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江苏省无锡市南长实验、侨谊教育集团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详细解答)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122798 上传时间:2020-02-26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江苏省无锡市南长实验、侨谊教育集团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详细解答)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9-2020学年江苏省无锡市南长实验、侨谊教育集团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详细解答)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19-2020学年江苏省无锡市南长实验、侨谊教育集团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详细解答)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19-2020学年江苏省无锡市南长实验、侨谊教育集团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详细解答)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19-2020学年江苏省无锡市南长实验、侨谊教育集团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详细解答)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9-2020学年江苏省无锡市南长实验、侨谊教育集团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积累与运用:(共24分)1(8分)根据课文内容默写。晴川历历汉阳树, 。(崔颢黄鹤楼) ,将以遗所思。(庭中有奇树)东皋薄暮望, 。(王绩野望)夕日欲颓,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鸢飞戾天者, 。(吴均与朱元思书)曹操在龟虽寿中,表达自己老当益壮、自强不息之志的诗句是“ , 。”2(3分)根据拼音写汉字。浩hn zo 热 眼花lio 乱3(2分)对下列文段中加点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A自:从B

2、同“缺”,空隙C亭午:正午D曦:太阳4(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教授在活动开幕式上的主题演讲,高屋建瓴,观点鲜明,引起了听众的热烈反响。B他十分仰慕那位科学家,而当他真的见到科学家时,却有点诚惶诚恐。C老师提出的问题让同学们在课堂上讨论了好久,莫衷一是。D这本小说虽没有抑扬顿挫的故事情节,却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了读者的青睐。5(2分)下列句子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通过这次灾后重建,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重要性。B这篇报道列举大量事实,控诉了人类破坏自然、滥杀动物。C也许,青春本身就是一本成长的流水账,需要我们小心地记录,精心地收藏。D我们在考试

3、中能否取得好的成绩,关键在于平时的努力。6(2分)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藤野先生是鲁迅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记叙了他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学习与思想经历。B新闻特写作为新闻体裁之一,采用类似于特写的手法,以概括性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常用于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C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注释水经的基础上,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相关历史、人物、传说等,撰成水经注。D野望、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都是五律,共八句四联,这种体裁的二、三联一般要求对仗。7(5分)阅读文段,回答问题。“不论我们对这一事件的动机及政治背景作何评论,都必须承认这一点,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

4、执行得也十分利落。这场军事政变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以上文字是 在他的作品 中的一段话。文中所说的“这场军事政变”指的是什么?政变的结果如何?二、阅读与赏析:(共36分)8(5分)赠从弟(其二)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1)诗歌最后说“松柏有本性”,请说说诗人笔下的松柏有怎样的特点?(2)本诗颔联向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9(10分)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

5、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见其子,拔剑而刺之。 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节选自吕氏春秋【注释】梁:大梁,战国时魏国的都城。部(pu):部娄,同“培塿”,小山丘。诮(qio):责备。责:通“债”,外债。(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 扶而道苦之 我固尝闻之矣 恐其父之不能反也 (2)下列句中的“之”与“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中的

6、“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明旦之市而醉C实是欲界之仙都D孔子曰:何陋之有(3)翻译句子。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4)读了上面的短文,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10(8分)那天他们工作得很辛苦,照道理这两位学者此刻应该休息了。但是比埃尔和玛丽并不总是照道理行事。他们穿上外衣,告诉居里大夫说他们要出去,就溜走了他们挽臂步行,话说得很少。沿着这个远离市中心的街区的热闹街道,走过工厂、空地和不讲究的住房。他们到了娄蒙路,穿过院子,比埃尔把钥匙插入锁孔,那扇门嘎嘎地响着(它已经这样响过几千次了),他们走进他们的领域,走进他们的梦境。玛丽说:“不要点灯!”接着轻轻地笑了笑,再说

