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所名校】2017-2018学年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高一下学期期末考前模拟历史试题(解析版)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115097 上传时间:2020-01-0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0所名校】2017-2018学年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高一下学期期末考前模拟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100所名校】2017-2018学年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高一下学期期末考前模拟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100所名校】2017-2018学年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高一下学期期末考前模拟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100所名校】2017-2018学年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高一下学期期末考前模拟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100所名校】2017-2018学年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高一下学期期末考前模拟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2017-2018学年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前模拟考试历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汉唐时史书里一提及“兼并”,就带有贬义,比如“豪强兼并”

2、。到了宋以后,骂地主“土地兼并”的说法越来越少了,而宋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了。这说明( )A 历史解释随时代变化而发生变化B 历史结论总是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C 史书记载受朝代更迭的影响较大D 同一现象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认识2清代陶煦的租核推取记载:“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儔,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该现象的影响是( )A 利于手工业扩大再生产B 推动自然经济解体C 促使传统经济政策松动D 阻碍社会经济转型3据文献记载两宋时期“士大夫发迹垄亩,贵为公卿,谓父祖旧庐为不可居,复以医药弗使,饮膳难得自村幢而迁于邑,自邑而迁于郡者,亦多矣

3、。”又如奉化李雄飞之父“隆于教子,其徙城市,便二子之从师也”这主要反映了两宋时期( )A _工商业市镇吸引大量人口B 科举考试促进重学风气形成C 城市职能呈现多元化特征D 土地兼并导致农村经济萧条4下表主要总结了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的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朝代夏商周秦汉魏晋宋元称谓臣、人、众、野人夫、仆田客、部曲佃客、庄客、农户A 土地经营制度的变化B 自给自足封建小农经济的形成C 历代赋役制度的改革D 农民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5早期史书把河渠书沟洫志列为专篇,后代治理黄河的文献汗牛充栋:地方史志大多将当地水源、河流、湖泊及其治理和利用的情况详加记载。上述史实主要反映出中国古代(

4、 )A 农业经营环境的恶劣B 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C 对农业生产高度重视D 精耕细作的农耕方式61372年政府颁布法令:“佃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若在亲属,不拘主佃,则以亲属之礼行之”,改变元代佃户对地主“侍奉如承官府”的情况。这本质上反映了( )A 宗法制是处理农民关系的主要手段B 伦理思想影响深远C 政府法律上承认人身依附关系变化D 租佃关系更加普遍7一位外国学者在评论秦汉时期中国的农业时指出,小农是“经济人”,虽然中国的“传统农业可能是贫乏的”,但是小农作为独立的“经济人”,效率是很高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中国的传统农业是脱离政府而独立发展的B 传统农业的贫乏表现为忽视

5、生产技术和耕作方法C 在自给自足的条件下,农民有生产的积极性D 中国传统农业规模大,生产效率高8中国古代农民对市场交易的参与,更多是“剥削推动的商品化”和“生存推动的商品化”,以牟利为目的出售剩余产品的商业活动并不占主导。这说明中国古代( )A 小农经济占据着社会主导地位B 商品经济受制于社会主流体制C 古代农民缺乏商业致富的意识D 工商食官限制了商品经济发展9从17世纪起,在源源不断地进入北美殖民地的英国移民中,大量移民是因圈地运动而丧失了土地无以为生的农民及因生活困苦而寻找出路的手工业者。由此可知,殖民地移民( )A 满足了美洲殖民地对劳动力的需求B 导致了英国本土资本主义发展缓慢C 是英

6、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D 减少了英国社会秩序不安定的因素1019世纪70年代,英国正在享受自由贸易、市场扩大带来的经济繁荣,这造成了英国对时代潮流认知的迟钝,最终丧失了工业领先的地位。这一时期的“时代潮流”是( )A 欧洲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B 政府全面干预经济C 工业资本主义社会全面来临D 代议制确立和完善11工业革命前,美国家庭的经济重担一般由男性承担,女性鲜有在外谋求职业者。工业革命兴起后,女性就业人数开始缓慢增长,1800年就业女性仅占女性总人口的5%,到1850年已增长至10%。这说明工业化( )A 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B 引起了大规模人口流动C 改变了家庭的经济结构D 改变了

