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八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解答)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125790 上传时间:2020-03-09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8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八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解答)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2017-2018学年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八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解答)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2017-2018学年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八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解答)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2017-2018学年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八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解答)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2017-2018学年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八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解答)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7-2018学年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八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一、积累与运用(20分)1(12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悠悠我心。(子衿)(2) ,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3)曲径通幽处, 。(题破山寺后禅院)(4)布衾多年冷似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5)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 。(大道之行也)(6) ,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7)挥手自兹去, 。(送友人)(8)描写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 , , 。(桃花源记)2(2分)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许多名家常被人并称。例:“李杜”即李白与杜甫,“韩柳”即

2、韩愈与柳宗元,“苏辛”即苏轼与辛弃疾。B“记”是古代一种叙事的文体。如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清朝人魏学伊的核舟记。前者记叙了渔人游桃花源,后者记叙了王叔远送给作者的一只核舟。C杜甫是唐代的大诗人,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D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由西汉戴圣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3(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记忆对于人类,是一种 ku _赠。心胸宽广的人,用它来 甲 (A记录B抒写) 人生的美好,借此慰藉_自己;狭隘计较的人,用它来埋怨人间的仇恨,以此惩罚自己。 记忆的真谛就在于记住美好的,忘记丑恶的;在于宽恕与忘却,宽恕那些曾经伤害过 我们的

3、人和事,忘记那些不值得铭记的东西。生活的垃圾尚且需要我们及时清理,情感与 心情的垃圾更无需 乙(A墨守成规 B抱残守缺)。归根结底,记忆是每个人与生俱来。心若明朗,生活处处皆暖阳。(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ku 赠 慰藉 (2)从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甲 乙 (3)文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原句:记忆是每个人与生俱来。修改句: 。二、阅读(70分)4(5分)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回答后面问题。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1)下列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

4、一项是 。A这是一首送别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全句一扫离情别绪,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代之以豁达锭观的感情,表现了他不平凡的胸怀和抱负,给人以莫大的鼓舞和安慰。D“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句承上作结: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此为邻,别时则不应有儿女之态。(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颂的名句,请你说说它好在哪里。5(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甲】虽有佳肴,弗

5、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选自礼记学记)【乙】孔子学琴于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黑而长眼如远视如王天下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选自史记有删改)【注】进:继续学(新内容)益:增加、加深有间:过了一段时间。为

6、人:作曲的人文王操:周文王谱写的琴曲名。(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虽有佳肴 不知其旨也 然后能自强也 孔子学琴于师襄子 (2)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A黑而长/眼如远视/如王天下/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B黑而长眼/如远视/如王天下/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C黑而长/眼如远视/如王天下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D黑而长/眼如远视/如王天下/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师襄子辟席再拜。(4)选出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都是关于学习的,甲文谈了“教学相长”的观点,乙文讲述了孔子拜师学琴的故事。B礼记,儒家经典之一。秦汉以

7、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C乙文中孔子学琴经历了熟悉曲子,掌握技法、领会志向(主旨)、融入曲子(理解作者)的过程。D乙文孔子一直不换新内容,是因为他认为文王操是最容易学的曲子。(5)孔子学琴的故事印证了“学然后知不足”的道理,请结合乙文具体分析。6(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我们总以为来日方长 今夜,窗外的桂树在秋天清凉的夜色中散发着芬芳,青翠的绿叶在风中轻轻款摆,不 知人间忧欢。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我的外婆。 我工作的学校在一个乡下的小镇。每天下班的时候,都会路过一户农家小院。有时院 子的门口会坐着一个老人。老人佝偻着身子,静静地坐在椅子上,别人不会注意到她,她 也

8、不会注意别人。她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看着马路上的车来人往。夕阳投下余晖,释放 着她最后的光芒。老人的身影在余晖的映照下,那么的落寞和苍凉。 每当我路过老人的时候,总是将车速渐渐放慢,目光轻柔地抚过老人。也曾想过,将 车停下。可是心里终究还是挂念着我一双幼小的儿女,想早点回家,又想着来日方长,于 是踩下油门,绝尘而去。我在汽车的倒后镜中,看到老人的身影在傍晚的薄暮中渐渐模糊。 我想,老人肯定不会知道,她疼爱的外孙女路过了,路过了她的苍老,路过了她的孤独,却没有肯为她做片刻的停留。 直到有一天,我终于将车停下,走进了那个小院。我和外婆打了声招呼后,便和一旁 的舅妈唠着家常。在和舅妈说话的过程中,外

