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解答)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120431 上传时间:2020-02-14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解答)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17-2018学年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解答)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17-2018学年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解答)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17-2018学年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解答)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17-2018学年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解答)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7-2018学年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一、积累运用(共32分)1(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泄气(xi) 频临(pn) 镌刻(jun) 隧道(su) 坦荡如砥(d)B佃农(din) 教诲(hu) 缰绳(jing) 记载(zi) 摩肩接踵(zhng)C悄然(qio) 脸颊(ji) 推崇(chng) 题跋(b) 恹恹欲睡(yn)D由衷(zhng) 踌躇(ch) 密匝匝(z) 遒劲(jng) 锐不可当(dng)2(3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眼花撩乱 一丝不苟 鹤唳鸡群 因地治宜 无动于衷B屏息敛声 殚精竭虑 正襟危坐 惟妙惟肖 长途跋涉

2、C如梦初醒 遥无消息 交头结耳 巧妙绝伦 俯仰生姿D深恶痛绝 为福不仁 自出新材 重峦叠障 络绎不绝3(3分)结合语境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选用最恰当的一项是()他因生理学方面的 (建树/成绩)而被授予诺贝尔奖。老师曾经对我的 (教诲/教训)刻骨铭心,至今让我受益匪浅。我遇到的多数人都会点英语,但只有那些刻苦学习的人才会 (鹤立鸡群/标新立异),给我很深刻的印象。他把叔叔的声音和姿态模仿得 (惟妙惟肖/活灵活现)。A建树 教训 标新立异 惟妙惟肖B成绩 教诲 标新立异 活灵活现C建树 教诲 鹤立鸡群 惟妙惟肖D成绩 教训 鹤立鸡群 活灵活现4(3分)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纪录

3、片舌尖上的中国不仅让人怀念童年时的美味,而且引发了人们对“文化认同”和“软实力输出”的思考。B许多海洋生物的药用价值正在逐渐被推广和发现。C我县首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注重培养青少年科学探究。D山坡上一个牧童正牵着牛吃草。5(4分)文学常识填空。(1)三峡作者 ,北魏地理学家。所撰 ,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2)白杨礼赞作者 ,浙江桐乡人,作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 三部曲、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6(6分)名著阅读填空。(1)红星照耀中国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

4、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和 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2)昆虫记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书,是法国国昆虫学家 花了足足30年写就的十卷本科普巨著。昆虫记之所以引人入胜与作者的 有关。昆虫记的魅力还源于高超的 。昆虫记堪称科学和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无愧于“ ”之美誉。7(6分)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 ,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2)黑云压城城欲摧, 。(李贺雁门太守行)(3)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4) ,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5)富贵不能淫, , 。此之谓大丈夫。(孟子)8(4分)语言综合运用。树人中学文学社

5、准备请校友、著名作家刘枫先生来学校作一次写作讲座,为此,文学社让小张带着请柬登门邀请。不巧刘先生不在家,开门的是他儿子。于是小张对他说:(1)“ 。”刘先生回家后,他的儿子拿出请柬,向父亲转述了小张的来意:(2)“ 。”请在答题卡横线上分别填写小张和刘先生的儿子说的话。要求:语意明确,语言得体,每人说的话不超过60字。二、阅读理解(共38分)9(4分)古诗词阅读春 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10(18分)文言文阅读甲太

6、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ku)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jbn)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shung)妻有遗男,始龀(chn),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

7、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乙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注释鄙:边境。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瓶:水瓶。钵;和

8、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顾:难道,反而。(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汝之不惠 帝感其诚 越明年 (2)下面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于:到贫者语于富者曰于:介词,可译为“对、向”B何苦而不平苦:愁,担心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苦:使痛苦C帝感其诚诚:诚实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诚:实在D其如土石何其:语气词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其,代词,他们的(3)下列句子编成四组,全部表现愚公移山决心的一组是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吾与汝毕力平险。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帝感其诚。ABCD(4)对甲文内容理解不正

