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解答)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123316 上传时间:2020-02-28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解答)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2019-2020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解答)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2019-2020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解答)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2019-2020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解答)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2019-2020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解答)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9-2020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一、基础知识(每小题4分,共16分)1(4分)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或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踌躇(chuch) 鲜腴(y) 罅隙(xi) 磨肩接踵(zhng)B遒劲(qi) 磷峋(lnxn) 喧嚣(xio) 惟妙惟肖(xio)C狼藉(j) 秀颀(q) 俯瞰(gn) 密密砸砸(z)D婆娑(su) 濒临(bn) 恹恹(yn) 坦荡如砥(d)2(4分)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青少年处于人生 阶段,需要像海绵汲水一样 知识。广大青少年抓学习,既要惜时如金、孜孜不倦,下一番 、静谧自怡的功夫,又要突出主干、择其精

2、要,努力做到又博又专、愈博愈专。特别是要克服 之气,静下来多读经典,多知其所以然。A积蓄 吸纳 心荡神驰 焦躁B积累 汲取 心无旁骛 浮躁C积聚 汲收 心心念念 狂躁D积淀 吸取 心无杂念 轻狂3(4分)下面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我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严重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这是一个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问题,必须高度重视,不能任其发展。B几乎可以断言,能够写好一段,一定能写好一篇;反之,连一段话都说不利落,一整篇就必然更加夹缠不清了。C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已成为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D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是技术。4(4分

3、)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合乎规范的一项是()A借助前言、后记或附录中有关作家作品的介绍,了解作家的生平事迹、科学成就和全书的大致内容,为阅读整本书做些准备。B中国石拱桥开篇便说:“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虽不是严格的定义,却一下就把石拱桥最“显眼”的特征勾勒出来了。C另外,要注意恰当使用礼貌用语。比如到别人家做客,应用“拜访”,宾客来到自己家,应用“光临”。D你知道“点赞”“吐槽”“抢沙发”“喜大普奔”这些网络词语的意思吗?它们有的来源于某些广受关注的新闻事件,网民借此表达自己的褒贬;有的纯粹是为了好玩,以调侃的方式造一个新词二、课内文言文(每小题4分,共12分)5(4分)下列句中加横

4、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命:教导,训诲。B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使:派遣。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易:更替。D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拂:同“弼”,辅弼,辅佐。6(4分)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之”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B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C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D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7(4分)下列对文章内容、主旨及写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首先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再由“人和”进一步推演,指出“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只靠“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从正面强调了“人和

5、”的重要性。B周亚夫军细柳主要记叙汉文帝到周亚夫的细柳营慰问军士的事,用对比、衬托的写法,刻画出了周亚夫治军严明、令出如山的性格特点。C愚公移山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用对比手法,描写了愚公和智叟两个主要人物的言行。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开篇一连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生于忧患的事例,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体现了孟子散文汪洋恣肆的语言风格。三、现代文阅读8(12分)宋词经典的建构说宋词是经典,今天已经不会有人怀疑。可在宋代,词体刚刚流行的时候,压根儿就算不上是文学。宋词最终能与唐诗媲美争胜,被奉为一代之文学,是经过了千年的淘汰和选择的

6、。所以说,经典,不是生来就是经典,会经历一个漫长曲折的认同过程。诗词经典中不乏这样的例子。比如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清以前鲜有评说,直到晚清才引人关注,当时著名学者王闿运评其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到了现代更是被闻一多先生称为“诗中之诗,顶峰中的顶峰”。而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白居易的卖炭翁等,直到现当代才被确认为经典。经典的形成和确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宋代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在清代以前知名度不高,到了现当代,由于词中崇高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与现代社会的精神需求、主流价值观念非常合拍,因而受到关注成为经典。经典是变化的,在这个时代奉为经典的,另一个时代不一定被视为经典,这说明经

