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所名校】2017-2018学年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115466 上传时间:2020-01-0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0所名校】2017-2018学年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100所名校】2017-2018学年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100所名校】2017-2018学年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100所名校】2017-2018学年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100所名校】2017-2018学年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2017-2018学年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著名史学家王家范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

2、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对这段话理解准确的是( )A 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B 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C 小农经济具有落后性D 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2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中国古代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三个时期。其中与“封建时代”对应的土地制度是( )A 氏族公有制B 井田制C 均田制D 私有制3历史老师要求同学们开展一堂题为“初唐长安商业”的探究课,以下是同学们收集的部分史料,其中符合探究课主题的是( )“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响,而众以会”“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

3、买卖”“夜三更,东市失火,烧东市曹门以西十二行四千余家”“草市多樵客,渔家足水禽”A B C D 4有研究表明,宋代出现了经济作物种植专业化的趋势。当时在南方有菜园户、漆户、药户、花户、果农、菜农、蔗农等专业经营者。这种现象出现的基础是( )A 政府经济政策的引导B 国内外市场的需求C 粮食生产的大力增长D 自然经济结构的变动5明朝张瀚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顾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A 重农抑商B 工商皆本C 农工比重适当D 农工任其消长6美国布莱克本商会访华团在1896-1897年的报告书中承认:“毫无疑问

4、,普通衬衣布正在被用进口纱织成的手工土布所代替,对此我们似乎无能为力。”材料从侧面反映出( )A 洋布在中国的销售市场萎缩B 中国已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 中国仍是自然经济占主导D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对外国经济侵略的抵制71881年,南海县蚕茧歉收,一些绸缎织造业因缺土丝而停工,织机工人归罪于各新兴之缫丝厂夺去了他们的生计,遂在10月5日(夏历八月十三日)织机工人之先师神诞之时,想乘机煽动“捣毁缫丝机器以夺回生路”。该事件从侧面反映出( )A 近代生产方式对传统产业的冲击B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夹缝中生存C 近代缫丝厂多使用洋纱取代土丝D 传统习俗成为近代化的最大障碍8据一位日本学者统计,从19

5、12年到1936年,中国进口轻工业品产品下降的幅度约有四分之三,1926年轻工业产品的出口则增加了一倍多,重工业产品主要是机器的进口,1912年占进口总额的137%,1936年则增至47%。这反映了( )A 一战后轻重工业协调发展B 中国对外贸易处于顺差C 中国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D 中国经济结构趋于平衡91936年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期间,国民政府针对长江部分航道堵塞情况严重的问题,花大力气对长江从道进行了疏理,炸毁了威胁船只的暗礁,清理淤积的河床,扩大了长江的航运量。以上举措( )A 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B 适应了全面抗战需要C 抵制了列强的经济扩张D 强化了经济统制政策101914-1924年

6、间,中国兴起了一轮新的实业投资热,这被史学家称为继洋务运动后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对这次工业化浪潮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是清政府放宽民间限制的结果B 受到当时政治革命的推动C 仍然没有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D 发展与外部国际环境有关11下图是19531985年期间农业总产值增长表,表中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历史背景分别是( )A 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对外开放B 国民经济调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 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D 实行“一五”计划、建立市场经济体制12有人把我国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四个步骤: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种地给农民补贴。这种变化反

7、映的本质问题是( )A调整农村生产关系B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C满足农民土地要求D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131985年4月30日安庆市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工作全面开展。纺织厂等18家企业为第一批厂长(经理)负责制试行单位。这一工作开展的相关背景是( )A 安庆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B 城市经济体制的全面展开C 中央开发14个沿海城市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420世纪90年代,“基本上是摆个地摊就能发财的年代,敢下海就能淘来第一桶金。”大量公务员“下海”经商,社会上出现了“下海潮”。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 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正式确立B 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变革C 政治体制剧变引发经济变革D 国内

