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2019学年江西省赣州市兴国三中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10分)1(2分)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翘首(qio) 咆啸 长途跋涉(b) 热泪涟涟B澎湃(bi) 默掣 浩瀚无垠(hn) 意趣盎然C桅杆(wi) 蹒跚 相形见绌(ch) 刀剑入鞘D凛冽(ln) 游逛 风光绮丽(y) 微不足到2(2分)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近些年,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大学生沉迷于网游,忘却了曾经的理想,真让人痛心不已。B竹筏在湍急的河流中,就像一只漂浮于水中的甲虫,船工小心翼翼地撑着筏子,唯恐它被巨浪打翻。C我们不能妄自菲薄自己的成绩,任何时候都不能气
2、馁,也不应轻易满足自己的成绩,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D为了筹建南极长城站,他呕心沥血;长城站落成时,这位钢铁汉子也流泪了。3(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部分网络移动支付机构内控薄弱,出现了客户资金被非法挪用。B因为只运货,不送人的原因,天舟一号被形象的称为“快递小哥”。C甘南、临夏、靖远等地羊儿成群,为制作羊皮筏子提供了充足原料。D食品谣言的存在,不仅是民众相关知识的贫乏,而是食品安全焦虑的体现。4(2分)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植物是没有“情”的,更别说“智”了。 。还有,我们常常把失去记忆、没有什么行为能力者称为“植物人”。“人非草木
3、,孰能无情?”这句话说的就是草木的无情。在神奇的植物世界,许多植物为了生存,不仅能“看”,能“睡”,还能“吃”。然而,随着科学家植物研究的逐步深入,他们惊奇地 发现植物 不但有“情”,而且还有“智”呢。ABCD5(2分)下列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为什么要读书呢?书,可以唤醒沉睡的心灵,可以引领迷惘的灵魂。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崭新的世界。(运用设问,自问自答,强调了书对人的思想的启迪和引领作用有助于启发读者思考。)B读艾青的诗歌,我坚定了不断前行的信念;读史铁生的散文,我鼓起了直面人生的勇气;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我充满了对精神家园的憧憬(运用排比,语势强烈,意在突出读书带给“我
4、”的力量,让“我”有更高的追求。)C读书,就像用麦管吮吸甘露,让人欣喜,让人着迷。(运用比喻,生动地写出了阅读给人带来的惬意感受。)D还有什么比读书更能产生令人陶醉的内心体验呢?(运用反问,加强语气,强调了阅读能使人内心世界更丰富、精神境界更高尚的原因。)二、古诗文积累和阅读(24分)6(4分)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酬张少府 (唐)王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区。(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赠友诗。由题目中的“酬”字推断,应当是张少府先有诗相赠,王维再写此诗为酬。B首联是说自己一直喜欢清净,对什么事都漠
5、不关心,这是诗人此时内心的真实写照。C 当时政治局面日趋黑暗,王维的理想随之破灭。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既不愿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无能为力。“自顾无长策”,就是他思想上矛盾、苦闷的反映。D颈联展现了一幅鲜明生动的形象画面;诗人迎着松林吹来的清风解襟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万事不关心”表现了自己消极之至的生活态度。B颔联“空”是“徒然”的意思。晚年的王维面对日趋黑暗的政治局面,他不愿同流合污而又无能为力,理想破灭只好归隐,“空”深刻反映了诗人思想上的矛盾与苦闷及内心的隐痛与感慨。C颈联表现了诗人对自由自在、舒心惬意的隐居生活的追求和闲适的生活
6、情趣。D尾联是即景悟情,以问答形式做结,故作玄解,以不管作答,含蓄而富有韵味,洒脱超然、发人深省。7(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问题。 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素知名,举孝廉,投侃宿。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而逵马仆甚多。侃母湛氏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卖得数斛米,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锉诸荐以为马草。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逵曰:“路已远,君宜还。”侃犹不返。逵曰:“卿可去矣。至洛阳,当相为美谈。”侃乃返。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顾荣诸人,大获美誉。【注释】范逵(ku