7、女性的婚姻观念12从15世纪40年代开始,来自中国福建、广东、浙江的船只不断到日本九州,以物易银。同时,西班牙在美洲开采的大量白银也经由马来西亚流向中国。这些现象表明当时中国( )A 政府推动白银货币化B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解体C 封建商品经济的发展D 成为新航路开辟的最大受益者131889年张之洞筹建汉阳铁厂时,盛宣怀受托拟定办厂章程,提出招集商股的主张。结果张之洞认为“商股恐不可恃,且多胶葛”,力主官办;而盛宣怀则坚持“商办者必处处打算,并使货美价廉”,“官办必致亏本”。这反映了( )A 双方办理洋务的理念差异B 顽固派与洋务派的对抗C 官民之间的利益尖锐对立D 二者对时局的政见不同1

8、420世纪初,民国政府颁布了大量发展实业的法律、法规,如公司条例商人条例矿业条例等,这种做法( )A 有利于保障民族资本主义的合法地位B 有效遏制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C 奠定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基础D 促使资本主义经济成为中国经济的主体15某学者认为:“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中国在19291937年期间能“坚持下去”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 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B 国民政府滥发纸币C 美、英等对华倾销商品D 苏联慷慨援助中国161882年商人何昆山在广州幵办自来水公

9、司,地方绅士以“有伤风水”为由极力阻扰,何昆山只好作罢。此事说明( )A 开办企业必须符合民间风俗B 民族工业产生的条件还不成熟C 洋务企业惧怕民族工业与之争利D 封建束缚是民族企业发展的巨大障碍17“今天(甲午战争后),随便走进哪一家(中国)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经是不可缺少的纺车,都蒙上了尘上,被人遗忘一捆捆机器轧的(来自)孟买的棉纱似乎使人注意到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这种现象反映的近代经济实质是( )A 民族工业的举步维艰B 孟买棉纱的质地优良C 手摇纺车的效率低下D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18下表是“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影响财政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年代农业收入工商杂税

10、收入其他收入总收入数额比重数额比重数额比重数额比重184832817796923-42501001885307140392351714977081001911481016304416944451539696100A 近代工商业的发展B 农业种植结构优化C 政府财税政策变化D 新的社会阶级出现19下表为1943年国民党经济部发布的“后方工业概况统计”中的部分数据,展示了主要经济部门中的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的比例,据此可知( )工业部门国营经济私营经济水电工业89%11%冶炼工业90%10%机器制造业73%27%化学工业75%25%饮食品工业23%77%服饰品工业8%92%A 公有制经济控制国民经济

11、命脉B 民营资本受到官僚资本的压制C 国民经济结构的不平衡性加剧D 国家统制经济适应了形势的需求20目前,中国市场不少洋品牌纷纷起上好听的中文名字,如可口可乐、标致、奔驰等。这一现象表明( )A中文已成为国际通用语言 B洋品牌只有使用当地语言才能站稳市场C中文品牌的产品都是由跨国公司在中国本土生产的 D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日益加深和广泛2120世纪90年代,“基本上是摆个地摊就能发财的年代,敢下海就能淘来第一桶金。”大量公务员“下海”经商,社会上出现了“下海潮”。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 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正式确立B 国内供需矛盾较为突出C 政治体制剧变引发经济变革D 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变革22有

12、人把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土地政第归纳为四个阶段: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种地给农民补贴。这些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调动农民生溯积极性B 满足农民土地要求C 调整农村生产关系D 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23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中央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它反映了( )A 小农经济封闭性的要求B 工业化水平高的要求C 农业必须走合作化道路D 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241984年,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A 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

13、营B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C 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D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5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了半个中国”,它是35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一举措是指( )A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B 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C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D 设立海南经济特区26西方政治学家把因通信技术发展而推动的民主现象叫做“媒介民主”,“在传统上,政党是民众表达利益、愿望和要求的最重要的工具。现在,媒介也作为政治参与工具出现。民众过去主要通过政党来做的事情,现在也可以选择通过媒介的途径来做。”材料旨在说明( )A 技术进步使媒介的政治功能增强B “媒