9、婆一直茫然地看着我。终于,外婆忍不住了,小心翼翼地问我:“孩子,你是哪个啊?”这一句“你是哪个”,像一根细针,生生地扎入 心中,疼痛蔓延。我已经有多久没有认真地看望过外婆了?外婆已经老到快要认不出我了。 外婆的头发已经全白了,饱经风霜的脸上,刻满了深深的皱纹,浑浊的眼睛里却有着孩子 般的单纯。“我是小萍。”外婆的表情瞬间生动起来。她笑了,脸上的皱纹宛若菊花,徐徐 绽放。外婆问起我的孩子们,我将孩子们的趣事说给她听,她的笑容越发的灿烂了,那双 深深埋藏着岁月的沧桑的眼睛里,有光彩流转。我能感觉到,我能来看她,外婆非常开心。 这一次看望外婆,让我记起很多外婆对我的疼爱。小时候,用手帮我清洗满是泥巴

10、的 小脚,将我喜欢吃的东西留给我甚至我成年后,春节没有去给她拜年,她还记着将压 岁钱让我的母亲转交给我。竟然是三份!我和我的两个孩子各一份。 我的心里涌动着深沉的内疚,还有不安。外婆真的已经很老了,以后不管有多忙,我 都该经常去看望她。我还计划着,在即将到来的国庆长假里,我会带着我的两个孩子去看 她。我蓦然发现,外婆还没见过我的小儿子,我是一个不称职的外孙子啊,亏欠外婆的太 多太多。 很多时候,我们总以为来日方长。可是我们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生命本身不堪一击 的脆弱。国庆还没到,我和外婆就又见面了。这一次,是在医院。妈妈哭着打电话告诉我,外婆得了这世界上最凶险的病,肝癌晚期。才几天时间,外婆就

11、已经形容枯槁、卧床不起。 然后又没有几天,她就迅速陷入昏迷,然后就在昏迷中死去了。从查出疾病到死亡,一共 不到半个月时间。死亡来得是这样迅疾,没有给她自己和她的子女思想准备的时间。外婆 就这样离开了。 外婆,如果来日方长,哪怕只有一次,让我再有机会路过您坐在我下班途中的院门口,我一定停下前行的四轮,走到您的身边,轻轻地唤您一声“外婆”,然后匍匐在您的膝旁,陪您说说话,听您说说您的快乐,或者不快乐,慰藉您寂寞的时光。 可是,这世间并没有多少来日方长。很多东西,当我们拥有的时候。我们并不懂得。 当我们懂得的时候,我们已经不能再拥有。可是明白了这个道理,要付出多么沉痛的代价! 今夜,桂树飘香,我想起

12、了我的外婆。我再不幻想来日方长!(1)根据提示,将下面表格内容填写完整。我外婆路过外婆时没有停留 快乐地与“我”交谈再一次与外婆相见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桂树飘香,绿叶轻摆,“不知人间忧欢”,是为了引出下文,衬托“我”忽视至亲痛失亲人的悲情。B“我”上门看望外婆,“外婆已经老到快要认不出我了”,一方面是说外婆已经老迈,另一方面说明“我”太久没有看望外婆了。C“我”成年后,仍然接受外婆给“我”的压岁钱,说明“我”太过冷漠,不知感恩。D“我”因为内疚和不安,所以决定于国庆带两个孩子去看外婆。(3)文中写“我是一个不称职的外孙子啊,亏欠外婆的太多太多”,“我”感

