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五四学制)含详细解答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120425 上传时间:2020-02-14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五四学制)含详细解答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17-2018学年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五四学制)含详细解答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17-2018学年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五四学制)含详细解答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2017-2018学年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五四学制)含详细解答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2017-2018学年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五四学制)含详细解答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7-2018学年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五四学制)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0分)1(4分)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射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裁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资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 ,数学使人 ,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 ,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部正确

2、的一项是 A、咀嚼(jio) 浅尝 B、孜孜不倦(jun) 射猎C、摘要(zhi) 题裁 D、味同嚼蜡(jio) 提炼(2)文中横线处依次应填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灵秀 周全 庄严 B、灵敏 周密 庄重C、灵秀 周密 庄重 D、灵敏 周全 庄严三、标题2(2分)下列句子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看到路上有行动不便的人需要帮忙时,请伸手相助,千万不要只是袖手旁观B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如果你犹豫了,别人就会轻而易举地超过你,如果你不顾一切地冲向终点,最后你就会获得成功C他做事雷厉风行,从不拖泥带水D这位专家在解读十九大报告时高谈阔论、深入浅出,受到了与会人员的好评3(2分)下列语句的复句

3、关系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尽管天气很冷,可是紧张的劳动使大家都出了一身汗。(转折复句)B我并不知道这就是在写字,甚至也不知道世界上有文字这种东西。(并列复句)C如果稼轩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假设复句)D文章与其长而空,倒不如短而精。(选择复句)4(2分)对下面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南溪弄水回望山园梅花宋杨万里梅从山上过溪来,近爱清溪远爱梅。溪水声声留我住,梅花朵朵唤人回。A诗的第一句“过”字写出了梅花茂盛的特点,表现梅花急切过溪唤“我”回去的情态,富有趣味B诗歌三、四句中叠词,溪水声声不停,像在热情地挽留诗人;梅花朵朵争艳,像是急切呼唤诗人C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

4、赋予了溪水梅花的感情色彩,将溪水梅花人格化了,读来生动活泼,别有趣味D全诗描绘了春天欣欣向荣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失去春天的惋惜遗憾之情二、积累与运用(15分)5(5分)文化常识和名著阅读填空。(1)下列选项中属于唐宋八大家的两项是 A、柳宗元 B、杜甫 C、范仲淹 D、辛弃疾 E、欧阳修(2)我注视他,看来他的面容好像很疲乏的样子:他的眼睛发红,睡眠没有让它们恢复过来:他的脸色表示深深的忧愁,真实的苦痛。他走来走去,坐下去,站起来,随意拿起一本书,立即又放下,看看他的各种器械,但不作经常要作的记录,好像一刻都不能安静下来的样子。后来他向我这边走来了,他问我:“阿龙纳斯先生,您是医生吗?”我真没

5、想到他忽然提出这一问题,我看他一下,没有立刻答复他。“您是医生吗?”他又说,“您的好些同事,像格拉地奥列、摩甘一唐东,以及其他的人都曾经学过医。”“不错,”我说,“我是大夫和住院医生。我到博物馆当教授之前,曾经行医好凡年。”“很好,先生。”我的答复显然使尼摩船长满意。但是,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说到这事,我等他提出新问题来,自己可以随机应变地答复。“阿龙纳斯先生,”船长对我说,“您愿意来治疗我的一个船员吗?”“您这儿有病人吗?”“是的,我有一个船员受伤了。”“我就跟您看去。”“请跟我来吧。”选文中的“他”是指 ,请简要概括文中的“船员”是怎么受伤的。6(4分)综合性学习。金秋十月,学校开展“传承中华

6、传统文化”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活动一:承习俗(1)古代诗歌中,“月”是常见的意象,下面与“月”有关的诗句中,哪一项写到了传统节日? A、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C、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D、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活动二: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现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今年端午节的时候,学校文学社举办征联活动。请根据所给的上联,对出下联。上联:喜迎盛世龙舟竞渡 下联: 。7(6分)诗文默写:(1)小石潭记中,写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的句子是: , 。(2)如今,各地新建的一片片居民小区,成为中国城