8、供需矛盾较为突出15学者武力论道:“由于单一公有制下必然要实行计划经济(或者说计划管理只能是主要的手段),而过渡时期(包括1978-1992年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政府的行政性计划管理在经济运行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因此就造成了如下错觉:似乎计划经济就是政府实施行政性计划管理的那部分经济,将计划管理的必要性与计划经济混为一谈,将手段与基本制度当作一回事。”我国政府开始纠正这种“错觉”始于( )A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B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展开C 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发表D 市场经济体制制度的建立16袁昶乱中日记残稿“顺(天府)属州县中穷民,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约四万余人”。材

9、料反映铁路的修筑( )A 阻碍当地经济发展B 利于反抗外国侵略C 促进社会经济转型D 改变传统就业结构17在16到17世纪,西欧出现“封建地主和雇佣工人的财富在缩水,而资产阶级实力在上升”的现象。对这一现象出现的最合理的解释是( )A 新航路开辟促使封建制度彻底解体B 新航路开辟引发价格革命C 新航路开辟促使世界市场雏形出现D 新航路开辟引发商业革命18杰里本特里在新全球史中说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流感发生了,已经夺去了2000多万人的生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不是导致19181919年流感的直接原因,但是战时陆路和海上贸易可能导致了这场传染病的蔓延。从北极的小

10、村庄、印度和美国拥挤的城市到欧洲的战场。”这表明( )A 一战是导致疾病传染的主要原因B 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产生负面影响C 世界市场的形成加速疾病传播D 高效率的交通运输使得人口流动频繁19有学者认为“从世界近代史的一般进程来看,传统农业社会不可能直接转变为现代工业社会,在这两个社会之间,一般要有一个以商业贸易发展为特征的过渡性社会。就欧洲历史而言,符合这一“过渡性社会”特征的是( )A 自由主义经济贸易规则的确立B 重商主义经济思想在英法盛行C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欧洲盛行D 股份公司成为国家经济的主体20贸易打造的世界一书中说:“17、18世纪时,英国的纺织业靠着差不多100%关税的保护,避

11、免了廉价的印度纺织品的进口冲击。直到成为全世界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英国才拆掉这些壁垒。即使在19世纪末自由贸易的鼎盛期,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仍然是自由贸易的禁区,多种工业品的市场基本上只准英国人插足。”材料旨在说明( )A 英国的贸易政策取决于国家利益B 工业革命瓦解了英国的贸易壁垒C 英国始终固守贸易保护主义政策D 英国与印度之间的不平等贸易关系2120世纪初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主席西奥多维尔反感无序竞争,认为公司最好垄断,而且垄断公司有义务为国家服务。他认为公司不应把股东利益放第一位,而应把为人民服务放第一位。公司把电话线路铺设到不能带来盈利的边远地区,而且把电话业务的定价权交给了政府。这说明

12、该企业( )A 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B 渗透到各个生产环节C 已与国家政权相结合D 兼顾经济与社会效益22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使地方性的经济民族主义得到发展。经济民族主义的中心思想就是经济活动要为国家的整体利益服务,在总崩溃的大潮流中,各国都采取了诸如更严格的进口限额和双边贸易协定等形式的自卫措施,以维护国家经济利益。美国在当时采取的政策中,具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 )A 调整农业,扭转危局B 美元贬值,刺激出口C 以工代赈,扩大内需D 计划指导,政府干预23罗斯福在实施“新政”时曾说:“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人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存来源”

13、。据此理解正确的是( )A 评价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穷人具有足够的生存资源B 罗斯福认为富人更富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C 罗斯福认为应该遏制两极分化D 罗斯福认为民生问题是社会进步的重要问题24“美国国营铁路公司、法国国营铁路公司、日本国营NHK电视台、联邦德国国营铁路”等信息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导致这一变化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A 西方社会危机十分严重B 凯恩斯经济理论的盛行C 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显著D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要求25据统计,1970-1979年美国的农业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5%下降到3%,从事制造业的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30下降到13,从事服务业和信息行业

