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所名校】2017-2018学年江西省新余市高三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115489 上传时间:2020-01-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0所名校】2017-2018学年江西省新余市高三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100所名校】2017-2018学年江西省新余市高三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100所名校】2017-2018学年江西省新余市高三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100所名校】2017-2018学年江西省新余市高三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100所名校】2017-2018学年江西省新余市高三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20172018学年江西省新余市第四中学高三适应性考试历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1有学者指出:“个体家庭是宗族组织的基本单位,土地公有制是宗族组织的经济基

2、础,宗族组织是家长制家庭的次生形态。”这表明( )A. 宗法制是先秦最基本的政治制度B. 家国观念出现有利于巩固宗族组织C. 先秦时期政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D. 宗族组织是特定政治和经济的产物2读下表,可以得出汉代( )引文出处宁成“乃贳贷买陂田千余顷,假贫民,役使数千家。”史记酷吏列传梁冀“又多拓林苑,禁同王家,西至弘农,东界荥阳,南极鲁阳,北达河淇。包含山薮,远带丘荒,周旋封城,殆将千里。”后汉书梁冀传“防兄弟贵盛,奴婢各千人已上,资产巨亿,皆买京师膏腴美田。”后汉书马援列传A. 庄园制经济不断发展B. 租佃制经营方式出现C. 均田制逐渐受到破坏D. 土地私有制渐显端倪3祖冲之的数学著作,在

3、唐宋时失传。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清代康熙以后便无人过问,直到近代才从日本翻印回来。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生产方式缺乏质的变化B. 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C. 历代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D.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艰难4顾炎武钱粮论(上)载:“今来关中,自樗以西至于岐下,则岁甚登,谷甚多,而民且相率卖其妻子何以故?则有谷而无银也,所获非所输也,所求非所出也。”这反映出( )A. 赋役货币化加重农民负担B. 政府调控失当粮价暴跌C. 高利贷盘剥使民众贫困化D. 贸易逆差导致白银锐减5中英天津条约第十六款规定:“英国民人有犯事者,皆由英国惩办。中国人欺凌扰害英民,皆由中国地方官自行惩办。两国交涉

4、事件,彼此均须会同公平审断,以昭允当。”这一规定表明( )A. 被告人适用英国法律 B. 被告人由中国政府管辖C. 案件由中英两国会审 D. 治外法权的进一步强化61912年孙中山发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八月以来,义旗飙发,诸友邦对之抱和平之望,持中立之态,而报纸及舆论。尤每表其同情,邻谊之笃,良足深谢。临时政府成立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下面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西方国家在辛亥革命中保持了中立B. 中国外交近代化趋势进一步加强C. 孙中山对西方国家态度过于理想化D. 宣言体现了辛亥革命的反帝性质71935年12月,毛泽东在陕北作了题为论反对日本帝国

5、主义的策略的报告。报告批评了党内那种否认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的错误观点,指出现阶段依然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这一论断( )A. 是对中共一大纲领的传承与发展B. 确立了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任务C. 意味着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开始D. 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81988年前后,“十万人才下海南”。冯仑、潘石屹等6个年轻人凑足了3万块钱,在海南开始了创业,后发展壮大为国内著名的现代化实业集团万通集团。万通创业主要得益于( )A. 海南特殊的地理优势B. 城市国有制企业改革的推进C. 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9英国法学史专家梅因曾论述:“无论是为了罗马

6、的利益或是为了罗马的安全,都不允许把外国人完全剥夺法律的保护况且,在罗马史中从未有一个时期忽略过对外贸易。”梅因旨在说明( )A. 罗马法非常重视保护对外贸易B. 维护国家利益是立法的出发点C. 罗马法是近现代国际法的雏形D. 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的必要性10独立之后美国各州享有立法权,1787年汉密尔顿宣称:“对宪法以及立法机关制定的任何法律的解释权应属于最高法院。”“宪法与法律相较,以宪法为准。”“最高法院必须有宣布违反宪法明文规定的立法为无效之权。”汉密尔顿这样说的根本目的是( )A树立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权威B确立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共和政体C理顺普通法律和宪法之间的关系D维护扩大中央权力