7、乡一道道亮丽景观。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达的“ , ”愿望得以实现。(3)“面朝黄土背朝天”,写的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烈日下辛苦劳作的情景。白居易在观刈麦中,将这种情景生动形象的再现出来的诗句是“ , 。”(4)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以磅礴气势写出宁死不屈、舍生忘义的生死观的句子是: , 。(5)故乡的歌是一只清远的笛, 。(席慕蓉乡愁)(6) ,风在摇它的叶子。(顾城门前)三、文言文阅读(15分)8(15分)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节选),完成下列各题。【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

8、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乙】祖莹字元珍,范阳遒人也。父季真,位中书侍郎、钜鹿太守。 莹年八岁能诵诗、书,十二为中书学生,好学耽书,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僮仆,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由是声誉甚盛,内外亲属呼为“圣小儿”。尤好属文,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

9、终当远至。”(选自北史)【注】范阳遒(qi):范阳郡道县。 中书:即中书省,官署名。 耽书:酷爱读书。耽,迷恋,沉溺。(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录毕,走送之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以衣被蔽塞窗户 由是声誉甚盛 (2)选出加点词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当余之从师也 禁之不能止B、无从致书以观 以衣被蔽塞窗户C、蕴袍敝衣处其间 其真无马耶D、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以其境过清(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4)两文作者是怎样解决读书困难的?(每一点各4个字)甲 乙 (5)从这两段文字看,主人公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相同原因有哪些?(说出两点即可)四

10、、现代文阅读(30分)9(1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不畏苦寒,自得其芳一位朋友对紫苏情有独钟,遂买了几盆回家,经常浇水、修枝。然而,待紫苏长成后,却始终不闻其香。朋友不禁感慨:看来有些“关心”实属多余。同为紫苏,置身野外,香味清爽而持久;放于室内,照顾有加,反而失去了芬芳。植物的这种特性,与人的职业发展规律颇有几分相通之处。俗话说,马厩里养不出千里马。从艰苦环境中历练出来的人,经过反复摔打、磨炼,其工作能力、心理素质往往更胜一筹。并且,在这些人看来,困难既是挑战的同义词,也是成功的垫脚石;不回避眼前的苦,恰恰是对自己负责任的表现。无论从事何种行业,唯不畏苦寒者,方可自得其芳。对于党员

11、干部来说,不惧艰险、不辞劳苦,情系百姓、为民服务,牢牢扎根基层一线,才能丰富阅历、增强本领,赢得群众的认可。当年兰考风沙最大的时候,“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用心血浇灌出绿荫成片的焦桐树;海南乐东县委书记林北川,总是天不亮上班,天黑了还没下班,找最难的事去做、找硬骨头去啃,引领边陲贫苦山乡大变样。正是依靠无数党员干部带头“自讨苦吃”,一件件大事水到渠成,一个个难题迎刃而解,干群间的距离也因此大大拉近。通向成功的道路不会平坦,在前进过程中遭遇困难或挫折,总是难免的。但正如宝玉没有雕琢难以成器,火石不受摩擦不能产生火花,人生如果不经历一番艰辛、不挑战一次苦难,也难以燃旺生命的火

12、炬。科学家南仁东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对1000多个洼地进行比选,走遍西南山区上百个窝凼,最终找到“天眼”最适合的建造地点。一家国外天文台在他逝世后发文哀悼:“我们怀念他的勇往直前和对天文学的热情。”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砥砺攻坚克难的坚韧意志,不惧任何艰难险阻,一往无前地迈向目标,我们就能收获更多的精彩与自信。事实上,苦难并不意味着阴郁的回忆;从某种角度看,它见证了过去的奋斗,具有别样的光彩。上山下乡的经历,就对习近平总书记影响相当深。苦难或逆境,磨砺着人的心智,能助人增长才干。学会与困难愉快相处,不因工作的受挫而消极颓废,也不因生活的磨难而丧失斗志,会涵养化压力为动力、理