7、:“你记得你对我说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的那一天么?”几个月以来使比埃尔和玛丽入迷的镭的真相,实际上比他们以前天真地希望着的样子还要可爱。镭不只有“美丽的颜色”,它还自动发光!在这个黑暗的棚屋里没有柜子,这些零星的宝贝装在极小的玻璃容器里,放在钉在墙上的板子或桌子上;它们那些略带蓝色荧光的轮廓闪耀着,悬在夜的黑暗中。“看哪看哪!”这个年轻妇人低声说着。她小心翼翼地走上前去找,找到一张有草垫的椅子,坐下了。在黑暗中,在寂静中,两个人的脸都转向这些微光,转向这射线的神秘来源,转向镭,转向他们的镭!玛丽的身体前倾,热切地望着,她此时的姿势,就像一小时前在她睡着了的孩子床头看着孩子一样。她的伴侣用手轻

8、轻地抚摩她的头发。她永远记得看荧光的这一晚,永远记得这种神妙世界的奇观。选自艾芙居里美丽的颜色(1)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描写了居里夫妇发现镭的场景,这个场景既宁静又富有浪漫色彩。B“他们走进他们的领域,走进他们的梦境”这句话用了比喻,将科学研究比作“梦境”。C第段中加点“溜”字很生动,表现了居里夫妇富有童心的一面。D在居里夫妇最终发现镭时,文中用了四个“转向”来表现他们激动热切的心情。(2)选文第一段括号中的“它已经这样响过几千次了”有什么作用?(3)划线句对居里夫人进行了什么描写?塑造了她怎样的形象?(4)选文第三段具体描写了镭的样子,请结合上下文,说说“美丽的颜色”的含

9、义。11(13分)冬天里的事情 许峰那是冬天的事。我小时候在东北生活,真冷,你要是站在雪地里不动,骨头都能冻酥了。我们生活的部队家属院里有一口井,不管冬夏,吃水都靠它一根管子伸到地下,上头是一个呆头呆脑的铸铁做的圆家伙,一抬一压把下面的水抽上来。一到冬天管子就被冻住了,要压水,先要提一壶开水,顺着管子浇,把里面的冰烫开,才能抽出水。有一天早上,趁着没人注意,我悄悄溜到水井边,想舔一舔管子,试一试舌头能不能把管子里的冰化开。我半蹲在地上,张开嘴,伸出舌头,管子仿佛有强大的吸力,把我的舌头粘了个结结实实,瞬间,一股寒气“沁人心牌”,透心凉。我感觉不妙,往回拉了拉舌头,可是,“焊”得很“死”。越扽,

10、“焊”得越死,很疼。我一点办法都没有,纹丝不动地蹲在那里,挺着脑袋,张着嘴,吐着舌头,像一只仰天长叹的青蛙。连哭的可能都没有。在零下四十摄氏度的天气里,如果再冻一会儿,我会成为水井边的一尊冰雕。东北的冬天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我的舌头虽然不幸遭受了一场“浩劫”,但是在那一天的前前后后,它主要的作用还是用来品尝东北的美食。黏豆包。冬天的时候家家都做,蒸了一锅又一锅,放到屋外去冻,冻成冰疙瘩。吃的时候,拿进来几个,上火一蒸,冰雪很快消融,豆包呈黏黏糊糊的形状,又不会黏成一团,蘸着白糖吃,真甜。里面的豆沙馅也很甜。冻豆腐。家家都有小小的圆圆的石磨,女人都会做豆腐。一盘盘热腾腾的豆腐在风里雪里很快