9、确的一项是 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5)翻译下面句子。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6)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两文的结尾形式有什么不同?11(16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故乡红叶凸凹 香山的红叶,我是赏过的。第一次赏香山红叶,我正上着一所专业院校,适逢红叶盛季,满山皆红遍,同伴便惊叹不迭。 但我只感到亲切,并没有难抑的惊奇。因为我觉得,故乡的秋

10、天,也是红叶满山、流丹溢彩的;而且,山脉绵亘,红到极远遥的地方,比香山来得有气魄。只因为香山离市区近些,且是一个著名的公园,命运便很阔达了。故乡的山峦,植被是极丰茂的:黄栌满坡,柘丛盈岗,楸树峰耸,檀木沟伏夏时山色蓊郁,入秋,则渐渐变化起来,先是淡黄,而后是斑驳,最终是红得一统了,满山满野就一如火烧。 但这时却是故乡的农忙时节 庄稼的秸秆被村人铡碎了,厚厚地铺到猪厩中去,再取山上的表土覆盖,以期在来年沤出一些好肥料来。所以,未上冻前,村人的第一宗要事,便是背土垫圈。而后,有余力的,要在地堰的边上,砍一垛垛的干柴杂草,烧一堆一堆的草木灰。撒上草木灰的土地,蔓菁憋得大,土豆长得足,谷穗也结得沉。

11、此时,山上的红叶正红得烂漫呢。人们哪顾得多看几眼呢。所以,山里人并未想到,那一丛丛的红叶,便是一团团的激情、一首首的诗,自己正生于美境与福地,正可以坐享一番。红就让其兀自红去吧,我们还有正经的营生干不完呢,他们想。那时,我并没有一丝悲哀,因为身在其中,与村人的感觉相同。 真正醒悟了,感到有些惆怅了,是看到城里人,居然要爬那么远的路径,到香山专程赏红叶之后。于是,我怀着这么一种情绪,待人们去香山赏红叶的时候,我便回到故乡去,探抚那故乡的红叶。它们被漠视和遗忘得太久了! 我爬到屋后的山上:高远的天,衬以峻拔的山形,那凌风的红叶,簌簌地,便让人极感动。但激动的心,很快就黯然了 沉默的父亲,正在地堰的

12、边上埋头打柴草,他要多烧几堆木灰啊。于是,观赏红叶的这一份闲雅,就显得多么不合时宜,显得多么奢侈,兀然就生出一丝羞耻,便踅到父亲的身边,想给他打个下手。 父亲很懂我的心思,笑笑,“去赏你的景吧。” 见我仍迟迟不动,父亲说:“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呢,你高兴赏景就赏景,我高兴做活就做活,不都图个自在么?!” 我知道,要父亲埋头干他喜欢干的活,比要他赏红叶更使他心安与欢悦,这是情理中的事,不关乎我的勤与懒。但我终究不忍在劳作的父亲身边,作赏景的清客,便同他一起干下去了。 这是第一次回故乡赏红叶的情景。 第二年秋深,想到故乡那满山的绚丽,仍有热热的归心。但父亲在地堰上弯曲的身影从脑底晃出的时候,归心就有了

13、几分迟疑,心中就有了一种惆怅。 最后,还是回去了。因为:红叶岁岁依旧,而父亲却要一天天衰老;父亲已经辜负了红叶,儿女还要辜负父亲么?! 回到故乡,父亲很高兴,抱出一坛雄自酿:“崽呀,知道你要回来,爹特意给你留着呢。”我的眼窝便不由得濡湿了。 从此,每到秋深,我皆毫不迟疑地回故乡去。 每次,我们低头砍着柴草,却都把红叶搁置于一边。但只要我们抬起头来,山上的红叶,便很执著地红到我们的眼眸中来 红叶没有怨艾,只有默默的守望和多情的注视,依如山里的人们。(本文有改动)【注】沤(u):长时间地浸泡,使起变化。惆怅:伤感,失意。踅(xu):中途折回。雄自酿:一种自家酿造的酒。(1)本文以“故乡红叶”为题,