13、性看待事物的平和心态。“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世界上没有无解的挫折,也没有过不去的沟坎。当我们习惯在逆境中积蓄前行的力量,或许就会发现,原来你比自己想象的要强大得多。(1)作者在文中针对 和 的现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2)概括选文第段中两个事实论据的内容,并分析其作用。(每个论据内容的概括不超过20个字)(3)请具体分析选文第段加横线句的意思。(4)请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对结尾的理解。10(17分)生命之芯李雪峰庭院的上空是一架纵纵横横的葡萄藤。初春时节,昏睡的葡萄藤醒了,它们先是睁开一粒粒紫红色

14、看似惺忪的叶芽。不久,叶子便很快毛茸茸地伸展开了。它们很快就把庭院里的阳光剪得支离破碎斑斑驳驳,不半月,院子的上空就一片摇曳的苍翠,连一片金黄阳光也漏不下来。清风徐徐地一摇,几片碎碎的阳光偶尔从叶缝间掉落下来,但那是稍纵即逝的,像梦的碎片一样。我是十分喜爱这些张张扬扬的葡萄叶子的。清晨推窗一望,绿叶田田,满眼碧绿的饱满苍翠,让人感觉到了新一天的爽朗和清新。暮秋时节,满藤的叶子都已枯黄了,飒飒秋风一吹,便不停有三三两两的叶子从藤架上飘飘扬扬地凋落下来,落在庭院里、墙角和台阶上,像一只只再也不能飞的蝴蝶。这时,素爱清爽的妻子便不得不时时清扫那些落叶。但那落叶总像扫不尽似的,往往清晨刚刚扫过,但中午

15、或傍晚时就又落了厚厚一层,有时一天扫了五遍,但还总是扫不净,仿佛你一转身它就又落下了。妻子也想了许多的办法,费尽了周折,院子里却落叶依旧,这让妻子又气恼又无奈。这情景往往一直要到落雪时才能结束。去年的中秋,满架的葡萄又变紫了。剪摘葡萄时,妻子不是挑紫透的先摘,把那些没有熟透的葡萄串子留着,而是一次全早早摘了,不论有没有熟透,摘得一串不留。妻子说,葡萄摘尽了,叶子落得就快,就不用像往年那样总是扫叶子了。果如妻子所说的那样,葡萄摘下后三四天,A满架的叶子一下子就黄了,然后开始汹涌地凋落,一夜的工夫,庭院里就落了厚厚的一层,那些叶子显得十分憔悴,有的叶脉还青着,只是叶缘黄卷了一些,但却早早地凋落了。

16、不到半月,葡萄藤上的叶子竟全落尽了,只剩下那些灰黑的老藤和那些褐色的新条在庭院上空寂寂地缱绻着。B偶尔飞来三两只鸟雀,怔怔地栖落在上面,然后啁啾几声就怏怏地飞走了。难道作物也有它们自己的灵魂吗?它们在泥土和风雨中生长,它们萌芽、抽叶、开花,全都是为了自己的果实,果实是它们生命的灯芯,一旦果实夭折了,它们的生命也就夭折了;一旦果实夭折了,它们的岁月也就黯淡了,无论这世界还有多么美好,无论岁月还有多么漫长,但它们却已走到了自己生命的秋天里。果实或许就是作物们的梦想,或许就是作物们生命的纯粹使命,或许就是作物们的灵魂,过早丢失了自己的果实,作物们生命的秋天就提前来临了。坐在静静的葡萄架下,仰望那一簇

17、一簇摇曳的绿叶,我对一切都充满了敬意,无论是生命的,还是被我们视为非生命的,无论是一粒青青的葡萄,还是我们脚下的一粒泥土一切都是有着自己的梦想和灵魂的。(选自时文选粹精品散文,南方出版社。有改动)(1)从葡萄叶旺盛生长到葡萄叶子过早落尽,作者的感情经历了三个变化过程,请依照示例简要概括?十分喜爱 (2)第两自然段都用了较多篇幅写葡萄叶,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3)结合上下文的内容,按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A、满架的叶子一下子就黄了,然后开始汹涌地凋落。(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B、偶尔飞来三两只鸟雀,怔怔地栖落在上面,然后啁啾几声就怏怏地飞走了。(从修辞的角度赏析)(4)联系全文,说说文章标题好在

18、哪里?五、作文(5分)11(50分)请以“谈谈阅读之美”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字数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和校名。2017-2018学年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五四学制)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0分)1(4分)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射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裁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资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