11、凝固,坚硬得像一块块石头,颜色也由白变黄。冻豆腐是东北人冬天绝妙的美味,炖骨头,炖白菜,炖酸莱,炖粉条,都可以放冻豆腐,咬着很筋道,味道很独特,百吃不厌。东北的冬天里,我和小伙伴堆雪人,滚雪球,打雪仗,在冰雪的陪伴下度过了我自由快乐的童年。那样的冬天,南方人是不敢想象的,也想象不来。我是见过冬天的“大世面”的人,比如我正在经历的这一年的冬天,着实有点北方的特色了,有强烈的风,街上的树还好,但我们阳台上的那些树摇得很来劲,在屋子里都能听到树叶摩擦发出的欢快的声音。窗外悬着的一股股凉气顺着窗户缝隙一阵阵袭来,吹到脸上,但不刺骨,很清冽,让人清醒。桌上的一杯热红茶已成冰茶,很好喝。晚些时,我走在路上

12、,竟然下雪了,不过,那是一粒粒的小雪珠,是“霰”,是唐代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里的一句“月照花林皆似霰”的“霰”。我小心地捻着它,富于质感,柔韧且倔强。我用整个面孔承接了它,我整个人,从里到外,似乎都被漫天蕴蓄的雪珠涤荡得清清澈澈。这时,我接到母亲的长途电话,她说:“我看天气预报了,你们那里很冷。”我想让母亲来南方过个年,父亲已经不在了,她很孤独。我特别想让她来南方吃几顿我做的饭,还是我小时候她做给我们的,酸菜炖粉条,小鸡炖蘑菇天气好的时候,我想陪她到南方的草地上晒太阳。只是,也许在她抵达南方的时候冬天已经绕走了。但冷与暖,永远是心里的事情。(1)作者回忆了关于东北冬天里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

13、言概括。(2)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作用。我用整个面孔承接了它,我整个人,从里到外,似乎都被漫天蕴蓄的雪珠涤荡得清清澈澈。(3)文章主要写北方的冬天,而作者却在第段写到南方的冬天,这是否偏题?为什么?(4)文章第段的划线句耐人寻味,请说说你的理解。三、表达与交流:(40分)12(40分)根据提示内容,完成写作。 是阳光,给了小草碧绿的颜色;是湖水,给了鱼儿灵动的身姿;是草原,给了骏马酣畅的奔腾大自然给万物以恩泽,而我们自己,也日日沐浴着恩泽:来自亲人、师长、好友,乃至一本书籍、一句箴言请以“是你给我一片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卷面整洁,字迹清楚。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立意自

14、定,角度自选,写出真情实感。字数不少于600字。2019-2020学年江苏省无锡市南长实验、侨谊教育集团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积累与运用:(共24分)1(8分)根据课文内容默写。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庭中有奇树)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王绩野望)夕日欲颓,沉鳞竞跃。(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吴均与朱元思书)曹操在龟虽寿中,表达自己老当益壮、自强不息之志的诗句是“烈士暮年,烈士暮年。”【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

15、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成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解答】答案:芳草萋萋鹦鹉洲(注意“萋萋”“鹦鹉”的写法)攀条折其荣(注意“攀”的写法)徙倚欲何依(注意“徙倚”的写法)沉鳞竞跃(注意“鳞”“竞”的写法)谁家新燕啄春泥望峰息心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注意“暮”的写法)【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2(3分)根据拼音写汉字。浩hn瀚zo燥热 眼花lio缭

16、乱【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汉字的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确定读音及字形。【解答】答案:瀚 燥 缭【点评】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能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的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的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3(2分)对下列文段中加点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A自:从B同“缺”,空隙C亭午:正午D曦:太阳【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17、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做好积累,对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分类做好整理。【解答】A有误,“自三峡七百里中”意思是:在三峡七百里之间,自,在。BCD正确。故选:A。【点评】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4(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教授在活动开幕式上的主题演讲,高屋建瓴,观点鲜明,引起了听众的热烈反响。B他十分仰慕那位科学家,而当他真的见到科学家时,却有点诚惶诚恐。C老师提出的问题让同学们在课堂上讨论了好久,莫衷一是。D这本小说虽没有抑扬顿挫的故事情节,却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了读者的青睐。【分