14、的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15上升到72,导致这样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B 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C 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D 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动26苏联的经济发展对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从经济运行机制的角度来看,图中H段相当于苏联的哪一段( )A AB BC CD D271923年秋苏联发生了“销售危机”:工业品积压、农产品收购困难。经济学家普列奥布拉任斯基认为危机的产生是由于“经济中的无计划性”,指出出路是加强经济中的计划原则来同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作斗争。这一主张( )A 适应国内外形势的需要B 促进斯大林模式形成C 怀疑与否定新经济政策D 有利于促进工业化进程28下表

15、是苏联1930-1931年粮食产量和粮食出口量统计表,据此可知( )A 农业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B 农业发展造成供大于求C 农业集体化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D 农业落后状况得到改变29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 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B 对经济体制进行局部调整C 利用市场来调节国民经济D 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企业30美国政府将1973年定义为“欧洲年”,并试图以此对大西洋关系进行再定义,对此法国驻欧共体外交官评价:“我国

16、政府根本不打算考虑让欧共体对美国的计划做出回应美国的计划就如同将一只手指置于正在运转的齿轮装置中。”这反映了( )A 美国遏制欧共体独立自主的倾向B 世界格局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C 平等互利基础上的新型欧美关系D 美国霸权地位受到挑战走向衰落31二战后初期,美国主导建立关贸总协定,践行自由贸易理念。1974年,美国制定贸易改革法,提出“公平而有害”与“不公平的贸易”等概念,并授权总统可以对外采取贸易报复措施。这反映了( )A 世界性经济危机愈演愈烈B 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崩溃C 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D 苏联对美国形成巨大挑战322018年4月5日,中国就美国进口钢铁和铝产品232措施,在世贸组织

17、争端解决机制项下向美方提出磋商请求,正式启动争端解决程序。这说明( )A 全球化背景下出现国家主权让渡B 经济一体化使贸易战不可避免C 世贸组织是解决争端的唯一途径D 美国经济衰落趋势在不断加强33论语中记载:“邦有道则显,无道则隐”;庄子也谈到:“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都主张将道与治世相结合B 都体现出对士人独立人格的规范与追求C 都认为“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基本范畴D 都体现出对国事国运的关注34汉成帝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夏四月,天气异常,黄雾四塞终日。皇帝为之惊心,询问大臣,大臣回答这是因为“阴盛侵阳”,上天示警所致,“今太后

18、诸弟皆以无功为侯”,不符合高祖皇帝留下的规矩。于是,太后之弟王凤不得不上书辞职。汉成帝也承认自己在这件事上是有过失的,因此造成了这种异常的天气。由此可知当时( )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天人感应”说深入影响朝政外戚专权引发朝臣不满皇帝重用外戚力图削弱相权A B C D 35下图为某同学总结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示意图,图中长方框中应填写( )A 海上丝绸之路开通B 美洲白银大量进入中国C 佛教思想融入儒学理论体系D 本草纲目翻译成外文出版36王守仁也谈格物致知,但他所说的致知是致良知,格物是正行,格者,正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这说明王守仁( )A 主张用伦理道德去规范

19、自己的行动B 认为人的意念是天地万物的本原C 批判程朱理学否认孔孟的至高权威D 承认个人私欲倡导个性自由发展37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对上述论述理解正确的是( )A 触及到君主专制制度的要害B 提出了民主政治的基本构想C 将民本思想发展到新的高度D 对清代制度产生深刻的影响38李贽的藏书是评述历史人物的著作。其中的世纪部分,讲述的是朝代更替以及帝王个人活动。他将陈胜、公孙述(东汉末年军阀)等列入书中,且每篇都标有明目以示褒贬。如西楚霸王项籍篇题为“英雄草创”,王莽篇题为“篡弑资贼”。该书反映了

20、作者( )A 以史为据实事求是评价历史B 突破传统改革史书编纂体例C 突破传统等级观念反抗权威D 反对思想束缚提倡独立思考39张岱年教授认为:“中国在明清时期就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欧洲17、18世纪也产生了启蒙思想,但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而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关于二者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包含着对传统儒学的扬弃B 欧洲启蒙思想为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准备C 二者都提出了对未来社会政治制度的建构D 二者都体现出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40下图是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简牍(局部)拓片,上有“再拜上书太后陛下”等文字。下列从中得出的结论最合理的是( )A 西汉末