19、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DA、咀嚼(jio) 浅尝 B、孜孜不倦(jun) 射猎C、摘要(zhi) 题裁 D、味同嚼蜡(jio) 提炼(2)文中横线处依次应填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CA、灵秀 周全 庄严 B、灵敏 周密 庄重C、灵秀 周密 庄重 D、灵敏 周全 庄严【分析】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的把握和词语的准确运用。【解答】(1)A有误,“咀嚼”的“嚼”应读“ju”;B有误,“射猎”应为“涉猎”;C有误,“题裁”有误“体裁”;D正确。故选:D。(2)根据文章背诵

20、的积累和上下文的连贯,“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伦理学使人庄重”填充出“灵秀/周密/庄重”。故选:C。答案:(1)D(2)C【点评】做本题时注意要结合语境和平时的积累。三、标题2(2分)下列句子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看到路上有行动不便的人需要帮忙时,请伸手相助,千万不要只是袖手旁观B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如果你犹豫了,别人就会轻而易举地超过你,如果你不顾一切地冲向终点,最后你就会获得成功C他做事雷厉风行,从不拖泥带水D这位专家在解读十九大报告时高谈阔论、深入浅出,受到了与会人员的好评【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书写和意思,解答时只要回顾以前所学即可。注意不要写错别字,对成语的中可能遇到

21、的形近字要注意辨析。【解答】A使用正确,袖手旁观: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比喻置身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B使用正确,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不费力气。C使用正确,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做事不干脆利落。D使用有误,高谈阔论:高:高深;阔:广阔。 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该成语是贬义词,用在此处不恰当。故选:D。【点评】解答本题要靠平时的成语积累,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熟记成语的字形,重点词及成语的意思。3(2分)下列语句的复句关系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尽管天气很冷,可是紧张的劳动使大家都出了一身汗。(转折复句)B我并不知道这就是在写字,甚至也不知道世界上有文字这种东西。(并列复句)C如果稼轩

22、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假设复句)D文章与其长而空,倒不如短而精。(选择复句)【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复句的类型。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各复句的关联词,以此做好复句的辨析。【解答】A正确;B“不知道甚至也不知”是递进关系;C正确;D正确;故选:B。【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复句的关联词语,据此进行分析;细读文句,可以帮助辨析复句。4(2分)对下面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南溪弄水回望山园梅花宋杨万里梅从山上过溪来,近爱清溪远爱梅。溪水声声留我住,梅花朵朵唤人回。A诗的第一句“过”字写出了梅花茂盛的特点,表现梅花急切过溪唤“我”回去的情态,富有趣味B诗歌三、四句中叠词

23、,溪水声声不停,像在热情地挽留诗人;梅花朵朵争艳,像是急切呼唤诗人C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赋予了溪水梅花的感情色彩,将溪水梅花人格化了,读来生动活泼,别有趣味D全诗描绘了春天欣欣向荣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失去春天的惋惜遗憾之情【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解答时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梅是宋代山水诗又一常出现的意象。杨万里是梅意象发挥最多的一位。梅花傲霜傲雪的清香和气质,成为诗人推崇的眼中奇景,他多次称呼梅兄。【解答】A正确。B正确。C正确。D有误,全诗描绘了春天欣欣向荣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并未表现出诗人对失去春天的惋惜遗憾之情。故选:D。【点评】

24、译文:盛开的梅花从山脚下一直生长到小溪畔,看那样子像是要急切的生长到小溪一侧似的。从近处来说我偏爱淙淙的清溪,从远处说我最爱那清幽的梅花。溪水声声不停,像在热情地挽留诗人,梅花朵朵争艳,像是急切呼唤诗人。二、积累与运用(15分)5(5分)文化常识和名著阅读填空。(1)下列选项中属于唐宋八大家的两项是AEA、柳宗元 B、杜甫 C、范仲淹 D、辛弃疾 E、欧阳修(2)我注视他,看来他的面容好像很疲乏的样子:他的眼睛发红,睡眠没有让它们恢复过来:他的脸色表示深深的忧愁,真实的苦痛。他走来走去,坐下去,站起来,随意拿起一本书,立即又放下,看看他的各种器械,但不作经常要作的记录,好像一刻都不能安静下来的

