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莲东中学八年级(下)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详细解答)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125785 上传时间:2020-03-09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6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莲东中学八年级(下)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详细解答)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17-2018学年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莲东中学八年级(下)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详细解答)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17-2018学年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莲东中学八年级(下)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详细解答)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2017-2018学年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莲东中学八年级(下)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详细解答)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2017-2018学年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莲东中学八年级(下)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详细解答)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7-2018学年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莲东中学八年级(下)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一、积累与运用(20分)1(2分)下列加横线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行(xng)辈 归省(shng) 絮(x)叨 挑衅(xn)B亢(kng)奋 逻辑(j) 闲逛(gung) 旌(jn)旗C踊(yng)跃 踱(d)步 家眷(jun) 脸颊(xi)D欺侮(w) 蓬(png)勃 耳畔(pn) 战栗(l)2(2分)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无误的一项是()A元霄 大抵 宽慰 嘱咐B松懈 过隐 懒惰 回驳C撺掇 糜子 慨叹 蓦然D褪色 朦胧 躁热 斡旋3(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这次青少年宫组织的国学知识竞赛

2、,试题题量多、难度大,令我叹为观止,深感自己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不足。B不管面对多么惊心动魄的场面,他总是临危不惧,让人十分钦佩。C多么美丽的年华,在此地邂逅人生中第一场大雪,情不自禁地沉醉在冰天雪地的世界,迷恋上白雪皑皑的冬季。D从靶场回来的路上,大伙兴高采烈地谈论着打靶比赛的情况。4(2分)请选出下列选项中排序正确的一项是()关于它的起源,最初是祛除暑热疫病、禳灾止恶的活动。逐渐形成了缅怀先贤、忠君爱国的传统。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累和节俗传承,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已经成为当今流传范围最广的端午节俗活动,融进了世代中华儿女的生活记忆。端午节,是如下以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也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

3、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节日。汉魏以后,被附加了纪念屈原、伍子胥等历史人物的内涵。ABCD5(2分)关于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社戏一文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出了“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作品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生活画卷,表达作者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对新生活的渴望。B安塞腰鼓中“好一个安塞腰鼓!”出现三次,形成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气势,推动情节和情绪向高潮发展,还提示了文章的内容层次;“好一个”抒发了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可以说是文章的抒情线索。C回延安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

4、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现出浓郁的陕北风情。D灯笼以小说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6(2分)傅雷是我国著名的 家、文艺 家。7(8分)根据课文默写。(1)青树翠蔓, , 。(2) ,君子好逑。(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诗人认为分别时只需 ,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表达诗人自己从政的心愿,希望得到举荐的诗句 , 。(5)凄神寒骨, 。二、阅读理解(40分)8(5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1)诗中的

5、“宦游”“无为”是什么意思?(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9(1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 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

6、,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乙】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1)解词阡陌交通 或请重法以禁之 (2)下列各句中加横线“之”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问所从来,具答之 B民之所以为盗者C上哂之曰 D或请重法以禁之(3)翻译下面的句子。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4)桃花源是个美好境界,它之所以美好,用乙文里的话来说,起码是因为

7、那里没有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陶渊明虚构这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其目的是什么?10(1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乡间的庙会林 莽在华北的农村,有一种传统的习俗,每个村子每年都有定时的庙会。相邻的村子不会同时举行,在相对的农闲时节,它们各有自己的节日。每逢庙会时节,村里张灯结彩,空地上用苇席搭起了戏台,台口用彩绸装饰,大红大绿的别有一番情趣。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乡村还没有电灯,几只比马灯大许多的汽灯挂在戏台上,把乡村里平淡的日子都照亮了。庙会一般是三两天,每家都有亲友从四面八方的村子里来,他们套了牛车或牵了毛驴儿,穿上节日里的衣裳,篮子里的饽饽是点了红点的。这种走亲家,人们称它