21、年出现了太后秉政的局面B 简牍中的文字是秦朝的标准字体C 海昏侯在书法艺术上有很高成就D 当时可能还未普遍使用书写用纸41“说话”(讲故事)是宋代的文学形式。陆游集剑南诗稿中有载:“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做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这说明宋代文学( )A 适应市民阶层需要B 集中表现农村生活C 内容凸显历史故事D 世俗化的趋势加强42明代江南文人热衷于著书,其内容往往都迎合图书市场的需要。此时的热销书大致分为三类,一是为科场考试服务的,二是供市民休闲消遣的,三是反映社会各领域生活热点的。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江南地区( )A 城市经济居于全国之首B 宽松舆论环境下文人思想活跃C 文

22、化教育的普及程度较高D 出版印刷行业利润丰厚431874年,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说“外患之乘,变幻如此,而我欲以成法制之,譬如医者疗疾不问何症,概投之以古方,诚未见其效也。及询以自强何术?御侮何能?则茫然靡所依据。”由此可知李鸿章( )A 质疑洋务运动的体用之法B 指责清政府现行外交失策C 初具除旧改良的变革思想D 对时局的严峻性缺乏深思44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这段话的目的是( )A 证明中国进行政治

23、变革的必要性B 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原因C 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D 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45晚清不少课本以“二十四孝”故事作为教学素材,民国之后逐渐减少,那些愚忠愚孝之举不再成为儿童效仿的榜样,无条件服从不再成为儿童应具备的品质。这主要是因为( )A 理学已开始遭到批判B 中国近代教育起步C 民权和人权意识增强D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46据吴虞称,1916年底新青年初到成都时只卖了5份,此后一直未见大的起色。1919年底,吴虞在华阳书报流通处,翻阅其售报簿,内中有两处记录令他讶异:一是守经堂亦买新青年看;二是成都县中学一次购买新青年等杂志22元。新青年全年定价2元。新青年销售情况前后反差

24、巨大的主要原因是( )A 民主科学成为时代潮流B 新文化运动遍及全国C 民主思想为各阶层接受D 白话文运动成效显著47“凡最近数十年来有志革新之士,莫不讴歌欧美,力求步趋。迷于彼而忘其我,拘于貌而忽其情。反观祖国,凡彼之所盛自张扬而夸道者,我乃一无有。于是中国自秦以来两千年,乃若一冬蛰之虫,生气未绝,活动全失。”钱穆的上述观点的核心是( )A 新文化运动仍未摆脱传统文化精髓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其闪光之处C 对推动了中国进步的革命党表示赞赏D 主张积极汲取传统文化促进社会转型48著名学者傅斯年在1920年曾指出:“从(1919年)五月四日以后,中国算有了社会了。中国人从发明世界以后,这一觉

25、悟是一串的;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第二层是政治的觉悟;现在是文化的觉悟,将来是社会的觉悟。”这里对“社会的觉悟”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 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B 中下层平民生活、思想和习俗的改造C 知识分子民族和国家意识的增强D 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传播49“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由此可知,新三民主义中增加“节制资本”的主要目的是( )A 以国营经济取代私人资本B 限制外国资本的发展C 提高广大民众的社会经济地位D 防止私人资本操纵国计民生501930年,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道:“乡村是统治阶级

26、的四肢,城市才是他的头脑和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置他的最后死命。这一斩断统治阶级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的残酷争斗,主要是靠工人阶级的最后激烈斗争-武装暴动。”这表明作者( )A 是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发展B 正确认识了当时国情C 强调城市与农村革命的均衡发展D 实际否定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51时评作家梁立俊发表文章说:“我们纪念小平南巡讲话20年,也深深期待中国能够如小平同志的20年前一样,再来一次启动中国今后20年大发展的“破”和“立”。对邓小平南巡讲话的“破”和“立”的理解正确的是( )A 破除斯大林模式束缚,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B 破除公有制