14、介民主”逐步取代了政党民主C “媒介民主”实现了让人民当家做主D 媒介是政党与公众沟通的主要渠道271890年前后一位地主从浙江余姚蒋村坐木船到宁波要花三天两夜,但从宁波乘船到上海,路虽然远十倍,却一夜之间就到了。受此刺激,他后来要自己的儿子离私塾到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西方科技。材料主要反映出( )A 近代中国物质生活水平提高B 浙江周边地区的交通发达C 工业品输入影响到民众生活D 交通进步推动人观念转变28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比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 )A 西装必将风行全国B 传统服饰有强大

15、生命力C 中西服饰各有特点D 列强侵略引起服饰变化29撒切尔夫人就任英国首相后,将20家大型国企私有化,包括捷豹汽车、英国电讯、英国石油及工厂和港口等。这些公司在上市时,把股价故意定得偏低,并面向所有的人销售。这一举措( )A 加强了国家干预力度B 扩大了市场机制的作用C 恢复了自由放任政策D 提高了国民的工资收入301923年蒋介石在参观彼得格勒时,就觉得这个城市“精神颓唐,士气消沉”。同时他也注意到国有化造成集权过度,工厂缺乏有能力的管理者。但他总体还是觉得“苏维埃政府已有相当基础”。材料表明当时苏联( )A 政治经济危机尚未被解决B 受西方封锁,人民生活困难C 新经济政策作用逐渐显现D

16、计划经济体制弊端较严重31苏俄的一份文件中写道:“余粮的自由必须意味着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在一个遭受极度破坏和落后的小农国家里,受无产阶级国家监督与调节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有益,而且必要,因为它能立刻促进农业的高涨。”这一政策的贯彻( )A 是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有益探索B 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全面恢复发展C 适应了优先发展重工业新形势的需要D 推动了俄国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开展321957年7月,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的决议规定“从1958年1月1日起,完全取消集体农庄庄员等个人义务向国家交售一切农产品的制度,改由国营和集体农庄合作社商业系统来购买集体农庄庄员等个人手中多余的农产品。”这一规定(

17、 )A 提高了农庄庄员的生产积极性B 推动了农业的集体化C 根本上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D 改善了农业生产布局33斯大林曾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工业的“殖民地”,强调“工业是主导,农业是基础”。实际上在苏联工业化时期,农民不但要缴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这一做法( )A 导致苏联农业生产关系长期落后B 推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展开C 使苏联最终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D 忽视了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341973年,由于中东战争,石油价格大涨。这令苏联这个富油国获得了一大笔财富。也正是从1973年开始,苏联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并且一发不可收拾,

18、对粮食的进口依赖越来越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 苏联丰富的石油储量使其外汇收入逐渐增加B 进口粮食消耗了大量的外汇,造成苏联农业萎缩、外汇短缺C 赫鲁晓夫执政,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调整未果D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没有更好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贻误了苏联发展的最好时机35丘吉尔在谈及对斯大林的评价时说:“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弹的强国。”这主要反映出( )A 苏联工业化为反法西斯战争奠定基础B 英国意欲学习苏联的工业化模式C 西方对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态度宽容D 斯大林模式在某些方面仍有可取之处36俄罗斯晨报报道,20世纪苏联领导人好感度最新民意调查结果,勃列日涅夫成为现

19、代俄罗斯人最喜欢的苏联领导人,其中有56%的受访者对勃列日涅夫持肯定态度。勃列日涅夫得到肯定的理由是( )A 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B 苏联保持了大国的荣耀C 苏联军事实力全面超过美国D 冲破了斯大林模式束缚37二战后,美国“怀特计划”强调,国际货币基金由会员国按规定的份额缴纳,份额的多少根据会员国的黄金外汇储备、国际收支及国民收入等因素决定等;而英国“凯恩斯计划”则坚持多边自由汇兑。两者的主张实际上反映出英美( )A 要求稳定资本主义经济体系B 争夺欧洲控制权C 力争建立相对独立的金融体系D 争夺世界金融霸权的斗争38自1999年WTO西雅图会议失败到2003年坎昆第五次部长级会议无果而终