18、析】此题考查学生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解答】ABC正确。D有误,抑扬顿挫: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用来形容故事情节是不恰当的。故选:D。【点评】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辨清词语的感情色彩,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运用是否恰当。5(2分)下列句子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通过这次灾后重建,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重要性。B这篇报道列举大量事实,控诉了人类破坏自然、滥

19、杀动物。C也许,青春本身就是一本成长的流水账,需要我们小心地记录,精心地收藏。D我们在考试中能否取得好的成绩,关键在于平时的努力。【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解答】A有误,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去掉“通过”或“使”;B有误,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在“滥杀动物”后加“的恶劣行径”;C正确;D有误,两面对一面,可以将“平时的努力”改为“平时是否努力”。故选:C。【点评】辨析病句常用的方法有:1语感法。辨析句子正误,首先认真阅读,

20、仔细考虑,从整体把握,看看句意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合理,句意间关系与关联词语是否一致等,凭借语感,就可以发现一些句子的毛病。2紧缩法。找出句子的主干,检查主谓宾(中心语)是否残缺,是否搭配得当。3分解法。理清枝叶(附在主、谓、宾上的附加成分),检查枝叶同相应的主干是否搭配得当。4聚焦法。对于句中出现的修饰性词语、关联词应格外留意,尤其是成对出现的词语,先检查多用、错用或搭配不当的毛病,再看分句次序是否合理。6(2分)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藤野先生是鲁迅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记叙了他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学习与思想经历。B新闻特写作为新闻体裁之一,采用类似于特写的手法,以概括性描写

21、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常用于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C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注释水经的基础上,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相关历史、人物、传说等,撰成水经注。D野望、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都是五律,共八句四联,这种体裁的二、三联一般要求对仗。【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解答】ACD正确。B有误,新闻特写以形象化的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故选:B。【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7(5分)阅读文

22、段,回答问题。“不论我们对这一事件的动机及政治背景作何评论,都必须承认这一点,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这场军事政变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以上文字是埃德加斯诺在他的作品红星照耀中国中的一段话。文中所说的“这场军事政变”指的是什么?政变的结果如何?【分析】本题为名著综合题,红星照耀中国原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

23、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解答】本题考查名著常识的积累。阅读题干内容,根据名著的阅读记忆,可知其出自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掌握。根据语段中的“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可以判定这场军事政变指的是西安事变。根据历史所写或是名著中表述的内容,可知西安事变结束了国共两党之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答案: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西安事变(或双十二事变);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点评】阅读名著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

24、,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二、阅读与赏析:(共36分)8(5分)赠从弟(其二)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1)诗歌最后说“松柏有本性”,请说说诗人笔下的松柏有怎样的特点?(2)本诗颔联向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分析】刘桢的诗刚劲挺拔,卓荦不凡。曹丕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赠从弟共三首,为其代表作,本诗是第二首。这首诗看似咏物,实为言志,借青松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全诗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寓意高远,气壮脱俗。【解答】(1)本题考查古诗中重要意象蕴涵的特点。起首

25、二句,即以松的高洁之态动人情思,风的肃杀之声逼人警觉。用“亭亭”标示松的傲岸姿态。三四两句中,两个“一何”强调诗人感受的强烈,一“盛”一“劲”表现冲突的激烈和诗人的感情倾向。五六两句,由风势猛烈而发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刚劲而拓宽为一年四季常端正,越发显出环境的严酷和青松岁寒不凋的特性。最后两句变换句式,以有力的一问一答作结。诗人由外而内,由表层到深层,把读者眼光从“亭亭”“端正”的外貌透视到松树内在的本性,以此表明松树之所以不畏狂风严寒,是因为有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鉴赏能力。本题可从写作手法(对比)或修辞角度(反复)两方面进行答题。第一个“一何”突出谷中风的迅疾凶猛,