27、束缚,建立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新体制C 破除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 破除个人崇拜思想束缚,建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52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办了各种类型的补习学校,广大教育工作者把识字小黑板挂到田间地头、车间厂房、休息场所。这说明当时中国政府( )A 发展高等教育B 普及义务教育C 重视扫盲教育D 模仿苏联教育53英国广播公司报道: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独立进行载人航天的国家,同时嫦娥工程也有很多技术和尝试是开创性的。这是中国“大国雄心”的展示,因为“一个普通的发展中国家,是不会试图飞到月球的”。这说明( )A 当代科技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展示B 中国已经是世界的超级大国C

28、 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已经处于领先的地位D 航天技术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衰54柏拉图曾说:“事物对于你自己,就是它向你呈现的样子。对于我,就是它向我呈现的样子。”与此相似的命题是( )A 人是万物的尺度B 美德即知识C 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D 世界的本源是人的理念55在苏格拉底面临死刑的执行时,其弟子克力同劝他逃狱。苏格拉底回应说:“我们必须考察是否应当这么做。我这个人只听从那经过反思后在我看来是最好的论点,不光是现在,而是一向如此”。这表明苏格拉底认可( )A 人必须听从自己的感觉B 雅典法庭的判决C 理性是真理的最后裁决D 城邦充斥着“强权”公理56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信仰而得救。他倡导

29、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 )A 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B 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C 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D 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57学者钱乘旦指出:“值得注意的是,宗教改革运动的直接后果并不是社会生活的世俗化。恰恰相反,16、17世纪的欧洲正是由于新教的出现才使宗教情绪变得更为强烈。”其依据在于新教( )A 排斥世俗生活B 对人的束缚更严苛C 主张信仰自由D 加剧宗教信仰狂热58与同时期法国相比,18世纪早期英国的启蒙思想家较少对现实政治进行批判,而更多的是对社会问题的研究

30、和对未知科学领域的探索。英法启蒙思想家出现上述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 经济水平的差异B 政治制度的差异C 文化环境的差异D 国际地位的差异59关于启蒙与现代化的关系,西方与中国适成倒置:在欧洲是由启蒙而现代化;在中国,则是为现代化而启蒙,欧洲由启蒙而现代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文化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启蒙运动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据此可知,导致上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 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差异明显B 中西方传统文化不同C 启蒙及现代化的原动力不同D 中西方政治制度不同60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万不得一。”该材料折

31、射出( )A 地方对近代化态度保守B 近代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C 洋务派主张创办近代工业D 工业发展受到列强的制约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61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型农用机械的引进和汽车的问世,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最终导致严重的荒漠化和“黑风暴”事件。20世纪30年代中期,罗斯福政府开始综合治理。决策层认为导致尘暴重灾区出现的深层次根源是一系列错误信念,如征服自然、自然资源永不枯竭、市场可以无限扩大、个人有权任意支配自己的财产、市场竞争能够自主调节生产等;国会通过泰勒放牧法,将未被占用的8000万英亩草地交给联邦政府管理

32、,永远禁止拓殖。摘自高国荣美国大平原的荒漠化:缘起及其治理材料二 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有报告显示,在部分人口密集的重工业区和采矿区,其环境退化成无法恢复的“严重受害区”。苏联生态灭绝杂志说:“当历史学家最终剖析苏联和苏维埃共产主义时,他们也许会因为生态灭绝而做出死亡判决。”20世纪80年代,环境主义运动演变成了反苏维埃统治的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这个判决的执行者。摘自包茂宏苏联的环境破坏和环境主义运动(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美国治理荒漠化的措施反映出美国在经济发展方式上有何特点?(2)根据材料二,结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