25、样子。后来他向我这边走来了,他问我:“阿龙纳斯先生,您是医生吗?”我真没想到他忽然提出这一问题,我看他一下,没有立刻答复他。“您是医生吗?”他又说,“您的好些同事,像格拉地奥列、摩甘一唐东,以及其他的人都曾经学过医。”“不错,”我说,“我是大夫和住院医生。我到博物馆当教授之前,曾经行医好凡年。”“很好,先生。”我的答复显然使尼摩船长满意。但是,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说到这事,我等他提出新问题来,自己可以随机应变地答复。“阿龙纳斯先生,”船长对我说,“您愿意来治疗我的一个船员吗?”“您这儿有病人吗?”“是的,我有一个船员受伤了。”“我就跟您看去。”“请跟我来吧。”选文中的“他”是指尼摩船长,请简要概括

26、文中的“船员”是怎么受伤的。【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解答】(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唐宋八大家分别是唐朝的韩愈和宗元。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故选:AE。(2)本题考查名著阅读。本段文字出自著名的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其中他是诺第留斯号的船长尼摩船长。诺第留斯号受到一次仲撞,弄断了机器上的一条杠杆,打中了这名船员。船副正在他旁边。他奋身前去,顶受了这打击。答案:(1)AE(2)尼摩船长;为了救下将要被杠杆打中的船副而

27、受伤。【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6(4分)综合性学习。金秋十月,学校开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活动一:承习俗(1)古代诗歌中,“月”是常见的意象,下面与“月”有关的诗句中,哪一项写到了传统节日?CA、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C、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D、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活动二: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现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今年端午节的时候,学校文学社举办征联活动。请根据所给的上联,对出下联。上联:喜迎盛世龙舟竞渡 下联:纪念

28、屈原角黍投江。【分析】第一题考查古诗名句的理解;第二题考查对对联。【解答】(1)本题考查古诗名句的理解。A没有涉及到节日;B没有涉及到节日;C出自于苏轼的水调歌头,写的是中秋节;D没有涉及到节日;故选:C。(2)本题考查对对联。对对子要注意:上下句字数相等。上下句意思相近或相反,有时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上下句对应位置的字眼词性相对、结构相同、不重复用字。据此可对出下联如:闲看神州华夏同欢,纪念屈原角黍投江等。答案:(1)C(2)示例:闲看神州华夏同欢 闲看神州华夏同欢【点评】对联的基本要求: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

29、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7(6分)诗文默写:(1)小石潭记中,写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的句子是: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如今,各地新建的一片片居民小区,成为中国城乡一道道亮丽景观。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达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愿望得以实现。(3)“面朝黄

30、土背朝天”,写的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烈日下辛苦劳作的情景。白居易在观刈麦中,将这种情景生动形象的再现出来的诗句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4)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以磅礴气势写出宁死不屈、舍生忘义的生死观的句子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5)故乡的歌是一只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席慕蓉乡愁)(6)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顾城门前)【分析】本题考查的诗句均是课文中要求背诵的篇目,解答时要结合诗句的引申义理解作答。【解答】答案:(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重点字:庇)(3)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重点字:灼)(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

31、丹心照汗青(重点字:汗)(5)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6)草在结它的种子【点评】做好本题要保证不出现错别字还要理解句意恰当使用。三、文言文阅读(15分)8(15分)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节选),完成下列各题。【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

32、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乙】祖莹字元珍,范阳遒人也。父季真,位中书侍郎、钜鹿太守。 莹年八岁能诵诗、书,十二为中书学生,好学耽书,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僮仆,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由是声誉甚盛,内外亲属呼为“圣小儿”。尤好属文,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选自北史)【注】范阳遒(qi):范阳郡道县。 中书:即中书省,官署名。 耽书:酷爱读书。耽,迷恋,沉溺。(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录毕,走送之跑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请教以衣被蔽塞窗户遮盖由是声誉甚盛大(2)选出加点词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