7、的联邦体制设计11关于集体农庄的记述出处农民们批批地来到国营农场,观看拖拉机和其他农业机器的操作,看得眉飞色舞,马上决定加入集体农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该书经过苏共中央审定,作为全国党史教材)1930年2月和3月共发生群众性骚动7576起,暗杀恐怖活动3263起,散发传单事件2009起。苏联国家政治保卫局的绝密报告(据苏联档案)达里娅马克西莫夫娜,伊佐托娃(1909年出生)回忆道:30年代的饥荒中,人们开始患上浮肿病,上面来人大肆搜刮,只留一点点种粮,口粮不给。国家灾难:苏联农业集体化亲历者的回忆和档案材料2001年出版通过分析上表中关于集体农庄的不同记述,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 官

8、方公布的材料最为可信B. 折中相反观点可得出真相C. 回忆录年代久远没有价值D. 留意叙述背后的主观目的12下图是一幅名为今不如昔的漫画。该漫画表明( )A. 冷战有利于世界稳定 B. 新的世界均势未建立C. 多极化趋势发生逆转 D. 世界主题发生了变化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7世纪术,英国卷入一系列争霸战争,尽管战争带来贸易与殖民上的优势,但也使国家财政出现亏空。1694年8月,一批伦敦金融家与政府达成协议:为政府提供有保障的贷款,保证军党开支;而政府允许其成立英格兰银行,并赋予其多种特权。到18世纪中叶,英格兰银行完成了从私人性质向英格兰中央银行

9、的转变,发挥着政府银行的职能。18世纪的英国,人们将积攒的资全作为有利息的存款存放在当地有名望的商人那里:商人随之把钱以更高的利息借贷出去,从中获利。借方多是农场主成作坊主,渐渐地,这些商人成为专职的银行家,他们的商铺变成为地方银行,到1810年至少有650家。这些银行家解决了工业化之初企业家的融资难题。摘编自论18世纪英国银行业的兴起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纷紛在中国设立银行。外资银行几乎垄断了中国国际汇兑业务与国内全融市场,控制了清政府财政金融和民间商业实业。19世纪末期,清廷终于认识到“非急设中国银行,无以通华商之气脉,杜洋商之挟持”责成盛宣怀“选择股商,设立总董(总行董事),招集股本

10、,合力兴办,以收利权”。1897年5月,通商银行在上海成立,朝廷授权该行发行银元,银两两种钞票,打破了外商银行把持中国金融的局面。通商银行在北京、烟台,重庆、香港等处设立分行,业务涉及洋行、中国商号和钱庄、少数近代企业,盛极一时,通商银行的酝酿筹设以及初期运作,成为中国新式银行业和相应制度构建的先声。1900年,北京分行被八国联军焚毁,业务随之萎缩。民国时期被四大家族控制,受总体经济环境和战争影响,40年代通商银行已有名无实。摘编自盛宣怀:力挽狂澜打造中国人的第一家银行(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格兰银行与英国地方银行的不同。(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通商银行与英格兰银行的

11、相似点。评述通商银行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据吴晓求历史视角:国际金融中心迁移路线等绘制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明初百废待兴,亟需大量的赋役作为经济支持。自魏晋以来,江南地区由于民聚地辟,经济富庶,逐渐成为赋役的渊薮,唐代即有“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之称,宋代更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谚。自宋代开始,历代统治者都通过设立官田来加强对江南财赋的掠夺,朱元璋也不例外。当时,苏州府以占全国1.16%的垦田面积输纳全国9.8%的税粮,造成农夫蚕妇

12、承受赋役重负不得已而逃,以致“田地荒芜,钱粮年年拖欠”。明宣宗宣德五年(1430年),周忱巡抚江南,揭开了江南均田均粮的序幕。他推行均耗折征法。均耗即均征加耗、牵摊耗米(耗米是正粮以外的加派),规定“户无论大小,田无论官民,均得加耗”。,折征即折纳,田赋由征粮改征金花银,由此“粮额虽未均,计其税则均也”。周忱的改革遭到江南大地主群起攻讦,而明景泰帝继位后又对前朝重臣猜忌,周忱于景泰元年(1450年)被迫致仕。但其继任者亦沿着周忱制定的改革方略向前推进。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忱在江南均田均粮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周忱在江南的均田均粮改

13、革。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战后德国分裂,联邦德国一直不承认民主德国,视其为德国东部领土,并于1955年开始推行哈尔斯坦主义,期望依靠美国和北约组织的支持来实现统一。但是,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深陷越南及其衰退,以及联邦德国对苏联、东欧的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等问题,迫使联邦德国开始酝酿一个新的东方政策,勃兰特曾在柏林墙事件时任西柏林市长,他清醒地认识到对抗的严重性,所以主张用和平手段谋求德国的统一。1970年8月12日,勃兰特访问苏联,正式签订了莫斯科条约。条约声明,最重要的目标是维护和平与缓和,保证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承认欧洲疆界的不可侵犯性和四国占领柏林的权利