7、):人名。室如悬磬(qng):屋里就像挂着石磬一样。形容穷得什么也没有。悬:挂;磬:乐器,中空。髲(b):假发。斫(zhu):用刀斧砍。剉(cu):同“挫”,割。荐:草编的坐垫。(1)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 A陶公/少/有大志B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C锉/诸荐/以为马草D遂/称之于羊晫、顾荣/诸人(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同郡范逵素知名 湛头发委地 侃追送不已 (3)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至洛阳,当相为美谈。(4)文中范逵“深愧其厚意”,用自己的话说说陶侃母子的“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说说陶侃是个怎样的人?8(8分)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1)牧人驱犊返, 。(2
8、)最爱湖东行不足, 。(3)单车欲问边, 。(4) ,瑟瑟谷中风。(5) ,狐兔翔我羽。(6)怀民亦未寝, 。(7)夕阳欲颓, 。(8) ,天下独绝。三、现代文阅读(30分)9(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汤小小那次回老家,在候车室里,我坐在一老一少两个男人对面,无意中,听到了他们的谈话。年轻男子说:“爸,别担心,医生说了,没事儿,这病能治。”原来是一对父子,看他们身边的包里放着一些药物,大概是父亲生了病,儿子带着他到城里的大医院诊治,这是要往家赶呢!我不禁心生同情,多看了那父亲一眼。父亲年龄并不太大,五十岁左右的样子,只是脸色蜡黄,非常清瘦,看上去很虚弱。他穿
9、着一件略显宽大的白衬衫,崭新的,与他黝黑的皮肤不太相称,大概是为了进城而新买的吧!旁边的儿子穿着讲究,看样子,应该在城里生了根发了芽。听了儿子的话,父亲摇了摇头,低声说:“我就说不来看,你偏让来,白花冤枉钱。自己身上的病我自己清楚,你们现在都出息了,我也没啥牵挂,就希望走得利索点,别拖累你们。”儿子没接腔,转过脸,有泪悄悄地滑落。他赶紧抬手擦掉,不让父亲看见。我的心忽然有一点疼,看来,父亲的病并不像儿子说的那样轻松,或许,生离死别的悲伤已经在彼此心里蔓延。两个人都没再说话。过了许久,父亲似乎累了,身体不由自主地靠在了儿子肩上,双目紧闭,看样子,已经进入了梦乡。候车室里人来人往、嘈杂不堪,并不是
10、睡觉的地方。儿子一手扶着父亲的腰,一只手轻轻地覆在父亲的耳朵上,试图为他抵挡一些噪音。只见儿子像一个放哨的战士,身体保持不动,眼睛却紧张地看向每一个从他们身边经过的人,目光里写满了乞求,似乎在说:嘘,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同样的情景,我在另一家医院也遇到过。那是一位八十岁的父亲,在两个女儿的搀扶下,到医院来体检。父亲真的已经老态龙钟,拄着根拐杖,目光呆滞。女儿扶他走他便走,女儿扶他坐他便坐,像一个听话的孩子。看着别人投来的异样目光,女儿解释说:“父亲年龄大了,又有老年痴呆,生活不能自理。即使父亲不认识我们,只要他健健康康地活着,我们也觉得是种安慰。”女儿说话时,父亲一直看着她,显然,他对孩子们
11、极度依赖,就像孩子们小时候依赖他一样。等待无聊而又漫长。在长椅上坐了一会儿,父亲似乎累了,身体一斜,倒在女儿的肩头睡着了。医院里并不太安静。女儿搂着父亲,不敢挪动身体;另一个女儿赶紧将一件外套披在父亲身上,刻意往上面拉了拉,盖住父亲的耳朵。看着这一幕,所有的人都压低了声音,连医生也放轻了脚步。我忽然感觉双眼酸涩。无论在嘈杂的候车室,还是在拥挤的火车上,抑或在排成长龙的医院里,从来都是孩子靠在父亲的肩头休息,什么时候,我们看到过年轻力壮的父亲在公众场合安心小憩?父亲从来都担当着保护者的角色,只有当他们病了、老了,再也无力保护孩子时,才会心无旁骛地小睡一会儿,缓解满身的疲惫。当我们看见一位父亲靠在
12、儿女的肩头睡觉,那一定是因为,他在这个世界的时日已经不多。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什么时候,当你看到一位睡着的父亲,一定不要吵,不要吵,让父亲安安静静地多睡一会儿。(1)你从选文中读出了“儿子”与“女儿”的哪些共同品质?(2)请赏析第段画横线的句子。儿子一手扶着父亲的腰,一只手轻轻地覆在父亲的耳朵上,试图为他抵挡一些噪音。(3)细读选文第段,说说为什么“我忽然感觉双眼酸涩”。(4)选文有多处与文题“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相照应,请说说其表达作用。(5)从选文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10(14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的问题。时间去哪儿了“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有好好感受