8、为“上庙”。穿了新装的孩子们把村子装点得鲜活了起来。商家和小贩们也赶了来,为乡村里的节日增加了另一种氛围。庙会上有卖艺的,有卖衣服和布匹的,还有卖居家用品和各种农具的。我记忆最深的是吹糖人,还有卖芝麻糖和甘蔗的。庙会要比人们重视的春节、八月十五等传统的节日更具交往性和商业性。在乡村的那几年,我和大人们赶过几次庙会。一早起就等着来接的车了。在乡间的土路上,木轮的大车上铺了苇席和棉被,女人和孩子们摇晃在上面,听着木轴发出的吱呀声和车把式悦耳的吆喝声。车把式们抱了结着红缨子的鞭子,有的跟车走在路边上,有的坐在车辕上。拉车的牲口也在脑门上结了红缨络。人们相互应答着,这是一年一度的乡村里的节日,它点缀着

9、质朴而平和的乡村生活。五岁那年家乡的庙会在我记忆里留下了终生难忘的两件事:一是自己买了第一本书,另一件是第一次看了“鬼戏”。那是一本薄薄的小人书,一毛二分钱。书中讲的是战国时的故事,书名叫一鼓作气。我被封面上的战旗和战车吸引,天天拿着从庙会上买的木刀木枪,编撰着从戏台上看来的故事。那是我的第一本书,我把它保存了许多年。庙会上最吸引人的是唱戏了,河北梆子那嘹亮的唱腔和急促的伴奏声划过夜空,老远就能听见了。无论春夏秋冬,台下总是熙熙攘攘地挤满了人。孩子们为了看得清楚,很早就用条凳占上了地方。开场锣鼓响过三遍,戏才真的开始了。往往开头总是一两段折子戏,然后才是正戏。最吸引孩子们的不是戏的内容,而是那

10、些奇异的戏剧服饰,武将的靠背旗和长长的雉鸡翎,花旦的凤冠,还有丑角的花脸。许多戏的内容都已经忘光了,唯有一场鬼戏至今还深深地印在脑海中。那戏的名字叫狮子楼,讲的是水浒传中的故事。戏台上的汽灯都调得很暗,台上用酒点上了几簇鬼火,那蓝色的火焰后面不时地闪出武大郎青色的脸。我至今还记得,因为恐怖我紧紧抓住了大人的手,那几簇蓝色的火焰跳动得几乎让灵魂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乡村的生活在孩子们的心中是平静的,它那明媚的阳光、土地与炊烟般的质朴让孩子们无所牵挂。白天和夜晚把孩子们的心截然地分开,那是不同的两个世界,在我们的想象中,夜将神秘的事物掩盖起来,那些黑暗中大地的絮语,那些闪动的遥远的星星,使我们总是充满

11、了幻想。不知为什么,在乡村的记忆中,我总有一股无名的哀伤,即使在高亢的戏剧的唱腔中,我也能听到它的存在。它幽幽地飘荡在大地上,或许,这就是华北原野上的“燕赵悲歌”,它神秘地在人们心中无尽地盘桓,已有几千年。(有改动)(1)本文写的是乡间庙会,简要说出全文围绕“庙会”行文的思路。(每空须有“庙会”二字) (2)第段对“路上”景象的描写生动形象,富有情趣,试举一例进行分析。(3)从文中看,庙会以哪些主要内容“点缀”着“质朴而平和的乡村生活”?你怎样理解作者今天对“庙会”的认识?(不超过150个字)11(14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窗 花耿 翔在大雪封山的日子里,是这些贴得红堂堂的窗花告

