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所名校】2017-2018学年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115470 上传时间:2020-01-0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0所名校】2017-2018学年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100所名校】2017-2018学年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100所名校】2017-2018学年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100所名校】2017-2018学年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100所名校】2017-2018学年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2017-2018学年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2、 )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0以上214%小计139100%A 自耕农经济盛行B 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 均田制破坏严重D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2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而入宋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这表明( )A 商品经济迅速发展B 小农经济遭遇危机C 土地兼并得到认可D 农民生活艰难困苦3管子乘马记载,春秋时期“是故夜寝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 生产力提高,开始使用金属工具B 井田制已彻底瓦解,封建经济的形成C 赋税制度重大改革,土地私

3、有出现D 重农抑商政策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4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 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B 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C 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D 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5秦汉时期,盐铁等官营手工作坊中劳动者的主要来源有:官府奴脾、犯罪刑徒、官府征发的服役者。由此可知,秦汉时期的官营手工业( )A 不计劳动力成本B 效率极其低下C 产品与市场无关D 工艺水平不高6唐后期起,古老的骆驼商道有了一条对等的海路。瓷器成为新途径的首选,方便、大宗、价值又

4、高,能提高船东的利润。以下关于唐以来制瓷业的表述正确的是( )A 清朝采取鼓励瓷器出口的政策B 唐朝瓷器大放异彩,出现了五大名窑C 明代青花瓷、珐琅彩争奇斗艳D 秘色瓷是我国南方青瓷的珍贵品种7(2017年新课标卷)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 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 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 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8“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这段材料所反映的是( )A 白银大量使用B 贸易繁盛C 工商业繁荣D 交子的使用9北魏创立的均田制

5、,隋朝到唐初一直沿用,这一制度旨在( )A确立土地私有制 B保护小农经济的发展C打击官僚地主的势力D杜绝土地兼并的问题10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颁布一系列“禁海令”。原本已浮游于农耕文明之上的海洋气息被彻底剥离了,普通百姓被隔绝在了世界贸易体系之外。对此,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农耕文明时代海外贸易处于附属地位B 明初“海禁”导致海外贸易完全中断C 民间贸易禁绝,官方对外贸易十分发达D “禁海令”的根本目的在于与民争利11中国古代的租佃制不断发展变化,从地租这一角度来看,就经历了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分成租向定额租的转变。这一转变反映出( )A 佃农生产经营自主权的扩大B 土地兼

6、并现象的日益严重C 租佃关系日趋占据主导地位D 劳动力商品化的进程加快12“大地主通常把土地长期出租,租约是长期的,因此他们也感到,同样的土地收入,购买力却下降了。这些土地贵族自然满腹牢骚。”这主要反映当时西欧( )A商业革命促进了经济发展B殖民扩张增加了土地供应C价格革命打击了封建势力D工业革命加速了社会分化13阿诺德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提到:文明成长的动力来源于挑战激起成功的应战,应战又反过来引发新的挑战。大多数文明之所以未能持续成长,是因为这些文明在许多重大关头未能连续应战,这种应战不仅要有效回应所应对的调整,还要能够激发出大量需要做出不同应对的新挑战。以下史实不能论证上述材料观点的是(

7、)A 英国确立“日不落帝国”推动工业革命开展B 工业革命推动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C 西葡新航路开辟加速国内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D 甲午战争激发中国维新变法运动开展141672年和1692年英国政府先后颁布航海条例,到1849年废除了大部分航海条例;1854年,外国的商船被准许从亊英国沿海的贸易,完全取消了航海条例的限制。这表明英国( )A 逐渐放松了对世界市场的控制B 海上霸主地位开始动摇C 经济政策受到经济实力的影响D 对外贸易政策反复无常15从1553年葡萄牙人在澳门建立贸易据点开始到鸦片战争前,将近三百年,“西方势力席卷南亚和东南亚,却始终未能越过中国的南大门一步”。决定性的原因是( )

