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短文两篇ppt课件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118957 上传时间:2020-01-30 格式:PPTX 页数:69 大小:2.6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13 短文两篇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13 短文两篇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13 短文两篇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13 短文两篇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13 短文两篇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课时,第二课时,13 短文两篇,第一课时,1.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词和名言警句,理解文章的思路。 (重点) 2.学习文中使用的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难点) 3.认识读书的益处,培养爱读书的优良品质,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素养),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英国唯物主义和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说法。被认为是归纳逻辑的创始人。开浪漫主义的先河。主要作品有随笔新工具论等。,本文选自玫瑰树。培根自称“以天下全部学问为己任”,企图“将全部科学、技术和人类的一切知识全面重建”。他反对经院哲学,强调通过实验去揭示自然界的秘密,获得知识,

2、并认为“知识就是力量”。他在随笔中写了对世家子弟的“社会的与道德的劝言”,内容涉及哲学思想、处世之道等。共中谈读书犹如一位睿智老人对晚辈的谆谆教诲:要多读书,读书是有好处的。,死抠,y,chu,zo,xi,ji,ju,li,ji,zh,c,hu,ku,cn,cn,怡情,统筹,藻饰,狡黠,马南邨,诘难,要诀,蒸馏,劝诫,王粲,滞碍,吹毛求疵,豁然贯通,练达,枝节,涉猎,聪颖,高谈阔论,味同嚼蜡,诸如此类,狂妄自大,开卷有益,lin,zh,li,ku,jio,zh,wng,jun,yng,嚼,好,ju,jio,ho,ho,好读书,读好书,味同嚼蜡,咀嚼,卷,jun,jun,书卷,翻卷,【怡情】 【

3、傅彩】 【观察】 【文采藻饰】 【学究】 【诘难】 【味同嚼蜡】,使心情愉快。,涂上色彩。文中指给言辞增添光彩。,仔细察看(事物或现象)。,修饰文辞,使之富有文采。,指迂腐的读书人。,诘问,为难。,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滞碍】 【练达】 【要诀】 【狂妄自大】 【因小失大】 【开卷有益】,不通畅。,阅历多而通达人情世故。,重要的诀窍。,读书有好处。,极端的自高自大。,为了小的利益而造成大的损失。,【高谈阔论】,【吹毛求疵】,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不求甚解】,【豁然贯通】,意思是说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4、,一下子明白了某个道理。,1.请同学们先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认真地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着“读书”,发表了哪些见解。,(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2)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3)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4)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 (5)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2.认真品味这些富有哲理的句子,然后说说课文从哪些方面论述了读书这一主题。,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读书的作用,1.读书要有哪些目的呢?作

5、者是如何论述的?,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读书的目的,正面论证,读书费时过多,文采藻饰太盛,全凭条文断事,惰,矫,学究,反面论证,2.读书与经验有怎样的关系?为避免“学究故态”,应该怎么做呢?,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关系:,怎么做:,3.作者在论述这部分内容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作简要分析。,用“自然花草”比喻人天生的才干,“修剪移接”比喻读书学习,形象地论证了读书和经验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通俗易懂。,比喻论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用“鄙”“羡”“用”三个字,极

6、为准确而又深刻地分析了不同人对读书的不同态度,通过对比突出了正确的读书目的用书,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对比论证,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作用:用容易理解和浅显的具体事物来比喻不易理解和较深的事理,具有形象性,能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而更有说服力。 答题模式: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将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从而更具有说服力。,比喻论证的作用及答题模式,方法指导,作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往往能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运用这种方法,能够突出事物的对比性,也就是说这种对比,可以有力地证明论点。 答题模式: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

7、法,通过X与Y的对比,鲜明、有力地证明了Z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对比论证的作用及答题模式,方法指导,1.读书时应注意什么?,读书注意事项,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不可只为寻章摘句,应推敲细思。,三个“不可”构成排比句式,强调读书时应注意的事项,增强了语势。,读书的方法,2.作者提到读书的方法有哪些?运用了什么手法?怎样论述的?,读书方法,选读,与讨论、作文结合起来,浏览,精读,摘要,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比喻论证,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1.读书有哪些作用?,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能弥补精神上的缺陷,2