12、诉我,在被雪埋得很深很死的山坡上,还有人家。或许是命里有缘,每次到陕北,都能遇上一些让我动心的剪纸人,并且在回城后很长的时间里,都一心想着她们的面容。就是这次踏雪北上,在除了雪的白色几乎无别的色泽可寻的时候,也有一些生动极了的窗花,会突然从一个极不显眼的地方,亮在一条村道上。说句真话,最初让我倾倒,并把窗花看得神物似的,是在好奇地抓住一位剪纸老人的双手的那一次。现在坐下来,坐在这一目了然的雪原上,用没有尘土的心想一想,我迎着风的脊背,也会冒出一层很热的汗来。那时,我就等在她的对面,看她像侍弄土地一样,在一块红纸上剪些什么。一剪一剪,随着一阵嚓嚓的剪刀之声,红粉似的纸屑,落了一怀。她每动一次剪刀

13、,我的心都会收缩一次。在陕北,能让心一次次收缩的东西太多了。细数一下,有一路冲刷出来的壶口瀑布,有震动整面山坡的安塞腰鼓,有躺在沙漠中的红石峡,有悬在黄河上的白云山,还有绥德的狮子,清涧的石板,以及从每一道沟里,甚或每一块庄稼地里,都会随时响起来的信天游。而唯一让我的心收缩得发疼的,是她为我剪一幅窗花的全过程。守在她安详的神态里,我最初的浮躁,也像多余的纸片,被一剪一剪地铰去了,剩下的,正如在她手上成形的窗花,完全是一种艺术化了的东西。我不想说破,她剪给我的那一对窗花叫什么,但我要说,那里面一定藏着一个很美的传说。那是在陕北的山坡上,比荞麦和苜蓿花还开得热烈的传说呵。那传说中的主角,正盘腿坐在

14、一方土炕上,内心热烈如火,亦平淡如水地为我铰着她的故事看着窗花,我突然想起,陕北人在如此严实的窑洞里,为什么要安这么大的窗子这么大的门?在这么大的门窗上,为什么要贴这么多的窗花?应该这样说,他们守望的几孔窑洞,仅仅是家园的一部分,而更广大的,还有他们一生躬耕着的土地。他们住在窑洞里,土地上一年的收成,不能把他们送入梦乡。只有这些贴在窗户上、囊括各种风物的窗花,才会让他们觉出,日子在这片贫瘠之乡,还过得很瓷实。因此,再不讲究的人家,也不会忘记在贴得拥挤的窗棂上,再添些新窗花上去。我不是地道的陕北人,无法说透这些剪纸艺术的真正奥妙。但我深刻地记得,许多剪纸艺人只要一握起剪刀,就进入一种半癫状态。有

15、的剪到入神时,一两天不吃不喝。有的边剪边唱,嘴里尽是些无字句的歌。看着她们,你一定会想,真正的艺术在哪里?真正的大师又是谁?对于这群以食为天之民,剪刀的分量会比镰刀重么?在陕北,这些出现在剪刀下,一看就勾魂的俗物,能让人一眼望出一条吐纳百川的文化之河。由此,我在对这些窗花惊叹之余,最为看重的,就是创造这种艺术的工具:一把普通的剪子。在这些婆姨们手上,一把剪子,就是一个大千世界,它能真实或者夸张地铰出存在于陕北的所有物象。谁会相信,这些很抽象的窗花是出自一群文化水平极低的陕北女人之手?有时,我更愿意这样说:窗花,是一种与人俱存的艺术。当我冒着一天的雪花,要敲开一户人家的窑门时,我想,在紧挨着窗户

16、的炕头上,应该坐着一位铰窗花的老人。她那不停的剪子声,应该是在雪的覆盖下,唯一剩下来的一种超越感觉的响动,我也应该在开口说话之前,先去摸一摸这双虽被剪子磨僵,却能铰活陕北的手站在贴得红堂堂的窗花里,我敲门的手,好光亮呵。(1)第段最后一句说窗花“亮在一条村道上”,“亮”是什么意思?这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窗花,是一种与人俱存的艺术。站在贴得红堂堂的窗花里,我敲门的手,好光亮呵。(3)从全文看,窗花文化包含哪些内容?请分条简要回答。(4)文章结尾,作者想象一位老人在炕上剪窗花的情景,对表现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三、写作(40分)12(4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