8、A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B中国海禁闭关政策成效显著C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D手工工场时代的资本主义尚不具备征服全世界的能力161624年英国制订垄断法,这是世界上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给发明专利予以肯定。有学者指出,英国若无1624年的垄断法,那么“18世纪纺织工业中资本主义发展具有决定性的那些发明就未必有可能出现”。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专利制度推动了技术创新B 政府利用法律保护个人的权益C 垄断法利于资本主义发展D 垄断法推动垄断资本主义发展17下图是北美洲伊斯帕尼奥拉岛(即海地岛)14931570年人口变化图,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殖民者残酷的奴役剥削大批土著被贩卖到

9、欧洲 传染疾病的肆虐工业生产污染严重A B C D 1820世纪初美国福特公可创立的生产流水线大大降低了汽车生产成本和售价,小轿车第一次成为人民大众的交通工具,福特公司的市场份额也迅速上升,在美国汽车行业占据了绝对优势。这种状况客观上( )A 顺应了生产社会化的趋势B 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出现C 契合了利益最大化的追求D 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义的形成19李淘在明清史中说:“鸦片战争前夕的清代农业,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商业性农业已经出现。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苏、杭地区和粤江下游广州附近地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业性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下列各项属于鸦片战争后中国“

10、商业性农业”发展原因的是( )A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农业原料的掠夺B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体地位C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夹缝中日益萎缩D 清政府对“商业性农业”发展的重视20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说:“中国自强运动的领袖们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是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再进一步”的举动是( )A 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醒来向西方学习B 受实业救国思潮影响创办民族工业C 为求富创办采用机器生产的民用工业D 学习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度21“西方的市政管理,经济模式的传入,使商埠最先脱出中国传统政治城市的模式,率先迈向近代化,沿海口岸被迫开埠被视为这些城市近代化的起始

11、点”。这段话( )A 认为中国近代化始于被迫开埠通商B 解释了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C 全面分析了列强侵略对中国的影响D 客观评价了西方扩张的积极作用221889年湖广总督张之洞指出“机器纺纱布局司机者,一人掌管数机,须终日直立奔走,缠足者不能为也;机器缫丝局其司盆者,亦须久立,缠足者亦不便。”此事说明( )A工业文明冲击传统农业文明 B洋务运动需要改变纲常伦理C洋务运动需要更多劳动力D晚清女权运动蓬勃兴起23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是( )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外国向中国输出资本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A B C D 24钟祥财在和谐与大同:中国古代两种经济发展思路中说:先秦时期的和

12、谐理念及经济主张以个体差异性为基础,达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目标。而西汉以后的大同构想则相反,他们秉承整体主义的信念。以此观点来理解近现代中国的经济,与“大同构想”相符的是( )A新民主主义经济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计划经济25下表反映了1953-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变化情况。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 )A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保持平稳快速发展B 最低点的出现与政策的失误密切相关C 新时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无明显变化D 最高点的出现体现了经济结构的优化26下表是1980年部分报刊杂志发表的文章。它们反映了( )报刊文章农村工作通讯分田单千必须纠正湖南日报包产到户是社会主

13、义新时期阶级斗争的新动向湖北日报紧紧扎起社会主义篱笆,决不让安徽资本主义毒液蔓延大众日报不容开历史倒车A 左倾错误仍然占据统治地位B 改革道路的艰难性和复杂性C 改革从农村开始向城市推进D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困境27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后,我国农业产量迅速增加。而在1953年我国从个体生产变成集体生产时,农业生产率也快速增长。这是因为二者都( )A进行了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调整B建立在经济恢复发展的基础上C满足了当时农业发展的现实要求D顺应了当时国际经济发展潮流28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主要出现于沿海城市,极少出现于内地农村。即使是城市,也是变与不变并存,新与旧杂糅如果只说“黄土地