7、典的形成和确立又具有变异性。比如南宋人编有一部词选,叫草堂诗馀,在当时说不上有多大的影响,可到了明代,就成为十分流行的经典文本,写词的奉为典范,读词的爱不释手,各种注释本、评点本是层出不穷。可由于词学观念的变化,草堂诗馀又大受冷落,康熙年间浙西词派的领袖朱彝尊等人不遗余力的贬抑排斥草堂诗馀,从此热门的经典草堂诗馀就再也无人问津了。朱彝尊的词综和张惠言的词选代之而为当时流行的经典词选读本。到了二十世纪,词综词选又风光不再,而被朱祖谋的宋词三百首等选本所替代。经典的时代性和变异性表明,经典是需要不断发现、建构的。一篇不很知名但内涵丰富的作品,经过名家的阐释或称扬,有可能得到读者的广泛认同而逐渐成为

8、经典名篇。比如柳永的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在宋明清三代是不入流的作品,而自从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把其中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二句拈出来阐释为一种做事业、做学问的境界后,这两句词就成了名句,整首词也跟着成了名篇。还有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更是因为伟大领袖毛泽东“反其意”而追和之后,才受到人们的热捧,成为名篇。这些都说明了经典形成中的“名人效应”。选择经典本是纯粹的个体行为、个人爱好,但个体总会受到群体态度的影响,而群体中权威和领袖的意见,往往会成为主流的、主导性的意见,被群体成员认同和接受。因而“名人效应”就成为经典形成过程中的普遍现象。此外,“故事效应”也能提高作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从

9、而促进它的经典化。所谓“故事效应”,即一篇诗词作品,如果有创作传播方面的逸闻趣事,往往更会引起普通读者的阅读兴趣,从而推动它的广泛传播和接受。宋词在经典化过程中,“故事效应”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李清照的醉花阴,姜夔的暗香疏影等都有吸引人的故事。当然,“名人效应”“故事效应”都是作品经典化过程中外在的助推力。一篇作品能否成为经典,还是取决于作品本身的内容含量和艺术质量。(节选自古典文学知识,有改动)(1)不能说明“经典的形成和确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的一项是 A 宋词在宋代词体刚刚流行的时候,压根儿就算不上是文学,今天已成为经典。B春江花月夜在清以前鲜有评说,直到晚清才引人

10、关注。C 岳飞的满江红在清代以前知名度不高,到了现当代才成为经典。D 李清照的醉花阴因为“故事效应”而促进它的经典化。(2)对“经典的形成和确立又具有变异性”的根本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学观念的变化B 名家的阐释或称扬C“故事效应”的影响D 个体受到群体态度的影响(3)对决定“一篇作品能否成为经典”的关键因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一篇作品是否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合拍。B 一篇作品是否得到名家的推崇。C 一篇作品是否有传播方面的逸闻趣事。D 一篇作品是否有内容含量和艺术质量。四、古诗文积累(每空2分,共10分)9(10分)根据提示填空: ,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感时花溅泪, 。(杜

11、甫春望) ,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争渡,争渡, 。(李清照如梦令) ,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五、作文(50分)10(50分)有人曾这样总结现代人不健康的工作方式:把思考交给了电脑,把联系交给了手机,把行走交给了汽车,把健康交给了药丸诚然,人们在过分追求便捷、享受便利时,无形中丢失了原来应该拥有甚至必须终生坚守的东西。作为中学生,也应该很好地自我反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是否曾丢失过什么?例如生活中的爱心、孝心、同情心、责任心,再如成长过程中必须具备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等等。请以“不该丢失的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提示与要求: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1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不少于500字,最多写满格。B卷(50分)11(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宪成下列各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再者,不敢纵逸。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

13、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朕既在九重,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卿等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注释】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 存:抚恤。 耽:沉溺。 九重:深宫之内。 存意:用心操劳国事。(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B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恒:常常,通常。C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谓:认为D 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敝:蒙蔽(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若

14、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A 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B 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C 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D 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 甲文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开头先列举事例,接着提出了担任治国重任的人必须经过磨炼的观点,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推论,最后概括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B 乙文采用对比和引用古代昏君亡国教训的方式来警醒自己,作为国君要有忧患意识