14、。联邦德国与苏联的关系从此得到改善,贸易交往逐年增加,成为苏联与西方贸易的最大伙伴。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联邦德国实施新东方政策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联邦德国推行新东方政策的意义。17【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冼夫人(512602年),“世为南越首领,多筹略,每劝亲族为善,由是信义结于本乡”后嫁于高凉太守汉族人冯宝为妻。“夫人诚约本族,使从民礼。自此政令有序,人莫敢犯。”梁太清三年(公元549年)和陈朝太建二年(公元570年)岭南发生地方叛乱,冼夫人都果断率兵协助平息。公元589年,隋灭陈,岭南局势混乱,邻近州县推选冼

15、夫人为主,尊为“圣母”,保境安民。冼夫人审时度势,迎接隋军进入岭南。后番禹王仲宣起兵反隋,诸州跟叛”,冼夫人出兵平叛,岭南得以重新统一和安定,冼夫人因功被册封为谯国夫人。公元601年,番州(广州)总管赵讷贪虐害民,岭南诸部多有亡叛,冼夫人及时向朝廷揭发赵讷罪状,惩处贪官并有效解决了危机。每逢节日,冼夫人出示梁、陈、隋三朝所赠礼品对子孙们说等宜尽赤心向天子。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今赐物具存,此忠孝之报也,愿汝皆思念之。冼夫人在民间享有崇高地位,关于冼夫人的诗词歌赋数以千计,奉祀冼夫人的冼太庙遍及岭南乃至东南亚国家,形成冼夫人文化。据隋书谯国夫人传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书为冼夫人

16、立传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弘扬冼夫人文化的积极意义。20172018学年江西省新余市第四中学高三适应性考试历史 答 案1D【解析】从材料信息来看,宗族组织是在具备了经济基础和政治条件的前提下出现的,土地公有制是宗族组织的经济基础,联系所学可知,宗族组织的产生受宗法制的影响,因此材料信息表明宗族组织是特定政治和经济的产物,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直接涉及宗法制,材料所述是在宗法制影响下产生的宗族组织,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家国观念的影响,排除B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2A【解析】“田千余顷、役使数千家、资产巨亿”等字眼体现的是庄园制经济,并且庄园经济发展速度迅速,所以选A

17、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租佃制经营方式出现于战国,是土地兼并的必然结果,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均田制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早在春秋时期土地私有制就已经渐显端倪,选项D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史实的备选项。3A【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许多科技发明无法得到社会的推广应用,往往出现中断、失传的现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的存在是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故A项正确;B项是思想方面的原因,不是根本原因;C项说法错误,错在“历代”;D项包含在A项之中。4D【解析】“有谷而无银也”

18、等字眼强调的是白银的减少,是贸易逆差加大才导致了白银大量外流,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根本就没体现出赋役货币化加重农民负担以及政府调控失当粮价暴跌方面的信息,所以选项A、B不符合题意,排除;使民众贫困化的是白银锐减而非高利贷盘剥,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5D【解析】“英国民人有犯事者,皆由英国惩办。中国人欺凌扰害英民,皆由中国地方官自行惩办”,这是对“领事裁判权”的进一步发展,即治外法权的进一步强化,故D项正确;中国人不适用英国的法律,故A项错误;英国人犯了法不归中国政府管辖,故B项错误;涉及两国的案件,由中英两国会审,故C项错误。6C【解析】材料“诸友邦对之抱和平之望,持中

19、立之态”“尤每表其同情,邻谊之笃,良足深谢”体现出孙中山对西方列强抱有幻想,希望西方列强保持中立,故C项正确,AD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中国外交的近代化,故B项错误。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材料“诸友邦对之抱和平之望,持中立之态”“尤每表其同情,邻谊之笃,良足深谢”。7D【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意在团结资产阶级进行抗日战争,所以这一论断是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这一论断和中共一大纲领无关联,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在材料中并没有明确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独立领导中国革命是早已经开始了,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8C【解析】根