14、为什么在一、二两段中要写“香山红叶”?(2)指出下列句子中作者“惆怅”的具体原因。真正醒悟了,感到有些惆怅了,是看到城里人,居然要爬那么远的路径,到香山专程赏红叶之后。 但父亲在地堰上弯曲的身影从脑底晃出的时候,归心就有了几分迟疑,心中就有了一种惆怅。 (3)分析“故乡红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在结构上的作用。 (4)请对“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及“我”对“父亲”的思想情感作赏析。三、写作表达(50分)12(50分)这个世上美好的事物很多,美好的人、美好的事、美好的景他们曾让你或惊喜、或感动、或深思、或振奋请以“_ 赞”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要求:(1)补全题目;(2)体裁不限,诗歌

15、除外;(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2017-2018学年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积累运用(共32分)1(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泄气(xi) 频临(pn) 镌刻(jun) 隧道(su) 坦荡如砥(d)B佃农(din) 教诲(hu) 缰绳(jing) 记载(zi) 摩肩接踵(zhng)C悄然(qio) 脸颊(ji) 推崇(chng) 题跋(b) 恹恹欲睡(yn)D由衷(zhng) 踌躇(ch) 密匝匝(z) 遒劲(jng) 锐不可当(dng)【分析】此题考查字音的辨析。【解答】A、有误,“频临”的准确读音“bnln”,“坦

16、荡如砥”的准确读音“tn dng r d”。B、有误,“教诲”的准确读音“jio hu”,“摩肩接踵”的准确读音“m jin ji zhng”。C、有误,“悄然”的准确读音“qio rn”,“恹恹欲睡”的准确读音“yn yn y shu”。D、准确,注意“踌躇、遒劲”的读音。故选:D。【点评】此题考查学生的字音问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课文中的字词,踏踏实实地读、写。2(3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眼花撩乱 一丝不苟 鹤唳鸡群 因地治宜 无动于衷B屏息敛声 殚精竭虑 正襟危坐 惟妙惟肖 长途跋涉C如梦初醒 遥无消息 交头结耳 巧妙绝伦 俯仰生姿D深恶痛绝 为福不仁 自出新材 重峦叠

17、障 络绎不绝【分析】本道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的掌握程度,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课文中的字词,踏踏实实地读、写,把握不准的要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更要注意根据积累做出判断。【解答】A错误,“眼花撩乱”应为“眼花缭乱”,“鹤唳鸡群”应为“鹤立鸡群”,“因地治宜”应为“因地制宜”;B正确;C错误,“遥无消息”应为“杳无消息”,“交头结耳”应为“交头接耳”;D错误,“为福不仁”应为“为富不仁”,“自出新材”应为“自出心裁”,“重峦叠障”应为“重峦叠嶂”。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书写的能力。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

18、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3(3分)结合语境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选用最恰当的一项是()他因生理学方面的 (建树/成绩)而被授予诺贝尔奖。老师曾经对我的 (教诲/教训)刻骨铭心,至今让我受益匪浅。我遇到的多数人都会点英语,但只有那些刻苦学习的人才会 (鹤立鸡群/标新立异),给我很深刻的印象。他把叔叔的声音和姿态模仿得 (惟妙惟肖/活灵活现)。A建树 教训 标新立异 惟妙惟肖B成绩 教诲 标新立异 活灵活现C建树 教诲 鹤立鸡群 惟妙惟肖D成绩 教训 鹤立鸡群 活灵活现【分析】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辨析能力,平时要注意近义词的辨析,注要学会结合语境,从词义、程度、使用对象、范围、感情