13、到“亏欠”的 原因是什么?(4)根据要求,赏析下面语句。老人佝偻着身子,静静地坐在椅子上,别人不会注意到她,她也不会注意别人。 她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看着马路上的车来人往。(从人物描写角度)这一句“你是哪个”,像一根细针,生生地扎入心中,疼痛蔓延。(从修辞运用角度)(5)请写出文章最后画线句的含义。7(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小心患上考试焦虑紧张综合征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经历?考试之前肚子总是不舒服,考试中多次想上厕所。考试对你越重要,题目越难,你对自己要求越高,这种症状越严重,给自己的心理 压力就越大,最后导致原本烂熟于心的知识想不起来,注意力无法集中,思维陷入一片泥 沼,考试的

14、结果自然也就不会太理想。考试前总想上厕所就像一个魔咒困扰着你,每次考试必灵,而每次考完之后这种症 状就消失了,去医院检查身体一切健康。其实这些都是考试焦虑紧张综合征的表现,此外还有食欲缺失、憋气心慌、失眠健 忘等症状。病情反复甚至加重,而身体器官经检查并没有出现明显病变,使用药物治疗一 般效果不明显。长期的精神紧张,心理压力过大,使大脑处于一种过劳的状态,血管痉挛,进一步造成大脑供血不足,脑细胞缺氧,大脑神经调节能力下降,导致大脑的手下植物神经 系统功能紊乱,从而造成失眠健忘等各种各样的症状出现。因此,正确处理考试带来的压力,提高自己心理素质,那些魔咒会慢慢地不治而愈。 压力使我们进步,但过多

15、的压力会阻止我们前行的脚步,当你面对考试带给你紧张的压力时,不妨试试几个缓解考试综合征的小技巧:可以尝试将你内心的焦虑认真写下来,整理自己的心情,控制内心的焦虑。做好最 坏的心理准备,悲观地看待,乐观地接受,就能无畏地静观一切困难。音乐可以使人放松。外界刺激使人体的交感神经系统兴奋,从而出现惊恐、愤怒、紧张、兴奋等情绪。而音乐激活人的副交感神经系统,与交感神经系统相对抗,促使人缓 解紧张,进入放松状态。转移注意力。让大脑放松一下,尝试做一些如运动、绘画等你所感兴趣的事情,不 要长时间不间断地学习,哪怕只是简单地和朋友聊天,散步也能改善你的考试焦虑。在考试前可尝试闭眼挺腰进行深呼吸。将双手交叉放

16、在桌面上,一般节奏为吸气 5 秒,呼气 3 至 4 秒,连做 3 次,可有效改善大脑缺氧状态。调整饮食,多吃水果和蔬菜,也可适当吃些刺激食欲的微辣或酸味食品。另外,温 水浴有同样的帮助,时间不要超过 15 分钟。总之,考试焦虑并没有那么可怕,我们只要 积极调整,就能克服心理障碍。(摘编自科普中国小心患上考试焦虑紧张综合征)(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考试焦虑紧张综合征是由大脑供血不足,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导致的。 B患了考试焦虑紧张综合征应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如能使用药物治疗效果更佳。 C文章先从考试焦虑紧张综合征的表征写起,再说明原因,最后介绍缓解考试综合征的方法。D第段

17、中加点词“魔咒”,原指“魔法符咒”,文中指考试焦虑紧张的表征。(2)请简要概括考试焦虑紧张综合征的表现。(3)请简要概括缓解考试焦虑紧张综合征的方法。8(10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民间的声音关于“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帖:1楼:昨天跟5岁的侄子一起吃饭,居然发现这个土生土长的孩子不会讲本地话。记得我们小时候,连学校老师上课都是方言,如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那简直就是一门绝活。现在的孩子倒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甚至还能说流利的英语,但会说地道方言的却成了稀罕品种,方言还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存活多久呢?2楼:我女儿在学校讲普通话,在家里也讲普通话,现在很多方言她连听都听不懂了。3楼

18、:方言还能活多久?那要看我们还能活多久!4楼:城市越来越开放,外来人口越来越多,绍兴话太土,他们听不懂,还是说普通话好。5楼:“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用方言交流,听着多亲切啊。6楼:方言里有文化,我们老师说绍兴话里保留着好多古音呢,我想有文化的东西是不会消亡的。 (摘自“E网论坛”,有删改)【材料二】学者的言论1“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这是方言比普通话往往要生动幽默、有趣传神、在文艺表达里更受欢迎的原因。”钱乃荣(著名语言专家)2“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以普通话沟通不成问题,但你若选择这个城市,却不会讲这里的方言,犹