13、年轻就老了”这首歌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是啊,时间到底去哪儿了?幼年的时光去哪儿了?我们为何很难记起3岁以前的事情?研究表明,时间的感知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的完全形成,这需要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以后才能具备。这两个区域的成熟速度较慢,往往到了童年后期才能渐渐完善。孩子们的遗忘速度远比成年人要快,所以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这意味着留下童年记忆的可能性并不大。幼时记忆究竟从何时开始模糊,直到被永久遗忘?研究发现,早期回忆往往从7岁开始丢失。虽然不少3岁孩子能够记得前一年发生的事,但这些记忆也只能持续到五六岁。在7岁这一年中,童年记忆迅速衰退,到了八九岁,大部分孩子只能回想起童年生活
14、35%的内容。这是因为在7岁时,人们形成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在那之前,儿童缺少时间和地点的观念,而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更趋向于成年人。如果你到了一定的年纪,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小时候总是盼望快快长大,但是似乎过了很久才长了一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感觉时间越来越快,这是为什么呢?首先,人体内的生物钟在逐渐变慢,实验表明,让年轻人和老年人估测1分钟有多长,结果年轻人还没有到1分钟就认为已经到1分钟的时间了;而老年长的人,则往往过了1分钟觉得这是1分钟的长。在生命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老年人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其次,与新鲜感能刺激人大脑记忆
15、有关。比如我们新去一个地方时,去的路总是显得很长,回来时却似乎要短得多。因为去时路上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鲜的,你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路似乎很长。而回来时,这些景象不再是第一次体验,一切变得熟悉,大脑需要处理的事物也就少了,时间过得就快了,路也似乎短了许多。人生也是一样,小时候看这个世界都是新鲜的,外界充满了各种新刺激,这样就显得每一天都很漫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外界的事物已经缺少太多的新鲜感,更多的只是一种单调的重复刺激。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对于生活中的信息处理得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的状态,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这样显
16、得一天不经意间就过去了。第三,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一个5岁的儿童,他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20%(1/5);而一个20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是他生命总过程的5%(1/20);而对于一个50岁的中年人,过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总过程的2%(1/50)。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就会觉得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很快。(选自百科知识2014年底4期B,有删改)(1)本文首段有何作用,请作具体分析。(2)文章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本文采用了 的说明顺序,试着结合文章内容来分析。(4)宋代朱
17、熹写的偶成中有这样的诗句:“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请你根据上文知识就其原因进行科学分析。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56分)11(6分)参与还是拒绝?沉默还是制止?请你结合下面材料,完成2426题。【材料一】 2014年11月13日晚,一则数名学生殴打一名同学的视频被发到网上。视频中,至少有4名女生对一名女生扇巴掌、脚踢达2分钟以上,周围不时传来一阵阵哄笑声。整个视频中,旁边站了不少女生,大家都无动于衷。该视频是一男生笑着拍完全程。据其中一位女生说,主谋是因为看不惯那位女生的衣着,邀请她们教训该女生。【材料二】 1962年6月1日,犹太人大屠杀负责人阿道夫艾希曼被执行绞刑。在此前的庭审中