14、沉沦”,或者只说“蓝色文明”都有失偏颇。这一现象客观反映出( )A 近代政治运动的发展B 民众社会生活的改善C 自然经济的完全解体D 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291933年4月5日,罗斯福政府发布行政命令,要求所有黄金持有者将其持有的金币、金块或金元券移送至联储银行。此后,联邦政府多次以不断上涨的价格购买黄金。由于每一盎司黄金所值美元的数量持续上调,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也就不断增加。该措施的历史影响是( )A有利于增强美国对外贸易的竞争力B克服了商品供给与需求的矛盾C促进国际贸易稳定发展D促使商品价格逐步回落从而保障市场稳定3018世纪初,一个名叫蒙迪维尔的英国医生写了一首题为“蜜蜂的寓言”的讽喻诗。这

15、首诗叙述了一个蜂群的兴衰史。最初,蜜蜂们追求奢侈的生活,大肆挥霍浪费,整个蜂群兴旺发达。后来它们改变了原有的习惯,崇尚节俭,结果蜂群凋敝,终于被敌手打败而逃散。此后,某学者根据这则寓言提出一个著名的经济学理论,这一理论是( )A重农抑商B重商主义C自由放任主义D凯恩斯主义311981年1月里根就任总统后即着手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政府推动私营福利事业的发展,强调调动私营保险业的积极性,给予私人养老金计划以更多的税收优惠,并使更多的人参加个人退休储蓄帐户。里根政府作出如此改革的直接原因是( )A 增加就业岗位B 国家财政不堪重负C 社会矛盾尖锐D 经济出现“滞涨”32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

16、结构简单化,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结构却日趋复杂化。后者出现的原因是( )A “经营者革命”B 福利国家的出现C 国有化的推行D 世界市场的形成33列宁在俄共(布)十一大上说:“我们甚至有过这样的诗人,他们写道:看!在莫斯科,饥寒交迫,从前是整洁、美丽;现在是买卖、投机。这样的诗作在我们这里是很多的。”材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A 人们对二月革命的强烈不满B 新经济政策遇到阻力和困难C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充分暴露D 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批判34有人以“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面照顾”来形容1948年以来的英国国民所享有的福利政策。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确立并完善了社会福利制度。以下对“

17、福利国家”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缓和社会矛盾,改善了低收入阶层的生活 B造成财政赤字,加剧了国家财政负担C扩大社会消费,大大地促进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D调整生产关系,反映了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35苏(俄)联某领导人指出:“一条是资本主义道路,就是用在农业中培植资本主义的方法使农业成为大农业另一条是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农业中培植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任何第三条道路都是没有而且不可能有的。”这一论断( )A 是对苏联国情的准确概括B 符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要求C 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D 不利于苏联农业经济长期发展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36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商品经济的发展极大地解放了生产

18、力,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和撬动了大国的崛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当这种模式的弊端引发社会危机的时候,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摘于电视记录片大国崛起语录材料二自中外通商以来,彼族动肆横逆,我民日受欺凌,凡有血气孰不欲结发厉戈,求与彼决一战哉?彼之谋我噬膏血非噬皮毛,攻资财而不攻兵阵,方且以聘盟为阴谋,借和约为刀刃,迨至精华销竭,已成枯腊,则举之如发蒙耳。故兵之并吞,祸人易觉,商之掊克,敝国无形。我之商务一日不兴,则

19、彼之贪谋亦一日不辍。纵令猛将如云,舟师林立,而彼族谈笑而来,鼓舞而去,称心餍欲,孰得而谁何之哉?吾故得以一言断之曰:习兵战,不如习商战郑观应商战上,盛世危言卷3材料三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何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英美两国对传统市场经济模式创新分别是什么?两国新的市场经济模式产生的历史背景分别是什么?(2)材料表达了中国早期维新派什么强烈的愿望?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国曾两次加入世界市场。简要回答中国两次加入世界市场的方式及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不同影响。(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