26、第二个“一何”突出青松的雄健挺拔。两个“一何”强调诗人感受的强烈,一“盛”一“劲”表现冲突的激烈和诗人的感情倾向。答案:(1)亭亭(挺拔),劲(刚劲),端正(直立、正直)。(2)颔联运用对比(或反衬),用风声的强盛衬托松枝的刚劲;运用反复的手法,用“一何”加以强调,突出松柏坚贞不屈的品格。两个“一何”强调诗人感受的强烈,一“盛”一“劲”表现冲突的激烈和诗人的感情倾向。译文:高山上松树挺拔耸立,山谷间狂风瑟瑟呼啸。风声是多么的猛烈,松枝又是多么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难道是松树没有遭到严寒的侵凌吗?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点评】咏物诗情感分类:(1)言志表现

27、诗人的志向操守。(2)抒愤倾吐心中的不平之气。(3)刺世鞭鞑社会的丑恶现象。(4)言理通过具体的物象来阐明事理。(5)寄趣通过对物象情态进行描摹来表达喜爱之情。9(10分)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见其子,拔剑而刺之。 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

28、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节选自吕氏春秋【注释】梁:大梁,战国时魏国的都城。部(pu):部娄,同“培塿”,小山丘。诮(qio):责备。责:通“债”,外债。(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效仿,装扮扶而道苦之使受苦,折磨我固尝闻之矣曾经恐其父之不能反也同“返”,返回(2)下列句中的“之”与“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明旦之市而醉C实是欲界之仙都D孔子曰:何陋之有(3)翻译句子。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4)读了上面的短文,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分析】译文: 魏国的北部有个叫黎丘的乡村,(那)有个奇怪的

29、鬼,喜欢装扮别人的儿子、侄子、兄弟的样子。乡村的一个老人到街市上喝醉酒回家,黎丘的鬼装扮成他的儿子的样子,扶他却在路上折磨他。老人回到家,酒醒后就责骂他的儿子,说:“我是你的父亲啊,难道我对你不够好吗?我喝醉了,你在路上折磨我,是为什么?”他的儿子哭着磕头碰地说:“冤枉啊!没有这样的事啊!昨天我去村东向人讨债,可以问他的。”他的父亲相信他的话,说:“呵!那就肯定是那奇鬼啊,我曾经听说过的!”第二天特意又到街市上喝酒,想碰上那鬼将它刺死。第二天前往街市上喝醉了,他真正的儿子担心父亲不能回家,就前去接他。老人看见儿子,拔出剑就刺他。 老人的头脑迷惑就在于有像他儿子的鬼,却杀死了自己真正的儿子。那些

30、被冒牌的贤士搞糊涂的人,见了真的贤士,反而不能辨认,他们的见识其实是和黎丘老人一样啊!【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解答此题可采用联想(联想课文原句)推断、语言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语法分析推断、语境分析推断、邻字帮助推断等方法。句意是:喜欢装扮别人的儿子、侄子、兄弟的样子。效:效仿,装扮;句意是:扶他却在路上折磨他。苦,使苦,折磨。句意是:我曾经听说过的。尝,曾经。句意是:他真的儿子担心父亲不能回家。反,同“返”,返回。(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的用法。这就要求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实词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的特殊含义和用法,要注意活学活用。例句意是:

31、他真正的儿子担心父亲不能回家。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句意是: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句意是:(老者)天刚亮就到市上去,又喝醉了。之:动词,去,往,到。C句意是: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之:结构助词,的。D句意是: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故选:A。(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做此题要遵循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重点字词有:吾:我;汝:你;岂:难道;为:是;谓:说,认为。句意为:我是你的

32、父亲啊,难道是我对你不够好吗!(4)本题考查此题属于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做此题首先要认真研读文章,做到了解文章内容,再思考文章主题,最后从中得到启示。由“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可分析得出:判别事物的真伪,必须根据事物的本来面目细加审察。答案:(1)效仿,装扮;使受苦,折磨;曾经;同“返”,返回。(2)A。(3)我是你的父亲啊,难道是我对你不够好吗!(4)判别事物的真伪,必须根据事物的本来面目细加审察。【点评】效动模仿;效法。诫兄子严敦书:“吾爱之重之,愿汝曹之。”动奉献;献出。谏太宗十思疏:“仁者播其惠,信者其忠。”动效验;验证。订鬼:

