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核心突破三 鉴赏古诗表达技巧 妙在何处?“法”“情”合一, 核心突破 落实比方法更重要,核心内容 导图概览,理解必备知识 构建表达技巧网络,掌握关键能力(一) 区分四组易混的表达技巧,掌握关键能力(二) 精准判断技巧,精准分析效果,表达技巧也称艺术手法,是指作者为了强化某种效果,在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情达意时所采用的各种积极手段,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构思立意等方面的技巧。四者间尤其是前三者的分界并不鲜明,部分技巧或手法有着归属上的交叉。,理解必备知识,一、修辞手法 鉴赏修辞手法,包括两个要点:一是辨认出修辞手法,二是说出表达效果。古诗常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借代、夸
2、张、对偶、设问、双关、互文等。 1.比喻 “以彼物喻此物也。”比喻通常有明喻、暗喻、借喻三类。主要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 回答时不必分清是哪类比喻,但在判断时要用心辨别。明喻很好判断,暗喻、借喻则需要结合语意判断。 赏析时,应抓住本体与喻体间的关联,扣住相似处分析,可用“将比作”的句式。,2.比拟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古诗主要使用前者。 (1)拟人。拟人是指赋予事物以人的行为特点,使被描写的对象更加鲜活,意蕴更加丰富。赏析时,应注意指明事物是被拟作了人的何种特点,应结合诗歌原句尽量具体回答,可用“赋予了以人的”的句式。 (2)拟物。拟物是指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
3、彼物来写,使被描写对象给人以形象感、新奇感。 回答比拟手法时可以不分拟人、拟物,直接答“比拟”,但我们习惯上是要分的,如是“拟人”就答成“拟人”。,3.借代 借代俗称“换名”,指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物来代替。借代的主要方式:(1)部分代整体(如用“帆”代指船)。(2)特征代本体(如用“旌旗”代指军队)。(3)具体代抽象(如用“烽烟”代指战争)。借代可以使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强化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特征。赏析时可以采用“用代指”的句式。,古诗常见的借代物 杜康酒 尺素、双鲤书信 干戈战争 汉唐 渔樵隐逸生活 汗青史书 吴钩宝刀、利剑类 樯橹船 天狼入侵的异族 楼兰边疆之敌
4、柳营军营 山村隐居 钟鼓馔玉权贵利禄 青衫下级官吏 鸟、兔时光,4.夸张 夸张是指运用丰富的想象,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也叫夸饰或铺张。其作用是突出、强化某种事物或感情,烘托气氛。 赏析时,应点明被作者夸张的事物本来的面目与修辞后的状态的差别,可用“作者夸大/缩小了的景象/情感,带来了的效果”的句式。 5.对偶 对偶是指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它在古诗中较为常见,尤其是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对偶)。其作用从形式上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上看,意义集中含蓄。 赏析时,应注意律诗中间两联一般不宜
5、判断为对偶,其余场合只要是对偶,就可以答成对偶;应具体指出对偶的双方是什么,并说明其在表达作用上的好处。,6.双关 某一字、词,凭借其本身具有的语音或语意的条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获得双重意义就是双关。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含蓄、风趣。 赏析时,应指出其两层意思,可用“一指另指”的句式。 7.互文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如“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我们应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
6、罩着寒水。其作用是文存意省。 赏析时,应注意点明互文的两个主体各是什么,并指出其应表明的语义。,(1)请说出下列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 )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 终岁不闻丝竹声。 (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 )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 主人下马客在船。 ( )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拟人,拟物、夸张,借代,比喻、夸张,比喻、夸张,设问、借代,对偶、双关,互文,对比、
7、借代,比喻、夸张,教材助解1,(2)杜甫登高一诗,四联全用对仗(对偶),堪称“七律第一”。试以首联、颔联为例,说说你的体会。,答案 (示例)首联、颔联都属于工对。首联每句均有三层意思,每层说一种事物的状态(包括声、色、形、动作等方面),合起来组成一幅画。颔联“无边”对“不尽”,诗的境界显得广阔深远。落叶的“萧萧”之声对长江“滚滚”而来的气势,更让人觉得气象万千。,二、表现手法 从广义上来讲,表现手法是指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表情达意的方式,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之间有交集。常用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对比、衬托、联想想象、用典等。 1.借景抒情 借
8、景抒情是指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它往往使感情抒发得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深切动人。它有三种形式。寄情(融情)于景: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情景交融:抒情与写景交互共生、相映成趣,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触景生情(缘景明情):从景入手,借写景来抒发作者内心的情感,最后点明作者的思想。,判定这种手法要注意三点:一是所写景物须为实景,如果写虚景,一般叫想象;二是当情景一致时才叫“借景抒情”,当用乐景写哀情或用哀景写乐情时,一般不叫“借景抒情”,而叫“乐景写哀”或“哀景写乐”,或者干脆叫“反衬”;三是“借景抒情”虽有三种形式,那是专业视角,在平时的