19、色彩、搭配、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辨别。【解答】本题要结合词语的意思分析。解答此类题目,注意结合语境和词语原意进行辨析。整体阅读掌握大意,抓住最有把握的空排除其他选项,“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非常逼真传神。“活灵活现”形容描写逼真,使人感觉好像亲眼看到一般。形容对象一般为没有生命的东西。根据句意应为“惟妙惟肖”。去掉BD,中的“教诲”是恳切、耐心地启发开导。形容对象是人;“教训”一般指当把事情做错了,结果是失败和痛苦,所以说得到了教训。 通常是通过切身体会才能得到。形容对象是事件。句中应为“教诲”。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做好积累,对一些近义词的细微区别进行归

20、纳。4(3分)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不仅让人怀念童年时的美味,而且引发了人们对“文化认同”和“软实力输出”的思考。B许多海洋生物的药用价值正在逐渐被推广和发现。C我县首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注重培养青少年科学探究。D山坡上一个牧童正牵着牛吃草。【分析】本题考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解答】A正确;B语序不当,“推广和发现”应为“发现和推广”;C缺少宾语中心语,句末加“能力”;D产生歧义,改为“山坡上一个牧童正牵着牛,牛在

21、吃草”。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病句的辨析,注意把握常见类型及修改方法,平时在语言表达中,要注意病句的发生。5(4分)文学常识填空。(1)三峡作者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所撰水经注,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2)白杨礼赞作者茅盾,浙江桐乡人,作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蚀三部曲、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解答】答案:(1)郦道元 水经注

22、(2)茅盾 蚀【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6(6分)名著阅读填空。(1)红星照耀中国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2)昆虫记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书,是法国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花了足足30年写就的十卷本科普巨著。昆虫记之所以引人入胜与作者的研究方法有关。昆虫记的魅力还源于高超的写作技巧。昆虫记堪称科学和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无愧于“昆虫的史诗”之美誉。【分析】本题要结合名著知识来分析

23、。在平时的学习中,对名著内容进行积累,包括名著的作者、人物、故事情节【解答】(1)本题是对名著人物的考查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2)本题考查对名著昆虫记作者相关知识的了解能力。解答此题靠平时记忆,根据记忆正确填写即可。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花了足足30年写就的十卷本科普巨著。昆虫记之所以引人入胜与作者的研

24、究方法有关。昆虫记的魅力还源于高超的写作技巧、堪称科学和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无愧于“昆虫的史诗”之美誉。答案:(1)毛泽东、周恩来。(2)法布尔、研究方法、写作技巧、昆虫的史诗。【点评】阅读名著要细心,要记住基本内容,还要了解别人对作品的评价。7(6分)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4)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分析】本题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

25、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解答】答案:(1)征蓬出汉塞(重点字:蓬)(2)甲光向日金鳞开(重点字:鳞)(3)似曾相识燕归来(重点字:燕)(4)折戟沉沙铁未销(重点字:戟)(5)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重点字:屈)【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古诗文名句默写能力。学生答题时要正确理解句意,根据上下文进行默写,回忆诗文中与之对应的诗句,注意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8(4分)语言综合运用。树人中学文学社准备请校友、著名作家刘枫先生来学校作一次写作讲座,为此,文学社让小张带着请柬登门邀请。不巧刘先

26、生不在家,开门的是他儿子。于是小张对他说:(1)“您好,我是树人中学文学社的小张,想请刘老师去给我们文学社作一次写作讲座,这是请柬,请您转交给他,好吗?谢谢。”刘先生回家后,他的儿子拿出请柬,向父亲转述了小张的来意:(2)“爸爸,今天树人中学文学社的小张来过了,想请您去给文学社作一次写作讲座,这是文学社给您的请柬。”请在答题卡横线上分别填写小张和刘先生的儿子说的话。要求:语意明确,语言得体,每人说的话不超过60字。【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和准确的能力。解题时既要注意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又要注意人物的身份。【解答】(1)本题考查邀请语的表述。根据语段内容及语境,可以判断此处要填写的是邀请语