33、“何以之?”名证明。采草药:“根色黯恶,此其也。”名效果。六国论:“燕虽小国而后亡,期用兵之也。”名任务。出师表:“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动见效。出师表:“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10(8分)那天他们工作得很辛苦,照道理这两位学者此刻应该休息了。但是比埃尔和玛丽并不总是照道理行事。他们穿上外衣,告诉居里大夫说他们要出去,就溜走了他们挽臂步行,话说得很少。沿着这个远离市中心的街区的热闹街道,走过工厂、空地和不讲究的住房。他们到了娄蒙路,穿过院子,比埃尔把钥匙插入锁孔,那扇门嘎嘎地响着(它已经这样响过几千次了),他们走进他们的领域,走进他们的梦境。玛丽说:“不要点灯!”接着轻轻地笑了笑

34、,再说:“你记得你对我说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的那一天么?”几个月以来使比埃尔和玛丽入迷的镭的真相,实际上比他们以前天真地希望着的样子还要可爱。镭不只有“美丽的颜色”,它还自动发光!在这个黑暗的棚屋里没有柜子,这些零星的宝贝装在极小的玻璃容器里,放在钉在墙上的板子或桌子上;它们那些略带蓝色荧光的轮廓闪耀着,悬在夜的黑暗中。“看哪看哪!”这个年轻妇人低声说着。她小心翼翼地走上前去找,找到一张有草垫的椅子,坐下了。在黑暗中,在寂静中,两个人的脸都转向这些微光,转向这射线的神秘来源,转向镭,转向他们的镭!玛丽的身体前倾,热切地望着,她此时的姿势,就像一小时前在她睡着了的孩子床头看着孩子一样。她的伴侣

35、用手轻轻地抚摩她的头发。她永远记得看荧光的这一晚,永远记得这种神妙世界的奇观。选自艾芙居里美丽的颜色(1)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文段描写了居里夫妇发现镭的场景,这个场景既宁静又富有浪漫色彩。B“他们走进他们的领域,走进他们的梦境”这句话用了比喻,将科学研究比作“梦境”。C第段中加点“溜”字很生动,表现了居里夫妇富有童心的一面。D在居里夫妇最终发现镭时,文中用了四个“转向”来表现他们激动热切的心情。(2)选文第一段括号中的“它已经这样响过几千次了”有什么作用?(3)划线句对居里夫人进行了什么描写?塑造了她怎样的形象?(4)选文第三段具体描写了镭的样子,请结合上下文,说说“美丽的颜色

36、”的含义。【分析】这篇文章记述了居里夫妇在棚屋中用四年时间提取镭,最后终于获得成功的情景。那残破的棚屋,辛劳的工作,四年的坚持,他们终于看到了这神妙世界的奇观。读完文章,我们感受到科学发现的艰辛,也领略到科学家的坚守与乐观。【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ABD理解正确;C有误,表现了他们对科学研究极大的热情和投入;故选:C。(2)本题考查句子作用的分析。“那扇门嘎嘎地响着(它已经这样响过几千次了)”,这句话中的括号里的“它已经这样响过几千次了”是补充说明,说明居里夫妇到这个实验室来已经有几千次了,还是没有获得成功。“几千次”表明他们的实验次数从,“响”说明实验设备简陋、条件艰苦,表现了