8、.作者是怎样论证读书的作用的?,首先,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列举六门学科知识对人的不同作用,然后归纳出论点:“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接着运用比喻论证,论证读书可以弥补精神上的缺陷,就像运动袪除身体百病一样;最后运用举例论证,列举了各门学科知识的作用,最后作结:“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读书的作用,有人说:“世界因文学而美,文学因书籍而美。”结合课文,谈谈你对读书的理解。,读书使我们荡舟在书籍的海洋里,使我们得到知识的浸润,受到书香的熏陶,使我们境界高远、胸襟开阔、学识通达、思维敏捷,使我们的认识更深化、品位有提升。 通过阅读,不仅能与先贤对话、与智者交谈,还能启迪思想、提升心智,使我

9、们在思维的天空、想象的王国自由翱翔,纵横驰骋,摆脱惯常思维的约束,冲破旧观念的禁锢,形成新的思路,通过读书,我们能够敏锐捕捉、积极消化、充分吸收各种信息和知识,能在平凡的生活里诗意地栖居。,这篇随笔采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论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的正确方法及读书的重要作用,引导人们通过认真读书完善自我。,感悟一:读书的方法,或浏览,或泛读,或细读,根据不同的内容和自己的阅读爱好,读书的方法也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每种读书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对于教材中的课文,我认为应该“咀嚼消化”,读得“深”一点儿。对于课外书,我认为可以泛读,增加阅读量,实现“海量阅读”的目标。但不管怎样,读书应该

10、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广泛涉猎,只有“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感悟二:谈读书是培根哲学智慧和治学经验的结晶。文中的观点很精辟,见解很深刻,特别是“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这一观点,实乃真知灼见。因为读书,我们从狭隘走向宽容,从无知走向通达,从单调走向丰富,从自我走向宇宙。我发自内心地道一声:我爱读书!,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第三,运用对比说理。例如,文章开头从正面论说了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面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第一,运用比喻说理。例如,“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说明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第二,

11、运用排比说理。例如,“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这样使所说的道理十分鲜明,读来富于气势,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立论,谈读书,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的方法,读书的作用,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培根的谈读书,聆听了培根对读书的高论。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短文两篇的另一篇文章不求甚解,看看马南邨对“不求甚解”有什么新解。,第二课时,马南邨(19121966),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1944年初,他主持编辑了我国第一部毛泽东选集。主要作品有文论集论中国历史

12、的几个问题、杂文集燕山夜话、诗词集邓拓诗词选等。与吴晗、廖沫沙合写杂文三家村札记。,不求甚解选自燕山夜话。20世纪60年代初,邓拓应北京晚报之约,撰写燕山夜话专栏杂文。这个专栏的杂文从古人读书治学、科学研究、生产活动等方面为我们总结和介绍了一些可以借鉴的历史经验;还对现实中的各种不良现象和错误的思想方法、工作作风提出了批评,对青年的学习给予了指导。一篇篇短小精悍、妙趣横生的文章,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和哲理,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对当时的杂文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就是针对有些人对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曲解而写的一篇驳论文。,1.论证的方式:,2.什么叫驳论文?,议论文知识,驳论是指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

13、发表议论,批驳错误的反动的见解和主张。侧重于驳论的议论文就是驳论文。,立论和驳论。,驳论可以是鲜明地反驳一个错误的观点,也可以是就别人论述的一个问题发表不同看法,或提出质疑,进行商榷。,3.批驳的方法,(1)直接批驳,(2)间接批驳驳立结合,驳论点:抓住敌论点中的错误直接批驳。 驳论据:指出敌论据中的虚伪、错误而证明其论点的荒谬。 驳论证: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其逻辑不能证明论点,论点不能从论据中推出。,4.一般论证思路,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即摆出敌论(树靶),然后针对敌论采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行批驳(射靶)。,反驳对方的论点,从论据和论

14、证方法上找问题。,反驳对方的论点,要注重分析,把理讲透,使人信服,不能扣大帽子。,(1)作者要批驳的靶子是什么?,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2)在批驳的过程中树立了自己怎样的观点?,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回答下面的问题:,1.再读课文,作者是如何批驳别人的观点的?,先全面解释了陶渊明的原话,揭示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了反驳。,2.作者在批驳对方论点、树立自己论点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请举例分析其作用。,(1)道理论证。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

15、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2)举例论证。举普列汉诺夫的例子,从反面证明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而要理解精神实质。举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的例子,证明“不求甚解”比“务于精熟”高明,知识面更广,了解问题更全面。,1.“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 所以,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2.作者认为“不求甚解”有哪几层意思?,一