33、特点分析造成其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和对苏联的影响。6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到了16世纪,儒家传统的“重农抑商”的价值观开始松动,因为这一时期商业的发展和商人经济实力的增强,在社会与文化方面开疆辟土,从而对传统的儒家价值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商人不再仅仅对士的价值体系一昧地“附庸风雅”,而是通过所谓的士商“异业同道”,使儒家的“道”获得了新的意义。儒家价值在商人中间仍然得到尊重,并且受到有力的维护。从“儒贾”在明清时期的出现,以及由“儒贾”所代表的商人价值取向等方面来看,不难发现明清时期的中国商人们并非是要摆脱或挑战儒家既有的价值,而是努力地要使自己“获取利益”的行为符合儒家的道德标准

34、、伦理规范、价值体系,以便名利双收。摘编自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材料二 近代以降,“士农工商”的金字塔状的社会等级结构初步被打破,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加剧。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这十几年,一个新兴的特殊的社会群体近代市民群体开始产生和发展起来。市民群体是指近代社会城市结构中具有共同的利益和价值取向、与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密切相关的市民所组成的集合体,主要包括工商业者(来源有近代外资企业的买办、新式商人、新式知识分子)、自由职业者、学生和小业主等,他们构成了近代城市社会阶层体系。在清末民初之际,市民群体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即1895-1905年、1905-1911年、1911-19

35、20年。摘编自程蕾中国近代社会群体变迁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贾”在明清时期出现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社会群体的变化及其影响。2017-2018学年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 史 答 案1B【解析】题干说到小农经济“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是说小农经济组织生产是很容易的,所以说明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故选B;题干没有说到其稳定性、落后性和脆弱性,故排除ACD。点睛:“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这是历史学习最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有时我们所认定的答案以为就是课本所学或者是自己看到的材料出处,但是却没有关注材料本身所表达

36、的真实意思,而这一真实意思往往不是我们主观判断的,所以做选择题时,一定注意材料所要表达的意思,尊重材料的原意,而不是先入为主。考生学过关于小农经济的特点很多,但是材料并没有提到的选项是不可以选的,如这一题中的ACD,所以要做到论从史出,材料只提到了B,故选B。2B【解析】题中的“部落时代”指的是原始社会,对应的土地制度是氏族公有制。“封建时代”中的“封建”是指封邦建国,即分封制。对应的是奴隶社会的井田制。郡县时代是指封建社会,对应的是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以本题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土地制度。3A【解析】初唐长安商业的发展最主要的特征是商业活动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体

37、现的是时间限制,即“日中”为市,故选;提到了“东市”,结合所学可知唐初长安城有东市和西市,所以可以得出这是指市有空间的限制,故选;说的是商业活动可以在“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进行,这说明市突破了空间的限制,是不符合唐初商业发展的史实的,故排除;说到的草市应该是农村的市,这不符合长安这一题干的要求,故排除;综上所述,应该选A而排除掉含有的选项。点睛:这一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这类题型在全国卷高考试题中相对出现较少,但是这类题目属于以前多项选择题的变种,因为能够在一个题里考查到更多的知识点,所以在模拟试题或者平时的考试题中多有出现。这类题要想做对,还是有技巧的。如果知识点掌握比较熟练的话,可以不看选项

38、,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直接选择,然后将自己做出的答案与选项对照,只要是能找到一致的,一般情况就能保证正确了。如果有些知识点不是很熟悉,可以采用“选基法”,即将自己最有把握认为对的和错的选项找出来,然后对比选项中是否有自己有把握的那些,一般就能依据这一技巧做对答案。4C【解析】材料“菜园户、漆户、药户、花户、果农、菜农、蔗农等专业经营者”,其前提条件是粮食的增长能够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故选C;中国古代以农为本,重视粮食作物的种植,排除A;B是发展的原因,D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排除。5C【解析】由题干中的“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可以看出作者主张农工比例适当,则会导致各种生产部门

39、都协调发展,故选C;由“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可知AD表达与题干不符,故排除AD;题干没有提到本末的地位问题,故排除B。6B【解析】由“普通衬衣布正在被用进口纱织成的手工土布所代替”可以得出材料根本没有提到洋布的销售问题,而手工土布是由进口纱织成说明自然经济已经开始瓦解,故AC不符合题意;结合所学鸦片战争后我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关系等知识可以知道,这从侧面反映我国已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所以中国对手工土布取代普通衬衣布才会“无能为力”,故选B;我们的手工土布用进口纱织成没法反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对外国经济侵略的抵制,故排除D。7A【解析】“织机工人归罪于各新兴之缫丝厂夺去了他们的生计”、“捣