19、如你爱上一个人,却读不懂他(她)的内心世界,要融入其中,谈何容易!”程乃珊(著名作家)3“没有方言的城市是可耻的。”封新城(新周刊执行总编)4“新时代的曙光照进了方言。方言不是时代的对手。其实,谁又不在时代面前被揍得鼻青脸肿呢?”“方言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语言和语言之间较量的结果。全球化的年代,必须要有一种公共语言交流。”敬文东(文学博士)5“我们的态度是大力推广普通话,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积极保护方言。”陈章太(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1)第一则材料关于“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网友们认为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哪些?第二则材料中的学者又是如何解释这一现象的?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

20、2)统观两则材料,我们可以看到方言具有哪些价值?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3)如何走出“方言困境”,正确处理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的关系,有人提出先学方言,再学普通话;有人提出让方言作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说说你的想法,并运用以上阅读材料的有关内容作适当阐述。9(5分)名著阅读。(1)被称为“苦心孤诣教子篇”的名著是 ,这是一部 集,作者傅雷教育儿子 胜不骄败不馁做一个“ 、人格卓越的艺术家”。(2)傅雷经常给儿子翻译音乐家 的资料给儿子。三、写作(60分)10(60分)平凡的日子,只要努力,就会积累起生命的厚度。平凡的日子中,可以享受到友爱善 良的温暖、乐于吃苦的甘甜、辛勤劳动的收获、孝敬父母的

21、美好、自觉给予的快乐、好学 不倦的充实;可以享受到甘于寂寞的崇高、归于平淡的境界平凡的生活阳光灿烂,平 凡的日子精彩纷呈。请以“平凡的日子也精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确定立意,符合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600 字。文中如需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请用化名代替。2017-2018学年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八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积累与运用(20分)1(12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子衿)(2)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3)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题破山寺后禅院)(4)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

22、卧踏里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5)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道之行也)(6)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7)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友人)(8)描写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掌握。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成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解答】答案:(1)青青子衿(重点字:衿)(2)气蒸云梦泽(重点字:气)(3)禅房花木深 (重点字:禅)(4)娇儿恶卧踏里裂(重点字:踏)(5)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23、(重点字:与)(6)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重点字:庇)(7)萧萧班马鸣 (重点字:班) (8)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重点字:旷、俨)【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2(2分)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许多名家常被人并称。例:“李杜”即李白与杜甫,“韩柳”即韩愈与柳宗元,“苏辛”即苏轼与辛弃疾。B“记”是古代一种叙事的文体。如东晋诗人

24、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清朝人魏学伊的核舟记。前者记叙了渔人游桃花源,后者记叙了王叔远送给作者的一只核舟。C杜甫是唐代的大诗人,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D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由西汉戴圣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解答】ACD正确。B有误,核舟记是一篇说明文。故选:B。【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3(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

25、要求作答。 记忆对于人类,是一种 ku _赠。心胸宽广的人,用它来 甲 (A记录B抒写) 人生的美好,借此慰藉_自己;狭隘计较的人,用它来埋怨人间的仇恨,以此惩罚自己。 记忆的真谛就在于记住美好的,忘记丑恶的;在于宽恕与忘却,宽恕那些曾经伤害过 我们的人和事,忘记那些不值得铭记的东西。生活的垃圾尚且需要我们及时清理,情感与 心情的垃圾更无需 乙(A墨守成规 B抱残守缺)。归根结底,记忆是每个人与生俱来。心若明朗,生活处处皆暖阳。(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ku馈赠 慰藉ji(2)从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甲A 乙B(3)文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