15、,多关心百姓;不纵逸,不嗜欲。C 甲文认为担任治国重任的人必须经过各种磨炼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乙文认为为政之道要抚恤百姓,不能放纵自己的欲求,不要像古代的昏君一样受蒙蔽。D 两文都论及到治国需要贤臣辅佐,甲文认为朝廷必需要有有法度和足为辅弼的贤臣;乙文强调贤臣犹如君主的耳目,有贤臣辅佐才能“知时政得失”和“见过”。(4)翻译文中划横线句子。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12(22分)阅读下面的现代文语段,完成下列各题。给燕子留个门干亚群当河里最后一块冰被我们捣碎后,叮叮咚咚的水流声从村东一直响到村西。也就这么几天里,村里又多了一份热闹,门前的枣树上开始有叽叽喳喳的声音。

16、老人便把门开得大大的。我们感到不解。老人说,燕子回来了,它们要筑巢,如果关着门,燕子会觉得主人不欢迎它们。敞开的门,有春风灌进来。春风仿佛在铺一条无形的路,是空中温暖的路。燕子顺着赶过来。春风把沿途的树都弄绿了。于是,有一天,我们听见燕子的叫声,看见燕子的身影像黑色的闪电。老屋横梁上的那只燕子窝,跟我们玩的那种烂泥炮形状差不多,上宽下窄,不过看起来有点疙里疙瘩。我们也不知道哪一年筑的,每年的春天总能看到两只燕子飞进飞出,然后孵出一窝小燕子。去年的燕子窝在守候今年的燕子。村里的房屋多是平房,有些还是茅草房。燕子似乎并不嫌弃,只要人们开着门,有一处可容它们筑巢的地方,它们就会把巢安在那儿。老人们说

17、,家有燕子窝,那是一家人的福气,说明这家风水好。所以家里有老人的,每到春天总是盼望着门前喃呢的声音。我们那儿并不重视喜鹊,而把燕子看成喜鹊的化身。村里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如果身体不适,他们就把能不能熬过冬天作为给自己的一个命数。二月初燕子准时飞回来,那些躺了一冬的老人不管可不可以下床,都要起来在门口坐一坐,听听燕子的喃呢,看看燕子忙碌地衔草加固巢,心里觉得有一种踏实。我们不知道鸳鸯是怎么一回事,却知道家里的燕子是双飞双宿的。大清早,等门一开燕子马上飞去了,当它回来的时候嘴里肯定衔着草什么的,有时独自回来,有时两只一块儿。你一口草我一口泥,共筑着它们的窝。到了傍晚,如果另一只还没有回来,那只先回

18、来的燕子肯定停在门前的树上或屋檐下,歪着头一动不动,直到另一只回来,然后轻轻几声叽叽,便飞进窝里再也看不到它们的影子。村里小夫妻哪天吵架了,做妻子的就会责备自己的男人,怎么连燕子都不如,它们还懂得温情。刚才还气呼呼的男人,此时默不作声,一个人提了只筐出去了。等他回来的时候筐里准有妻子爱吃的水果。燕子等窝筑好后开始产卵,大约一个月后窝里便会伸出几张黄黄的小嘴。此时是燕子最最忙碌的时候,两只燕子飞进飞出,喂养着它们的小宝宝。老人说,燕子一顿烟的工夫要飞出三次,一天下来将近要飞一百多次,直到小燕子能独立觅食为止。而小燕子长大的那阵子,家里是颇为热闹的。一会儿叽叽喳喳,一会儿唧唧啾啾,尤其当燕子爸爸与

19、燕子妈妈从外面觅食回来的时候,横梁上是一片喧闹。只只张大着黄口,争先恐后地要食吃。等老燕子飞走了,它们才个个缩回窝里安静下来。再过一段时间,小燕子开始学飞,扑棱棱地从窝里飞到窝外,再由屋檐下飞到树枝上,这样一路地飞远。如果还不到迁徙的时候,小燕子们绝不会飞走,到了晚上还是会飞到自己的窝里。我们家约定俗成,最晚进门的人,总会看一看燕子是不是到齐了,然后关门这是晚上最后一道仪式。就像大人牵挂会玩的孩子迟归那样,我也会提醒家里人:给燕子留着门。村里开始有人建房,原来居住的老房子得拆掉。上了年纪的人遵循一个原则,五黄六月是不可以动土木的。所以村里很多人建房子多选择在秋天,这时候燕子已准备南飞了。那些拆