20、,多边贸易自由化谈判屡遭挫折;而区域贸易协定的签署则稳步增长,到2003年5月,全球共签署265个区域贸易协定,其中有240个以自贸区为目标。由此可见( )A 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前进B 多极化导致贸易自由化机制失灵C 世界各国经济趋同化加强D 建立自贸区是区域集团化的宗旨39尤尔根哈贝马斯在包容他者一书中称“欧盟条约承认成员国的独立和主权,因此,欧盟有义务尊重每一个成员国的民族认同”,同时指出:“未来欧洲联盟的合法性,在于所有成员国的共同利益,而不在于欧洲的民族自决意识,一个单一的欧洲民族在政治上是不存在的。”材料认为( )A 欧盟体现了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B 民族利益成为欧洲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21、C 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步伐十分艰难曲折D 欧盟是以尊重各成员国利益为主要目标4020世纪90年代以前,世界仅有联合国大会、七国集团会议等少数多边峰会。今天各种多边峰会已纷纷涌现,如 APEC峰会、G20峰会、“金砖国家”峰会等。多边峰会的大量涌现反映了( )A 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B 新兴国家努力构建经济新秩序C 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面临困境D 经济区域集团化突破地域限制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朝立国不久,仿元朝建立了宝钞(纸币)制度,规定宝钞一贯值铜钱一千文或银一两,只准使用铜钱和纸币,禁止民间以金银交易。正统元年(1436年),“银一两当钞千

22、余贯,钞法之坏,莫甚于此。”加之铜钱流通数量少,朝廷“弛用银之禁”。于是,出现了“朝野率皆用银,其小者乃用钱”的局面。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颁发了“银钱兼使”的法令,这是明朝首次以法权形式肯定了白银的合法货币地位。到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赋役合一,按亩计税,用银交纳。至此,白银成为社会各阶层、各地区普遍通用的法定货币。摘编自全汉昇宋明间白银购买力的变动及其原因等材料二 中国自明代中期以来开始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这依赖于中国强大的商品制造能力和生产出来的丰富商品。相对于欧洲各国,中国商品以白银表示的相对价格极为低廉,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极大的价格优势而倍受青睐。16

23、-17世纪,中国向全世界出口的商品达200多种。从1550年到1645年明朝灭亡前的近百年间,从海外流入中国的白银多达14000吨。1590-1644年间,美洲运往菲律宾(系西班牙殖民地)的白银共有4620吨,其中大部分流入中国,以致于西班牙人抱怨“中国商人把从新西班牙(今属中美洲)运来的白银几乎全部运走了”。摘编自陈昆明朝中后期世界白银为何大量流入中国等(1)根据以上材料,指出明朝白银货币化的经济原因。(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6、17世纪白银流动对当时的中国和西班牙产生的不同影响。42研究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既要了解近代政府的经济政策,还要细察外因和潜在的内变因素。材料一 真正

24、成为中国工业化推动者的是清政府,它以洋务派为代表。他们无论是办军事工业,还是民用工业,其主导产业为钢铁、矿产、铁路即当时所谓的“机器矿路”。这是符合工业发展本身规律的,这些产业部门亦能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影响。此外,甲午战争前,广大的手工业者和工场主起了切实的和重要的作用。他们使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方式有了自己本身的特征。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中国工商业获得向所未有的发展机会,同时日本在华企业亦获得同样侵略机会,中国的民族经济仍不易与之杭衡,以致归于失败。中国民族经济之不能前进,以致渐趋衰退,不当尽归咎于外来压力。国内情况之日益恶化,亦为重大因素。政府之无扶植诚

25、意,自然有关,战乱不止,兵额激增,尤为致命打击。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材料三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经济管理办法一览表(局部)时间条例名称主要内容1937年工厂迁移案等。组织企业有序向大后方迁移。1939年矿产品运输出口管理规则、川康铜业管理规则等。直接干预或管制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各个环节。据陈雷国民政府战时统制经济研究编制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工业化起步阶段的发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洋务运动对近代中国工业化的主要影响。(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族经济“归于失败”的外因。材料二认为“政府之无扶植诚意”,你是否赞同?请阐述理由。(3)据材料三,分析国民政府统制经济政策产生

26、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对近代中国工业化历程的认识。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罗斯福上台后,采取诸多措施以解决就业问题。1933年,政府颁布联邦紧急教济法,设立执行机构联邦紧急教济署。该署仅在成立之初的一个月里,就以物品救济方式救济了近400万个家庭。罗斯福称:“在救济工作中,我们是同有正当自尊心的美国人打交道。对他们来说,单纯的施舍会伤害要求保持个人独立的一切本能。大多数美国人都想为他们所得至的东西付出一点什么。”鉴于此,政府实行“以工代赈”计划,规定有工作能力者须参加有酬劳动获得工资。并颁布社会保障法,创立失业保险制度,规定失业者每周可领取15美元至18美元的失业保险金。总