9、赏析、考试中统称“借景抒情”。 赏析时应注意区分用何景抒何情,可用“借对景物(抓住特点)的描写抒发了的感情,景物与感情相交融”的句式。,教材助解2 阅读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上阕,然后回答问题。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上阕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答案 借景抒情。词人借对秋天里的青天、流水、远山、落日、征鸿等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登赏心亭北望而产生的无法收复失地的怅恨、对家乡的思念以及无人理解的孤独感。,2.托物言志(托物言情)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
10、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从而收到情蕴物中、物涵情志的艺术效果。也可叫作象征。 赏析时,应指出物自身的特点与作者情感之间的联系,可用“作者借(物品)的(特点)表达了自己的情感”的句式。,教材助解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咏梅 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鉴赏 此词以梅花自况,咏梅的凄苦以泄胸中的抑郁,感叹人生的失意坎坷;赞梅的精神又表达了青春无悔的信念以及对自己爱国情操及高洁人格的自许。 词的
11、上片着力渲染梅的落寞凄清、饱受风雨之苦的情形。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紧临着破败不堪的“断桥”,自然是人迹罕至、寂寥荒寒、备受冷落、令人怜惜了。无人照看与护理,其生死荣枯全凭自己。“断桥”已失去沟通两岸的功能,唯有断烂木石,更是人迹罕至之处。由于这些原因,它只能“寂寞开无主”了,“无主”既指无人照管,又指梅花无人赏识,不得与人亲近交流而只能孤芳自赏,独自走完自己的生命历程而已。“已是黄昏独自愁”采用拟人手法,写梅花的精神状态,身处荒僻之境的野梅,虽无人栽培,无人关心,但它凭借自己顽强的生命力也终于
12、长成开花了。可是,由于地势使然,野梅虽历经磨难而独具清芬,却无人能会,无人领略其神韵。野梅偏在黄昏时分独自愁,是因为白天,它尚残存着一线被人发现的幻想,而一到黄昏,这些微小的幻想也彻底破灭了。,不仅如此,黄昏又是阴阳交替,气温转冷而易生风雨的时辰,所以,除了心灵的痛苦之外,还有肢体上的折磨,“更著风和雨”。这内外交困、身心俱损的情形将梅花之不幸推到了极处,野梅的遭遇也是作者已往人生的写照,倾注了作者的心血。 “寂寞开无主”一句,作者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上片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它也的确还有“愁”。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
13、喻手法,把愁写得像这像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上片四句可以说是“情景双绘”,读者可以从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绪愁,也可以逐渐踏入作者的心境。,下片写梅花的灵魂及生死观。梅花生在世上,无意于炫耀自己的花容月貌,也不肯媚俗于招蜂引蝶,所以在时间上躲得远远的,既不与争奇斗妍的百花争夺春色,也不与菊花分享秋光,而是孤独地在冰天雪地里开放。但是这样仍摆脱不了百花的嫉妒,可能会被认为“自命清高”“别有用心”,甚至是“出洋相”。正像梅花“无意苦争春”一样,对他物的侮辱、误解也一概不予理睬,而是“一任群芳妒”,听之任之。同时,不论外界舆论如何,梅花以不变应万变,只求灵魂的升华与纯
14、洁,即使花落了,化成泥土了,轧成尘埃了,它的品格仍像它的香气一样永驻人间。这精神正是作者回首往事不知悔、奋勇向前不动摇的人格宣言。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性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崚嶒傲骨。最后几句,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片的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七个字四次顿挫:“零落”,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这是第一层;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辨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这是第三层;结果,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这是第四层
15、。梅花的命运很是悲惨,令人不忍卒读。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推向最高峰。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灰尘了,请看,“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一丝一毫也改变不了。,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尘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地抛到九霄云外去了。“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作者从民族国家的利益出发,做出生命的表白,悲忧中透出一种坚贞的自信。作者借梅言志,曲折地写出了险恶仕途中坚持的高洁志行:不媚俗,不屈服,清真绝俗,忠贞不渝的情怀与
16、抱负。这首咏梅词,通篇未见“梅”字,却处处传出“梅”的神韵,且作者以梅自喻,物我融一。对梅的赞咏中,显示出作者身处逆境而矢志不渝的崇高品格。,该词是一首咏梅晓志之作。想一想作品描写了梅花的哪些特点,表明了怎样的君子人格。,答案 特点:独立荒野、无人赏识、争春无意、成泥作尘、香犹如故。 君子人格:不屑媚俗邀宠、性格傲岸,即便处境艰难,哪怕粉身碎骨也要坚持气节、操守。,3.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虚实结合是指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景、实境;“虚”是指假设之象、想象之景、回忆之境。虚实结合,可以使虚景与实景得
17、以补充映衬、相得益彰,使形象鲜明,并使诗歌的容量增大,内涵丰富。 赏析时应注意指出“实”的是什么,“虚”的又是什么,二者构成了怎样的对比衬托效果。,教材助解4 回忆一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下阕,说说它是如何运用虚实结合手法的。,答案 下阕先写虚景虚境,通过想象,展现周瑜风流倜傥、指挥若定、立下不朽功业的英雄形象;再写实景实境,作者由想象转入现实,自嘲多情,感慨人生如梦。虚实结合,用想象中的周瑜反衬了现实中自己的壮志难酬。,4.对比 对比是指为了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诗歌的表达效果和感染力,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其作用是突