18、,艾希曼为自己辩护说:“我只是在执行命令我不做,也会有别人去做。”汉娜阿伦特在观摩了庭审后提出了“平庸之恶”这个词。它指的是正常普通人自以为无力左右大局,于是麻木、顺从,沦为极端之恶的帮凶。【材料三】 有些事情你知道是错的,但是你接到权威的指令,或是朋友邀请你参与,你会怎么办?如图是这一问题的问卷调查统计图。(1)请为“材料一”拟一则新闻标题。(2)请阅读“材料三”,对统计图表进行解说。(3)班上准备以“拒绝平庸之恶”为主题召开班会,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写一段发言稿,100字左右。12(50分)蓦然回首,发现自己长大了。变得不再爱哭、不再孤独、不再空想、不再胆小请以“我不再 ”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19、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如填自卑、天真、害羞、等待、贪玩、想家、赶时髦、拥有宁静、相信眼泪、低人一等、放纵自己(2)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2018-2019学年江西省赣州市兴国三中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10分)1(2分)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翘首(qio) 咆啸 长途跋涉(b) 热泪涟涟B澎湃(bi) 默掣 浩瀚无垠(hn) 意趣盎然C桅杆(wi) 蹒跚 相形见绌(ch) 刀剑入鞘D凛冽(ln) 游逛 风光绮丽(y) 微不足到【分析】考查考生对课本内出现的常用重点生字词的准确识读能力以及对形近字、同音字和多音字的识辨能力,难
20、度不大。【解答】A“翘首(qio)”读作“qio”;B“澎湃(bi)”读作“pi”“默掣”写作“默契”;C正确;D“风光绮丽(y)”读作“q”“微不足到”写作“微不足道”;故选:C。【点评】对课文中出现的字,而且大多是生活中常见又易读错的基础字,要重点识记、积累。2(2分)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近些年,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大学生沉迷于网游,忘却了曾经的理想,真让人痛心不已。B竹筏在湍急的河流中,就像一只漂浮于水中的甲虫,船工小心翼翼地撑着筏子,唯恐它被巨浪打翻。C我们不能妄自菲薄自己的成绩,任何时候都不能气馁,也不应轻易满足自己的成绩,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D为了筹建南极长城站,
21、他呕心沥血;长城站落成时,这位钢铁汉子也流泪了。【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辨析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对成语要做好积累,可以从词意、感情色彩和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另外,我们还要了解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解答】A有误,“豆蔻年华”喻指十三四岁的姑娘。该成语用错对象,它指十三四岁的姑娘,不能用于大学生;BCD正确。故选:A。【点评】解答此类问题,我们首先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意思,然后辨清成语的感情色彩,最后结合语境分析其运用是否恰当。3(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部分网络移动支付机构内控薄弱,出现了客户资金被非法挪用。B因为只运
22、货,不送人的原因,天舟一号被形象的称为“快递小哥”。C甘南、临夏、靖远等地羊儿成群,为制作羊皮筏子提供了充足原料。D食品谣言的存在,不仅是民众相关知识的贫乏,而是食品安全焦虑的体现。【分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解答】A句末加“的问题”;B删除“的原因”;C正确;D“而是”改为“更是”;故选:C。【点评】此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去考虑,确定最后选项
23、。4(2分)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植物是没有“情”的,更别说“智”了。 。还有,我们常常把失去记忆、没有什么行为能力者称为“植物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句话说的就是草木的无情。在神奇的植物世界,许多植物为了生存,不仅能“看”,能“睡”,还能“吃”。然而,随着科学家植物研究的逐步深入,他们惊奇地 发现植物 不但有“情”,而且还有“智”呢。ABCD【分析】做本题时注意上下的过渡和衔接,语言要简明、连贯、得体。具体方法是紧紧抓住“序”字做文章,先确定中心句;然后再梳理各句之间的关系,如果有关键词的一定要抓关键词;最后逐句推敲,看整段是否符合一定的