17、要求作文。 节日是人们用来庆祝、纪念或祭祀的日子。过节的时候,有的人呼朋唤友,欢聚一堂;有的人回馈亲友,感恩师长;也有的人追溯过往,展望未来而在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中,有些特别的日子也常常被视作节日,例如孩子出生的那一天是属于一个家庭的节日,一本书出版的那一天是属于一个作家的节日,一个品牌上市的那一天是属于一个创业者的节日 你是否曾有过一些难忘的节日?你又是怎样看待生命中那些令人有所领悟有所成长的日子的?阅读以上材料,自选角度,按要求完成作文。要求:(1)写出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套作;(2)自拟标题,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2017-2018学

18、年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莲东中学八年级(下)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积累与运用(20分)1(2分)下列加横线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行(xng)辈 归省(shng) 絮(x)叨 挑衅(xn)B亢(kng)奋 逻辑(j) 闲逛(gung) 旌(jn)旗C踊(yng)跃 踱(d)步 家眷(jun) 脸颊(xi)D欺侮(w) 蓬(png)勃 耳畔(pn) 战栗(l)【分析】本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辩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解答】A有误,“行辈”应读作“hng bi”,“归省”应读作“gu xng”;D有误,“亢奋”应

19、读作“kng fn”,“旌旗”应读作“jng q”;C有误,“踱步”应读作“du b”,“脸颊”应读作“lin ji”;D正确。故选:D。【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理解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2(2分)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无误的一项是()A元霄 大抵 宽慰 嘱咐B松懈 过隐 懒惰 回驳C撺掇 糜子 慨叹 蓦然D褪色 朦胧 躁热 斡旋【分析】本题考查字形辨析,解答时要认真审题,结合句意判断题中所用词语的正确与否。对一些形近字要做到准确辨析,明确它们的异同及用法。【解答】A有误,“元霄”应写作“元宵”;B有误,“过隐”应写作“过瘾”;C

20、正确;D有误,“躁热”应写作“燥热”。故选:C。【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理解实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3(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这次青少年宫组织的国学知识竞赛,试题题量多、难度大,令我叹为观止,深感自己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不足。B不管面对多么惊心动魄的场面,他总是临危不惧,让人十分钦佩。C多么美丽的年华,在此地邂逅人生中第一场大雪,情不自禁地沉醉在冰天雪地的世界,迷恋上白雪皑皑的冬季。D从靶场回来的路上,大伙兴高采烈地谈论着打靶比赛的情况。【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

21、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解答】A有误,意为赞叹观叹观赏的对象精妙之极、完美之至。用在此处是语义不当。B正确。C正确。D正确。故选:A。【点评】成语的使用是考查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一个重要题型。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的理解成语的意思,辨清成语的感情色彩,还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运用是否恰当。要做好该类题,平时的积累是离不开的。在出题时尤其是词义正确,而感情色彩不合乎题意的更应该注意。4(

22、2分)请选出下列选项中排序正确的一项是()关于它的起源,最初是祛除暑热疫病、禳灾止恶的活动。逐渐形成了缅怀先贤、忠君爱国的传统。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累和节俗传承,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已经成为当今流传范围最广的端午节俗活动,融进了世代中华儿女的生活记忆。端午节,是如下以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也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节日。汉魏以后,被附加了纪念屈原、伍子胥等历史人物的内涵。ABCD【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

23、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解答】本题根据“端午节总述端午节的起源与发展(内蕴随时代发展不断的增加)”的逻辑顺序来进行判断。中“端午节,是”,点出句子中心引起了话题,可作为第一句;“关于他的起源”体现了句意衔接的紧密,可作为第二句;“汉魏以后”体现了分析过程语意衔接紧密,可作为第三句;可通过读能确认与上一句衔接紧密,可作为第四句;句句意的总结的意味,可作为末句,由上分析,可排序为:故选:A。【点评】此题可依据逻辑顺序排列。5(2分)关于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社戏一文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出了“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