18、出强调,使事物更加鲜明。 赏析时应指出对比的双方及对比的目的,可用“把与对比,突出了”的句式。,教材助解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杜 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鉴赏 这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的身世及爱国之情。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
19、长明妃尚有村。”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这是三峡的西头,地势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他以这个图景作为这首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料,因而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适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也。”意思是这样气象雄
20、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他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才写到昭君本人。诗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清人朱瀚杜诗解意说:“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说得很对。但是,有神的并不止这两个字。读者只看上句的“紫台”和“朔漠”,自然就会想
21、到离别汉宫、远嫁匈奴的昭君在万里之外,在异国殊俗的环境中,一辈子所过的生活。,而下句写昭君死葬塞外,诗人用“青冢”“黄昏”这两个最简单而现成的词汇,尤其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在日常的语言里,“黄昏”二字都是指时间,而在这里,它似乎更主要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它是那样地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这句诗就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而沉重之感。,“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这是紧接着前两句,更进一步写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画图”句承前第三句,“环珮”句承前第四句。“画图”句是说
22、,由于汉元帝的昏庸,对后妃宫人们,只看图画不看人,把她们的命运完全交给画工们来摆布。“省识”,是“略识”之意。说元帝从图画里略识昭君,实际上就是根本不识昭君,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环珮”句是写昭君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琵琶本是从胡地传入中国的乐器,经常弹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许多人同情昭君,又写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里就密切难分了。昭君的“怨恨”尽管也包含着“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思”,但更主要的
23、,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它是千百年中世代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他的身世家国之情的。杜甫当时正“漂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像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他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颔联和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答案 对比(答反衬也可)。颔联有去与留的对比离开了不该离开的故国,留在了不该留
24、的荒漠;颈联有生与死的对比生时可以“识”却没能“识”,死了不能归魂魄却归来。通过这些对比,反衬了昭君出塞的悲惨命运。,5.衬托 衬托又称“映衬”“陪衬”。为了表现、突出主要的人或物,作者常常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次要事物作背景来陪衬,分为正衬、反衬两种。正衬,就是用次要内容从正面衬托主要内容,也叫“烘托”“旁衬”,如李白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用“桃花潭水”形象地烘托出汪伦对诗人的深厚情谊。反衬,就是用次要内容从反面烘托主体。一般包括美丑相衬、乐哀相衬、动静相衬、明暗相衬、有无相衬等。其作用是突出、显著。 赏析的关键点在于点明两个事物间的衬托与被衬托的关系
25、,可用“将与相对比,衬托出”的句式。,教材助解6 试分析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衬托手法的运用。,答案 衬托是该词运用的主要手法之一,有正衬与反衬两种。正衬:一是用“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衬托“周郎”的英雄形象;二是用“小乔初嫁了”衬托“周郎”的春风得意。反衬:用“早生华发”的词人自己反衬“雄姿英发”的周郎;或者说用“年轻有为”的周瑜反衬“中年失意”的词人自己。,6.联想想象 联想、想象是两种重要的思维方式,也是诗歌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法。联想是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它属于“记忆”的范畴。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想象是依托已知形象进而