24、顺序。【解答】这段文字介绍了植物的“情”与“智”。第面两句论述承接前面,为后面“然而”铺垫 又因为第一句有“还有”,所以顺序为(2)(1),(3)当然紧接其后,最后是(4)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排序能力。按照逻辑顺序来排列即可。5(2分)下列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为什么要读书呢?书,可以唤醒沉睡的心灵,可以引领迷惘的灵魂。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崭新的世界。(运用设问,自问自答,强调了书对人的思想的启迪和引领作用有助于启发读者思考。)B读艾青的诗歌,我坚定了不断前行的信念;读史铁生的散文,我鼓起了直面人生的勇气;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我充满了对精神家园的憧憬(运用排比,语势强烈
25、,意在突出读书带给“我”的力量,让“我”有更高的追求。)C读书,就像用麦管吮吸甘露,让人欣喜,让人着迷。(运用比喻,生动地写出了阅读给人带来的惬意感受。)D还有什么比读书更能产生令人陶醉的内心体验呢?(运用反问,加强语气,强调了阅读能使人内心世界更丰富、精神境界更高尚的原因。)【分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及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问、设问、互文等。其中比喻包括暗喻、明喻、借喻,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学生要明确其各自特点,并加以判断。【解答】A正确;B正确;C正确;D有误,强调了阅读能产生令人陶醉的内心体验。故选:D。【点评】做好本题要熟知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做到准确区
26、分辨别,还要多做练习加以巩固。二、古诗文积累和阅读(24分)6(4分)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酬张少府 (唐)王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区。(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这是一首赠友诗。由题目中的“酬”字推断,应当是张少府先有诗相赠,王维再写此诗为酬。B首联是说自己一直喜欢清净,对什么事都漠不关心,这是诗人此时内心的真实写照。C 当时政治局面日趋黑暗,王维的理想随之破灭。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既不愿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无能为力。“自顾无长策”,就是他思想上矛盾、苦闷的反映。D颈联展现了一幅鲜明生动的形象画面;诗人迎
27、着松林吹来的清风解襟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首联“万事不关心”表现了自己消极之至的生活态度。B颔联“空”是“徒然”的意思。晚年的王维面对日趋黑暗的政治局面,他不愿同流合污而又无能为力,理想破灭只好归隐,“空”深刻反映了诗人思想上的矛盾与苦闷及内心的隐痛与感慨。C颈联表现了诗人对自由自在、舒心惬意的隐居生活的追求和闲适的生活情趣。D尾联是即景悟情,以问答形式做结,故作玄解,以不管作答,含蓄而富有韵味,洒脱超然、发人深省。【分析】这是一首赠友诗。全诗着意自述“好静”之志趣。前四句全是写情,隐含着伟大抱负不能实现之后的矛盾苦闷心情。由于到了晚年。只好
28、“惟好静”了。颈联写隐逸生活的情趣。末联是即景悟情,以问答形式作结,故作玄解,以不管作答,含蓄而富有韵味,洒脱超然、发人深省。【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把握,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A正确;B“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说自己人到晚年,惟好清静,对什么事情都漠不关心了,乍一看,生活态度消极之至,但这是表面现象。仔细推求起来,这“惟好静”的“惟”字大有文章。作者此时虽任京官,但对朝政已经完全失望,开始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正是他此时内心的真实写照;C正确;D正确。故选:B。(2)本题考查诗歌的赏析,注意把握各联内容,揣摩选项正误。A“表现了自己消极之至的生
29、活态度”表述不妥,表达了对朝政的不满,自己的抱负无地施展,是一种不甘心,又无可奈何的慨叹!故作洒脱之语;B正确;C正确;D正确。故选:A。答案:(1)B(2)A【点评】阅读全诗注意写情多于写景写法。三、四句隐含不满朝政之牢骚。7(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问题。 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素知名,举孝廉,投侃宿。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而逵马仆甚多。侃母湛氏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卖得数斛米,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锉诸荐以为马草。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逵曰:“路已远,