40、毁缫丝机器以夺回生路”这些信息从侧面反映了中国传统绸缎织造业和新兴缫丝厂之间的矛盾,故选A;B是题干材料正面就可以反映的,故B不符合题意,排除;近代缫丝厂应该是使用洋纱取代土纱,而不是土丝,故C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不是说的习俗,而是说的生产方式,故D与题意不符,排除。8C【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在1912-1936年间,我国轻工业产品进口量下降,重工业产品尤其是机器进口上升;说明了我国轻工业产品生产规模逐渐扩大,重工业生产也快速发展;这些都标志着我国近代的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C项正确。题干信息无法体现轻重工业协调发展,排除A。题干没有出现顺差与逆差之间的比较,故排除B。小农经济依然占据主导

41、地位,排除D。9A【解析】从材料来看,国民政府炸毁暗礁是为了扩大长江的航运量,说明这是对国民经济有利的,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这个时间段并未进入全面抗战时期;C选项与材料无关;D选项没有理解材料的真实含义。10A【解析】清政府放宽民间限制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故A错误,符合题意,故选A;B、C、D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从外部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时机,注意关键事件信息“1914-1924年”。11B【解析】表中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分别是1963-1965年和1981-1985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3

42、-1965年的高峰出现是由于国家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调整了国民经济中农轻重的比例关系,而1981-1985年高峰的出现是由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选B;ACD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点睛:读数据图表(1)注意数据图表和具体事项的名称;(2)准确把握数据图表中数据的变化(表格:注意横纵栏间的数据大小变化;饼状图:注意各项数据的比例关系;柱状图:注意相互间数据的高低变化;曲线图:注意与时间联系反映的高低起伏。)(3)关注表格或图形的题头或说明以及出处与注释,还要注意分类栏内容之间的关系以及与题头之间的关系。这一题属于柱状图,注意关注两个高峰并准确判

43、断时间段,然后结合所学分析,这是解题的关键。12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种地给农民补贴有一个共同的本质,那就是都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此题并没有任何难度,属于建国后农村经济中的一个常见的问题,所以本题答案就是A。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 13B【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做本题时一定要注意“1985年”这个独特的时间,正是由于1985年中国城市

44、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所以才出现料材料中所说的厂长(经理)负责制的现象。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城市经济体制的全面展开14D【解析】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正式确立最早也应该是在21世纪初,故A不符合题干所述的20世纪90年代这一时间,所以排除A;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变革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故B不符合题意;C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我国政治体制没有发生剧变,故排除C;“摆个地摊就能发财”说明当时市场需求旺盛,但是供给暂时难以满足需求,故选D。点睛:排除法是做选择题的一个重要技巧。有些题目不是很容易直接得出正确选项,就比较适合用排除法,一般是排除:不符合史实的选

45、项(比如时间、空间等);不符合逻辑的选项(比如,让选择“原因”,那就需要排除掉属于结果的选项);明显和题目所给的信息不一致或者相反的选项;说法过于绝对的选项需要慎重对待,很多时候也是该排除掉的选项。这一题运用排除法更好做。15C【解析】“将计划管理的必要性与计划经济混为一谈,将手段与基本制度当作一回事”是由于我国没有认识到计划和市场仅是经济发展的手段,而与社会制度无关,我国开始认识到这一点是从邓小平南方谈话开始的,故选C;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我国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经济建设的转折点,我国这时开始认识到经济体制需要改革,故A与题意不一致,所以排除A;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展开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也与题意不符,故排除B;D是题干中的错觉被纠正之后产生的结果,故排除D。16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铁路的修建使顺天府的老百姓失去传统的谋生手段,传统交通方式发生了改变。所以答案选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月考试卷 > 高一下月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