24、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作品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生活画卷,表达作者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对新生活的渴望。B安塞腰鼓中“好一个安塞腰鼓!”出现三次,形成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气势,推动情节和情绪向高潮发展,还提示了文章的内容层次;“好一个”抒发了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可以说是文章的抒情线索。C回延安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现出浓郁的陕北风情。D灯笼以小说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

25、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解答】A正确。B正确。C正确。D有误,灯笼的体裁是散文。故选:D。【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6(2分)傅雷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解答】答案:翻译;评论【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

26、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7(8分)根据课文默写。(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2)窈窕淑女,君子好逑。(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诗人认为分别时只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表达诗人自己从政的心愿,希望得到举荐的诗句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分析】本题考查诗文背诵,根据平时积累的诗文作答即可,但不能出现错别字。【解答】答案:(1)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重点字:缀)(2)窈窕淑女(重点字:窈窕)(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4)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重点字:楫)(5)悄怆幽邃(重点字:邃)【点评】做好本题关键平时要扎实积累课本中

27、出现的重点诗文名篇。二、阅读理解(40分)8(5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1)诗中的“宦游”“无为”是什么意思?(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分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解答】(1)本题考查对重点诗句的理解。“同是宦游人

28、”意思是都是远离家乡,外出做官的人!“宦游”“是出外做官的意思;“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无为”的意思是无须,不必。表达乐观旷达之情。勉励朋友不要在离别的时候伤心,要乐观对待。(2)本题考查学生诗歌重点句子的理解,抓住句意体会作者意图。“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远离分不开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地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气象阔达,志趣高远,表现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劝勉,即

29、使身在天涯,只要心意相通,仍像在身边,表达了诗人的乐观精神。答案:(1)“宦游”“是出外做官的意思;“无为”的意思是无须,不必。(2)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地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劝勉,即使身在天涯,只要心意相通,仍像在身边,表达了诗人的乐观精神。翻译:三秦之地拱卫着都城长安,弥漫的雾中怎么也望不到想象中的五津。我与你都充满着离别愁意,(因为我们)都是远离家乡,外出做官的人。只要四海之中有了解自己的人,天涯海角也好似亲密近邻。(我们)不要在分手的路口,像青年男女那样(让泪水)沾湿佩巾。【点评】此题考查了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赏析诗歌要注意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熟读全诗,了解

30、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懂得用心去感悟。9(1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 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乙】

31、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1)解词阡陌交通交错相通或请重法以禁之有的人(2)下列各句中加横线“之”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BA问所从来,具答之 B民之所以为盗者C上哂之曰 D或请重法以禁之(3)翻译下面的句子。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4)桃花源是个美好境界,它之所以美好,用乙文里的话来说,起码是因为那里没有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陶渊明虚

32、构这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其目的是什么?【分析】参考译文:【甲】林子的尽头是溪流的源头,于是出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一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点亮。渔人于是离开船,从洞口进去。起初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在那里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打扮,完全都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桃花源里的人见到渔人,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的问题,有人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

33、,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着自己的妻子儿女及乡邻们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桃花源里的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村中的人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把渔人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食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以后,告辞离开了。这里的人对渔人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乙】唐太宗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皇上微笑的对那官员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

34、,这是切身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我们应当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没有人把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拾了据为己有,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田间小路交错相通。交通:交错相通;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或:有的人。(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之”的用法。A代词;B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代词;D代词

35、。故选:B。(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重点词语:乃:竟然;无论:更不必说。句子翻译为:桃花源里的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重点词语:余:富余;安:哪里;重法:严厉的刑法。句子翻译为: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4)本题考查概括

36、文章写作目的能力。分析写作目的一般结合文章内容和当时的社会现实。当时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作者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答案:(1)交错相通;有的人(2)B(3)桃花源里的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4)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也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