30、君宜还。”侃犹不返。逵曰:“卿可去矣。至洛阳,当相为美谈。”侃乃返。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顾荣诸人,大获美誉。【注释】范逵(ku):人名。室如悬磬(qng):屋里就像挂着石磬一样。形容穷得什么也没有。悬:挂;磬:乐器,中空。髲(b):假发。斫(zhu):用刀斧砍。剉(cu):同“挫”,割。荐:草编的坐垫。(1)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BA陶公/少/有大志B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C锉/诸荐/以为马草D遂/称之于羊晫、顾荣/诸人(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同郡范逵素知名向来,一向湛头发委地散落、掉落侃追送不已停止(3)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至洛阳,当相为美谈。(4)文中
31、范逵“深愧其厚意”,用自己的话说说陶侃母子的“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说说陶侃是个怎样的人?【分析】译文: 陶侃年少时就有大志,家境却非常贫寒,和母亲湛氏住在一起。同郡人范逵一向很有名望,被举荐为孝廉,有一次想要投宿到陶侃家。当时,冰雪满地已经多日了,陶侃家一无所有,可是范逵车马仆从很多。陶侃的母亲湛氏对陶侃说:“你只管到外面留下客人,我自己来想办法。”湛氏头发很长,拖到地上,她剪下来做成两条假发,卖头发得的钱换到几斗米。又把支撑屋的柱子都砍下一半来做柴烧,把草垫子都剁了做草料喂马。到傍晚,便摆上了精美的饮食,随从的人都得到很好的照顾。范逵既赞赏陶侃的才智和口才,又对他的盛情款待深感愧疚。第二天
32、早晨,范逵告辞,陶侃送了一程又一程,快要送到百里左右。范逵说:“路已经走得很远了,您该回去了。”陶侃还是不肯回去。范逵说:“你该回去了。我到了京都洛阳,一定给你美言一番。”陶侃这才回去。范逵到了洛阳,就在羊晫、顾荣等人面前称赞陶侃,使他广泛地得到了好名声。【解答】(1)本题考查句子停顿。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ACD正确;B有误,这个句子的意思是:范逵既赞赏陶侃的才智和口才,又对他的盛情款待深感惭愧。故停顿应为: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故选:B。(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作答本题
33、主要靠平时对文言实词的积累。句意为:同郡人范逵一向很有名望。素:向来,一向。句意为:湛氏头发很长,拖到地上。委:散落、掉落。句意为:陶侃送了一程又一程。已:停止。(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重点词语:但,只管;为,动词,想;计,主意。句意:你只管到外面留下客人,我自己来想办法。重点词语:至,到;为,给。句意:我到了京都洛阳,一定给你美言一番。(4
34、)第一问:考查筛选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注意题干的要求“厚意”。“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卖得数斛米”体现陶母重视友情;“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锉诸荐以为马草”表现其竭尽全力照顾好客人;“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表现其热情好客;“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表现其依依惜别之情。第二问: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根据“陶公少有大志”,这句话表明陶侃少年时就有远大的志向;根据“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这里以范逵的称赞和愧疚侧面表现陶侃的重情重义。答案:(1)B。(2)向来,一向 散落、掉落 停止。(3)你只管到外面留下客人,我自己来想办法。我到了京都洛阳
35、,一定给你美言一番。(4)第一问:剪下长发,换了几斗米 每根柱子都削下一半来做柴烧把草垫子都剁了做草料喂马 傍晚,为范逵主仆摆上精美的饮食 范逵告辞,陶侃相送百里。第二问:陶侃是一个胸有大志、对朋友重情重义的人。【点评】文言实词“素”的用法:1、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白色的生绢)2、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白色的)3、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空,白白地。素餐:不劳而食,吃白食)4、素善留侯张良(向来,一向)5、披心腹,见情素(真情、本心)6、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没有文采的)8(8分)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1)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2)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3)单车欲问边,属国过