26、横线上。原句:记忆是每个人与生俱来。修改句:记忆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东西(的本能)。【分析】第一题考查字音与字形的掌握;第二题考查根据语境选择词语;第三题考查病句的修改。【解答】(1)本题考查字音与字形的掌握。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或是借助于工具书来完成。“ku赠”写作“馈赠”,“慰藉”的“藉”读作ji。(2)本题考查根据语境选择词语。甲处:记录,指所见所闻通过一定的手段保存下来;抒写,指抒发描写。根据语境,是用记忆将“人生的美好”记下来,选择“记录”更合适;乙处:墨守成规,指守着老规矩不想改变;抱残守缺,指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进。语段用来从反面表述“情感与心情垃圾

27、”丢弃的必要,指的是对一种思想情感的态度,选择“抱残守缺”更合适。(3)本题考查病句的修改。阅读画线句子,可见其成分残缺,应在句末添加“的本能”。答案:(1)馈;ji(2)甲:A 乙:B(3)记忆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东西(的本能)(或:记忆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点评】辨析病句常用的方法有:1语感法。辨析句子正误,首先认真阅读,仔细考虑,从整体把握,看看句意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合理,句意间关系与关联词语是否一致等,凭借语感,就可以发现一些句子的毛病。2紧缩法。找出句子的主干,检查主谓宾(中心语)是否残缺,是否搭配得当。3分解法。理清枝叶(附在主、谓、宾上的附加成分),检查枝叶同相应的主干是否搭配得当

28、。4聚焦法。对于句中出现的修饰性词语、关联词应格外留意,尤其是成对出现的词语,先检查多用、错用或搭配不当的毛病,再看分句次序是否合理。二、阅读(70分)4(5分)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回答后面问题。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1)下列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这是一首送别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全句一扫离情别绪

29、,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代之以豁达锭观的感情,表现了他不平凡的胸怀和抱负,给人以莫大的鼓舞和安慰。D“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句承上作结: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此为邻,别时则不应有儿女之态。(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颂的名句,请你说说它好在哪里。【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离别诗的综合阅读。【解答】(1)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词内容的理解。“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两句诗把两人之间感情的共鸣写了出来。这两句的大意是:我和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宦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是一样的啊!这两句表现的感情很真挚,态度很诚恳,一种体贴关注

30、的语气,从字里行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是很动人的。故此B项有错误,不是悲伤之情。ACD准确。(2)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词语言的鉴赏。好在这两句诗是全诗的主旨,是作者对即将分别的友人的劝慰:知心朋友,情深意重,即使远在天涯,也好像是近在咫尺。它既表现了作者和友人之间的深厚友情,又体现了作者的宽阔胸襟。它一改诗中那种黯然伤感的离别情调,以其积极、健康的感情和旷达的胸怀给人以安慰和鼓舞。答案:(1)B(2)诗句意思指: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它既表现了作者和友人之间的深厚友情,又体现了作者的宽阔胸襟。它一改诗中那种黯然伤感的离别情调,

31、以其积极、健康的感情和旷达的胸怀给人以安慰和鼓舞。译文: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点评】诗词赏析一般从,内容鉴赏、主题赏析、手法赏析三个角度来赏析,从诗句中理解内容,从而感悟诗歌的主题。5(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甲】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选自礼记学记)【乙】孔子学琴于师襄子,十日不进师

32、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黑而长眼如远视如王天下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选自史记有删改)【注】进:继续学(新内容)益:增加、加深有间:过了一段时间。为人:作曲的人文王操:周文王谱写的琴曲名。(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虽有佳肴即使不知其旨也甘美然后能自强也勉励孔子学琴于师襄子向(2)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AA黑而

33、长/眼如远视/如王天下/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B黑而长眼/如远视/如王天下/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C黑而长/眼如远视/如王天下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D黑而长/眼如远视/如王天下/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师襄子辟席再拜。(4)选出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A甲乙两文都是关于学习的,甲文谈了“教学相长”的观点,乙文讲述了孔子拜师学琴的故事。B礼记,儒家经典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C乙文中孔子学琴经历了熟悉曲子,掌握技法、领会志向(主旨)、融入曲子(理解作者)的过程。D乙文孔子一直不换新内容,是因为他认为文王操是最