20、制的两次深刻变化,结合所学分别指出促成变化的主要原因。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到1952年,中国的工农业生产不仅达到了战前的最高点,而且超过了1949年产量的775%该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号召建设694个工业项目,其中的156个工厂将在苏联援助下修建在预算总支出中,582%投入工业建设,192%投入交通、邮政和电讯业,76%投入农业、林业和水利业,72%投入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1956年的工业产量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超过了前一年的25%,同时资本投入也增加了60%。虽然增长步伐在1957年慢了下来,但根据“1952年的固定物价”,第一个五年计划仍超额完成了原有目标的17%。钢

21、产量达530万吨,生铁产量达580万吨,电力产量达193亿千瓦各项产量均比原有指标增长了25%。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二 1928年,斯大林开始实行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农业方面虽然苏联政府成功地消灭了几乎所有的私人农场,但集体化农业的产量却被证明是非常令人失望的。苏联农场用多出50%的土地耕种,用多出10倍的人力劳动,但其产量却只有美国农场产量的四分之三。这里应该强调指出的一点是,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顾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而努力工作,忍受现在的贫困当时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

22、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不过另一方面,大多数西方人也都要承认,没有在五年计划下的工业的增长,苏联就不可能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希特勒做出那么大的贡献。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两国开始实施五年计划的相似历史背景,并指出两国实施计划过程中各自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完成“一五”计划、苏联完成“二五”计划的不同影响。2017-2018学年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 史 答 案1A【解析】根据表格可知,20130亩占有比例最大,说明自耕农经济盛行,A正确。而131300亩和

23、300亩以上的占有比例不足百分之十, 说明土地集中现象并不突出,B错误。唐朝后期均田制已经崩溃,C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农业生产效率,D错误。点睛:本题解题关键在于理解材料中各种数据的代表含义。自耕农每家每户占有土地应是少量的,符合20以下和20130两个层次,且占有比例较大,说明自耕农经济占主流,即可得出答案。2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由“豪强”、“兼并之徒”到“田主”,即体现土地兼并得到认可。而ABD三项均无从体现,属于无关项,排除。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

24、土地兼并3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获取信息和调动所学知识的能力。由材料“是故夜寝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可知,该现象反映了老百姓生产积极性提高,从选项A、B、C、D中看,能使老百姓生产积极性提高的原因只有C答案,赋税制度重大改革,能让老百姓多劳多得,故而能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A说法错误,我国开始使用金属工具是在夏商以前,与题目时间限制不符,排除;B答案说法错误,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正式废除井田制,承认私田的合法性,与题目时间限制不符,排除;D答案说法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是在战国以后,不符合题目时间限制,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

25、制度赋税制度重大改革【名师点睛】土地制度影响4C【解析】据材料“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棉纺织业发展,棉布成为主要的衣被原料,故C选项正确;明朝中后期,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故A选项错误;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在鸦片战争后,故B选项错误;丝织业的产品是丝绸,不是人们主要的衣被原料,故D选项错误。5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盐铁等官营手工作坊中劳动者的主要来源有很多奴婢、刑徒及服役者等,这些人大多属于无偿劳作,只有对工匠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可见其劳动力成本极低,可以忽略不计,A项正确;材料并未言及官营手工业的效率问题,B项错误;材料未提供官营手工业产品及市场的相

26、关信息,二者之间的关系亦未言明,C项错误;材料并未言及官营手工业的工艺水平问题,D项错误。点睛:解决本题要理解秦汉时期官营手工作坊中劳动者的成份,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6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实行海禁政策,故A项错误;宋朝出现了五大名窑,故B项错误;珐琅彩是清代才出现的,故C项错误;唐代南方出现了秘色瓷,故D项正确。7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前中期,朝廷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显然旨在维护专制权威和等级秩序,但是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显然说明冲击等级秩序,故排除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而是强调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排除A。朝廷对

27、玉制器皿等规定不是传统伦理,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而是强调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排除D。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中朝廷饮食器具的变化,运用所学知识可知是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8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交子的理解。从材料的信息的来看,这主要反映了交子的使用。其它是错误的。所以选D。“交子”是我国最早由政府正式发行的纸币,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比美国(1692 年)、法国(1716 年)等西方国家发行纸币要早六七百年。“以尺楮而代数斤之铜,赉轻用重,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则何必川自川、淮自淮、湖作湖而使,后来或废或用,号令反覆,民听疑惑乎?