36、居延。(4)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5)柴米何萧条,狐兔翔我羽。(6)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7)夕阳欲颓,沉鳞竞跃。(8)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古诗文名句默写能力。【解答】(1)猎马带禽归(2)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意“堤”写法)(3)属国过居延(注意“延”)(4)亭亭山上松(5)柴米何萧条(注意“萧”)(6)相与步于中庭 (7)沉鳞竞跃(8)奇山异水【点评】该题要求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循序渐进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内容,不要太急于求成。首先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其次是在默写时要注意不要出现错、别、漏、添字的情况。三、现代文阅读(30分)9(16分)阅读下面的文
37、字,完成后面的问题。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汤小小那次回老家,在候车室里,我坐在一老一少两个男人对面,无意中,听到了他们的谈话。年轻男子说:“爸,别担心,医生说了,没事儿,这病能治。”原来是一对父子,看他们身边的包里放着一些药物,大概是父亲生了病,儿子带着他到城里的大医院诊治,这是要往家赶呢!我不禁心生同情,多看了那父亲一眼。父亲年龄并不太大,五十岁左右的样子,只是脸色蜡黄,非常清瘦,看上去很虚弱。他穿着一件略显宽大的白衬衫,崭新的,与他黝黑的皮肤不太相称,大概是为了进城而新买的吧!旁边的儿子穿着讲究,看样子,应该在城里生了根发了芽。听了儿子的话,父亲摇了摇头,低声说:“我就说不来看,你偏让来,白
38、花冤枉钱。自己身上的病我自己清楚,你们现在都出息了,我也没啥牵挂,就希望走得利索点,别拖累你们。”儿子没接腔,转过脸,有泪悄悄地滑落。他赶紧抬手擦掉,不让父亲看见。我的心忽然有一点疼,看来,父亲的病并不像儿子说的那样轻松,或许,生离死别的悲伤已经在彼此心里蔓延。两个人都没再说话。过了许久,父亲似乎累了,身体不由自主地靠在了儿子肩上,双目紧闭,看样子,已经进入了梦乡。候车室里人来人往、嘈杂不堪,并不是睡觉的地方。儿子一手扶着父亲的腰,一只手轻轻地覆在父亲的耳朵上,试图为他抵挡一些噪音。只见儿子像一个放哨的战士,身体保持不动,眼睛却紧张地看向每一个从他们身边经过的人,目光里写满了乞求,似乎在说:嘘
39、,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同样的情景,我在另一家医院也遇到过。那是一位八十岁的父亲,在两个女儿的搀扶下,到医院来体检。父亲真的已经老态龙钟,拄着根拐杖,目光呆滞。女儿扶他走他便走,女儿扶他坐他便坐,像一个听话的孩子。看着别人投来的异样目光,女儿解释说:“父亲年龄大了,又有老年痴呆,生活不能自理。即使父亲不认识我们,只要他健健康康地活着,我们也觉得是种安慰。”女儿说话时,父亲一直看着她,显然,他对孩子们极度依赖,就像孩子们小时候依赖他一样。等待无聊而又漫长。在长椅上坐了一会儿,父亲似乎累了,身体一斜,倒在女儿的肩头睡着了。医院里并不太安静。女儿搂着父亲,不敢挪动身体;另一个女儿赶紧将一件外套披在父
40、亲身上,刻意往上面拉了拉,盖住父亲的耳朵。看着这一幕,所有的人都压低了声音,连医生也放轻了脚步。我忽然感觉双眼酸涩。无论在嘈杂的候车室,还是在拥挤的火车上,抑或在排成长龙的医院里,从来都是孩子靠在父亲的肩头休息,什么时候,我们看到过年轻力壮的父亲在公众场合安心小憩?父亲从来都担当着保护者的角色,只有当他们病了、老了,再也无力保护孩子时,才会心无旁骛地小睡一会儿,缓解满身的疲惫。当我们看见一位父亲靠在儿女的肩头睡觉,那一定是因为,他在这个世界的时日已经不多。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什么时候,当你看到一位睡着的父亲,一定不要吵,不要吵,让父亲安安静静地多睡一会儿。(1)你从选文中读出了“儿子”
41、与“女儿”的哪些共同品质?(2)请赏析第段画横线的句子。儿子一手扶着父亲的腰,一只手轻轻地覆在父亲的耳朵上,试图为他抵挡一些噪音。(3)细读选文第段,说说为什么“我忽然感觉双眼酸涩”。(4)选文有多处与文题“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相照应,请说说其表达作用。(5)从选文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分析】文章以“我”的见闻为线索,主要叙述了两件事:一、在候车室里,一位儿子照顾生重病的父亲靠在自己肩上睡觉的事;二、在医院里,女儿搂着年老生病的父亲在长椅上睡觉的事。作者通过文中两件事,赞美了儿女对父母尊敬与关爱之情,教育人们趁父母健在时应及时尽孝。【解答】(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理