37、不满。【点评】“之”的用法:(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3)用在时间名词或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4)用作动词,到去。(5)用作代词。(6)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10(1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乡间的庙会林 莽在华北的农村,有一种传统的习俗,每个村子每年都有定时的庙会。相邻的村子不会同时举行,在相对的农闲时节,它们各有自己的节日。每逢庙会时节,村里张灯结彩,空地上用苇席搭起了戏台,台口用彩绸装饰,大红大绿的别有一番情趣。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乡村还没有电灯,几只比马灯大许多的

38、汽灯挂在戏台上,把乡村里平淡的日子都照亮了。庙会一般是三两天,每家都有亲友从四面八方的村子里来,他们套了牛车或牵了毛驴儿,穿上节日里的衣裳,篮子里的饽饽是点了红点的。这种走亲家,人们称它为“上庙”。穿了新装的孩子们把村子装点得鲜活了起来。商家和小贩们也赶了来,为乡村里的节日增加了另一种氛围。庙会上有卖艺的,有卖衣服和布匹的,还有卖居家用品和各种农具的。我记忆最深的是吹糖人,还有卖芝麻糖和甘蔗的。庙会要比人们重视的春节、八月十五等传统的节日更具交往性和商业性。在乡村的那几年,我和大人们赶过几次庙会。一早起就等着来接的车了。在乡间的土路上,木轮的大车上铺了苇席和棉被,女人和孩子们摇晃在上面,听着木

39、轴发出的吱呀声和车把式悦耳的吆喝声。车把式们抱了结着红缨子的鞭子,有的跟车走在路边上,有的坐在车辕上。拉车的牲口也在脑门上结了红缨络。人们相互应答着,这是一年一度的乡村里的节日,它点缀着质朴而平和的乡村生活。五岁那年家乡的庙会在我记忆里留下了终生难忘的两件事:一是自己买了第一本书,另一件是第一次看了“鬼戏”。那是一本薄薄的小人书,一毛二分钱。书中讲的是战国时的故事,书名叫一鼓作气。我被封面上的战旗和战车吸引,天天拿着从庙会上买的木刀木枪,编撰着从戏台上看来的故事。那是我的第一本书,我把它保存了许多年。庙会上最吸引人的是唱戏了,河北梆子那嘹亮的唱腔和急促的伴奏声划过夜空,老远就能听见了。无论春夏

40、秋冬,台下总是熙熙攘攘地挤满了人。孩子们为了看得清楚,很早就用条凳占上了地方。开场锣鼓响过三遍,戏才真的开始了。往往开头总是一两段折子戏,然后才是正戏。最吸引孩子们的不是戏的内容,而是那些奇异的戏剧服饰,武将的靠背旗和长长的雉鸡翎,花旦的凤冠,还有丑角的花脸。许多戏的内容都已经忘光了,唯有一场鬼戏至今还深深地印在脑海中。那戏的名字叫狮子楼,讲的是水浒传中的故事。戏台上的汽灯都调得很暗,台上用酒点上了几簇鬼火,那蓝色的火焰后面不时地闪出武大郎青色的脸。我至今还记得,因为恐怖我紧紧抓住了大人的手,那几簇蓝色的火焰跳动得几乎让灵魂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乡村的生活在孩子们的心中是平静的,它那明媚的阳光、土

41、地与炊烟般的质朴让孩子们无所牵挂。白天和夜晚把孩子们的心截然地分开,那是不同的两个世界,在我们的想象中,夜将神秘的事物掩盖起来,那些黑暗中大地的絮语,那些闪动的遥远的星星,使我们总是充满了幻想。不知为什么,在乡村的记忆中,我总有一股无名的哀伤,即使在高亢的戏剧的唱腔中,我也能听到它的存在。它幽幽地飘荡在大地上,或许,这就是华北原野上的“燕赵悲歌”,它神秘地在人们心中无尽地盘桓,已有几千年。(有改动)(1)本文写的是乡间庙会,简要说出全文围绕“庙会”行文的思路。(每空须有“庙会”二字)介绍乡间庙会回忆儿时赶庙会的经历由庙会引发的思考。(2)第段对“路上”景象的描写生动形象,富有情趣,试举一例进行