27、之,罗斯福新政为人类应对经济危机下的就业难题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摘编自曾贵“罗斯福新政”的就业工程及启示材料二 传统经济理论认为:“供给恒等于需求。”经济只会出现局部失衡,资本主义经济机制具有很高的协调性,可自行调节已使经济运行重新恢复正常。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后,这一理论遭到挑战。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供给是需求的函数,“需求会自己创造自已的供给”,即产出量和就业量的总水平决定于总有效需求。有效需求不足必然会产生大规模失业、生产过制。达到资源充分利用和经济体系均衡的关键,不是市场和竞争,而是由消费和投资额决定的有效需求水平。为此,他主张:国家必须用改变租税体系、限定利率以及其他方法,指

28、导消费倾销。“战后,凯恩斯学说变成西方经济学的正统,成为各国政府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与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摘編自张建刚凯恩斯主义的理论缺陷及其新的发展(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实行社会救济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凯恩斯对传统经济理论的突破。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凯恩斯学说能成为“西方经济学正统”的原因。2017-2018学年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前模拟考试历 史 答 案1D【解析】宋朝时期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由于政策的变化导致对于“土地兼并”的看法发生变化。因此,由于政策或观念的变化,对于同一现象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认识,故答案为

29、D项。材料所述不是历史解释,而是不同时期的社会现象,排除A项;B项说法绝对,排除;材料反映的不是对于同一事件的不同记载,而是不同时期的社会现象,排除C项。点睛: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也导致了地主阶级和农民之间的尖锐矛盾。这一政策促进了租佃制的发展,提高了农业效率,客观上也刺激了商品经济的繁荣。这一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于“土地兼并”现象的认识。2D【解析】材料中说明无论官员还是工商业者都从事买田置业,这明显不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阻碍了传统经济向近代经济的转型,D正确;A与材料反映信息相反;B和C是外商企业刺激

30、。3D【解析】材料反映了大量人口迁往城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采取“不抑兼并”的措施,导致农村大量人口迁往城镇,使农村经济萧条,故D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工商业市镇对人口的吸引,故A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说明科举考试促进重学风气形成,故B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当时城市职能呈现多元化特征,故C错误。4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发达的古代农业。据表格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夏商周时期,在井田制下实行集体耕作,农民称“众”;秦汉时期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维护个体小农经济,称农民为“夫”;魏晋时期,地主豪强大庄园经营模式下的农民称“田客、部曲”;宋元时期,租佃关系盛行,农民称“佃客”,因此土地经营制度的变化导致了农民称

31、谓的变化,故A项正确;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与表格中农民的称谓变化无关,故B项错误;赋役制度改革体现的是农民承担的服役标准,与称谓无关,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农民的经济地位一直较低,故D项错误。5C【解析】我国古代是以农立国,灌溉是促使农业发展重要手段,材料“当地水源、河流、湖泊及其治理和利用的情况详加记载”正体现出古代对于农业的重视,故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灌溉技术,不是农业经营环境的恶劣,故A项错误;小农经济属于经营模式,不符合题干信息,故B项错误;精耕细作包含范围较广,灌溉和水利只是其中一部分,故D项错误。6C【解析】从材料中“佃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若在亲属,不拘主佃,

32、则以亲属之礼行之”可以看出,这一法令淡化了佃农和地主之间的关系,更强调了伦理上的关系,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在“主要”二字,材料体现的是法律的作用;B选项不符合“本质上”的要求;D选项没有理解材料的关键。7C【解析】小农经济模式下,农民收获的产品除了缴纳赋税外,剩余归自己支配,这样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故C项正确;古代农业生产要缴纳赋税,并不是脱离政府独立发展,故A项错误;传统农业重视技术和耕作方法的改进,故B项错误;古代农业属于小农经济模式,规模小,效率低下,故D项错误。8B【解析】题干中“剥削推动的商品化”是指在货币地租时代,农民为了用货币缴纳租税,不得不把手中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去