27、,因为对方对自己不熟悉,所以表述时要先交代自己的身份,然后讲明邀请的目的。(2)本题考查语言的转述。此处是将上题中“小张”的邀请语,以儿子为第一人称转述给父亲听,内容可以不变,但要注意人称的变化。同时还要注意表达得体与准确。答案:您好,我是树人中学文学社的小张,想请刘老师去给我们文学社作一次写作讲座,这是请柬,请您转交给他,好吗?谢谢。爸爸,今天树人中学文学社的小张来过了,想请您去给文学社作一次写作讲座,这是文学社给您的请柬。(此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和准确的能力。因此,解题时既要注意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又要注意人物的身份)【点评】情境表达题的答题技巧:1、说话要讲究文明和修养,尊重对方,注意对

28、象和场合。2、说话要了解对方的意思,领会意图,抓住中心和要点。3、说话要语句连贯,条理清楚,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心情,努力使对方理解。4、说话要围绕话题,简洁明了。二、阅读理解(共38分)9(4分)古诗词阅读春 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分析】春望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

29、重的忧伤和感慨。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爱国之情。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春天,写出了作者睹物伤情,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

30、,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解答】(1)本题考查赏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做此题要在了解诗歌背景及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可见其忧国思亲之情。(2)本

31、题考查赏析重点诗句。做此题要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熟悉古诗内容,再进行赏析。“破”字用的好,“国破山河在”,一个“破”字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深”字用的好,这个字体现了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以此表现国家残破、人烟稀少,给人以满目凄然的感觉。答案:(1)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意思对 即可) (2)示例一:“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示例二:“深”字用得好。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参考译文: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尚存,长安城春天满目凄凉,到处草木丛生。伤感时对花落泪,听鸟鸣时

32、也感到惊心。战火长久不息,给家人写信报平安,比给家里寄万两黄金要好得多。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少,少得简直绾不起来了。【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联系创作的背景和诗人的生平,认真体会诗中的画面和情感,即可作答。10(18分)文言文阅读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ku)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

33、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jbn)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shung)妻有遗男,始龀(chn),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乙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

34、“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注释鄙:边境。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瓶:水瓶。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顾:难道,反而。(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 汝之不惠通慧,聪明帝感其诚被感动 越明年到(2)下面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于:到贫者语于富者曰于:介词,可译为“对、向”B何苦而不平苦:愁,担心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苦:

35、使痛苦C帝感其诚诚:诚实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诚:实在D其如土石何其:语气词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其,代词,他们的(3)下列句子编成四组,全部表现愚公移山决心的一组是D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吾与汝毕力平险。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帝感其诚。ABCD(4)对甲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5)翻译下面句子。

36、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6)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两文的结尾形式有什么不同?【分析】译文参考:【甲】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

37、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

38、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乙】四川的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着什么去?”穷和尚说:“我只要一个水瓶和一个饭钵就够了。”富和尚说:“我多年来一直想雇船顺江而下,(到现在)还不能够去(南海)您凭着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他把自己的这件事讲给富和尚听,富和尚听了,露出惭愧的神色。四川西部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富和尚无法到达然而穷和尚却到达了。一个人树立宏伟大志,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这个和尚么。【解答

39、】(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句意为: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箕畚,用箕畚。句意为:你太不聪明了。惠通慧,聪明。句意为: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感,被感动。句意为:到了第二年。越,到,及。(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正确。B正确。C有误,帝感其诚的诚是“诚心”的意思。D正确。故选:C(3)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第1句交代移山的原因,第3句交代放置的地点。故选D。(4)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A有误,愚公之妻只是有疑,而不是坚决反对。B正确。C正确。D正确。故选:A(5)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

