(3)浮光跃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高考 > 第一次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