20、了老房子的人家,把拆下来的燕子窝整个地端下来,然后放在树杈上,希望明年燕子归来的时候还能发现这个标记。然而,那些建了新房子的人家第二年再也不会有燕子进出。整天锁着的大门和平整的天花板,让燕子越飞越远了。当村里最后一栋楼立起来的时候,村子变得寂寞起来。年复一年,燕子只是在记忆里呢喃,又渐渐消隐。以至回忆燕子确确实实的叫声,却模糊了。村民习惯了关门。(选自浙江文艺出版社给燕子留个门,略有删改)(1)简要概括村民们的哪些行为能表达对燕子的善意。(2)请结合加点词语,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你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当村里最后一栋楼立起来的时候,村子变得寂寞起来。(3)如何理解第段中说的“这是晚上最后一道仪式”

21、?(4)文章结尾说“村民习惯了关门”,请联系前文有关情节分析这简朴的话语中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象?隐含了作者的哪些情感?13(8分)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民间技艺、民俗活动、节庆礼仪等,都彰显出独特的人文价值,凝聚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为进一步加强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你所在的学校初二年级决定开展“保护文化遗产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1)请你仿照示例,为小组拟写两个有研究价值的选题(注意不要与示例重复)。示例:在中学生中开展保护文化遗产活动的重要性(2)活动过程中,李明同学觉得“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像是喊口号

22、,“一阵风罢了”,跟中学生没有多大关系,还不如用开展综合性学习的时间多做几道模拟考试题实在。作为小组负责人,你准备怎么劝说他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请把你要说的话写在下面。(100120 字)。2019-2020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基础知识(每小题4分,共16分)1(4分)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或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踌躇(chuch) 鲜腴(y) 罅隙(xi) 磨肩接踵(zhng)B遒劲(qi) 磷峋(lnxn) 喧嚣(xio) 惟妙惟肖(xio)C狼藉(j) 秀颀(q) 俯瞰(gn) 密密砸砸(z)D婆娑(su) 濒临(bn) 恹恹(yn

23、) 坦荡如砥(d)【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解答】A有误,“鲜腴”的“腴”读作y,“磨肩接踵”写作“摩肩接踵”;B有误,“磷峋”写作“嶙峋”“惟妙惟肖”的“肖”读作xio;C有误,“俯瞰”的“瞰”读作kn,“密密砸砸”写作“密密匝匝”;D正确;故选:D。【点评】字音字形题的解答,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熟练的语感,正确的书写习惯,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的应用。2(4分)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青少年处于人生 阶段,需要像海绵汲水一样 知识。广大青少年抓学习,既要惜

24、时如金、孜孜不倦,下一番 、静谧自怡的功夫,又要突出主干、择其精要,努力做到又博又专、愈博愈专。特别是要克服 之气,静下来多读经典,多知其所以然。A积蓄 吸纳 心荡神驰 焦躁B积累 汲取 心无旁骛 浮躁C积聚 汲收 心心念念 狂躁D积淀 吸取 心无杂念 轻狂【分析】本题考查选词造句。根据语境和词语含义来辨析,先研读句子,再从词语的含义、感情色彩、适用对象等角度来分析辨别,进而选出恰当的词语。【解答】根据后文内容的提示,青少年处于积累知识的阶段,第一空填“积累”;根据“像海绵汲水一样”的暗示,第二空选“汲取”;根据“努力做到又博又专、愈博愈专”的提示,选“心无旁骛”;根据“静下来多读经典”的暗示

25、,最后一空选“浮躁”;故选:B。【点评】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要依据“词不离句”的原则,即根据语境的要求,结合词语的含义、色彩等方面的特点来综合分析,最后选出恰当的词语。3(4分)下面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我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严重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这是一个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问题,必须高度重视,不能任其发展。B几乎可以断言,能够写好一段,一定能写好一篇;反之,连一段话都说不利落,一整篇就必然更加夹缠不清了。C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已成为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D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是技术。【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常见的

26、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解答】ABC正确;D有误,关联词使用不当,改为“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故选:D。【点评】辨析病句常用的方法有:1语感法。辨析句子正误,首先认真阅读,仔细考虑,从整体把握,看看句意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合理,句意间关系与关联词语是否一致等,凭借语感,就可以发现一些句子的毛病。2紧缩法。找出句子的主干,检查主谓宾(中心语)是否残缺,是否搭配得当。3分解法。理清枝叶(附在主、谓、宾上的附加成分),检查枝叶同相应的主干是否搭配得当。4聚焦法。