26、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它比联想更为重要,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的魅力,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是一个想落天外的典型例句。联想、想象经常与夸张连用,创设意境,拓展内容,深化主旨,表达异乎寻常的情感,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用,如李白、李贺等。 判断这种技巧,不宜把联想、想象分开,有时也可叫“虚写”手法。赏析时应注意指出联想想象什么事物、境界,有什么表达效果,可用“作者由此联想(想象)到,表达了”的句式。,教材助解7 (1)“联想”就是因一事物而想起与之相关的其他事物。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联想的一项是 A.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 B.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
27、红。(崔护题都城南庄) 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D.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陆游沈园二首),解析 全是实写。,答案 在第一段中,诗人展开的艺术想象有对蜀王开国的遥想,有对“五丁开山”的叙述,有对蜀道山高水急的描绘。诗人善于借助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展开想象,给“蜀道难”的命题增添了神秘色彩;还运用了夸张手法,夸大险情,令人触目惊心;此外,还用飞鸟猿猱来陪衬,写它们的无计可施,来反衬人行的艰难。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写法创造出了一个“奇之又奇”的艺术世界。,(2)与李白同时代的诗评家殷璠称蜀道难“奇之又奇”,试以第一段为例,说说诗人展开了哪些艺术想象,奇在何处。
28、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7.用典 用典也叫用事,是中国诗歌创作的传统特色之一,分事典和语典两种。事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表明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语典是指引用或化用前人的诗文名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另外,根据用典的目的,可分为
29、正用典(表意与典故意一致)和反用典(表意与典故意相反);根据用典的形式,可分为明用典与暗用典(多指语典)。使用典故,可以使表情达意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充实内容,美化词句。 赏析时应熟悉常见的历史文化典故,要准确点明运用的是什么典故,用典的真正意图是什么。,教材助解8 (1)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A.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二) B.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C.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苏轼初到黄州) D.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解析 A项运用了谢安的典故。 B项“燕然未勒
30、”运用了窦宪的典故。 D项运用了楚霸王项羽的典故。,(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助宋武帝刘裕和宋文帝刘义隆这两个历史人物,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答案 作者借助刘裕为了恢复中原大举北伐的业绩,既表达了对英雄的仰慕,又表达了自己人到老年仍旧壮心不已。作者借用刘义隆好大喜功、贸然出兵而仓皇败阵的史实,借古喻今,警告当局要有备而战,反对草率出兵。,常见典故含义 投笔弃文从武 楼兰边境之敌 折腰屈身事人,常反其意用之 化碧志士为正义事业而蒙受冤屈 五柳隐者的代称 三径代指隐士居住的地方 长亭送别地的代称 杜鹃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鹧鸪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 采薇隐居避世 黍离对国
31、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折桂科举及第 桑榆垂老之年 后庭花代指靡靡之音 高山流水知音或高雅的乐曲 击楫决心报效祖国,收复失地 青鸟传信的使者 请缨杀敌报国 抱柱坚守信约 射天狼打击入侵的异族,8.比兴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有的诗歌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连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如孔雀东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用具体的形象来
32、激发读者的想象,不由得让人从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这样就给全诗笼罩上一种悲剧气氛,起到统摄全诗、引起下面故事的作用。,教材助解9 请写出诗经氓中用比兴的诗句。(任写两句),答案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9.对写 对写就是不直接由自身说起,不是从眼前写起,而是换个角度,从对面入笔、从对方写起的艺术手法。多见于思乡、怀人、送别类诗词中。对写都是虚笔呈现,是主客换位、背面敷粉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特殊就特殊在它反宾为主,从对方落笔,设身处地地描绘对方的情景,使自己的情感表达更为深婉。其好处在于,能够突破时空限制去写想象中对方的情景,取得实写手法所收不到的独特艺术效果,给人以曲折有
33、致、情韵悠长之感。 赏析对写手法,除了要立足篇章整体,先弄清抒情主体外,还要着重分析“对面”具体指涉为谁,“对面”与抒情主体、与叙述者之间是怎样的关系。,答案 前两句为“直接写法”,后两句是“对写”。诗人遥想远在故乡的兄弟们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突然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他们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深感怅然;似乎自己独在异乡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需体贴。诗歌因此烘托出的思念之情,更浓郁,更曲折有致,耐人寻味。,教材助解10 分析下面诗中对写手法的运用。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 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4、。,10.点染 点染本是工笔画的一种染色技巧,指用接近写意的笔法,一笔蘸上深浅不同的色彩在画面上连点带染,取灵动之意。后借用到古诗词的技巧中。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点明的情感。运用点染法,会收到情景相生的艺术效果。,教材助解11 请写出柳永雨霖铃中用点染法的词句。(任写两处),答案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主要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其中最主要的是描写和抒情。这两种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有交叉、重合之处。 (一)描写 1.描写技巧概述 描写从对象