33、是DA、当余之从师也 禁之不能止B、无从致书以观 以衣被蔽塞窗户C、蕴袍敝衣处其间 其真无马耶D、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以其境过清(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4)两文作者是怎样解决读书困难的?(每一点各4个字)甲抄书求师乙遮光偷读(5)从这两段文字看,主人公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相同原因有哪些?(说出两点即可)【分析】参考译文:【甲】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因为)家里贫穷,(所以)没有办法买书来阅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亲自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像冰一样坚硬,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敢懈怠。抄完后,便

34、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到了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人同我来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道德和声望高,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不曾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站着侍候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学识。【乙】祖莹,字元珍,是范阳遒人。父亲叫季真担任中书侍郎钜鹿太守职务。祖莹八岁的时候能够背诵诗书,十二岁时是中书

35、的学生。喜欢学习,迷恋读书,日日夜夜的学习,他的父母害怕他会生病,禁止他但是不能够使他停下来读书,他经常偷偷地在暗地里藏着蜡烛,赶走童仆,等到父母睡着之后,点燃蜡烛读书,用他的衣服遮盖窗户,害怕漏光,被家里人发觉,因为这件事情他的声誉更加被传开了,里里外外的亲属都叫他圣小儿,他特别喜欢写文章。中书监的高允每次感叹说:“这个孩子的才能不是大多数人能够达到的,最终会大有作为的。【解答】(1)跑;请教;遮盖;大。(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A第一个“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第二个“之”

36、,代词。选项加点词意义不同。B第一个“以”,来;第二个“以”,用。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C第一个“其”,代词;第二个“其”,表示疑问,难道。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 D两个“以”都指因为。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故选:D(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句中重点词有:援:提出;质:询问;以:来。句意为: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句中重点词有:及:达到;终:最终;至:大有所为。句意为:这个孩子的才能不是大多数人能够达到的,最终会大有作为的。(4

3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回答这类题,首先通读全文,在文中找到与题干问题相关的信息,然后按照题干要求拟出切题的答案。提取信息时,抓住关键语句是很重要的,另外还要注意对关键信息做整体的分析。题干中的关键词语是“解决读书的困难”,还要注意字数限制。阅读文章,甲文中作者借书(假借于藏书之家)、抄书(手自笔录);乙文中祖莹遮光偷读(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分析后可得出答案。(5)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在了解两篇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即可。如本题中的两篇文章都是围绕刻苦学习而写的,原因的总结上找到他们学业有成的共同点,加以概括。

38、从“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莹年八岁能诵诗、书,十二为中书学生”“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中可知,他们都刻苦学习,博览群书。答案:(1)跑;请教;遮盖;大。(2)D(3)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这个孩子的才能不是大多数人能够达到的,最终会大有作为的。(4)甲:抄书求师;乙:遮光偷读。(5)示例:刻苦学习,博览群书。【点评】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案牍之劳形。结构助词,相当于“的”:近塞上之人

39、,死者十九。代词,代指前文所指的事物。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何陋之有。四、现代文阅读(30分)9(1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不畏苦寒,自得其芳一位朋友对紫苏情有独钟,遂买了几盆回家,经常浇水、修枝。然而,待紫苏长成后,却始终不闻其香。朋友不禁感慨:看来有些“关心”实属多余。同为紫苏,置身野外,香味清爽而持久;放于室内,照顾有加,反而失去了芬芳。植物的这种特性,与人的职业发展规律颇有几分相通之处。俗话说,马厩里养不出千里马。从艰苦环境中历练出来的人,经过反复摔打、磨炼,其工作能力、心理素质往往更胜一筹。并且,在这些人看来,困难既是挑战的同义词,也是成功的垫脚石;不回避眼前的苦

40、,恰恰是对自己负责任的表现。无论从事何种行业,唯不畏苦寒者,方可自得其芳。对于党员干部来说,不惧艰险、不辞劳苦,情系百姓、为民服务,牢牢扎根基层一线,才能丰富阅历、增强本领,赢得群众的认可。当年兰考风沙最大的时候,“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用心血浇灌出绿荫成片的焦桐树;海南乐东县委书记林北川,总是天不亮上班,天黑了还没下班,找最难的事去做、找硬骨头去啃,引领边陲贫苦山乡大变样。正是依靠无数党员干部带头“自讨苦吃”,一件件大事水到渠成,一个个难题迎刃而解,干群间的距离也因此大大拉近。通向成功的道路不会平坦,在前进过程中遭遇困难或挫折,总是难免的。但正如宝玉没有雕琢难以成器,火