28、”这段话的历史背景是:南宋政府把货币流通区分为几大块。四川地区流通川引,同时又流通铁钱;在宋金交界的两淮地区、湖北荆门一带,禁止使用铜钱,改用铁钱,使铁钱使用范围从四川扩大到了江北地区,把使用铜钱限制在江南一带。同样纸币流通也被分割成了四块:江南流通行在会子,淮南流通淮交,湖北等地流通湖会,四川流通川引。东南诸路在北宋时期就已形成了贸易联系十分密切的区域市场,而南宋政府却人为的在流通铜钱的江南和金朝统治区之间划分出一条隔离线,严重影响了商品的贸易买卖。纸币最大的优点就是轻便致远,携带方便,商旅用纸币做生意,一来可以免征货币税,二来可以节省运输钱币的费用,很适应各种地域之间的长途贸易,为此深受商

29、人的欢迎。9B【解析】主要考查古代的土地制度。依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限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吸收了更多的流民农耕定居,保护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故这一政策为后代所沿用。所以B符合题意。其他三项说法均与史实不符。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10A【解析】本题是在考查海禁问题。“海禁”并未导致海外贸易“完全”中断,不能选B。民间贸易并非,官方对外贸易也不是十分发达,不能选C。“禁海令”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而不是在于与民争利,不能选D。材料中的已浮游于“农耕”文明之上的海洋气息被彻底剥离了意在强调农耕文明时代海外贸易的地位是很低的,只是可有可无的“附

30、属”地位而已,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A。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禁海令” 【名师点睛】文字型材料选择题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这些材料包括历史文献、历史人物的言论、诗词等,它的选择方法和其他材料性试题一样,必须首先读懂材料,即理解材料的本来意思,然后将材料所涉及到的知识与课本“挂钩”,借助课本知识进行选择。11A【解析】定额租与分成租相比,地主对佃农生产活动干预较少,封建依附关系松弛,佃农可以全面合理利用自己一家的劳力,安排生产,佃农的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变,也有利于减轻封建依附关系,佃农生产经营自主权的扩大,故A正确;B与材料无关,排除;C、

31、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12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航路开辟后“价格革命”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给欧洲带来大量的金银,引发“价格革命”,表现为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大地主的土地收入是货币地租,受“价格革命”的影响,受到打击,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提及的是“商业革命”,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不符合材料的描述,排除;D项错误,工业革命是18世纪60年代才开展的,排除。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价格革命”及其影响 13C【解析】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据材料“这种应战不仅要有效回应所应对的调整,还要

32、能够激发出大量需要做出不同应对的新挑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确立“日不落帝国”为英国工业革命开展提供了条件,体现了“应战”的特点,故A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工业革命是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经济基础和背景,故也能够体现“挑战激起成功的应战”,故B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西葡新航路开辟并未促进国内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大量财富没有用于生产领域,故C选项错误,符合题意;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严重,这激发中国维新变法运动开展,故D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如何理解“文明成长的动力来源于挑战激起成功的应战”这个关键信息,所谓的“应战”,是指某些特定的历史背景引发相应的社会变革,二者

33、之间往往具有因果联系,据此即可正确判断。14C【解析】从材料“1651年英国政府颁布航海条例,到1849年废除了航海条例的大部分规定”“1854年完全取消了航海条例的限制”中可以看出,航海条例是英国需要保护自己的利益在重商主义思潮的影响下颁布的,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取消航海条例说明自由主义取代重商主义而成为英国经济的指导思想,这一过程体现了国家实力影响着国家的经济政策,故C项正确,D项错误;A项错误,错在“放松了”;B项错误,工业革命后英国海上霸主地位越来越巩固。点睛:从材料中提供的三个时间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个时间点英国的发展状况就可以得出答案。15D【解析】中国地