20、据材料“1988年前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8年开放海南省为经济特区,这体现出中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从而促使了材料中“万通创业”等企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A项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从材料“冯仑、潘石屹等6个年轻人凑足了3万块钱”说明B项错误;D项是21世纪初基本确立的,排除。点睛:解题的关键时间点是“1988年前后”;结合知识分析出答案。9D【解析】根据材料“都不允许把外国人完全剥夺法律的保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意在强调外国人也应该受到罗马法律的保护,即公民法应该发展为万民法,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的必要性,故ABC项不符合题意。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

21、“都不允许把外国人完全剥夺法律的保护”。10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树立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权威、确立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共和政体、理顺普通法律和宪法之间的关系均属于汉密尔顿这样说的直接目的,而“维护扩大中央权力的联邦体制设计”才是汉密尔顿这样说的根本目的,所以本题答案就是D。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联邦体制 11D【解析】从材料的内容来看集体农庄的不同记述取决于叙述者的主观目的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在分析叙述时一定要留意叙述背后的主观目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的

22、说法过于绝对化,不符合题意,排除;折中相反观点也不一定能得出真相,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回忆录年代久远也不一定没有价值,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点睛:此题难度一般,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主旨含义,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12B【解析】漫画信息体现了地球非常不太平,结合“还是让我回到冷战中去吧”的文字信息,这反映了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局势动荡,时刻处于战争的威胁下。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两极格局解体后,新的世界均势尚未建立的结果,故B项正确;冷战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世界的稳定,但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多极化趋势出现逆转,

23、故C项错误;当今的世界主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故D项错误。13(1)不同:英格兰银行在政府的批准下建立;与政府紧密合作,享受特权;业务主要对象是政府,支持政府财政。英国地方银行由私人建立,属私人银行;随着工业革命而逐渐发展起来;服务于工业化的需求。(2)相似点:都在政府的支持下兴办,享有政府赋予的特权。评述:在外资银行控制中国财政经济的形势下,通商银行的建立有利于抵制外国资本对中国的经济掠夺,顺应了抵御外侮、实现国家富强的愿望;通商银行奠定了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基础(开启了金融业的近代化);通商银行服务于近代工商业,促进了近代经济的发展;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通商银行难以得到充分、持久的发展

24、。【解析】第(1)问,“不同”,依据材料一信息“ 为政府提供有保障的贷款,保证军党开支;而政府允许其成立英格兰银行,并赋予其多种特权发挥着政府银行的职能。这些商人成为专职的银行家,他们的商铺变成为地方银行这些银行家解决了工业化之初企业家的融资难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英格兰银行在政府的批准下建立;与政府紧密合作,享受特权;业务主要对象是政府,支持政府财政。英国地方银行由私人建立,属私人银行;随着工业革命而逐渐发展起来;服务于工业化的需求。第(2)问,“相似点”,依据材料二信息“朝廷授权该行发行银元,银两两种钞票,打破了外商银行把持中国金融的局面”对比材料一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都在政府的支

25、持下兴办,享有政府赋予的特权。“评述”,依据材料二信息“打破了外商银行把持中国金融的局面。通商银行在北京、烟台,重庆、香港等处设立分行,业务涉及洋行、中国商号和钱庄、少数近代企业,盛极一时,通商银行的酝酿筹设以及初期运作,成为中国新式银行业和相应制度构建的先声。1900年,北京分行被八国联军焚毁,业务随之萎缩。民国时期被四大家族控制,受总体经济环境和战争影响,40年代通商银行已有名无实”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有利于抵制外国资本对中国的经济掠夺,顺应了抵御外侮、实现国家富强的愿望;奠定了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基础;服务于近代工商业,促进了近代经济的发展以及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通商银行难以得到充分、

26、持久的发展等角度回答。14示例一:世界主要金融中心的分布反映了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世界主要金融中心集中分布在欧美和亚太新兴国家和地区。14世纪以来欧美通过殖民扩张推动和主导了世界市场的形成,率先完成近代化,阿姆斯特丹、伦敦、纽约等多个城市先后成为世界金融中心。战后亚太新兴国家和地区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依据国情不断调整发展策略,经济实力迅速提升,新涌现出新加坡、上海等多个世界金融中心。而亚非拉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长期遭受殖民掠夺并受制于国际经济旧秩序,发展滞后,罕有世界级金融中心。国际经济新秩序有待建立,发展中国家民族振兴之路仍然曲折漫长。示例二:科技革命是推动世界主要金融中心形成的重要因