33、出售,而“生存推动的商品化”是指农民在自给自足的条件下,自己无力生产的产品如食盐、铁器等生活生产必需品必须从市场上购买,这都是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服务的商业活动,故选B;A是原因,不是对题干现象的说明,故排除;C不符合史实,D是在夏商周时期才有的现象,而且也不是说的古代中国农民,故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CD。9D【解析】材料只反映了北美殖民地的英国移民的身份构成问题,不能说明殖民地移民满足了美洲殖民地对劳动力的需求,故A错误;材料没有比较留在英国本土与移民北美的劳动力的比例,不能说明英国本土资本主义发展缺少劳动力,故B错误;移民北美并不是英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故C错误;殖民地移民是无以

34、为生的农民及生活困苦的手工业者,他们从英国移民北美,有利于减少英国社会秩序不安定的因素,故D正确。10C【解析】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资本主义各国几乎同时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资本主义社会全面来临,而英国忽视了技术更新,最终丧失了工业领先的地位,故C正确;社会主义运动并非当时主要的时代潮流,故A错误;19世纪70年代,政府没有全面干预经济,故B错误;当时英国代议制已经确立和完善,故D错误。11C【解析】女性地位的提升并且参与生产工作体现出的是工业革命对整个社会和家庭结构的影响,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没有抓住材料的重点,材料主要强调女性地位的问题;B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人

35、口流动的内容;D选项错误,本题与婚姻无关。12C【解析】材料体现了当时中国的对外贸易比较发达,是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C符合题意;AB均与材料无关;D与史实不符,新航路的开辟最大受益者是西方国家。13A【解析】由材料“盛宣怀受托拟定办厂章程,提出招集商股的主张。结果张之洞认为商股恐不可恃,且多胶葛,力主官办;而盛宣怀则坚持商办者必处处打算,并使货美价廉,官办必致亏本”可以得出二者在汉阳铁厂由官办还是吸入商股方面的意见不统一,体现了二者理念的差异,A符合题意;二者均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B不正确;C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没有涉及政治见解,只是对洋务企业的理念不同,D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了洋务运动

36、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在于通过对材料的理解,明确二者的分歧所在,洋务运动期间创办的民用工业的基本形式为:官办、官商合办和官督商办等,材料涉及即为洋务企业创办形式上的分歧。14A【解析】材料涉及政府颁布相关法律促进实业的发展,相关条文的提出使得民族资本主义有了相关法律文件的保护,A符合题意;材料与地址外来侵略无关,B不正确;C与材料无关;D说法与史实不符,近代中国经济的主题依然是自然经济。15A【解析】注意题干时间“19291937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BC两项阻碍民族工业的发展,与“发展下去”信息不符,故排除。D项是新中国成立后,

37、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点睛: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19291937年”,我们可以排除D项,时间不符。根据题干的指向“坚持下去”的原因,可知寻找的是有利原因,进而排除BC两项不利原因,从而找出正确答案。16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地方绅士代表封建势力,材料表明近代民族工业遭受本国封建势力的阻挠破坏,故D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地方绅士以“有伤风水”为由极力阻挠”说明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洋务企业和民族企业的关系,故C项错误。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工业兴起17D【解析】题干反映的现象是农户家的纺车都已经弃置不用了,这

38、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原因是“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这就说明当时机器生产已经成为潮流的背景之下,家庭手工业已经不存在了,这恰恰说明个体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分离,所以就是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故选D。点睛:这一题的关键也是概念的问题,自然经济的解体应该就是个体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分离的过程,搞清这一点,就可以透过现象看出其实质来了。18A【解析】表格显示晚清财政收入中“工商杂税收入”逐渐上升,主要是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的机会,所以工商业税收上涨,故A项正确;表格显示农业收入比重变化不大,并不是种植结构的优化,故B项错误;晚清政府财政税收政策并没变化,故C项错误;新的社会阶级早在鸦片战争之后

39、就已经出现,并不是导致表格财政收入主要因素,故D项错误。19D【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除了饮食业和服饰业中私营比重大,其他的重工业都是国营经济占绝对优势,反映出抗战时期为了战争需要,国家实行统制经济,故D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国统区国营经济与私营经济的比重,与公有制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不符,A项错误。材料中仅体现了国统区国营经济与私营经济的比例,不能体现出民营资本受到了官僚资本的压制所占比重小,B项错误。 C项从表中无法得出,排除。20D【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外国名牌产品起中文名、登陆中国分析,这一现象表明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日益加深和广泛,故D项正确;A项错误,国际通