34、大物博,人口众多对于当时抵抗西方的侵略意义不大,故A项错误;中国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抗外国的侵略,不是决定性的因素,故B项错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是侧重于统治者的对内统治方面,不是侧重于对西方侵略的抵御方面,故C项错误;手工工场时代的资本主义尚不具备征服世界的能力,即当时工业革命尚未开始,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受到实力的制约,故D项正确。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早期殖民扩张特点16D【解析】据材料中“1624年的垄断法”“具有决定性的那些发明就未必有可能出现”等信息可得出正是因为1624年英国制定的垄断法对专利的保护,才保护了个人的权益,推动了技术创新和资本

35、主义的发展,故ABC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垄断资本主义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点睛:“1624年的垄断法”“具有决定性的那些发明就未必有可能出现”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出答案。17C【解析】从图示可以看出,该岛人口大量减少,是导致人口减少的原因。不符合史实,历史上没有大批土著被贩卖到欧洲的情况;不符合当时该岛的生产状况。排除,故答案为C。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世界市场的拓展18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美国福特公司采用生产流水线的生产方式,是能使产品的生产过程较好地符合连续性、平行性、比例性以及均衡性

36、的要求,它的生产率高,能及时地提供市场大量需求的产品,这很显然客观上顺应了生产社会化的趋势,故A项正确;20世纪初世界市场已经形成,故B项错误;实现利益最大化是福特公司的主观要求,故C项错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提罗斯福新政,故D项错误。19A【解析】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因此,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农业原料的掠夺是鸦片战争后中国“商业性农业”发展原因之一。故A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自然经济的主体地位开始动摇。同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商业农业是相互排斥的经济形态,因而自然经济主体地位未改变不是商业农业发展

37、的原因。故B项错误。民族资本的日益萎缩发生在20世纪前期,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当时清政府奉行的仍是“重农抑商”政策,该项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20C【解析】从材料中“中国自强运动的领袖们”“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 可分析出材料所反映的事件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的“自强”、“求富”运动。“国防的近代化”体现了洋务运动的“自强”, 创办军事工业,“进一步”的举动就是“求富”, 创办民用工业,故选C项。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21D【解析】材料认为,“沿海口岸被迫开埠被视为这些城市近代化的起始点”,强调的是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在客观上导

38、致中国开始了近代化,客观的评价了侵略的建设性影响。中国沿海城市走向近代化西方扩张只是其客观作用,A项表述错误;近代中国各种变化的主导因素源于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B项表述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在客观上产生的积极影响,没有涉及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问题,D项正确。22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来看,主要反映缠足不便于在工厂从事纺纱和缫丝劳作,这实质反映了工业文明冲击传统农业文明。B、C、D和题意无关。所以选A。考点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的影响 23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客观上

39、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故正确;辛亥革命和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都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故正确;外国对华资本输出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正确;所以答案选A。24D【解析】通过比较古代经济思想和不同的经济体制得出结论。材料中对“大同思想”的解释是整体主义信念,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现集中计划、整体主义信念。其他三个选项都存在着私有经济成分,故排除A、B、C,选D。考点:计划经济点评:计划经济体制,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苏联斯大林执政时期和中国改革开放前都实行这种经济体制。25B【解析】依据题干图示可以看出,1953

40、-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呈现波动趋势,故A项错误;依据题干图示可以看出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最低点出现于1958-1963年之间当时,“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左”倾错误泛滥,严重破坏了生产力,导致严重的经济困难,故B项正确;依据题干图示可以看出新时期在1988年前后出现波动,故C项错误;依据题干图示可以看出最高点是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左”倾错误泛滥,严重破坏了生产力,导致严重的经济困难,故D项错误。点睛:对题干图示的解读、分析和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需要掌握“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26B【解析】表格中的文章标题说明当时国内