42、分析。(3)从文中看,庙会以哪些主要内容“点缀”着“质朴而平和的乡村生活”?你怎样理解作者今天对“庙会”的认识?(不超过150个字)【分析】本文写的是乡间庙会,作者按照介绍乡间庙会,回忆儿时赶庙会的经历,由庙会引发的思考的思路来组织文章的,表现了作者对农民生活状态的关注与同情。【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情节的把握能力。至段是介绍乡间庙会;至是回忆儿时赶庙会的经历;至是由庙会引发的思考。(2)本题考查描写句的赏析。解答此题要审清题意,从第段中找出有关描写的句子进行赏析,尽量选择赏析角度好把握的句子。如:“女人和孩子们摇晃在上面,听着木轴发出的吱呀声和车把式悦耳的吆喝声。”这句不仅写出了路不平坐

43、不稳而“摇晃”的情形,还写出了他们去赶庙会时的喜悦心情。(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走亲家、做买卖、看戏等作者在文章中叙述的都是“点缀”了“质朴而平和的乡村生活”的。通过文章最后一段“我总有一股无名的哀伤”表明了作者对穷苦人民生活的哀伤;“华北平原的燕赵悲歌它神秘地在人们心中无尽的盘桓,已有几千年”表现了作者对农民生活状态的关注。答案:(1)介绍乡间庙会 回忆儿时赶庙会的经历 由庙会引发的思考。(2)女人和孩子们在大车上“摇晃”,而且是听着“悦耳的吆喝声”“摇晃”。这样,不仅写出了他们因路不平坐不稳而“摇晃”的情形,又写出了他们去赶庙会时的愉悦心情。(3)主要内容:走亲家、做买卖、看戏

44、。(示例)作者今天对庙会的认识比儿时对庙会的认识更加深刻,作者为多少年来农民生活的贫乏而感到哀伤。表现了作者对农民生活状态的关注与同情。【点评】(2)题考查描写句的赏析,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11(14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窗 花耿 翔在大雪封山的日子里,是这些贴得红堂堂的窗花告诉我,在被雪埋得很深很死的山坡上,还有人家。或许是命里有缘,每次到陕北,都能遇上一些让我动心

45、的剪纸人,并且在回城后很长的时间里,都一心想着她们的面容。就是这次踏雪北上,在除了雪的白色几乎无别的色泽可寻的时候,也有一些生动极了的窗花,会突然从一个极不显眼的地方,亮在一条村道上。说句真话,最初让我倾倒,并把窗花看得神物似的,是在好奇地抓住一位剪纸老人的双手的那一次。现在坐下来,坐在这一目了然的雪原上,用没有尘土的心想一想,我迎着风的脊背,也会冒出一层很热的汗来。那时,我就等在她的对面,看她像侍弄土地一样,在一块红纸上剪些什么。一剪一剪,随着一阵嚓嚓的剪刀之声,红粉似的纸屑,落了一怀。她每动一次剪刀,我的心都会收缩一次。在陕北,能让心一次次收缩的东西太多了。细数一下,有一路冲刷出来的壶口瀑布,有震动整面山坡的安塞腰鼓,有躺在沙漠中的红石峡,有悬在黄河上的白云山,还有绥德的狮子,清涧的石板,以及从每一道沟里,甚或每一块庄稼地里,都会随时响起来的信天游。而唯一让我的心收缩得发疼的,是她为我剪一幅窗花的全过程。守在她安详的神态里,我最初的浮躁,也像多余的纸片,被一剪一剪地铰去了,剩下的,正如在她手上成形的窗花,完全是一种艺术化了的东西。我不想说破,她剪给我的那一对窗花叫什么,但我要说,那里面一定藏着一个很美的传说。那是在陕北的山坡上,比荞麦和苜蓿花还开得热烈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月考试卷 > 八年级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