37、他们对科学的热爱与执着追求。(3)本题考查人物描写的方法与作用分析。“玛丽的身体前倾,热切地望着,她此时的姿势,就像一小时前在她睡着了的孩子床头看着孩子一样。”这是动作描写,将居里夫人(玛丽)比作看着孩子的母亲,可见她对科学的热爱,对从事科学研究的幸福感之强烈。(4)本题考查标题含义的分析。“镭不只有美丽的颜色,它还自动发光!”这里的“美丽的颜色”,既择时镭本身发出的光彩,也暗示了居里夫妇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光辉照耀千古。答案:(1)C(2)从侧面(或暗示)居里夫妇实验次数多、实验条件艰苦,表现了他们对科学的执着与热爱。(3)动作描写,将发现了镭的居里夫人写成一位看着孩子的母亲,塑造了一位热爱

38、科学、视科学工作为极大幸福的女科学家。(4)“美丽的颜色”既指镭本身,它在居里夫妇的眼中展现出美丽可爱的光彩,也指居里夫妇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点评】重点词语理解的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使不明了的明了化;将比喻、象征还原)。语言组织:这个词语意思是,强调(突出、写出)了,表达了的情感,或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为下文叙事描写提供合理的依据。11(13分)冬天里的事情 许峰那是冬天的事。我小时候在东北生活,真冷,你要是站在雪地里不动,骨头都能冻酥了。我们生活的部队家属院里有一口井,

39、不管冬夏,吃水都靠它一根管子伸到地下,上头是一个呆头呆脑的铸铁做的圆家伙,一抬一压把下面的水抽上来。一到冬天管子就被冻住了,要压水,先要提一壶开水,顺着管子浇,把里面的冰烫开,才能抽出水。有一天早上,趁着没人注意,我悄悄溜到水井边,想舔一舔管子,试一试舌头能不能把管子里的冰化开。我半蹲在地上,张开嘴,伸出舌头,管子仿佛有强大的吸力,把我的舌头粘了个结结实实,瞬间,一股寒气“沁人心牌”,透心凉。我感觉不妙,往回拉了拉舌头,可是,“焊”得很“死”。越扽,“焊”得越死,很疼。我一点办法都没有,纹丝不动地蹲在那里,挺着脑袋,张着嘴,吐着舌头,像一只仰天长叹的青蛙。连哭的可能都没有。在零下四十摄氏度的天

40、气里,如果再冻一会儿,我会成为水井边的一尊冰雕。东北的冬天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我的舌头虽然不幸遭受了一场“浩劫”,但是在那一天的前前后后,它主要的作用还是用来品尝东北的美食。黏豆包。冬天的时候家家都做,蒸了一锅又一锅,放到屋外去冻,冻成冰疙瘩。吃的时候,拿进来几个,上火一蒸,冰雪很快消融,豆包呈黏黏糊糊的形状,又不会黏成一团,蘸着白糖吃,真甜。里面的豆沙馅也很甜。冻豆腐。家家都有小小的圆圆的石磨,女人都会做豆腐。一盘盘热腾腾的豆腐在风里雪里很快凝固,坚硬得像一块块石头,颜色也由白变黄。冻豆腐是东北人冬天绝妙的美味,炖骨头,炖白菜,炖酸莱,炖粉条,都可以放冻豆腐,咬着很筋道,味道很独特,百

41、吃不厌。东北的冬天里,我和小伙伴堆雪人,滚雪球,打雪仗,在冰雪的陪伴下度过了我自由快乐的童年。那样的冬天,南方人是不敢想象的,也想象不来。我是见过冬天的“大世面”的人,比如我正在经历的这一年的冬天,着实有点北方的特色了,有强烈的风,街上的树还好,但我们阳台上的那些树摇得很来劲,在屋子里都能听到树叶摩擦发出的欢快的声音。窗外悬着的一股股凉气顺着窗户缝隙一阵阵袭来,吹到脸上,但不刺骨,很清冽,让人清醒。桌上的一杯热红茶已成冰茶,很好喝。晚些时,我走在路上,竟然下雪了,不过,那是一粒粒的小雪珠,是“霰”,是唐代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里的一句“月照花林皆似霰”的“霰”。我小心地捻着它,富于质感,柔韧且倔