41、(安徽)已经有了包产到户的改革尝试,但是社会上呼吁压制这种做法的声音比较高,这表明改革道路的艰难和复杂,故B项正确,D项错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故C项错误。27C【解析】该题属于史实记忆型试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核心史实的记忆与再现的能力。题干涉及到建国后我国两次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其中,1953年为了改变个体农民生产效率不高的实际,同时为了完成农业改造,进行了农业合作社,1978年在农业的人民公社体制导致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严重受挫背景下进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是为了满足农业发展的要求,故C项正确;1978年改革未

42、做根本性调整,故A项错误;1978年之前的文革,国家经济未恢复发展,故B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故D项错误。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8D【解析】由材料关键信息“即使是城市,也是变与不变并存”、“都有失偏颇”等,材料主旨揭示的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化,体现“中西并存”,D项表述准确,符合题意。材料信息没有提及“政治运动的发展”、“民众生活的改善”,排除AB;C项表述绝对化,本身错误。点睛:关于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要注意结合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文明的传入(“西学东渐”)来认识和归因。同时重点注意围绕

43、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和社会史观等角度来认识。对西方列强的入侵,要一分为二的给予认识,带给中国灾难的同时,客观上推进了中国的近代化。29A【解析】从材料信息看,面对经济危机,美国政府采取了大量收购黄金的措施。黄金作为硬货币,它的大量收购,有利于增强美国对外贸易的竞争力,选A项。该措施无法克服供求矛盾,B项错误;该措施有利于美国的对外贸易,而不是有利于世界,C项错误;黄金的大量收购,有利于商品价格的提升,以稳定市场,D项说法错误。故选A。考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罗斯福新政新政的措施30D【解析】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为本题主要考查点。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由于这群蜜蜂

44、改变了习惯,放弃了奢侈的生活,崇尚节俭,结果却导致了整个蜜蜂社会的衰败,这说明浪费可以刺激经济的发展。这与主张扩大消费的凯恩斯主义是一致的。所以答案选D。31B【解析】题干信息当中里根总统的措施集中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涉及到私营福利、私营保险、私人养老金、个体退休账户等方面,与A选项的就业岗位之间并没有直接联系,A错误。70、8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正处于经济滞胀时期,财政赤字的不断扩大,政府财政不堪重负。80年代里根总统的改革措施指向私营,给予私营福利和保险业以支持,可以令国家将社会福利支出的资金缺口转移至私营领域,从而减轻国家财政的负担,故B正确。此时美国确实存在社会矛盾,但是社会矛盾尖锐可

45、以表现在很多方面,如政治、军事等,题干属于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故C错误。经济出现滞胀现象是里根政府改革的原因之一,但不是直接原因。社会保障制度之下,50、60年代的时候,美国政府的支出是社会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经济滞胀期后,政府财政捉襟见肘,里根才想到利用私营福利和保险业的发展,才减少政府给予的社会福利开支,从而减下一个大大的包袱,故D错误。32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由于企业生产科技含量的增加和生产过程的日益复杂,“经营者革命”应运而生,这些经营管理人员不断增加,成为“新中间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社会阶级结构日趋复杂化,故A项正确;B项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排除;C项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之一,排除;D项是20世纪初形成的,排除。33B【解析】从材料给出的会议俄共(布)十一大上以及人物列宁来看,材料中描述的现象应该发生在1918到1924年期间,因此排除A选项和C选项。从“从前是整洁、美丽;现在是买卖、投机”可以看出材料批判的是新经济政策,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排除A选项。34C【解析】“福利国家”的建立属于反映了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促进了社会平等,缩短了贫富差距,稳定了社会秩序,但是导致了国家财政不堪重负;纳税人的负担加重特别是中产阶级,ABD都表述正确;C表述不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月考试卷 > 高一下月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