42、解分析能力。解答时,在理解文章内容、主旨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句解答。候车室里的儿子,对父亲隐瞒病情,让生重病的父亲靠在自己肩上睡觉;医院里女儿,细心照料老年痴呆的父亲,搂着父亲在长椅上睡觉。从他们的行为中,我们看出儿女对父母的关爱,看出他们的孝顺,也看出了他们做人的善良淳朴。综合上述分析,学生可总结得出答案。(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表达技巧方面,从运用的写作手法、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表现的情境、表达的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指出其精彩巧妙之处。要用评价语“形象生动”“突出”等。划下句是对儿子悉心照顾睡在自己肩上的父亲的描写,借助“扶着”“覆”“试图”等动词,生动形
43、象地写出了儿子对父亲的细心照顾,突出了儿子孝顺、善良的特点,赞扬了他对父亲的尊敬与关爱。综合上述分析,学生可总结得出答案。(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主旨的基础上,结合文中具体段落、语句作答。文章以“我”的见闻为线索,主要叙述了两件事,赞美了儿女对父母尊敬与关爱之情,教育人们趁父母健在时应及时尽孝。通过阅读第(17)段,从“无论在嘈杂的候车室,还是在拥挤的火车上”我们知道,“我忽然感觉双眼酸涩”不仅仅是因为看见医院里女儿搂着年老生病的父亲在长椅上睡觉的事,还有以前儿子照顾父亲的事。从本段中“从来都是孩子靠在父亲的肩头休息才会心无旁骛地小睡一会儿,缓解满身的
44、疲惫”抒情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因为人世间父子亲情而感动,既有父母对儿女的无私付出,也有儿女对父母的真诚感恩。综合上述分析,学生可总结得出答案。(4)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作用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把握全文脉络与题目含义,结合题目的作用加以理解分析即可。题目的作用为:概括主要事件;提出中心;交代事情的时间、人物等写作对象;比较新颖,引人入胜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交代文章的线索。文中在第(10)段“嘘,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在第(16)段“看着这一幕,所有的人都压低了声音,连医生也放轻了脚步”;在第(18)段“当你看到一位睡着的父亲,一定不要吵,不要吵,让父亲安安静静地多睡一会儿”,都有与题目“别吵
45、,让父亲睡一会儿”相照应的语句。这样题目就成了文章的线索,是文章结构完整。在内容上,文中的两件事都是父亲睡着后,提醒人们“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表达了儿女希望父亲好好休息,突出了对父母的关爱之情。综合上述分析,学生可总结得出答案。(5)本题考查对文章的阅读感悟能力。解答时,在理解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联系生活中的实际,谈出自己的观点即可。解答时,围绕对父母感恩、尽孝、回报等作答,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善良、孝顺(2)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儿子呵护父亲在肩头入睡的情景,表现了儿子对父亲的尊敬与爱,也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依赖与放心,表现了一种浓浓的父子亲情。(3)我被这种父子亲情所感动,也被父亲的无私付出所感动,为天下的所有父亲一辈子为儿女无私付出而感动。(4)结构上:做为文章线索,结构全文,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完整。内容上:文章反复说“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是说不要打扰为儿女操劳了一生的父亲,让他好好休息会,突出表现了对辛劳父亲的理解心痛和爱(5)启示:亲情是人间第一情,我们在享受着父母的关爱的时候,也应该关爱父母,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在”时才去孝顺父母。(结合生活,言之有理就可以)【点评】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特点、文章内容、重点句子、文章标题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和对文章的阅读感悟能力。其中第(4)题是重点题目,学生解答时,把握全文脉络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