40、用语言是英文和法文;B项错误,说法太绝对;C项错误,中文品牌的产品不一定是在中国本土生产的。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日益加深21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市场经济的发展,90十年代许多人下海经商生意火爆,说明社会需求较大,B正确;A说法错误;90年代没有明显的政治体制的调整和变革,C不正确;D“开始”说法不正确。22C【解析】材料中描述的分别是土改运动,农业合作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新时期农业政策,这一变化的实质问题是调整农村生产关系,C正确;A和D不是材料反映本质问题;B是土改的影响。23C【解析】土地改革之后中国农民是分散经营,为此中央实

41、行农业合作化运动,C正确;A属于材料中原因;材料中是生产关系变革,不是工业化,B错误;D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24C【解析】注意题干的时间“1984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扩大企业自主权,C正确;A是1956年三大改造时期;B是1992年提出;D是1992年十四大提出。25C【解析】根据题干“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了半个中国”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城市,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对外开放城市,进一步扩大了对外开放的地区,符合题干“开放整个海岸,意

42、味着实际开放了半个中国”的信息,所以35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是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答案选C。26A【解析】从材料的叙述来看,通信技术的发展有助于民主的推进,使得媒介成为参政议政的一个重要方式,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不能说取代了政党民主,政党民主依旧很重要;C选项无法得出这一结论;D选项对材料理解错误,媒介抛开了政党,并不是通过媒介与政党的对话。27D【解析】由于路途的遥远导致地主要求儿子学习西方科技,显然是交通进步推动人观念转变,D正确;材料说明的是交通近代化,不是物质生活水平提高,A错误;B不是材料主旨信息;C中民众生活受到影响不符合材料主旨。28B【解析】材料非

43、常清楚地体现出作者的观点是“大体上中国服饰较适宜”,故反映出传统服饰有强大生命力。故答案为B项。A项与材料观点不符,排除;材料没有探讨中西服饰的特点,排除C项;D项符合史实,但与材料不符,材料主题是比较中西服饰何种“较适宜”,排除D项。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近现代服饰的变化【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近现代服饰的变化。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取代中国的传统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中山装与旗袍体现出中西结合,服装样式也是多种多样。考查服饰的变化,一定要同当时社会状况相联系,特别是一些重大社会活动对人们观念的影响,从而带来服饰方面的变化。29B【解析

44、】国有企业私有化以及公司所采取的措施体现出的是重视市场调节的内容,这是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与材料描述相悖;C选项错误,这种只是局部的调整,不代表采取了自由放任政策;D选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出工资收入的内容。30C【解析】1923年苏联正在实行新经济政策,蒋介石总体还是觉得“苏维埃政府已有相当基础”,说明新经济政策作用逐渐显现,故C正确;材料主旨是强调“苏维埃政府已有相当基础”,而不是政治经济危机,故A错误;材料并未涉及苏联受西方封锁和人民生活困难的信息,故B错误;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于斯大林时期,不是1923年,故D错误。31A【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受无产阶级国家监

45、督与调节的资本主义”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苏俄的新经济政策。该政策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是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有益探索。故答案为A项。新经济政策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资本主义方式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排除B项;“一五”计划尚未实行,还没有制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目标,排除C项;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与反法西斯战争无关,排除D项。32A【解析】把义务交售制改变为购买制,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增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A正确;苏联在30年代已经实现了农业集体化,B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排除C;材料主要是改变了产品分配制度并没有改变生产布局,D错误。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苏联战后的经济体制改革,抓住关键信息“从1958年1月1日起,完全取消集体农庄庄员等个人义务向国家交售一切农产品的制度,改由国营和集体农庄合作社商业系统来购买集体农庄庄员等个人手中多余的农产品。”结合赫鲁晓夫改革的具体内容来分析材料。33D【解析】农业生产关系是农民在农村农业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斯大林提倡农业集体化运动,此时的农业生产关系并不落后,反而相当激进,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缴纳直接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期末试卷 > 高一下