35、上看主要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考查的重点是景物描写。景物描写要求选取典型景物,讲究描写角度,这些角度有:时间角度,如晨昏、冬夏、古今等;空间角度,如正与侧(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远与近、内与外、高与低等;感觉角度,如视觉与听觉结合(视听结合)、味觉与触觉结合等。描写讲究手法,这些手法有: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工笔、细节描写、对比衬托等。人物描写主要有: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及环境描写和侧面描写等。有时涉及修辞手法。,教材助解12 判断下列诗句运用了哪些描写技巧。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 (2)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
36、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 (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 (5)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 ) (6)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 ) (7)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 ) (8)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 ),视听结合、绘声绘色,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虚实结合,侧面描写,反衬,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对比、神态描写,2.重点描写技巧 (1)诸觉结合 诸觉结合是指诗歌描写时,从调动感觉的不同角度写。包括视觉(形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即调动
37、人的各种感觉器官来描写景物,便于从景物的不同角度入手表现景物的不同侧面。 赏析时应指明诗歌调动了多少种感觉,并说明表现了各个侧面怎样的效果。,教材助解13 试赏析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四句是如何描写蜀道的。,答案 使用夸张手法,从视觉和听觉上渲染了一种惊险的气氛,烘托了蜀道的难与险。,(2)正侧结合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是两种不同的描写角度,有着不同的作用。在写作中,二者往往相互结合,但也会有所侧重。正面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或事物形象,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
38、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例如形容女子容貌美,“明眸皓齿、貌若天仙”即为正面描写,“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则为侧面描写。侧面描写有时比正面描写更能使描写对象鲜明、突出,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 赏析时应点明诗歌中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又有怎样的效果。,答案 正侧结合。从首句至“四弦一声如裂帛”为正面描写,诗人调动比喻、通感、想象等手法,使用了形象感极强的拟声词,充分描写出琵琶女弹奏的音乐旋律起伏跌宕、感人至深以及自己内心复杂多变的情感。最后两句为侧面描写,通过写周围环境的寂静,来表现音乐美妙动听、引人入胜的强大魅力。上句写人,下句写景,情景相生,境界全出。,教材助解14 阅读琵琶行节选文字
39、,然后回答问题。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这几句是如何描写琵琶声的?,(3)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指在一首诗歌中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以动写静,二是以静写动。动静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动态和静态相互结合,相互映衬。 以动写静(或称“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如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
40、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贾岛题李凝幽居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以响衬静,与王籍入若耶溪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以静写动,动静结合。如李白望庐山瀑布中“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借这形如香炉、经日光照射而云蒸霞蔚、紫烟缭绕的高大山峰,为壮美的瀑布制造阔大而神奇的背景,突出瀑布这一主要景观。瀑布自“前川”奔泻而下,近看自然极有动感,然而诗人却在“遥看”,着一“挂”字,便化动为静了,使得整条瀑流如玉帘垂空,又如白练高悬。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由静转动,极写瀑布悬空飞注、势不可