34、容易学的曲子。(5)孔子学琴的故事印证了“学然后知不足”的道理,请结合乙文具体分析。【分析】参考译文:【甲】即使有美味的内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乙】孔子向鲁国的乐官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十天仍止步不进。师襄子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习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演奏的技巧。“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熟习演奏的技巧,可以学习新的曲子了。“孔子说:

35、“我还没有领会乐曲的意境、志趣啊。“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熟习乐曲的意境、志趣,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不了解乐曲的作者啊。“过了一段时间,孔子默然沉思,欣喜陶然,高瞻远望而意志升华的说:“我知道乐曲的作者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离开坐席连行两次拜礼,恭敬的说:“老师说这乐曲就叫做文王操啊。“【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虽然有美味的美食。虽:即使;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旨:甘美;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强:勉励;

36、孔子向鲁国的乐官师襄子学习弹琴。于:向。(2)本题考查断句,注意句意,抓好常见的文言虚词这些断句标志和主谓结构,可用排除法。“黑而长眼如远视如王天下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句意为: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断句为:黑而长/眼如远视/如王天下/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故选:A。(3)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注意重点字词和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字词自反:自我反省。不足:缺点。句子翻译为: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重点字词辟席:离开座位。拜:行礼。句子翻译为:师襄子

37、离开座位,向孔子连着行了两次礼。(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BC都正确;D错误。他并没有认为文王操是最容易学的曲子,而是不愿在学习上浅尝辄止。故选:D。(5)本题考查文章的主旨。注意举例说明。从文中语句“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丘未得其志也”“丘未得其为人”可以看出孔子学习真正做到了“学然后之知不足”。答案:(1)即使 甘美 勉励 向(2)A(3)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师襄子离开座位,向孔子连着行了两次礼。(4)D(5)示例:孔子学习了十天,熟悉曲子后,发现自己没有掌握技法:再学习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己没有领会到曲子所表达的志向;又学习了一段时间,发现没有融入作品理解作者,

38、于是一直学习,最后融入作品中,他真正做到了“学然后之知不足。”【点评】“而”的用法: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表示顺承或者承接,故此看来,顺承与承接是一码事,指的都是:用“而”连接有时间先后关系的两个动词。顺承关系就是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39、冯婉贞)(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6(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我们总以为来日方长 今夜,窗外的桂树在秋天清凉的夜色中散发着芬芳,青翠的绿叶在风中轻轻款摆,不 知人间忧欢。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我的外婆。 我工作的学校在一个乡下的小镇。每天下班的时候,都会路过一户农家小院。有时院 子的门口会坐着一个老人。老人佝偻着身子,静静地坐在椅子上,别人不会注意到她,她 也不会注意别人。她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看着马路上的车来人往。夕阳投下余晖,释放 着她最后的光芒。老人的身影在余晖的映照下,那么的落寞和苍凉。 每当我路过老人的时候,

40、总是将车速渐渐放慢,目光轻柔地抚过老人。也曾想过,将 车停下。可是心里终究还是挂念着我一双幼小的儿女,想早点回家,又想着来日方长,于 是踩下油门,绝尘而去。我在汽车的倒后镜中,看到老人的身影在傍晚的薄暮中渐渐模糊。 我想,老人肯定不会知道,她疼爱的外孙女路过了,路过了她的苍老,路过了她的孤独,却没有肯为她做片刻的停留。 直到有一天,我终于将车停下,走进了那个小院。我和外婆打了声招呼后,便和一旁 的舅妈唠着家常。在和舅妈说话的过程中,外婆一直茫然地看着我。终于,外婆忍不住了,小心翼翼地问我:“孩子,你是哪个啊?”这一句“你是哪个”,像一根细针,生生地扎入 心中,疼痛蔓延。我已经有多久没有认真地看

41、望过外婆了?外婆已经老到快要认不出我了。 外婆的头发已经全白了,饱经风霜的脸上,刻满了深深的皱纹,浑浊的眼睛里却有着孩子 般的单纯。“我是小萍。”外婆的表情瞬间生动起来。她笑了,脸上的皱纹宛若菊花,徐徐 绽放。外婆问起我的孩子们,我将孩子们的趣事说给她听,她的笑容越发的灿烂了,那双 深深埋藏着岁月的沧桑的眼睛里,有光彩流转。我能感觉到,我能来看她,外婆非常开心。 这一次看望外婆,让我记起很多外婆对我的疼爱。小时候,用手帮我清洗满是泥巴的 小脚,将我喜欢吃的东西留给我甚至我成年后,春节没有去给她拜年,她还记着将压 岁钱让我的母亲转交给我。竟然是三份!我和我的两个孩子各一份。 我的心里涌动着深沉的