27、对于句中出现的修饰性词语、关联词应格外留意,尤其是成对出现的词语,先检查多用、错用或搭配不当的毛病,再看分句次序是否合理。4(4分)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合乎规范的一项是()A借助前言、后记或附录中有关作家作品的介绍,了解作家的生平事迹、科学成就和全书的大致内容,为阅读整本书做些准备。B中国石拱桥开篇便说:“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虽不是严格的定义,却一下就把石拱桥最“显眼”的特征勾勒出来了。C另外,要注意恰当使用礼貌用语。比如到别人家做客,应用“拜访”,宾客来到自己家,应用“光临”。D你知道“点赞”“吐槽”“抢沙发”“喜大普奔”这些网络词语的意思吗?它们有的来源于某些广受关注的新闻事

28、件,网民借此表达自己的褒贬;有的纯粹是为了好玩,以调侃的方式造一个新词【分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解答此题,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解答】ABD正确;C有误,“比如”后面是列举两种礼貌用语的使用,二个句子间为并列关系,应使用分号隔开,即:到别人家做客,应用“拜访”;宾客来到自己家,应用“光临”。故选:C。【点评】解答此题,注意熟记分号、冒号、引号、括号、叹号、问号的用法,重点注意句子中分层时逗号、顿号、分号的综合运用,以及引号和冒号的综合应用。还要根据语句关系判断标点运用是

29、否正确。二、课内文言文(每小题4分,共12分)5(4分)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命:教导,训诲。B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使:派遣。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易:更替。D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拂:同“弼”,辅弼,辅佐。【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解答】A句意: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命:教导,训诲。解释正确。B句意:于是皇帝派人拿着使节去诏命将军周

30、亚夫,让他下令开门。使:派遣。解释正确。C句意: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易:更替。解释正确。D句意: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拂:违背。解释不正确。故选:D。【点评】做好本题平时要注意积累、识记,特别是课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实词一定要掌握,还要学会知识的迁移,灵活运用。对于一词多义的实词还要总结辨析,加强练习。6(4分)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之”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B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C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D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和用法。【解答】

31、A“之”助词,的;B“之”,助词,的;C“之”动词,去;D“之”助词,的;故选:C。【点评】“之”的用法:旁人皆为之感怆(之:代词)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与民同游观之乐(之: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孔子云:“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7(4分)下列对文章内容、主旨及写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首先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再由“人和”进一步推演,指出“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只靠“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从正

32、面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B周亚夫军细柳主要记叙汉文帝到周亚夫的细柳营慰问军士的事,用对比、衬托的写法,刻画出了周亚夫治军严明、令出如山的性格特点。C愚公移山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用对比手法,描写了愚公和智叟两个主要人物的言行。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开篇一连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生于忧患的事例,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体现了孟子散文汪洋恣肆的语言风格。【分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要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分清层次,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作答。【解答】A有误,“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只靠“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

33、”是从反面强调“人和”的重要性;BCD正确;故选:A。【点评】考查对于课文内容理解的题,需要根据上课老师的讲解,尤其要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和中心来作答。三、现代文阅读8(12分)宋词经典的建构说宋词是经典,今天已经不会有人怀疑。可在宋代,词体刚刚流行的时候,压根儿就算不上是文学。宋词最终能与唐诗媲美争胜,被奉为一代之文学,是经过了千年的淘汰和选择的。所以说,经典,不是生来就是经典,会经历一个漫长曲折的认同过程。诗词经典中不乏这样的例子。比如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清以前鲜有评说,直到晚清才引人关注,当时著名学者王闿运评其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到了现代更是被闻一多先生称为“诗中之诗,顶峰中的顶

34、峰”。而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白居易的卖炭翁等,直到现当代才被确认为经典。经典的形成和确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宋代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在清代以前知名度不高,到了现当代,由于词中崇高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与现代社会的精神需求、主流价值观念非常合拍,因而受到关注成为经典。经典是变化的,在这个时代奉为经典的,另一个时代不一定被视为经典,这说明经典的形成和确立又具有变异性。比如南宋人编有一部词选,叫草堂诗馀,在当时说不上有多大的影响,可到了明代,就成为十分流行的经典文本,写词的奉为典范,读词的爱不释手,各种注释本、评点本是层出不穷。可由于词学观念的变化,草堂诗馀又大受冷落,康熙年间浙西词派的领