27、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伦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世界经济中心转移到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英国未能抓住机遇,没有及时更新技术和设备,而美国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和中心之一,此消彼长使世界经济中心开始从西欧向北美转移,美国涌现纽约等多个金融中心。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亚太地区多个新兴国家和地区发展迅速,香港、新加坡、上海等多个城市成为新的世界金融中心。可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科技是推动生产力进步的关键。示例三:世界主要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分布反映了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经济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至北大西洋东岸,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和英国伦敦由此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反映了西欧

28、不断崛起,并逐渐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经济中心逐渐从北大西洋东岸转移至北大西洋西岸,美国出现多个金融中心城市,反映了美国逐渐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霸主;伴随第三次科技革命,世界经济中心向太平洋地区转移,亚太出现多个新兴金融中心,反映了美国霸主地位受到冲击,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世界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分布是国家经济实力变化的结果,对国际政治格局产生了深刻影响。【解析】本题是个开放型的题目;从图“14世纪以来世界主要金融中心分布图”中可以看出世界金融中心的转移;可以从世界金融中心转移的原因、过程和影响等方面归纳出观点;然后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分析观点即可。15(1)背景:唐

29、朝以来,江南地区赋役沉重;土地高度集中在政府和大地主手中;农民不堪重负,社会矛盾尖锐;大量赋税的拖欠,农田荒废,影响国家财政收入。(2)简评:改革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纳税人负担;缓和了阶级矛盾,稳定了明朝统治秩序;折粮征银,符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由于改革触犯了江南大地主的切身利益,加之受到继位皇帝的猜忌,导致改革半途而废。尽管改革不彻底,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江南地区“粮多役重”的问题,但它推动了明朝后来的田赋改革(赋役改革)。【解析】(1)从材料“农夫蚕妇承受赋役重负不得已而逃,以致“田地荒芜,钱粮年年拖欠”“历代统治者都通过设立官田来加强对江南财赋的掠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

30、析答案。(2)从材料“推行均耗折征法”“户无论大小,田无论官民,均得加耗”“粮额虽未均,计其税则均也”“周忱的改革遭到江南大地主群起攻讦,而明景泰帝继位后又对前朝重臣猜忌”“但其继任者亦沿着周忱制定的改革方略向前推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答案。16(1)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陷入了越南战争;发展与苏联、东欧经济贸易的需要;美苏严重对抗,武力统一失去希望。(2)意义:缓和与苏联、东欧的紧张关系,维护了欧洲的稳定;促进了联邦德国经济贸易的发展;提高了联邦德国的国际地位;促进欧洲一体化的发展。【解析】(1)从材料“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深陷越南及其衰退”“联邦德国对苏联、东欧的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

31、清醒地认识到对抗的严重性,所以主张用和平手段谋求德国的统一”中可以概括出答案。(2)根据材料“联邦德国与苏联的关系从此得到改善,贸易交往逐年增加,成为苏联与西方贸易的最大伙伴”并结合所学可以从与苏联的关系、自身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欧洲的联合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17(1)女中豪杰,足智多谋,崇尚信义(忠义爱国);多次平定叛乱,维护社会安定(统一);顾全大局,归顺隋朝,拥护统一;揭发奸佞,维护人民利益。(2)忠贞爱国,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保境安民,关心人民疾苦;感恩报德,利于社会和谐;弘扬礼义,稳定社会秩序等传统价值观念。【解析】第(1)问,“原因”,依据材料信息“夫人诫约本族,

32、使从民礼。自此政令有序,人莫敢犯。 岭南发生地方叛乱,冼夫人都果断率兵协助平息岭南局势混乱,邻近州县推选冼夫人为主,算为“圣母”,保境安民。冼夫人审时度势,迎接隋军进入岭南。后番禺王仲宣起兵反隋冼夫人出兵平叛,岭南得以重新统一和安定番州(广州)总管赵讷贪虐害民,岭南诸部多有亡叛,冼夫人及时向朝廷揭发赵讷罪状,惩处贪官并有效解决了危机”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女中豪杰,足智多谋,崇尚信义;多次平定叛乱,维护社会安定;顾全大局,归顺隋朝,拥护统一,揭发奸佞,维护人民利益。第(2)问,“积极意义”,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忠贞爱国,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保境安民,关心人民疾苦;感恩报德,利于社会和谐;弘扬礼义,稳定社会秩序等传统价值观念等角度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历史高考 > 适应性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