42、强。我用整个面孔承接了它,我整个人,从里到外,似乎都被漫天蕴蓄的雪珠涤荡得清清澈澈。这时,我接到母亲的长途电话,她说:“我看天气预报了,你们那里很冷。”我想让母亲来南方过个年,父亲已经不在了,她很孤独。我特别想让她来南方吃几顿我做的饭,还是我小时候她做给我们的,酸菜炖粉条,小鸡炖蘑菇天气好的时候,我想陪她到南方的草地上晒太阳。只是,也许在她抵达南方的时候冬天已经绕走了。但冷与暖,永远是心里的事情。(1)作者回忆了关于东北冬天里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作用。我用整个面孔承接了它,我整个人,从里到外,似乎都被漫天蕴蓄的雪珠涤荡得清清澈澈。(3)文章主要写北方的冬

43、天,而作者却在第段写到南方的冬天,这是否偏题?为什么?(4)文章第段的划线句耐人寻味,请说说你的理解。【分析】文章叙述了“我”在东北的冬天里的难以磨灭的记忆:用开水烫冻住的水管;用舌头舔水管被粘住;品尝粘豆包、冻豆腐等美食;做堆雪人、滚雪球、打雪仗等游戏。紧接着写了我正在经历的南方的春天,引出了我与母亲的互相牵挂。【解答】(1)本题考查故事情节的概括能力。快速浏览原文,找到相关的语句标画下来,摘抄或概括要全面,语言要简洁。 前三个自然段,写了东北的冬天发生过的事件。第段,写了“用开水烫冻住的水管”“用舌头舔水管被粘住”两件事,第段,写了“品尝粘豆包、冻豆腐等美食”,第段,写“做堆雪人、滚雪球、

44、打雪仗等游戏”。(2)本题考查词语作用的分析。第中,“我用整个面孔承接了它”,“它”是小雪珠,是南方难得一见的自然现象。“承接”是承受接住,是迎接的意思。这个词表达了“我”在南方见到北方习以为常的“雪”后的兴奋与亲近感。(3)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理解。第段写到南方的冬天,是对比的写法。南方遇到这种寒冷是很难的,但在北方却是常态,作者以此衬托了对北方冬天的怀念。而且,在内容上,为下文妈妈的电话“我看天气预报了,你们那里很冷”作铺垫,表达了母子之间的相互牵挂之情。(4)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但冷与暖,永远是心里的事情。”解答时,结合上下文和文章主旨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加以理解分析。这里的“冷与暖”

45、,不是自然的大气温度,而是人心理的感受。如:儿时在东北冬天的生活,虽然寒冷但充满了乐趣和温情;现在我身处南方,母亲独处北方,距离虽遥远,但是彼此却牵挂与思念。回答时要从个人内心的感受入手分析。答案:(1)用开水烫冻住的水管。“我”用舌头舔水管被黏住。品尝黏豆包、冻豆腐等美食。做堆雪人、滚雪球、打雪仗等游戏。(2)“承接”原指把下落的物体接住,这里有迎接的意思。这个词形象地表达了我在南方看到有北方特色的雪景后的兴奋喜悦之情。(3)不偏题。这两段写在南方的冬天遇到了难得的具有北方特色的寒冷,是为了烘托“我”对北方冬天的怀念,为下文“我”与母亲的互相牵挂做铺垫。(4)在作者看来,冷与暖和天气无关,是个人内心的感受。儿时北方冬天的冷给“我”留下了美味、快乐的印象。现在南方的冬天因有北方特色,给“我”带来了愉悦和畅快。“冷”连接着温情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童年自由快乐生活的怀念,对家乡的思念,对母亲的牵挂。【点评】重点句子理解(作用)。思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语言组织:这句话写出了(内容),结构上起到了(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为下文写什么作铺垫、总结上文突出中心等)的作用。三、表达与交流:(40分)12(40分)根据提示内容,完成写作。 是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期中试卷 > 八年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