35、袖朱彝尊等人不遗余力的贬抑排斥草堂诗馀,从此热门的经典草堂诗馀就再也无人问津了。朱彝尊的词综和张惠言的词选代之而为当时流行的经典词选读本。到了二十世纪,词综词选又风光不再,而被朱祖谋的宋词三百首等选本所替代。经典的时代性和变异性表明,经典是需要不断发现、建构的。一篇不很知名但内涵丰富的作品,经过名家的阐释或称扬,有可能得到读者的广泛认同而逐渐成为经典名篇。比如柳永的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在宋明清三代是不入流的作品,而自从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把其中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二句拈出来阐释为一种做事业、做学问的境界后,这两句词就成了名句,整首词也跟着成了名篇。还有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更是因为

36、伟大领袖毛泽东“反其意”而追和之后,才受到人们的热捧,成为名篇。这些都说明了经典形成中的“名人效应”。选择经典本是纯粹的个体行为、个人爱好,但个体总会受到群体态度的影响,而群体中权威和领袖的意见,往往会成为主流的、主导性的意见,被群体成员认同和接受。因而“名人效应”就成为经典形成过程中的普遍现象。此外,“故事效应”也能提高作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从而促进它的经典化。所谓“故事效应”,即一篇诗词作品,如果有创作传播方面的逸闻趣事,往往更会引起普通读者的阅读兴趣,从而推动它的广泛传播和接受。宋词在经典化过程中,“故事效应”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李清照的醉花阴,姜夔的暗香疏影等都

37、有吸引人的故事。当然,“名人效应”“故事效应”都是作品经典化过程中外在的助推力。一篇作品能否成为经典,还是取决于作品本身的内容含量和艺术质量。(节选自古典文学知识,有改动)(1)不能说明“经典的形成和确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的一项是DA 宋词在宋代词体刚刚流行的时候,压根儿就算不上是文学,今天已成为经典。B春江花月夜在清以前鲜有评说,直到晚清才引人关注。C 岳飞的满江红在清代以前知名度不高,到了现当代才成为经典。D 李清照的醉花阴因为“故事效应”而促进它的经典化。(2)对“经典的形成和确立又具有变异性”的根本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A 文学观念的变化B 名家的阐释或称扬C“故事效应”的影响D 个体

38、受到群体态度的影响(3)对决定“一篇作品能否成为经典”的关键因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A 一篇作品是否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合拍。B 一篇作品是否得到名家的推崇。C 一篇作品是否有传播方面的逸闻趣事。D 一篇作品是否有内容含量和艺术质量。【分析】本文主要论述宋词经典的建构。在宋代,词体刚刚流行的时候,压根儿就算不上是文学。宋词最终能与唐诗媲美争胜,被奉为一代之文学,是经过了千年的淘汰和选择的。经典不是与生俱来的,像唐代许多诗歌,有的直到现当代才被确认为经典,可见经典的最终确立会经历一个漫长曲折的认同过程。经典的形成和确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经典是变化的,在这个时代奉为经典的,另一个时代不一定被视为经典,这

39、说明经典的形成和确立又具有变异性。经典的时代性和变异性表明,经典是需要不断发现、建构的。一篇不很知名但内涵丰富的作品,经过名家的阐释或称扬,有可能得到读者的广泛认同而逐渐成为经典名篇。此外,“故事效应”也能提高作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从而促进它的经典化。【解答】(1)本题考查的是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ABC正确;D有误,与“经典的形成和确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无关。故选:D。(2)本题考查的是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A正确;BCD有误,BCD是从属于A项的具体表现。故选:A。(3)本题考查的是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D正确;ABC有误,ABC太绝对。故选:D。答案:(1)D。(2)A。(3)D。【点评】信息

40、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标明文章观点的句子,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把握题干,找到答题区间;将筛选信息与原文语句进行对应比较。筛选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的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四、古诗文积累(每空2分,共10分)9(10分)根据提示填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如梦令)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分析】本题考查名