40、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重点词语:自此,从此。陇断。阻隔。句意为: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6)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和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细读两则文本,然后正确翻译后可知,这两则文本都告诉我们只要努力有恒心,一定能够战胜困难的道理。在内容上,甲文以神话传说为结尾,而乙文最后一段为议论性文字。答案:(1)用箕畚 通“慧”,聪明 被感动 到、及 (2)C (3)D (4

41、)A(5)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6)人要立志,并付诸行动。甲文以神话结尾,乙文以 议论结尾。【点评】文言语句翻译的具体方法是“增”、“删”、“留”、“补”五法:1、增,即对省略部分要增补出来。例如,有时候句中常常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情况;2、删,即对无实在意义(表语气、停顿等)的文言虚词删去不译; 3、留,即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人名、时间、专用名词等)保留不译; 4、变,即对与现代汉语习惯不同的句子采用意译;5、调:就是有一些文言句子古今语序不同,翻译时必须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把其中某些成分的位置调整过来。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42、宾语前置等,这样的文言句子在翻译时必须调整过来。11(16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故乡红叶凸凹 香山的红叶,我是赏过的。第一次赏香山红叶,我正上着一所专业院校,适逢红叶盛季,满山皆红遍,同伴便惊叹不迭。 但我只感到亲切,并没有难抑的惊奇。因为我觉得,故乡的秋天,也是红叶满山、流丹溢彩的;而且,山脉绵亘,红到极远遥的地方,比香山来得有气魄。只因为香山离市区近些,且是一个著名的公园,命运便很阔达了。故乡的山峦,植被是极丰茂的:黄栌满坡,柘丛盈岗,楸树峰耸,檀木沟伏夏时山色蓊郁,入秋,则渐渐变化起来,先是淡黄,而后是斑驳,最终是红得一统了,满山满野就一如火烧。 但这时却是故乡的农忙时节 庄稼

43、的秸秆被村人铡碎了,厚厚地铺到猪厩中去,再取山上的表土覆盖,以期在来年沤出一些好肥料来。所以,未上冻前,村人的第一宗要事,便是背土垫圈。而后,有余力的,要在地堰的边上,砍一垛垛的干柴杂草,烧一堆一堆的草木灰。撒上草木灰的土地,蔓菁憋得大,土豆长得足,谷穗也结得沉。 此时,山上的红叶正红得烂漫呢。人们哪顾得多看几眼呢。所以,山里人并未想到,那一丛丛的红叶,便是一团团的激情、一首首的诗,自己正生于美境与福地,正可以坐享一番。红就让其兀自红去吧,我们还有正经的营生干不完呢,他们想。那时,我并没有一丝悲哀,因为身在其中,与村人的感觉相同。 真正醒悟了,感到有些惆怅了,是看到城里人,居然要爬那么远的路径

44、,到香山专程赏红叶之后。于是,我怀着这么一种情绪,待人们去香山赏红叶的时候,我便回到故乡去,探抚那故乡的红叶。它们被漠视和遗忘得太久了! 我爬到屋后的山上:高远的天,衬以峻拔的山形,那凌风的红叶,簌簌地,便让人极感动。但激动的心,很快就黯然了 沉默的父亲,正在地堰的边上埋头打柴草,他要多烧几堆木灰啊。于是,观赏红叶的这一份闲雅,就显得多么不合时宜,显得多么奢侈,兀然就生出一丝羞耻,便踅到父亲的身边,想给他打个下手。 父亲很懂我的心思,笑笑,“去赏你的景吧。” 见我仍迟迟不动,父亲说:“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呢,你高兴赏景就赏景,我高兴做活就做活,不都图个自在么?!” 我知道,要父亲埋头干他喜欢干的活,比要他赏红叶更使他心安与欢悦,这是情理中的事,不关乎我的勤与懒。但我终究不忍在劳作的父亲身边,作赏景的清客,便同他一起干下去了。 这是第一次回故乡赏红叶的情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期末试卷 > 八年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