42、内疚,还有不安。外婆真的已经很老了,以后不管有多忙,我 都该经常去看望她。我还计划着,在即将到来的国庆长假里,我会带着我的两个孩子去看 她。我蓦然发现,外婆还没见过我的小儿子,我是一个不称职的外孙子啊,亏欠外婆的太 多太多。 很多时候,我们总以为来日方长。可是我们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生命本身不堪一击 的脆弱。国庆还没到,我和外婆就又见面了。这一次,是在医院。妈妈哭着打电话告诉我,外婆得了这世界上最凶险的病,肝癌晚期。才几天时间,外婆就已经形容枯槁、卧床不起。 然后又没有几天,她就迅速陷入昏迷,然后就在昏迷中死去了。从查出疾病到死亡,一共 不到半个月时间。死亡来得是这样迅疾,没有给她自己和她的子

43、女思想准备的时间。外婆 就这样离开了。 外婆,如果来日方长,哪怕只有一次,让我再有机会路过您坐在我下班途中的院门口,我一定停下前行的四轮,走到您的身边,轻轻地唤您一声“外婆”,然后匍匐在您的膝旁,陪您说说话,听您说说您的快乐,或者不快乐,慰藉您寂寞的时光。 可是,这世间并没有多少来日方长。很多东西,当我们拥有的时候。我们并不懂得。 当我们懂得的时候,我们已经不能再拥有。可是明白了这个道理,要付出多么沉痛的代价! 今夜,桂树飘香,我想起了我的外婆。我再不幻想来日方长!(1)根据提示,将下面表格内容填写完整。我外婆路过外婆时没有停留静静地坐在家门口走进那个小院看外婆快乐地与“我”交谈再一次与外婆相

44、见生病逝去(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文章开头写桂树飘香,绿叶轻摆,“不知人间忧欢”,是为了引出下文,衬托“我”忽视至亲痛失亲人的悲情。B“我”上门看望外婆,“外婆已经老到快要认不出我了”,一方面是说外婆已经老迈,另一方面说明“我”太久没有看望外婆了。C“我”成年后,仍然接受外婆给“我”的压岁钱,说明“我”太过冷漠,不知感恩。D“我”因为内疚和不安,所以决定于国庆带两个孩子去看外婆。(3)文中写“我是一个不称职的外孙子啊,亏欠外婆的太多太多”,“我”感到“亏欠”的 原因是什么?(4)根据要求,赏析下面语句。老人佝偻着身子,静静地坐在椅子上,别人不会注意到她,她也不会注意别人

45、。 她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看着马路上的车来人往。(从人物描写角度)这一句“你是哪个”,像一根细针,生生地扎入心中,疼痛蔓延。(从修辞运用角度)(5)请写出文章最后画线句的含义。【分析】这篇文章回忆了外婆对我的疼爱,而我总以为来日方长忽略了对外婆的关心,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自责与忏悔,觉得亏欠外婆的太多太多。作者表面写外婆对我的爱,其实是为了自我检讨。【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通篇阅读,分出层次,梳理情节,全盘把握,根据题干要求找出事件的中心内容,找到关键语句,或用自己的语言简洁概括。根据第二段“老人佝偻着身子,静静地坐在椅子上”,第四段“直到有一天,我终于将车停下,走进了那个小院”看外婆,第七段“外婆然后就在昏迷中死去了”据此概括填写作答即可。(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ABD正确;C有误,写成年外婆仍给我“压岁钱是为了表达外婆对我”的疼爱。“太过冷漠,不知感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故选:C。(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结合“小时候,用手帮我清洗满是泥巴的 小脚,将我喜欢吃的东西留给我甚至我成年后,春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期末试卷 > 八年级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