16、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应承认自己“不求甚解”。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于一点,而要了解大意。,3.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不求甚解”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所以“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因此,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两篇短文都是议论文,在思想内容上有相似之处,都是谈读书的;在写法上有所不同,一是立论、随笔;一是驳论、杂文。 谈读书这篇随笔采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述了读书的真正目的,以及读书的正确方法、读书的重要作用。论述全面,观点新颖,语言精辟,对我们的读书、学习和生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不求甚解阐述了陶渊明

17、“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批驳,指出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其实质,从而在读书的方法上给读者一些深层次的启发。,4.谈读书和不求甚解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和写法上有何异同?,不求甚解一文全面阐述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反驳,指出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其精神实质。,读书不求甚解是可取的,有助于我们广泛阅读,广泛吸取知识。但学习中切不可“不求甚解”,做事流于表面,走马观花。,细腻详实的道理论证和正反两面的举例论证。,作者为了阐述自

18、己的观点,不惜用大量的文字进行细致地分析。如第8段引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来印证“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是可取的。此外,本文还列举了正反两面的事例来论证观点,如第5段从反面列举普列汉诺夫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求甚解”,实际上做了许多曲解的事例,告诉人们要有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第6段从正面列举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的事例,介绍古人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经验。,把握实质 不拘表象,不求甚解,树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亮观点: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驳论,作分析,树靶子,引出处,释新义,援例子,引语录,结上文,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A狡黠(xi) 涉猎(sh)

19、矫正(jio) 藻饰(zo) B劝诫(ji) 阐证(chn) 诘难(ji) 要诀(ju) C聪颖(yn) 蒸馏(li) 暂时(zhn) 滞碍(zh) D咀嚼(jio) 傅彩(f) 统筹(chu) 伦理(ln),B,【解析】A项,“矫”应读jio;C项,“暂”应读zn;D项,“嚼”应读ju。,1下列画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矫情 逻辑 孜孜不倦 修剪移接 B伦理 周密 欣然忘食 狂妄自大 C提倡 睾肾 因小失大 文彩藻饰 D盲目 聪颖 吹毛求疵 不求甚解,C,【解析】C项,“文彩藻饰”中的“彩”应为“采”。,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读史使人_,读诗使人_,数学使人_,科学

20、使人_,伦理学使人_,逻辑修辞之学使人_: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A聪明 深刻 精密 高尚 有道德 善辩 B明智 灵秀 周密 深刻 庄重 善辩 C高尚 明智 聪慧 深刻 有修养 巧辩 D深刻 高尚 聪慧 明智 有修养 巧辩,B,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A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B教研讨论会上,刘老师高谈阔论,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C学习文件不能只咬文嚼字,关键是领会文件的精神实质。 D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B,4下列各句中画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谈读书尽管论述了读书的多个方面,同时每一句话都表

21、明一个观点,但是都由倡导读书和“用书”来统领全文,意旨较为鲜明,体现了全文的内在逻辑。 B不求甚解通过人们对“不求甚解”的常见认识反弹琵琶,探求“不求甚解”的本意,进而提出自己关于读书问题的见解。 C谈读书运用比喻说理。例如,以“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来说明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D不求甚解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不求甚解”的读书人。,【解析】不求甚解一文没有运用比喻论证。,D,5.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拓展阅读,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陈 凌 每到世界读书日,

22、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1940年10月22日,英国遭受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3名男子竟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捡书籍。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或许,也会有人不解: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对于那3名男子而言,阅读绝非是暂时忘记战乱的“镇定剂”,而是勇敢面对现实,让精神再次振奋、让意志战胜泪水的方法和途径。 阅

23、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以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并激活它。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智慧。,越是走在人生的“三岔口”,越是面临困难和选择之时,阅读的力量就越能显示出来。一个人的努力往往会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知识让我们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而智慧还能进一步让人知道,自己的选择是符合内心的,从而坚定前行的意志。 人生如果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就连梁启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然而,即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认为自己有“三耻”,居第一位的,就是对天文

24、和算学“毫无所知”。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曾国藩们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就是因为他们深刻地知道,“书籍并非是装点门面的饰品,而是精神的营养品”。,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这些年,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一位是第二季的武亦姝,另一位是第三季的雷海为。令人动容的,并不仅仅是武亦姝2000多首诗词记忆量的才情,也不全是雷海为以外卖小哥身份成功逆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源于阅读的滋养。有句话说得好,“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

25、,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谈吐上、在胸襟中、在气质里,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其实不然,读书并不是要逃离这个世界,而是要让人拥有平视世界的眼睛,阅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正如哲人所言,“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观察”。 阅读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让人生气象万千。这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04月23日04版(有删改),阅读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让人生气象万千。,影响。第段和第段分别对应第段中“阅