41、当的气势。 赏析时应指明诗中的“动”是什么,“静”是什么,二者结合有怎样的效果。,边练边悟1 (1)下列唐人诗句中,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项是 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 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 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刘禹锡途中早发) 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2)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化静为动手法的一项是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B.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 C.夕阳劝客登楼去,山色将秋绕郭来。(黄景仁都门秋思) D.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毛
42、泽东沁园春雪),解析 A项是以动衬静,并非化静为动。,(二)抒情 诗歌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抒情是古诗创作中运用最多、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它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乐景哀情、哀景乐情等),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托物寓理),借人抒情,借事抒情(即事感怀),借古抒情(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用典抒情)等。另有对比、衬托等手法。其实,间接抒情就是借物、景、人、事等进行的抒情。间接抒情的手法与表现手法有重合之处。 赏析时如是间接抒情,应指明是哪种间接抒情,抒的是什么情。,教材助解15 试指出下列诗句的抒情方式(如是间接抒情,则要指出具体的抒情方式)和蕴含的思想
43、感情。 (1)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抒情方式:_ 思想感情:_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抒情方式:_ 思想感情:_ (3)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抒情方式:_ 思想感情:_,直接抒情,年华消逝、壮志难酬,借景抒情,忧国伤时、乱世离愁,用典抒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4)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抒情方式:_ 思想感情:_ (5)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抒情方式:_ 思想感情:_ (6)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抒情方式:_ 思想感情:_ (7)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抒情方式:_ 思想感情:_,直接抒情,羁旅异乡之苦,借景抒情,叙事(细节)抒情,离
44、别之苦、不舍之情,亡国之痛,直接抒情,蔑视权贵、傲岸不羁,(8)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抒情方式:_ 思想感情:_ (9)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抒情方式:_ 思想感情:_,直接抒情、用典抒情,厌恶官场、向往田园山水,借物抒情,坚贞不屈、爱国不渝,四、结构技巧,边练边悟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守岁 苏 轼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 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注 嘉祐七年冬末,苏轼官于歧下,岁暮思归而不可得,故为馈岁别岁
45、守岁三诗以寄子由。挝:敲打。 写诗作文都要讲究谋篇布局、内容安排,即所谓“章法”。试从章法角度赏析本诗。,答案 本诗题为“守岁”,却从反面入题,以“赴壑蛇”为喻,写岁将尽,守不住,也不必守,这是欲擒先纵。中间六句则是正面写守岁时的情景,“强”字突出了儿童守岁的特点,“晨鸡”两句写守岁时的心理,“坐久”两句则逼真再现成人守岁的情景, 引人共鸣。末四句与第一层的欲擒故纵相对照,表明守岁有理。“努力”两句是点睛之笔,既正面交待应守岁到除夕尽头,又与子由共勉,珍惜年华,在积极奋发中收束全诗。,表达技巧口诀歌 修辞两表加结构,表达技巧四类应。 修辞三比夸借代,表达方式描议情。 语行肖心细节人,动静虚实视
46、听景。 表现联想象典衬,借景托物古今讽。 过渡照应景结情,线索卒显结构明。 注 “两表”指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三比”指比喻、比拟、排比,“象”指象征。,一、借代与借喻 1.试指出下列诗句中画横线词语所用的修辞手法是借代还是借喻,并思考两者的区分方法。 (1)怒涛卷 ,天堑无涯。(柳永望海潮)_ (2)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 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_ (3) 犯雪岭,鼓角动江城。(杜甫岁暮)_ (4)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 未磨。(刘禹锡望洞庭)_,掌握关键能力(一),霜雪,衣冠,烟尘,镜,借喻,借代,借代,借喻,(5)自古妒 ,胡沙埋 。(李白于阗采花)_ (6)久在 里,复得返自然。
47、(陶渊明归园田居)_ (7) 侵残烛,雨声在深竹。(赵秉文和韦苏州秋斋独宿)_ (8) 不饿死, 多误身。(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_,借喻,借代,借代,借代,蛾眉,皓齿,樊笼,冷晕,纨绔,儒冠,两者都是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但它们的性质却完全不同。借代的本质是“代”,是“代”而不“喻”,借喻的本质是“喻”,是“喻”中有“代”;借代侧重相关性,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的本体与借体之间有实在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还是相当密切的;借喻的本体与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事物,人们不过是根据它们之间具有的相似点,通过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借喻可以转换成明喻,借代则不同。,点拨关键,二、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 2.下列诗歌中,没有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两项是 A.布谷飞飞劝早耕,舂锄扑扑趁春晴。千层石树通行路,一带山田放水声。(姚鼐山行) B.咬定青山不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