41、篇名句的积累。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内容,以及平时的积累与巩固。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解答】答案:黑云压城城欲摧(注意“摧”的书写)恨别鸟惊心采菊东篱下(注意“篱”的书写)惊起一滩鸥鹭(注意“鸥鹭”的书写)无可奈何花落去【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五、作文(50分)10(50分)有人曾这样总结现代人不健康的工作方式:把思考交给了电脑,把联系交给了手机,把行走

42、交给了汽车,把健康交给了药丸诚然,人们在过分追求便捷、享受便利时,无形中丢失了原来应该拥有甚至必须终生坚守的东西。作为中学生,也应该很好地自我反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是否曾丢失过什么?例如生活中的爱心、孝心、同情心、责任心,再如成长过程中必须具备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等等。请以“不该丢失的“为题目,写一篇文章。提示与要求: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不少于500字,最多写满格。【分析】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对任何一种作文题型来说,创新都显得相当重要。在半命题作文考试中,也应使自己的补题富有新意。【审题立意】在一般情况下,很多学生看到这

43、道题,马上就会选择题目材料导语中已经提供了的诸如“爱心”“孝心”“同情心”“责任心”“自尊”“自强”之类的词语,这些内容虽然也是可选择的对象,也能突出主题,但会让人感觉千篇一律,使人产生视觉疲劳。如果我们能从创意角度考虑,在补写题目时,将“滋味”“回忆”“眼泪”“色彩”“蜗牛壳”等作为写作内容,定会让人眼前为之一亮。【思路点拨】生活中,“不该丢失的”东西确实很多:可选具体事物,如“皮筋”“眼神”“阳光”“绿色”等;也可选抽象的物象,如“单纯”“信任”“苦难”等;既可选某一时段的事,如“童年”,也可选不同时空的事,如回忆童年、少年时等不同的时间及不同的地点发生的事来写。在选材时,我们尽量选择自己

44、熟悉的、拿手的内容,而且是他人未曾写过或想到的话题,如有位同学就以一只流浪猫的视角,来表现爱心丢失的可悲这一社会主题。【思维创新】多选择带有启发色彩的材料,多角度思考,多层次挖掘,就能写出感人至深的文章。如在体现“爱心”话题时,可选择有人挪用善款之事、老人摔倒之事、小悦悦之事等,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深入思考,揭示主题;在选择“环保”话题时,你可以从村庄的变化、食物的变化等方面进行思考,从而揭示“爱护环境”这一主题。【解答】【例文】不该丢失的晚餐白雪纷纷扬扬地下着,似玉蝴蝶在空中高傲地翻飞,又似柳絮在天空轻盈地飞舞,还好似梨花在用花瓣装点着这个美丽的冬季。银装素裹,寒气逼人,窗里边喜气洋洋,热气腾腾

45、。今天是春节,一想到这,老婆婆就开心地笑了,布满皱纹的脸上洋溢着欣喜与快乐。今天,终于能见到儿子、女儿了一大早,老婆婆便忙里忙外,把这偌大而空旷的家装扮一新。门上挂着红灯笼,贴着红福字、红对联,让整个家充满了年味。桌上已准备好了饺子、红烧猪蹄、糖醋排骨这些都是她的儿女们最爱吃的。“丁零零”,电话铃声响起,老婆婆赶忙跑过去,生怕错过儿子、女儿在回家路上的福音。“喂!”老婆婆急促地对着电话喊。“喂,妈,我今天要开会,没办法回去了,你自己吃吧!我五点的飞机,车在楼下等着,挂了啊。”老婆婆刚想说句什么,电话那头传来的已是忙音。这是女儿小丽,一位从国外留学回来的著名服装设计师,在家跨国企业上班。自从五年前的寿宴上匆匆见过一面后就再也没见过了。“丁零零”,电话铃声又一次响起,老人急匆匆地从厨房里跑出来。“喂!”像刚才一样,她激动地对着话筒喊。“喂,妈!老板临时叫我去澳洲出差,我回不去了,晚饭,就让小丽陪你吃吧。”于是,电话里又一次传来了忙音。老人放下电话,站起身来。电话铃第三次响起,老太太拿起电话,电话里传来孙子的声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期末试卷 > 八年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