26、读塑造丰盈的内心”“(阅读)给人以丰富的生活”两个分论点,且由精神写到生活,符合人们一般的认知规律。,1请说说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有人认为将第段和第段调换位置不会影响文意的表达,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观察。,不能去掉。这一组关联词是递进关系,强调了“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观察”的重要性,使论证更严密。去掉后无此表达效果。,3第段画线句子中标红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A选文第段提到“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表明这则例子虽已被反复用过,但每次引用都足以让人震撼。 B选文第段中画线句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C

27、第段中武亦姝和雷海为身上那种从容淡定的独特气质就是“内在丰沛”的体现。 D选文从多角度论述了阅读的作用,尤其是第段针对一般人可能有的认识进行论述,使论证更严密。,B,4下列对文本信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5下面一则材料能否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请说明理由。,能。事例中士兵通过阅读丰富了精神生活,振奋了士气,具体论证了本文“阅读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的观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士兵往往因为战争间歇期间生活乏味而士气涣散、训练消极,长官为此头痛不已。在政府向军队提供了12亿本“军供版”图书后,士兵很快就恢复了士气,积极投入训练中。,(2019河南)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

28、。(12分),一起做“读书种子” “读书种子”一词的“发明权”,当属宋代的黄庭坚。他在山谷别集中说:“四民皆当世业,士大夫家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名世矣。”,做一粒“读书种子”,让阅读成为一种力量,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可以说正是读书人的自我期许。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陶渊明,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再到“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的杨万里,无不是“读书种子”的精彩写照。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所谓“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重视学习、重视诗书,千百年来融入中国人的血脉里,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禀赋。,在

29、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不少人是“读书种子”。彭德怀带兵打仗“横刀立马”,平时非常注重抓学习,而且还经常督促身边工作人员养成读书习惯。他常用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故事激励大家,乐于把自己收藏的书拿出来共享。为了检查大家是否认真读过了,他用饭粒把书中的页码粘起来,如果发现有人读书做样子,没有把粘饭粒的书页打开,他就会提出严厉的批评。在彭德怀关心督促下,在他身边工作的同志都养成了读书习惯,以至终身受益。,“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馀把笔痕。” 植物种子是有形的,延续繁衍,生生不息;读书种子则是一种无形的东西,不知不觉中变化气质、增长才干,承接弘扬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正因为这样,文明薪火不

30、断发扬光大。黄庭坚所处的北宋,上推文治、下重文教,造就了一片孕育“读书种子”的沃土,于是就有了国学大师陈寅恪所说的,“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做一粒“读书种子”,静下心来读一点书、做一点学问,因为其中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袭,对高雅生活的追求,对时代潮流的引领。,“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研究植物种子的钟扬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在科学上敢于“奇思妙想”,在被认为无法种植红树林的上海滩涂中栽种成功。钟扬的故事向我们所展示的,不只是知识的力量,更有实践的力量、创新的力量,赋予“读书种子”以新内涵。世人常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必须与实践结合,使之变成能力或本领之后,才

31、能产生力量。“读书种子”与实践“沃土”的紧密结合,必能孕育壮苗、结出硕果。,阅读是一种超越世俗的力量。今天我们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并不是为了满足“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功利心,缓解“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紧张感。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少一点对物欲的追求,多一点对知识的渴求;少一点无谓的应酬,多挤一点时间读书;少一点人云亦云的跟风,多一点独立思考的精神,人生境界就能达到崭新高度,活出不一样的精彩自我。 (作者:向贤彪 有删改) 注:四民:士、农、工、商。世业:世代相传的事业。,1.从全文看,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3分),重视读书,让读书扎根心间。,2.第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

32、要分析。(3分),开篇介绍“读书种子”的由来,解释内涵,引出论题;引用黄庭坚的话,作为道理论据,引出下文对读书重要意义的论述;富有内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3.第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分),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彭德怀注重学习而且督促身边工作人员学习,做一个“读书种子”的分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示例:我读过朝花夕拾,领略了鲁迅的童年,琐碎的记忆在书中重现,不一样的年代,一样的快乐,童年,真让人怀念。这本书滋润了我的心灵,让我的心永远年轻。,4.从第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自己的读书事例,谈谈你的体会。(3分),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1.课余时间收集、摘录关于“读书方法”的名言警句。,2.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1)“见风使舵”新解; (2)“班门弄斧”新解; (3)“滥竽充数”新解。,示例: 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入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如“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部编人教版 > 九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