41、石不受摩擦不能产生火花,人生如果不经历一番艰辛、不挑战一次苦难,也难以燃旺生命的火炬。科学家南仁东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对1000多个洼地进行比选,走遍西南山区上百个窝凼,最终找到“天眼”最适合的建造地点。一家国外天文台在他逝世后发文哀悼:“我们怀念他的勇往直前和对天文学的热情。”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砥砺攻坚克难的坚韧意志,不惧任何艰难险阻,一往无前地迈向目标,我们就能收获更多的精彩与自信。事实上,苦难并不意味着阴郁的回忆;从某种角度看,它见证了过去的奋斗,具有别样的光彩。上山下乡的经历,就对习近平总书记影响相当深。苦难或逆境,磨砺着人的心智,能助人增长才干。学会与困难愉快

42、相处,不因工作的受挫而消极颓废,也不因生活的磨难而丧失斗志,会涵养化压力为动力、理性看待事物的平和心态。“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世界上没有无解的挫折,也没有过不去的沟坎。当我们习惯在逆境中积蓄前行的力量,或许就会发现,原来你比自己想象的要强大得多。(1)作者在文中针对养在家里的紫苏始终不闻其香和从艰苦环境中历练出来的人其心理素质和工作能力往往更胜一筹的现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无论从事何种行业,唯不畏苦寒者,方可自得其芳。(2)概括选文第段中两个事实论据的内容,并分析其作用。(每个论据内容的概括不超过20

43、个字)(3)请具体分析选文第段加横线句的意思。(4)请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对结尾的理解。【分析】这是一篇议论文。首先用养在家里的紫苏始终不闻其香和从艰苦环境中历练出来的人其心理素质和工作能力往往更胜一筹的现象,引出作者的观点:无论从事何种行业,唯不畏苦寒者,方可自得其芳。然后主要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对这一观点进行深入的论述。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得出结论并发现号召。【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根据本文前三段的内容可知,本文先提出了两种现象,一种是养在家里的花不香,一种是从艰苦环境中历练出来的人其心理素质和工作能力往往更胜一筹。用这两种现象引出了第三段首句的观点。(2)本题考查概括

44、事件和论证方法。概括的格式一般是谁的什么事或谁怎么样。概括要全面,用语需简洁。据此可把第三段中的两个事例概括为:焦裕禄心血浇灌出绿荫成片的焦桐树。林北川引领边陲贫苦山乡大变样。这两个具体的例子,具体有力的证明了无论从事何种行业,唯不畏苦寒者,方可自得其芳的观点。(3)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作答时,需正确理解句子的本义,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其内在含义即可。这句话的本义不难理解,结合此处语境可知,这句话的含义是只要肯用力登攀,就一定会登上山的顶峰。只要不停行走,就一定会达到胜利的目标。(4)本题为阅读启示题。为开放类试题,不要求统一答案,只需言之成理,符合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本题时,围绕磨难可以让人成

45、熟,可以让人增长才干,从而获得成功表述即可。答案:(1)养在家里的紫苏始终不闻其香;从艰苦环境中历练出来的人其心理素质和工作能力往往更胜一筹;无论从事何种行业,唯不畏苦寒者,方可自得其芳。(2)焦裕禄心血浇灌出绿荫成片的焦桐树。林北川引领边陲贫苦山乡大变样。这两个具体的例子,具体有力的证明了无论从事何种行业,唯不畏苦寒者,方可自得其芳的观点。(3)只要肯用力登攀,就一定会登上山的顶峰。只要不停行走,就一定会达到胜利的目标。(4)一个人只有经受过磨难,意志才会变得坚韧,才会增长以前没有才干,从而获得最终的胜利。【点评】常用论证方法及作用:1、举例论证:,举(概括事例:人物+事件)证明了(如有分论点,写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更让人信服。2、道理论证: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增强文章说服力。3、引用论证:如果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答题格式: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期末试卷 > 八年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